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那些年的散文怎么写(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30:36 页码:14
最新那些年的散文怎么写(汇总16篇)
2023-11-12 11:30:36    小编:ZTFB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次的经历都是实打实的。在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客观真实地反映事实,避免主观色彩的夸大和减弱。请大家参考以下总结范文,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那些年的散文怎么写篇一

刚入大学的自己对未来的生活是充满向往的。我渴望遇到新鲜的事物,遇到新鲜的朋友。因为性格的内向,我不求自己有很多围着你的朋友,有一两个陪着我就行,我希望我们是很好很好的闺蜜。刚到宿舍,见到你大学四年的舍友,当时其实自己已经有一个大概的认知,你知道谁是你更合拍的伙伴。我们的大学说白了最熟悉的人莫过于你的舍友,大学四年有可能你连自己班级的同学名字都记不清,所以一般你的宿舍就是最活跃交流圈。我的舍友每一个性格都很明显,不过身高更为明显,两个高的,两个矮的,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两两结伴而行,我是矮的那个,我不愿意凑到高的那一组,那样我会感到自卑,那样我要抬头跟她们说话。我的伙伴,怎么说,现在只能说是单纯的舍友吧,不,还是陌生的舍友。因为一次次的冷战,沉默,我们从形影不离变成独行侠。记得刚开始见到她的时候,比我矮,这是第一印象,后来交流后我知道她的性格比我要强硬一点,但没关系,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我们依然成了很好的朋友,无话不谈。军训她总喜欢拉着我的手挤公交,飞奔到训练营,晚上怕我近视也拉着我手不让我跌倒。我不知道她说了多少次小心脚下的路,因为我迷糊的毛病。在她的身边我总像小孩没有长大,她说没关系她为我撑起整个世界,不感动是假的吧。

我们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下课,一起吃南门吃火锅,一起逛操场。也许大学里的朋友都是这样的吧,不过我还是以为我们可以好到永远。但我们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因为我不想有一个强硬到让我一直接受她的想法的'人,我不希望有人强行的告诉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第一次沉默是因为好几次她没有和我吃饭以后,她问了一句,没有我你也能过得很好吗?我愣了几秒回答:没有你我一个人也可以的。话说听到这句话大多数人都会不开心吧,当时气氛很好的沉默了,她生气了,接下来我们再也没有同行,她不再和我说话,这是第一次那种感觉太难受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说出那句话,有可能我不想让她知道她在我心里多么重要。后来我跟她撒娇说平时偶尔可以没她,但生活上不能没有她,她开心的笑了。第二次是因为一次吃火锅,她喜欢自己拿自己的那份,我喜欢拿多一点大家一起吃,所以帮她们也拿多一份。后来吃的剩下了她埋怨我就应该拿自己的那份就行了,我生气了,我不喜欢火锅还要自己吃自己的,回到宿舍我建议她在我们面前这样就算了,在其他人不要这样做。其实这件事只是个人的价值观,没有谁对谁错,她听了向我发飙了。之后就是沉默,后来是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我们才和好,和好后我送了一份音乐相册给她,写着争吵会有的,希望我们能相互宽容。但也许性格真的互补很难,之后我们之间有多次小小的沉默,我已经可以预料到我们两个友谊的发展了。这一次是真的沉默了,我们因为座位的问题又沉默了,她让我占位好听课,而我占的位置被一个男生坐了,其实旁边还有位置,但她还是生气了,跑到最后面去坐,放学后我等了很久没等到她,我打了电话,接了,很低气压,我感觉的到。

我尽力请求原谅,但在一次讨论课上,她把一位同学的包隔住我和她的时候,我顿时觉得我们之间没戏了,一个真的爱我的人不会让我连讨论的权利都没有,从此我们是两条平行线。她曾说她生气的话只要哄她就行了,这次没用,我任何主动没用,久而久之我放弃了,突然间发现这样的陪伴不是我想要。才发现我刚入大学时要的不是最好的友谊,而仅仅是怕自己孤单,找的一个伴,我没想和好,因为这样的友谊已经变质。多次不和让我们害怕和好,因为我们再也不能敞开心扉谈心,我们知道再在一起就只能是有容忍的一方,这样的友谊我不想要。在自己变成一个人我发现我多了很多东西,我不再局限于一个人,在乎她的感受,我可以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有种东西我知道叫独立。也许今后的我们还会和好,也许微微一笑就什么事也不存在,我还是会感谢她曾陪过我那段时间,至于真正的友谊我想是要靠时间筛选的,留下来的才是最爱你和值得你爱的人,希望和我一样的朋友都能想开,这也是青春的一部分。

那些年的散文怎么写篇二

“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每年这天,农村百姓都摆上供品,恭恭敬敬地送灶王上天。

我老家在农村,对这一风俗十分熟悉。记得小时候,过了腊八,父母就开始愁年货。那时年景不好,年货也不过二三斤肉和几十斤白菜。尽管简单,父母也会愁不少天,然而母亲总忘不了请一张灶神。

灶神请回来,母亲郑重地放进橱柜里,不许我们看,更不许动。我不解,惊奇地看母亲。母亲说:“新年人们穿新衣服,灶王也得穿新衣服。小孩手不干净,会弄脏的。新衣服弄脏了,灶王会不高兴的。”

腊月二十三到了。母亲把新灶神端端正正地贴在锅灶上方,又在灶神下方的木板上放一只盛满沙土的小碗,再插上几柱香,把香点燃。我抬头望着这位方面大耳、慈眉善目、两撇胡须一直垂到脖颈的灶神,在青烟缭绕中忽隐忽现,真不知他有何神通,竟让人们对他这般尊重!

灶神贴好了,母亲又忙着包饺子。饺子煮好了,母亲盛上满满的一碗,再倒上一杯酒,放在灶神面前,烧纸,磕头。母亲也让我磕,我就糊里糊涂地跟着磕。灶神在人们的祈祷中,乘着馨香的烟火,起驾回天了。供完灶神,一家人才能吃饺子。

七岁正是讨人嫌的年龄,那年腊月二十三,我和伙伴们野了一晌,肚子饿得咕咕叫。一进家门就闻到饺子的香味,便三步并作两步,冲进屋里。一看桌上的饺子,哪还管灶神锅神,手不洗就抓饺子。还没有沾着饺子边,“嗖”的一声,饺子不翼而飞。我扭头一看,饺子被母亲抢在手里。母亲沉着脸呵斥道:“还没供灶神呢!”我身子一倒,躺在地上大哭起来。母亲急忙放下碗,一把把我拦在怀中,也哭了。母亲边哭边说:“灶王要去天庭奏事了,人们对他恭敬,他就让老天爷降福;人们不恭,他就让老天爷降祸。有一家人,把烟囱开在灶王牌位上,不长时间,他家的房子就着火了。因为灶王无处安身,就给他家降了祸。”母亲还说:“腊月二十三这天,全家人不能外出,如果有人外出,灶王少报了人口,这人一年就没饭吃了。”听了母亲的话,我不敢再造次,对灶王也格外恭敬起来,每年腊月二十三,我都给灶王磕头,因为他主宰着人间的祸福。

后来,我上学了,读了很多书,当然也就知道没有灶王。我曾多次劝说母亲,但她一如既往。改革开放后,农民日子富裕了,母亲给灶王的供品也丰盛起来。看着母亲那副虔诚的样子,我心里不禁一颤:母亲哪里是在拜灶神,而是在用一颗诚心在为一家人祈求幸福!

大学毕业后,我参加了工作。每年都要忙到腊月二十五,才能回家和母亲团聚。母亲就改在大年三十供灶神,她说怕把儿子辞在外边而没有饭吃;我结婚后,有了妻儿,母亲也在大年三十供灶神,她又怕把儿子、儿媳、孙子辞在外边而没有。

(二)祭祖先。

年的记忆,是欢乐的,又有一点拘谨。

大年三十那天,要请祖先,俗称“请爷爷奶奶”。请祖先之前,先要放家炮,最佳时刻是清晨六点。六点一到,村庄里便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是给沉睡在野外的祖先释放信号,爷爷奶奶醒醒,该回家过年了!据说,时间早了也不行,会惊扰祖先休息,那是对祖先的不敬。

放完家炮,就去族长家集合。家族老少聚齐了,再放族炮。这样的仪式一年一次,非常隆重,炮放的越多越好,人去的越多越好。以此来宣告家族人丁兴旺和对祖先的尊重。

男孩子对鞭炮有特别喜爱,抢落地炮就成了孩子最快乐的事。族炮放完了,孩子们围上来争着抢。手快的孩子会装满口袋,然后向别的孩子炫耀。请祖先活动结束,孩子们便开始扒炮筒,倒火药,用纸包好,点燃,“轰”的一响,放一阵亮光,冒一股青烟。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放完炮,族长一声吆喝,请祖先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墓地出发了。去墓地的路上,人们说笑不停。到了墓地,所有人就严肃起来,恭恭敬敬地磕头,小心翼翼地焚纸,直到供纸变成灰烬,飘飘悠悠飞到空中,人们才立起身,手捧着烟雾缭绕的香回家。

偶尔有的孩子不懂规矩,吵闹不止,便会受到大人的呵斥,并会被强制跪在地上。记得那年,我大约有七八岁。我抢的落地炮最多,两只口袋装得满满的,两只手里也满满的。同族的孩子不乐意了,非要我分给他们。为了保住“劳动果实”,我加足了马力奔跑。他们紧追不舍,我就奔跑不已。跑着跑着,墓地就到了,我只好停住脚步。他们一齐围上来,我尽管拼命守护,也无济于事。口袋被撕扯了,手被抓破了,鞭炮抢光了。我急得要和他们拼命。这时,大人们赶到了,父亲喝斥我,一把把我按跪在地上,默默地等待族长烧完纸,才令我起身。

回来的路上,人们一路沉默,以示对祖先的虔诚。我怒气未消,要和那几个孩子厮杀,父亲扯着我的手就是不放。回到家,我委屈的想哭。我刚一出声,父亲就喝令我住嘴。

据说,大年三十不能哭,新年是一年的开始,欢欢喜喜会带来好运,哭闹会不吉利;再说祖先在家,不能惹祖先生气,否则就是对祖先的不孝敬。

一进家门,父亲在门里横了一根棍子,俗称拦门棍。这是敬祖先的一个环节,表示对祖先的挽留。我气没处撒,一脚踢了拦门棍。父亲大怒,抬起手就要打我,被母亲拦住了。

进了屋门,母亲已摆好供品。父亲磕头,插香,把祖先的族谱挂起来。至此请祖先的仪式便告结束。

少不更事,小孩嘴馋。满桌的供品,五颜六色,煞是诱人。黄黄的花生散着香味,红红的醉枣发着甜味,白胖的馒头飘着麦香,洁净的猪肉闪着白光,麻黄的`藕合漾着油香……我的口里早已灌满了涎水,守在供桌边,挪不动腿。馒头、猪肉、藕合不是我觊觎的对象,吃饭时能吃到,那醉枣可是一年到头才能吃到的东西。父母忙着招呼串门的乡邻,我趁机抓了一个醉枣,丢在嘴里。母亲发现了,用眼翻我,我一溜烟跑了。等我回到家,母亲已把供品补齐了,可是那个醉枣很小,那是母亲为初一来拜年的孩子留的。

那样的年月,让孩子开心地吃一顿,简直是异想天开。初二送走了祖先,供品就成了我们的美食。我要父母吃,父母说,我们这么大年纪了,什么都吃过了。

现在每年回家过年,母亲总是给我留着醉枣,她说,那是我最爱吃的。

(三)熬三十。

祖先请回来,要在家里呆两天,三十和初一,初二就被送走。因此人们对祖先就格外尊重。不断的添香,不断的换水,还要倒一盅酒。因此新年屋里就始终飘荡着浓郁的香气。初一拜年的人,先要拜祖先,其次才拜健在的长辈。不尊重祖先会受到人们的谴责的。

有一年,一位老头照看孙子,去邻居家串门。坐在了供桌边,孙子看见了供品,伸手去抓。老头慌忙起身,孙子扭着身子,嘴里不住喊:“要!”老头情急之下,指着供品喊道:“巴巴!”又指着祖先牌位喊道:“猴猴!”邻居一家马上变了脸色,纷纷斥责他。老头慌忙辩解,这家人不依不饶。老头在人们的怒喝声中灰溜溜地离开了。

祭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熬三十。大年三十夜晚,一家人要轮流守在供桌边,直到初一早晨来了拜年的人。据说,有一些孤魂野鬼,因为没有后人上供,会趁大年夜来偷供品,那样祖先就得不到后人的供奉,会挨饿。为了能保障祖先丰衣足食,必须有人看护供品。看护供品的必须是家里的男性,女性是不能参与的。大概人们认为男性是力量的象征,刚强威猛,那气势就会使鬼魂退避三舍;女性是柔弱的象征,孱弱无力,鬼魂也不会惧怕。可见祭祖的仪式里也渗透着中国的传统观念。

据说,有一户人家,一家五口,只有三个女儿,没有男孩,守夜的任务就落在了男主人肩上。恰好那年大女儿出嫁了,而且就在大年二十八。因忙于女儿的婚事,非常疲劳。三十守夜,不知不觉就睡着了。醒来后,他懊悔不迭。后来就做梦,梦见祖先向他讨要食物。于是他烧了很多供纸,才算弥补了此事。

我十岁那年,母亲说守夜应该把我排上。父亲不同意,说我年龄小,正是睡觉的年龄,不一定啥时候就睡着了。我出于好奇,拍着胸脯说道:“爹,你放心,我不会误事的!”父亲说:“那你守前半夜,我守后半夜吧!”我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父亲起来了,我的守夜任务宣告结束。我打着呵欠,去睡觉了。

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父母亲身影---满头白发,满脸皱纹,两眼昏花,他们在祈祷,祈盼儿子、儿媳、孙子回家团聚,祈盼儿子一家永远幸福!

这样想着,我对父母油然而生敬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那些年的散文怎么写篇三

落雪千片,冷寒浸天。

一夜之间,飞珠溅玉,大地万物顿时冰清玉洁。雪,是那么的净,那么的白,如冬天的精灵轻轻的舞蹈着,她曼妙的身姿,轻轻扬扬、飘飘洒洒,纷飞在田野间、树木上,调皮地歇在人们的身上,一种脱胎换骨似的清新雅韵扑面而来。一切的杂念喧嚣,都在雪的沉默的映照下蜷缩,无边的宁静,随着飞雪抵达世界每一个角落。

坐在一处,观望这无边的洁白世界,济时宰相谢安,心潮起伏,思绪化作一股白烟,在空中漫舞。凝眉远方,但见“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他喜欢雪天,喜欢朔风下“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化作连天花”的冲天气势,雪天常让他想起那场他遥控指挥的淝水之战。

屋内,一群晚辈坐在一处玩耍。年仅7岁的侄女谢道韫,双眉修长如画,双眸闪烁如星,小小的鼻梁下有张小小的嘴,嘴唇薄薄的,嘴角微向上弯,带着点儿俏皮的笑意。乌黑的头发,挽了个公主髻,髻上簪着一支珠花的簪子,上面垂着流苏,她说话时,流苏就摇摇曳曳的。整个面庞细致清丽,高雅脱俗,简直不带一丝一毫人间烟火味。

想起侄女天资聪颖,谢安便问一群子侄辈:“大家说说,拿什么比喻下雪才好?”道韫的叔伯哥哥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听罢这位兄长的回答后,奶声奶气地说了一句话:“未若柳絮因风起。”

真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淳真。

道韫的比喻,既形象又富于美感,寥寥七个字,就逼真地描绘出大雪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景象。谢安听罢,实在为小侄女的机敏聪慧才思所折服、欣慰。

从此,“咏絮才”的美誉不胫而走,谢道韫的名字如惊雷般震响在东晋的上流社会。

公元四世纪六十年代初,谢道韫风风光光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青年书法家王凝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诗豪刘禹锡这首《乌衣巷》中提到的王谢两家,就是指谢道韫的婆家和娘家。

可是,谢道韫对“美姿容、工草隶”的郎君并不十分满意,道韫对叔父说:“咱们谢家一门,都是一时人杰,众兄弟也都是一代才俊,谁会知道天地间还有我那碌碌无名的王郎啊!”

青灯墨下,谁是谁的海誓山盟?

月影杯中,谁又是谁的谈笑风生?

谢看不上王,不是没有道理,王虽出身望族,工于书法,也曾做过不小的官职,却缺乏政治远见和军事指挥才能,还痴迷于五斗米道,正是对会道门的痴迷断送了王家父子数口的性命。

谢道韫夫亡子丧,家道中落,昔日的红衣绿袄少女,一回头,已经华发盈颠,千般都成了过去,一股脑儿地进入了苍茫的历史。她是那么不肯深坠于现实,不时地逸出,逸出,向着诗意漫溯,可是,现实,以它薄而锋利的残酷,快速无痕地切过。老了的'她,心若紫藤,琴筝都已腐朽,但她仍保持着严肃有序的家道,纵然在容颜衰竭时,也能让人感觉到她流光溢彩的美丽。

那时的她,喝一杯茶,百合银耳红枣冰糖雪梨,用这样的暖,抵挡冬夜的寒。柴门虚掩,留一只耳朵听着。隐隐期盼天涯风雪中有懂得她的夜归人。

终于,她遇到了一个知音,名叫刘柳。

刘柳久闻谢道韫的才德,轻装简从到谢道韫家中拜访,儒雅的言辞之中,暗含着深深的敬慕之情。谢道韫依礼答谢,言辞清雅,一声一韵都闪耀着知识的魅力和智慧的光芒,二人相见恨晚。可是,没有一册史书记载下这个他们以后的爱情故事,但今天的我固执地相信,在谢道韫孤凄的寡居日子里,心中会不时地回响着刘柳殷切的关怀。

岁月的尘埃严严实实地封掩了谢道韫和王凝之的那段金玉良缘,封掩不了的是后世人永不忘记的“咏絮”之才。不知道一千六百多年前的谢道韫,还会不会去憧憬“未若柳絮因风起”的盛大雪景,我拚尽全身力气,也不能穿越数千年的时光,来到她的面前。

君爱半壁江山半壁锦色,

卿爱半醒浮生半醉山河,

陌路交错,谁又能千语道破。

今天的我,常幼稚的想:倘那时的道韫长大成人,下雪的时候,她会不会约自己喜欢的人,出来走走?因为一不小心,她就可以和所爱的人一起白了头。

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雪,下到现在,依然那么多情。

当手机传来“下大雪,你怎么回去?”的问候时,彼时,我伫立在冰天雪地的世界里,正等待最后一班公交车。而我等的那辆车始终没有来,我的头发始终没有白。

当世界漫天飞雪。

我已,年华不再。

那些年的散文怎么写篇四

每年的腊月二十几,母亲比平日更忙碌,带着我们姐妹把屋子院里打扫干净,过年吃的鱼肉放在院里的缸里,那就是家里的冰箱。母亲从邻居冯奶奶家借来小石磨,米在前一天泡好,一手舀了米放进石磨上的圆孔里,一手不停的摇动石磨把手,白色的米浆在两扇石磨间流淌下来,米浆用来炸年糕。母亲做的年糕表皮又酥又粘,馅料香甜,年糕炸上两盆,东家西家的送上几块,年的味道蔓延开来。

院里的几只白鹅悠闲的踱着步,寻着母亲扔给它们的白菜叶子不时啄上几口。母鹅留下生蛋,公鹅杀了过年吃。父亲做了决定。不知咋得,看着这几只鹅竟有些舍不得,虽然平日里难得吃上次肉,想想都流口水,而且这几个家伙并不讨人喜欢,样子笨拙,叫声也不好听。可平日里我没少给它们喂食,还让我有过守株待兔的经历。这几个家伙去河边游泳,天晚不归,母亲要我去找它们回来。在河边我捡到一枚大鸭蛋,惊喜之余每天都要去河边看看,可每次都徒劳而返。想此,它们确实有可恨之处。

父亲中等身材,样子魁梧,干起活来一个顶俩,脾气又火爆,在我们眼里父亲是个厉害人,可他杀鹅却下不得手,鹅在他手里不停挣扎,最终从他手里逃脱。父亲满院子追鹅,鹅扬着头,嘎嘎叫着,惊慌失措,扑扇着翅膀似要飞起来,很是让父亲费了一番功夫把它们捉住。

母亲十七岁做为知青来到父亲的村子,用外婆的话说母亲那时横针不知竖线,一点针线活都不会的意思。可自母亲同父亲结婚后,学会了裁剪衣服,全家人的衣服鞋子都是母亲自己做,让城里的两个姨妈叹服的是家里的日子尽管贫寒,每年的冬天我们姐妹都有两身棉衣,过年时穿的衣服和城里卖的一样漂亮。常常到了腊月二十八九的晚上,母亲在我们都已睡下的时候还在灯下赶做我们的新衣服,常常要忙到后半夜。早上我们姐妹几个叽叽喳喳的起来,迫不及待的试穿新衣服,母亲拽拽这个女儿的衣襟,翻翻那个女儿的衣领,左右前后的看上几眼,几个女儿被她打扮的漂亮,熬的通红的眼睛满是得意与兴奋。

父母从进腊月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父亲那时在城里做临时工,多了些便利,能在城里买些便宜的鱼回来。家里养了肥猪没舍得杀了吃肉,卖给猪贩子,钱做了来年的花费。村里人家杀了猪,母亲从那买几斤肉回来,父亲看着肉评价一番,怪母亲买的肉太瘦,肥些的'才香,还能炖出油来炒菜用。母亲对父亲的话不服气,两人要争上几句才算完,胜者自然是母亲,母亲做饭的手艺了不得,做知青时负责给村里知青们做饭,十几个人的饭母亲一个人做。父亲当时是村里的民兵连长,想是看上母亲的泼辣能干娶了母亲。

年三十的中午饭尤为重要,要请爷爷奶奶叔叔们来家吃饭。父亲是长子,孝敬父母团结兄弟要从父亲做起,这是传统。奶奶是小脚女人,走路颤颤巍巍,脑后盘一个小纂,穿一件偏襟蓝布大袄,她比爷爷先到,问母亲有什么要帮忙的,不过一句客气话,母亲把她请到炕上坐下,急忙忙回到灶前忙碌。

我们小孩子是不许上桌同长辈吃饭的,帮母亲把饭菜端上桌,而后领着妹妹们去别的屋子玩耍。饭菜的香味不时飘过来,肚子饿的咕咕叫,不敢探头去看长辈吃饭,那要被母亲骂为没规矩没志气。等到长辈吃过饭,母亲喊我们过去吃饭,不能跑太急,问过长辈们吃好没有,我们才能上桌吃饭。母亲规矩多,我们只能吃自己面前的菜,筷子不许伸到别人面前的盘子里夹菜。

吃过饭,奶奶喊我们过去,撩开蓝布大袄的下襟,摸出四张五角纸币,依次递给我们姐妹。得了压岁钱,我们很是兴奋,母亲答应我们这钱归我们自己所有,心里盘算着买些什么才好。

年三十晚上要去奶奶家守岁。父亲给我们姐妹每人买了一个红灯笼,在灯笼里点上红蜡烛,一团红色的光映在黑夜里。父亲跟在我们身后,看我们小心翼翼的提着灯笼,噼啪的炮竹声里,一再提醒我们注意脚下,村里的路没有路灯,我们因为有了红灯笼兴奋的不行。

父亲那时每月四十元的工资,买灯笼花去四元。每天凌晨三点父亲起来从家里去城里上班,中午回到家里吃饭,多少年从未舍得吃过早饭。吃过午饭又忙着去地里干活。一分钱要攥出水来。村里日子好过我们的人家都不会舍得花费钱来给孩子买灯笼,认为那是浪费钱,可父亲有他的说法,女儿们不放鞭炮,鞭炮钱就换成灯笼,过年嘛,要让孩子们高兴。

初一早上,母亲早早喊我们起来,吃过早饭,打开院门,这一天家家的院门都是打开的,村里人家互相走动,串门问好,大人们会聚在一起打扑克,我们小孩子一个上午忙着串糖疙瘩,穿着新衣服到村里的长辈家拜年,进的门去,站在门槛边,甜甜的叫着爷爷奶奶叔叔婶婶过年好,长辈们会在盘子里抓上几块糖递给我们,多是水果硬糖,日子富裕些的会有花生酥糖。一个上午,我们走遍半个村子,裤兜里的糖满满的,我们也是满足的不行,回到家里掏出糖放在炕上,姐妹几个看谁的糖多,糖块多的人说明嘴巴甜更得长辈喜欢。

初二,母亲要回城里的娘家,我们姐妹跟着一起去,不用母亲喊,我们早早起来穿好衣服等母亲出发。对城里的楼房商店充满好奇,而姨妈舅舅们给的压岁钱让我们恨不能一步到外婆家才好。母亲面色忧愁,她的个性刚强,可是能带给外婆的不过两包点心一篮鸡蛋,在城里人的眼里算不得什么,平日里母亲极少回娘家,她受不了别人怜悯的目光。在我们的一再催促下,母亲带我们出门做火车去外婆家。

车站在十里外的矿区里,那列火车是煤矿接送工人的班车,附近的村民可以免费乘坐。火车定点发车,我们提前一个小时从家里出来去火车站。

进入矿区还有两里路,交错的铁轨间满是黑色煤沫,我们在铁轨旁边的小道走向站台,有时会有装满煤的火车经过,长长的车厢蜿蜒着驶向远方,呼呼的风声擦着耳际,我们站着不敢动,等火车完全通过才敢继续往前走。家里的黄狗一直跟在后面,母亲几次呵斥它回家去,听到呵斥黄狗停下来,看我们走远又飞跑过来,在我们身后尾随着,几次之后母亲不在理睬它。

站台上有不少附近村民乘车去城里,大家蜂蛹着上车,没有检票员,座位先到先得,母亲领着我们随人群上了车,急急地找好座位,把鸡蛋放到座位上的行李架上,才稍稍松口气。从窗户探出头看黄狗是否回家去,站台上的人都已进了车厢,黄狗在站台上扬着头走来走去。大黄,回去看家。母亲对着大黄喊,大黄看看母亲慢慢走下站台。火车开动,载着我们去城里,大黄独自回去看家。

农村的风俗里,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年。而父亲这个地道的农民却敢打破这规矩,父爱如山。

结婚第一年,我和丈夫在自己的新家过年。丈夫从小没了父母,几个姐妹结婚后离开家在婆家过年,只有我们两个人的年有些冷清。因为从小没了父母,丈夫更渴望家里的人多些,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我把他的话说给父亲。第二年的腊月二十九,父亲找了熟人开车来接我们回家过年。家里什么都有,不用你们买东西,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在一块热闹,父亲对我们说。

出嫁的女儿到了娘家就是客,可以做到炕上和长辈们聊天,我还是喜欢跟在母亲身后忙碌,就像小时候一样。家里的日子有了好转,饭菜丰盛,父母的眉头舒展,奶奶的背弯成弓,小小的身体缩在蓝布大褂里。奶奶的一生只穿家里做的偏襟大袄。孙女们都已长大,奶奶不再撩起衣襟数手里的毛票。瘪着嘴巴问我什么时候要孩子,她有生男孩的秘方,婶婶一旁接上一句,您呀,就是重男轻女。奶奶笑笑不做回答。

九年前的腊月初七,父亲突然去世。全家人沉浸在悲痛里。我留在娘家陪母亲。母亲的脾气突然变得很坏,我做任何事都不能让她满意,时不时的骂上几句。

日子一天天过去,眼见到了年根。家里还没有准备过年的东西。父亲在时都是他和母亲备年货。年总要过,活着的人还要生活。三十几年里我一直做为孩子在父母身边过年。父亲离开了,年不知如何过才好。

腊月二十八,母亲交给我一千块钱,你去买些年货,年总要过的,家里有人去世,三年不请客不走亲戚,简单的买点就行。母亲的眼神里有悲伤与失落,让我知道没有了父亲的年再没有往年得热闹温暖。

父亲去世后,我依然在娘家过年,同父亲在时一样。母亲老了,每次同母亲一起置办年货,她都要征询我的意见,末了总要说上一句,你爸在时会如做,总要安慰母亲几句,让她不觉孤独。陪母亲过年,让家里的老屋有温暖在。

那些年的散文怎么写篇五

童年时代有太多的活动,但是我记忆最深的一件事儿竟是在屋后的土台上挖灶生火,现在回忆起来那些青烟袅绕的景象还犹在眼前。

农村的孩子游乐设施缺乏,我们没有玩过城市孩子的那些好玩的游乐设施,但是我们有这可以让想象力茁壮成长的土壤,我们是自由的,那样无拘,就像原野流淌的风。我们的童年体验者最原始的生活,我们就像是自然的精灵,在山林原野自己制造缥缈云烟,然后在自己的仙境里享受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农村是丰饶的,就算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也是如此,农民是醇厚宽容的,就算你在他家的菜园里拔了几个萝卜摘了番茄或黄瓜,或者薅了一把落花生扒了几个红薯,他们也不会太在意,最多只是念叨几句。

山林里从来不缺少柴火,出去放羊或者拾橡子桐子顺手就能捡到一背肩干柴。因了这些便宜,我们就会在有时间的时候聚在一起找一个田埂,带上铁钎挖个土灶在加上从家里带出来的铁的或者搪瓷的碟或者缸生火“做饭”。炒花生香气袭人,炒芝麻噼里啪啦,烤红薯噎人味蕾.......每年新笋长起来的时候,会砍一些粗壮的新竹裁成一节节,在竹筒里放上糯米红豆和红薯煮一筒及色香味俱全又营养丰富的浓粥。

我们有时候学了烧砖的窑洞,做些泥捏的物件放在土窑里烧制陶器。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烧窑的土坯需要量晒干了之后才能入窑,后来不知道是谁发现,晾干的土坯烧出的东西坏的概率会大大减少。这是在自己摸索里发现的烧制陶器要注意的事项,我有理由相信这是人类发展中的重演过程,就像人体的发育从单细胞开始经历生物发展的各个阶段一样。

有时候学了电视里的延安火炕,自己在土坡上用老砖窑的青砖建起火炕,然后烧起来坐在上面,就算是炎热的.夏天,自己被热的满头大汗也不愿意离开。那时候往往是能够烧一个下午的,被家长一遍又一遍的呼喊才会不舍得熄火归家。

太阳落尽天色渐暗,在家长的声声呼唤里我们回家,每次走在通往村庄的土路上,都能看到稍远一点的山腰上缠绕着一条淡青色的匹练。那条带子有我们生火冒出的柴烟,也有远近村庄做晚饭的炊烟,那条带子里有我们快乐的欢笑,也有众多家庭的微暖。那时候并没有这样的感受,只是觉得神奇。后来慢慢长大,离开家乡到远方求学,在假期回老家看到空空的寂寥村庄,村庄里那些年迈的人晚饭后依着门框看那一条淡淡的裙带的时候才发现村庄败落了。

现在我虽然长时间里住在城市里,特别是到了大学以后就回过一次老家,但是我依然没有习惯没有裸露黄土的马路,没有青烟绕梁的高楼,没有青蒿遍野的公园,没有和泥玩耍的幼儿园.......

想念那些和小伙伴们一起奔跑在黄泥路上的欢笑,想念一起挖灶生火的快乐,想念那一带缥缈的青色山裙........

回不去了,只能在夜微阑人未静的时候,写这样的文字来怀念了。

那些年的散文怎么写篇六

昨晚,陪爸妈一起吃过晚饭,坐在电脑前,忽然电脑下方冒出个小窗口,我轻点鼠标观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我带上耳机独自沉醉于电影里柯景藤那邦同学与沈思宜之间的故事,随后,我的思绪也跟着电影的情节穿越到那些年,我爱你的故事里。

今天下午我刚从外面回来,习惯的打开电脑,打开qq音乐播放列表——【和你一样】,我很喜欢这首歌,还来原于跟这首歌的缘分终归于你的原因。

这时,天色昏暗,窗外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望着窗外奔忙的行人,去来的车辆,突然有一种暖人心扉的声音闯进我的耳朵直潜我的心灵——“我和你一样,一样的坚强,一样会全力以赴追逐我的梦想,哪怕会受伤,哪怕有风浪,风雨之后才会有迷人芬芳。我和你一样,一样的善良,一样为需要的人打造一个天堂,歌声是翅膀,唱出了希望,所有的付出只因爱的力量,和你一样···”此刻,我想起了你,想起那些年。

我掏出兜里的烟,点燃一支,思绪也跟着弥漫的烟气氤氲起来,浓浓淡淡,层层叠叠。接着我刻意把音乐播放器模式定选为单曲模式,我怕这感觉像昙花一现便烟消云散,我很喜欢想你的感觉,也很享受这股绵绵情意。

熄灭了烟头,打开有些年头暗黄色的抽屉,拿出淡黄得颇有些苍老面容的笔记本。随后写下:那些年,我深爱的女孩。

是的,那些年我深爱的女孩,你可还好?

还记得前不久在网上你主动问候我,我很高兴!聊着你问我现在追女孩子了吗?我回答你还没有,我便随即问你,想不到你的回答令我很高兴,也许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我和你一样,一样的善良,一样为需要的人打造一个天堂,所有的付出只因爱的力量,见证你成长,永远为你鼓掌!”看到你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真心为你鼓掌!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年华飞逝,留下岁月的脸上给我们添了份沧桑。但岁月始终无法抹去那些年我深爱的女孩那张清纯洋溢着的迷人脸庞,我会把它珍藏于心底,不让尘世的空气氧化它的颜色;也会不时的抚摸,不让世间的尘埃浑浊它的面容。

暮然,看看窗外,雨停了,天色已暗,这座城市川流不息,灯光闪烁。我深爱的女孩你可否看到那绵绵的江水中我送来的情意与祝福。

那些年,我深爱的女孩,我想为你写首诗,纪念那时的你。请原谅我还写不出那样飘然优美的诗句,我想用这纯朴至真的文字怀恋你,怀恋纯朴至真的你。

那些年,我深爱过的女孩,请不要忘记我,不要忘记我唉你的故事,天荒地老,海枯石烂,我永远为你鼓掌!

那些年的散文怎么写篇七

眼看正月就剩几天,这年就要真的过去了。时光都去哪了,一样的年,不一样的年味。那记忆中魂牵梦绕的年味,让我回味无穷。

一进腊月,年就来了。到了腊八那天,家家户户用红豆、黄豆、花生、红枣等食材,熬一锅美味的腊八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不用配备其他菜,一盘拌好的咸菜,就让人喝上两大碗。据说喝了腊八粥,冬天就不会冻掉下巴了。

腊月二十三粘饽饽沾。按我们当地风俗,这天既要吃糖瓜,还要扫住房,传说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他会去玉皇大帝那里禀告,每家每户的伙食和生活。为了“讨好”灶王爷,家家户户都做些好吃的,把屋子打扫得和新房一样干净。扫房前,买一把崭新的笤帚备用,选个双日子,想来那天必定是这一冬最好的天气,日头红彤彤的,天空蓝蓝的。全家人早早地起来了。虽然成年人是扫房的主力,但当时幼小的我,是很愿意参与其中的。不为别的,只因为能够发现一些本以为已经丢失,能勾起我快乐回忆的好玩意儿。家里的大件小件,都被搬到了院子里,我们姐弟三个像发现宝藏一样兴奋,东翻翻,西看看,如果有中意的,定会生发一番大呼小叫、惊动天地的争执。狗儿猫们面面相觑禁了声。扫房之后,窗明几净,屋里焕然一新。衣服、被褥都是暖暖的阳光的味道,闻起来倍感亲切。这时,妈妈拿出邻居婶子给的窗花、吊钱,开始贴窗花。我们怕把精致的窗花弄坏了,乖乖地站在一旁。不一会儿,窗户上的喜鹊报春、门上的肥猪拱门,屋里挂着的招财进宝,瞬间把家里装扮得年味十足了。

最最让我高兴的,还是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县城赶年集。那是多么让人翘首而盼的事情啊!集市上,人头攒动,四六八庄的人都汇聚过来。琳琅满目的物品,让人眼花缭乱。各种卖小吃和玩具的商贩摊点前,小孩子们总是挪不动步子,跟大人撒娇。妈妈给我买这个吧,爸爸那个我也想要……末了,还讨赏了一支糖葫芦才肯罢休。大人们那时候都比平时慷慨很多,心甘情愿地满足我。那大街上挂着的灯笼,摆着的`对联、福字,都装进了我们的小竹筐。归来,厢房魔幻般堆满了鸡鸭鱼肉,干果茶糖。那是满满的幸福啊!

腊月二十九之前,就要贴对联和福字。妈妈用面粉熬一锅浆糊,爸爸贴着对子,我和妹妹用小手使劲拍,生怕对联贴不实。贴完这屋贴那屋,忙活的小手脏兮兮。顾不上洗手,就跑出去看看左邻右舍,看哪家的对联写的好,谁家的福字贴的大。对门的二叔二婶为了春联的上下联,还要平平仄仄地理论一番,现在想想那也是甜蜜的斗嘴呢!

大年三十的凌晨,鞭炮声声脆脆,从村东头到村西头一直不停歇。朦胧中看到爸爸起床了,弟弟也穿好了衣服,哦,是男孩们和父辈一起去请祖宗。中午我们帮着妈妈张罗菜,饭熟了,端上桌的美味,惹得弟弟用手去抓。妈妈用手一档,他立即缩了回来。鱼头对着爸爸,鱼尾对着我,整整16个菜。爸爸说,今天大家都能喝上两口,我们姐仨捂着嘴笑,喝上几口葡萄酒就醉了。下午的时候,大人们可以凑在一起唠唠家常,我们小孩子可就在家呆不住了。东家跑,西家串,到了晚饭的时候,听到妈妈传来的一声声呼唤,回家喽!我们撒鸭子似地往家跑。晚饭之后,妈妈合好了三鲜馅,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晚上12点之前,饺子要下锅,鞭炮声响起,就知道谁家的饺子熟了。吃着饺子看着春晚,其乐融融。熬夜守岁新年的钟声一响,我们就长大了一岁,妈妈让我们姐仨提着小红灯笼,去院子里转一圈,打灯笼,发财了,小马驹家来了,那儿时的童谣是多么动听啊!

初一早上一睁眼,枕边放着新衣服,姐弟三个迫不及待地爬起来,穿上新衣服,在镜子前照了又照,哟,可比平日漂亮多了。吃罢早饭,就去给七大姑八大姨拜年了。一圈跑下来,口袋便满满了。雀跃回家,把收获的“战利品”上缴给家长,并汇报哪家给了多少红包。父母也会格外开恩,批一部分“经费”给我们自由开销。村里的广播响了,村民们,看秧歌来啊!我们像箭一样冲出家门,找一个便于观看的好位置,不一会儿,人群就里三层外三层了。这时,四六八庄的小商贩也来了,卖糖葫芦的,卖棉花糖的,吹糖人的,把小村庄弄得分外热闹。哪个嘎小子偷摸地在你身后,放了一个小鞭,就跑了。于是,追闹声、锣鼓声、喝彩声,声声如调,谱出了喜气洋洋的欢乐曲!

这些美好的记忆一直伴我成长,如果世上真有时光机,我想此时最想做的事,就是穿越时空再返儿时。

那些年的散文怎么写篇八

记得我还在上小学六年级时,弟弟刚上小学,姐姐已经上初中了。每到寒暑假便是我们三姊妹最快乐的时候,特别是寒假。因为寒假的到来意味着快过年了,有漂亮的衣服、各样的零嘴儿,孩子们都疯成一片。

每一次我们都跟在伯伯家的哥哥和姐姐身后,割猪草、打柴火。有一年,哥哥带着我们三姊妹发现了一处山坡的猪草特别好,我们几个便每人背个背篓天天去那一片转悠。哥哥和姐姐自是像大人一样背着大人的背篓,我和弟弟都是爸爸专门编的小小篓,对爸爸妈妈来说也就是让我们跟着哥哥姐姐一起出来玩。可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那背篓还是很大都快和我的身高一样了。总是觉得怎么割都装不满。有时候偷偷的和弟弟一起把猪草轻轻的放进背篓,一下都不敢多压,深怕落在姐姐后面。然后和姐姐他们一起回家,可回家后才发现原本满满的背篓里只有半篓了,还给姐姐大声说自己是割满的,肯定是姐姐乘机偷拿我们的了,母亲却对我们宠溺的笑笑从不责备。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们还真是很聪明啊。

因为草都是长在别人的田地边上,入冬后田里的'水已经干掉了,里面长满了绿油油的各样小草,都是喂猪的好料。哥哥带着我们便一块田一块田的割,割完大的几天之后小的又长起来了。来来回回,大半个月我们便都在那片山坡上打转了。记得住山坡旁的董阿姨就打趣我们,‘二娃,你们几姊妹呀,一个正月半就在这个上坡上打转转,地给你们踩平了,估计明年都不长草只长庄稼了’。

无论割草还是找柴火,我和弟弟总是想尽办法偷懒。找柴火时就在篓底下铺上一层树叶,让后用枯枝在中间撑起来,面上再铺上一层树叶,这样柴火就是满满一背篓了。而后疯玩,直到姐姐回家时,才依依不舍得离开。

直到现在,这些记忆一直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

那些年的散文怎么写篇九

有时候,我们总是忍不住去怀念小时候,那时候我们还是一群孩子,幼稚、童趣、轻狂以及无知,好像这些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一个名字。而我们每天也好像打了鸡血一样总有使不完的劲,一遍又一遍的玩着‘过家家’和‘丢沙包’的游戏,不知厌烦,却乐此不彼,也许那时候我们才是最快乐的。

依稀记得小时候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能够赶快长大,那样我们就能够光明正大的在老师的眼皮下逃课,每天不用再去拿着方格本练字,不需要再去做那些烦人的数学题和背颂那些拗口的古文,当然更不需要再去为了那张没有填满的作业而白白的受老师罚站。那时我们最羡慕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他们好像每天都是那么的悠闲,除了指挥着我们却不需要再去做任何事,他们也不需要像我们一样每天去学上着无聊的课,在我们的眼里,他们就如那些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人一样,而我们却只能慢慢的幻想着,却从来没有逃过一节课。

夏天里的我们总是起的那么早,而父母好像总是知道我们的心思,一副严肃威严的表情,一遍遍的叮嘱着我们不要去河边玩。那时候我们一致认为家长都很唠叨,悄悄的相邀几个玩伴,不顾家长的嘱咐,一起领着渔网和瓶瓶罐罐说笑着就偷偷出发了。夏季的太阳都很毒,可是那时我们都出奇的能晒,个个满脸通红的样子,一边捉鱼一边洗澡,相互间打得甚是高兴。那时我们总是有一副年少轻狂的感觉,总是要玩到深夜再回家,然后趁着天黑悄悄的藏好自己的战利品,好像自己从未出去过一样。但是家长好像永远都有对付我们的办法,趁着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使劲的在我们的身上划上一道,这时,我们就算再想伪装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等待着我们的将是父亲严厉的跪罚,虽然我们早已经习惯了,但是当我们犯错时,心里的惊吓多少还希望有点侥幸能够出现,可是那样的侥幸却永远也没有惠及到我们。而我们却一直是在争吵与嬉笑声度过了很长时间。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小时候的我们会在街上和玩伴为了一件小事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妥协,直到各自的父母来调停为止;我们会拿着一毛钱的雪糕在玩伴面前不停的炫耀;甚至我们会以穿上回力鞋而高人一等。可是现在,这些已经随着时间慢慢的流走了,而我们的童年也这样消逝在了岁月的长河里,那些仅留的快乐现在也成为了我们永远的遗憾。

【二】长大,是一个遗憾的词语

我们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母,只身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读书。少了父母的约束,慢慢的,我们就学会了很多以前不会的东西:比如吸烟,比如喝酒,比如打架等等。在学校,我们又结识了一帮新的朋友,他们来自很多地方,有的很远,有的很近,但都是以前我们没有听说过的。而我们小时候光着屁股长大的那些小伙伴,现在也早已各奔东西,都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彼此间渐渐的变得陌生了起来。

一切都是新的,就如我们刚来时一样。现在,我们不会再拿着一毛两毛到处显摆了,不会再把‘过家家’和‘老鹰抓小鸡’当做永远的游戏了,不会再穿着回力鞋让人使劲羡慕了。那些似乎都成为了昨天,而我们现在想起来却觉得它是那么的可笑,直恨自己不应该有那样的童年。

似乎又是在一夜之间,手机,电脑及mp3等新生物传遍了大街小巷,一跃成为了时下最时尚的潮流。而我们也深深的陷入了其中,上课的时候会经常偷偷地翻墙出去上网,只是为了享受一下游戏里的刺激,而有时被老师逮住了,我们也会简单的编个瞎话就混过去了,毕竟那时候的老师也都单纯的相信我们。而当我们中的某个同学买了手机或者mp3,我们都会像跟屁虫一样,整天粘着他,只是为了感受一下时髦所带来的虚荣。

再说说打架,小时候我们只会相互之间争吵,但不会刻意的去打架。可是,当我们上了中学后,那些只能被我们当做笑料来说,我们不会单纯的认为君子只会动口不会动手,因为那是对我们人格的最大嘲笑。在学校里,当听说我们中的一个人被欺负时,不等开口,我们就会一起拿着凳子上去,那时候似乎我们都习惯打群架(不知道是不是受了电影和小说的影响),只要有人挑衅,我们总是一帮人浩浩荡荡的冲了上去,没有人去关心老师会不会发现,只是觉得这件事必须有个结果。

或许,长大后,我们都变了,变得不在那么单纯,不在那么善良。可是当我们真正去思考时,才发现在这样的生活中充满了遗憾,而我们也将背负着遗憾再一次上路。

【三】青春,散了场

大学——很多学子朝思暮想的地方。闲暇的时候我们甚至会想,那里是不是和现在的学校不一样,是不是有很多教室,是不是整天不用上课,不用写作业。可是当我们真正走进大学的时候,我们才会惊异的发现,原来这里和之前的一切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就是我们真的已经长大了,真的实现了儿时那个长大的梦,终于不用再受老师和家长的管束了。

而我们也好像真的就是一夜间长大,变得谦和,变得热情,变得不在那么捣蛋。没课的时候,我们会喊着同班的男生一起去操场打球,那时我们感觉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顶着烈日在球场上大呼小叫,然后直到玩的真的跑不动了才停下。之后,我们不会马上回去,只是坐在球场上休息,偶尔过往的漂亮mm,几个人也会时不时的抛几只媚眼,或者直接喊着那个女孩,一直到女孩不好意思跑开后,大家才没心没肺的傻高兴着。

那些年的散文怎么写篇十

我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有一回他来看我,嘴边绽出微笑,我知道那就是相见礼,我肃客入座,他欣然就席。我有意要考验他的定力,看他能沉默多久,于是我也打破我的习惯,我也守口如瓶。二人默对,不交一语,壁上的时钟的答的答的声音特别响。我忍耐不住,打开一听香烟递过去,他便一枝接一枝的抽了起来,巴答巴答之声可闻。我献上一杯茶,他便一口一口的翕呷,左右顾盼,意态萧然。等到茶尽三碗,烟罄半听,主人并未欠伸,客人兴起告辞,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这位朋友,现在已归道山,这一回无言造访,我至今不忘。想不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的那种六朝人的风度,于今之世,尚得见之。

明张鼎思《瑯琊代醉编》有一段记载:“剑器之待制对客多默坐,往往不交一谈,至于终日。客意甚倦,或谓去,辄不听,至留之再三。有问之者,曰:‘人能终日危坐,而不欠伸欹侧,盖百无一二,其能之者必贵人也。’以其言试之,人皆验。”可见对客默坐之事,过去亦不乏其例。不过所谓“主贵”之说,倒颇耐人寻味,所谓贵,一定要有一副高不可攀的神情,纵然不拒人千里之外,至少也要令人生莫测高深之感,所以处大居贵之士多半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两眼望天,面部无表情,纵然你问他一句话,他也能听若无闻,不置可否。这样的人,如何能不贵?因为深沉的外貌,正好掩饰内部的空虚,这样的人最宜于摆在朝堂之上。孔子家语明明的写着,孔子“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这庙堂右阶的金人,不是为市井细民作榜样的。

謇谔之臣,骨梗在喉,一吐为快,其实他是根本负有诤谏之责,并不是图一时之快。鸡鸣犬吠,各有所司,若有言官而钳口结舌,宁不有愧于鸡犬?至于一般的仁人君子,没有不愤世忧时的,其中大部分悯默无言,但有间或也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这样的人可使当世的人为之感喟,为之击节,他不能全名养寿,他只能在将来历史上享受他应得的清誉罢了。在有“不发言的自由”的时候而甘愿放弃这一项自由,这也是个人的自由。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

有道之士,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寂然,惟迦禾破颜微笑,这会心微笑胜似千言万语。莲池大师说得好;“世间酽醯醇醴,藏而弥久而弥美者,皆繇封固牢密不泄气故。古人云,‘二十年不开口说话,向后佛也奈何你不得。’旨哉言乎!”二十年不开口说话,也许要把口闷臭,但是语言道断之后,性水澄清,心珠自现,没有饶舌的必要。基督教carthnsian教派也是以沉默静居为修行法门,经常彼此不许说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庄子说:“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现在想找真正懂得沉默的朋友,也不容易了。

读梁实秋《沉默》有感。

梁实秋写了篇文章《沉默》论朋友,论“对客默坐”。有沉默寡言朋友登门拜访,梁公故意不言,二人对坐,意态萧然,一言不发。这等事情是风骨?是惺惺作态?我只觉此事饶有趣味。

细想故事里的主人花了37年译《莎士比亚全集》,客人已归道山,能做出此事,并不稀奇。此事于我乃天方夜谭,今日我所识之友,倘若有这般行径,我必是毛骨悚然。虽不能为此仙风道骨之事,但诸公也莫得不偿失,沦为酒肉之徒,或是溺死宦海。

记得一次酒席之上,有两位前辈是同窗好友,甲是大官老爷,乙大概自谋生路。甲不苟言笑,乙风趣幽默。乙谈到自己和一个男的好友常常喝茶聊天就一个下午,甲徐徐言道此二人必有“基情”,乙哭笑不得。或许甲老爷更能耐得住寂寞和人默坐一个下午,他是戴着伪装的面具,而梁公所言是内心的平静安宁。我只得感叹,宦海沉浮,略有所失罢了。

现世浮躁,熙熙攘攘,我打心眼里是向往逃避到无人之处的,可滚滚红尘里,又有多少我深深爱着人呐,活在夹缝里,就更喜爱梁公所说的“沉默”了。我有时会苛刻地需求一个安静的环境,即使家中无人,家电的轰鸣、邻居的脚步、院中树里的蝉鸣也喜欢交织在一起打破寂静,我就难以沉静,索性叹一声气,消逝其中。

和朋友们还是绝无可能默坐半日的,倒是和自己却能如此,大不了对着镜子。往事里,让我感到环境最安静,内心最安宁的时候有两次。一次在教堂里,一次在冬天的海边,不是死寂无声,相伴的还有悠扬的钟声,还有轻叹的海浪。那个片段心里未曾有思索过任何大大小小的问题,但这段空白大概人类对于时间最奢侈的一种享受。

面对朋友默坐无言,真是太无情了,若是一人享受孤独,我会觉得快乐,心生喜悦。在我们还不到坐而论道的年龄,还没到品味孤独的年龄时,何不夜夜欢歌狂饮,任孤独肆意地去流浪。

我开始遐想面对深渊,投下一颗石子,然后等待回声,时光飞逝。

那些年的散文怎么写篇十一

有人说,痴迷上一个情景,是因为情景中深藏着一个自己。固守着一座城池,是因为城池中隐藏着一段回忆。

青春,这是个阡陌的话题,青春的开始,或许是那懵懵懂懂,青春的结束,或许是那世态炎凉。红尘阡陌,谁许了流年。

有没有那么一个让你日夜思恋甚至无尽幻想的人?有没有那么一个让你朝思暮想日夜奔赴的梦想?有没有那么几件谈笑间总会提起的尴尬往事?有没一些狗血的剧情却真实的发生然后深深刻刻的印记在脑海?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回忆,回忆以前的点滴,也总觉得那段时间才刚刚过去,一切仿佛发生在昨天。

懵懂的年纪,拥有纯真的美好,那时候笑的很真实。初涉世事之后,依旧有那么一群人在身边,那是一群毫无遮掩的兄弟。有时候自己都恶心现在自己,笑的那么虚伪,伪装的那么艰辛,只有在为数不多的人面前才会摘下面具,真实的存在。在那个懵懂的年纪可没有这么多伪装,开心就笑,恶心就远离。越长大,真的越孤独。现在想想那个时候,那个属于我们的时代,真的那么让人怀念,那么让人沉醉。

只是,有多少岁月可以经得起漫长地等待,有多少青春可以受得过沉重地负累,又有多少年华可以抵得过似水地流年。我们再也回不去,一句多么无情地话语又蕴育着一种多么无奈地结局。任你妙笔生花,也写不尽一段已然老去的旧时光,凭你栩栩如生,也画不出阡陌红尘中一刹那繁华。

我看不清路途,是因为路的前方没有等待,我望不穿秋水,是因为心的另一端放不下眷恋,在岁月的经纶里飘至万里。于是我缄默不语,黯然失落。叹那留不住的如歌岁月,怀那回不去的盛世流年。

渴望在某一个明媚的清晨,穿上一双渴望的鞋,背上一个希望的背包,揣着满满的希望。然后一直奔跑在无边的风景中,在山水间静听花开花落,在浪花中感受潮起潮落。烦恼丝缭绕,回眸流年转,若为自由故,世事皆可抛。

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少年不识愁滋味。"那时,一年四季,我都无忧无虑。回想童年,令我陶醉。很多我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掉的事情,就在我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遗忘了。那些刻在刻骨铭心的友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的风,寂寞的森林。这个忧伤而明媚的秋天,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时光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我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我值得紧握的璀璨年华,中间流淌的,是我年年岁岁淡淡的感伤。

我用尽整个青春,却终归没有走出悠长的雨季,一路行吟。一路在回望,怀念不止,感叹不息。

那些年的散文怎么写篇十二

总想写一篇文章,关于我的过去,关于那些这些年来出现在我生命中,给过我无数感动的人,可写着写着才发现,这些人太多,而在他们身上,我想写的,每个人都是那么多,这些笔墨如果放在一起,它就像一本小说,那么我写的就像一本自传。而我,一个单纯痴迷于文字,年龄未过双十的孩子,写一本自传,有种强烈的讽刺味道,看也不过寥寥几人罢,而我的文笔,亦还不足以驾驭一本自传体小说,于是我脑海中浮现一个想法,将这些人,分开,用几百个字,或许能表达我的些许情感罢!

我生活在中国西部一个偏僻的山村,重重阻隔的大山,将它与外界竖起一座屏障,这里的人,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也就是我出生到渐渐成长的时候,出到外面,真正见过大城市的人依旧寥寥无几。即使见过的,也是到外面打工,没有几个真正享受过外面的高楼大厦,繁华带给人们的舒适。而我,从这里土生土长的孩子,从小,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翻越这层层大山,去完成那个祖祖辈辈都想完成的梦,摆脱大山的束缚,找一片辽阔的天空。而在这条路上,陪我一直走来的是我的奶奶,或许这么多年,相处最多,让我最牵挂的,是这个年过八旬的老人,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由于投资养蚕失败,变对在家乡致富失去了最后一丝希望,他说,若想让这个家过得想个家的样子,让我和哥哥上大学,唯一的出路就是外出打工,蹲在家,绝对不是办法。于是留下的就是我和哥哥与奶奶相依为命,现在想想,那些年,若不是奶奶,或许我走不到今天。

这次当我决定不回家的时候,其实最牵挂,最i放不下的,是年过八旬的奶奶,记得放假前最后一次我打电话回去,奶奶说“运,还有多久放假,放假的时候你回不回家。”我说“回的,但得过一个月,鬼节的时候回来。”奶奶听了很高兴,她说回来就回来久一些,别回来几天就走了,你去那么远读书,回来一次不容易。当时我的心,酸酸的,我不懂该如何回答,只是在电话里不停的答应着,其实那时,我的确是想回去的,因为我知道,奶奶常年一个人在家,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对亲人的想念,是我难以感受到的,作为孙儿,不回去看望是为不孝。

自从我上高中以后,就很少回家,一个学期也就三四次,而那会,哥哥去了广东,父母依旧在外面打工,他们工作忙。很少能打电话回去,也就只有我经常打回去问候她老人家,其实我看得出来,这些年她很孤单,在爸爸还未出生的时候,爷爷就过世,奶奶说,爷爷是死于枪下,对于爷爷,我只听奶奶说他是民兵的一个排长,其他的一无所知,就连他的相片也未曾看到过,所以在我的记忆里,没有爷爷这个形象。所以自从我们年轻的离家在外以后,家里就只有她这么一个孤零零的老人。守着那四季空荡荡的房子,有时我难以想象每当过节的时候,别家都是一片喜气洋洋的团员气氛,而奶奶,依旧只是一个人,唯一等待的是那个节日问候的电话,而这个电话,通常是我打的。或许在这个家里,我对奶奶的感情,是最深的,而我看得出来,奶奶最牵挂的也是他这个最小的孙儿。

当我读书离家越来越远的时候,我发现奶奶也越来越孤单,她身体不好,很多年前由于风湿,左脚已不能正常走路,所以她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甚至在我的记忆里,没有见过她能和正常人一样行走,可她似乎并不是那么在意,每次我打电话回去说“您身体还好吧,没哪里不舒服把”她总是笑着说,“没什么。就是老毛病,这么多年都是这样,习惯了”。而最近两年,由于上了年纪,眼睛开始看东西开始变得模糊,吃药也没有效果,所以也就越发的变得不方便。每次我打电话回去都会说您记得晚上早点休息,眼睛不方便,下雨路滑就不要出门,您的脚不好,路滑容易摔伤,奶奶总是笑着说“我自己知道”,而她每次都会不停的说“在学校要好好读书,不要乱跟别人出去玩,你爸妈在外面找钱不容易,奶奶老了,现在什么都做不了,平时还可以到院子里种些菜,你们回来也有些东西吃,不用去买,也能帮你们守着这个家”。

写着写着,不禁感觉眼眶有些模糊了,记得自从放假前打的电话之后,放假去了台州,由于电话漫游贵,身上也没多少钱交话费,都是从朋友那借来的生活费,就一直没有打电话给奶奶,只是和爸爸通过几次电话,心里很是惭愧,而这几天回来之后,一直在忙着文学社及小说的事,竟是忘了打电话回去个她老人家,前天晚上上网看见哥哥,他说妈打电话给他了,我才蓦然惊觉,原来鬼节已经过了,就是那天,而此时已是深夜,我的电话依旧关着机,然后心底一阵翻腾,我竟忘了这个家,心里酸酸的,不知奶奶多少次再等待着我的电话,我说过:要回去的。可我现在,连个电话都没有。我又为我的不孝深感自责。第二天,也就是昨天,我开了手机,看见一个拨打过我的号码,是爸爸的。那个节日,他们找过我的,只是我没有开机。

我不知道这次我的倔强,我的自私,我的独断专行让多少人失望。但我最愧疚的,是对我奶奶,毕竟她老了,和我们相处的日子太少,现在能多看我们一眼就是一种极大的满足,而这点我都未曾给予……或许在生命的这条道路上,她不能告诉我该如何去走,却给予我无限的'温暖,让我一直牵挂着,让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还有这么一个人在日思夜想的,盼望这个远行的孙儿能回去,和她聊聊天。

或许对于奶奶来说,他期望的不是我能给她什么,而是希望我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在她的有生之年能看到她的孙儿不再让他担心,能有一个出头之日,能在有空的时候回家看看她老人家,她就满足了,然后她能对别人说,她有一个有出息的孙儿。这就是她这辈子最大的希望罢。遥远的家乡,那份牵挂,一直萦绕在我的心田,那个打小陪我走过几多春秋的老人,如今是否依然守在家门,盼这这个远行的孙儿能早日回家看看。

奶奶,我一直记着您的话,出门在外,要记得,遥远的地方,还有一个家,还有一份牵挂。

那些年的散文怎么写篇十三

认得菲是在单位的例行大会上,当时正处于竟岗竟编的重组中。按人事部的要求,新调入的人员都须做公开的述职报告。菲一袭套裙,一束短发立于讲台边,字正腔慢,一副精干的模样。

没有想过,我和菲竟会在同一部门又同一组。菲并不熟悉当前的业务,开展业务的第一天,我潇洒的和同事结伴去就餐,忘却了菲的初来乍到。

后来,在我们相聚的日子里,回忆起认识过程中的点滴,菲便会面红耳赤说:“太过分了,扔我一人在岗位上,害得我手忙脚乱,焦头烂额。”愤愤然,后又吃吃笑,“我们以为你能干嘛!”“胡说八道”菲大笑着抢白,引得一旁的红抿嘴浅笑。

我们组共四人,除我和菲,还有红与平。红,高挑、文静。“气质美如兰,槛外红尘无意问。”因为这样,我便戏称她为“玉儿”。刚开始,红听到这样的绰号,会紧绷着脸,不与理会,而菲听到这一称呼,常会忍不住“咯咯”地笑开去,笑声朗朗,全然没有矜持的形态。不知是红的宽容还是菲的可以消融一切尴尬的笑声,渐渐地,红居然也可以欣然接受“玉儿”的别号。

每有说笑的时候,平只是附合着,静静地听着,偶尔重复我们曾说过的笑点,又自顾着乐起来,衬着她稍胖的身躯,倒也憨态可爱。

虽然我们工作环境经常变换,从单位一楼潮湿、阴暗的库室搬到二楼通风、见阳的大门口;又从大门口移入二楼光线略暗的大厅,无论办公桌是两两对望着摆放,还是四个台错开些距离排列着,工作之余,我都会打趣插诨,逗些乐子,而她们从来都毫不留遗力地以笑声给予支持,加上年青部门领导的开明及对我们工作辛苦的体谅,那时的上班时光,确实美好而愉快。

暑假回来的第一天,始料不及,我们的工作量会多到星闪月明的深夜,菲红红的眼圈,平气鼓鼓的脸颊,红修长身形下一张倦而无色的面容,又怎么可以用累与辛苦来言状。星光璀璨,那是工作纪录前无先例,后无续者的见证;人影绰绰,那是我们四人身心酸痛坚持到最后一刻的责任。

本以为工作会跌宕起伏,而我们四人则亘古不变,而不知何原因,平被调去了其它岗位。幸好,依然是同一部门,她扔然可以在休息时间上我们这寒暄一阵。新的岗位里,平识得了琴。

琴,小嘴小脸小身材,是引以为豪的当地人,说起话来,头头是道,深思熟虑后的样子;做起事来,则一板一眼,自成风格。

有一回,单位业务培训,我、菲和红,满不在乎听完就扔到脑后,以为培训的事就己经结束。哪想到,年终考核时,评优竟要以培训笔记为辅佐参考条件。我们面面相覻,咋舌遗憾,终无所为。优秀告示出来时,我们居然看到了琴的名字。后来听说,琴为了笔记的事,专门找过部门领导。自此我们才知,琴,还有这般勇气。

也不知是我和菲的无心无肺吸引了琴,还是因为工作上来往得多,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菲、平和琴,后来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那年的秋日,天高花正好,我们相约去放飞心情,琴邀来她稔熟的好友—琳。一行五人,坐在琴联系好的旅行社车上,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下得车来,山谷里绵延的油菜花,在蔚蓝色的天空下,璀璨生辉;几只大风车在微风里浅笑;大自然无私的美吸引着我们雀跃地奔向她的怀抱,闻闻嗅嗅,听听看看,每一处景,如歌似画;每一朵花,如醇似浆;,嗡嗡不停的蜜蜂,孱孱的小溪流,都是动人而美丽的音符;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微不足道的话题,都是我们打趣、逗乐的素材,而静卧大树一角的跷板则成了我们无限童趣的再现。

跷板并不起眼,简单的用轮胎拼成。琴和琳,兴致勃勃都想尝试一番,刚一上去,有些份量的琳便把左边轻盈的琴“咚”地抬离了地面,琴“哇哇”地叫唤,脸上却是开心的笑。我默无声息地走向琴左边,拼尽全力压下跷板,腾地坐了上去,瞬间,琳就从地面飞上了小半空,她“啊”地一声尖叫,在空中乱蹬腿的窘相,惹得我和琴按捺不住地大笑,稍后我们又将她放回地面;琳许是在心里发过狠劲,稍一用力,我俩又“嗖”悬了空,琳神气地瞧着我们半惊半恐样,不由得哈哈乐开声去。就这样如此这般相互“折磨”后,我们三人己经笑得喘不过气来,本就爱笑的菲目睹这些,早己禁不起,摸着肚子笑着叫“肚子痛”,站一旁的平,忍不住乐得没了平时的端庄。

从那以后,我们几个时不时小聚,常不常相约,我们视彼此为知晓,为温暖,在纷繁而落寞的职业路上有了记挂。只是,日子如水,岁月无痕。步入中年的我们,身体和心理都相继起微澜,琴,若即若离的态度,不理不睬的神情,让重情义的琳捕捉到,琳在心里思量了许久也找不出琴态度转变的理由。终于有一天,琳按捺不住向我和菲倾吐疑惑:“琴为何这段时间总是板着脸,我看她跟别人有说有笑,却对我一脸冰霜,心里真的好难受,都不知我哪不对了……”琳说这话时,眼圈红红的,“想得都睡不着。”我们都知道,平日里,琳是最看重琴的。倒是我们并没有留意到琴的不同,于是先安慰一番琳后,决定再仔细观察一下琴。

确实,琴与我们间,没了往日的热情,无论平时或是单位组织的出游,她似乎与其他人相处更有兴致。有一日,不爱出声的平悠悠地对我们说:"她喜欢往高处走。”我们都沉默不语,“不如当面跟她聊聊?”我建议道,“不好开口呀。”菲叹着气,表示不同意。

日子不咸不淡的,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事似的,并不开心。琴的事情迫在眉捷,终于,琳和琴跟从前一样说起了心事,我们都希望这将会是美好的下一站。

意外的是琳带回来的话,“说是我们几个不理睬她,才会这样的”。所有的人都被这句话惊到了。我们愤怒!这些年的信任与了解,都去哪儿了!我们心酸,友情原来这般脆弱。琴渐渐淡出我们视线的那一天,琳,悄然滑落些许晶莹的眼泪,我知道,它不仅仅是分离的情绪,更是友情的梦在那一刻,碎了。

今天,我整理旧照片,发现油菜地里笑靥似花的我们,昔日的场景重又上心头,昔日的欢乐历历如新,而我,却分明感到有一种异样涌上眼眶。也许是为了那些年的过往,也许是为了那些年的缘,又或许是为了人,越走越淡的悲凉。

我思忖人与人间的缘聚缘散。我茫然下一站谁该来,谁又该去。我怀着“但愿人长久”的美好,走过一程又一道,蓦然回望间,发现鲜花与荆棘同在。

鲜花不常开,天有阴晴而月有缺。有些东西我们无力改变,有些东西我们无法挽留。“命中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虽然免不了叹息,免不了孤独与沧伤。

好在,我们依然有记忆,可以常存;有些痕迹,可以触动;可以聊发我们偶尔空落的情怀,也不枉费那些曾经。

那些年的散文怎么写篇十四

那些年,国很穷,家很穷,我们都很穷很穷。没有玩具,没有零食,没有新衣服,但那些年留在灵魂深处的往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被记忆串成幸福、温馨的项链,时不时拿出来玩味......

那些年,没有计划生育之说,没有孤独的独生子女。孩子们从小就不缺少玩伴,一家有四五个小孩是很平常的事,即使谁家有七八个小孩,也不足为奇。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有劳动能力的人,没有谁会奢侈的赋闲在家。白天,大人们早出晚归,忙着去生产队里劳动挣工分,在收获季节换来全家人赖以糊口的粮食。照看年幼的弟弟妹妹,就成了大孩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姐虽然只长我两岁,但从小就像半个妈妈,父母每天下地时都会叮嘱她,看好家,看好弟妹们。被父母委以重任的大姐,自此身上就少了同龄人的玩性,多了几分成年人的担当。记得那年大姐九岁,我七岁,两个妹妹大的四岁,小的刚刚学会走路。父母下地干活还没回来,家里找不到可吃的东西,两个妹妹饿得哇哇直叫,大姐就尝试着给她们烙玉米面饼子。先是和面就费了很多周折,水放多了就加点干面,干面放多了就加点水,反反复复好几次才把面揉成团,擀出一个个小饼子。腾出手来再用麦秸秆烧大铁锅,大姐不知铁锅是否热了,想用手试试,结果手掌嫩皮肤被烫得粘在锅底。大姐疼得大哭,妹妹们吓得大哭,我们姊妹们哭作一团。哭过后肚子还是饿呀,烙饼子的活只好由我来干。记得个头矮小的我,是踩着小凳子爬上去蹲在灶台,在姐姐的指挥下烙好饼子。妹妹们囫囵吞枣,填饱了肚子就不再哭闹了。母亲回来说我们的饼子半生不熟,万幸,我没有掉进大铁锅里。

关于烙饼的其他细节都不记得了,只记得那些和着童年血泪的饼子很香很香,那种香味穿透了岁月,历久弥新,回味无穷。我们姊妹每每忆及童年,都不觉得那时的苦有多痛,痛有多苦,记忆深处只有一家人在一起互相扶持、互相照顾的脉脉温情......

弟弟的出生,结束了父母只生女孩、没有男丁的尴尬处境,从此他们便可抬头走路,挺胸做人,我们姊妹们也是扬眉吐气。照看小弟弟,成了我们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即使再忙,也有人手把手看护。不像小妹刚刚学会走路,在人手不够、农活忙、家务多的时候,就用四五尺长的绳子系在腰部,另一头拴在炕角的大铁钉上,既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又不至从炕上掉下去摔着。做姐姐的都非常偏袒爱护小弟,在外面得了好吃的东西,首先想到的是小弟,绝对不会个人私吞。父母对待我们姊妹五个却是一视同仁,教育我们不偏大的,不袒小的。

记忆中那时最最幸福的场景,寒冬腊月里,北风呼啸,鹅毛大雪漫天飞舞,外面的世界滴水成冰,寒气逼人,而我们简陋寒酸的窑洞里,母亲早已用玉米杆把大土炕烧得热热乎乎,一家人围坐在热炕上吃吃喝喝、说说笑笑。爆玉米花的香味,飘荡在窑洞角角落落里。母亲又像变戏法似的从大板柜里取出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那时,苹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水果,算是奢侈品,一般人家不会有。母亲心灵手巧,经常给人帮忙剪窗花、缝补衣裳,偶尔就有意外的收获,比如人家送她一个苹果作答谢。从母亲拿出苹果的那一刻起,五六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就没有离开过。母亲异常的谨慎,把洗得干干净净、光光亮亮的苹果小心翼翼地切成均等的五块,仔细地摆放在盘子里端送给我们。我不舍得一口吃掉,咬了半块在嘴里反复咀嚼体味,生怕那种幸福美妙的感觉从舌尖上溜走。小弟小妹没有经验,狼吞虎咽,消灭掉了自己的那一份,砸吧着小嘴,可怜巴巴地看着我们。做姐姐的仗义相让,把剩下的半块苹果给了可爱的弟妹们。父母看着我们欢欢喜喜,幸福得跟过大年似地,他们不喜欢吃苹果的美丽谎言,让我们吃得心安理得。那些年父母年轻,姊妹们年少,虽然贫穷,但一家人在一起暖融融、乐融融的生活。

小孩子们经常盼望家里来客人,有客人在的时候,家里的伙食肯定多多少少有所改善,孩子们开心了,大人往往会犯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另外,如果是城里来的客人,还可以在小伙伴们面前炫一炫,特别荣耀。

舅舅和舅妈,是唯一有国家正式工作、在城里生活的体面亲戚。有一年,他们要来我家,早就得了信的家人内心无比激动喜悦。全家大人小孩齐上阵,扫了窑洞顶部的灰尘絮,土炕周围用白纸糊得平平整整,几件简陋的旧家具擦洗得一尘不染,土炕上铺好了只有过年时才舍得拿出来、印着富贵牡丹图案的新床单。终于,等来了舅舅和舅妈。

母亲拿出她的看家本领,擀好手工臊子面,还炒了一盘黄灿灿的鸡蛋。大姐很懂事,负责端茶送水,客人的饭菜也是她端送。我们几个小的是不能进窑洞的,就在院子里玩,其实内心无比煎熬,揪心那盘诱人的炒鸡蛋,眼睛不停地朝里偷瞄,心里念叨着口下留情,时不时派小妹在门口观望。客人吃过后,才能轮到我们,那盘鸡蛋又被端回来了,舅舅和舅妈几乎没有动鸡蛋,想到了院子里那群孩子们巴巴的眼神,谁能忍心吃呢?其实家里养着两三只老母鸡下蛋,母亲平时舍不得,把鸡蛋一个两个地攒起来,拿到小卖部换回食盐、火柴,煤油等生活必需品。吃鸡蛋,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奢望。现在姊妹五个分吃一盘炒鸡蛋,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成年以后,生活条件好了,时令水果成了家中必备,苹果鸡蛋也不再是奢侈品,可父亲驾鹤西去,母亲没了牙齿,很多东西吃不了。姊妹们天南海北忙碌着各自的家庭事业,很难聚到一起。儿时的那快乐时光,只能留在记忆里,在梦里重温那些年的幸福点滴......

那些年的散文怎么写篇十五

妩媚儿。

年!

喜悦!祥和!幸福!团圆!

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四千年的历史。每逢过年,大红的灯笼高高挂,喜庆的春联户户贴。人们满面春风,做事小心翼翼,说话和颜悦色。

年,弥漫着春的气息!

翻阅童年的记忆,很小的时候,我总会掰着手指头数啥时候过年,心中对“年”的渴望急切得难以形容。

年,是急切的等待!

过年了!“咚!叭!”爆竹声把我从美梦中唤醒。睁开惺忪的睡眼,准会看到母亲亲手为我做的.新衣服和枕边放着的崭新压岁钱,我顿时露出幸福的笑颜。

年,是幸福的味道!

起床了!全家人在母亲的领导下,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井然有序。父亲负责为各位神灵和列祖列宗点燃小红烛,拱揖上香。孩子们端着各种面制供品:银子罐,麦秆垛子,浑身眼,枣山,梭子,罐罐,馄饨饭等,负责依次供上。接着,父亲带领家人给他们送“盘缠”,烧纸马,焚纸钱,虔诚地磕头跪拜。母亲则口中念念有词,乞求神灵及列祖列宗保佑全家,一年之内身体安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广进;孩子们聪明伶俐,积极上进。

年,是虔诚的祭拜!

放炮了!大人先点燃一堆柏枝火,然后鸣放鞭炮、双响、八响等。噼噼啪啪,响声震天。大家围着火堆烤烤手,再依次从火上跳过,寓意辟邪除灾,迎祥纳福。

年,是人们的美好心愿!

小孩儿颈上佩戴铜钱、烤熟的带着淡淡的香味的面制莲花和馄饨,神气活现,笑容灿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比试谁吃的饭中有硬币,预示着谁在新的一年有福气。碗中的馄饨饭“破了”说“挣了”,“完了”说“满了”。大家谈笑风生,热闹非凡。内心的醇美、甘甜和喜悦如清泉般欢快流淌。

年,是热气腾腾,合家欢乐的团圆饭!

大人们穿着洁净的衣服,走街串巷,走亲访友,声声道年好,句句祝幸福,春风满面,其乐融融。

年,是祥和、祝福的味道!

孩子们呼朋引伴,无拘无束地玩乐,走到谁家就吃到谁家,尽情地疯,尽情地野。

年,是孩子们狂欢的味道!

人到中年,活到了一定的厚度,事务繁杂,忙工作,忙生活,已不再渴望过年,但“年”的脚步匆匆,如约而至。你走着走着却不经意间撞开了“年”的大门。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我们华夏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论你是否混出了模样,不论你是忙碌还是清闲,老人、孩子盼你回家过年。不论你内心幸福还是强装笑颜,都必须笑容满面。

年,是五味杂陈!什么味道,只有自己明白。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子女的外出,父母内心孤独,面容憔悴,要过年了,眼巴巴地盼着儿孙们早日归来。哪怕只看一眼,哪怕只吃一顿团圆饭。

年,是老人对晚辈苦苦的思念和无言的期盼!

匆忙回到父母身边,看他们满头白发,步履蹒跚,健康每况愈下,苦涩、酸楚的滋味,怎能不溢满心田?又感谢“年”的到来而能与父母重新团圆,瞬间化为无限的喜悦!放下一年的疲惫,与父母相陪,浓浓的年味幸福的滋味!

年,是为人子女对父母深深的愧疚和团圆时的幸福喜悦!

年,是什么?年,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回味其中,苦辣酸甜,自己细心品味。

20xx年1月11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那些年的散文怎么写篇十六

如今的冬天,似乎就不太见到雪了。零零散散的雪一个冬天还能有几次,可那鹅毛大雪瞬间就能铺满地面的场景已属稀罕了。

小的时候却不是这个样子的。记忆里冬天就是雪的世界。那时候大雪能连下几天,西北风吹着,天出奇地冷,厚厚的积雪就没完全化了的时候。好不容易中午阳光充足的时候化一点,到了晚上气温一下降又在路面结成了冰茬。老屋的房顶积的雪被太阳一晒,再加烟囱里的热气一熏,很快就化成水,可还没来得及落下去就在檐下冻成一溜大小各异的冰挂,这些冰挂得要连续几个晴天才能消融掉。冰挂融化的水,滴滴答答敲打在屋檐下搁酱菜咸菜的石板上,天长日久石板上就留下了一排齐齐整整的小石窝。

太阳高照的午后,冬闲的人们吃过午饭走上街头,聚在朝阳的谁家的土墙边,手抄在棉衣袖子里,或站或蹲拉拉家长,说说闲话,不知都是谁家的黑狗黄狗,捡一快化了雪又晾干了的高地咪眼打盹。那化的雪打湿了垛在门口的玉米秸子和开山后割下的树杈子上,升发出淡淡的雾气。而背阴处仍旧是雪迹斑斑。

冬日的晚上,剥完了花生搓完了玉米没事可干了,人们就串门解闷。这样的时候就不用点灯最好,外面的雪把糊在窗上的白纸映得微微有些发青,坐在炕上的人和坐在炕下椅子上的人都能大约看得清面目,淡淡地谈谈旧事或说说乡间流行的故事传说,不知觉就夜深了。主人送客人出门时总会一再叮嘱着:有雪,小心小心。

记忆里印象很深的还有刮着凛冽的西北风,下着割人面的烟面雪。如果你逆风行路,那细沙粒一般的雪,在你稍一睁眼想看看前面的路的当口,瞬间进入你的眼睛,不一会眼里就会有热热的眼泪流满你的脸颊。你用手用袖口去搽试,没等搽干,雪又落在了有泪的脸上,不一会脸就疼起来红起来。风吹雪打,冷疼交加。冷得过瘾,疼得够味。

那时候,小河里整个冬天都冻得结结实实,河边的落叶、雪、冰、泥泞混杂着,孩子们在铺着一层薄雪的冰面上打陀螺。弯曲着腰,三百六十度扭动身体,高挥着手里缠着布条的鞭子,小脸一会就变得红彤彤起来。汗水混着鼻涕毫不吝啬地眷顾了厚厚的棉衣袖口。

印象很深的还有过年。吃过午饭家家开始贴春联,那鲜红的春联被白雪一映,愈发娇妍。年味浓的人心都醉了。如果那一年过年前没下上那么一场经天不化的雪,年味就会淡很多,人也会有些怏怏的打不起十分的精神。

更有年夜里给军人家庭送光荣灯。灯笼发着红光照着铺着积雪的.路面,孩子们跳着蹦着,人群里不时传出惊呼声,不知道谁又滑在了雪地上。吵闹着高嚷着,说着笑着,这就是有雪陪伴的快乐的年夜。

正月里随着父母串门,孩子坐在自行车的前粱上,车轮碾过路面上的雪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母亲坐在后坐与用力骑车的父亲说着聊着。有雪的路面上一道道车辙伸向不同的远方。到了亲戚家,大人脚底的雪会在收拾一新的家里留下一些泥土水渍,主人毫不介意热情招呼着,花生、糖水果会及时送到孩子手里。那时候就觉得这瑞雪就从来不曾让人生出厌烦。

那些年,家乡一个冬天都有雪。而没有雪的日子却反而很少。

空旷寂寥的原野,覆盖的白雪,裸露的黛青的小麦,潮润肥沃的黄土,枝干坚挺的树木,是北方家乡印在心中永不磨灭的冬日景象。

如今的雪都到那里飞舞去了?少了你,冬天就似乎象没了魂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