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古镇散文随笔古镇随笔简短(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3:18:06 页码:13
最新古镇散文随笔古镇随笔简短(汇总9篇)
2023-11-18 23:18:06    小编:ZTFB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总结要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一定要有明确的结构框架和逻辑顺序。通过学习这些范文,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古镇散文随笔古镇随笔简短篇一

总会在梦醒的时候忘记一些或许早就应该忘记的人和事。

不喜欢做一个死缠烂打的人。比如与人的交情。

自己的性格决定了自己不会与自己不认为特别合得来的人过分地接近。这倒不是因为自己相信距离产生美的缘故。或者,自己是那种可以积极靠近人而不喜欢别人靠近的人。当别人主动靠近时反而会变得消极。这很容易样人产生猜疑,甚至会在无意中伤害他人的心——尽管这种伤害完完全全是无意的。曾看到有书说,这种性格会对个人的事业发展有利。

有了物质基础,才去谈感情是对人世间最圣洁的东西负责任;空手谈感情或许也会很浪漫,但不免会显露其空中楼阁的虚幻性。性格有点浪漫的我,在某些拒绝浪漫的领域里,是十分实际的。

说起挽留,自己是十分不在意的。不是吗?假若一个人真的要与你分手,至少说明他不在乎现在的你,哪你为何还要苦苦挽留呢?挽留已尽的缘分,得来的决不会是幸福。他要走就让他走吧。我会向他挥一挥手,祝他一生幸福,千万不要再错过。

孤独跟爱,往往是一样的。常常表现出一种排他性与唯一性。其实,这是对人的一种活生生的剥夺,说明人在得到某样东西的同时也失去了某些东西。换句话说,要得到就必须付出代价。假若想一生都生活在纯粹的爱情里,我建议你去找林妹妹好了。

有人说,忘记一个人就像欣赏一种残酷的美。

然而,残酷的美必定是建立在某种事物的痛苦之上的。

既然是这样,良知尚存的人难道还会随大流去欣赏吗?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的心态呢?哪么,不忘记行吗?忘记毕竟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正如一个人做出带有浓烈功利色彩的决定和行为。我一直很怀疑那些经常说他人太过功利而且往往对物质表现出不屑一顾态度的人的本质。

当然,我也无法得知他们是十足的虚伪,还是在作着无力挣扎下的恶叫。

曾经努力寻找不带功利色彩的文字。结果是相当失望的。

在有意无意中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或被外人强加上去的功利色彩还不够浓不够厚吗?张爱玲大声疾呼“出名要趁早”,马尔克斯虽无意于功利但也“身不由己”地接受也承认瑞典方面对他的评价与奖赏——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

当然,话说回头,假若一个人抱定心思去寻求丝毫功利性都没有的东西,那是他的自由,没人管得着。上帝对一些老是把球打在球门柱上的球员表现得无动于衷就是明证。

古镇散文随笔古镇随笔简短篇二

十多年前,四表姐一家还住在大圩古镇里的时候,每年我都会去她家一次。或暑假,或寒假,只要放假时间一长,我就会随着家人去她家玩,一待就十天半个月。

四表姐家在河边,离码头不远。那个时候,两地之间的陆路交通反而没有水路交通条件好,每次去四表姐家,我与家人都是乘坐客船逆流而上,至距离四表姐家不远的码头下船。通常情况下,远程航行的客船都出发得比较早,印象中,每次去四表姐家,都需要凌晨四五点钟起床。当时年纪小,精神总是特别好,即便夜间不睡都不会面露倦态,只要一想到能去表姐家玩,心情就能雀跃好长一阵子。

四五点钟,河风都是凉的,尤其是冬季的时候,天色仍旧如浓墨,河岸两边青山的轮廓都看的不是很清晰,只有矗立在岸边的白色灯塔在发光,整个世界看起来都是朦胧的,连上船前的一段路都只能打着手电筒来走。那个时刻的河风特别的寒冽,能将人露在衣裳外面的耳朵吹得红彤彤,脸也吹皱去,即便身上裹了好几件厚衣裳,一出船舱仍旧会冷得直发抖,只能待在船舱里,靠坐在家人怀里取暖。随着客船晃晃悠悠地逆流行驶,天空中的墨渐渐化开,两岸的雾气淡去,露出岸边青山树林的样貌,显出船底下幽幽荡漾开的水花。

有时候天气好,能见到太阳从山后慢慢移出来,阳光将客船的影子投在水面,阴影处的水底,水草更显碧绿。透过船舱两旁的窗户往外望去,只觉整艘客船都被包裹在粼粼波光中,水影被阳光折射进船舱,在舱顶上不断地晃荡,发光。小时候不知道其中原理,好奇地问大人:那是什么?晃啊晃啊的真好看。大人便答:那是水。可是水怎么会在船舱顶上呢,为什么船舱里的水跟船舱外头的水长的不一样呢,当时脑子里满是这样的想法,趴在船舱的窗沿上,望着船底下的河水,一想就是好半晌,直到天色大亮,码头出现在前方。

冬春季节,码头边开满了油菜花,黄艳艳的一片,映得河水都灿烂起来。那是我虽然怕冷,却仍是喜欢在冬季去四表姐家的原因。

大圩古镇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的'事物,有好几条古老的青石板路,有好几条幽静黑暗的窄巷子,有一座侧面长了许多杂草,台阶被路人与牛马踩得凹凸不平的石拱桥,有一些可供游客进去游览的古宅,有很多小食摊,摊子里摆着一口小油锅,油锅里翻滚着裹着面粉的小鱼小虾。

没事的时候,四表姐就会带着我在古镇里乱窜,从这条巷子窜到那条巷子,从古镇里头,窜到古镇外头。

古镇外头有处高坡,高坡上静静地躺着一条火车轨道。那是一条废弃多年的火车轨道,从眼睛看不到的远方延伸而来,又往眼睛看不到的远方延伸而去。经过无数载风雨的侵蚀,轨道已锈迹斑斑,中间长着小草,草色与锈色相辉映,愈显荒凉。

这条路是从哪里过来的?又是去哪里的?还会不会有火车过来?小时候,我经常会问四表姐这些问题,然而四表姐除了告诉我“火车不会来了”之外,并不能解答我其余的疑惑。

四表姐喜欢在日落时分带我去走铁路,因为那个时间点,会看到晚霞漫天。洗过头,披着湿漉漉的长发依着铁路慢悠悠地走,嘴里说的都是不着边际的梦话,而由于我们年纪都很小,谁也不会嘲笑谁。高坡上的风似乎要比平地上大些,能将头发吹得飞起来,没一会儿就干了。

太阳落了山,四表姐就会领着我自河边的小路奔回家。途中会经过古镇边上,会经过下船的码头。冬季的码头很冷清,只泊着几只小小的船,可若是在夏季,码头就是一处十分热闹的地方。夏季,尤其是到了日暮时分,不论是住在古镇里头的人,还是住在古镇外头的人,都会跑到码头处,鞋子一脱,就径直往河里跑。下至三岁孩子,上至八旬老人,都会跑到码头戏水,会游泳的,从这边河岸游到远处的小岛再游回来,不会游泳的,泡在水里,与亲朋好友打着水仗,嘻嘻哈哈的,闹得欢脱。待到码头上亮起了灯光,才各自散去。

那是十多年前。

十多年前,那时四表姐一家还住在古镇里,她家住在二楼,透过她家客厅的窗子能看见远处的白色灯塔,能看见码头边的油菜花,也能看见河对面的小岛。

小时候的我似乎对什么都感觉到好奇,当时总喜欢幻想着小岛上的景色,好奇着岛上是花多一点还是树木多一点,树林里有没有野兽,有没有奇怪的人,有没有不为人知的故事……脑子里藏着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那些想法伴着我入眠,让我做着一个又一个奇幻而又美好的梦。

梦的开始,我与家人还在客船上,客船还未靠岸,心情已经开始飞扬。爱扎两个短辫的四表姐随着家人站在码头迎接我们,而我,远远见着她们的身影,心底更是欢喜,恨不能多长一双翅膀,径直飞到岸上。

古镇散文随笔古镇随笔简短篇三

有人曾经这样描绘过“幸福”:幸福,常常被忘记;幸福,需要被唤醒;幸福,可以用创意和真心寻觅。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就是真正的幸福。

而我这样品味幸福: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幸福应该是你心中的一份禅意,悄悄地收藏起来,是在静默无语中相伴一生的花样美丽。

幸福总是朴素的,它总是披着本色的外衣,悄悄的扑面而来。

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它会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着甘霖。

幸福,是有深度的,是由内而外的一种欢愉,是付出了耕耘的一种收获。

“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任何美丽的鲜花都始于一粒被人遗忘的种子。幸福是创造的过程,幸福是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征程。

幸福是一种力量,是千锤百炼之后提升出的力量。一种踏遍阴森荆棘的勇气,一种翻越陡峭山崖的气魄,一种走过血雨腥风的从容,一种透析人生的姿态。

幸福就像退潮的一刻,黄昏的一刻,在天地交汇中画出美丽的宁静之弧,又在宁静中蕴含无数智慧的精灵。

幸福是要小心呵护的,幸福更是需要秘密收藏的,幸福就像世界上最香醇的泉水,唯有远离污染才能永葆清澈。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个面包,失落时一个心心相印的眼神,母亲关切的叮咛,老师鼓励的话语……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就像散落在红绸子上的一粒粒水晶,在凄绝委婉中愈会熠熠闪光。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动,需要我们用爱倾听,才能体验它的真谛。

古镇散文随笔古镇随笔简短篇四

时光错弹之间,初见那一抹倾城色早已随了这时光,入了这水过无痕。回首间,故人已悄然远去,再没有初见的惊艳,再没有班婕妤的秋风,她的画扇也早已烟云尽散。

忆当时,浅笑回眸,一刹那便静止了时光。初遇的美,犹如一盏清茗,淡淡的香,却甘甜润喉。初遇时的情怀,犹如一缕清风,轻轻的柔。忆曾昔,景依然,只把念相牵,怎奈心绪不与旧时同。那时,漫天星光,灵动的是如莲的心事,而今,独对一轮冷月,你的笑靥还在眼前,却再也寻不见你的身影。

初见,你说相思恨晚,我答“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

初见,你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初见,你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到如今,劳燕两分飞。

初见,你说“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到如今,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初见,你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而今却是当时只道是寻常。

初见,三月陌上,花开正好。而今流年辗转,四季偷换了容颜,已是风细雨斜,一场盛大的江南烟雨不约而至,似是专为祭奠那场时光里的美好初见。想来,短暂的初见,不过是一场烟花雨,烟雨过后,无了踪影,便也淡了当时那份·执恋。初见,爱得愈深,陷得愈深,()到后来,余下的却终止于一滴清泪,静静的绻于枕间,午夜梦回之际,还能感受它冰冰的凉。

若是可以,多愿初时不曾见,便不曾回眸,便不会有回首处,影不现的悲伤。风细细,雨斜斜,旧故里,草木已深,而你已不是一人。繁花似雨,纷纷然零落。却不经意间想起那时也曾一起倚栏听风雨,而今独自凭栏,望断天涯路。再也说不清,初见是一眼定情,还是添了其他色彩。若初见时,伊人容颜已老去,少年已无白衣,那么,那般如樱花雨的唯美邂逅可还会有?若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那是不是说前生,我们也曾擦肩而过。

时光凝聚的瞬间,独倚轩窗,淡淡的忧愁在眉间游转,随手拿起一轶书卷,封面堆满了满满的尘。那是初见的见证。只是而今各散一方,不知安否?海棠春深,玉兰清零,信手拿来一片飘落窗棂的花瓣,浅浅的粉,浅浅的忧愁。

月光清幽,梦也清幽,闭上眼,初见是你的容颜还在我眼前。只是,灯火已阑珊,回首处,不见了你的身影。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果真如此。四季流转,人事易分,初见已经年。

叹一句,认识若真只如初见,那该是怎样一番光景。随笔心情心情随笔。

古镇散文随笔古镇随笔简短篇五

20年的青春时光就这样匆匆而过,我知道是时候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了,于是我努力在时间的沙漏里踅摸那些青春记忆的碎片,去拼凑一副该完成却又永远无法完成的遗愿。

我想用遥远来修饰那些属于青春的东西,现在回忆起来却只是光影交错、斑白昏暗的风景。那些明明灭灭的风景现在都已离我远去了。远去不再回来。记忆里的那个孩子,那个眼眸里流淌着如瀑深情的孩子,一个人吞咽着属于他自己的寂静,他奔跑在平原砥砺的原野,他守望着属于自己心灵的麦田。他的感性让他如此悲伤,他的悲伤又让他如此坚韧与清醒,他就像上古的夸父,用自己踽踽独行的脚步丈量着辽阔的地平线!

而现在呢?浑浑噩噩、饱食终日,梦想与感性似乎再也不属于他的行囊,他在自己编造的地狱中醉生梦死!

如今我倒是多么希望这只是一场梦魇,至少我可以在平息满心的惊恐之后,继续带着我的微笑去欣赏这个世界,像一位跋山涉水的旅行家去求真求质一般,而如今呢?那些喷薄的真情被遗忘在了哪里?那些欢快的风景又何处寻觅?青春的伤是一道汹涌肆虐的流火,燃烧了我所有的真性,我注目着那些留下来的灰烬,无处凭吊,在这个火树银花的世上苟且活着,去为他们重新安葬。

想到海子,想到他心里那深不可测的孤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想这便是人世间最美的愿景,“在那灿然如诗的季节里,一个人静默的生,一个人静默的死,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呀,他分明听见一个从心底传来的声音如是对他讲,可惜在这个碌碌的红尘能得到的却少如凤毛麟角,海子大概也理解了这一点,他知道这个扰攘的世界里不会让他一个人静默的生,所以他选择了做一个歌颂者,一个人静默的死,去为他们歌颂,祝愿他们“春暖花开”。

丁玲说当一个人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时候,他会选择沉默。我想我对我逝去青春的感情便是这样,沉默吧!

古镇散文随笔古镇随笔简短篇六

这个季节天干物燥、所以我有点烦躁、但貌似要下雪了、我要耐心好好学习的、乖哈、

我时不时的想有点小情绪、很想骂骂人、但是我憋回去了、

好吧、我写的东西毫无逻辑、我更喜欢这样大白话、

我时不时就想跑回家、因为爸爸妈妈、因为我很喜欢独自乘车、

此时的我又饿了、我到底是有多能吃

我告诉自己该更勇敢、更执着的去面对明天、别说累、别露出忧郁的表情!!!

如果天空下着我点亮的光、你的世界是否会变得宽广、繁华`落尽、而我想走进你的荒芜、

唉、老娘又矫情了。

古镇散文随笔古镇随笔简短篇七

一个煦暖如同小阳春的冬日下午,我们一行三人由三河中学方志刚老师的陪同下,走进了那个被称为“鸡叫狗咬听三县”的历史古镇,昔日远近闻名的淮河上游码头——老三河尖。

老三河尖,从整个固始县版图上看,有点像老鼠的尾巴,过去的童园、黄营、三淮、建湾四个村的上万人就生活在这条独特而狭长的“老鼠尾巴”上。

一条从东南流来的史灌河,还有从西南流来的淮河,两条河流犹如穿越千山万壑的两条银蛇,扑向坦荡荡的千里原野,随着地势的凸凹不平,两条银线时而跌宕起伏,时而奔腾咆哮,大气磅礴,奔流不息;时而在平原地带又静悄悄的,作潺潺流淌的逍遥游。时缓时急的流水声犹如美妙的乐章,舒张有序,同时它们把三河尖镇分为西岸、东岸,俯视地貌,犹如英语字母的“a”字形一般,“a”字右面的一捺在镇子南面是史灌河,其南岸即是隶属安徽省霍邱县的南小店孜、大吴台孜,史灌河往东流到本镇建湾“老鼠尾巴”汇入淮河。左面的一撇在镇子北面是淮河,其北岸即为安徽省阜南县的童楼、桂庙,也流至“老鼠尾巴”与史灌河交汇,这就是“a”字的上面的尖儿。三河尖之名,名副其实。“a”字中间的一小横,为南北流向,长约四五华里,这就是阻隔东西两岸的夹河。昔日的机关单位、繁华的街市都在这夹河边上。

三河尖扼千里淮河水运要道,三河交汇,水运发达。上通颖亳,下达江湖。依傍着淮河、史灌河、泉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己的声名推向下游,游向四方。在淮河古老悠久的航运史、通商史中,久久漂流着三河尖的名字。在水路运输发达的时代,这里作为一个淮河上游码头,商贾云集,水运通畅,文化灿烂。盛极一时的古三河尖镇曾是闻名豫、鄂、皖三省的重镇,是大别山山货、农副产品外销和日用工业品购进转运的货物集散地。河面之上,舟樯如林,绵延数里;码头上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三河尖古镇白日笙歌不断,夜晚更是灯火无眠,繁华之极。据说,当年青年食堂(妓院)泼出的洗脸水都能染红半条街。河上官船穿梭,私船桅杆林立;岸上商贾云集,军队、大员、贩夫、走卒、红男绿女、打花鼓玩猴的、刷街的、卖唱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荟萃于此。“十里河港桅杆林立,水陆灯火交相辉映”,市场繁华,歌舞升平,素有“小上海”的美称。

三河尖拥有东西、南北走向的大街多条,密匝匝儿挤满了上百家店铺,是淮河最繁华的港埠之一。东街多商业,西街多餐馆。外地客商大都长住于此。交易多为“夜市”,灯火辉煌,通宵达旦。据说当时三河尖镇一晚上的贸易成交量,就超过本县黎集、蒋集、郭陆滩、往流三天的总和,故有“一黎、二蒋、三滩、四往,不如三河尖一晚上”之说。

随着时代变迁、科技进步,淮河航运业优势不再,三河尖不得不回归农耕之路。然而,三河交汇、全省最低的地理特点,使其十年九涝、收成不保。“有女不嫁三河尖,十年就有九年淹。一年四季忙到头,少吃少穿少油盐”。“小上海”的繁华逐渐被“大水窝”的贫困所替代,民众生活长期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

1993年,随着国家“淮河治理委员会”动迁令的颁布,生活在这行蓄洪区滩涂上的.数万人,陆陆续续迁移走了,镇机关迁址了,庄台推平了,国家计划把这里建成了湿地公园。如今,公园还没建好,土地长得还是庄稼。滩涂行洪区有时几年没有行过洪水,便是肥沃的土地。三河尖这个历史上曾一度繁华的古镇从此灰飞烟灭!

眼前的三河尖古镇,断壁残垣、满目疮痍。随时都可能倒塌的房屋零零散散,高高筑起的庄台杂草横生。几株老槐树、苦楝树在艳阳中相互守望着,没有精神;偶尔听到几声狗叫,说明还有生命存在。旷野茫茫,很难见到人来车往,这里,除了苍凉就是凄凉!过去的盐库、粮库、学校、会馆、戏院、码头……成了半堵墙、一片瓦、二根朽木、几个模糊的门头牌字,用手抚摸一下,便是满手的历史痕迹。

站在这块散发着岁月霉腐气息的土地上,带给我的是不尽的悲凉。脚下荒废的小路于萋萋芳草间折来绕去,已挡不住它行将消失的命运。“舟车辐辏,樯帆林立,通衢五省,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在这里已不再了!

古镇散文随笔古镇随笔简短篇八

说起下司古镇,直到现在,我都还不是特别了解,但从201x年以来,我已先后五次来过下司古镇了。

也许吧,古镇还在不断修复和规划之中,游客还不是很多,不管是与家人还是独自一人,漫步在青石板或鹅卵石铺垫的花街旧巷之中,或静静地坐在清水江边古码头的条块青石上,吹吹风,看看景,都还没有那种完全商业化了的客流如海的压抑之感。其实,下司古镇留给我最深的印象还是它的建筑风格,还有一种道不明说不清的浓厚的文化气息。

下司古镇,是一座隐藏在苗疆腹地的古镇,虽小而精致。这里的民居、几地商会会馆,依山傍水修建,建筑物错落有致,有徽派建筑特色的白墙黑瓦,优雅别致,有苗侗民族特色的吊脚木楼、鼓楼,风情万种。时而小桥流水,如一曲委婉缠绵的江南小调,时而古殿楼宇,精巧玲珑,颇具皇家气派,时而阳明书院,又融汇了浓厚的中原文化气息……是江南水乡风情还是苗侗民族风情?是民国风还是民族风?这里的建筑风格有骑楼元素、徽派元素、儒家元素、佛家元素,还有我们本土的苗侗民族元素……让游客有些云里雾里看不清,摸不透,总有一种想深入地去了解它、研究它的冲动。

为此,我通过在网上查询和翻阅相关资料书籍,得知下司古镇于清嘉庆十三年(公元一八零八年)被辟为商埠,到民国时期发展成为闹市。据史料记载,当时镇上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商号、货栈、会馆、餐馆遍布街巷,彻夜营业,被誉为“小上海”和“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是当时清水江上游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基地和商业要地。特别是广商、闽商为代表的各地商人汇集入驻,建筑风格融汇了各地文化元素,甚至宗教元素,那么,当时先进的中原汉文化教育入驻也理所当然了。

黔东南地区如今留存较为完好的古城镇其实不多,其中有舞阳河流域的且兰古国、镇远古城,清水江流域的下司古镇、隆里古城,还有清水江与都柳江流域分水岭处的黎平古城。相比其它四处古城镇,下司古镇的发展历史年代为最短,仅二百余年的历史,而镇远古城、且兰古国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的`历史,隆里、黎平古城可以追溯到一千三百年以上的历史。其次,其它四处古城,都是源于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的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随后推动了贸易的发展繁荣和汉文化的融入。如余秋雨先生笔下所述,隆里古城是“互生和谐的文化孤岛”现象。镇远古城是“诸神狂欢地”。而下司古镇仅源于一地贸易发展的需要,才带动了外文化的融入,这是本质上的区别,是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军事对峙的一种外来汉文化与当地苗侗民族文化自然融合的现象,这应该才是下司古镇具有研究价值和旅游价值的独特之处。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山水一道景,下司古镇与水相融,与水相依,水镇合一,如一处被隐藏在苗疆腹地的“江南水乡”突然展现在众人眼前,吸引了众人的眼球。生在黔东南,长在黔东南,听惯了苗族飞歌、xx大歌,时不时到下司古镇瞧一瞧,有如忽而聆听一曲缠绵柔情的江南小调,换个环境陶冶你的心境,也许能解除你工作的压力和奔波的疲劳;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凯里,看惯了随处可见的吊脚木楼、风雨桥,时不时到下司古镇走一走,品味一下古色古味的“江南水乡”,也不失为一处修心养性的圣地。

尽管多次来到下司古镇,但我一直未能深入了解它、不知道怎么写好它、表现它,生怕文字功底平平写不出什么精篇大论,又怕器材一般技法平常拍不出它出彩的大片,所以,每次来都是带着女儿香香,为她拍一些简单的古风组照,或拍些古镇的局部构图,带一个普通的五零幺捌人像镜头和一个标配中焦变焦镜头也就足够了。

下司古镇,是黔东南苗侗少数民族地区又一特色古镇,它具有无军事对峙的多元素文化融洽共处的特点和多风格的建筑特色,已是不争的事实,其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又得到重视基本修复完成,如今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未来几年需要科学地规划和开发,必将成为凯里地区发展旅游的又一大特色和亮点。

古镇散文随笔古镇随笔简短篇九

下了自习课一出教室,一阵凉风吹来,我这才意识到下雨了。夏季的天空就是这么多变,前一刻还是蓝天白云晴空万里,说不定下一刻就阴云满布雨点连连。哎,要是我的伞还在就好了,看着雨中的朵朵伞花,我竟伤感起来。

时间退回六天前的早上,一场大雨几乎浇透了聊城。我撑着我的小伞艰难的走着。大雨滂沱中,我竟有种与它相依为命之感。来到教室那一瞬,似是万里长征的胜利,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接着随手把伞放在了窗台上,我以前都是放在那的。

雨来的急去的也快,放学的时候,天已放晴了。我享受着雨后初晴的愉悦,听着歌儿回到了宿舍。我忘了一件事,是的,我忘记了带走我的伞,不久前还与我共患难的伞。我就这样把它遗忘在了那个窗台。它孤零零的被我遗弃在那,不知道哭泣了几天。

四天后,天又一次大变,伙伴们纷纷找出了自己的伞。可是我却怎么也找不到。我翻遍我的储物柜,书包,甚至衣橱。我满头大汗的找着,我心急如焚的找着,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它。我顺着记忆往前寻找,终于记起了那个存放它的窗台。

我来到那个窗台边,眼里只有光秃秃的台子,哪里有我的伞的踪迹。虽然我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是我确实是丢了我的伞。我丢了无数次与我共患难的伞。霎时,失落之感有如一条长满了藓的藤蔓收紧我的胸口。

人大概都是这样吧,拥有时不觉得什么特别,失去时却百般思念万般不舍。

又到下雨天,对于丢失的伞的记忆一帧帧闪现。大雨滂沱中,它曾与我相依为命,为我撑起一片蓝天。如火骄阳下,它曾与我结伴同行,为我挡下灼人阳光。我也曾携着它漫步蒙蒙细雨之中,寻着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现在想起,是暖暖的,是浪漫的。

如今景常在,物以非。日子那么长,也许我们会相遇在某天某条街的转角。也许晴天,也许雨天。然而,相遇并不代表重逢。世间同样的伞千千万,我没有自信可以一眼认出它。可即使认出我又能怎么样,当初是我把它遗失,现在它已有新的主人。跟它相濡以沫的再不会是我。是啊,人不会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即使有一天来到那个岸边,眼前的河也不会是当时的那条河,你也再不是当时的你。

不知道当它为别人挡着风雨时会不会想起我,想起我们曾经的相濡以沫。我想大概是不会的,因为,我丢掉了它啊。它一定很喜欢它的新主人,毕竟他解救了它,给了它第二次生命。他一定不会像我一样把它遗忘在角落的窗台。

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一把伞的记忆,成为记忆中的记忆,甚至最后从记忆中消失。想到这,我竟心痛起来。以后的雨天,我都会想起我弄丢的那把伞。我的心从此患上风湿,这是对我的惩罚。

我不想承认,但我确实丢了一把伞,并且,丢了便再也找不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