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读后感阅读日记范文如何写(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7:37:54 页码:8
读后感阅读日记范文如何写(大全10篇)
2023-11-19 07:37:54    小编:ZTFB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回顾自己的阅读过程,发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当引用书中的语句或段落,用以支撑自己的观点和论述。小编整理了一些精彩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阅读和写作有所帮助。

读后感阅读日记范文如何写篇一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报纸上香港大学推荐的书单中,毕业后的那个暑假,闲来无事,就在网上下载了其中几本书的电子版来读,其中之一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初读此书,感觉讲得非常好,至于好在哪里,也说不大清楚,只是书里面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以往从来都是被忽视的阅读指导原则,让我如获至宝,并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意识地去这样做,如拿到一本书,先浏览书名,前言,目录,后记,粗略的从整体把握本书的构架,知道讲了什么,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阅读。

第二次拿到本书,是在双11网上购书的快递里。因为好书是值得收藏和反复阅读的,所以有不少书都是我之前在网上阅读或借阅之后,再次买来读的。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对于本书的阅读又提上了日程,并且此次阅读我也做了笔记,但这一笔记不成体系,比较零碎,只是涉及到相关感兴趣的语句记录了下来。所以阅读了几章后觉得还是没有掌握本书,读后收获的还是第一次阅读的体验,再加上比较忙没读完,此书便被再次搁置。(而通过这些年阅读经验的积累,我发现两个问题:

1、很多书读第一遍的时候,印象是最深的,以后每次再读,当时会感觉形成了对本书的更细致的认识,可没过多久,便又忘得一干二净,体验仍旧是最初的,让人很困扰。

2、对于一本需要认真阅读思考的书,一个是用时非常长,再一个就是一定要有规律的持续不断的阅读,如每天一章,否则一旦搁置,便前功尽弃,再拿起时,对前面的理解也忘的差不多了,很难再形成前后知识的整体的把握,所以就得重新从头来过。)。

第三次拿到新书阅读,便是学校的同读一本书活动指定下发的阅读书目。这样一来既有外在的压力,又有了自己想要重新阅读的内在动力。于是认真阅读每一个部分,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来做好理解与批注,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运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如注意每一句话的意思,分析整个段落的主旨,从而概括整篇文章的主旨,并进行知识点的归纳与概括。进而形成对整个章节知识点的把握,在分析阅读完本章后,列出本章的知识框架。这一过程让我觉得本书成为了我自己,我获得了比初读本书时更多且更加透彻的体验。除此之外,也因分析思考获得了一些具体技巧,如在读一本水平高于自己的书时,不要边查字典边阅读,这样不利于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是否抓住主旨的检验办法是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一点对于分析历史试题尤为重要;逗留与倒退的不良习惯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速度等等。

正如翻译者所言读完这本书的两种强烈的感觉,先是羞耻,开始怀疑自己第一遍读时是否确定把书读完,如果读完的话,为什么后边的那么多细节没一点印象呢,虽然早早就读过本书,但并未让本书真正为自己所用。其次是何其有幸,就如同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言,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作了许多印证和总结。如在讲历史习题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理解力非常差,常常抓不住主旨,选择与材料主旨无关的选项,是因为中学生阅读水平到达基础阅读阶段后便停滞不前,理解力跟不上,而这一能力并不是背会历史就能提升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内没有相关课程来进行基础阅读之上的阅读层次的训练,而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也让我们看到了提升孩子成绩的希望。感谢本书的存在,让我的阅读更加有效。

读后感阅读日记范文如何写篇二

最近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豁然开朗;顿觉在专家的醍醐灌顶下,结合之前看的《娱乐至死》,内心颇有所悟。

小时候,读书资源极其匮乏,于是我把的几本名著反复阅读;在一遍一遍阅读经典时,在旁记录所感,至今看来仍回味无穷。

长大后,面对更多的书,我却迷茫了。大学4年光阴只是零星的读了十几本书,我给自己的理由是学工科,思维方式的不同让我无暇顾及读书;现在回想,果真如此?我工科的脑袋不也早已随着岁月的侵蚀,敏锐不再;而我的心也同这个社会一起浮躁起来,品尝着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滋味,抬头望望书架上太多束之高阁的书籍,义无反顾的像吸毒一样接触了网络。

我庆幸在我童年时看了那么多古典名著,因为如今又能有多少时间让我能潜心回到五千年前而上下求索;《东周列国志》,曾经读过几次都半途而废,因为难以理清众多人物之关系,甚至人名、君主都“傻傻分不清楚”,一个庄公你不知是齐国、郑国亦或秦国,加上众多的公子牙、公子荡、公子光、公子小白,齐姜、文姜充斥其中,吐血...但我顽强读了下来。该书完全可以看成一个一个的春秋战国小故事,读罢才觉其间乐趣,其中典故之多,对现今文化也大有影响,结草之恩、寒食节、二桃三士,立木取信;最新大片《赵氏孤儿》也是其中经典桥段。

但现在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大行其道;于是安心读专著的人似乎成为一种异类。消遣或娱乐性的节目可能会给你带来一时的欢愉,但是除了享乐之外,你也不可能再期待其他的收获了。

“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会发生这个现象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所提到的这些媒体,经过太精心的设计,使得思想形同没有需要了。......目的都在让人不需要面对困难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绪。”

最近看了一段话,我也深有感触:“其实七年前,我沉溺网络时,主编就说过:“你干吗每天看非典又死了几个人?看这个有什么用?”我说:“难道不需要关注新闻吗?”他说:“真正重要的新闻,你不必看报纸不必看网,也会有无数个闲人用各种其他渠道告诉你的。”但我当时被他视作闲人,很不高兴,也没仔细想这句话。于是,我仍然看网、qq、msn、bbs,如是恍然一梦,在网络中挥霍了十年。

现在想来,主编说得太对了。我为什么要充当第一线的炮灰,拿自己的时间为别人大浪淘沙,在亿万个转瞬即逝的新闻和帖子中为别人淘出三五件大事?何必用自己宝贵的生命,用来与qq上的陌生人喜怒哀乐呢?我身边明明有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人生。”

由此我想到,我不正是把精力都耗在无聊的东西上吗?一遍一遍玩游戏仅仅为了更完美的通关、拿更多宝物;逛论坛只是为了看那些一味骂街,而不是出谋划策的愤青大谈国是;不断在新闻页用ctrl+f5来获得自己没有out的通行证...

结果趟到床上早已困倦,但仍坚持挑灯夜读,如此一来疲惫不堪,但又恨不得解脱。我要鼓励自己逃脱网络、电脑的桎梏,回想几年前还未成为电脑奴隶时,幸福感其实更强。

这里所说的解脱,是指那些不必要使用电脑的时间。因为很多时候工作决定了你不得不对着电磁辐射源,相看两不厌。

常常想,自己既然无法作一名富翁,那么好吧,我愿意做一名精神上的“财主”;因为“人类的心智有很奇怪的一点,主要是这一点划分了我们心智与身体的截然不同。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心智却没有限制。”即使我愚钝,心智无法增长,我也愿意陶冶情操;或者在阳台上种花,或者整理下书柜,或者去游泳锻炼,或者去做些公益事业,这些才是生活。

再次借用看到的一句很喜欢的话结束:“你好好睡,我好好读书。等你醒了我们聊柏拉图”。

读后感阅读日记范文如何写篇三

不得不承认,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迫于工作要求,但郝明义的译序提起了我的好奇心。

读书,它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完而已吗?难道读书还有什么特别的规则?我虽不爱读书,但是至少也看过几本。简单来说就是读完的和未读完的。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看来非常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实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也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肃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

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汲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的不认真。体会领导教诲的苦心,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的,随随便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

大专英语阅读教学如何开展论文。

2015“伯鸿书香奖”同一本书主题阅读活动启事。

浅析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堂如何艺术导入论文。

读后感阅读日记范文如何写篇四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早就看到圈里有朋友推荐,但一直没有机会阅读。那天无意中去城市之光书店,又偶遇此书,直接入手一本,回家细看。昨天大概看了不到20页,感觉挺受启发。

书中对阅读艺术下了个定义:"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刚开始看书前面的文字,还不是特别有感觉,但是看到这句话,脑子里灵光一现,仿佛自己的经验和作者的文字不谋而合,在某处不期而遇。

几年前自己初走上阅读之路的情景又浮现在脑海里。那时自己刚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想着利用闲暇时间多读些书,充实自己。可是当时根本不知道读什么书,全凭感觉,有时读些畅销的,有时读些名气大的,有时读些别人推荐的,并无局限。那时候,对于心理学也很有兴趣,读过毕淑敏的《女心理师》、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岳晓东的《登天的感觉》等。那时的理解能力有限,读书主要是读心理学普及性的书,或者是心灵修炼方面的书。

后来,受我们单位一同事的影响,开始接触传统文化、国学、量子力学和佛学等方面的书。记得当时工作之余,他经常给我们几个"讲课"、讨论,都看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等。当时他一推荐书,我就找来看,或者找视频看。记得当时看过浙江大学董平教授讲的《传奇王阳明》,对阳明先生创立的"心学"很是佩服,更是将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立为自己行动的标杆;还看了曾仕强教授讲《易经的智慧》,受益良多。当时,那位同事还推荐了《瑜伽师地论》,这本书是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也是玄奘法师西行所取的重要经典,我虽然已经入手,但至今没有勇气打开看,因为对于里面的内容实在是无法理解,只能先放着,期待哪天假如开大智慧了再去看(貌似这一天相当相当遥远)。感觉这个时期读的书比之前有深度、也有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不是那么盲目了。

20xx年读的书,有了点"跨界"的感觉--一个朋友开始推荐企业管理和思维提升方面的书。这个时期,读书的速度降下来了(貌似一直以来读书的速度就没上升过,一直都很慢),但是开始写读后感,做读书笔记。印象深刻的书有《小强升职记》,这是一本时间管理方面的书,当时读完写了一篇几千字的读后感;还有《金字塔原理》,主要内容是写作逻辑与思维逻辑,读完之后按照书的内容做了一个ppt.由于有了之前的积累和思考,这时候对于书的内容已经理解的更加深刻了,而且也考虑将书中所看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够真正地提升。同时,我也受其他朋友和老师的推荐,看一些专业的心理学书籍、小说、写作方面的书等等。这个阶段,真真是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更加注重书的品质,也注重自己读书的"品味".

总结近十年的读书感悟,我很认同作者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观点,"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当一个人主动去读一本书,他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很用心,对于有启发的地方还会拿笔画出来,读完之后还会思考书中的内容,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真正吸收了书里的内容。我一直认为,单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并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只有我们将读书目标锁定在"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时,去读一些"烧脑"的书,理解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当自己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下,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书中的文字,书中的概念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时,就像是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又像是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那种生命力突然迸发的感觉,让人有无比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唯有在用心读书时才能获得。

初雪,管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教育工作者,"郑亚楠心灵工作坊"创始人。喜欢读书写作,热心传播美文;主张"以一片纯真之心发现美,传递善";愿意倾听你的故事,帮你解决心理困扰。

读后感阅读日记范文如何写篇五

这本书首次在1940年出版,是莫提默~艾德勒的大作,这个作者可能我们不太熟悉,但是提到《大英百科全书》,相信大家都应该听过,本书的作者就是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在1972年,这本书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从此由莫提默~艾德勒与查理~范多伦两位作者共同挂名。有一部叫《机智问答》(quizshow)的美国电影就是根据查理~范多伦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这本书风行70年不衰,可见其在阅读上为读者带来的影响与价值。全书从阅读的层次、阅读层次的说明、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阅读的最终目标四个方向作为基本的骨干,将阅读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说明、检讨与建议。

在阅读的层次上,作者认为应该有四种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个层次之间是有关联的,较高级阅读层次包含了较低级阅读层次的特性。

通俗来讲,在基础阅读中,读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认识书上面的字,知道一个句子在说什么。比如“猫坐在帽子上”,读者并不真的关心猫是不是坐在帽子上,或是这句话对猫、帽子或整个世界有什么意义。他关心的只是写这句话的人所用的语言。

在检视阅读中,特点是强调时间,譬如你可能会用十五分钟读完一本书,或是同样时间内念完两倍厚的书。要求是在一定的时间之内——通常很短——抓住一本书的重点。这个层次要解决的典型问题是,这本书在谈什么?例如在完成检视阅读后,应该能回答这样的问题:这是哪一类的书,是小说、历史,还是科学论文?很多人打开一本书,从第一页开始读起,孜孜不倦,甚至连目录都不看一眼。他们在只需要粗浅翻阅一本书值不值得读的时候,却拿出了仔细阅读、理解一本书的时间。这其实是加重了阅读的困难。

在分析阅读中,特点是在追寻理解。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一本书,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整本书主要就是在谈这个层次的阅读。

有了分析阅读的基础后,阅读的最终目标,主题阅读便能顺利进行了,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很显然,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同时可能也是所有阅读活动中最有收获的。

在本书中,除了上述层次的阅读外,对于辅助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阅读的活力与艺术等,也有所讨论,并提出相关的看法,对于阅读概念与价值的重新建立,皆有十分敏锐的观察。

有许多人阅读完书籍之后,便迅速的遗忘书籍中所提的相关内涵了,这样的读书方法是不得要领的。本书创造性的列出阅读者在各种层次的阅读中需要遵守的一些规则,这些规则不但帮助读者在以后的阅读过程更清晰的理解和领会书中要旨,单单是在阅读本书时,这些字体加黑加粗的规则也使阅读过程轻松不少。

比如在第五章: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中,作者认为关于一本书,读者一定要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1、整体而言,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2、作者细部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3、这书说的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份有道理?4、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从这四个问题里,我们不难发现,阅读时自我的要求实在是太重要了,否则你可能读过很多书,却不知所以然。所以作者强调“任何一种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问题(然后尽你可能地找出答案)。这是绝不可忘的原则。这也是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与没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之间,有天壤之别的原因。”

其实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有相当的多,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许多宝贵概念更是能让我们一生受益。笔者在读完这本书后,对于以往只是阅读而不去探究“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因而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感到汗颜。就像中文版本翻译者在序言里说:自己四十四岁才读这本书深感懊恼,如果在他初高中青少年时期,就能读到这本有关如何读书的书,那他会少走多少阅读的冤枉路?这恰恰也是我想要表达的,任何一个读书的人,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如果不能很早,那也不要太晚。

读后感阅读日记范文如何写篇六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艾德勒于1940年写的,距今已有八十一年,这本关于阅读的书历久弥新,堪称经典之作。

最近,我只阅读了这本书的前两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以及《阅读的层次》,书中的金句在耳畔时常回想,细细品味,深有感触。

阅读,为什么而读?爱看书,关注儿童阅读的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书中写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为阅读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些话令我醍醐灌顶。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学校老师让我读、家长让我读,转变为我要读,阅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书中提到: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结合我个人的阅读经历,我深有同感。我喜欢读书,不是为了提高专业技能,更不是为了炫耀,就是自己心中有疑惑,需要到书籍的海洋里寻求答案。一开始,可能什么也找不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得多了,想得多了,领悟慢慢加深,心中的疑惑自然茅塞顿开了。

其次,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手机微信、qq等聊天工具无时不刻不入侵我们的生活,我自己也感觉工作离不开手机,生活离不开手机,有时想阅读一些文章就随手到微信订阅号上刷几篇,又快又省事。以上这些都是为了获得资讯而读。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为获得资讯而读,然而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为求得理解而读。

书中将“阅读”这个词,区分成两种不同的意义。

我的阅读很多时候都停留在为获得资讯而读的层次。我也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的阅读要为增强理解力而读。读了这本书,我有一种想见恨晚的感觉:要是我能早点读到这本书,我的阅读之路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了。所以,我现在总是想去肯一些自己不怎么读得懂的书,比如艾德勒的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我特别想深入研读的书之一。想想之前自己带领班级跟随百千一起读的两本书,不禁觉得汗颜———我自己都还不懂得读,就胆大妄为地带领班级的孩子试水读了两本,收益可谓少之又少,只不过聊胜于无罢了。

我期待在后面的共读和自己的阅读之中,有更多的收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后感阅读日记范文如何写篇七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莫提默·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一本教授阅读方法的书籍,被许多读者奉为阅读圣经。

本书的开篇指出了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因此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没读多久就开始出现双眼停滞、头脑昏睡的状况,这种精神不济的状态根本无法将阅读进行下去。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阅读缺乏主动性。

完全被动的阅读只会越读越疲惫,越读越乏味,直至放弃阅读。所以,预备开始阅读的人首先要认识到的是: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情,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既然阅读是一种活动,那么也必有活动的目的。阅读的目的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为获得资讯而读,第二种是为求得理解而读。

阅读与自身知识水平相当的书,那么阅读的目的就只是为了获得这本书所载录的信息而已。阅读高于自身知识水平的书,并试图读懂读透它,向自己现有的理解力发起挑战,则是阅读的另一种目的——提升理解力。

这本书所针对的读者就是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的情况下,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认知自我破茧而出。

好的阅读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以及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阅读的人都拥有这些阅读能力,但好在这些能力和技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答案和秘诀就藏在这本阅读圣经里。

读后感阅读日记范文如何写篇八

本书的最后两个篇章主要是讲述了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以及如何做主题阅读。在第三篇中,我目前只关注如何阅读实用型书、历史书、哲学书和数学书,这几种类型的书籍对我来讲,是有用的书。

在阅读实用型的书,你要提出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本书是在谈些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找出作者的共识、主旨与论述,了解他要你这么做的目的。第三个问题是,内容真实吗?第四个问题是,这本书与我何干?而以上这四个问题,是可以根据阅读书籍种类的不同,根据规则进行修改。这样就可以根据历史书、数学书的特点,找到问题,来进行重点阅读。

第四篇中,主要是描述主题阅读。这个主题阅读,以前经常在那些写作的大咖文中见到,总感觉很神奇的样子。简单来讲,就是你个人需要解决某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类问题,你购买了大量的相关书籍,然后把它们列为书单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你所做的就是主题阅读。你需要在短时间发现你看的这本书对于你研究的主题解决的问题到底重不重要。

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一、找到相关章节。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

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就是说要由你来建立起共识,带引你的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而不是你跟着他们走。

三、厘清问题。我们要建立主旨,从文中找到答案。

四、界定议题。

五、分析讨论。

主题阅读需要面面俱到,但自己并不预设立场。读者需要不断回头参阅诸多作者的原文,重新阅读相关的章节。良好的阅读基础在于主动地阅读,阅读时越主动,就读得越好。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不是所有的书籍都值得阅读,你需要与读那些可以与你一起成长的书籍。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用就会萎缩。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地阅读,能够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和增长。

读后感阅读日记范文如何写篇九

这本书实际上读起来有些艰难,一方面是年代的原因(本书写成于1940年代),另一方面这本就不是一个所有人都能读懂的书。

最近一直在思考近期读过的一本本书,大部分都应该归为畅销书之列,这些书读起来很轻松,就像看一部肥皂剧或是综艺节目一样,有收获吗?一定有。但确实有限。而被本书所推崇的以及认真研读的一定不是这些书。是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全神贯注细细研究的书,是经典中的经典,是可以给人启示和提高的。

说到这里需要提一下读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是娱乐,消遣?排解空虚,填满自己?学习知识?还是解决困境迷惑?如果是前者,可以不需要阅读如此无趣的书,但如果是后者,就需要有本书这样的一本实用书籍做指引,因为你是有追求的。

这本书读下来真的需要些勇气和坚持,因为有些地方实在很无趣。但如果你需要藉由书籍提高自己,让自己不困过,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那样的书籍可能都是这么无趣的,但知识有时候就是这么无趣。还是看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本书最后提供的书单以及一些实用的方法非常好。

最后借用本书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所以量的积累需要质的保证,需要让自己不因读书读的少而焦虑,这一点很重要。

读后感阅读日记范文如何写篇十

不得不承认,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迫于工作要求,但郝明义的译序提起了我的好奇心。

读书,它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完而已吗?难道读书还有什么特别的规则?我虽不爱读书,但是至少也看过几本。简单来说就是读完的和未读完的。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看来非常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实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也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肃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

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汲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的不认真。体会领导教诲的苦心,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的,随随便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