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如何写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梳理通用(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2:12:56 页码:14
最新如何写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梳理通用(大全9篇)
2023-11-18 22:12:56    小编:ZTFB

总结能够整理经验、总结经验,对今后的工作或学习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总结应该结构清晰,逻辑合理,条理性强,方便他人阅读和理解。在以下总结范文中,你会发现一些有趣和独特的写作思路,或许能够给你在写总结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如何写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梳理通用篇一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写作者因季节更替而触发情思。

第1段:描写了九月田野里的天气、树木、天空、农村等景色,与下文第3段的描写形成对比。

第2段:一颗晚熟草莓的发现把作者的思绪引向了六月,引出了下文。这一段是作者感情发生变化的关键,同时也引出了下文,起过渡作用。

第3段:草莓的香味,使察觉几个月前的景色与现在的景色的不同,作者在不变中找到了变化。

第二部分(4-6),写作者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第4段:与第1段相对应。

第5段:与上文第3段相对应,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了作者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第6段:结束全文,充满理趣,引导我们去回味,去联想,去思索,去感悟。

如何写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梳理通用篇二

诗歌默写题: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运用了散文句式直抒心中郁结,突出诗人忧愁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开怀舒畅的豪情的句子: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称誉李云文采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自信的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出了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的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极度忧愁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6、《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想借逃避现实而不愿同流合污的激愤之词的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7、《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出诗人对现实不满,想超脱现实的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8、《渔家傲》中总写“塞下秋来风景”的特点的字眼是:“异”,有关诗句: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9、《渔家傲》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四面边声连角起。

10、《渔家傲》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

11、《渔家傲》中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而又饱含为国戍边的责任感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

12、《渔家傲》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天净沙.秋思》中诗人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九种景物,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意境的句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4、《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如何写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梳理通用篇三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一)句子仿写】。

所谓仿句题,也叫句式运用题。它用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品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修辞知识、语法知识、句式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这种题型,一般是命题者提供一定的语境,要求考生参照规定的句式模仿写作。其实质是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对语法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对表达方式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仿写和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具体有:

(1)词语型。

例:结合语境,在横线上仿写恰当的词语。

示例:“如果生命是水,尊严就是流动”如果生命是,尊严就是。

仿写: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搏击。

(2)修辞型。

例:仿照例句写一句子,要求句子由两个比喻句组成,比喻要合乎情理,分句间要有联系。“历史”、“时间”仍为本体。

示例:如果历史是一条长河,那么时间就是这条长河上涌起的波涛。

仿句:如果历史是一曲乐章,那么时间就是这乐章上跳动的音符。

(3)托物寓意型。

例:仿照示例,任选事物,用语言解释其特点并阐发一定的道理。

示例:蜡烛a.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b、为不能照亮所有的黑暗而流泪。

仿写:粉笔a.一张智慧的犁,耕耘在神奇的黑土地上。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煤a.千年的期盼,只为燃烧自己的一生。b.不经受磨练,发不出生命的光辉。

(4)名人名言型。

例:仿写句子,使内容句式都与前句协调。

示例: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

仿句: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的追求。

(5)情境型。

例:根据文句所提供的情境,将句子补充完整。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它重塑了我的灵魂。简爱说过:“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白朗宁说过,“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我懂得了为他人奉献爱心是多么重要。”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得了反抗精神的可贵。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6)话题型。

例:仿照下面句子,以“腐烂”为话题补写句子。

人生只有两种生活方式:腐烂或燃烧。我们选择燃烧,因为燃烧意味着给予,且在给予之时,会让自己闪光。我们摒弃腐烂,因为腐烂意味着变质,且在变质之际,会让别人恶心。

(7)阅读型。

阅读文段,分析句式特点,在横线上写句。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自古以来就进行着绿色与.的殊死决战。哪儿充满绿色,哪儿必然水源充足,草木茂盛,那是生命滋衍的乐园。哪儿弥漫.,哪儿一定水源干涸,尘沙肆虐,那是生命凋零的荒漠。在我国,沙漠正在以每年两千多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扩展,.对绿色的伤害是绝对无情的。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归纳2021。

一、基础知识。

1.复习和运用语音知识,能认读字的读音,能根据拼写规则,判断注音的正误。

2.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要能结合语境,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要了解分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的作用。

3.对于教学目标中规定的字要做到会读、会写、会组词。了解形声字的构造,能指出一般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能区分常见的同音字、形似字;书写时做到笔画清楚,字形规范,不写错别字。掌握常见字的音、形、义;特别要了解多音字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意义。

4.理解、掌握基本课文中规定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会运用。会辨析一些同义词和反义词。能够理解多义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辨析褒义词、贬义词。

5.了解词的分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了解短语结构: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动补短语、形补短语)、主谓短语。了解单句六种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了解复句的几种主要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了解常用的关联词语。

6.了解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能在具体语境中辨别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了解常见的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及其作用。了解句式变换的几种形式(陈述句与疑问句的变换;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能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变换句式。了解运用语言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7.文体知识要了解记叙文的一般知识: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的中心和材料,记叙的详略(详写、略写)。说明文的一般知识: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理的本质),说明的条理(总分、并列、层进的结构层次和时间、空间、逻辑的说明顺序),说明的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等)。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知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如何写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梳理通用篇四

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2、《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本文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文章却蕴含着一个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3、《生命生命》是香港女作家杏林子(本名刘侠)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三个事例引出了对生之_生命力和生命的感悟,并从不同的侧面引发出了三点思考:即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要让有限的生命发挥了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的驻足观赏,使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5、《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一章,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6、《理想》是诗人流沙河的一首现代哲理诗。这首诗从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三个方面告诉人们:人生要有理想,只要树立了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7、《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是由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所作。这篇文章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中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另一篇文章《第一次真好》,由台湾女作家周素珊所作。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感悟: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8、《人生寓言》的作者是周国平。其中《白兔和月亮》告诉人们: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通过王子的经历又告诉人们: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9、《我的信念》的作者是波兰科学家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位科学工作者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品质。其一,科学工作的宗旨是探讨真理,而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利益。其二,科学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宁静,需要时间。其三,科学研究需要献身精神。其中献身精神是全文的核心。也是居里夫人思想品质的根本。

10、《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课文所选的十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谈学习态度,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有变修身做人的,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11、《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是朱自清,字佩弦,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在《春》中,作者按照盼春、绘春和赞春的思路来结构全文。在绘春部分,依次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最后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征。

1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济南的冬天》一文,开篇就以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济南无风、无雾(响晴),无毒日(温晴)的宝地特点,然后,从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不结冰的水三个方面写了济南的冬天。表达了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13、《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文章充满了浪漫色彩。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要到山中寻访一位朋友,原来是古桥、古树等自然界的朋友。然后通过与这些朋友互拆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4、《秋天》这首诗,选自诗人、评论家何其芳的《预言》。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由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组成。

多读。

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强记。

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勤写。

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

如何写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梳理通用篇五

拟人我的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最能 体现主旨的句子1.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2.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拓展延伸

积累写“”的诗句:

1.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新。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积累默默奉献的诗句: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整体感知

2.拟人手法

3.象征手法

4.品味凝炼贴切的诗歌语言,领会诗歌意蕴,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

重点词理解:“禁锢”、“留滞、”洗礼“、” 襁褓“

重点句理解: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如何写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梳理通用篇六

北:九上p91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多项发明,其中包括电灯、留声机、蜡纸、油印机等,被称为“发明大王”。

2、列举电力使用的史实。

北:九上p90电力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代蒸汽成为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要能源。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跨进了电气时代。

3、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北:九上p90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为核心的革命。

4、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

北:九上p95-96卡尔?本茨是近代德国最的工程师之一。1885年,成功地设计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19,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成功地制造出人类历的第一架飞机。

5、了解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北:九上p95汽车和飞机的发明迅速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

6、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北:九上p91电、电灯以及其他电器的发明和使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初开始电成为西方国家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相继进入家庭,西方国家率先进入了电气时代,电的发明和使用成为人类技术一个重要里程碑。

人类在材料领域进入到钢铁时代。电气化和钢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崛起。

如何写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梳理通用篇七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本站一起学习吧!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杜牧《赤壁》。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朱熹《论诗》。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东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一、词汇积累。

兴兴头头茶饭无心控心搜胆精血诚聚。

二、课文理解。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同志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同志诗词的豪迈风格。

《雨说》的作者是台湾诗人郑愁予,这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生活欢快、充满情趣。

《星星变奏曲》的作者是“朦胧诗”诗人江河。这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它以情景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的作者是俄罗斯诗人叶赛宁,这首诗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是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梁启超,这篇演讲词引用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文章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作者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等。本文是一篇演说,全文贯穿着民主、自由、和平的精神,是对人类先贤的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作者紧紧围绕伏尔泰思想上的成就,用激情饱满的浪漫语言,回顾了伏尔泰的笔、伏尔泰独自一人的斗争,以及他的微笑、睿智,由此刻画了一位“斗士”的形象,“智者”的形象。伏尔泰是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

《傅雷家书两则》是文学翻译家傅雷与在国外学习的儿子的通信。选文是他12年所写的180多封信中的两封,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致女儿的信》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14岁的女儿询问“什么是爱情”的时候,给她讲述了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砺磨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真正的爱情。

《故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孤独之旅》选自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课文通过描写杜小康随像样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描写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提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成熟这一道理。“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灵变化的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历之旅。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来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充分地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刻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心声》的作者黄蓓佳,这是一篇儿童小说,小说写一位与万卡有着相似命运的小男孩李京京,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被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理由拒绝;纠正同学的朗读错误被嘲笑;在公开课上终于得到机会,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通过故事表达了孩子对和谐美好家庭的渴望,揭示了在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弄虚作假的不良现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课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引申出“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于是顺理成章地提出“有赖于创造思维”,论述创造思维必需的三个要素是:一、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二、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三、持之以恒的毅力。课文还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证明。然后再论述“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文章是围绕“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谈读书》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他的重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等。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二是阐述读书的方法;三是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是当代作家马南邨(邓拓的笔名)。这篇杂文是驳论,是在批驳别人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不求甚角解——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是鲁迅,这是一篇驳论文,全文为了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点,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正面论点。在批驳错误论点时,作者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于“国联”,再后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接着,作者又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以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样,就间接地反驳了敌论点。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课文通过对杨志押运生辰纲失败经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统治下复杂的阶级矛盾,表现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小说刻画了一个精明、谨慎、能干而又急功近利、粗暴蛮横的杨志。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该书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选文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原因。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表现了曹操既十分奸诈,又能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全文共写了七件事:鸡肋事伯、园门阔事件、一盒酥事件、梦中杀人事件、告发藏吴质事件、试才干事件和作答教事件。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该书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僚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吴敬梓,字敏轩,清代小说家。课文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生动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过刻画他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毒害,揭露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世态炎凉。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该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庭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清代小说家。课文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刻画了香菱和黛玉的性格。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业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该书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为十二策。课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国的原因。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文中刻画了唐雎有胆有识,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秦王的骄横、狂妄、阴险狡诈和前倨后恭性格。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字承祚,晋朝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记载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出师表》作者诸葛亮,这是一篇表,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词五首》之。

《望江南》作者是晚唐温庭筠,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她梳洗后登楼远眺不见归人,充分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诗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渔家傲》作者是北宋的范仲淹,这首词描写的是作者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征夫戍边的情感,流露出词人功业未成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江城子》作者是北宋的苏轼,通过对一幅威武雄壮的出猎图的描绘,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武陵春》作者是南宋的李清照,通过对不堪之景的描写,揭示“物是人非”的凄凉愁苦,表现了词人的故国之思。

《破阵子》作者南宋的辛弃疾,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胸怀。

如何写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梳理通用篇八

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如何写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梳理通用篇九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贬谪。

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3、【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二)一词多义。

1、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2、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3、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4、书:乃丹书帛曰(动词,写)。

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

5、数: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卒数万人(几)。

6、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乃可以放在虚词里。

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

(三)古今异义词。

1、【等.死】古义:同样今义:等着。

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2、【卒中往往。

..。

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今义:怜悯。

4、【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今义:泛指火堆。

5、【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事】。

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

..。

古义:集会,议论。

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

7、【今亡.亦死】古义:逃走今义:死。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下。

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

(四)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2、【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

3、【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4、【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指指点点。

5、【夜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6、【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7、【将军身被坚.执锐.】。

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8、【死.国可乎】为……而死。

9、【乃丹.书】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10、【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法律.

11、【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2、【忿恚。

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二、文言虚词。

1、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

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二世杀之(代词,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结构助词,的)。

2、为:为屯长(当)。

为天下唱(替)。

士卒多为用者(成为)。

为坛而盟(修筑)。

3、以:扶苏以数谏故(因为)。

或以为死(认为)。

诚以吾众诈自称(把)。

以激怒其众(来)。

三、文言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1、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

2、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二)【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译为……是……。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译为……应当是……。

三、朗读节奏。

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唐雎不辱使命》。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

(一)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

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

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二)一词多义:

徒: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夫: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

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然:1.虽然(这样)。

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

与: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2.与臣而将四矣(加)。

若:1.非若是也(像)。

2.若士必怒(如果,假如)。

(三)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

5.虽然。

..。

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

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10.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

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给予.今:增加)。

(四)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2、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3、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4、天下缟素。

..。

5、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第四个人。

二、虚词(以、而、之、者、于)。

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而:1.挺剑而.起(动作承接,不翻译)。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

之: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5.愿终守之.(它)。

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

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于: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

三、特殊句式。

1、非若是也——判断句。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

3、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4、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倒装句)。

5、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倒装句)。

四、课文内容分析:

【主要内容】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写的是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

【主题思想】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用“天子之怒”威胁唐雎.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并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矛盾在对话中得到升级.

的本来面目.

【写作特点】。

1、本文以对话为主。

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

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一个先倨而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另一个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这种对比,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本文还恰当地运用了衬托手法,用安陵君从正面来衬托唐雎.用秦王从反面来衬托唐雎.秦王的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反衬了唐雎的凛然正气、有胆有识和不畏强暴.

唐雎的说话技巧:.

1、言辞委婉,言之有“节”.

如:“否,非若是也.”“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等语言,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于是,唐雎又逼近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2、以行证言,言之有“力”.

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公输》。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

(一)通假字。

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

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据”抵御。

4、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

(二)一词多义。

1、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

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必为有窃疾矣是。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制造.

以牒为械当作。

2、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

3、子:子墨子闻之子,先生,老师。

愿借子杀之子,您。

4、说: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请说之说,解释,陈说.

5、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6、起:起于鲁出发、动身。

子墨子起,再拜起身。

7、以:将以攻宋凭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

以牒为械用。

(三)古今异义。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1、虽然。

..。

古义:即使这样今:表转折,常与“但是”搭配。

2、虽.杀臣,不能绝也古义:虽然今义:表转折。

距子矣,吾不言。

3、吾知所以。

..。

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古义:敬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允许”今义:请求5、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6、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领土,土壤7、荆之地方。

..。

8、请献十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

今义:今常表示“金银”的“金”

9、舍其文.轩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

10、胡.不已乎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

(四)词类活用。

1.吾既已言.之王矣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

2.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

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

4.虽杀臣,不能绝.也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

5.吾不言.言: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

6.义不杀少而杀众.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二、虚词的用法。

1、之: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于:胡不见我于王向。

今有人于此在。

起于鲁从。

3、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表顺接。

知而不争表转折,却。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表顺接。

三、特殊句式。

1、反问句然胡不已乎?

2、省略句。

(1)将以(之)攻宋.

(2)虽杀臣,不能绝(守圉者)也.

3、倒装句。

(1)宋何罪之有?(宋有何罪?)。

(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于鲁起)。

4、判断句。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四、课文要点。

1、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可分为三个步骤:(1)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2)使楚王理屈词穷。

(3)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2、墨子是用什么方法对付公输盘和楚王的?

对公输盘,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抓住这句话来做文章.用连续的否定句,断了公输盘的退路,揭示出他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使其无话可说.

对楚王,墨子采用相同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用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随即连用颇有夸张意味的对比,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楚王陷入自己所否定的圈子中而无话可说.

3、人物形象。

墨子:机制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4、语言特点。

课文里人物的语言富于表现力.

第7段,墨子的语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15段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富饶宋国贫乏,感染力强.19—21段揭露公输盘杀机,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特点.

《孟子》两章。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

(一)通假字。

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3、入则无法家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二)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发于声发出。

2、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3、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

4、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三)古今异义。

1、亲戚。

畔之古义内外亲属。

..。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

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今常指水塘。

3、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4、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武器今义士兵。

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6、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托。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区域,范围。

(四)词类活用。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威慑。

2、必先苦.其心志“苦”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痛苦.

3、劳.其筋骨“劳”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劳累.

4、饿.其体肤“饿”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饥饿.

其身“空”“乏”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贫困.

5、空乏。

..。

6、行拂乱.其所为“乱”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7、所以动.心忍.性“动”是动词“忍”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8、人恒过.“过”是名词,这里是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出”是动词,这里是名词,国内、国外.

二、虚词的用法。

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2、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连词,表承接。

3、之:三里之城助词,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代小城。

寡助之至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其:舍其文轩代词,他的。

曾益其所不能代词,他。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

2、被动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任用…,…被提拔…)。

3、倒装句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

四、课文内容要点。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短文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3、如何展开论证。

短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由“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4、语言特点。

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运用排比否定句,使结论有说服力.“多助”“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短文论点文章结尾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3、短文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作用?

六个人物都是都是在经受了艰苦的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这些事例为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4、本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呢?

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5、作者从那两方面论述了经受磨难的好处?

正面——个人;反面——国家.

论证了经受磨难的益处,继而得出孟子的治国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异同?

两则短文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逆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得出论点.

不同之处在于,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在开头,第二则在结尾.

《鱼我所欲也》。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2.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4.所识贫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1.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2.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

3.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

4.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

(三)古今异义。

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

2.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

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

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

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四)词类活用。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二、虚词的用法。

1、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2、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

第二个“为”: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

3、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

得之则生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却。

4、而蹴尔而与之修饰。

呼尔而与之修饰。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并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

5、之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之:指示代词,指万钟的俸禄.

妻妾之奉:之:……的.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1)(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例句(2)(我)舍生而取义者也.

四、课文分析:

(一)第一段分为三层.

首先,第一层作者采用比喻论证方法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常理为喻,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然后,第二层作者采用道理论证方法和对比论证方法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作者先从正面来论述“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作者又从反面进行假设分析,进一步警醒人心,得出“由是则生而不用”是因为“有甚于生者”,就是“义”;“由是则可以避患而不为”,是因为“甚于死者”,就是“不义”的结论.

最后第三层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二)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和对比论证.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曹刿论战》。

一.通假字。

1.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二.词类活用。

1.下视其辙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2.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三.古今异义。

1.间古义:参与今义:两个物体之间;中间。

例句:又何间焉。

2.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例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安古义:养今义:平安。

例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4.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为正义的事业舍弃生命.

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5.加古义:虚报今义:增。

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6.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例句:小大之狱。

7.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忠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例句:忠之属也。

9.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以,表允许.

例句:可以一战。

10.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四.一词多义。

1.故: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故克之(所以,因此)。

2.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3.从:民弗从也(听从)。

战则请从(跟随)。

4.信: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讲信用)。

五.常见虚词。

1.以:何以战(介词,凭、靠)。

必以分人(介词,把)。

必以信(介词,按照)。

可以一战(介词,凭、靠)。

2.之:肉食者谋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鲁国将要迎战这件事)。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与之乘(第三人称代词,代曹刿)。

公将驰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

登轼而望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

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

望其旗靡,故逐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

3.其:其乡人曰(第三人称代词,代曹刿的)。

下视其辙(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

公问其故(第三人称代词,代取胜的)。

吾视其辙乱(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

望其旗靡(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

4.于:战于长勺(在)。

5.而:登轼而望之(顺接连词,表修饰)。

再而衰(顺接连词,表承接)。

三而竭(顺接连词,表承接)。

六.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1.曹刿请见.省略宾语“鲁庄公”

2.又何间焉?省略主语“你”

3.乃入见.省略主语“曹刿”和“入”的宾语“朝”、“见”的宾语“鲁庄公”.

4.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5.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省略主语“曹刿”

6.可以一战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7.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省略了谓语“鼓”

(二)状语后置句。

1.战于长勺即“于长勺战”

(三)倒装句。

1.何以战?即“以何战”

(四)判断句。

1.忠之属也.

2.夫战,勇气也.

3.夫大国,难测也.

七.写作特色。

(一)详略安排得当.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一笔带过或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二)运用对比手法。

作者在第二段中埋设伏笔: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段论述为第二段埋设伏笔的照应文字.

(四)本文语言十分精练.

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或客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二.古今异义。

1.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例句:明日徐公来。

三.一词多义。

1.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或“吾与徐公孰美”)(谁)。

孰视之(仔细)。

2.朝:朝服衣冠(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皆朝于齐(朝见)。

3.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漂亮,好看)。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4.闻: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燕、赵、韩、魏闻之(听到,听说)。

5.上: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等)。

上书谏寡人者(呈上,进献)。

四.常见虚词。

1.而:而形貌昳丽(顺接连词,表并列)。

而复问其妾曰(顺接连词,表承接)。

窥镜而自视(顺接连词,表修饰)。

暮寝而思之(顺接连词,表修饰)。

时时而间进(顺接连词,表修饰)。

2.于: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介词,对)。

皆以美于徐公(介词,比)。

能谤讥于市朝(介词,在)。

皆朝于齐(介词,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在)。

3.其:谓其妻曰(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其妻曰(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而复问其妾曰(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4.之:齐国之美丽者也(结构助词,的)。

问之客曰(第三人称代词,代这个问题)。

孰视之(第三人称代词,代徐公)。

暮寝而思之(第三人称代词,代妻、妾、客的言辞)。

吾妻之美我者(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结构助词,的)。

由此观之(第三人称代词,代代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言辞)。

王之蔽甚矣(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数月之后(“之后”连用,表示在某个时间的后面,可译作“以后”)。

期年之后(“之后”连用,表示在某个时间的后面,可译作“以后”)。

燕、赵、韩、魏闻之(第三人称代词,代这种情况)。

5.以:自以为不如(动词,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

五.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1.与坐谈省略主语“邹忌”和介词“与”的宾语“之”,“之”代客。

2.问之客曰省略介词“于”,即“问之于客曰”

3.窥镜而自视省略主语“邹忌”

4.暮寝而思之省略主语“邹忌”

1.皆以美于徐公即“皆以于徐公美”

2.能谤讥于市朝即“能于市朝谤讥”

3.皆朝于齐即“皆于齐朝”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即“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三)倒装句。

1.忌不自信即“忌不信自”

(四)判断句。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六.写作特色。

(一)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

1.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第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再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比喻,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2.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以生活小事来说明纳谏的重要,娓娓道来,入情入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