手机阅读

2023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风筝教案通用(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5:11:56 页码:13
2023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风筝教案通用(精选8篇)
2023-11-18 15:11:56    小编:ZTFB

教案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课堂教学的反馈和评估也应成为教案的重要内容。教案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编写教案,小编整理了一些教案模板和示例。

小学六年级语文风筝教案通用篇一

“儿”连在别的音节后面作词尾时,就失去独立性,和前面的音节融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带上一个卷舌动作的韵尾,成为卷舌韵母即儿化韵。这种现象叫做“儿化”。同学们别小看“儿化”,它在意思的表达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鲜花儿、女孩儿、好玩儿、山歌儿。

小孩儿、竹棍儿、门缝儿、一会儿。

您慢慢儿地说、我和你说说贴心的话儿。

盖(动词)——盖儿(名词)。

画(动词)——画儿(名词)。

尖(形容词)——尖儿(名词)。

眼(眼睛)——眼儿(“小洞”之义)。

头(脑袋)——头儿(“负责人”之义)。

小学六年级语文风筝教案通用篇二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等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3.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体味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很美丽的植物,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这种植物的叶和花,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叶子像竹子的叶子.板:竹;花像桃花,板:桃)。

2.的确,这种植物的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如果请你就这两个方面的特征,试着给它取个名字的话,你想到了什么名字呢?(竹桃。桃竹。竹桃连理等)。

3、这美丽而高雅的植物受到人们的垂爱,人们根据它叶和花的特征,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板:夹)。

4、想不想和这美丽的夹竹桃做零距离的接触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一同走进他家的那方夹竹桃世界吧!

二、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

1、读准下列字音:。

玉簪花。

荇藻。

参差不齐。

鸡冠花。

奉陪。

榆叶。

江西。

腊海棠。

花团锦簇。

菊花飞。

乍起。

2、交流:是什么原因令作者爱上夹竹桃的?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老师。

3、生答后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4、指读,齐读。

5、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一、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二、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哪些幻想?)(生边提问题师边板书:韧性?幻想?)你们刚才提的这两个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先来见识一下夹竹桃的韧性。同时理解韧性这个词。

四、品读课文:

(一)韧性。

1、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夹竹桃的韧性?(第四自然段)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品出夹竹桃的韧性?(可以圈、划、批注)。

2、交流。

第一句: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默默绽放,不张扬,不起眼,从不与白花争艳,常年不败,坚持开放。)。

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练读,指名读。

指导朗读后齐读。(悄悄地一声不响要读得轻柔些,而又开出、又长出要读得重些。)。

第二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这句话里又能体会到什么呢?(生命力顽强,一年三季充满生机,花期长。)。

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什么意思?(边叙述边板书:无日不迎风吐艳)为什么不说每天都迎风土艳?(哦,双重否定,语气更加强烈,更能体现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不管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环境,夹竹桃都始终如一,迎风吐艳。多么顽强的生命力!你能读好它吗?(要读出不同季节不同环境的坚强)各自练读,男女生分读。

师引导后齐读:春天到了,暖风习习,夹竹桃(迎风吐艳);夏天到了,赤日炎炎,大雨倾盆,夹竹桃(迎风吐艳);秋天到了,凄清寒冷,夹竹桃(迎风吐艳)。

无不奉陪无不是什么意思?(板:无不)无不奉陪呢?(板:奉陪)(又一次用了双重否定,强调了不管什么季节夹竹桃都一一奉陪,突出了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韧性的赞美。)。

指读,齐读。

练习用无不和无不分别说个句子。

小结过渡:夹竹桃的花期真长呀,所以在作者的心理又有什么新感受呢?

第四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能不用问号换种说法吗?哪种效果好?一起读。

3、夹竹桃的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的确显得非常可贵。(板:可贵)文中哪一小节写了院子里的花?(生:第三小节)。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第四自然段开头的词语然而,用然而过渡到夹竹桃,就说明第三自然段写了其他花。

请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写了多少花,有没有写夹竹桃?

(一百几十个字,写了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

课文重点写夹竹桃,那作者为什么要把小院里的花写得这么美呢?是不是离题了?老师让你们看一看院子里的花。(课件展示十四种花)(这样写,其实是将其他的花跟夹竹桃作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4、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反问句。

5、细细品味,我们不得不佩服季老先生的独具匠心:写百花,只为一花。同学们,我们描写一种事物,可以象第四节那样直接描写,也可以像第三节那样衬托描写。

7、师领读:院子里的花虽然一年三季,万紫千红,却(只在一个季节开放)唯有夹竹桃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开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五、总结,设置悬念: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见识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去掉第一个?)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夹竹桃月光下扑朔迷离的花影吧!

六、作业:

1、读一读:季羡林的《夹竹桃的传说》。

2、写一写:请你试着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写具体。(可以是一个小片段)。

七、板书:

无日不迎风吐艳。

韧性。

可贵。

无不奉陪。

夹竹桃。

幻想?

小学六年级语文风筝教案通用篇三

教学目标:

1、基本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一点如何概括文章的方法。

2、逐步养成慢慢揣摩揣摩语言,慢慢琢磨琢磨语言,慢慢体会体会语言的习惯。

3、大致明白“我”性格特点: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

4、隐约体会到“我”与弟弟之间的浓浓手足之情。

教学重点:

1、基本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一点如何概括文章的方法。

2、逐步养成慢慢揣摩揣摩语言,慢慢琢磨琢磨语言,慢慢体会体会语言的意思。

教学难点:

1、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玩过风筝吗?风筝是报春的天使,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来临,才用风筝去迎接她,打扮她,赞美她。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地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风筝》这首散文诗吧。板书课题《风筝》。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19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本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三、生字。

憔悴模样蜈蚣惩罚。

掷虐杀堕宽恕。

丫杈伶仃嫌恶可鄙。

什物惊惶瑟缩苦心孤诣。

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四、基本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研读课文第1自然段。(“我”心情如何)。

明确:第1自然段从看到风筝,心里是惊异和悲哀。我把惊异和悲哀加起来合并为:惊悲风筝。

3、为什么我看见风筝就觉得惊异悲哀呢?请同学们阅读第2自然段――串门风筝。

为什么我说这段是风筝串门呢?因为我身在北京,当时的季节又是冬天。仿佛中,南方故乡春天的风筝居然飞舞到北方北京的冬季里来了,能不惊异吗。因此我说这段是风筝串门。

3、风筝串门只解释惊异,可还没有解释悲哀呢?那悲哀又从何说起呢?请同学们阅读第3自然段――喜恶风筝。

风筝为什么又是喜欢又是厌恶呢?原来我是哥哥,认为玩风筝没出息,所以我嫌恶,夸张点说是恨得要死;而小、病、瘦弟弟却非常喜欢风筝,夸张点说是爱的要命。可是我又不准他放,矛盾由此产生。产生什么矛盾呢?请同学们阅读第4自然段――做砸风筝。

4、怎么回事?原来弟弟因为太痴迷风筝而不得,所以瞒了我自己偷偷的在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里苦心孤诣(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的做,将要完工的时候被我发觉了。弟弟惊惶、瑟缩、绝望。我抓断翅骨,掷踏风轮,愤怒傲然离去。离去还不算完,请同学们阅读5、6自然段――风筝惩罚。

5、什么样的惩罚呢?姗姗来迟的惩罚,迟到了。不停堕下去的沉重惩罚。为什么惩罚来得这样晚却如此沉重呢?只因为我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明白游戏室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也才明白20年前幼小的我干了一件自认为是对的事其实是大错特错的事,那是对弟弟的精神虐杀,因此而深深自责,内心无比沉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请同学们阅读7、8、9、10、11自然段――风筝无解。

6、为什么说风筝无解呢?为了弥补我得过错,我想了五种方法: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一同放,讨他宽恕。前四种方法过期了,最后一种因为他全然忘却而让我无法得到宽恕。这件事只有我自己知道了,我不可能代替弟弟宽恕我,我更不能自己宽恕自己,只能压在心里,放不下了,无法释怀了。所以说风筝无解。都无解就还不善罢甘休,无解还在升级,升级到什么程度呢?请同学们阅读12自然段――风筝魔咒。

7、为什么说风筝魔咒呢?从此后,我每看见风筝都会控制不住想起给我对幼小时候对弟弟精神虐杀一幕的悲哀回忆。所以我害怕看见风筝,我想躲避风筝。风筝不是春二三月才浮现在天空中吗,那我就躲到冬天里去,没想到北京的冬天也有风筝浮现,看来注定摆脱不了悲哀了,就让悲哀无限循环吧!这也正是“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的意思。

五、练习。

根据分析过程“惊悲风筝――串门风筝――喜恶风筝――做砸风筝――风筝惩罚――风筝无解――风筝魔咒”回答:1、写了什么人?2、写了什么物?3、写了什么事?4、根据人、物、事揣摩出表达的是情(理)?情(理)是什么?5、根据人、事、物、情(理)推导我的性格特点。

小学六年级语文风筝教案通用篇四

1、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

了解黄山各松树的特点。

体会黄山归来不看松的含义。

教授法、自学指导法。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师加以概括谈话导入。

2、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快乐读书屋三去领略黄山松的美。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懂课文,读通句子,不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探究重点,分析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介绍了黄山有哪些名松?这些名松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

2、在读课文,加深理解。

(1)、再读具体描写黄山松的段落,并画出描写黄山松特点的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选择最恰当的一个词来概括每种松树的特点。

例如:热情好客的“迎客松”;执着探寻的“探海松”等。(答案不,只要合理即可,启发学生谈出个性化理解。)。

(3)、找出每种松树的关键词后,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相应语句,读中体会作者描写的每种松的特点。

(4)、作者为什么说“黄山归来不看松”,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导学生从黄山松的外在美与内在气节两方面来谈)。

3、播放黄山美景的课件,学生欣赏。(进一步体会黄山松的美)。

4、有感情朗读全文。

四、检查识字。

教师出示文中出现的生字活着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也可以同桌合作互读,记住词语。

五、拓展延伸,增加积累。

1、收集描写松树的优美片段进行阅读,同学之间交流,并与《黄山松》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2、把本课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句子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黄山松。

迎客松热情。

探海松执著黄山归来不看松。

黑虎松高大。

连理松缠绕。

小学六年级语文风筝教案通用篇五

1.在略读和精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内在精神。

2.明确为什么以“标签”为题。

3.品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在略读和精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内在精神。

品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搜集科学家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交流课下搜集的科学家的故事。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你有什么疑问?(板书学生的问题。)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主人公写了哪些事情?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填空:课文记叙了德国化学家( )的两件事------其一:( ):其二:( )。这两件事告诉我们,在科学的道路上( )。

3.根据内容给课文分段,找出文章的过渡句。

1.默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1)是什么使李比希与新元素失之交臂?

(2)为什么要将标签贴在床头?

(3)标签起到了什么作用?

(4)为什么以“标签”为课题?

2.交流

问题1:出示句子:他( )呼吸,( )地阅读,读完( )。

(1)填空,抓住所填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2)想象:李比希此刻会想些什么?

问题3:李比希的“更认真、更严谨表现在哪里?

本文以别具匠心的标题、精心的选材、巧妙的细节描写让我们认识了严谨、持之以恒的科学家李比希,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具有这种精神。

失败:失“溴“ 浅尝辄止

成功:柏林蓝 吸取教训

更严谨、更认真、持之以恒

小学六年级语文风筝教案通用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4、学习作者简练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

重难点:

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学习作者简练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歌曲导入,引出人物。

2、齐读课题,抓住题眼,理解“侠”的涵义。

3、针对课题质疑。

4、介绍鲁智深出身及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检查生字词。

3、说说鲁智深为什么行侠?怎样行侠?行侠的结果如何?相机渗透“长文读短” 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自主学习。

先默读课文3――7自然段,想一想,从鲁智深的哪些语言能感受到他的“侠义”形象?接着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写下批注后与小组交流。

(出示自学提示)

2、反馈交流

(1)细品三“问”

抓住“故意说”,他心理本来想说…… 他却故意说……

抓住“打搅”,刘太公会认为是打搅吗?为什么还要这样说?

分角色朗读。

(2)细品“想一想”

他在想什么?创设情境,品味语言中刻画的人物个性。多种形式朗读,再现人物形象。

3、对比语言

(1)他对善良的刘太公一问再问,而对打家劫舍的山大王却只说了一句话。浏览课文8――11自然段,找出鲁智深的语言描写。

(2)品味“大喝一声”中人物的个性。

(3)在对比读中深刻感受人物形象。

(4)补充拓展鲁智深语言描写。

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简介《水浒传》,激发阅读兴趣。

2、升华感情。

板书设计:

鲁智深行侠桃花庄

粗中有细

听 语言 智勇双全

小学六年级语文风筝教案通用篇七

教学目标:教学一~三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问: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

(2)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来回答。

(3)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多不多?(使用广泛)。

(4)小结:像这样的句子叫俗语,它是为群众所喜爱并广泛使用的语句,有着具体的含义。

2.教学第二部分。

(1)生读五个俗语,听说过吗?看看各自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说说意思。

(3)教师适当补充。作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本地也有俗语,请同学回忆生活中知道的当地俗语。(交流、讨论)。

(2)指名说一说,评议。

(3)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发现和搜集俗语。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词语,指导读准字音。

2.讨论每条词语的大概意思。

3.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明白这些都是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4.读讲词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词语。

5.学生练习背诵。

三、教学第三题。

1.读题,明确要求。

2.指明这段话选自《姥姥的剪纸》。

3.指导观察书写格式,指名说说书写时哪些字需要特别注意的?提醒学生注意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

4.练习描红,及时小结。注意行款布局。

教学目标: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注意解释时的态度,说话要通顺连贯。

教学难点:表达是否流畅、准确。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指名读题。

2.帮助弄清本次口语训练的要求。

3.指导:

(1)读读题中所列的三种情况,思考应该怎样去解释。

(2)分组分问题练说。

(4)推荐代表表演。师生评议。

4.反馈。

(1)指名说说被人误会时是怎样解释的?

(2)说说本次口语交际训练后有什么收获?

(3)评议小结:说话的与其和态度要得体,说话要通顺连贯,声音要响亮,速度要适中。

教后小记:

小学六年级语文风筝教案通用篇八

1、能够正确书写“费、商、垃、圾、秀、忆、瞬、养、忠”等生字,结合课文理解“满怀期待、一瞬间、噙满泪水、熬夜“等词语的意思。

2、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妈妈写的那段话。

3、体会到妈妈无私的爱。

重点:能够正确书写生字,理解词意。

难点:体会到妈妈无私的爱。

幻灯片。

2课时。

1、能够正确书写课文中的10个生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体会其中的情感。

1、揭题。

1)师:来猜一猜,老师手中的这包咖啡是怎么来的?

预设:是买来的,是捡来的,是别人送的……。

师:这包咖啡啊,是老师去超市购物时,促销人员送给老师品尝的。

师:谁来说一说“”是什么意思?(免缴费用,不收费),你享受过的待遇吗?

2、初读课文。

1)预习过的同学一定知道,在我们的课本中就有一则关于“”的故事,让我们翻开。

课本,再来读一读这课文,注意思考:这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在读课文时,请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商店购物垃圾优秀。

3、再读课文。

1)对于这课文,同学们都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来好好研究研究。

2)提问:课文中有两位主人公,一位妈妈,一位儿子,在文中他们是怎么进行交流的?

(利用账单进行交流,一共有两份账单,一份是妈妈的,一份是儿子的)。

4)小组讨论研究。

5)全班交流。

预设:妈妈怀我们的时候,行动不便,很辛苦……。

我们生病时妈妈抱着我去看医生,紧张极了……。

(交流汇报时,引导学生想象其中一个或几个的画面)。

6)我们说最让人感动的是妈妈的那份账单,那几个不仅让我们感到了妈妈对子女多年来辛苦的付出,更让我们觉得母亲的爱是那样的厚重和无私。让我们把感情融入到朗读中,深情地读好每一句话。(指导朗读)。

7)把你最喜欢的妈妈的一句话背下来,背给你的同桌听一听,让他给你作个。

4、三读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1、能够背诵妈妈写得那一段话。

2、更深一步了解自己的母亲为自己付出的心血。

1、复习引入。

同学们,你们能够回忆起妈妈写得那段话中有哪些“”吗?

2、合作背诵。

可以同桌之间一起回忆背诵。

3、问题研究。

1)现在我们知道了,妈妈那么多的爱,都是的!

2)提问:我们说文中有两份账单,我们已经研究了妈妈的账单,再让我们来看看儿子的。

账单,儿子在写这份账单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满怀期待)“满怀期待”是什么意思?儿子期待什么?最后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了吗?他得到了什么?(妈妈的账单)儿子在接到妈妈的账单时的反应又是怎么样的?(噙满泪水,妈妈我爱你,账已付清)噙满泪水是什么意思?从满怀期待到噙满泪水,儿子的心理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后悔了,觉得自己不应该把账单给妈妈)。

3)提问:请同学们来为妈妈的账单来估估价?(妈妈的爱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4)提问:其实这文章里只有一个“”?为什么?(这就是妈妈对子女的爱)。

5)交流:这笔账他付得清吗?

4、联系自己。

2)提问:你欠父母多少账呢?你打算怎么还?

3)把你们心里的账记下来吧!写下你对父母的爱,并付上自己的“还账计划书”。

5、完成作业。

1)习题。

2)选做作业:金钱是万能的吗?

教后记:这节课共有两个课时,在第一个课时的教学中,生字教学任务的完成还行,但是对于情感目标的完成,还是远远不够的。一课旨在让学生从妈妈写给儿子的账单中体会到母亲给予子女的爱都是的、无私的、不需要回报的,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但由于自己在指导学生研究妈妈这份账单时的引导和设计不够,因而导致了很多学生不能从账单中体会到母亲无私的爱。在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妈妈为自己所做的事来理解这份账单时,很少有人说得出来,即使说了,词句也是比较苍白无力的,不能让其它同学有所触动。所以在第二节课时,我就布置了写一写的任务,让学生好好回想选取在生活中妈妈让你感动的一个细节或是片断来写一写,要求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完成后我请几个写得比较不错的同学起来汇报、读一读,让大家从这些事例中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最后再结合文章中对于儿子心理变化过程理解的引导,这才让学生对于母爱的感情认识有了提高。在两节课的教学细节方面,存在的不足是(1)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儿童化,不能让学生清楚地体会到老师的意思,比如:我问“在读了这文章后,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对于其中的哪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些话都过于成人话,应该改成:“读了这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账单中的那一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是你对于哪一个还不太理解?”(2)在抓住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反馈这一环节上,做得还不够到位,比如:学生在读到妈妈为了她的病“心急如焚”时,老师完全可以抓住这个词来引导学生,体会妈妈对我们是多么的关心,但我却忽视了这个好机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