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大教学论读书心得范文汇总(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1:23:26 页码:14
最新大教学论读书心得范文汇总(优秀16篇)
2023-11-12 01:23:26    小编:ZTFB

思想的解放和自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如何保障人们的思想自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会正确阅读文章,对于提高语文水平很重要。以下是一些值得尝试的阅读方法,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大教学论读书心得范文汇总篇一

因学习要求必读《大教学论》,本人经过认真研读《大教学论》,使我了解到《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大教学论》共三十三章,可以分成六个组成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论述人生的目的以及人的可教育性;作者以《圣经》的,《创世纪》为根据,加上传统的神学目的论,认为人不仅要认识自己,而且还要认识上帝,因为上帝是永生智慧和幸福的根源,人是上帝的造物爱物和形象。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却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同时他认为人也是可以被教育的。谁也不能野到不能驯服的境地,只要他肯耐心的倾听,教导与知识。文中还例举了石头、狼孩子等足已说明以上观点。同时还主要探讨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的社会作用;夸美纽斯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应该从祈祷、教育、行动中去取得。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像为鱼儿掘鱼池,为果树修果园一样,也应当为青年人修建学校。学校的产生,为少年儿童接受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再者论证改革旧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创办新学校:作者认为: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应该借助学校做到,因为学校应成为造就人的工场。但是在当时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设立了学校的地方,学校不是为整个社会设立的,而只是为富人设立的,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非常严酷,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因此,夸美纽斯特别强调要改革旧教育,创办新学校。

第二部分详细论证了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要引导儿童遵守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注意休息这三个原则。着重对教学的变异性,彻底性和迅速性原则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如:实行班级授课制。

第三部分专题论述教育方法:作者阐述了科学教学法,艺术教学法,语文教学法,道德教育的方法,灌输虔信的方法。另外,关于教材的问题,他认为《圣经》是知识的唯一真实来源,学生应以全部时间去寻求他们的真实意义。

第四部分讨论学校的管理:他认为,人从诞生到24岁是青春岁月,是培植才智的时期,这24年的时间可分为四个明显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相应的建立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学校。最后他论述了实现他的教育理想应具备的条件,并且呼吁教师学者,神学家和帝王,官吏全力支持和实现他的教育理想第五部分讲述了学制系统及课程论:作者认为我们的教育方法也可以和一株树木的各个生长阶段相比较,从六岁到十二岁再到十八岁,最后到二十五岁已经在大学里面受到了彻底的教育,他们就像一株结了果实的树木,我们需要果实的时候就可以去摘取了。

第五部分总结。我们所说的都限于一般方面,详细的考究要留待更加合适的机会,现在我们已经指出我们的教授术或普遍方法的发现便利了学者人数的增加,我们所期望的是增进基督教智慧的说和,是把虔信、学问与道德的种子撒到一切献给上帝的人的心里。

该书还特别强调了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所谓“自然适应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此外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尽管夸美纽斯对此原则的论述尚不深入,有将教育与自然机械类比之嫌,但在当时来讲,他以自然规律作为教学工作的依据,并注意到儿童的特点,这是进步的,在反对封建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必须适应自然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原则,它贯穿于他的教育巨著《大教学论》的始终。所谓教育适应自然,就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存在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他认为旧学校的根本错误是它违背了“自然”。他指出“学校改良的基础应当是一切事物里面的恰切的秩序”。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列举了大量自然现象来论证自己的每一个教育主张。例如在“自然遵守合适的时机”的原则下,他借用鸟儿选择春天繁殖,园丁选择春天种植,它们或他们的活动都选择合适的时机,借以批评经院主义教育没有选择运用心理的恰当时机,指出遵循自然的秩序,人类的教育应当“从人生的青春”即儿童时期开始,这是最恰当的时机。教育适应自然,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的特点。夸美纽斯在论证教育应从人的青少年开始时说:“这个时期生命和心理都是新鲜的,都在蓄集精力;一切事情都是精力饱满的,都可以深深地生下根”。他把人脑比作蜡块,能印上外界事物的形象,它在儿童时期特别“湿润柔顺”,最适于接受一切外来的影像。同时,儿童的筋肉柔软,也能接受训练,容易作出熟练的动作。

总之,夸美纽斯的这本书其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和平与宁静。这就与今天提倡的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愉快学习相吻合。

大教学论读书心得范文汇总篇二

《大教学论》是17世纪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容易、彻底和迅速。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夸美纽斯“近代教育之父”之名可谓实至名归。《大教学论》的全名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夸美纽斯给《大教学论》加注这个副标题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副标题突出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一切事物”,它体现了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教育主张,另一个便是“一切人”,夸美纽斯把“一切人”作为教育对象的思想,体现的恰恰是教育公平的思想。尽管原著没有明确的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但我们从原著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都可以体会到夸美纽斯对于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公平的思想和主张。

1、夸美纽斯把“一切人”作为教育对象的理论基础。

夸美纽斯之所以把“一切人”作为教育的对象,是基于他对人性的假设和认识。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他在《大教学论》第一章中详细地阐明了并多处强调了自己对人的认识,人是“理性的动物”,是“一切造物的主宰”,“造物主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人是“造物主的爱物”,人与生俱来三种品质“博学、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有着天生的求知欲望的天赋和认识能力。因此,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崇高和美好的有着天然的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们生而平等”,“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世界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造的地步。”概而言之,夸美纽斯认为人的生而平等性和天赋的求知欲及能力是进行教育平等的基础和条件。

夸美纽斯关于“一切人”的教育对象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是建立在当时资产阶级文艺复兴的情况之下的。在这个时代背景之前的教育家、思想家或者政治对于“谁应该接受教育”这个问题的答案绝对是人群中的少部分人,而不是“一切人”。他们往往以人的生而不平等来论述教育也应该是不平等的。例如,《理想国》认为不同的人身上注入了不同的元素——金、银、铜和铁。只有注入了金子的人才能接受教育,成为“哲学王”。而其他的人就应该接受命运的不同安排,他们不能接受教育,这是命运的安排,命中注定的事。这种以人性的不同、人生而不平等的观点来论述教育不平等的思想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国外的著作中都是为数不少的。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带有明显的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教育为政治而服务的目的非常明显。

2、夸美纽斯的教育公平思想的内容及评价。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通过这段话,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象不因性别、贫富、城乡的差异都应该接受教育。虽然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只是涉及到了教育的最朴素、最基本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平等。

3、对当前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些启发。

教育公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教育给社会创造价值,教育直接的收益者是受教育者本人,最大的收益者是国家。国家有义务让每个人接受公平的教育。然而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负担巨大的教育成本。这对经任何国家和社会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是个巨大的挑战。众观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它仍然呈现一种复杂化的趋势。特别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其表现更为突出:一是地缘性的教育不公平,例如以户籍作限制,外地学生入学必须交纳赞助费(实为择校费),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在录取分数上不平等,外地学生必须取得较本地学生高出许多的分数才能被学校录取;二是性别歧视,这主要是指男女学生的入学率不平等,男童的入学率明显得高于女童,这主要是由人们的旧观念造成的;三是城乡歧视,城市的教育物质资源配置比乡村好,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乡村的要强,城市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比乡村的高出一大截等。以上的各种现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复杂化的问题。由此可见,教育要实现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教学论读书心得范文汇总篇三

《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你知道大教学论读书心得是什么吗?接下来就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教学论读书心得,供大家阅读!

这个寒假,强迫自己静下心来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看后虽然不太能领略其中的精华,但还是有些感触。

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在《大教学论》中,作者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规律。

如第十七章《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中的原则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们。这让我想到了班里的后进生,难道不更应该学习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吗?“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习能力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就如“我们拿一只仄口的瓶子,把大量的水猛烈地倒进去,而不让它一滴一滴地滴进去”的结果一样可悲:即大部分的水流到瓶子外边去,最后,瓶子所盛的水比慢慢地滴进去的还小。这就提醒我们“教学生的时候,不是尽学生所能领会的去教,而是尽教师自己所愿教的去教”是愚蠢的行为。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然后再确定下阶段的学习目标。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心急。因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又如第十八章《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中原则八也举了一个显浅易懂的例子:当一只鸟儿形成的时候,肢体与肢体连接,骨头与骨头连接,筋肉与筋肉连接。一株树木的情形也一样,树干是和树根连接的,树枝是与树干连接的,嫩枝是与枝柯连接的;所以,这些东西虽则都有成千上万,但整个都是构成一株树木的。一所房屋也一样,假如要能耐久,墙壁就必须建在基础上面,天花板和屋顶就必须建军在墙壁上面,总而言之,一切部分,从最大的以至最小的,都必须连接和装配起来,它们才能形成一所房屋。这几年,我们学校严格按照新课程实验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一门也没落下,还特别开发了校本课程,如朗读、书法、形体、每周一歌等。看了《大教学论》这一章节,我对学校的这一做法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是为孩子们打下良好的学习、发展基础,建好牢固的连接、支撑框架。同时也为平时偶尔偷偷占用一点这些课程的时间去做语、数、英等区统考科目的习题感到惭愧,目光太短浅了,对不起自己的学生啊!是的,学生终生的学业应该组成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整体,他们将养成一种习惯,能够轻易地、自然地从一件事情走向另外一件事情,让他们的眼睛将看到一个非凡的范围。

1.导读领航。

在人类教育史上,有个人占有光辉的一页,他的著作《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一次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他因此被尊为教育学的鼻祖,被称为“现代教育之父”。这个人,就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曾经这样评价他:“夸美纽斯是一位深邃而有独立见解的哲学家,也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他在新生一代的教学和教育理论实践上完成了一场革命。”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给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启迪,他的教育学体系也为现代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他第一个关注人民大众的教育问题,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他第一个系统地制定分班上课教学制度;他第一个认识到教科书在儿童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他第一个探索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则,提出了著名的直观性原则和循序渐进性原则。他在教育史上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大教学论》是作者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思索而写成的。此书在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使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学校充满快乐、社会增加和平的目的。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限制,书中存在一些神学原则和《圣经》思想,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但书中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措施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作者简介及该书影响。

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消除宗教压迫及教育改革等事业,曾担任捷克兄弟会牧师及兄弟会学校校长。

他吸收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结合自身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问题,奠定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除《大教学论》外,他还有许多重要著作如《语言学入门》、《母育学校》、《泛智学校》、《论天赋才能的培养》、《教育论著全集》等。

《大教学论》是作者的代表作,于1632年成书,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此书总结了前人的教育教学经验,论述了教育理论和实践各种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见解和教育措施。它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本划时代的巨著。早在20世纪初期,我。

国学。

者王国维对它的内容进行过简要的介绍,1939年傅任敢教授把它翻译成中文,后又经历过数次改版印刷,畅销不衰。

3.内容梗概。

本书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全书共33章,每一章都谈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既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事例。

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4.教育案例或模式分析及建议。

(1)通过教育才能形成一个人。

作者认为知识、德行与虔诚的种子是天生在人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和虔诚要通过祈祷、教育、行动去取得。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家伙。”

夸美纽斯为证明这一观点举了几个例子,例如大约在1540年的时候,有个坐落在森林里的村落,村里丢失了一个三岁的孩子。几年后,有人看见一只奇怪的动物和豺狼在一道奔跑。这只动物有四只脚,但有一副人类的面孔。农人们设法活捉到了他,并送到方伯那里。方伯让他受教育,让他不断和人相处,他逐渐变得文明,并学会了两足行走,最后他学会了说话,行为已经像一个人了。

人是具有一定天赋的,这些天赋将如何发展,关键在于教育。只要接受合理的教育,任何人的智力都能发展,因此人人都需要接受教育。无论贫富贵贱,所有的儿童都应该进入学校,人通过教育才能获得发展的可能,作者反对那些借口“智力迟钝”而拒绝教育儿童的言论。他的结论是“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应用建议一:教育必须普及。遇到智力低下的儿童,更应当建议他们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我们要坚信通过教育,任何孩子都会得到提高,都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

(2)教学的三大原则。

夸美纽斯是探索教学工作规律最早的教育家。他以遵循自然为一切教育原则的基础,一切教育原则和规则都是从这个总原则上推演出来。他所揭示的一些教学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性,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最著名的有三大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这是教师必须遵守的一条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的事物都应当尽量放到感官跟前。关于此点,他总结出三大理由:感官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感官是证明科学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最重要的;感官是记忆最重要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事物来学习,如果看不到事物本身,可以借助模型图像,本着先整体后部分的规则呈现给学生。

循序渐进原则。学习必须循序渐进,这里的“序”具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学习过程的序,通过感知、记忆、理解、判断这样一个顺序,从而达到牢实掌握知识的目的;二是指学习材料之序,材料的学习应当秉承先易后难、从简到繁、由近及远、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三是学生的能力之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必须与他相应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

巩固性原则。特别强调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可以灵活运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实践把知识固定在记忆之中。具体而言,可以通过适当的温习与练习或者教导别人等方式使知识更加巩固。

应用建议一:让学生易于记住学习的内容,可以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过程中,不仅用口教,还可以通过图画去阐明,利用眼睛发展想象,把感官都调动起来。

应用建议二:教给学生的知识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但不能难度过大,要在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应用建议三: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给他人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自身也能获得提高。

(3)根据年龄与学力区分为四种学校。

一个人的身体可以持续生长到25岁,25岁之后便是长力量了。夸美纽斯认为学习应该从婴儿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年,这期间可分为四个明显的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并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建立相适应的学校。

婴儿期(1~6岁),在家庭设立母育学校,由母亲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重点练习外感官,教导幼儿如何辨别周围的事物;儿童期(7~12岁),每个村落都设立国语学校,对这个时期的儿童进行初等教育,通过阅读、书写、图画、唱歌、计数、量长、测重以及记忆各种事物等方法去训练内感官、想像力与记忆力等;少年期(13~18岁),每个城市都设有拉丁语学校或高等学校,对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进行利用辩证法、文法、修辞学及其他根据因果法则的科学与艺术,去领悟感官收集来的信息,并进行判断;青年期(19~24岁),每个国家或每个省都设有大学,对这个阶段的青年进行高等教育,学习与意志密切相关的四科,即神学、哲学、医学、法学。其中,母育学校与国语学校收纳一切男女青年,拉丁语学校对于志向超出工场以上的学生给予更彻底的教育,而大学则训练未来的教师和学者。这种统一学制的设想,为人的教育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大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人的教育也相应分为四段,母育学校相当于春季,国语学校相当于夏季,拉丁语学校相当于秋天,大学相当于冬天;二是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即人的年龄特征,母育学校适合1~6岁的孩子,国语学校适合7~12岁的学生,拉丁语学校适合13~18岁的学生,大学适合19~24岁的学生。

应用建议一:学习内容应当与学生的年龄相适应,如果不适合,低于或高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就很难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表现出不愿学的情绪。

应用建议二: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每一个阶段都应当认认真真地学,为后一个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5.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启迪。

(1)相信教育能够改造一个人的命运。

无论是怎样的学生,学校都应当接纳他,而不是排斥他,要相信他在这个充满乐趣、充满爱的氛围之下,在教师的耐心教导下,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这样一个教学研究的平台,让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指导教师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这三大原则,让教学成为一门愉快的艺术,教师和学生两者在课堂中都感受到快乐。

6.精彩语言辑录。

(1)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

(2)对于一个人,我们可以说,不管他因犯了罪恶以致损坏得多么厉害,靠着上帝的仁慈,利用某些方法,他是仍旧可以恢复和谐的。

(3)谁也不可相信一个没有学会按照一个人的样子去行动,即没有在组成一个人的因素上受到训练的人,真正能成为一个人。

(4)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

(5)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并且应该在学校里面受到。

(6)人们往往埋怨很少有人离校时受到了彻底的教育,埋怨大多数人所记住的只是一种外表,只是真知识的一种影子而已。这种埋怨是有事实为证的。

(7)所教学科若不常有适当的温习与练习,教育就不能彻底。

(8)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而不是改变。

(9)感官既是记忆的最可信托的仆役,所以,假如这种感官知觉的方法能被普遍采用,它就可以使知识一经获得之后,永远得以记住。

(10)产生一个艺术家的是实践,不是别的。

2

页,当前第。

1

1

2

大教学论读书心得范文汇总篇四

有效,就是有效益,有效果。现今社会,一切行业都得讲求效益,效率。我们也同样要求有效的课堂。那么,如何使得我们的课堂有效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人入胜的导入。

在一堂课中导入这一阶段往往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我们的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情境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背景中提出,教学情境应具有时代性、新颖性,情境的形式要有所变化。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二、注重实践。

以往的课堂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新课标要求我们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所以我们的课堂应有所改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辅助人。

三、有效的作业。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有体会,有时布置作业,只是为了布置而布置,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做了也没有多大意思。这样的作业就是无效的。我们要布置的作业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精。要针对学生当天学习中的重难点,要让学生一下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有效的作业,要求目标明确,难易搭配。如果所有题目都很难,学生会有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挑战的兴趣。但是如果太简单,就有失去了做的意义。所以难易搭配很重要,我们在安排试题时可以由简入难,由易入烦。甚至可以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放弃一部分的难题,掌握基础就可以了。以上是我学习“有效课堂”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它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掌控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多方面的考虑。下面我谈谈对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感悟:

一、新课程大力倡导教学互动,师生对话,但“满堂问”虽说是达到了教学的互动,对话状态,但这种状态并不是有效的还乡团动,说到底,他没有真正理解有效提问。

(一)有效提问应遵循的标准:

1、清晰(学生一听就知道问的是什么)。

2、问题的价值(提出的问题必须有思考的价值,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层的思考和把握)。

3、趣味性(引人入胜,深入浅出)。

4、大众性(引起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共鸣)。

5、广度和开放性(好的提问能激发不同角度的思维,因而也有各不相同的回答)。

6、教师反馈(对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的也应该尊重鼓励,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二)有效提问的注意事项:

发问:准确把握提问时机,发问态度要自然,问题尽量只说一遍。

对象: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抽答面要广,努力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大致相同。

等待: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

启发:教师为不能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打开思路,启发他们正确地回答问题。

追问:当学生的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或者回答正确后,引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三)有效提问十戒:

一戒提问专问优等生,省时省力省心。

二戒提问专找差生,哪壶不开提哪壶。

三戒以问代罚,为难学生。

四戒不给时间,突然发问。

五戒模棱两可,节外生枝。

六戒越俎代庖,自问自答。

七戒不置可否,不作评价。

八戒大而无当,无从作答。

九戒多而琐碎,串讲串问。

十戒问如林,答发流,面上开花。

二、动态的生成是课堂互动的核心与灵魂,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体现,教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智慧,通过真实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动态生成,在互动中,往往有许多不可预见的、不可控制的新的问题在课堂中出现,我必须依靠教师的积极引导,保护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阐述一个观点:动态生成是有效互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把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转化成教学的亮点。新的课堂是在有效互动中动态生成的,是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多维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的课堂。

三、正确的评价是有效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导向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1、教师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会给学生传递一定的信息,或是赞赏,或是批评,或是认可,或是否定。纯粹凭借语言作为评价的一种方式肯定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要能够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

2、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这也是新课程提出评价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我们不仅要关注问题的答案,还要关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3、提倡自评和互评。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信度,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而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提升自己。

4、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目前仍有一些教师喜欢在学生回答对问题后有规律地进行鼓掌,我个人认为鼓掌应该是发自内心,一味地追求激励的方式大可不必,它反而失去了鼓掌的价值和意义,削弱了激励的作用,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因人因时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教学其实是一种很个性化的东西,甚至是一种不断留下遗憾的艺术。有效的教学策略难以固化,更不能单一;教学策略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大教学论读书心得范文汇总篇五

书确切的来讲是伴随人生从呱呱坠地到最终销户绝粮入土为安整个过程的必须。

一则,从人生的初始阶段开始,书便是启智开慧的沃土肥壤,她会一股劲地把一粒粒新种催芽增叶,直至开花结果。

三则,不管大半辈子风光也好,平淡无奇也罢,书最终在打发退下来的日子里,应该是最好的选择。读点喜好的书,不用操心因空虚无聊去学跳舞跳出个婚外恋而毁了一世的好名声,更不用操心打麻将时因一个“十三不靠”而激动地溜到桌子底下而一命呜呼。

因而,在我看来书要多读。要是能读出新意,读出思想,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来,那就再好不过了。在我的眼里,书对人来说大致有几个好处,不妨在这里略举几例。

不务正业而改行去充当老虎。因而,培根说过: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其二、书能愉悦心灵。多书读,读好书,书就给你好处,给你不读书人所享受不到的快乐资本。“书里自有黄金屋,书里自有颜如玉”。怎么样?帝王将相所能享受到的待遇——金屋藏娇,你也能享受到吧!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享受不到厅级的住房,处级的奥迪,但斜躺横卧的捧上一本自己喜好的书,你可以同李白、同白居易、同杜甫切磋写诗的意境,同徐霞客畅游秀美的山山水水,更可以同书里所呈献给你的佳人美景,莺歌燕舞,温柔缱绻,何止其乐快哉。

其三、书是一剂良药。不信你试试,心情郁闷,或者无端遭到荷尔蒙比你充盈的人恐吓训斥,不妨诵读诵读孔老夫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诵过之后,我敢保证,你定能感到自己一腔怒火随风飘散。再者,假如你不幸染上黑白颠倒的毛病,那再不妨顺手拈来一本你讨厌的书,保准你读不了几页就会迷迷瞪瞪得去见周公。当然,这前提是你得躺着读。

话说到此,有人肯定会曰:不啻吧!你这是甚混账逻辑呵?是的,不读书且睿智的人很多,如乡间村野的老人,似乎睿智而博学,但他绝对不知道原子弹是什么弹,航空母舰会在水里游。说白了,他只能耍点小聪明而已。

这只是余对读书妙处的初略认识。真要说起书的好处来,何止是汗牛充栋、罄竹难书所能尽述的。

初二:申可新。

上一篇:藕的联想。

下一篇:疯狂过后

大教学论读书心得范文汇总篇六

读了《大教学论》后,有很多的感想。书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继承了培根的唯物观点,发扬了捷克兄弟会的民主传统,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他26岁时因为战争开始了流亡的生活,从此他几乎颠沛流离一生。也可能是这种艰苦成就了他深邃的思想,它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的人。他还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则。

“人的终极目标在于来世”——“我们在今生中的一切行动与情爱都表明,我们在今生不能达到我们的终极目的,而是一切与我们有关的事物和我们自己都有另一个终极目的。因为不论我们是什么,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打算做什么,得到什么,拥有什么,都包含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虽然我们不停地攀登,达到更高的层次,然而什么仍在继续前进,从没有达到最高点。”

“假如有人贪图快乐,那么,即使他的一切感官全都沉浸在快乐的溪流里面,但是他已习惯了快乐,他的嗜欲仍会爱了这样又爱那样。假如有人把心思用在研究智慧上面,他的研究便没有止境;因为一个人知道得愈多,他便愈知自己的无知。”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备好工具、材料和模型以后,我们还需要三件事情,才能学会一种艺术——材料的正确利用;熟练的指导;经常实践。就是说,学生应当受到教导,知道在什么时候去利用他的材料,怎样去利用;他在利用材料的时候应当得到帮助,一面发生错误,如果发生了错误也可以改正;他不应当在发生错误和被改正错误的时候就停止,要到能够正确地、迅速地工作的时候才可以停止。”课外阅读是为了积累语言,模仿创作,以及写意抒情。因此要指导学生比较各种表达效果,让学生了解多种写法,为学生设置多个创作题案,引起学生的反思,掌握。

作文。

的技巧。促使学生从浑沌的被动的思维境界到达一个比较清晰、主动的思维境界,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惯怕心理及各种压抑、凝滞状态,为他们本来较为闭塞的写作思维吹进一丝凉风,豁然开智,轻松地进入写作佳境。在指导创作实践的时候,要由浅入深,由粗而精,重在创作的的兴趣,而勿重创作的技巧或成果。

读后感。

读是基础感是关键要在潜心读书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把自己的阅读所感写下来或是根基阅读材料提供的事实评价其好与坏、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等总之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要求过高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甚至使学生视课外阅读为畏途。

他认为,现世的人生严格讲并不是人生,而是永生的序幕,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其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中国报告网)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情。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与爱物。人生成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这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

关于《大教学论》的理解只是肤浅的一点,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多更深刻的理解。

2

页,当前第。

2

1

2

大教学论读书心得范文汇总篇七

《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杰作,卢梭在书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强调自由平等,反对压迫;提出天赋人权,反对专制、暴政。其思想对当时社会制度进行道德评价或改造,为资产革命等提供理论根据。卢梭的思想理论对法国、美国等国家宪法建立起到重要作用,对推动我国新民主义革命也产生深远的意义。

一、作者卢梭简介:卢梭(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空、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激进民主主义者、古典自然法学派代表之一。17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父亲离家出走,母亲早丧,从小失去家人的关爱。没有受过传统、正规的教育,六岁的时候就阅读许多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小说,开发了心灵的沃土,获得丰富知识。十六岁那年遇上德.华伦夫人,在其帮助下,卢梭平静地自学了八年各门学科,积累了广博的知识,后来结识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渐渐产生其启蒙思想。卢梭一生中论著甚丰,主要有《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新爱洛漪丝》、《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山中书简》和死后出版《忏悔录》。卢梭多次也因著作、思想而被迫流亡,过着漂泊的生活。但卢梭这些论著对近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批判,震撼了西方的社会,推动历史进步。

二、本人读《社会契约论》一书,对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的理解:第一卷:本卷控讨人类是怎样由自然状态过渡到政治状态的,以及公约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第一章第一卷的题旨本章开篇指出了人是生而自由的观点,继而转向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的困惑。当人民被强力迫服从时,人民就有权利推翻强力,从而恢复自由。社会秩序是神圣的基础权利,是通过人们的约定而建立。第二章论原始社会本章卢梭指出,家庭是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而又唯一的自然社会,通过比喻,政治社会犹如家庭的原始模型,但家庭中,父子关系是以爱为基础;而地在政治社会中,主权者对人民就只有发号施令来代替,有着根本的区别。第三章论最强者的权利卢梭反对任何人将强力转化为权利。并指出,强力并不构成权利,而人产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第四章论奴隶制卢梭强调,既然任何人对自己的同类都没有任何天然的权威,既然强力并不能产生任何的权利,于是便只剩下来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10人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了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了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奴役权是不存在的,它是非法的、荒谬的、没有任何的意义。奴隶制与权利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第五章论总需追溯到一个最初的约定卢梭指出,专制主义无法进步,它与治理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公共意愿除非通过选举,否则要通过约定来确定。第六章论社会公约卢梭设想,当人类遭到不利于生存的障碍时,其阻力已经超出一个人自存的能力,人类要克服阻力获得生存,唯一的动力就是共同协作,达成一种契约。

社会契约的每一个结合者转出去自己的一切权力、财富、自由,仅仅是全部之中其用途对于集体有重要关系那部分,这种转让对于每一个人都有是同等的、毫无保留的、都有必须服从公意的最高指挥这下。由全体个人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称为共和国或政体。当其是被动时,叫做国家;当其主动时,叫做主权者;结合者都是人民,或叫作公民;指出主权在民的思想观点。第七章论主权者卢梭指出,社会契约包括公众与个人之间的规约,对于个人,他是主权者的一个成员,对于主权者,他是国家的一个成员。个人意志与公意不同,个人意志考虑是私人的利益,公意代表公共利益。任何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第八章论社会状态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国家状态下,会发生变化,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乃是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他企图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那种无限权利,而他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面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第九章论所有权本章卢梭论述财产的占有权和所有权。

第二卷本卷讨论立法(汉伏本)第一章主权是不可转让的国家成员之间的约定是政治共同体的基础。主权是公意的运用,所以不能转让。主权者是一个集体的生命,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让,但意志却不可以转移。个别意志与公意不可能一致的,个别意志偏于私,公意倾向于平等;如果个人意志代替了公意,政治体就解散第二章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卢梭指出,公意一经宣示就成为一种主权行为,构成法律。

大教学论读书心得范文汇总篇八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代表作,是近代西方第一部比较系统地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开篇就指出该书的目的是阐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它的内容丰富,具有普通教育学的性质。除《前言》、《致意读者》等部分外,该书共计33章。第1章至第9章概述了教育目的、;第10章至14章说明了建立学校的原理,并突出了设立新式学校的基本原理——遵循自然;第15章到第19章阐述了教学论,提出了教与学的一般原则以及各科的教学法;第20章到25章介绍教学法,第26章到第33章,提出了学校管理。读完全书,对我启发较深,以下选取几点谈谈我的感受。

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泛智论教育,强调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以及各种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

二、教育原则。

顺应自然性,循序渐进。

儿童有年龄的阶段特点,教育应当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学习。现在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在玩命的学习,一句极具煽动性的口号,把全国儿童推进深渊——“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又是画画,又是学钢琴,凡是天下的知识恨不能全部灌到孩子的脑子里。孩子在玩的过程中锻炼的机会和天性被生生剥夺,大多的孩子还没有上学,就已经戴上了眼镜,谁都知道不对,但谁都不带头纠正,因为变态的社会竞争必然带来变态的被动接受,人人觉得危机便人人不能自拔。

青春期是用来学习的好时光,可许多孩子却在拼命的玩手机玩游戏。正所谓玩物丧志,玩垮了意志,玩毁了青春,也玩坏了体质,这里也有一句迷惑人的口号——“我的青春我做主”。我们回顾一下,学前的时候我们在学,青春期和大学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却用来玩。该学的时候我们在玩,该玩的时候我们却在学。这不仅是社会成员的悲哀,更是整个是会的悲哀。我们把教育整反了,把日子过反了,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47页中指出:“一只鸟儿学飞,一条鱼儿学游,一头野兽学跑都不需要任何强迫,他们一旦觉得自己的肢体长得足够强健了,他们立刻就自行去做这些事情。”所以,我们都应该适应自然的原则,适应儿童年龄阶段的特点。

三、顺应自然性,因材施教。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也提出儿童是有个性差异的,教师应对他们有区别的对待。他指出:“知识若是不合于这个或那个学生的心理,它就是不合适的。因为人们的心理的分别和各种植物,树木或动物的分别是一样巨大的;这个须得这样去对付,那个又必得那样去对付,同一个方法是不能够同样的施用于一切人们的。”

这个观点我在去年亲身印证过。去年一年级的新生入学时,我校送来一个听力壹级残疾的小男生,他还带了个价格昂贵的助听器,我觉得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把他送到残疾学校,在那里应该有更好的条件,家长知道我的意思,他说也像那样,可是更想让他与正常学生一起学习,让他正视自己,并融入到这个正常人的群体中,于是我找班主任谈,根据孩子的特点,给他制定较低的目标,布置作业后单独问他,让他口述一遍,一个学期下来,他竟然不用单独重复,就能适应到整个班集体中来。这就印证了夸美纽斯在12章48页中提到的“只要没有完全败坏,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成为一个人的。”

《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我们教育的理念不管怎么更新,顺应自然的教育才是永恒的理念。我们教师就是不断认识发现自然的规律,不断利用自然规律指导我们教育,愿我们的教育及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目标。

大教学论读书心得范文汇总篇九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述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残缺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维,对教育的组织方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容易、彻底和迅速。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夸美纽斯“近代教育之父”之名堪称实至名归。《大教学论》的全名是“《大教学论》——把所有事物教给所有人的艺术”。夸美纽斯给《大教学论》加注这个副题目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副题目突出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所有事物”,它表现了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教育主张,另一个便是“所有人”,夸美纽斯把“所有人”作为教育对象的思维,表现的恰恰是教育公平的思维。虽然原著没有明确的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但咱们从原著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都可以领会到夸美纽斯对于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公平的思维和主张。

1、夸美纽斯把“所有人”作为教育对象的理论基础。

夸美纽斯之所以把“所有人”作为教育的对象,是基于他对兽性的假设和意识。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妙的”。他在《大教学论》第一章中详细地说明了并多处强调了本人对人的意识,人是“理性的动物”,是“所有造物的主宰”,“造物主以本人的笼统创造了人”,人是“造物主的爱物”,人与生俱来三种质量“博学、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有着天生的求知愿望的天才和意识能力。因此,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崇高和美妙的有着自然的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们生而平等”,“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世界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造的地步。”概而言之,夸美纽斯认为人的生而平等性和天才的求知欲及能力是进行教育平等的基础和条件。

夸美纽斯关于“所有人”的教育对象的构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是建立在当时基督教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文艺振兴的状况之下的。在这个时代背景之前的教育家、思维家或者政治对于“谁应该接受教育”这个成绩的答案相对是人群中的少部分人,而不是“所有人”。他们往往以人的生而不平等来论述教育也应该是不平等的。例如,《现实国》认为不同的人身上注入了不同的元素——金、银、铜和铁。只要注入了金子的人才能接受教育,成为“哲学王”。而其他的人就应该接受命运的不同安排,他们不能接受教育,这是命运的安排,命中注定的事。这种以兽性的不同、人生而不平等的观点来论述教育不平等的思维无论是在现代中国还是国外的著述中都是为数不少的。这是由于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带有显著的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教育为政治而服务的目的非常显著。

2、夸美纽斯的教育公平思维的内容及评价。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该当遭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所有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退学校。”经过这段话,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象不因性别、贫富、城乡的差异都应该接受教育。只管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只是涉及到了教育的最朴素、最基本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平等。

3、对以后教育公平成绩的一些启发。

教育公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教育给社会创造价值,教育直接的收益者是受教育者自己,最大的收益者是国家。国家有义务让每个人接受公平的教育。然而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首先遇到的成绩就是负担微小的教育成本。这对经任何国家和社会而言都是一笔微小的开支,是个微小的应战。众观以后社会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景象,它依然呈现一种复杂化的趋势。顺便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其体现更为突出:一是地缘性的教育不公平,例如以户籍作限度,外地先生退学必须交纳赞助费(实为择校费),外地先生与本地先生在录取分数上不平等,外地先生必须取得较本地先生高出许多的分数才能被学校录取;二是性别歧视,这次要是指男女先生的退学率不平等,男童的退学率显著得高于女童,这次要是由人们的旧观念形成的;三是城乡歧视,城市的教育物质资源配置比乡村好,教师的数量和品质都比乡村的要强,城市适龄儿童的退学率比乡村的高出一大截等。以上的各种景象交错在一同,构成了愈加复杂化的成绩。由此可见,教育要实现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教学论读书心得范文汇总篇十

书确切的来讲是伴随人生从呱呱坠地到最终销户绝粮入土为安整个过程的必须。

一则,从人生的初始阶段开始,书便是启智开慧的沃土肥壤,她会一股劲地把一粒粒新种催芽增叶,直至开花结果。

三则,不管大半辈子风光也好,平淡无奇也罢,书最终在打发退下来的日子里,应该是最好的选择。读点喜好的书,不用操心因空虚无聊去学跳舞跳出个婚外恋而毁了一世的好名声,更不用操心打麻将时因一个“十三不靠”而激动地溜到桌子底下而一命呜呼。

因而,在我看来书要多读。要是能读出新意,读出思想,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来,那就再好不过了。在我的眼里,书对人来说大致有几个好处,不妨在这里略举几例。

不务正业而改行去充当老虎。因而,培根说过: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其二、书能愉悦心灵。多书读,读好书,书就给你好处,给你不读书人所享受不到的快乐资本。“书里自有黄金屋,书里自有颜如玉”。怎么样?帝王将相所能享受到的待遇——金屋藏娇,你也能享受到吧!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享受不到厅级的住房,处级的奥迪,但斜躺横卧的捧上一本自己喜好的书,你可以同李白、同白居易、同杜甫切磋写诗的意境,同徐霞客畅游秀美的山山水水,更可以同书里所呈献给你的佳人美景,莺歌燕舞,温柔缱绻,何止其乐快哉。

其三、书是一剂良药。不信你试试,心情郁闷,或者无端遭到荷尔蒙比你充盈的人恐吓训斥,不妨诵读诵读孔老夫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诵过之后,我敢保证,你定能感到自己一腔怒火随风飘散。再者,假如你不幸染上黑白颠倒的毛病,那再不妨顺手拈来一本你讨厌的书,保准你读不了几页就会迷迷瞪瞪得去见周公。当然,这前提是你得躺着读。

话说到此,有人肯定会曰:不啻吧!你这是甚混账逻辑呵?是的,不读书且睿智的人很多,如乡间村野的老人,似乎睿智而博学,但他绝对不知道原子弹是什么弹,航空母舰会在水里游。说白了,他只能耍点小聪明而已。

这只是余对读书妙处的初略认识。真要说起书的好处来,何止是汗牛充栋、罄竹难书所能尽述的。

初二:申可新。

上一篇:藕的联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教学论读书心得范文汇总篇十一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xx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容易、彻底和迅速。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夸美纽斯“近代教育之父”之名可谓实至名归。《大教学论》的全名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夸美纽斯给《大教学论》加注这个副标题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副标题突出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一切事物”,它体现了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教育主张,另一个便是“一切人”,夸美纽斯把“一切人”作为教育对象的思想,体现的恰恰是教育公平的思想。尽管原著没有明确的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但我们从原著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都可以体会到夸美纽斯对于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公平的思想和主张。

1、夸美纽斯把“一切人”作为教育对象的理论基础。

夸美纽斯之所以把“一切人”作为教育的对象,是基于他对人性的假设和认识。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他在《大教学论》第一章中详细地阐明了并多处强调了自己对人的认识,人是“理性的动物”,是“一切造物的主宰”,“造物主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人是“造物主的爱物”,人与生俱来三种品质“博学、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有着天生的求知欲望的天赋和认识能力。因此,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崇高和美好的有着天然的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们生而平等”,“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世界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造的地步。”概而言之,夸美纽斯认为人的生而平等性和天赋的求知欲及能力是进行教育平等的基础和条件。

夸美纽斯关于“一切人”的教育对象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是建立在当时基督教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文艺复兴的情况之下的。在这个时代背景之前的教育家、思想家或者政治对于“谁应该接受教育”这个问题的答案绝对是人群中的少部分人,而不是“一切人”。他们往往以人的生而不平等来论述教育也应该是不平等的。例如,《理想国》认为不同的人身上注入了不同的元素——金、银、铜和铁。只有注入了金子的人才能接受教育,成为“哲学王”。而其他的人就应该接受命运的不同安排,他们不能接受教育,这是命运的安排,命中注定的事。这种以人性的不同、人生而不平等的观点来论述教育不平等的思想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国外的著作中都是为数不少的。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带有明显的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教育为政治而服务的目的非常明显。

2、夸美纽斯的教育公平思想的内容及评价。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通过这段话,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象不因性别、贫富、城乡的差异都应该接受教育。虽然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只是涉及到了教育的最朴素、最基本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平等。

3、对当前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些启发。

教育公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教育给社会创造价值,教育直接的收益者是受教育者本人,最大的收益者是国家。国家有义务让每个人接受公平的教育。然而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负担巨大的教育成本。这对经任何国家和社会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是个巨大的挑战。众观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它仍然呈现一种复杂化的趋势。特别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其表现更为突出:一是地缘性的教育不公平,例如以户籍作限制,外地学生入学必须交纳赞助费(实为择校费),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在录取分数上不平等,外地学生必须取得较本地学生高出许多的分数才能被学校录取;二是性别歧视,这主要是指男女学生的入学率不平等,男童的入学率明显得高于女童,这主要是由人们的旧观念造成的;三是城乡歧视,城市的教育物质资源配置比乡村好,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乡村的要强,城市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比乡村的高出一大截等。以上的各种现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复杂化的问题。由此可见,教育要实现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教学论读书心得范文汇总篇十二

假期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这两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大教学论读书心得范文汇总篇十三

坡头一小薛亚飞。

作为一名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一方面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惑。

《课程与教学论》结合当今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将课程与教学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论述,旨在让所有中小学教师都了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提高自己的教育专业修养,充分发挥创造性。

在阅读《课程与教学论》时我的最深体会是:对于一线教师课程改革意味着思想上的改革:要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许多事实都表明,“观念一变天地宽”!一位西方学者说:“观念本身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或快或慢地改变社会现实。”思想、观念之于教育,就是灵魂,没有思想观念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可以说,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效益观、发展观、评价观,将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教育行为、课堂行为,从而也就决定了培养质量。课程改革在思想上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教育的人本化。

《英语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英语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英语;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英语;不同的人在英语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

二、教育的人性化。

夸美纽斯说过:“要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三、教育的博爱化。

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

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只限于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当始终带着对学生的爱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1154950685608。

大教学论读书心得范文汇总篇十四

读了《大教学论》后,有很多的感想。书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继承了培根的唯物观点,发扬了捷克兄弟会的民主传统,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他26岁时因为战争开始了流亡的生活,从此他几乎颠沛流离一生。也可能是这种艰苦成就了他深邃的思想,它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的人。他还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则。

“人的终极目标在于来世”——“我们在今生中的一切行动与情爱都表明,我们在今生不能达到我们的终极目的,而是一切与我们有关的事物和我们自己都有另一个终极目的。因为不论我们是什么,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打算做什么,得到什么,拥有什么,都包含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虽然我们不停地攀登,达到更高的层次,然而什么仍在继续前进,从没有达到最高点。”

“假如有人贪图快乐,那么,即使他的一切感官全都沉浸在快乐的溪流里面,但是他已习惯了快乐,他的嗜欲仍会爱了这样又爱那样。假如有人把心思用在研究智慧上面,他的研究便没有止境;因为一个人知道得愈多,他便愈知自己的无知。”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备好工具、材料和模型以后,我们还需要三件事情,才能学会一种艺术——材料的正确利用;熟练的指导;经常实践。就是说,学生应当受到教导,知道在什么时候去利用他的材料,怎样去利用;他在利用材料的时候应当得到帮助,一面发生错误,如果发生了错误也可以改正;他不应当在发生错误和被改正错误的时候就停止,要到能够正确地、迅速地工作的时候才可以停止。”课外阅读是为了积累语言,模仿创作,以及写意抒情。因此要指导学生比较各种表达效果,让学生了解多种写法,为学生设置多个创作题案,引起学生的反思,掌握作文的技巧。促使学生从浑沌的被动的思维境界到达一个比较清晰、主动的思维境界,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惯怕心理及各种压抑、凝滞状态,为他们本来较为闭塞的写作思维吹进一丝凉风,豁然开智,轻松地进入写作佳境。在指导创作实践的时候,要由浅入深,由粗而精,重在创作的的兴趣,而勿重创作的技巧或成果。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关键,要在潜心读书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把自己的阅读所感写下来,或是根基阅读材料提供的事实,评价其好与坏、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等,总之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要求过高,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甚至使学生视课外阅读为畏途。

他认为,现世的人生严格讲并不是人生,而是永生的序幕,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其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中国报告网)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情。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与爱物。人生成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这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

《大教学论》的理解只是肤浅的一点,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多更深刻的理解。

1.导读领航。

在人类教育史上,有个人占有光辉的一页,他的著作《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一次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他因此被尊为教育学的鼻祖,被称为“现代教育之父”。这个人,就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曾经这样评价他:“夸美纽斯是一位深邃而有独立见解的哲学家,也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他在新生一代的教学和教育理论实践上完成了一场革命。”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给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启迪,他的教育学体系也为现代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他第一个关注人民大众的教育问题,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他第一个系统地制定分班上课教学制度;他第一个认识到教科书在儿童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他第一个探索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则,提出了著名的直观性原则和循序渐进性原则。他在教育史上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满快乐、社会增加和平的目的。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限制,书中存在一些神学原则和《圣经》思想,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但书中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措施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作者简介及该书影响。

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消除宗教压迫及教育改革等事业,曾担任捷克兄弟会牧师及兄弟会学校校长。

他吸收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结合自身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问题,奠定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除《大教学论》外,他还有许多重要著作如《语言学入门》、《母育学校》、《泛智学校》、《论天赋才能的培养》、《教育论著全集》等。

《大教学论》是作者的代表作,于1632年成书,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此书总结了前人的教育教学经验,论述了教育理论和实践各种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见解和教育措施。它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本划时代的巨著。早在20世纪初期,我国学者王国维对它的内容进行过简要的介绍,1939年傅任敢教授把它翻译成中文,后又经历过数次改版印刷,畅销不衰。

3.内容梗概。

本书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全书共33章,每一章都谈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既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事例。

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4.教育案例或模式分析及建议。

(1)通过教育才能形成一个人。

作者认为知识、德行与虔诚的种子是天生在人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和虔诚要通过祈祷、教育、行动去取得。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家伙。”

夸美纽斯为证明这一观点举了几个例子,例如大约在1540年的时候,有个坐落在森林里的村落,村里丢失了一个三岁的孩子。几年后,有人看见一只奇怪的动物和豺狼在一道奔跑。这只动物有四只脚,但有一副人类的面孔。农人们设法活捉到了他,并送到方伯那里。方伯让他受教育,让他不断和人相处,他逐渐变得文明,并学会了两足行走,最后他学会了说话,行为已经像一个人了。

人是具有一定天赋的,这些天赋将如何发展,关键在于教育。只要接受合理的教育,任何人的智力都能发展,因此人人都需要接受教育。无论贫富贵贱,所有的儿童都应该进入学校,人通过教育才能获得发展的可能,作者反对那些借口“智力迟钝”而拒绝教育儿童的言论。他的结论是“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应用建议一:教育必须普及。遇到智力低下的儿童,更应当建议他们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我们要坚信通过教育,任何孩子都会得到提高,都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

(2)教学的三大原则。

夸美纽斯是探索教学工作规律最早的教育家。他以遵循自然为一切教育原则的基础,一切教育原则和规则都是从这个总原则上推演出来。他所揭示的一些教学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性,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最著名的有三大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这是教师必须遵守的一条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的事物都应当尽量放到感官跟前。关于此点,他总结出三大理由:感官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感官是证明科学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最重要的;感官是记忆最重要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事物来学习,如果看不到事物本身,可以借助模型图像,本着先整体后部分的规则呈现给学生。

循序渐进原则。学习必须循序渐进,这里的“序”具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学习过程的序,通过感知、记忆、理解、判断这样一个顺序,从而达到牢实掌握知识的目的;二是指学习材料之序,材料的学习应当秉承先易后难、从简到繁、由近及远、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三是学生的能力之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必须与他相应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

巩固性原则。特别强调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可以灵活运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实践把知识固定在记忆之中。具体而言,可以通过适当的温习与练习或者教导别人等方式使知识更加巩固。

应用建议一:让学生易于记住学习的内容,可以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过程中,不仅用口教,还可以通过图画去阐明,利用眼睛发展想象,把感官都调动起来。

应用建议二:教给学生的知识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但不能难度过大,要在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应用建议三: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给他人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自身也能获得提高。

(3)根据年龄与学力区分为四种学校。

一个人的身体可以持续生长到25岁,25岁之后便是长力量了。夸美纽斯认为学习应该从婴儿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年,这期间可分为四个明显的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并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建立相适应的学校。

婴儿期(1~6岁),在家庭设立母育学校,由母亲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重点练习外感官,教导幼儿如何辨别周围的事物;儿童期(7~12岁),每个村落都设立国语学校,对这个时期的儿童进行初等教育,通过阅读、书写、图画、唱歌、计数、量长、测重以及记忆各种事物等方法去训练内感官、想像力与记忆力等;少年期(13~18岁),每个城市都设有拉丁语学校或高等学校,对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进行利用辩证法、文法、修辞学及其他根据因果法则的科学与艺术,去领悟感官收集来的信息,并进行判断;青年期(19~24岁),每个国家或每个省都设有大学,对这个阶段的青年进行高等教育,学习与意志密切相关的四科,即神学、哲学、医学、法学。其中,母育学校与国语学校收纳一切男女青年,拉丁语学校对于志向超出工场以上的学生给予更彻底的教育,而大学则训练未来的教师和学者。这种统一学制的设想,为人的教育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夸美纽斯划分这四种学校的思想与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紧密相连。在他看来,人的教育活动必须遵循适应自然的原则。这四种学校的划分一是根据教育要遵循自然的秩序,大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人的教育也相应分为四段,母育学校相当于春季,国语学校相当于夏季,拉丁语学校相当于秋天,大学相当于冬天;二是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即人的年龄特征,母育学校适合1~6岁的孩子,国语学校适合7~12岁的学生,拉丁语学校适合13~18岁的学生,大学适合19~24岁的学生。

应用建议一:学习内容应当与学生的年龄相适应,如果不适合,低于或高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就很难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表现出不愿学的情绪。

应用建议二: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每一个阶段都应当认认真真地学,为后一个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5.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启迪。

(1)相信教育能够改造一个人的命运。

无论是怎样的学生,学校都应当接纳他,而不是排斥他,要相信他在这个充满乐趣、充满爱的氛围之下,在教师的耐心教导下,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这样一个教学研究的平台,让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指导教师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这三大原则,让教学成为一门愉快的艺术,教师和学生两者在课堂中都感受到快乐。

6.精彩语言辑录。

(1)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

(2)对于一个人,我们可以说,不管他因犯了罪恶以致损坏得多么厉害,靠着上帝的仁慈,利用某些方法,他是仍旧可以恢复和谐的。

(3)谁也不可相信一个没有学会按照一个人的样子去行动,即没有在组成一个人的因素上受到训练的人,真正能成为一个人。

(4)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

(5)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并且应该在学校里面受到。

(6)人们往往埋怨很少有人离校时受到了彻底的教育,埋怨大多数人所记住的只是一种外表,只是真知识的一种影子而已。这种埋怨是有事实为证的。

(7)所教学科若不常有适当的温习与练习,教育就不能彻底。

(8)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而不是改变。

(9)感官既是记忆的最可信托的仆役,所以,假如这种感官知觉的方法能被普遍采用,它就可以使知识一经获得之后,永远得以记住。

(10)产生一个艺术家的是实践,不是别的。

这个寒假,强迫自己静下心来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看后虽然不太能领略其中的精华,但还是有些感触。

《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在《大教学论》中,作者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规律。

如第十七章《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中的原则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们。这让我想到了班里的后进生,难道不更应该学习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吗?“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习能力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就如“我们拿一只仄口的瓶子,把大量的水猛烈地倒进去,而不让它一滴一滴地滴进去”的结果一样可悲:即大部分的水流到瓶子外边去,最后,瓶子所盛的水比慢慢地滴进去的还小。这就提醒我们“教学生的时候,不是尽学生所能领会的去教,而是尽教师自己所愿教的去教”是愚蠢的行为。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然后再确定下阶段的学习目标。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心急。因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又如第十八章《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中原则八也举了一个显浅易懂的例子:当一只鸟儿形成的时候,肢体与肢体连接,骨头与骨头连接,筋肉与筋肉连接。一株树木的情形也一样,树干是和树根连接的,树枝是与树干连接的,嫩枝是与枝柯连接的;所以,这些东西虽则都有成千上万,但整个都是构成一株树木的。一所房屋也一样,假如要能耐久,墙壁就必须建在基础上面,天花板和屋顶就必须建军在墙壁上面,总而言之,一切部分,从最大的以至最小的,都必须连接和装配起来,它们才能形成一所房屋。这几年,我们学校严格按照新课程实验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一门也没落下,还特别开发了校本课程,如朗读、书法、形体、每周一歌等。看了《大教学论》这一章节,我对学校的这一做法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是为孩子们打下良好的学习、发展基础,建好牢固的连接、支撑框架。同时也为平时偶尔偷偷占用一点这些课程的时间去做语、数、英等区统考科目的习题感到惭愧,目光太短浅了,对不起自己的学生啊!是的,学生终生的学业应该组成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整体,他们将养成一种习惯,能够轻易地、自然地从一件事情走向另外一件事情,让他们的眼睛将看到一个非凡的范围。

大教学论读书心得范文汇总篇十五

这几天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本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受益益匪浅。一方面可以复习一遍教学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它在第八章到第十四章介绍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问题及其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多类型的教学介绍使我大开眼界,更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

下面我想谈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这一章。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通过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并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在这里我非常欣赏的.是尝试教学法,这种方法是邱学华创造出来的,其实在几年前我也看过《邱学华尝试教学法》这本书,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准备练习是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以旧引新,为学生解决尝试问题做好铺垫;出示尝试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出尝试问题,以尝试引路,引发学生进行尝试;自学课本是为学生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讨论这一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讲解这一步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也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评价;第二次尝试练习,一堂课应该有多次尝试,通过不同层次的尝试活动。

我认为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另外,我们在上课时有两点值得大家注意的: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课题出示后,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应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尽快打开课本,意思是越快越好。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大约在第30分钟时,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今天老师讲的都在这一页,请大家看书。”其实到这时,教师已经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再看书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及时检查,及时评价,让学生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我觉得以上两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

大教学论读书心得范文汇总篇十六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一个人的经验也是有限的。但历史是永恒的,他人的经验是无限的,用他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经验永远是明智的选择。

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应限于不太重要的议论和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因此,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须很狡黠,才能掩人耳目。如果一个人懒于动笔,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要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学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道理,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形而上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细琐的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