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汇总(优秀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0:41:20 页码:11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汇总(优秀12篇)
2023-11-19 10:41:20    小编:ZTFB

没有总结的经验是浪费的经验,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并加以应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写总结时要客观公正,不要带有主观色彩和个人情绪。这些总结范文来源于不同领域的经验总结,每一篇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汇总篇一

摘要:社区文化建设在物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社区文化基本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进而指出物业管理工作和社区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探讨了社区文化建设的不足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必须有资金支持和场地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文化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社区文化是物业管理行业的重要特征,是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品位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物业管理工作的润滑剂。社区文化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买房买环境,买房买享受”的观念,而这种生活方式恰恰最直接地体现于社区文化之中。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直接反映了小区的生命力,关系到物业的保值、增值,因此,社区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区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住宅小区本身具有兼容性和凝聚性的特点,各种环境设备设施的设立和业主之间的接触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环境。深圳万厦居业——一个在全国物管行业中被反复传颂和效仿的著名品牌,为了更好地发展社区文化,深圳万厦居业从各方面筹集资金,增加文体设施和场地。目前,社区及周边学校的体育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已建成游泳场1个、健身广场1个、篮球场6个、网球场2个、羽毛球馆5个。此外,在梅林一村开通社区网站,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这些无疑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

无论什么样风格的建筑只是个外壳,社区文化才是灵魂。通过社区文化的建设,可以增强业主对居住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住宅小区有限的生活空间加强了业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邻里关系、小区内的安全秩序,都容易成为业主共同关注的话题,容易形成社区的认同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减少业主的烦躁、焦虑心理,也为净化人们心灵找到了切入点[2]。物业管理应以优质服务、文明家庭、文明楼栋评选等一系列社区活动为契机,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物业管理公司要想提高管理水平,社区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物业管理企业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引导者、推动者,可以进一步完善服务项目,如提供老人保健咨询、儿童教育帮助、家庭生活服务等多种活动,让小区内业主觉得有依靠、有温暖、有归属感。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大家开展一些有益的社区活动便具有号召力。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最终实现物业管理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开展社区文化所面临的市场机遇与挑战。

社区文化作为当代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各级领导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开展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不能单纯依靠国家提供各种福利,在很大程度上要从社区做起,即由最基层的社会公众参与,提出自己的需要并切实加以解决。而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使社区业主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自觉抵制不健康文化,不断提升社区业主的文化品位,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

但在文化封闭的一些地区,很多业主没有接触社区文化。业主之间意识冷漠,有的小区业主平时沟通不够,信任基础不够,使人们在交往时顾虑重重。连开展“认识我的邻居”活动都比较困难,患上人际关系淡薄这一“现代都市症”。这一病症像一堵无形的围墙阻挡了社区成员间的沟通与融洽,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消极影响。针对住宅小区社区文化所面临的挑战,物业管理公司更应该重视企业文化发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亲和力,为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创造各种条件。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定位不准。不少物业管理公司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住宅小区内的休闲和健身娱乐,认为无非是组织业主说说唱唱、跳跳蹦蹦,社区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简单化。通常重视环境的美化、硬件设施的达标,而轻视人文环境的营造。在对物业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考核中,社区文化建设始终没有成为关注的主要内容。这些制约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甚至取得成果也难以巩固,必然影响着社区文化迈向成熟。

社区文化硬件设施不完善也影响社区文化活动开展。

在现代社会,由于消费者购房心理发生变化,消费者对大自然的渴望日益强烈,开发商在小区环境的规划和设计中,景观非常漂亮,用雕塑、假山、水池、喷泉、亭台装扮小区,使小区景色优美、清幽宜人,但是却没有小区会所。即使小区会所建成后,由于缺乏资金,不能更新、添置设备,文化活动和培训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住宅小区无法在节假日向业主提供文体活动。

社区文化活动的覆盖面不够广泛,社区成员参与度不高。表现在参与的主要力量是老人、儿童、以及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多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并且其中一部分是以“旁观者”的角色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而社区中的“强势群体”——中青年参与却不多,造成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群体的单一化,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功能没有完全体现。大多物业管理公司都遇到过此类难题,甚至小区业委会经过几年的酝酿由于精干业主不愿意参与而成立不起来。

另外,开展社区活动经费不足,资源难以整合。物业管理公司是保本微利型行业,大多保证正常运转已较为困难,很难有充足的资金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市、区政府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基本没有,在政策上也缺乏支持力度,开展社区活动的经费主要靠物业管理公司自身解决问题,没有经费社区文化活动就得不到保障。

首先要提高认识水平,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有深刻认识。住宅小区作为城市的基层细胞,社区文化建设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稳定发展。可以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业主认识到自己既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受益者,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也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业主成员的社区意识,激励大家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业主成员间的文明交往方式,培育融洽的人际关系。其次,大力加强社区文化的“硬件”建设。设施和活动应两应俱全,不能一则以喜,一则以忧[3]。首先要求规划好业主会所,作为休闲健身的场所,会所也给业主提供了良好的社交场所;还可以在住宅小区内成立书画中心、戏曲角等区内各种活动基地,使业主休闲娱乐有去处,锻炼学习有场所,业余生活更充实。开发商和规划设计部门应将业主会所的场地设施纳入规划,物业管理企业在前期介入阶段要从业主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社区活动开展的场所就有了切实的保障。

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物业管理公司每年从物业管理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社区文化建设,还可以寻求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赞助。可以把在住宅小区举办的社区活动与企业赞助相结合,这样既给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活动经费,又给企业做了广告,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社区与企业互利双赢。也可以业主需求为导向,物业管理公司举办社区学校或各类培训班等形式(如少儿艺术口才班、书画学习班、老年电脑辅导班等等),收取一定的培训费,以补偿物业管理经费的不足,维系社区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小区业主委员会、各物业公司之间可以进行协商,以“功能互补,服务共享”为原则,制订社区文化设施资源整合方案[4]。距离较近的几家社区共享文化设施使用权,如各小区健身房、网球场、篮球场、游泳池、图书室、儿童活动中心等,使文化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使不同小区的业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最后开展社区文化要雅俗共赏,既要有超前意识,还要有短期规划。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既有格调较高的高雅艺术,又有适合于一般业主的通俗文化。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各个物业小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应针对老年人开展一些活动。组织住宅小区社区文化活动也应该尽量照顾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业主的文化需求。目前,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的活动如家庭卡拉ok比赛、双升比赛、烹饪技巧交流活动等,高雅的活动如举办交响音乐会、春游、少儿书画展、保健知识讲座等。不同年龄层次的业主可以分享到社区文化活动的无穷乐趣,并能从中得到教育、交流和提高。社区文化的特点是以文“化”人,从人的成长来看,社区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对人的素质和整体人格的影响是最大、最持久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引导物业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取得锻炼人、培养人的双重效果。

五、结论。

物业管理小区和社区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至今,有其自身的特点,物业管理的充分发展为其建设的内容和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社区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也提高了物业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领导力。

参考文献:

[1]高占祥主编.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89.

[2]段洪义,袁永胜.探索物业管理为社区建设服务的新道路[j].中国物业管理,(2):38.

[3]洪文霞,卢培猛.智能管理系统在住宅小区的应用[j].住宅科技,(4):125.

[4]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20.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汇总篇二

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海外游客量的不断增长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文化产业论文范文一:旅游文化知识及旅游英语教学探究。

摘要: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精髓和核心。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要想在未来的旅游业激烈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对旅游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此,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和渗透相关的旅游文化知识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旅游英语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广博的旅游文化知识。

基于此点,该文首先分析了旅游文化的内涵,探究了旅游英语教学中渗透和融入旅游文化知识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旅游英语教学中渗透和融入旅游文化知识的对策和措施,以期为旅游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旅游文化知识;旅游英语教学;渗透;融入。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海外游客量的不断增长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业发展的精髓和核心竞争力是旅游文化,这同时也是旅游英语教学中应当关注的重点。

将旅游文化知识融入和渗透到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且对旅游英语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探究旅游文化知识和旅游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旅游文化内涵。

探究旅游活动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经济活动,但从其本质上看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文化活动。

旅游与其他活动或者是其他方式不同,它带给人们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这种精神享受的来源就是旅游活动本身的文化属性。

旅游文化是一种文化交流和对话的内在表现方式。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旅游文化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形成的、与旅游行为有关的物质精神财富,是旅游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的重要基础,对旅游者的全过程产生影响。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旅游文化渗透在旅游相关专业的各个方面,如旅游经济学、旅游教育学、旅游美学等。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旅游文化知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旅游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如旅游过程中的建筑物、民俗风情等人文要素,这些旅游产品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在旅游英语教学中体现为专用词汇的表达和相关意思的描述。

另一个方面是在旅游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最主要的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内部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如常见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南北文化差异等,这些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体现主要是强调相关英语表达的准确性以及相关的礼节,避免出现因文化差异导致旅游交际语言失误的问题出现。

2旅游文化知识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和渗透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提升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就必须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旅游文化知识渗透,这样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有效地培养。

旅游英语教学目的除了要教会学生熟练的应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之外,而且还要求学生表达出来的英语内容具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要表达的具有一定水平。

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不仅仅是旅游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的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西方文化的直接表达。

因此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要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教育,这样才能够在英语表达交流过程中加入相应的文化内涵,提升表达的层次和水平。

(2)旅游业发展对旅游英语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

旅游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是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彼此碰撞、交流产生文化思维交流的过程。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入境游和出境游的火热发展,旅游业对旅游英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渗透和融入旅游文化知识,能够将我国独有的精神文化内涵准确的传递给外来游客,这是未来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获得职业生涯发展和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因此,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和渗透旅游文化知识是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3)融入渗透旅游文化知识能够提高旅游英语教学效果。

旅游英语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具备相应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这样表达出来的内容才能够准确、丰富,才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

如果没有将旅游文化知识渗透到旅游英语教学中,那么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无法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有趣、科学的文化内涵教育,严重影响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效果。

因此,一定要认识到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旅游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并且对相应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探究,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3旅游文化知识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和渗透的对策和方法。

(1)协调语言教学与文化渗透的相互关系。

将旅游文化知识融入和渗透到旅游英语教学中,首要的就是要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协调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渗透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采取措施。

语言教学是旅游英语教学的基础和平台,而旅游文化知识渗透和融入则是旅游英语教学的重点和依据,对语言教学起到促进和辅助的作用。

换句话说,语言教学是在文化知识背景下发生和完成的,文化渗透必须在语言教学中得到体现。

(2)科学渗透旅游文化知识。

将旅游文化知识融入旅游英语教学中并不是对所有的文化知识进行渗透。

由于旅游文化知识涉及多个方面,而且覆盖面很广,要想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就要根据旅游英语教学的内容对相关旅游文化知识进行筛选和选择。

首先,选择与英语教学内容相关的直接知识,包括旅游产品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宗教知识和地理知识等。

其次,要科学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与货币、住宿、餐饮和相关的政策规范等,这些相关知识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旅游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采取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

应用性和实践性是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特点,因此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旅游英语教学内容和旅游文化知识都十分丰富,尤其是旅游文化知识涉及的面很广,完全依靠教材和课堂教学根本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教育,因此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的课前和课后进行定量的与旅游文化知识相关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应当为学生选择相应的学习教材,避免学生走弯路。

其次,在课堂教育过程中,不能将旅游文化知识翻译成为课堂主要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对学生参与到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产生不良影响。

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情境导入、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的使用等,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总结。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渗透旅游文化知识,除了要注重渗透过程以外,还要对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进行明确。

可以通过比较灵活、综合的方式对教学结果进行反馈和总结。

例如在进行中西方餐饮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模拟的中西方用餐礼仪扮演课,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对之前学习到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这样教师就能够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了明确的掌握,而且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道讨论、归纳,加深这部分知识的印象。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学会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观察,由于旅游文化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为了避免学生在某个问题上出现“钻牛角尖”的问题,教师还要注重旅游文化知识渗透的“度”,要做好引导者工作。

4结语。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渗透旅游文化知识不仅能够提高旅游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且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旅游英语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好旅游文化知识与旅游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多样的教学手段,不断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和渗透旅游文化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孙宏彬.旅游文化渗透与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10):164+193.

[3]金苑.文化因素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民营科技,(4):122+300.

[4]孙景美.浅谈高校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126,128.

旅游文化产业论文范文二:数字媒体艺术下旅游文化传播。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在旅游文化中的传播展示了更大的价值,在传播形式上、传播媒体和传播效果上都展示了巨大的优势。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旅游文化。

1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开始逐渐利用计算机技术,这样就形成了数字媒体技术,逐渐影响了艺术的发展,而且数字媒体艺术生命力抢进,表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影响了整个社会公共媒介的发展,成为了重要的传播媒介。

数字媒体艺术属于视听领域内的艺术形式,有如下几点特征:

1.1独特的创作工具。

数字媒体艺术是媒体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其创作过程伴随着技术性的操作,同时也有艺术审美的要求。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和展示都依赖于计算机,同时与互联网也密不可分,并且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1.2强大的交互功能。

数字媒体艺术的作品需要观赏者的参与才能完成浏览,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是在观赏者的控制中实现自身价值的。

例如,在网络游戏中,只有通过玩家的点击参与或互动才能构成一个虚拟的世界,才能体现其交互功能。

1.3多样化的呈现方式。

计算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材料和技术分类,产生了数字媒体这一新的呈现方式。

在计算机的处理下,声音、图像、文字等通过数字语言的融合,形成了多样化的呈现方式。

并且在艺术家的想象中,媒体呈现出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使得作品更加生活化、艺术化。

1.4广泛的题材。

传统艺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所依赖的是现实存在的物质,如绘画、摄影等。

然而,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方向是面向未知世界的,借助高超的技术手段,数字媒体技术的题材更多的面向了宇宙、文明等超前的世界。

1.5人人皆可参与传播。

传统的传播方式使得很多单向传播的.作品被埋没,而在数字媒体艺术下,人人皆可参与传播,可以自由选择传播途径,自由修改、删除作品,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参与平台,实现了艺术创作和传播的平民化。

例如,互联网上的论坛、微博等,都是人们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支持下所创作出来的大众文化,适应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体现了民主化的特征。

2数字媒体艺术对旅游文化传播的影响。

2.1传播和受众关系的转变。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所写的知识单纯的文本,只有读者参与到解读中,作品才能真正实现永久的价值。

正如旅游文化的传播一样,受众对旅游消息的要求为内容真实、生动等,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支持下,受众能够积极参与到传播中。

传统的旅游文化的信息主要依靠电视和平面媒介,受众只能被动接受,属于灌输式的传播方式,忽视了受众在信息传统的主动性。

数字媒体艺术下的旅游文化传播使得传播效果更加,受众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旅游文化信息。

因此,在数字媒体艺术下,必须考虑旅游者的需求,以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吸引受众参与到旅游文化的传播中,提升旅游文化的影响力。

例如,有的旅游信息网都有游客交流区,游客能够在社区内交流旅游体验、发表意见和建议等;又如有的省市旅游局开通了微博,发布信息,加强与游客的交流,从而提高了旅游文化的影响力。

2.2传播形式逐渐增多。

数字媒体艺术为受众带来了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从而提高了传播效果。

数字媒体艺术合理地利用了数字技术,提高了旅游文化的视觉和听觉的表现力,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在旅游文化的传统过程中,传播者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会给人们带来全方位的体验,其传播效果会更加。

例如,有一段介绍丽江泸沽湖居民“走婚”的微博,不仅有文字描述,而且有图片,吸引了“粉丝”的关注和转发和评论,实现了有效的互动传播。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汇总篇三

本文旨在通过将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商务日语课堂教学的内容,课堂教学的方式,提高商务日语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从而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的应岗能力,培养更多,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日语专业人才。鉴于国内同类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不仅可以为高校日语专业商务日语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实证性理论依据,还可以为即将就业的日语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这无疑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具体的应用价值。

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日本企业大量涌入中国,中日经济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自我国加入wto后,日资企业更是加大了对我国的投资力的力度,人才市场对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更是呈现出日趋上升的趋势。企业强调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不仅对日语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高校日语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应用日语日趋完善,各大校也都增设了商务日语专课程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中日双方的密切经济往来为我国日语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遇。同时,也给一直以来以培养研究型日语人才为目的的日语教学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目前国内多种调查也标明,我国的商务日语教学还面临着以下一系列的问题。

(一)高校商务日语课程合格的教师稀缺。

商务日语不仅使一门语言学,更是一门包含了经济贸易、it计算机等多门知识的学科。比起日语语言学中强调的语言的正确性来说,商务日语更强调的是语言的实用性。这就需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到日语语言课程与经济贸易类课程的相结合。纵观各大高校日语专业,一方面商务日语课程的开设相对都比较晚,而且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商务日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法各大高校也是参差不齐各不相同。

大部分高校的日语专业的教学范围都会多多少少涉及到商务日语会话、文书写作、国际贸易实务等领域。这样的单独的分门别类的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简单实务操作。但是,这样的课程安排往往会使学生在学习是将一个个知识点都孤立起来,不能够对整个商务日语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认识。还有些高校将商务日语教材分为几个板块,如贸易篇,谈判篇,接待篇等等。虽然调理显得比较清晰易懂,但由于受到高校课时量的限制,所以学习的程度一般不会很透彻。其次,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对担任高校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懂得经济,贸易的专业知识,更要懂得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这无疑对高校的商务日语课程设置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不当是关键问题。

考虑到商务日语教学对象通常是处于中高级日语阶段的学生,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能够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全景商务环境、增加实际应用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掌握基本的商务理论知识和交流技能也成为教学的关键。在课堂上要从商务日语相应的会话内容出发,指导学生记忆相关的专业术语,商务词汇等。并且可以将这些专业词汇作为课后作业,督促学生加强记忆。

其次,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发表。课堂外以小组的形式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成报告书的形式在班级进行发表,并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这样势必会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最后,在学生理解了商务日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日本企业文化知识,设定各种场景,如打电话,走访客户,接待客户等,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将学到的商务日语的内容演示出来。从而达到学中玩,玩中学的事半功倍学习效果。

在当下网络时代,多媒体已经成为普遍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幻灯片,视频等方法向学生介绍更多的教科书以外的商务日语知识,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日本企业文化、经济贸易往来等的全方位了解,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另外,老师还可以将学生的小组发表以及表演记录下来。一方面使得学生更加重视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方便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加以纠正。

由于学生在学校主要以学习日语的语言知识为主,导致找工作时不理解日资企业或中日合资企业的求人制度,以及企业的雇佣制度等,导致面试失利的情况很普遍。即使有幸进入日资企业或中日合资企业工作的学生也反应,由于不了解日本企业的文化,不能够很好的融入其中,更好的工作。久而久之会产生很大的压力,最终辞职。针对以上情况,本课题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商务日语课程教学为切入点,研究和探索出一套适用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在商务日语的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从而提高商务日语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作者在平时的商务日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已经初步了解到了学生的就业情况,业余时间经常阅读大量的有关日本企业文化的书籍。通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研究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调查问卷的获取日语专业毕业生在日企,中日合资企业以及与日语相关的工作信息和现状。掌握了大量的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资料。并且听取日语专业学生的心声,咨询了解日本企业文化的专家和老师,分析总结将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商务日语教学的方法和对策。

通过对一些日资制造业企业的走访调查表明,日资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是,日语语言再加上一些专业的知识。首先,日语要会说,敢说的,能说。同时要注意不同使场合的日语用法。其次,要求最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如会计,法律,经贸等。基础即可。另外,关于翻译的话要求不是很高,日常即可。同时,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性格也很重要。就此调查结果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商务日语的课堂改革。

要改革商务日语课堂,必须要强化商务会话,外贸知识。各大高校需增加商务日语口语课时,加强商务礼仪,商务会话的练习。日语中敬语的运用,还可以请日语外教或企业公司职员客座课堂。同时,根据高校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增设选修课。如日本时事,新闻报刊选读等课程。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开拓思维以及增加与人交流的话题。在改革商务日语课堂的同时,也不能与其他的基础日语课程相脱离,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日语口语教学,增加日语口语课时。

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开设日语角,给学生多制造说日语的机会。必要时,可将与老师交流作为必修课程,实行学分制。

(2)加强日语听力教学,增加日语听力课时。

听力的内容要有针对性,不同年级要有不同的针对性。如一二年级主要这对日本的文化。三四年级就日本的.时事,经济,社会问题等强化听力训练。其次,在当下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对现有的商务日语进行创新性研究,旨在通过将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商务日语的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商务日语的效率和效果。在网络时代下,计算机的运用,以及互联网的专业术语的学习也显得极为必要,如日语文字处理,办公自动化等。

在商务日语的课堂上,要加强学生的主动自学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的商务专业用语的实际训练,就要将日本企业的团队协作精神、忧患意识等一系列优秀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到商务日语的学习中。商务日语的课堂改革还需要大力营造学生与外籍教师以及外籍企业友人的互动的机会。强化学生日语口语表达能力。

(二)商务日语的课外改革。

商务日语的课外改革主要是要求学生要多读,多看,多走动。多读主要是指要多阅读与经济贸易,互联网等有关的新闻和报纸等文献资料。多看主要是指,要通过网络搜集一些有关国际贸易商务类的新闻、国外的电视节目等动画类资料。多走动是要求学生多走动,到校园外去,多参加招商会,招聘会,洽谈会等能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的活动。这样一来可以使得学生保持一定的知识信息量。同时,学校也要尽量的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假期到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等与学校有协议的一些实习基地去参观学习,多设置一些学生参加的日语笔译口译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商务日语水平的目的。

综上所述,商务日语是一门涉及很多专业知识的课程,在任课老师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就直接用日语进行讲解,这不仅对老师是个难题,对于学生来讲更是非常吃力。在这种现状下,商务日语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培养出更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日语人才,商务日语课程必须实行教学改革。首先就要从将日本优秀的企业文化导入到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学当中去。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师方法。课上和课外的方法相结合,使得学生日语语言学和商务贸易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课堂上老师要设定不同的“社(公司)内”“社(公司)外”场景,通过场景让学生们学到日本企业的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习惯以及交流方式等。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将日本的文化导入到商务日语的教学中去。

其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日本的电影,电视剧等从中学习日本企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尤其是商务活动中的待人接物环节,理解日本的企业文化与中国企业文化的不同十分重要。课堂外,老师需要阅读大量的有关商务日语和日本文化相关的书籍资料,提升自己的知识的同时也要为学生设置一些阅读有关日本企业文化或商务贸易方面的书籍资料的作业,以便更好的理解商务贸易活动背后的日本企业文化。

商务日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商务日语语言并使用商务日语进行基本的贸易往来交流。成功的商务贸易往来,除了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还要有领会国家文化背景的能力和本领。不断提高、完善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主动的学习。将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团队精神,忧患意识,奉献精神等内容渗透到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学中,从而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的应岗能力。

[1]林林。国际贸易日语[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林大。日本语教育バンドブック[m]。东京:大修馆书店,1990。

[3]三和元。日本商务现代日本企业是如何经营的?[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4]张继彤木村泰枝。日本日常商务礼仪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郭峰,杨恒亮,高冬梅,俞跃龙。中日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比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研究,2011。

[6]冷丽敏。关于高等学校外语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探索[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

[7]赵晓霞大学精神与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个原则[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汇总篇四

直接阐释法,。

就是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在课堂中进行直接的讲述“通常而言这种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最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其以语言教材为主要载体对其中的背景以及相关的内容进行详细的阐释进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通过直接阐释法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教材中所讲述的内容内涵并且通过所学的致使进行交际“同时在教学课堂上也可以使用图片展示的方法来进行阐释”

比如:在讲授有洗英语礼仪文化的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图片展示的方法用ptp展示这些作品。

2、交互融合法。

交互融合法也就是在语言课堂教学中,。

学生不仅仅能够学习到应该掌握的词汇,。

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联想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3、异同比较法。

通过不同点来让学生掌握和理解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质,。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了解目的语言的文化背景,。

其他欧洲各个国家在茶的发音上都采用了厦门方言中/te,。

音带派生”。

二、课外使用的教学方法。

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模拟课外情景,。

课外教学方法的使用频率很低同时也由于环境的限制裸外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在条件限制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使用课内模拟实践教学的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掌握程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发展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不能够正确的理解其他有些的文化,。

在文化的对待方面存在狭隘和偏见的思想"。

本文作者:李晓肖工作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六里学校。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汇总篇五

日本是文化产业大国,与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系统不够完善,整体而言与日本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对日本文化产业进行分析,了解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总结其发展经验,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1文化软实力。

在国际关系学中,国家实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影响核心,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国际地位及其国际影响。在当今社会,尤其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之间所拥有的实力资源出现了转化困难的现象,若要提高国家实力就必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实力发展方向中,“软实力”作为一种集文化、意识形态和国际机制建立于一体的发展方面,因其对社会的广泛影响而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在软实力当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发展动力,因此学者也把软实力称为文化软实力。软实力的形成来自于国家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是通过吸引而非侵略来达到自身发展目的的一种能力,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水平。与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相比,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文化软实力具有以下特点:

1.1.1文化软实力体现了国家的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更是反映了一国政治和外交政策的价值,同时也是“和谐文化”发展的基础。

1.1.2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军事等密切相关。

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是保障一个国家发展和不受侵略的重要方面,而文化软实力具有影响社会发展基调的作用,因此对与文化相关的经济及军队建设有着极大的影响。

1.1.3文化软实力是通过文化理念、

科技和商业模式三者的共同支撑发展起来的。在文化软实力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理念是基础,科技是发展根本,商业模式是重点。从整体来看,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1.1.4文化软实力具有国际化发展倾向。

文化软实力在一个国家提高国际影响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也因此收到了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他们提出了很多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这表示文化软实力正在向着国际化发展。

1.2日本的现实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日本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受到了许多国家的不满,而要使得经济进一步发展,进行相应的文化交流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文化的广泛影响,日本的发展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一定影响。在软实力开始发展之前,日本的硬实力十分发达,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这也使得人们对文化方面越来越关注。日本作为战败国,在一片废墟和狼藉中只用了短短七年就完成了恢复发展阶段,并且在之后的二十年中保持着每年百分之十的经济增长速率,这极大地影响着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然而,在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公害问题、环境问题、道德水平下降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给日本政府严重的打击,同时也刺激日本政府进行反思和思考。除此之外,二战之后美国文化大量渗入到日本文化中,日本政府面对这一境况并没有采取消极保护主义,而是通过体制和观念的更新发展致力于自身文化产业的发展。

日本在发展文化产业战略时,首先对自身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并且对日本魅力进行了重新评估。其次,日本通过经济利益和软实力发展吸引其他国家进行外交,使得日本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日本文化产业大国战略政策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

2.1.1人才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本深深意识到若要进行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吸引国际性人才进行建设。首先,日本政府为外国创作者提供了临时居住资格,并且与周边国家协作,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发展和提高的平台,通过作者和设计师之间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巨大的联系网络。其次,为了跨越语言障碍,日本在国外开设了很多日语教育机构,通过派遣国内教师教学和鼓励外国学生留学的方式使留学生成为日本与其他国家进行良好交流的桥梁。

2.1.2国外项目的实施。

日本在国外的项目范围十分广泛,在地域产品、流行、饮食、传统工艺品等领域均有所涉猎,并且通过现代企业和分销业的联手将这些产品进行打造和包装,使得这些产品逐渐成为日本开展海外项目的主要商品。这使得日本的产品及文化观念逐渐深入到周边各国的市场当中,并且通过独特创意的分享逐渐影响着各个国家对日本的看法。

2.1.3相应机制的建立。

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日本的文化产业市场,日本建立了相应的机制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首先,对文化产业进行广泛的宣传,以国外媒体为媒介向海外消费者介绍日本文化,并对日本文化进行了解和接受,创建一个具有日本特色的集时尚、食品、旅游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项目。其次,在日本当地建立一个完善的消费机制,通过对产品进行销售和相对完善的服务获得相应的利润。最后,建立国内的宣传机制,提高日本自身的吸引力,促进日本的追随者在国外进行消费。

2.1.4提供足够的风险金。

在日本文化产业当中,最受瞩目的当是漫画产业,而与漫画产业相关的电影、动画片、节目、游戏、书籍等也受到了国际的认可。但是与此同时,日本的出口率还不及美国文化产业的三分之一,并且出口产品中游戏软件占绝大多数。在此前提下,为了进入各国的电影市场,日本的产业革新机构为相关公司以百分之百出资的方式提供风险金。

2.1.5国家的政府的战略部署。

作为国家的领导机构,政府应当发挥应有的决策功能。对日本来说,若要进行海外的经济扩张就必须对各个阶层的部门进行统筹,通过战略合作的加强吸引游客并增加出口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其次,对日本的品牌、文化和生活方式进行全面的推广,通过建立全新的孵化体系,对中小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足够的风险货币。与此同时,制定相应的基础设施,促进文化的推广和经济的发展。

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已经十分发达,通过总结和分析,日本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2.1企业的广泛参与。

在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广泛参与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方面。日本的企业,无论大小,都参与到了文化建设中去,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文化艺术协会的成立等对日本文化进行了丰富和推广。

2.2.2广告业的蓬勃发展。

广告作为最有效的推广手段,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广告公司所从事的事业本身就与文化相关,再加上日本政府的支持,日本广告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广告媒介覆盖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等大型活动,为日本文化的推广提供了发展平台。

2.2.3完善的经济体系。

日本文化的另一发展方面是演艺人员。在日本,几乎每一位艺人都有自己的经纪人,并隶属于相关公司,这样处理相应问题就变得有逻辑并且适合通过法律进行约束,能够有效的培育良好的演出市场。

2.2.4大型活动的举办。

举办大型活动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推广自身文化、展现自身文化价值的途径,日本通过举办以“年”为冠的大型活动,一方面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到活动的消费中去,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日本文化的影响,为日本文化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已经相对完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从不同方面总结出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3.1管理方面的特点。

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是前提。在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方面的特点主要是行政的指导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是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政府并没有采取强制手段推行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是通过相关立法,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对文化产业进行约束和管理,引导文化产业向着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为文化产业创造发展条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灵活的行政指导加强企业与人的沟通。当前日本政府所采用的影响企业行为的手段有劝告、建议、期望、要求、指导、指示、警告、命令等。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建立了官方的文化产业咨询机构,影响着文化产业和各大企业的发展。通过政府的行政指导,对产业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同时对企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鼓励和扶持,使得社会的各方面都能够参与到文化发展中去,为文化产业的推广打下了基础。同时日本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引入竞争机制,并且在竞争中加大了文化产业的作用,使得企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有了密切的联系。市场即使的灵活运用为文化产业的推广建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参与文化活动的举办,各个企业之间增进了交流,同时也得到了发展的机遇。

3.2政策方面的特点。

日本出台了许与文化产业有关的扶持政策,涉及方面包括金融、税收、财政、人才培养等方面。文化产业的支柱是精神产品,因此对精神产品的保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日本通过建立相关法规对文化创业和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在日本政策的扶持和法律的保障下。日本的文化产业得到了有效的丰富和发展,提高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通过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立,为精神产品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自1970年日本颁布《著作权法》以来,又相继颁布了《著作权等管理事业法》、《观光立国基本法》、《传统工艺产品产业振兴法》、《产业活力再造特别措施法》、《只是财产基本法》、《文化产业促进法》等等与文化产业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其民法、商法的制定业余文化产品提供了相关的法律保护。日本在制定了新的法律后,往往也会制定一些列的配套措施以实现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这也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日本法律的有效实施。

3.3规划方面的特点。

在发展文化产业时,良好的发展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日本在发展文化产业时,注重系统的配套性和企业间的联系性,期望通过不同业种的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以动漫产业为例,一部流行漫画出版后,通过其受欢迎程度进行后期开发,例如拍摄动画片,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开发相关的电子游戏,制定相关的周边产业等等。日本文化产业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尤为注意的一点是突出核心产品,通过核心产品的开发开拓市场,同时通过衍生产品的开发对市场进行拓宽。这也成为日本各项产业发展的模本。以日本最大的动画集团东营集团为例,在进行一部动画的制作之前,就已经对周边产品的开发进行了相应的规划,动漫的相关周边产品细小而繁多,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午餐盒、镜框、文化衫、手提袋、玩具等等。这样在动画片进行放映的同时,相关产品也得到热卖,这对资金的有效回收,市场的广泛开拓,动漫人物形象的推广都有很大的促进意义,可谓是一举多得,具有很好的宣传效益。

3.4科技方面的特点。

与任何产业的发展相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除了上述特点外,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科技含量高。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好的想法和创意得以实现,并能够促进其进一步转化为文化产品推广的卖点。通过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有效利用使得文化真正成为一个产业,并真正投入到提高经济水平的过程中去。只有对先进技术的利用才能够有效的打开文化产品的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日本高度重视相关技术的开发及普及。除此之外,日本还建立了一个软硬件相互配合的商业模式,通过政府对文化产业进行创业投资,鼓励国民和企业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文化产品的开发中去,同时还积极鼓励社会各方进行文化投资。

3.5发展方面的特点。

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动漫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自于其独特的创意,而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创新设计是整个产业的基础和先导,而要吸引海内外消费者独特的、符合大众趣味的创意和设计方案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时,将发展重点放在了人才培养和鼓励创新上。日本拥有一批国际先进的漫画大师和动漫导演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事实,日本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举办各类研习班和竞赛,提高国民的文化产业意识,在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的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尤其是在设计管理、经营管理方面,日本更加强调人才行动力的培养,这就使得文化产业的相关人才具有良好的素质,并且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为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总结。

文化产业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方面,同时对提高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增加国际影响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日本作为文化产业大国,从人才培养、法律制定、政府引导、科技应用、政策扶持等方面来看,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已经相当的完善。我国在对文化产业进行发展的时候,也应当进行相应程度上的转变,使其与日本的文化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融合。也正是由于日本这种在文化元素方面的融合,才使得日本的动漫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3]季姝同.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8):89.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汇总篇六

日本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企业财务管理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介绍了日本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希望能够对构建我国公司财务管理机制有所助益。

日本企业分为个人企业和法人企业,法人企业95%以上是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而在大企业中,95%为股份有限公司。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它们虽然在日本企业总数上所占比重只有0.2%,但在资产和营业规模上却占据了日本企业的半壁江山(约50%的份额),这类企业最具代表性。

日本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个人持股比例较低。拥有公司股权的主要是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在金融机构中,银行持股又占主导地位。据统计,在1992年日本公司的股权结构中,金融机构持股率为44.47%,其中银行持股率为21.87%,而个人持股率只有23.85%。实业公司持股率24.36%,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二者合计持股率(法人持股率)高达68.83%。近十几年来,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持股率一直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突出地显示了股权法人化的特征。不仅如此,日本公司之间相互交叉持股的比例较高。目前,日本最有名的企业集团主要有三井集团、住友集团、三菱集团、芙蓉集团、三和集团和第一劝银集团。1992年,这6个集团内部的交叉持股率分别是21.06%、29.57%、31.68%、17.92%、18.83%和13.71%。日本企业法人之间相互交叉持股,投机动机较少,既使在公司经营不理想,股票收益率较低时,法人股东也不轻易抛售股票,这极大地增加了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性,公司间交叉持股的目的不在于获取股票投资收益,而在于加强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因为通过稳定经营增加企业的利润。

日本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等机关一应俱全。实践中,公司经营班子向股东大会提交的所有提案和报告几乎都畅通无阻地顺利通过,股东大会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和仪式化的。这是因为日本公司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法人大股东,且大企业间普遍存在相互持股关系,如果一方在另一方的股东大会上采取不合作态度,另一方也会在这一方的股东大会上进行抵制,这无疑会损害相互持股的信赖基础。因此,大企业股东一般都不会随意干预持股公司的经营决策。在这种情况下,既使个人股东不赞成公司提案,也不可能左右公司局势,于是各公司向股东大会提出的报告和议案总能顺利通过。

日本公司的董事会成员都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几乎全部由内部董事组成,很少设外部董事,并且董事人数很多,少到20多人,多则50多人,这些董事,通常是经过长期考察和选拔,在本企业中一步步升迁上来的,大多数董事由公司各事业部长或分厂领导兼任。公司董事会成员存在等级类别,按照职务和资历的不同,其先后顺序是:会长(董事长)、社长(总经理)、副社长、专务董事、常务董事和一般董事。全部董事可分为代表董事和一般董事两大类。代表董事主要是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由董事会全体投票选举产生,他们组成董事会的常务委员会,负责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代表公司对外开展业务和行使有关民事权利。以总经理为首的常务委员会成员,既作为董事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又作为公司内部的行政领导人掌握执行权,这种决策权和执行权相互统一的公司占了日本股份有限公司总数的92.8%。这说明,日本公司的财务管理不是强调个人决策和突出个人经营思想,而是以经营者为主导的集体决策机制。

日本公司股权比较集中,作为大股东的法人股东对公司具有较强的约束控制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主银行制。在日本几乎每一个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与之保持长期联系。主银行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银行信贷、债券发行、持股、支付和结算、提供管理信息等方面。由于主银行投资的主要目的不是股息,而是长期投资收益,因而就特别关心企业经营绩效,一旦企业经营不善,主银行会通过召开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更换企业的最高领导层,从而实施对企业的控制。

二是交叉持股形成的相互控制机制。根据日本《商法》规定,公司不能持有自己的的股份,但却可以相互持股,因而通过相互持股的纽带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企业集团。在集团内部,每个公司持有多家公司的股份,多家公司又反过来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为了协调彼此间的关系,保证各个公司的利益,集团内部建立一个协调机构,即经理会。

经理会实质上是大股东会,由各法人股东的社长或主要负责人组成。经理会对集团内各个公司都具有较强的控制力,通常对各个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方针、人事安排等都具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因此,日本公司的财务管理是法人股东为主的相互约束和主银行约束相结合的'一种控制机制。

日本企业经理人员是以低薪和高声望、高地位获得有效动力的,他们的收入水平并不算高,而且高层经理与一般职员在收入上差距也不大。经营者的收入水平不高,持股率也很低,他们的动力主要来自精神激励。日本企业普遍采用职务晋升、终身雇佣及荣誉称号等方式对经营者进行精神激励。日本社会非常重视等级秩序,管理者在公司中的工作业绩突出,就会得到晋升,社会地位得以提高,会更受人尊重。

日本公司中的董事大多是从公司内部晋升提拔的,这成为公司对管理者和员工实施激励的重要手段,其激励更具长期性效应。这种动力机制卓有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理的劳动是一种专用性很强的资产”。即这种资产一旦用于某种用途,将完全或部分地无法改作它用,或即使能改作它用,也必定遭受严重的损失。这种资产的专用性是约束经营者减少“道德风险”,对公司经理施以卓有成效动力激励的内因。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经理都希望尽可能维持其与公司的交易关系的连续性,这是他们避免损失的最佳选择。

[1]曹凤歧: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2]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林忠:英、日、德三国公司治理结构比较[j].经济研究资料,1995(6)。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汇总篇七

前言:

语言是社会生活约定俗成,逐渐沉积下来的产物。

不同语言衬托出不同的语言文化,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离不开本国民族与自然地理、风土人情以及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

掌握一种语言,就需要学习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学以致用。

日本语言学家森田良行曾经指出,研究一门语言,其文化背景是不能脱离的,否则很难掌握这种语言的精髓。

所以,在日本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强化语言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语言是高级语言,日本语言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隐含性、暧昧性以及非逻辑性表达方式,另外,日本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其文化因素,为研究日本语言文化,必须了解日本语言的独有风格和日本语言的文化思想源泉。

1.日常生活中日本语言禁忌表现。

1.1日本语言中的称呼禁忌。

日本有句谚语叫做“名示体”。

在古代日本人认为,一个人的灵魂附在自己的名字上,造成各自的人格有所差异,如果说出主人的名字,其灵魂就会脱离人体扩散到大气中,被恶魔带走,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名字与自身安全、身体健康以及命运有着很大的联系。

因此,为了保护所敬畏的人,人们不会直接称呼别人的名字。

与此同时,古代日本人为了保护自己,一生中会出现很多次改名现象,从出生、成人到死分别都有幼名、成人名以及戒名。

日本语言的称呼禁忌一般表现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称谓,由于日本原始社会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下级和晚辈不能直呼上级和长辈的名讳。

在日本,明仁是日本天皇的名字,天皇是至高无上的、不能毁灭的,日本名族不能直呼天皇的名称。

在日本当代社会中,也听不到“明仁”两字。

日本人的这种语言禁忌始终存在于人们对天皇的尊重当中,甚至还存在于日本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时至今日,在日本,年长的女性,也不能直呼其丈夫的名字。

他们往往去掉姓氏互相称呼。

1.2日本生活中的禁忌。

在古代,人们不知道幼儿是怎么生育的,因此,人们潜移默化的认为,这是神的力量在起作用,日本人称其为“产神”,他们认为产神具有保护婴儿与伤害婴儿的两方面性质。

正因为当事科学不发达,婴儿出生后死亡率高,因此,在婴儿出生的过程中,不仅在日本,在中国也存在很多禁忌。

日本人在产妇面前忌讳说有关“死”的字眼,中国人也是。

在日本,也有为老人祝寿的风俗,他们也不希望将老人与“风烛残年”、“体弱”、“年迈”等词语联系起来,因此,这些词语就成为祝寿的禁忌语言。

在中国,年轻人人给老人祝寿时,也很忌讳说“死”、“没了”、“完了”等词语,因为“钟”与“终”是谐音,因此给老人送礼物时禁忌送钟。

2.日本语言中的委婉表达。

2.1委婉表达语言的由来。

对于任何一种语言,委婉表达都存在于其中。

英语中“euphemism(委婉表达)”意思是“好听的一句话”,源于希腊语言文化。

在中国,“委婉表达”的意思是指“声音婉转而动听,态度真诚”的意思。

日语语言中“委婉表达”的意思是“将一种语言婉转含蓄地表达出来”。

在日本人之间的日常会话以及日本语言文学作品中,我们发现,委婉表达在日本语言中非常多。

在日本,人们为了拒绝别人的邀请或者建议,又不想违背他人的意图或者好意,日本人不会公然与别人发生碰撞,他们往往不直接拒绝,而是用最间接的方法,拐弯抹角的进行委婉而含蓄的拒绝他人。

在日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拒绝语言,在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2.2委婉表达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

2.2.1日本民族重视集体协调。

在日本,委婉表达一词离不开他们长期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文化形态。

日本人重视集体协调,他们往往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完全是由于他们所处自然地理与生产方式决定的。

日本是一个被大海环绕的国家,许多日本研究者将这种地理因素叫做“自然地理的锁国”。

日本政府曾经公布锁国令,除中国和朝鲜以外,使日本在200多年的历史中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

17世纪到8世纪末,日本与外部世界长期隔绝,使日本内部形成一种统一的民族风格。

日本是一个以农耕、渔业为主的国家。

而且,日本人吃的大米,产于占国土总面积70%的山地,为使处在地势较高的农户与处于地势较低处的农户之间不产生用水问题上的矛盾,日本政府规定,在山地种植大米必须拥有集体观念。

这种生产理念使得日本人民养成注重集体利益和站在他们立场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日本民族是一个和谐的民族。

2.2.2日本民族重视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

日本人很重视“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观念,为寻求集体利益的内部协调,日本民族与外界始终保持着和谐友好的关系,他们更加注重委婉表达,措辞含蓄。

日本政府在宪法中制定了“以和为贵”的道德祖训。

“村”是日本人民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个小范围群体。

如果有人脱离这个组织,就要受到其他人的耻笑;严重者将要受到一种制裁。

所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本人很重视周围人的意见和建议,他人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人往往不以自己的思想观念来看待问题。

日本语言的具体表现就是委婉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社会与语言的内在联系,在日本语言文化交际中,将委婉表达使用得当,在不违背别人意愿的基础上又满足自己的观念,已经成为日本语言的一种趋势。

所以,在日本社会生活中,委婉表达的探讨以及使用有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有助于日本语言教学和研究。

结论:

日本民族的集体意识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生活的共同心理,日本人的优良传统文化和思想渊源成就了日本独具一格的语言体系。

然而,伴随着日本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出现了新的语言文化,但是,在日本,传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以及由于注重集体意识而来的语言特色,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对日本语言起着指导作用,永远不会被其它文化影响所磨灭。

参考文献:

[1]苑崇利.对日语口语表述文化特征的考察[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

[2]吴侃.日本语语法教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3]刘芳.委婉表达在日本语言文化的体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崔慕洁.关于构建日本语言文化体系的研究[m].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汇总篇八

湖南地处中部,景观丰富。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多达20处,数量全国第一。此外,拥有世界遗产2处,国家遗产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40处。历史上许多的文人雅士对湖南的风光赞不绝口,如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杜甫的《泊岳阳城下》、《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几千年的历史中,湖南人才辈出。爱国诗人屈原,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文学家贾谊、周敦颐、李白,或是湖南人,或在湖南生活游历。近代名臣陶澎、贺长龄;思想家魏源;湘军代表曾国藩、左宗棠;维新志士谭嗣同、熊希龄;辛亥群体黄兴、宋教仁、蔡锷;新民主主义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蔡和森、彭德怀、贺龙等人,都诞生在湖南这片热土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湖南得以留存大量宝贵的文物资源。湖南省有180多处省级以上重点保护古迹,包括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走马楼三国吴简,南岳衡山,岳麓书院等。此外还有还有以韶山、乌石寨、花明楼为代表的新中国领袖故居。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在湖南文化产业的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1.2文化消费和品牌优势。

湖南省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为130元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55元这一数字分别增长到663元和79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9.4%、7.5%。这是湖南文化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此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湖南的文化产业形成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数字动漫、文娱演艺、网络与广告等文化产业体系成立了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集团、长沙广电集团、三辰卡通、宏梦卡通等一批在业界举足轻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闻名全国具有了一定的品牌优势。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在中南大学挂牌成立在品牌研究中心发布的133个国内著名文化品牌中“湘”字号文化品牌有29个占21%。在品牌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2.1产业结构不完善。

文化产业被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核心层主要包含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艺;外围层主要指网络、文化休闲、娱乐等文化服务;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文化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湖南目前文化产业的格局是“四轮驱动,两翼齐飞”,“四轮”指广电、出版、报业和娱乐,“两翼”指旅游业和会展业。湖南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层,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是发展的大头,占的比重较大,外围层,即网络、数字、动漫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竞争力不足。作为相关层的文化旅游、会展业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都比较低。此外,受地理、市场、文化资源、和传媒等因素的影响,除了旅游业外,湖南文化产业的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省会长沙,呈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从长远看对文化产业的对外延伸和可持续发展是有阻碍的。

2.2从业人才匮乏。

在国内,文化产业走在前列的有北京、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深圳从政策、待遇、环境等方面入手,大力引进全球的文化创意人才,数十年间汇聚了全球数十个国家的文化创意人才,打造中国的“设计之都”。杭州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计划,如“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居住杭州计划”、“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等,为杭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由于地域、经济和机制等原因,在湖南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数量远远低于以上城市。此外,湖南目前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只占小部分比例,大部分从业人员只受过初等或中等教育。尤其缺乏具有国际性眼光和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因此,湖南的文化产业在某些方面缺乏创新力,出产的文化产品模仿痕迹重,缺乏持久的市场竞争力。

2.3国内、国际合作程度低。

如前所述,湖南的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也形成了一些在国内极具影响的文化品牌,但总的来看还是以本土化发展战略为主,缺乏国际合作,没有具体的国际化发展计划和领域,在人才引进、市场策划、统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标准、产业园建设等方面军没有形成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系统政策。正因为如此,湖南目前尽管拥有为数众多的文化企事业单位,但是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即便是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集团,其在跨越式合作、经济效益、国内国际影响力方面还是和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文化集团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也使得湖南的文化产业总体竞争力不够强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3.1开展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首先,有计划地制定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政策。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平台和发展前景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对于国内国际知名的文化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应启动专项资金和专项计划予以资助,并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库,及时掌握人才的工作和流动情况。其次,开拓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湖南省高校众多,仅长沙市就有34所高校,全国与设计、文化产业相关的学校更是数不胜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给具有潜力的学生提供工作和锻炼的平台,使之更契合文化产业机构对人才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要求,并保证相关的专业人才不轻易流失。再次,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才进修机制。文化产业是全球性的事业,知识和技术更新快,因此,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外出培训、业务交流和研修就显得尤为重要。

3.2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

首先,深入发掘湖湘文化特色,积极与其他产业在资源、内涵上深度结合,开发出具有文化特色、文化品位和创新因素的产品。其次,加强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文化产业从本质上来讲是开放与包容的,并且,一个地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须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来获得更大的机遇和提升。如金融危机其间,日本broccoli株式会社和animate社合并,共同开拓动漫市场,营业额大幅度增加,美国卫星电台服务商sirius和xm的合并,实现共赢。而在湖南,电视湘军和出版湘军重组,成立了“经世图书出版研发中心”、湘西自然区旅游与特色文艺表演相结合、歌厅文化与电视媒体相结合,都是不错的尝试。

3.3建设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带。

如前文所述,湖南的文化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形成了几个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建设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带是湖南文化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首先,维持并提高现有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大力开发相关的附加产品,形成品牌系列。其次,充分促进各文化部门的协同发展,如媒体、出版与娱乐业的配合;旅游、休闲、餐饮、酒店的一体化服务,尽可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1+12的效益模式。再次,以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中心,以湘西、湘南地区为两翼,构建布局合理,结构清晰有序、特色鲜明的开放性文化产业带。尤其坚持将长沙作为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和“品牌城市”来打造。

3.4尝试开拓国际市场。

开拓国际市场对湖南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首先,熟悉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前沿动态、操作模式和运行规则,从而制定合理合法的参与政策。其次,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审美需求、文化习俗和信仰等因素,以避免遭遇“文化折扣”,影响到文化出口。再次,要培养一批专门从事对外业务、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化产品经理人,能随时把握市场动态,协调国内外文化产业合作、交流、出口等问题,分类别、分步骤地将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4结语。

总之,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等特征和优势已经有了广泛的认识,它对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充分认识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途径,是湖南文化产业走可持续之路,为湖南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的必由之路。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汇总篇九

随着百姓物质条件的逐渐丰富,消费能力的日渐增强,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工作、生活的巨大压力,使其对住房的要求已由“有房住”、“住得下”发展到“住得好”,住宅小区不仅要环境优美、舒适、方便、安全,更要承担起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和功能,为业主提供一个和谐、文明、奋进的精神家园。而这就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服务企业、业主自身及社区基层管理组织等,以文化为媒介在住宅小区管理的不同阶段播种文明之花,建设和谐社区。

一、规划设计,文化为先导。

物业的规划设计在整个房地产项目开发系统工程中举足轻重。如果把一个项目比作一辆“坦克”的话,那么,其对市场的“摧毁力”完全取决于规划设计的质量。但建筑不只是钢筋、混凝土、玻璃体,更有着人文与情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语言的道具箱,在欣赏视觉效果的同时,更令人感动的是其深远的文脉背景、内涵。只有拥有人文与情感的建筑,才是有生命的建筑。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房地产企业在进行物业外部环境(造型、配套、设施、楼名等)设计时,应注重物业的文化品位与文化含量,突出物业的附加价值与鲜明个性,使社区不仅成为建筑文化和景观文化的展示地,同时也是社区文化发展的舞台。

二、物业服务,文化是灵魂。

物业文化设计与定位的秉承。作为物业的.售后服务组织,物业企业一旦从房地产企业手中接管了物业,便不可能再按自己的文化设计去重新改变辖区的硬件环境,只能去秉承其原本设计的文化品味,为此,在其规划设计阶段物业企业就应尽早介入,积极揣摩房地产企业对社区的文化定位,以发展的眼光并结合自己的服务经验,向房地产企业提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建议,以利于日后社区文化的顺利开展。

物业管理中文化的整合与传播。物业管理中的文化涉及物业企业文化、服务文化和社会公众文化。

物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物业管理行业有八字箴言,叫做“物的管理、人的服务”。首先,物业管理的实质是服务,对其质量的管理除制定标准化规范外,更多地强调对员工个人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其次,物业服务传递的是形象,如果不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进行引导和熏陶,业主难以接受。

物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第一,“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原则,有双层含义,其一是指在经营理念中突出以业主(或使用人)为本,业主至上,在物业服务过程中,向业主提供人性的满足,即对人的尊严、价值、个性、身份、地位、审美、情感、时尚等需求的满足,使服务呈现人性化、个性化、层次化、传统化、流行化等;其二是指突出以员工为本,为员工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突出团队精神的原则。以此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使每一员工、每一部门、每一管理区域协调一致。

物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物业企业文化是指物业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可划分为精神层、物质层和制度层。

物业企业文化的三个层密切相关:其中物质层是物业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也是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基础;制度层则约束和规范着物质层及精神层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物业企业文化建设便无从谈起,精神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思想基础,也是物业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2、服务文化建设。

所谓服务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对客户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理念、职业观念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服务文化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创造顾客满意、赢得顾客忠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形成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物业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及物业服务工作的无形性、突变性、随机性、不可恢复性、不标准性等,决定了服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服务文化是路标系,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导向功能;服务文化是文化场,可以形成一种文明服务氛围;服务文化是共振链,有激活组织的功能;服务文化是免疫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御不利事态的发生或扩展;服务文化是一种心理契约,可以传递信任和快乐;服务文化是兴奋剂润滑剂,可以使服务硬件充满生命力与活力;服务文化是一种监督制约,对服务起着无形的巨大的监控作用。

3.社会公众文化建设。

谈到社会公众文化,即社区文化,人们就粗浅地理解为娱乐游戏。其实它是一个极富内涵的概念,它是物业开发者、经营者、政府部门和小区业主共同创造出的具有小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结合。就外延来看,它体现在社区文化观、社区价值观、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区制度等各个层面,社区文化是房地产企业、物业管理者和业主共同的追求。当今的城市家居生活,邻里关系淡薄,各自封闭,老死不相往来成为都市流行病,如何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氛围,使人们走出自己的家门,传播中国人互敬互让、互帮互爱的传统美德,并使之发扬光大,已成为社会的一个共同话题。作为物业的开发者、管理者以及政府基层组织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建设社区文化责无旁贷,但这只是一种过渡形式,社区文化最大的受益者应是物业的住用者,社区文化建设最终也应成为物业住用者的自觉活动。

物业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在内涵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物业企业本身负有建设社区文化的管理目标。但长期以来,在社区文化建设上,物业管理公司只偏重于小区文娱活动的组织和支持,满足于建立几个业余文艺团队。这些工作虽然也是必须的,但却是浅层次的。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应该是通过各种载体将公司的服务理念渗透到业主和使用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引导他们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观,公共意识,建立和谐、高雅的生活工作氛围。

物业企业适应业主对社区文化的需要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是对物业管理市场的积极主动反应;物业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在社区中的渗透力、辐射力,提高公司品牌知名度,是企业的经营发展策略;社区文化实质上是物业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延伸与外化,是物业企业文化在社区交往行为上的表现,是物业企业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物业企业应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体现物业管理特色,用社区文化塑造文明社区,通过社区文化项目的建设、社区文明氛围的塑造、社区生活服务项目的展开以及社区意识的培养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多种途径,来为业主营造一个“居住安心、环境舒心、生活称心、娱乐欢心”的生活家园。

现代化的物业管理需要现代化的文化建设与传播,可以说,没有文化的环境不是文明,没有文化的商品不是精品,没有文化的服务不是享受,没有文化的竞争不能取胜。只要我们坚持运用文化眼光对待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就会创造出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就会形成独特的管理风格,使物业管理具有鲜明的生命力;有了这种认识,进行文化建设与传播就有了自觉性和动力,就会为建设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聂继军.打造“一鸣惊人”的品牌[j].销售与管理,,1:21~23.

[2]刘聚梅,陈步峰.中国服务文化建设[m].北京:华商出版社,,5:45~47.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汇总篇十

摘要: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生态的高速发展,经过几年的纵深化,互联网经济已经渗透入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当前的社会生态中能否与互联网或者互联网经济形成融合,是关系到文化产业未来走向的关键。从两者之间的融合点进行深入探讨,对互联网产业经济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到内容的创新,以及未来发展的融合方向进行分析,以期对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互联网经济;融合。

当前国家层面在大力推进产业融合,产业融合说到底是产业分化下的一种产业发展范式,其本质是并不破坏产业生态。在各自独立的产业生态下,进行价值和利益的交换,也可以理解为市场的相互渗透,这种渗透的前提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迎合政策的可操控性,从而使原有产业生态升级或者改造,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互为关系,互为条件。从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经济来看,产业融合首先要考虑的是文化产业的价值取向是否需要互联网经济的引导。其次,从内容的创新和传播来看,互联网经济的方式方法是否能被文化产业所帮助。另外,文化产业能否融入互联网经济生态,或者说,互联网的技术手段能否被文化产业所吸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经济融合的可行性。

文化产业,国家的定义是为社会民众提供文化、文娱产物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而对于互联网经济的定义是以当代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专门从事网络资源收集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研发、建设、使用、生产、储存、传送和营销信息商品,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集合体,是现阶段国民经济结构的根本组成部分。从定义中不难看出,文化产业需要互联网这种网络信息平台将内容进行传播,同时从产业角度来说,文化产业有产品就需要市场宣传,从现阶段来说互联网的传播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互联网的发布,让更多的人对文化产业的产品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文化产品的市场开拓更具有生机和活力;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国际文化交流更加便捷、更加全面。同时,网络上的文化沟通和交流,将调动起各种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潜能,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平台,互联网的.内容创新来源于文化的植入和营销,所以互联网经济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文化的诉求,那么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经济的融合点就有了。

二、互联网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点分析。

(一)产业间互相吸引点在哪里。

有需求才会有合作,融合首先要满足的是两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是一种产业交融的关系;产业交融产生在产业的边沿处和交叉处,经过转变原有产业产物的特质和市场需求,推动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发生转变,从而使产业界限模糊,形成了新的产业关系;当前的文化市场很活跃,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的娱乐性。其实,文化产业和互联网早就在无形中开始了自融,文娱产品要通过发布,从前期的宣传到后面的呈现,以影视为例,现在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播放成为常态,这里面就存在产业的融合关系,文化产业出产品,互联网平台对产品进行市场化,从而双方共同获得经济利益,这其实已经是“互联网+文化”的经济形态;但这一种经济形态,还不是很完善,从融合点上还浮于表面的融合,从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经济自融的相关性,以及互联网是内容流传的载体的角度出发,两者是“兄弟关系”,密不可分,少了谁都不行,这是生态所决定的,也是价值所决定的。

(二)利用技术创新是两者融合的前提条件。

产业融合不单单是你情我愿,在产业间要寻找到更深入的融合点,那就是技术融合,而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通过技能的交织浸透融合,将原处于差别产业的价值链活动全数或个别融入到另一产业中,构成新式产业。文化产业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进一步得到了升华,上升为文化内容产业,当前的文化内容产业应该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文化产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不够,特别是结合互联网技术后,所以文化产业要大发展,没有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不行;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也大大拓展了手机功能,从而提高了其经济附加值,比如智能手机的核心价值来源于它在技术支持下能够享受的文化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文化产业的改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阶段,所以文化产业需要发展前提是互联网技术创新,而互联网经济也需要内容的创新来满足自己载体的价值。

(三)政府引导是促进产业融合的外部条件。

政府从过去的管理逐渐变为对互联网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引导,行政干预市场永远是成不了气候的,现在市场经济的规律,是市场决定管理手段,也是市场决定产业的融合价值;但政府来说,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政府引导,还需要政府来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所以认识到互联网与文化的高度相关性,两大产业交融面临着很好的时机是政府提出的。文化部的《文化部对于促成文化与互联网联合发展的引导意见》提出文化和互联网的深度联合,有助于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增进互联网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从《意见》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文化和互联网经济的布局早就开始。所以说,政府的引导是融合的外部重要条件不为过。

三、互联网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效应分析。

(一)互联网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互联网制造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应该说是积极而深远的,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主要呈现为互联网技术与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更多更新的文化产品;另一种融合是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互联网必须以文化内容为中心,否则互联网变得空洞,而互联网经济同样是依附于将技术创新当作实现手段,将文化内容融入数字和电子的终端产物,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主要表现为内容创造;而这些移动终端的出现,可以说给了文化产业更大的舞台;所以技术创新给了文化产业更多的可能,新终端不断涌现,扩充了文化服务业的成长平台。从文化产业生态链来说,互联网的影响力是全面而深远的。1.互联网媒体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多媒体技术的实现,对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效应,载体也就是平台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媒体手段的更新,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以目前比较火的自媒体来说,如果文化产业没有自媒体就不能称为文化产业了。在最新的条件下,互联网媒体技术为文化内容产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平台。2.互联网传播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互联网传播技术,首先体现了技术作为一种媒介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以传播为基础,比如这两年比较火爆的自媒体平台,其最大的产业生态仍然表现为文化娱乐性和知识收集;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从根本上把原本很小众的内容或者一家之体会成为了媒体内容,成为一种文化属性的产品,所以互联网技术在无形中影响着一个产业链,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文化产业对互联网产业的影响。

1.文化产业向互联网渗透。文化产业通过自身携带的品牌、价值和文化营销属性向互联网渗透,从而形成了新的互联网经济生态。文化产物固然有其物质化的载体,这种物质化的载体是没有媒体属性的,其发展较为缓慢,所以在文化产业的经济性上必须要对互联网进行渗透才能体现出其真实价值,那么这种渗透可以看作是文化产业对产品价值所承载的虚构和标记的特性,这是符合互联网接纳条件的。从目前的互联网生态来看,文化产业的渗透是全方位的,首先是文化产业的作品渗透,其次是产品的渗透,另外还有以人为价值导向的渗透,比如直播、网红经济和文化名人等,都表现为一种文化产业对互联网的渗透,当然最为主流的仍然是文化娱乐产品的渗透。2.文化产业向互联网产业的上游环节渗透。文化产业向互联网上游产业的渗透主要是因为互联网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创新和内容的开发,互联网经济有了自己的研发和品牌影响力。文化产业向互联网经济中的研发、设计等领域的渗入主要是内容的创作,主要包含出书、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和广播、软件、广告、建筑、策划、艺术品和古玩贸易市场、时装设计手工艺品和手工艺品等多个行业,这与目前主导的电商经济为代表是分不开的,这些上游产业其实本质上仍然是传统文化产业的繁衍。同时,随着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经济的深度交融,以创意设计、互联网内容创新为代表的环节表现出对文化产业的依附。

四、结论。

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时代所需,据统计,全球文化经济每天缔造200多亿美元产值,当前文化产业已是全部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特别是以文化娱乐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而互联网正是这一文化产业创新的关键动因,在文化产业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大融合下,文化产业必须结合互联网经济的生态和手段以及技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产业融合是一个大的趋势,也是目前文化产业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加快文化产业的升级,其必不可少的就是与互联网经济的融合,从而在融合中得到发展,互联网经济也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持,来满足虚拟化下的真实和文化价值的依附。

参考文献:

[1]吴利华,张宗扬.中国文化产业的特征及产业关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视角[j].软科学,,(12).

[2]袁丹,雷宏振.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4).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汇总篇十一

论文关键词:集团意识企业文化从众心理外意识等级序列意识。

论文摘要: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被称为日本民族性格文化的核心,这种意识在日本人的语言、行为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并且,它已融入到日本企业的管理之中,形成了日本式的企业管理理念,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表现形式,以求最终探析日本企业文化形成的意识根源。

集团意识,就是认为个人归属于某个集团,个人以对集团的归属感为基础,集团内的个人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忠诚于所属的集团,为了集团发展而共同努力。围绕着这一核心含义,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又呈现出极为丰富而多样的具体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众心理。

首先,通过一个故事来初步理解集团意识。

一艘油轮即将沉没,船上的乘客来自多个国家。船长让水手奉劝乘客跳水逃生。水手告诉美国人“你是一位勇者,跳吧”,美国人立马就跳下去了;水手对英国人说“拿出你的绅士风度来吧”,英国人就跳下去了;水手对德国人说“你必须要服从纪律”,德国人也跳下去了;水手对法国人说“你跳水的姿势一定很优美”,法国人跳下去了;水手找到日本人,但无论如何劝导,他都不敢跳。水手无计可施。这时,船长走到日本人身边,在他的耳边轻声说“你看大家都跳了,你还不跳?”这时日本人才毫不犹豫地跳下去。

这个故事形象说明了日本人总是把个人置身于某个集体之中,尽量避免自己的行为异于他人,只有做到自己与他人的行动保持一致才安心。

2.内外意识。

日本人认为每个人都从属于某个特定的集团。同时,也因为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多个不同的角色,而从属于多个集团。集体内的人视为“内”,而集团外的人就视为“外”。例如,将同一公司的同事视为“内”,公司以外的人视为“外”;同属于一个协会的会员视为“内”,非会员的人视为“外”。

日本人有很强的内外意识。对待集团内的人,在心理上有一种亲近感,语言表达都显得非常亲密融洽;而对待集团外的人,则从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离,语言表达要谦逊客气,行为举止也要彬彬有礼。这种对“外”所持的态度实际上表现出的是一种的距离感,是疏远排斥对方的表现。

3.序列意识。

日本人认为集团内人际关系是一个从上至下的等级序列,按工作年限、年龄、学历、资历等论资排辈。例如:先进入公司的同事为“前辈”,后来者为“后辈”,等级高者为尊。各等级者都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可逾越等级关系。如果有人有越级的言行的话,便会被认为是不遵循规矩的人,将受到集团内其他人的排挤。

1.利用从众心理,强调个人行为与集团行动保持一致。

日本很多企业都有开“早会”的惯例,即每天一上班,就先进行唱社歌、朗诵企业理念、或是高喊口号等形式的早会,然后才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是企业为了增进员工之间的协作关系,加深员工对企业理念的理解,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建立个人与企业命运共同体而设定的集体活动。

日本企业文化十分重视团队合作精神。认为工作应该是大家通力合作完成的,功绩也是大家共同的,不提倡突出个人。在日本企业中,个性很强的人往往难以和其他人和谐相处,甚至会被认为是破坏企业和谐气氛的异类者。要想融入集体就必须去掉个性,与大家统一步调。只有将自己完全融入在集团中,才能很好地维系与集团内的人的关系,才能在企业中获得个人的发展。2.注重内外意识,强化员工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内外有别是日本企业的特点之一。将公司的同事视为“内”,公司以外的人视为“外”。这一点可以从日语商务用语的使用上看出来:公司内部人员对外一定要使用敬语,而对外人称呼本公司上司或同事时却不使用敬语。

日本的企业很多都是终身雇用制,日本人一旦进入一家企业后,便一心一意为企业服务,不会轻易跳槽。企业也十分重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在企业内部强调对“内”和谐的同时,又有严格的对“外”意识。在集团内努力维系和谐的关系,对集团以外的人采取一种疏远,冷淡,默然的态度。这种群体外的排他性,增强了集团内部的凝聚力,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争斗和内耗,确保集团在对外竞争中的战斗力。

3.强调等级序列意识,维系集团内的和谐。

年功序列制是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中的`“三大法宝”之一。年功序列制是指随着员工在企业工作年限的增加,逐步提高其工资和资历;并把员工在公司工作年限,作为其晋升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形成了竞争和协调有效融合的序列制度。

日本企业中,先进入企业者为先辈,后进入者为后辈。先进入企业的人比后进入企业的人资历要高,后辈对先辈要尊敬。企业内的员工都遵循这样的序列制度,认为只要努力地为企业服务,个人的资历,职务也会按部就班的晋升入更高的等级序列。

注重等级序列意识是日本企业维护经营稳定的管理理念,这种等级序列制度增强了企业人才的稳定性,促进了企业内部竞争体系的和谐发展,促使员工安心地为企业长期效力。

日本民族性格文化是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根源,集团意识仅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在客观上促进了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增强了凝聚力,培养了员工忠于企业的观念,树立了团队精神,使员工对企业有信赖感和归属感。这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也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精华。

[3]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万俊毅,欧晓明.日本的家文化及其家族企业特征[j].经济问题探索,2005,(7).

[5]谭一夫.日本式管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总结:希望企业文化论文:浅析集团意识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帮助。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汇总篇十二

西方管理学从泰勒、法约尔开始,逐渐架构成完备的体系,又衍生出众多的流派、学派、丛林。与此相对,中国古代诸子百家,虽观点各异,但都离不了理国治邦,他们的文化精髓既是人生哲学,也是管理思想。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不乏深邃闪光之处,却沧海遗珠,散见于经、史、子、集,缺乏系统的整理。于是,学院教授的“正统”管理学“言必称希腊”,基本是西方管理学一统天下。

西方管理在直接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中积累出明显的优点: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地控制和严密地管理,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而其缺点也是明显的:重视对管理的理性分析,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管理技术片面追求数学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的倾向,无视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对管理中某一要素进行深入地、科学地分析,总结出的某一方面的规律,却往往把局部的规律看成是一个管理活动的普遍法则,产生了以偏概全,走极端的弊病;现代西方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复杂也带来新的矛盾。组织结构复杂常常使各种矩阵结构相互牵扯,扼杀了创造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重视社会人生。所以东方管理文化也是以人为核心,具有浓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协调各种组织、群体间的关系,强调整体协同,而且这种协同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而且包括人与自然之间。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的是“愿不愿、想不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员工“心愿”的问题;而西方则注重员工“会不会、能不能”,是针对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方面下功夫,各有侧重。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不断提升境界的养料,把企业当成一个大家共同发展的平台,而不只是个人财富积累的木桶,那他前进的动力在某些阶段会受到限制和影响。

相对于西方系统的、并在某种程度上已发展起来的科学监督和统计制度,东方管理思想更注重人的自我约束、修身养性的自我管理,通过高度的自律适应自然。从“性善论”出发,通过自身修养来解决问题。这些和现在比较流行的“人本管理”思想有共通之处。儒家讲究的是“宽容和谐内部环境”,但在管理中的感性成分较大。极端的感性管理也会导致具体管理者无所适从、无所凭依,管理走型。

东西方管理文化不同,对管理的本质和认识也就不同。但是在当代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融合的趋势中,现代管理本质越来越体现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为核心的人本管理思想。对于“人本”管理思想的回归,中国上古时代提出了“德为贵”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儒家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修己”,即自我管理;其归宿是“安人”,即理想化的社会管理及最终的天下大同。“修己安人”包含了根本性的个人修炼与管理方法。市场经济体制更加需要提倡诚实守信、意志坚强、艰苦奋斗的精神。西方也普遍认识到了这种重要性,在mba课程中也开设了“管理伦理”的课程,东方管理学派提出了“以德为先”观念,强调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把道德行为放在首位,遵行“德智兼容”。日本企业的成功更是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在全球开始展露风采。当时美国正在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嘛。企业劳动生产率在连续增长了20多年后骤然停止了增长。而这时,日本作为战败国,战后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石油等原料全部依靠进口,但他们的企业在石油危机中安然无恙,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日本企业管理的成功离不开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典管理思想的长期熏陶。很多日本企业界人士认为,日本现代企业管理与竞争是建立在中国古典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早在公元八世纪,儒教就以行政手段得到日本政府推行,国民诵读《孝经》,提倡孝道。进入十六世纪,儒教被奉为日本官方哲学,日本兴起了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思想的全面研究。直至今日,儒家思想的痕迹,依然显著地存在于日本人身上。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奇迹般崛起,令世人瞩目。于是全世界都开始掀起了一股研究日本经济成功奥秘的热潮。包括曾经是日本人老师的美国人也放下架子,“拜徒为师”。经过一番探讨研究,欧美学者惊叹地发现,日本经济的奇迹来自于旺盛的企业活力;企业活力又源于成功的企业管理;而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奥秘则在于日本企业强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管理思想,日本企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与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相结合形成的;因此日本企业的成功不仅与美国的资金扶持有关,而且他们在实践中能够打破西方注重理性的.管理理论的框架,不是单纯就管理论管理,而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不仅强调设备、技术、产量等“硬件”,也推行现代管理的体系、制度、方法,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特别重视人的价值,重视属于文化层面的“软”的因素。如员工归属感、价值观的培养,“企业风土”等企业文化建设,包括如“社风”、“社训”、“社长信条”、“经营原则”、“企业使命感”等。而儒家思想正是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动力因素。是创造“软”因素(日本企业文化)的关键所在。

日本企业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积极向上的正面价值因素,如中国儒家的讲求“和”的哲学观念,重视集体主义、重视人际关系等,但同时又克服了儒家思想中只强调人的社会性而忽视人的个人主体性的弊端,所以,日本企业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实质上是一种嫁接,即将儒家思想原体系打破,对构成要素进行分解,把正面价值的留下,负面价值的弃之,形成全新的排列组合,然后再将重新排列组合的儒家思想精华与西方强调人的个性与自主性的人文精神相结合。这种杂交式的结合,不仅保留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儒学扎根于市场经济的土壤中,以发扬其超越时空的优势。于是产生了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强调的“人本管理”思想。这种人本管理思想与儒家的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以人的管理为中心,强调员工的教育培训,如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经营就是教育”就是这一思想的写照;强调企业内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日立的“和”,松下的“和亲”,丰田的“温情友爱”等管理思想;强调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员工“以厂为家”的团体精神等。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粹——“大和精神”,也是儒家人本文化影响的产物。即把儒家人本思想的重视思想统治,讲求伦理道德与日本民族精神结合为一体,形成日本企业文化这一灵魂。日本企业在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中,也是以中国儒家人本思想中的“和”、“爱”、“诚”、“信”、“忠”为行为标准来提高员工素质的。

日本企业管理还讲求施义,这种管理思想,与儒学中的“义”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儒家义学,至精至微,日本企业管理者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有的日本公司在经营宗旨中就明确直奉行“先义后利”!“先义后利”思想出自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所著的《荣辱篇》。荀子曰:“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成功的日本公司重视对职工进行先义后利的思想教育,教育职工要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日本企业家认为,优质的服务是利益的源泉。搞企业不能先考虑利益,而要先考虑怎样才能给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若全体员工皆能晓此大义,自然就会给公司赢得信誉,从而产生不为盈利却又自然盈利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先义后利”。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是世界上九大公司之一,是目前日本获利最高的企业之一,其营业额从战后至今增加了4000倍以上。松下公司的创始人及领导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该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有很强东方色彩的企业文化建设,突出表现在:一是强化企业命运共同体建设,在日本首先创作公司歌曲并制定价值准则;就像现在你一走进“好又多”超市,你就会听到他的公司歌曲,这样的文化熏陶很容易让人们不自觉的将公司的命运和自己的联系起来。日本的横滨饭店规定对新雇员培训的一半时间不是讲业务,而是教他们懂得自己应对周围的社会承担责任,其中包括让他们到饭店前面的公园打扫卫生。在日本,有一句很响亮的话:“没有文化,就没有企业。”由此可见日本企业家对文化在企业活动中的地位的认识。二是重视人才培养,这从松下幸之助的名言“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中可见一斑;另外一家日本企业——日本京滨制铁所是一家高度自动化企业,在技术管理和工序管理上全部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但这样一家企业却也十分强调人的作用,建立很强的工作道德观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培养职工道德观念为主,并围绕道德观念在其他方面协调发展。三是注意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使员工易于接受。比如开会,可以选择不在会议室里,而在其他地方。比如开会迟到的人,可以叫他们请按时到场的人吃饭等等。这样一些比较远离传统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避免被束缚的感觉,从而能够更容易的接受。

日本是“东方的西方国家”,或许正是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日本同时受到东西方文化和管理思想的熏染,它才能有这样一个契机将这两者融合起来。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日企横扫英国的摩托车业,超越德国和美国的汽车工业,抢夺德国和瑞士的钟表和光学仪器市场,打击美国在钢铁、造船和一般电子产品上的传统优势等一系列的企业神话,这些神话不断的被文化管理学、企业战略学、工商管理学等学科选入教材,流传起来。我们应该学习日本企业的成功,掌握西方的管理理论,领会东方的管理思想,借着改革开放的契机,将东西方的管理哲学在中国来一个第二次融合。

美国华人管理学家成中英教授说,中国是“心”文化,美国是“脑”文化,管理是外在伦理,伦理是内在的管理。西方的管理方法在国外公司有时很好用,但现在我们的员工是中国人,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亚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运用西方习以为常的管理方法。虚实结合,既学习西方的管理之术,又领悟中国的管理之道,从让我们中国的企业也成为全世界学习的样板。

不可否认的中西方文化和思维差异,既不能消灭它,也难以统一它,因为世界需要五彩斑斓的文化,问题的关键是应当在差异彼岸构筑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搞洋务运动的张之洞在他的《劝学篇》里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今天用在现代管理中,仍然有借鉴意义。

[1]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黎红雷.中国管理智慧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孙聚友.论儒家的管理哲学[j].孔子研究,2003,(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