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如何写张桂梅事迹个人心得感悟(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1:46:17 页码:11
最新如何写张桂梅事迹个人心得感悟(实用8篇)
2023-11-19 01:46:17    小编:ZTFB

感悟是人们在生活中对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的一种体验与领悟。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帮助我们成长和进步。感悟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它可以来自于日常的琐事,也可以来自于对重大事件的思考。感悟可以启发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激发我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到宝贵的智慧和经验。如何通过感悟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在感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与感受,以下是一些感悟分享,或许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索。

如何写张桂梅事迹个人心得感悟篇一

20xx年9月22日,我区在文化中心举办了首届十大模范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上十位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通过聆听他们的先进事迹,我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被他们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热爱学生、淡泊名利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为他们长期以来克服种种困难安心乐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事迹所感动,为有这样的同行而自豪。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工作平凡。但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了伟大,让我深受感触:有爱就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十位教师虽然事迹不尽相同,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生如子、勇于奉献”的教育信念却非常一致,他们在工作中奉献了一片爱,捧出了一颗心。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反思自己,其实我们也知道,要乐于奉献,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一月、二月好象都还可以坚持,而要坚持不懈、坚持到底,坚持到最后,是多么的不容易,这也是让我感动的地方之一。从这些优秀教师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与他们的差距,使我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有了新的认识和标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以他们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及业务能力,努力做一个优秀教师,我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爱岗敬业,全身心地投入党的教育事业之中,“干一行,爱一行”,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以自身过硬的基本功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同时不断钻研学习,加强与同事的团结协作,为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共同努力。

二、热爱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的同时,关爱学生的身心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使教学相长,帮助学生成人成才。优秀教师关注后进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博爱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进一步领会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的含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让爱先行,先爱生再教育。

三、努力奉献,争创佳绩。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外,更要提高自己对党的教育事业的认识,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此次报告会令我深受鼓舞,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人民教师的伟大和崇高,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我要以这次报告会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满怀热情,踏实工作,勤奋学习,用爱的智慧营养孩子们稚嫩的翅膀,和孩子们一起“飞得更高”。

如何写张桂梅事迹个人心得感悟篇二

“美娣”,全名廖美娣,是岭洋卫生院院长,7月15日清晨,在卫生院值班时,突发心梗,倒在工作岗位上。这位在岭洋乡扎根了32年的基层医护工作者、衢江区第十三届党代表,永远离开了她深爱的岗位和熟悉的乡邻。

岭洋乡,地处乌溪江深处,占地面积154平方公里,山路九九八十一个弯,山道七七四十九道梁,恰如其分地形容了岭洋的地理位置。

这样一个偏远地区,待不住的青年劳动力纷纷出门打拼,只留下年迈老者独居深山。山路弯弯,群众看病十分不易,尤其遇到突发的急病,留守在家的老人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廖美娣,而只要接到老人犯病的消息,廖美娣总是二话不说,背上药箱紧急上门处理。

村民张名仓的父亲,生前身患肝硬化多年,老人每次不舒服,就让儿子“去找美娣”。那时没有电话,张名仓心急火燎飞奔到卫生院:“美娣,我爸又难受了。”廖美娣听说后,放下手头工作,跟在张名仓身后,连走带跑赶去诊治。从卫生院到张名仓家,要爬40多分钟的山路,廖美娣从没说过一句累,从没婉拒过一回。

时隔多年,张名仓还记得廖美娣每次上门的样子:背着药箱,风风火火翻山越岭,遇到老人要挂盐水,她就耐心地等在一旁,从白天等到黑夜,“起初,她不熟悉路况,下山时我就陪着,下雨天,她的鞋子踩在泥浆里,白色变成灰色;后来,她熟悉了,不让我送,我站在高处,看着她的身影淹没在丛林中,心里是说不上来的感动和敬佩”。

感同身受的还有76岁的冯金凤,见到记者,老太太就带着哭音叹息:“美娣没了,太可惜了。”老人说,自己去年摔伤了手,城里的医生说要开刀,“费用9000多块,我哪里承担得起。”不开刀,那就要挂针和贴膏药。回到岭洋后,老人找到廖美娣,指明要她帮自己挂针。“挂了好几个月,有几次下大雨,美娣说:‘大娘路难走,你别来卫生院了,我过来帮你挂。’下了班,她就真的跑来了,一陪就是好几个小时。”冯金凤哽咽道,和美娣认识二十多年了,她总是一心一意照顾老百姓,不考虑自己。廖美娣出事后,冯金凤着急地打了六七个电话,但电话那头,熟悉的声音再也没有响起。

廖美娣已经离开半个月,李玉清还是没有缓过来,“那天,路过岭洋卫生院,习惯性地想去看看美娣,突然想到她已经不在了,心里像被针扎到一样疼。”

65岁的李玉清是外嫁到岭洋乡的媳妇,退休后随着丈夫回老家定居。她的身体不太好,患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需要常年吃药。地处深山腹地的岭洋卫生院,药品种类并不齐全,李玉清每天要吃的两种治疗冠心病的药,卫生院就没有。如果要到城里买,不会开车的李玉清得先坐城乡公交到湖南镇,然后转车到大润发,再转308路公交车到医院,一趟就是3个多小时。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李玉清问廖美娣能不能帮她买药。“行,我到城里开会或是办事时,帮你买。”廖美娣爽快应允。

李玉清以为廖美娣只是客气下,没想到,过了段时间,廖美娣主动打来电话:“明天我要去城里开会,要帮你带药吗?”“要,太需要了。”

就这样,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帮李玉清买药”成了廖美娣主动承揽的额外工作。“我都记不清美娣帮我买了多少次了。”电话那头,李玉清说着说着有些哽咽,“我们这些留守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没有美娣的帮忙,病情都不好控制。”

李玉清只是其中一位受助村民,廖美娣的丈夫李小斌说,妻子只要接到出山开会、培训的任务,总会提前通知一些身患慢性病的村民,主动询问要不要帮忙买药,最多的时候,她的包里要放五六张医保卡。时间长了,丈夫有些心疼:“你不是多一些事情操心吗?”廖美娣笑笑:“我们这里交通不便,村民出趟门不容易,我操心点,他们就轻松点。”

正说着,鱼山村党支部书记柴良丰推门而入,听说记者来到岭洋采访,他放下工作赶来。“失去美娣,是岭洋的损失。”柴良丰动情地表示。

2020年,柴良丰回村担任书记,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嘉兴工作。“我爷爷、奶奶、叔叔身体不好,我在嘉兴二十多年,家人的身体状况,我总会问美娣,要买什么药,也找美娣帮忙。”柴良丰说,岭洋乡一大半村民在外工作,大伙可以安心奋斗,多亏美娣在背后出力。

如何写张桂梅事迹个人心得感悟篇三

说起卢永根想必很多人都印象深刻作为__年感动中国大人人物之一他的事迹也是众说周知的,1930年12月2日生于香港,广东花都人。中科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中科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稻的遗传资源、稻的经济性状遗传、稻的雄性不育遗传和栽培稻的杂种不育性遗传等方面。

一名老科学家,用无言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

罹患重症的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前校长卢永根,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无偿捐献给教育事业。

因患重病,87岁的卢永根自觉时日无多,与夫人徐雪宾商量,决定捐出所有积蓄。

3月的一天,卢永根在夫人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因每笔转账都需输密码、签名,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

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8809446元。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

卢永根家里的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几张还在使用的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

去过他家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印象:家徒四壁。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以说“他为科研奉献了一切。”

今年3月,卢永根院士及其夫人徐雪宾教授的善举,刷爆了华农人的朋友圈。华农的学子和校友们纷纷留言,或回忆在校园里与卢院士的接触,或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如何写张桂梅事迹个人心得感悟篇四

袁隆平与世长辞,全国人民悲痛不已,以各种方式表达对他的追思与缅怀。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斯人已去,巨星陨落。在表达沉痛哀思的同时,关键要学习弘扬袁隆平同志身上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立足本职工作岗位,砥砺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拼搏,开拓前进。

学习弘扬袁隆平的高贵品质。袁隆平的一生始终心怀祖国和人民,从小他就立志要当一名农业科学家。19岁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报考农学系,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之后,他主动扎根基层,当一名农校教员。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与挫折,袁隆平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的初心使命。他把自己的青春和年华献给了毕生追求的杂交水稻事业,他把心血与汗水献给了一方稻田。袁隆平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却熠熠闪光。我们缅怀和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这种从小立志为国为民的博大情怀,就是学习他矢志不渝追梦筑梦的高贵品质。

学习弘扬袁隆平的崇高风范。“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一生获得了各种荣誉与奖励。面对鲜花与掌声,他始终“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梦想,他一辈子躬耕田野,无论是在青春年少时,还是在功成名就时,或者是在耄耋之年,始终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下田,既是袁隆平对年轻人的第一位要求,也是他自己一辈子的追求。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我们要主动扎根基层,始终坚守工作岗位,心怀祖国与人民,脚踏实地,把业绩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用实际行动交出一份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今年是_100周年,全国各地正在开展学习教育。我们要把学习袁隆平的高贵品质与崇高风范作为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公开课,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赓续袁隆平身上的宝贵精神,始终保持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如何写张桂梅事迹个人心得感悟篇五

廖美娣,生前是岭洋乡卫生院院长,共产党员,扎根山乡32年,翻山越岭送医送药,成了村民们常念叨的“美娣”。谁也没想到,7月15日早晨,她在卫生院值班时突发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于次日去世,年仅49岁。

岭洋乡地处乌溪江深处、衢州最南端,距市区120多公里,“山路九九八十一个弯,山道七七四十九道梁”形象地道出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全乡11个行政村,约1700常住人口中,有1500余名老人,医疗工作压力大。

廖美娣是土生土长的岭洋人,19岁被调到岭洋乡卫生院,从一名普通护士成长为卫生院院长,踏遍了岭洋乡的山山水水,走进了当地老百姓的心里。

“我们遇到问题,不打120,第一个就想到美娣。”村民邱银芳说,无论清晨还是深夜,只要打电话给廖美娣,她都会回应。岭洋乡的群众看病不易,每当遇到突发疾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美娣”,廖美娣的私人电话号码就是大部分村民熟悉的“120”。

除了一叫就到、专业娴熟,廖美娣非常关心关爱患者。出门散步时随身携带听诊器和血压仪,只为能利用空余时间给老人检查身体;每晚翻看老人病例,发现有个别患者较长时间没来医院检查,就打电话问候;村民外出买药麻烦,廖美娣会借助出库区开会、培训的机会,主动帮患有慢性病的村民买药……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这样一个偏远的山区,待不住的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留下年迈的老人独居深山,而美娣虽不是他们的儿女,却胜似儿女。

76岁的冯金凤去年摔伤了手,去卫生院挂了好几个月的针,有几次下大雨,路难走,廖美娣主动提出上门帮她挂针,并等药水挂完才离开,经常一陪就是好几个小时。听说廖美娣病倒,冯金凤着急地打了六七个电话,但电话那头,熟悉的声音再也没有响起。“美娣没了,太可惜了。”冯金凤带着哭音叹息道。

在岭洋的32年里,廖美娣其实有过调离的机会。对于要不要调离这件事,廖美娣不是没有过挣扎。

在廖美娣珍藏的工作笔记中,夹着一张演讲稿,字条反面最底下,廖美娣写着:“我希望自己有机会到上级部门学习进修。”但在最上方,她又写道:“如果大山需要我,我还是会回来的。”

就这样,从青春年华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廖美娣坚韧执着地在山区默默奉献。

“乡卫生院女院长廖美娣的事迹让人泪目并肃然起敬。”浙江经视知名主持人、新闻评论员舒中胜评价:“她有机会离开乡下,但她放不下,舍不得。她有过犹豫,但犹豫过后选择了坚守。她的工作其实很琐碎很平凡,但她不厌其烦,把它做成了不凡。廖美娣,一个大写的人。”

如何写张桂梅事迹个人心得感悟篇六

“我报名!年满70岁以上者应该优先去。没有万一,万一有万一,无牵无挂了!”说这话的是__省宜宾市筠连县筠连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退休医生——__,一位精神矍铄、干劲十足的老党员、老医生。庚子年初一,面对筠连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援武汉的号召,他第一个站出来斩钉截铁地如是说道。

由于年事已高,__老同志最终未能实现他驰援武汉一线的心愿,但他没有气馁。他立即发起组建了一支20余人的抗疫志愿者团队——党员志愿者先锋队,在筠连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奔走在各个社区、乡村积极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在得知筠连县真武村一位贫困老人腿脚疼痛、走动十分不便后,__医生和志愿者们立即赶往他家,并自费送上慰问品。临走时,__嘱咐道:“您尽量少受凉、多休息,等疫情过后尽快到社区医院治疗,有啥子不舒服的记得随时联系我们哈。”老人特别感动,连声感谢:“何老师,大过年的,真的很谢谢你们!”像这样走村入户送医上门,__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

__,1949年出生,__省筠连县镇舟镇人,中共党员。1968年从卫校毕业后,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志愿到国家最贫困最偏远的筠连县高坪苗族乡卫生院工作,这一干就是40来年。20__年调任筠连镇公共卫生管理中心主任后,经常有不少高坪乡的苗族同胞们不远百余里,走山路专门到县里来找他看病。他们说:何老师就是能治好病,很舍不得他离开高坪乡!

从医几十年来,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并始终坚守在最基层、最前线,他把全部青春都奉献给了苗族乡的同胞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使他赢得了众多患者的尊敬和爱戴!并多次受到省市县乡的表彰和褒奖。

他常说:人要给自己找点有意义的事情来干才行!退休后的他,并没有选择到北京享儿女们的福,而是继续留在筠连镇社区卫生院,坚守着他的岗位,传播着他的大爱!

如何写张桂梅事迹个人心得感悟篇七

“最让我敬佩的是,廖院长几乎做到了村民随叫随到。”岭洋乡卫生院的90后医生祝浩回忆,他2015年进入卫生院工作后,记不清跟着廖美娣上门服务多少次。全乡1500多名老人的身体状况,廖美娣都了如指掌。

“每天这么忙,不觉得累吗?”祝浩不禁问起。廖美娣没有回答。但祝浩心里很明白,眼前这位女院长,对这里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饱含着深情。

廖美娣是土生土长的岭洋人。守护山乡,是她从小的志愿。

哥哥廖义成回忆,在廖美娣小时候,村里一位疼爱她的老人突发疾病,因山路难走,没等送到医院就去世了。这件事对她触动很大。救死扶伤的种子,深深埋进了她幼小的心灵。

1990年,她如愿从衢县卫生进修学校毕业,在原乌溪江片白坞口乡卫生院工作一年后,选择调往更偏远的岭洋乡卫生院。“这里太需要医护人员了,我必须回来!”她暗下决心。

2007年,岭洋乡卫生院从不通车的半山腰搬到山下;2011年,担任卫生院副院长的廖美娣接过了造新门诊楼的重任;2013年,她就任院长;2019年医共体成立,更多资源下沉基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药品零差价、“两慢病”患者免费用药保障、农民健康体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项项惠民举措,经过廖美娣和同事的努力,“走”进山区的家家户户。

8月3日,岭洋乡卫生院的院长办公室里,所有摆设亦如廖美娣健在时。一本工作笔记上,记着她10年前写下的一段话——“我既没能像其他人那样做出轰轰烈烈的事迹,也不是什么胸怀壮志的大人物,我有的只是20年如一日服务库区人民的工作经历,但这恰恰是让我引以为豪的。”

一个可敬的身影,已化作一束温暖的光,洒落在这广袤山乡的每个角落……。

如何写张桂梅事迹个人心得感悟篇八

32年,对于人生来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而对廖美娣来说,32年只化作一份坚守——扎根山乡医疗卫生事业。

她从一名普通护士成长为卫生院院长,踏遍了岭洋乡的山山水水,走进了当地老百姓的心里。

至今,抱珠龙村村民李昌文还记得第一次见廖美娣的场景:1.6米清瘦个头,一件棕色格子外套,说话时总带着微笑。“这么个柔弱的姑娘,肯定受不了山乡的艰苦!”李昌文心想。

这并非“空穴来风”。32年来,卫生院人员进进出出,有的分配到卫生院不满一周就选择辞职。

廖美娣不仅没走,还搬进了卫生院宿舍,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

65岁的李玉清每天要吃两种治疗冠心病的药,只能到城里买,但公交车转乘一趟就要3个多小时。“能不能帮我买药?”李玉清试探性地问。“行,我到城里办事时帮你买!”廖美娣爽快答应。就这样,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帮李玉清买药”成了廖美娣额外承揽的“分内事”。

李玉清只是受助村民中的一位。廖美娣的丈夫李小斌说,妻子只要接到进城开会、培训等通知,总会主动询问一些身患慢性病的村民是否需要帮忙买药。

时间一长,李小斌有些心疼:“你这不是多点事情操心吗?”廖美娣笑笑说:“村民出趟门不容易,我多走几步路,他们就轻松点。”

17年前,儿子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廖美娣和家人想送他去城区就读。为了孩子,廖美娣第一次动了离开山乡的念头,鼓起勇气准备和村民们道别。但面对村民们每天的求助来电,和一声声“美娣,你辛苦啊”的问候,她心软了,最后让儿子在岭洋乡中心小学就读。

前几年,因为工作表现,廖美娣得到了去城区工作的机会。从山乡转到城区,很多人梦寐以求。她又一次心动了,她渴望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她还是放心不下山乡的百姓。走还是留?廖美娣辗转难眠。

衢江区卫生健康局局长刘峰对廖美娣的最终选择记忆犹新:“她语气坚定地说:‘我还是留在岭洋吧,这里人都熟悉、有感情。’但我知道,作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群山绵延的岭洋乡,杜鹃花谢了又开,毛竹长了一茬又一茬。廖美娣始终如一,以“小我”成就“大我”——154平方公里、11个行政村,是她最忠实的守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