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论文通用(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2:13:08 页码:13
2023年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论文通用(优质11篇)
2023-11-11 22:13:08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从而避免重复犯错。如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以下是一些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总结范文。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论文通用篇一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发生、发展、变化的特殊规律,它所解决的是世界的物质秩序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它所解决的是人类的活动的秩序问题.它们互相依存,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是提高民族理论思维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时.哲学社会科学还具有自然科学所不具备的思想启迪、思想统一、思想解放的功能.

作者:王海传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泰安,271018刊名:前沿pku英文刊名:forwardposition年,卷(期):“”(1)分类号:c05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世界观理论思维素质思想解放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论文通用篇二

就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农村的人口依旧庞大,农民的收入难增长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一个问题。农村现代化的步伐举步艰难,发展农村经济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而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也影响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进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想要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就必须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的经济发展达到了理想的状况,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顺利地进行。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一直是我国领导比较关注的问题。每次党的全会都会提出三农的问题,从此可以看出国家领导对农村发展的重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现在的重要任务[1]。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和谐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云南省是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三农”问题更为突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破解“三农”工作中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论文通用篇三

对于戏曲艺术来说,是我国民族的瑰宝之一,紧跟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逐步转变,戏曲艺术越来越重视其审美的情绪。就我国传统的戏曲理论而言,戏曲是属于表演类的,可见,戏曲的基本特征就是表演。

基本上所有的艺术都是来自于生活,同时,戏曲就是人们对于生活的反映。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紧跟着戏曲表演形式和内容的逐步完善,戏曲逐渐从反映生活转变为鉴赏艺术,为此,戏曲艺术的审美显得尤为重要。

一、戏曲表演形式和审美的联系。

紧跟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戏曲也逐步形成了固定的方式来表演,最为明显的就是表演角色的变化,以往角色主要是按照戏曲的内容来变化,而现在角色主要分为五种角色,主要是生、旦、净、未、丑,为此,在进行编写戏曲的时候,就会把全部的人物角色分为这五大类,从而造成了戏曲表演的角色逐步采用固定的方式来表演。

同时,当戏曲内容提及某一些道具的时候,往往都是采用无实物模拟的形式,从而促使了文化特征十分的生动突出。就实际情况来看,戏曲表演的形式已经逐步固定,为此,在进行戏曲表演的时候,能够更好的欣赏每个角色。然而,由于演员的生活经验以及表演经验都不一样,从而造成演员不能够对戏曲的认识以及理解达成一致,同时,演员在扮演同一个角色的时候,对角色的诠释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戏曲鉴赏来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戏曲鉴赏一定要有生活阅历来诠释,从而才能促使戏曲表演越来越生动形象。总的来说,戏曲表演形式已经趋向一致,而审美就会因为主体的不一样,从而所产生的认识也不一致。而且,紧跟着戏曲表演形式和审美有着这种妙不可言的关系,人们对于这种艺术审美行为更加的喜欢。

二、戏曲表演形式的审美特征。

(一)舞台。

对于戏曲表演来说,舞台是必备的,在戏曲的创作过程中,人的地位越来越高,为此,紧跟着戏曲表演的不断发展,幕表制在戏曲的特色中尤为突出。在幕表制中,创作的情节以及对象都要具备一定的地点以及时间条件。

比如,锡剧的音乐就是曲牌板腔综合体,同时,男女分腔这个特征也十分的明显,而且,创作主体的意识并不是固定的,是会紧跟着戏曲内容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的。

然而,戏曲主题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为此,将会导致戏曲表演以及创作更加困难。在安排戏剧的情节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的把所有的环节都安排在舞台中,从而才能够促使舞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能够更好的表现出戏曲中的情感。在观众的严重,完美的融合戏曲和舞台,更能够展现出戏曲之美。在舞台上,戏曲的合理展示能够体现出表演更具有空间性,同时就时间来说,更加倾向于主观化。就如同《珍珠塔》,其表演舞台的时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同时,就具体的时间来说,能够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戏曲的场景以及人物,特别是《方卿羞姑》,能够入木三分的对势利小人进行讽刺,能够在舞台空间中体现出人心的险恶。同时,为了突显空间的虚拟性,戏曲一般都会采用道具,以往都会把道具称作为砌末,而紧跟着戏曲的发展,这些道具都能够在戏曲表演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每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时候,都会附带实践性以及空间性,为此,在进行戏曲表演的时候,一定要有效的利用该特征,促使戏曲表演具备一定的审美特征。

(二)程式。

程式实质上就是舞台动作,但是程式要经过一定的加工以及提炼,从而才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人物的特性,并能够更加贴近生活,更好的创造出符合生活实际的角色,最大可能的为观众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对于戏曲程式来说,和表演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戏曲程式是以表演技巧为前提基础的,不管是做、打还是念、唱都需要具备程式,特别是对于锡剧来说,主要讲解的是勇气、行腔以及咬字,同时要按照剧本的特征利用不同的方言。锡剧主要发源于上海一带,主要是由常州、无锡这一带的东乡小调逐步发展而来,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江南民间的多种舞蹈,从而才能够更好的展现出锡剧独特的美。对于锡剧来说,主要擅长于抒情,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江南特色以及情趣,一般情况下,都会在上下句之间添加比较短或者比较长的清版,其中唱腔主要是曲牌板腔综合体,男女分腔十分明显,而曲调主要是簧调。就这些特征来看,剧种的发展以及形成和该地方的方言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对于剧本来看,语文不单单能够体现出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包含了作者对世界的审美情趣。剧本的语言一定要具备真实性,同时,表达方式也一定要真实,从而才能够为审美特征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前提。

同时,戏曲艺术特别重视舞台性,为此,在必要的时候,一定要有武术来辅助,就动作角度来说,戏曲是逐步从武术演变而来的,是经过加工的武术。而且,艺术要求有效的统一形式以及内容,比如,就锡剧来说,其发展的颠峰时期就是百花齐放的时期,通过锡剧,能够体现出社会百态。在欣赏戏曲作品的时候,形式是首要的鉴赏对象,同时,戏曲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程式,从而能够为审美提供一定的保障。

(三)脸谱。

脸谱能够充分的把角色的种类表现在演员的脸上,而且,脸谱具有一定的夸张性,一般情况下,脸谱艺术都会采用比较明显以及漂亮图案,通过脸谱,能够体现出脸部化妆艺术的变化。就实际情况来看,观众对角色的第一印象都是通过脸谱来体现的,从而观众能够初步认识该角色,而且脸谱也能够古往今来我国对美学的认识。就明清时期,脸谱艺术很完善了,不管是勾画还是人物个性,都能够体现出戏曲艺术的发展。同时,脸谱能够促使戏曲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促使观众更加轻易的认识和理解戏曲的内容,进而能够更加好的在民间普及戏曲艺术。就演员而言,脸谱能够帮助演员更加好的体现出戏曲美,同时也能够促使演员的表演更加贴近现实,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四)行当。

古往今来,戏曲表演都会把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行当是角色的综合,就实际情况而言,行当是戏曲表演经过漫长发展的产物,在唐代的时候,参军就已经是一个固定的行当了,当到了宋代的时候就已经区分的十分清楚了。比如,就锡剧来说,其角色行当是有分工的,但是一般都是比较粗略。例如,在对子戏的时候,男角称作上手,而女角将会称为下手,而紧跟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角色行当正逐步发展为花旦、老旦、滑稽、老生以及小生。一般情况下,戏曲表演主要是源于生活,与其他艺术相比较,戏曲表演更加的贴近人们的生活。就锡剧来说,每一个角色行当由于表演的需要,演员一定要根据表演的要求进行表演,同时,成功的戏曲一定要统一表演形式以及内容,不能出现僵硬等情况。为此,行当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通过行当的不断完善,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戏曲表演戏曲的审美特征。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戏曲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紧跟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变化,为此,在发展戏曲艺术的时候,一定要融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的推陈出新,促使戏曲的审美特征更好的满足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燕,董琳.中国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现状与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01)。

[2]郑兆雨.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研究[j].东方青年・教师,(22)。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论文通用篇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学会用全面的观点透视和谐社会、用科学的观点指导和谐社会、用发展的观点统领和谐社会、用矛盾的`观点剖析和谐社会、用唯物的观点考察和谐社会,避免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片面性、盲目性、悲观性、极端性和唯心性,真正做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和谐社会,确保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发展.

作者:黄金双作者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刊名:时代文学(双月版)英文刊名:shidaiwenxue年,卷(期):“”(6)分类号:b0关键词:暂学和谐社会全面科学发展矛盾唯物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论文通用篇五

摘要:成本在西方经济学与会计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正确区分西方经济学与会计学中成本不同,有利于学习和应用。本文就成本在西方经济学和会计学中的定义,进行介绍,通过对两种概念相同与不同的比较,明确了二者之间的不同与相同点。在新时代下,更是要注重二者的结合,相互联系,提高成本在企业运营、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成本这个概念在经济领域极为重要,属于经济学中抽象理论的范畴,但是在会计学中它是属于现实行为的规范。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对稀缺的经济资源如何进行合理配置,并通过资源合理配置实现低成本,高利润的学问。成本对于经济学者和会计学者都非常重要,都是以对利润的关心为动机。不同的是经济学这着重关注点是成本如何计量,确保利益最大化;而会计学者更关心的是计量成本,来确定获取利润的具体数额。人们往往容易将西方经济学成本概念与会计学中的成本概念。本文就西方经济学中成本与会计学成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行简单分析,同时阐述了二者在企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西方经济学与会计学中成本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在西方经济学中,还没有一个具有普遍适用的对成本的定义。在《西方经济学》(高鸿业)这本教科书中提到:西方经济学家在经济学中提出了机会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的概念,同时指出不能仅仅将成本视为是企业对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支出的货币。那么有一种说法就是看起来西方经济学中提出的机会成本是广义经济成本的概括,而经济成本等于显性经济成本和隐性经济成本之和。在《西方经济学》这本书中是机会成本的定义是:生产者在生产一单位某商品时所放弃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途径中能获得最大收益。显性成本:是厂商在租用或购买其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隐性成本:厂商自己本身拥有的生产要素并用于企业生产中那么生产要素的总价格。会计学不同于西方经济学,它对成本有明显的定义。《成本与会计管理》认为,成本是在达到某一目的的过程中耗用或者放弃的资源。cca(中国成本协会)发布的《成本管理体系术语》标准中明确规定成本是为过程增值、结果有效已经付出或者应该付出的资源代价。美国会计学会(aaa)认为,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已经发生或未发生的价值牺牲是成本,是可以通过货币单位加以衡量的。从上面这些定义可以看出,会计成本就是厂商在生产经营中各项费用的总支出。

二、西方经济学与会计学成本概念比较。

1.共同点不论是在西方经济学还是在会计学中成本都是各项费用的支出,是获取利润付出的代价,由于经济社会的经济资源稀缺,所以无论是现实还是未来的费用都是必须支付的。而它们又同时认为成本的付出应该有收入加以补偿。西方经济学会将成本和收入相抵,来计算获取的利润,厂商的既定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会计学中也一样,常常将成本推销到收入的不同会计期间做补偿,入不敷出就是亏损。面对成本的计算无论是西方经济学家还是会计师都采取谨慎性的原则,高估成本,做低收入,将可能出现的费用、损失、负债进行充分的预计,以避免风险发生。无论是经济学还是会计学作成本的预估都是为决策做服务的。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成本的预估,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尽可能的谋取用最低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利润。这就是西方经济学与会计学中成本的相同点。2.不同点经济学的成本概念较会计学的概念更为广泛,在上文的定义比较中提到过,经济学的成本既有显性成本又有隐性成本。经济成本的概念中包含会计成本的'概念,同时还包括没有计入会计成本之中的厂商自己拥有的生产要素成本。西方经济学中显性成本包括会计成本,而经济成本等于会计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上文中提到过西方经济学中经济成本和会计学成本都有被用作决策的作用。事实上经济学成本主要是用于为企业生产和定价提供依据。会计学成本则更多的是用于记录资产消耗。经济学家分析成本更注重机会,会计学家更注重实际消耗的记录。这是二者之间的不同点。

三、西方经济学成本与会计学成本之间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中成本理论的传统理念是研究生产成本、边际成本和以及机会成本,主要是围绕这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研究的。随着企业理论的不断创新,现代的成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的局限性,新增了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的概念。更注重强调企业的所有权的重要性。而由于企业外部联系扩大,内部结构日益复杂,传统的成本理论同样受到挑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管理会计,而它的出现为企业更有效的控制规划成本。实际上会计成本更注重的现实的客观反应,西方经济学家不仅仅注重对过去实事的记录更注重着眼于分析经济的活动,更注重与企业的发展方向,这样的眼界更为宽广,目光更长远。21世纪以来,它们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会计学能为经济学家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用来检验经济理论。会计学也同样需要经济学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会计学的成本计量方法直接受经济学的理论影响。二者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四、结语。

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较抽象,会计学中的更为具体。正确区分西方经济学中成本与会计成本学的概念。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待两种成本概念,正确的应用到企业的生产、运营与决策当中,为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经济迅速发展作出贡献。参考文献: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论文通用篇六

道德生活之所以可能的根据,是道德推理的前提,本身不能被论证,其特点好比自足的阿基米德点。在实践的层面,道德情感的培养永远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所在。山东大学王新春教授从易学的角度对周敦颐的理学理论进行考察,指出周敦颐对《易》进行了心性论的创造性解读,实现了易学天人之学的心性论转向,拉开了理学思潮的序幕。芝加哥大学任博客教授以及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杨小梅教授分别对《道德经》和《庄子》中的相关命题进行了逻辑分析。首都师范大学白奚教授认为儒家对自发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给予了正面的理论建构,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具有贵于万物的价值。而道家则站在反面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以道观之,人和万物都是平等的,提出道家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浙江大学董平教授则阐述了儒道互补的原理性根据,指出儒道两家都以道为宇宙万有的本根并以对道的践履为通达生命终极境域的唯一通道,其差异在于儒家认为存在的本体同时就是道德的本体,强调道德的实践,而道家则以生命本身的复归为终极追求,从而形成儒道差异而互补的文化现象。浙江大学包利民教授在其独特的政治哲学理论结构中考察了黄宗羲的政治思想,认为黄宗羲对“士”精神的彰显显示了强者的自足、追求幸福等特质,属于“强者”政治学范畴,与西方古典政治学具有某种一致性,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弥补现代范式的重大问题。第三方面是关于汇通中西哲学的原创与批判。首先是对前辈学者在融汇中西哲学方面得失的批判研究。

浙江大学张家成副教授对章太炎的人格理想进行研究,指出章太炎先生在对中国传统的诸子之学、西方的进化论和非理性主义,以及佛教思想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其“依自不依他”的人格理想。余纪元教授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指出冯友兰先生在概括中国哲学的特点(在形而上学方面薄弱而在人生哲学方面有丰富内容)的时候,其背后有对于古希腊哲学的重要参照。但是,冯先生对于因参照而来的一些观点缺乏充分的论证,特别是在为儒家的生命哲学提供形而上学的理论建构时不自觉地导向了对道家生活方式的论证。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分析了张世英先生在汇通中西哲学方面的努力,指出张世英先生把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与中国哲学的创新自觉地联系在一起,用“阴”、“阳”解释西方哲学的“在场”、“不在场”,显示“此在”背后的幽隐的无限整体;并且基于中国哲学的特殊智慧指出无限的幽隐世界是曲径可通之幽,最终走入澄明之境。其次是中西汇通基础上的哲学理论创造。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指出必须基于世界人性才能开显世界人文,因此,他试图通过对朱熹和康德思想的分析比较构建最具普遍性的人性论,为世界人文提供形而上的理论基础。多伦多大学沈清松教授提出“能欲望的欲望”为人性中走向多元他者的内在根据,人正是基于这种走向他者的内在动力构建自己的意义表象世界,并且展现为交互传输的样态,这就是交流与沟通得以可能的人性论基础;同时以语言、实践和本体3个层面的外推理论为根据,构成文化之间进行沟通的哲学基础,并且指出文化的.沟通是一个即存有即活动的动态过程;最后将“能欲望的欲望”表述为人性中源出的慷慨,即是儒家所谓的仁恕,佛家所谓慈悲等。第四方面是关于中国现代观念和思维方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陈静教授对“自由”的含义进行历史性考察,指出“自由”在古代是脱离伦理关系限制的无拘束之意,因此在古代社会是被正统思想所排斥的。近现代以来,“自由”被赋予了“权利”的含义,成为人的基本人权。因此,坚持还是反对自由主义必须澄清“自由”的概念内涵。

密西西比河谷州立大学刘家波教授对中国社会改革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从改革的自发性、原则性和可持续性等维度讨论了中国的改革思维与实用主义之间的关系。第五方面是关于西方哲学研究及其对中国哲学的启示。浙江大学王晓朝教授对希腊哲学的地方性与世界化历程进行研究,从希腊哲学的来源等方面研究其地方性;从希腊化时期、古罗马时期以及中世纪3个阶段的发展说明其核心如“理性”、“自由”精神世界化的过程,并指出希腊哲学的地方性及其世界化过程无疑对于中国哲学的世界化发展是有重要启发意义的。浙江大学章雪富教授以时间观念为中心,对普罗提诺和奥古斯丁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普罗提诺从批评亚里斯多德、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的时间观中i卫了柏拉图的“古典”,奥古斯丁却接着普罗提诺的批评把柏拉图的“古典”推向“现代”。清华大学陈来教授对柏林关于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深度分析,认为柏林关于民族归属意识对于个人以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讨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与梁启超的民族主义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次国际会议的特点是规模小,规格高。与会学者多是国际知名学者。较小的规模使得比较充分的交流与深入的对话成为可能。从内容上来看,此次会议的特点是比较与对话,以中西方哲学的对话为主,从核心概念到思维方式,涉及众多层面,此外还有儒家与道家的比较,呈现了非常丰富的思想成果。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论文通用篇七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在构成人的幸福感的诸要素中,人类的信仰对幸福感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论文参考网。

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理论、学说、主张、主义、宗教等的信服、敬仰和尊崇,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信仰有“信”和“仰”两层含义。“信”是信任和信念,“仰”是仰慕和追求。由此,信仰可分三个层次:一是相信;二是仰慕;三是加入追求行列,并为之奋斗终身。

作为人类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信仰与幸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信仰的作用决定了信仰是幸福的源泉。

人类为什么需要信仰?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为在茫茫宇宙中短暂有限的人生,建造一个确定的精神家园,让人“充满诗意的栖居”。这种精神家园是人创造和享受精神生活的主观凭借和心灵依托。它负载着和支撑着人崇高而伟大的精神生活、审美享受,满足着人心灵的发育和成长,保证着人心灵的滋养和健康,决定着人的生命品位、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水平,也决定着人是否幸福或幸福的程度。

(二)设定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和一套有关社会运行的行为准则、价值尺度和伦理规范,以便让人生活在合理的社会之中,过一种有秩序、有道德、明是非、辨善恶的社会生活。信服和尊崇这种社会模式和行为准则、价值尺度和伦理规范的人,在宇宙、社会中的生存观念、生存状态、生存价值就找到了可靠的依据,其精神生活也就有了确定的基点和坚强的支柱。由此,“人便可以排除围绕人生的无知、孤独、怀疑、虚无与绝望,获得知识、关怀、安慰、确定、充实与希望”[2],从而获得幸福感。

(三)在彼岸世界或精神领域为人们设定一个终极性人生目标,让人们终身去追求。信仰的确立,在于对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方向即终极性人生目标的把握。恩格斯说:“即使是最荒谬的迷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尽管反映得很不完备,有些歪曲”[3]。当工业革命的新时代到来时,由于原有的.“信仰逐渐削弱了,宗教随着文化的日益发展而破产了,人处在这种不自觉而又没有信仰的状态,精神上会感到空虚,他对真理、理性和大自然必然感到失望”[4]。这些都表明,信仰(包括它的特殊历史形态—宗教)是以人而不是神为本质的,它实际是人们的生存发展状况的反映和表现,是人对自己生命、生活和前途的选择,有了这种选择,人的精神就有了“支柱”,安身立命就有了“根据”,感情、心灵就有了“寄托”,就能时时体验到一种幸福的感觉。

以上说明,人的幸福感常常依赖于人的心灵的完满,来源于人的信仰的确立。

三、信仰的力量决定了信仰能始终给人以幸福。

作为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信仰具有特殊的力量:

(一)信仰可以使精神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驱动着和引导着人们沿着幸福之路前进。比如,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其深刻根源在于他们具有伟大的性格,坚定的信仰。这种信仰就是希望并坚信着穷苦人的世界的到来。这种最朴素、最现实的信仰,最集中、最高度地体现了千百万劳动人民千百年来谋求翻身的愿望。这种愿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并将其价值信念置于思想和行动的统摄地位上,成为价值意识活动的调节中枢。正是在这种愿望的招引下,他们才显得如此英勇无畏、前赴后继。而且,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他们不仅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而且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更是伟大的乐观主义者。因此,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生命等于没有灵魂,而没有灵魂的生命无疑没有任何幸福可谈。

(二)信仰可以使人在困难中仍然感到幸福无比。这种困难,归纳起来有三种:

一是逆境。顺境有利于人们获得幸福,但也容易使人在得到暂时的幸福后不再有所追求;而逆境则会影响人们正常地实现幸福,但如果保持坚强的意志,坚守心中的信仰,奋力拼搏,顽强奋进,也许能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超常的发挥,获得更令人陶醉、令人神往的幸福。“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膜脚,兵法修利;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5]。这些伟人正是因为胸怀伟大的信仰,从逆境、困厄中奋起,才写出了辉煌的传世之作,同时也体验到了逆境中特有的幸福。

二是苦难。有时,苦难能够催生幸福,幸福反过来又能够使人感觉苦中有乐,这其中的缘由仍然归根于信仰。论文参考网。比如,《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和董永,“寒窑虽破”却感觉“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因为他们坚信忠贞不渝的爱情,爱情的力量使他们虽处凄风苦雨却仍能感觉温暖如春。又比如,革命战争年代,战士们虽然吃着“红米饭”,喝着“南瓜汤”,把野菜当干粮,把干稻草当棉被,那种苦难日子可想而知,但因为有“毛委员”和他们在一起,因为他们心中装有伟大的“主义”,便感觉“餐餐味道香”,“心里暖洋洋”。

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当属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长征中牺牲的人是难以统计的。过雪山时高寒缺氧,经常有人坐下就起不来了;有的战士还要用担架抬人,其负重更难以承受;有的人为背战友而自己倒下。过草地时,有的人为救助陷入泥沼的战友,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有这样一则资料: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论文通用篇八

科学与哲学本同源之水,乃同母所产下之孪生姐妹。田老师亦有论及,二子皆源于人类欲穷宇宙万物其理之求知欲。若是溯及过往,则二者皆滥觞于思想极度繁荣之古希腊。而就二者于古时之关系而言,我等现今所谓之科学不过仅为哲学之子集而已。希腊人思想眼界空前开阔,其认知世界方式之多样,今人若得闻,必致瞠目结舌,堂皇不能自已。其中荒唐滑稽者有之,如神话,严谨致知者亦有之,如哲学。

哲学乃是时产生于其中最严谨、最深邃之一种穷理之法,而科学不过为哲学中一思流,或曰:自然哲学者是也。自然哲学以人类面对之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认定宇宙乃由不变法则所治,且此法则亦可通过人类自身之努力全然或近似得之。自然哲学尚包括此不变法则更上之至理,即某些埋藏于法则之外之至理。哲学家终日思之,希图一日可得此至理,由是而万物之理自解。数百年至亚里士多德,集几世之哲思,以无上之修辞而成《形而上学》书,几囊括当世所知。然自是,希腊人以自然至理为已得,便止步于斯,转而致心于似更飘渺而无从捉摸之社会与人生至理。每遇世况与前理不合,竟做视而不见,自欺欺人。自此误世千年有余。

自文艺复兴来,西人溯祖反源,自省前谬,乃明不可视自产先验之理为苍天之道。唯图立足于小成,不求大道之骤得。自是,入手一物,出手一理,步步为营,月累日积。行路竟不可以道里计。及至当世,自然之物,凡能为常人所见,无不有科学之理详之。或前或后,无不相合。纵妇孺亦无不缨服。如今之科学虽亦以自然之至理为己任,然繁杂之群识,已非常人穷其一生可明也。唯白雪长者,苦学毕生,暮寝思之,戚戚于心,或有所得。

而哲学此时亦愈发深入。日耳曼人素有苦思之能,百贤辈出,通观古今,遍览群书,欲穷人类、社会、宇宙之至理,亦各有所得。然哲学入之愈深,其言辞思辩愈发古奥,非有志于斯者而不能静心总览。又乃至理无可验从,是以各人之所言迥异,时竟相悖。初涉之人,无丝毫之初识。游离其中,往往只觉一片混沌,更无从得知南北西东。是以世人日益近科学而远哲学。科学竟有奄奄盖哲学之势。

科学与哲学之分合,至是亦应明哉。源本同而去甚远,何哉?所重之器不同而使然也。二者原皆欲通世理而生,本为一体。然科学流于众物,哲学归乎本原,是日益背离。然本原不可离万物而独立,万物不可无本原以挈领。今之日离,恐非吾人穷理所欲见也。

然在下幼时,曾立志欲博览群书,尽吾所能通古今圣贤。亦曾试尝力阅哲书。拟以黑格尔为切入,然而后数次读之皆昏昏然。至今,唯一部《理想国》阅之过半,而尚未完结。今回思之,亦未尝自觉懒惰,而实哲学为天人至理,非有人生阅历无从知人理,非有渊知博识无从知天理,非读罢前人之著述无从明后人,由是不能喻之于怀。而今日科学之繁杂,更无需多言。是以余亦叹科学,哲学之为学,实日益艰辛。至理之昭彰,恐尚须待大贤出世矣。

参考书目:《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美]艾萨克·阿西莫夫著。

《科学的历程》吴国盛著。

《西方哲学史》罗素著。

《自然哲学》黑格尔著。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论文通用篇九

人们探索美,并努力地创造美,但是“美是难的”,有没有建筑的永恒之道来阐述美的原则,如果研究建筑美的形态,那么有造型美、空间美、环境美;如果研究美的机制,可以从美感心理、审美中介、理情寓合等因素来探讨;如果研究美的客观规律,甚至可以追溯到自然界最基本的存在法则。这些多方位的阐述无非是在寻求一种美的普遍规律。人类文明开始以来,人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通过无数次的生产劳动,有意无意地总结出一些共同经验,这些共同经验演变成为群体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人的内心深处沉淀成衡量美的原型标准,符合这种标准的建筑激发出读者隐藏的潜在心理本能,得到群体的共鸣,于是被公认为是真正美的建筑。

文档为doc格式。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论文通用篇十

哲学是一门前缘科学,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指明方向与途径。爱因斯坦在上世纪中叶发表的《相对论》,令许多人不解,因为它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理念。人们总是习惯于用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的思维方式,评判一种新理念的正确与否,当新的理念超出了以往经验时,社会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认识,正是因为是新的理念,人们才一时难以接受。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问世,从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打开了认识物质原始结构与宇宙空间新一轮大门。立体思维与逆向思维方式总是能扩展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哲学理论总是基础理论研究的先导,使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基础理论方面获得空前的发展。

人们将哲学理论运用到社会科学方面,一直在进行不懈的探索。中国几千年来以老子、孔子、朱子等人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经》具有代表性,堪称中国哲学思想启矇的始祖宗师,集中了人文哲学思想的精华,古人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上影响了二千多年。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上的变化,现代社会环境的改变,先哲的哲学思想,面对现代社会出现的新矛盾与新问题,已经不够用了,应建立一套更科学更为完整的指导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哲学理念体系,使人们能够从哲学的视角去认识人生,认识社会与世界。

从宏观上看,目前的社会教育基本处在一种不统一的,各行其道的状态,从中央到地方虽然都设有精神文明办公室,由于人的价值观多元化,以及社会的复杂性,精神文明办所发挥的作用很有限。据有关资料报道,重庆市南岸区教委对辖区700多名中小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结果令人吃惊,更是令人反思。问题出在中小学生耳闻目睹的种种负面社会现象,由于“不识好歹”而模仿之,又因为效仿可以从中获益,因此群起而效仿。这其中的原因,首先是成年人弄脏了道德河水清澈源头,孩子们不得不啜饮被污染的河水,最终便有了老实人吃亏的错觉。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丰富起来。然而,电脑的出现,难以掌控的电脑信息多元化,一起涌现在电脑画面上,暴力片、色情片、恐怖片对青少年的危害不可低估,喜欢玩电脑游戏的青少年不在少数,他们到现实生活去寻找电脑游戏中那种虚幻的感觉,使得一部分青少年荒废学业,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是当今社会在青少年中出现较为严重的新问题。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骗子,其骗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诈骗成为当今令人不安的社会问题。社会上蔓延的迷信活动和赌博现象,正在严重地侵蚀人们的灵魂,污染着社会风气。还有一部分人的拜金主义观念,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社会人性教育是一项首要任务,提高整个社会公民的综合素质要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应总结出来一整套适合不同年龄段进行社会教育的哲学理论体系,从人性教育的视角寻找新的突破口,正面教育与传统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依靠上述教育是不够的,同时要从人性化教育中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与途径。中国在改造犯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许多服刑人员走出监狱的大门,洗新革面,重新做人,正是人性化教育结果的典范。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同情、热情友好、支持和关爱是人性化教育的具体体现,一切高水平的说教在它们面前都会显得逊色。人性哲学就是进行社会教育最为有效的工具。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处理人与事的关系中,使人们懂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能做或不能做,做了以后会产生什么结果,什么话能说与不能说,对人生会产生什么影响。正确对待人生中成才与成名的关系;失败与成功的关系;放弃与追求的关系;逆境与顺境的关系;贫与富的关系;恨与爱的关系;祸与福的关系;运气与命运的关系;爱情与婚姻的关系,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将自己人生的命运与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人为本的人性理念的实施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

人性哲学理论的建立,要以立体思维加逆思维的方法抓住事物发展的本质,以人生演变的内在关系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抓住了本质就把握了人性教育的命脉,使人们知道怎样做,还懂得为什么这样做。人性哲学理论的突破,为人们提供了社会教育最有说服力的理论武器。

探讨人性哲学理论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人们要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首先必须理解“和谐”这个词的涵义。“和谐”它是指客观事物之间的有机结合,状态彼此相融合,活动方式协调一致,凝聚力大于排斥力,各个方向的力量向同一方向所形成的合力。和谐社会的基本概念,按社会公民的普遍理解为:“社会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能够满足公民的社会总体需求,所有社会成员的生活有了保障,并能逐步得到改善与提高,公民的生活、工作、学习与交往具有安全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与友好的基础上,社会规范已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大家均以劳动创造财富为荣,能够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稳步发展的科技与生产力水平,人口增长速度与资源利用同步进行,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有序的发展”。把“和谐”运用到和谐社会这一科学领域,它就赋予了特定的内涵,对于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和谐社会,它具有了特定的意义。

和谐社会首先是要有了人的和谐,人是社会的主体,为什么在建国初期的五十年代,在解放前的国土废墟上,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使全国人民摆脱了困境,就是因为有了人的和谐。整个社会的和谐与人的和谐是一种互动与互补的关系,人的和谐相处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又能促进人的和谐,这种互动与互补的相互关系,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一种强大的推动力。

和谐社会的理念,需要社会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具有特定的内涵与意义。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一个多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相对不足,人均产值和人均收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及沉重的人口负担成为我国无法回避,而又必须面对的现状。

这就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走自己的道路,没有现成的模式,没有救世主,完全靠我们自己。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对国情有一个准确的评估,尤其对国民的整体素质进行研究与评估,制定相适应的实施战略,提出短期与中长期目标,每达到一个子目标,就向总目标迈进了一步,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务实态度,和谐社会就一定能在中国实现。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论文通用篇十一

科学哲学以及相关的自然科学在本质上是关于实在的知识.但这一结论本身只有在先验的视域中才能显示出清晰的含义,一般关于实在论的讨论也只有在先验视域中才能有逻辑的结果.然而在这一视域中的考察也表明,科学哲学的“超验性”问题又是与其实在本质直接相关的,先验哲学在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同时又承认这一点.整个20世纪科学哲学进程都表明了一个科学的`经验实在(论)的性质,同时这一进程也证实了先验哲学关于先天知识(先验逻辑)的普遍有效性的论述.

作者:孙和平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政经系,浙江,湖州,313000刊名:湖州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huzhouteacherscollege年,卷(期):24(1)分类号:b08关键词:科学哲学实在论先验哲学科学哲学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