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日本住宅文化论文范本(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23:15:32 页码:14
2023年日本住宅文化论文范本(模板11篇)
2023-11-22 23:15:32    小编:ZTFB

总结是前进的动力,也是成功的秘诀。在进行分类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不同的因素,而不仅仅是情景本身。以下是哲学家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范本篇一

日本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企业财务管理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介绍了日本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希望能够对构建我国公司财务管理机制有所助益。

日本企业分为个人企业和法人企业,法人企业95%以上是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而在大企业中,95%为股份有限公司。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它们虽然在日本企业总数上所占比重只有0.2%,但在资产和营业规模上却占据了日本企业的半壁江山(约50%的份额),这类企业最具代表性。

日本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个人持股比例较低。拥有公司股权的主要是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在金融机构中,银行持股又占主导地位。据统计,在1992年日本公司的股权结构中,金融机构持股率为44.47%,其中银行持股率为21.87%,而个人持股率只有23.85%。实业公司持股率24.36%,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二者合计持股率(法人持股率)高达68.83%。近十几年来,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持股率一直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突出地显示了股权法人化的特征。不仅如此,日本公司之间相互交叉持股的比例较高。目前,日本最有名的企业集团主要有三井集团、住友集团、三菱集团、芙蓉集团、三和集团和第一劝银集团。1992年,这6个集团内部的交叉持股率分别是21.06%、29.57%、31.68%、17.92%、18.83%和13.71%。日本企业法人之间相互交叉持股,投机动机较少,既使在公司经营不理想,股票收益率较低时,法人股东也不轻易抛售股票,这极大地增加了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性,公司间交叉持股的目的不在于获取股票投资收益,而在于加强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因为通过稳定经营增加企业的利润。

日本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等机关一应俱全。实践中,公司经营班子向股东大会提交的所有提案和报告几乎都畅通无阻地顺利通过,股东大会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和仪式化的。这是因为日本公司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法人大股东,且大企业间普遍存在相互持股关系,如果一方在另一方的股东大会上采取不合作态度,另一方也会在这一方的股东大会上进行抵制,这无疑会损害相互持股的信赖基础。因此,大企业股东一般都不会随意干预持股公司的经营决策。在这种情况下,既使个人股东不赞成公司提案,也不可能左右公司局势,于是各公司向股东大会提出的报告和议案总能顺利通过。

日本公司的董事会成员都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几乎全部由内部董事组成,很少设外部董事,并且董事人数很多,少到20多人,多则50多人,这些董事,通常是经过长期考察和选拔,在本企业中一步步升迁上来的,大多数董事由公司各事业部长或分厂领导兼任。公司董事会成员存在等级类别,按照职务和资历的不同,其先后顺序是:会长(董事长)、社长(总经理)、副社长、专务董事、常务董事和一般董事。全部董事可分为代表董事和一般董事两大类。代表董事主要是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由董事会全体投票选举产生,他们组成董事会的常务委员会,负责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代表公司对外开展业务和行使有关民事权利。以总经理为首的常务委员会成员,既作为董事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又作为公司内部的行政领导人掌握执行权,这种决策权和执行权相互统一的公司占了日本股份有限公司总数的92.8%。这说明,日本公司的财务管理不是强调个人决策和突出个人经营思想,而是以经营者为主导的集体决策机制。

日本公司股权比较集中,作为大股东的法人股东对公司具有较强的约束控制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主银行制。在日本几乎每一个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与之保持长期联系。主银行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银行信贷、债券发行、持股、支付和结算、提供管理信息等方面。由于主银行投资的主要目的不是股息,而是长期投资收益,因而就特别关心企业经营绩效,一旦企业经营不善,主银行会通过召开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更换企业的最高领导层,从而实施对企业的控制。

二是交叉持股形成的相互控制机制。根据日本《商法》规定,公司不能持有自己的的股份,但却可以相互持股,因而通过相互持股的纽带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企业集团。在集团内部,每个公司持有多家公司的股份,多家公司又反过来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为了协调彼此间的关系,保证各个公司的利益,集团内部建立一个协调机构,即经理会。

经理会实质上是大股东会,由各法人股东的社长或主要负责人组成。经理会对集团内各个公司都具有较强的控制力,通常对各个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方针、人事安排等都具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因此,日本公司的财务管理是法人股东为主的相互约束和主银行约束相结合的'一种控制机制。

日本企业经理人员是以低薪和高声望、高地位获得有效动力的,他们的收入水平并不算高,而且高层经理与一般职员在收入上差距也不大。经营者的收入水平不高,持股率也很低,他们的动力主要来自精神激励。日本企业普遍采用职务晋升、终身雇佣及荣誉称号等方式对经营者进行精神激励。日本社会非常重视等级秩序,管理者在公司中的工作业绩突出,就会得到晋升,社会地位得以提高,会更受人尊重。

日本公司中的董事大多是从公司内部晋升提拔的,这成为公司对管理者和员工实施激励的重要手段,其激励更具长期性效应。这种动力机制卓有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理的劳动是一种专用性很强的资产”。即这种资产一旦用于某种用途,将完全或部分地无法改作它用,或即使能改作它用,也必定遭受严重的损失。这种资产的专用性是约束经营者减少“道德风险”,对公司经理施以卓有成效动力激励的内因。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经理都希望尽可能维持其与公司的交易关系的连续性,这是他们避免损失的最佳选择。

[1]曹凤歧: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2]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林忠:英、日、德三国公司治理结构比较[j].经济研究资料,1995(6)。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范本篇二

[摘要]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就是一种摄取融合外来文化并不断学习发展的混合文化,日本在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本文试从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着手,来阐明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中日;茶文化;交流。

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济上取得的惊人成绩让世人刮目相看,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与其自身文化特色有很大关系。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它吸收融合并不断学习发展外来文化的过程。“岛国的地理位置给日本提供了与外界交往的自主性。”日本在很早就开始了吸收外来文化的历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这一点,贾华在《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中总结道:“(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二)选择性地摄取、兼容外来文化……(三)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融合性……(四)保持和传承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作为与日本隔海相望的近邻中国,也与它有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对日本在对外交流中体现出的这些特征多有表现,本文试图以茶文化为例,说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这些特征:

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日本的文化发展特色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四面环海,面积狭窄的冲积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部短而急的河流纵横交错,生存空间相对狭小封闭。拥有险山、急流、汹涌大海这样的天然屏障,不仅使日本免于外族入侵,还使得文化不发达的日本在选择外来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接受外来文化原则前,日本只取前者,并将它实践为“只取其精华”。

滕军曾将日本的茶道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茶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平安时代。第二个时期是受中国宋朝的抹茶冲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第三个时期是受中国明朝的叶茶泡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代。”从这三个时期来看,日本所选择的对中国茶文化的吸收时期,正是作为茶源地的中国,茶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者出访过程中,“当时日本政府遣使隋唐的主要目的是学习隋唐文化,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通过使节来获取大陆的物品。所以,负此重任的来华日使临走时要选择最有价值、最令日本天皇满意的物品带回国,并敬献给天皇”,而这些遣唐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茶文化带回日本敬献天皇。

隋唐时期作为中国的鼎盛时期之一,理所当然地被日本当作吸收其文化的对象。中国的茶叶及品茶法就是在这个时期传到日本。在传播途径上更是与众不同,“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有许多途径。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等,赠送各种礼品(包括手工艺品和动物等)及书籍,是一条通常的渠道。宗教和贸易,是另外两条重要的途径……在这三方面之外,文化交流还有意外的渠道,为当时的人所意想不及的,即战争与掠夺也会造成文化交流的机会。”而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的途径是“通过佛教和僧人”,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空海(774~835)、最澄(767~822)、荣西(1141~1215)、村田珠光(1422~1502)、武野绍鸥(1502~1555)、千利休(1512~1591)。无论是留学僧还是请益僧,他们在唐期间开展佛教活动时,周围活跃着许多爱茶、饮茶、颂茶的中国诗人学者,耳濡目染了中国当时先进的饮茶文化,带回茶籽,传到日本。南宋时,中国茶文化高度发展,日本遣宋使中主要以荣西禅师为代表。他在中国期间遍访江南名刹,后移居天山景德寺。荣西除了致力于佛教钻研外,也充分利用江南茶园遍布,饮茶之风盛行的优势,加深对茶的研究,并于第二次回国后的1192年写成了主要以宋代《太平御览》为参照的《吃茶养生记》,开篇便写道:“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亦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不可不摘也。”。即便到了明代,倭寇盛行时期,中日之间也“想方设法”进行交流,尤其日本,派出的遣明使一般都是由通晓汉文的高僧来担任,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日之间的进一步交流,这个时期,“正是日本茶道骤形成的期间”。

二、选择性地摄取、兼容外来文化。

日本在积极吸收世界上先进文化时,从不全盘吸收,而是有选择地摄取,根据本国的国情来兼容外来文化。

日本原本没有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更谈不上创造与茶有关的茶文化。自从遣唐使们将茶文化从中国传入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就开始伴随着日本茶文化的延伸发展。围绕日本茶道史三个时期看,当中国的唐朝经济文化臻于繁盛之时,作为未完全摆脱氏族制残余的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更是趋于全方位的。平安时代的日本,社会混乱,忧世忧天的没日思想浓郁,与此同时的中国,茶文化在禅宗大力提倡饮茶以及陆羽《茶经》的大肆鼓吹下兴起,很多人通过接触禅开始了饮茶的习惯,茶也从南方传到北方。《茶经》宣告了中国茶文化的成立,使儒、道、佛等中国文化的精髓与饮茶过程结合,这些,被崇尚佛教并且出于佛教研究目的来到中国的日本使者所吸收,根据当时日本国内的社会状况,民众普遍存在的情绪,人们的精神面貌等,尤其对中国的禅宗思想进行了摄取,“日本的茶道在形成的过程中明显可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痕迹,禅宗的精神就是直接来自中国”。室町时代末期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提倡受禅宗思想的引导而产生的“空寂茶”,茶从奢华之风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与村田珠光参透禅并决心将禅与茶结合有莫大关系,后来,茶室面积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也不断缩小,不讲求世俗的尊卑高下,不断拉近主客之间的距离,日本的茶道也逐渐从禅与茶的融合中确立了“敬、静、寂、和”的茶道精神。

日本对外来文化表现出的强烈融合性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来形容日本民族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不为过的。它以极宽容的态度接纳来自各方的先进文化,经过选择性的摄取,兼容后,使这些外来文化最终为日本本民族服务。

“中国唐、宋、明代都对日本茶道以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日本茶道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日本民族是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养料的,正是长期和多方面的学习和借鉴中国茶道的精神、程式及技巧,并与其本民族的特色和文化相融合,才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在谈及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强烈融合性时,“茶”文化是最有说服力的内容之一。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在与其他国家展开的文化交流中,首先推荐介绍就是日本的茶道。如今,在国际上久负盛名的日本茶道已被很多国家作为课程学习,茶道也早已成为日本先进文化的代表,而这一切,都与中日茶文化交流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唐代,被文人墨客爱不释手的茶被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们带着一种崇敬之意效仿,开创了日本的饮茶之风;镰仓时期,荣西的《吃茶养生记》大谈茶在中国驱睡意,以及救世救民,大有与唐代陆羽《茶经》出世后类似的功效,日本茶文化进一步发展;茶从使用走向艺术是在室町时代,以后又逐渐融入从中国吸收来的禅宗思想。在日本茶道形成的过程中,日本曾经出现过将外国文化与日本民族的文化相结合的思潮,为此,珠光也曾在这种背景下主张过反对自以为是思想,要主动接近有能之人等,此外,他还将地炉导入茶室,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源于中国的饮茶文化与本民族固有文化融合的进程。与地炉导入情况相类似的是风炉。风炉在唐代陆羽《茶经》中有详细记载,它在室町时代传入日本,日本茶道中的风炉有一些仍保留了中国风炉的模样,但是,日本随后又在中国风炉的基础上发明了泥风炉、铁风炉等等。

同风炉地炉一样,中国的茶文化在日本从无到有,从开始的近乎全部的吸收到不断筛选,再到与本民族文化结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最终形成符合自身发展又促进自身发展的茶道文化,这与对外来文化的强烈融合性是分不开的。

四、保持和传承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

日本文化是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但是作为在日本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日本传统文化始终是日本文化的主体。今天我们看日本文化,也许能对日本的任意一种文化找到它的本来归属国家或者地区,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隐藏在日本文化背后的,却是日本固有的宗教意识、道德伦理意识、生活习惯等。

日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这一特性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也有很多体现。例如,《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中,在描述门茶时提到,“门茶初期,以辨别本茶非茶为主,即尝出尾茶(本茶)与其他茶(非茶)的区别就可以了。这里受到了中国宋代门茶中的辨别皇室专用的北苑茶(正焙)和其他的茶(外焙)的影响。不过,日本的门茶将宋代的门茶大大升级,更加游戏化、系统化、复杂化、”接着,书中又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起中国宋代的门茶来,室町时代的门茶更富有游艺性。这是由日本文化的特点决定的。日本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儒家的君子文化不同,具有明显的结座性。喜欢大家凑在一起做点什么。在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有了平等的前提才产生了游艺。”日本人的游艺性深深影响着日本茶道游艺性,使门茶源于宋代却有别于宋代。

日本还将和歌艺术理论导入茶道,将素淡典雅的日本独有文化融入茶道,还有第一个按照日本茶道理念专门设计的茶碗―乐窑茶碗。另外,日本人爱洗澡,茶道文化中自然少不了沐浴方面的元素,日本在举行茶会时常常有沐浴的活动,这是中国茶文化中所没有的。表层文化背后的日本传统文化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最终使日本茶道文化深入人心的,并不是它停留在表面的外国文化的影像,而是日本民族深层次的传统文化。

日本民族是一个不简单的民族,日本民族的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从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便可见一斑。它在摄取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迷失自己,始终保持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吸收先进文化时始终坚持有选择,有目的。这些都是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贾华:《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

[2]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1992年。

[3]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4]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5]古田绍饮译注:《吃茶养生记》,讲谈出版社,2000.

[6]徐静波:《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7]余悦:《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以茶道思想为中心》,《历史学》,2009.10.

[8]余悦:《日本茶道的源头与当今茶人的学风》,《农业考古》,1998年。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范本篇三

日本是文化产业大国,与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系统不够完善,整体而言与日本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对日本文化产业进行分析,了解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总结其发展经验,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1文化软实力。

在国际关系学中,国家实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影响核心,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国际地位及其国际影响。在当今社会,尤其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之间所拥有的实力资源出现了转化困难的现象,若要提高国家实力就必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实力发展方向中,“软实力”作为一种集文化、意识形态和国际机制建立于一体的发展方面,因其对社会的广泛影响而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在软实力当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发展动力,因此学者也把软实力称为文化软实力。软实力的形成来自于国家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是通过吸引而非侵略来达到自身发展目的的一种能力,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水平。与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相比,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文化软实力具有以下特点:

1.1.1文化软实力体现了国家的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更是反映了一国政治和外交政策的价值,同时也是“和谐文化”发展的基础。

1.1.2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军事等密切相关。

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是保障一个国家发展和不受侵略的重要方面,而文化软实力具有影响社会发展基调的作用,因此对与文化相关的经济及军队建设有着极大的影响。

1.1.3文化软实力是通过文化理念、

科技和商业模式三者的共同支撑发展起来的。在文化软实力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理念是基础,科技是发展根本,商业模式是重点。从整体来看,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1.1.4文化软实力具有国际化发展倾向。

文化软实力在一个国家提高国际影响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也因此收到了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他们提出了很多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这表示文化软实力正在向着国际化发展。

1.2日本的现实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日本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受到了许多国家的不满,而要使得经济进一步发展,进行相应的文化交流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文化的广泛影响,日本的发展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一定影响。在软实力开始发展之前,日本的硬实力十分发达,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这也使得人们对文化方面越来越关注。日本作为战败国,在一片废墟和狼藉中只用了短短七年就完成了恢复发展阶段,并且在之后的二十年中保持着每年百分之十的经济增长速率,这极大地影响着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然而,在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公害问题、环境问题、道德水平下降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给日本政府严重的打击,同时也刺激日本政府进行反思和思考。除此之外,二战之后美国文化大量渗入到日本文化中,日本政府面对这一境况并没有采取消极保护主义,而是通过体制和观念的更新发展致力于自身文化产业的发展。

日本在发展文化产业战略时,首先对自身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并且对日本魅力进行了重新评估。其次,日本通过经济利益和软实力发展吸引其他国家进行外交,使得日本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日本文化产业大国战略政策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

2.1.1人才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本深深意识到若要进行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吸引国际性人才进行建设。首先,日本政府为外国创作者提供了临时居住资格,并且与周边国家协作,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发展和提高的平台,通过作者和设计师之间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巨大的联系网络。其次,为了跨越语言障碍,日本在国外开设了很多日语教育机构,通过派遣国内教师教学和鼓励外国学生留学的方式使留学生成为日本与其他国家进行良好交流的桥梁。

2.1.2国外项目的实施。

日本在国外的项目范围十分广泛,在地域产品、流行、饮食、传统工艺品等领域均有所涉猎,并且通过现代企业和分销业的联手将这些产品进行打造和包装,使得这些产品逐渐成为日本开展海外项目的主要商品。这使得日本的产品及文化观念逐渐深入到周边各国的市场当中,并且通过独特创意的分享逐渐影响着各个国家对日本的看法。

2.1.3相应机制的建立。

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日本的文化产业市场,日本建立了相应的机制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首先,对文化产业进行广泛的宣传,以国外媒体为媒介向海外消费者介绍日本文化,并对日本文化进行了解和接受,创建一个具有日本特色的集时尚、食品、旅游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项目。其次,在日本当地建立一个完善的消费机制,通过对产品进行销售和相对完善的服务获得相应的利润。最后,建立国内的宣传机制,提高日本自身的吸引力,促进日本的追随者在国外进行消费。

2.1.4提供足够的风险金。

在日本文化产业当中,最受瞩目的当是漫画产业,而与漫画产业相关的电影、动画片、节目、游戏、书籍等也受到了国际的认可。但是与此同时,日本的出口率还不及美国文化产业的三分之一,并且出口产品中游戏软件占绝大多数。在此前提下,为了进入各国的电影市场,日本的产业革新机构为相关公司以百分之百出资的方式提供风险金。

2.1.5国家的政府的战略部署。

作为国家的领导机构,政府应当发挥应有的决策功能。对日本来说,若要进行海外的经济扩张就必须对各个阶层的部门进行统筹,通过战略合作的加强吸引游客并增加出口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其次,对日本的品牌、文化和生活方式进行全面的推广,通过建立全新的孵化体系,对中小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足够的风险货币。与此同时,制定相应的基础设施,促进文化的推广和经济的发展。

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已经十分发达,通过总结和分析,日本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2.1企业的广泛参与。

在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广泛参与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方面。日本的企业,无论大小,都参与到了文化建设中去,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文化艺术协会的成立等对日本文化进行了丰富和推广。

2.2.2广告业的蓬勃发展。

广告作为最有效的推广手段,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广告公司所从事的事业本身就与文化相关,再加上日本政府的支持,日本广告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广告媒介覆盖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等大型活动,为日本文化的推广提供了发展平台。

2.2.3完善的经济体系。

日本文化的另一发展方面是演艺人员。在日本,几乎每一位艺人都有自己的经纪人,并隶属于相关公司,这样处理相应问题就变得有逻辑并且适合通过法律进行约束,能够有效的培育良好的演出市场。

2.2.4大型活动的举办。

举办大型活动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推广自身文化、展现自身文化价值的途径,日本通过举办以“年”为冠的大型活动,一方面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到活动的消费中去,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日本文化的影响,为日本文化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已经相对完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从不同方面总结出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3.1管理方面的特点。

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是前提。在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方面的特点主要是行政的指导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是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政府并没有采取强制手段推行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是通过相关立法,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对文化产业进行约束和管理,引导文化产业向着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为文化产业创造发展条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灵活的行政指导加强企业与人的沟通。当前日本政府所采用的影响企业行为的手段有劝告、建议、期望、要求、指导、指示、警告、命令等。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建立了官方的文化产业咨询机构,影响着文化产业和各大企业的发展。通过政府的行政指导,对产业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同时对企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鼓励和扶持,使得社会的各方面都能够参与到文化发展中去,为文化产业的推广打下了基础。同时日本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引入竞争机制,并且在竞争中加大了文化产业的作用,使得企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有了密切的联系。市场即使的灵活运用为文化产业的推广建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参与文化活动的举办,各个企业之间增进了交流,同时也得到了发展的机遇。

3.2政策方面的特点。

日本出台了许与文化产业有关的扶持政策,涉及方面包括金融、税收、财政、人才培养等方面。文化产业的支柱是精神产品,因此对精神产品的保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日本通过建立相关法规对文化创业和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在日本政策的扶持和法律的保障下。日本的文化产业得到了有效的丰富和发展,提高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通过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立,为精神产品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自1970年日本颁布《著作权法》以来,又相继颁布了《著作权等管理事业法》、《观光立国基本法》、《传统工艺产品产业振兴法》、《产业活力再造特别措施法》、《只是财产基本法》、《文化产业促进法》等等与文化产业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其民法、商法的制定业余文化产品提供了相关的法律保护。日本在制定了新的法律后,往往也会制定一些列的配套措施以实现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这也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日本法律的有效实施。

3.3规划方面的特点。

在发展文化产业时,良好的发展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日本在发展文化产业时,注重系统的配套性和企业间的联系性,期望通过不同业种的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以动漫产业为例,一部流行漫画出版后,通过其受欢迎程度进行后期开发,例如拍摄动画片,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开发相关的电子游戏,制定相关的周边产业等等。日本文化产业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尤为注意的一点是突出核心产品,通过核心产品的开发开拓市场,同时通过衍生产品的开发对市场进行拓宽。这也成为日本各项产业发展的模本。以日本最大的动画集团东营集团为例,在进行一部动画的制作之前,就已经对周边产品的开发进行了相应的规划,动漫的相关周边产品细小而繁多,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午餐盒、镜框、文化衫、手提袋、玩具等等。这样在动画片进行放映的同时,相关产品也得到热卖,这对资金的有效回收,市场的广泛开拓,动漫人物形象的推广都有很大的促进意义,可谓是一举多得,具有很好的宣传效益。

3.4科技方面的特点。

与任何产业的发展相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除了上述特点外,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科技含量高。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好的想法和创意得以实现,并能够促进其进一步转化为文化产品推广的卖点。通过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有效利用使得文化真正成为一个产业,并真正投入到提高经济水平的过程中去。只有对先进技术的利用才能够有效的打开文化产品的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日本高度重视相关技术的开发及普及。除此之外,日本还建立了一个软硬件相互配合的商业模式,通过政府对文化产业进行创业投资,鼓励国民和企业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文化产品的开发中去,同时还积极鼓励社会各方进行文化投资。

3.5发展方面的特点。

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动漫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自于其独特的创意,而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创新设计是整个产业的基础和先导,而要吸引海内外消费者独特的、符合大众趣味的创意和设计方案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时,将发展重点放在了人才培养和鼓励创新上。日本拥有一批国际先进的漫画大师和动漫导演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事实,日本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举办各类研习班和竞赛,提高国民的文化产业意识,在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的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尤其是在设计管理、经营管理方面,日本更加强调人才行动力的培养,这就使得文化产业的相关人才具有良好的素质,并且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为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总结。

文化产业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方面,同时对提高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增加国际影响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日本作为文化产业大国,从人才培养、法律制定、政府引导、科技应用、政策扶持等方面来看,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已经相当的完善。我国在对文化产业进行发展的时候,也应当进行相应程度上的转变,使其与日本的文化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融合。也正是由于日本这种在文化元素方面的融合,才使得日本的动漫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3]季姝同.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8):89.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范本篇四

日本人上班时间的长度世界有名,日本人认为“无偿加班,’,“下属不能比领导早下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导致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中国员工工作压力过大。

这种现象的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首先、在武士道精神中,忠诚被认为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新渡户稻造,?005武士道认为国家先于个人而存在,个人必须要为国家存亡履行义务折射到现代社会的日本企业,忠是指忠于公司,公司的利益先于个人而存在,员工应该把企业当“我家”,而无偿加班正是融入企业共同体、忠于企业最直接的行为另外、“加班”在日语叫“残业”,解释为残留的作业,即工作时间内应当完成而未完成的事情(李萍2003兀日本人认为加班是因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完,这种意识有利于督促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尽量避免加班再者、“不能比领导早下班”也是忠诚的表现日本企业的工作以集团的方式进行要求员工尊重领导、辅助领导,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同时还体现了“仁”的精神,“仁”用于督促武士不能失去同情和怜悯,要为他人着想领导下班了仍在工作,作为公司的一员,牺牲个人时间协助领导,换来集团利益的维持是值得的,所以日本人没有把这种行为理解为牺牲,而是一种光荣的职责所在。日本人上班时间的长度世界有名,日本人认为“无偿加班,’,“下属不能比领导早下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导致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中国员工工作压力过大。

日本企业对员工有许多行为规范:员工要做到绝对守时,员工上班迟到一分钟会被扣除半个小时的工资;工作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做到尽善尽美;工作时间不可以干私事;事情须按照规矩办事等。

这些行为规范的背后体现了武士道中“礼”的精神“礼”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礼貌比如:武士对将军鞠躬行礼并且要用敬语等这种上尊下卑的等级关系一直沿用至今,日本人认为这是尊重对方的礼貌表现在日本人看来,“守时”对外是对对方的礼貌和尊重,对内是让自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日本人无论上班或开会,都会提前5分钟准备好另一方面、“礼”是指内在的礼节,日本人的礼节体现在最为琐细的行为中比如:男性白领即使在夏天室外炎热高温的情况下也必须西装笔挺、迟到按照分钟为单位扣除工资、工作时间不可以干私事等这样的行为背后是“礼”的意识为基础,日本人认为这些细节问题是对别人的尊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对规则的信守、对公司经营理念的认同等融合起来的产物正是因为日本人从每一个细节考虑人的'需求,使日本在许多方面能够领先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

日本人认为下班后应该和领导应酬,跟同事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日本主妇如果看到丈夫下班后太早回家,甚至会怀疑丈夫是否在公司招到排斥,人际关系在日本企业显得尤其重要。

本尼迪克特指出:日本是耻感文化,耻感文化下,个人是高尚还是卑贱,行为是否正当,都要由别人来评判所以员工在企业这个集团中需要从众日本人对于他人的眼光比较敏感,即使过了下班时间,如果周围的同事还没有下班,自己先下班就会显得另类下班后和领导、同事去喝酒应酬,一方面是耻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体现了武士道精神中的“荣誉”和“义”在武士道精神中,荣誉大于生命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影响着员工的普升,通过下班的应酬,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工作变得顺利起来下班后的应酬是融入企业共同体、增强企业荣誉感的重要举动在武士社会里,“义”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现在社会中,“义”主要指公正、合理应该做的事情,日本人认为下班和上司应酬增进相互情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日两国的经济来往日渐频繁,来华投资的日资企业也不胜枚举据调查显示,中国员工难以适应日资企业的加班问题、细节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也难以融入日资企业文化(李萍?003兀而要融入日资企业文化,必须先了解支撑其背后的思想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和道德标准,至今深刻影响着日本企业文化因此、要理解日本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首先要了解武士道精神本文主要从武士道精神中的“忠、义、礼、仁、荣誉”来分析日本企业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日本企业确实存在不少让外国员工难以理解的问题透过武士道精神,我们可以试着理解支撑这些问题背后的思想当然、任何思想都有各自的利弊,跨文化交际需要更多的是包容与接纳,我们要认识它自身的优点,遵从它的积极理想在工作岗位上做到尊重领导,工作认真负责,尊重对方的企业文化,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范本篇五

日本是个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岛国,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森林茂密,丰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日本民族顺应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学观,甚至连姓名也大多与自然有关,这种审美观奠定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基础,从而使得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都能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在表现自然时,日本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从而使日本园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大者不过一亩余,小者仅几平方米,日本园林就是用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日本园林虽早期受中国园林的影响,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小庭院方面产生了颇有特色的庭园。

从种类而言,日本庭园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

枯山水又叫假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系日本园林的精华。其本质意义是无水之庭,即在庭园内敷白砂,缀以石组或适量树木,因无山无水而得名。

池泉园是以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体现日本园林的本质特征,即岛国性国家的特征。园中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

筑山庭是在庭园内堆土筑成假山,缀以石组、树木、飞石、石灯笼的园林构成。一般要求有较大的规模,以表现开阔的河山,常利用自然地形加以人工美化,达到幽深丰富的景致。日本筑山庭中的园山在中国园林中被称为岗或阜,日本称为“筑山”(较大的岗阜)或“野筋”(坡度较缓的土丘或山腰)。日本庭院中一般有池泉,但不一定有筑山,即日本以池泉园为主,筑山庭为辅。

平庭即在平坦的基地上进行规划和建设的园林,一般在平坦的园地上表现出一个山谷地带或原野的风景,用各种岩石、植物、石灯和溪流配置在一起,组成各种自然景色,多用草地、花坛等。根据庭内敷材不同而有芝庭、苔庭、砂庭、石庭等。平庭和筑山庭都有真、行、草三种格式。

茶庭也叫露庭、露路,是把茶道融入园林之中,为进行茶道的礼仪而创造的一种园林形式。面积很小,可设在筑山庭和平庭之中,一般是在进入茶室前的一段空间里,布置各种景观。步石道路按一定的路线,经厕所、洗手钵最后到达目的地。茶庭犹如中国园林的园中之园,但空间的变化没有中国园林层次丰富。其园林的气氛是以裸露的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以地上的松叶暗示茂密森林,以蹲踞式的洗手钵象征圣洁泉水,以寺社的围墙、石灯笼来模仿古刹神社的肃穆清静。

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是指在大型庭园中,设有“回游式”的环池设路或可兼作水面游览用的“回游兼舟游式”的环池设路等,一般是舟游、回游、坐观三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加园林的趣味性。有别于中国园林的步移景随,日本园林是以静观为主。

日本园林的四分之三都由植物、山石和水体构成,因此,从种植设计上,日本园林植物配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同一园中的植物品种不多,常常是以一二种植物作为主景植物,再选用另一二种植物作为点景植物,层次清楚,形式简洁,但十分美观。选材以常绿树木为主,花卉较少,且多有特别的含义,如松树代表长寿,樱花代表完美,鸢尾代表纯洁等等。日本园林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

1)源于自然,匠心独运。日本园林充分利用造园者的想象,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创造出一个对立统一的景观。注重选材的朴素、自然,以体现材料本身的纹理、质感为美。造园者把粗犷朴实的石料和木材,竹、藤砂、苔藓等植被以自然界的法则加以精心布置,使自然之美浓缩于一石一木之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种简朴、谦虚的至美境界。

2)讲究写意,意味深长。日本园林常以写意象征手法表现自然,构图简洁、意蕴丰富。其典型表现便是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的“枯山水”园林。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便能表现大江大海、岛屿、山川;不用滴水却能表现恣意汪洋,不筑一山却能体现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体现出大自然的风貌特征和含蓄隽永的审美情趣。

3)追求细节,构筑完美。对于细节的刻画是日本园林中的点睛之笔,对微小的东西如一根枝条,一块石头所作出的感性表现,显得极其关心并看得非常重要,这些在飞石、石灯笼、门、洗手钵、培垣等的细节处理上都有充分的体现。

4)清幽恬静,凝练素雅。日本的自然山水园,具有清幽恬静,凝练素雅的整体风格,尤其是日本的“茶庭”,“飞石以步幅而点,茶室据荒原野处。松风笑看落叶无数,茶客有无道缘未知。蹲踞以洗心,守关以坐忘。禅茶同趣,天人合一。”小巧精致,清雅素洁;不用花卉点缀,不用浓艳色彩,一概运用统一的绿色系。为了体现茶道中所讲究的“和、寂、清、静”和日本茶道歌道美学中所追求的“佗”美和“寂”美,在相当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深山幽谷之境,给人以寂静空灵之感。空间上,对园内的植物进行复杂多样的修整,使植物自然生动,枝叶舒展,体现出天然本性。

5)谈佛论法,体现禅意。宗教在日本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而寺院、神社则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象征物。日本园林的造园思想受到极其浓厚的宗教思想的影响,追求一种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境界。特别是后期的枯山水,竭尽其简洁,竭尽其纯洁,无树无花,只用几尊石组,一块白砂,凝缠成一方净土。

3日本园林对当前城市园林建设的借鉴。

近年来国内城市景观和园林建设中出现许多不切实际的现象,如在住宅绿地设计中出现“欧陆风”,城市建设中出现“广场风”,一些园林设计作品追求西化,追求气势,追求整齐划一,缺乏个性、粗糙肤浅、没有民族特色的园林作品随处可见。对传统园林文化也存在两种偏激的倾向:或是全盘否定,或是全盘复古。前者对中国园林失去信心,在实践中放弃了对传统造园思想和手法的尝试;后者是僵化地模仿照搬古典园林,大造假古董,成为与现代人格格不入的新文物。因此,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文化方面,我们应该向邻国日本学习,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逐渐将本国文化融入其中,形成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园林体系。

日本园林十分强调来源于自然,但不简单地模仿自然,反映了其民族的自然观。砂石之间的流水,庭院角落的植物与组石,园林中的山景、小溪以及园中的树木,无不与日本作为岛国相适应;其茶室庭院也与日本茶文化紧密相关,是茶道的体现。这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当前国内的一些景观和园林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体现设计“以中国人为本”,反映中华民族文化,设计出符合当地环境、体现文化特色的景观,而不应一味地追求西方化的园林景观效果。

日本园林受到“空、寂、灭”的影响,剔除了设计中的刻意加工,却可以让人产生回味无穷,心神俱醉的意境。由此想到当前国内的一些园林作品,由于过多地繁琐矫饰而呈现出的人工造作,体现不出美感与意境。我们应该摈弃那些过于强调视觉效果、大肆改造环境、创造人为景观的设计,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利用生态学原理提升和改造自然生态,最终使之最大限度地适合人类居住的需要,“以简单的造型与不起眼的元素,在最大程度上释放出园林的魅力”。

日本园林景观布局是优美和谐的,但对具体到构成整体景观的每一个细部进行设计时,同样精心打造。日本人对细部设计表现出其他国家民众少有的关注,从而使得其设计作品更富有魅力,更耐人寻味。其细部处理方法对我国现代景观园林建设很有借鉴作用。

4结语。

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虽同属东方园林,但绝不等同于中国园林。日本园林通过有选择的、有发展的从中国园林之中兼收并蓄,同时吸收许多西方园林(特别是在园林建筑方面)的优秀之处,发展了具有自己民族风格、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的园林形式。从分析日本园林的特色,我们可以在当前的城市景观设计和园林建设中得到启发。

景观设计是人改造自然的一部分,不能仅仅是绿化,景观不能仅仅是填补规划图纸的空白,重视视觉效果而遗失了景观功能。要尊重自然在人的作用下发展和演变的规律,适应甚至推动自然发展,使改造自然与原生自然和谐统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景观设计即体现于此。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范本篇六

1.1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形成。

茶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尝百草”的神农氏偶然间发现了茶具有解毒功能,从而把茶用作解毒的药物。

780年陆羽的《茶经》问世,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日本遣唐僧侣最澄、空海、永忠把唐朝的茶文化带回日本,形成了以嵯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为主体的“弘仁茶风”。

据史料记载,日本高僧最澄把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种在日吉神社,这里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

《日本后记》弘仁6年(815年)记载了僧侣永忠为嵯峨天皇煎茶献茶。

不过此时日本的饮茶法还只是效仿唐代的饼茶煮饮法。

镰仓时代,曾来南宋学习临济宗的僧侣荣西仿照《茶经》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

书中主要讲述了茶的药用功效,并把当时宋朝的末茶饮茶法——日本茶道的抹茶饮法传入日本。

中国的寺院饮茶茶礼在日本寺院盛行,日本茶道的茶礼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

镰仓时代末期到室町时代中期,从中国宋朝传入的游戏性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

室町时代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为中心的东山文化,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诞生了以鉴赏唐物为主要目的的饮茶活动——书院茶道。

被称为茶道开山祖师的村田珠光将禅的思想引入到了茶道中,开创了朴素自然的草庵茶风。

珠光通过禅与茶道的结合,把饮茶由一种饮食娱乐形式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

武野绍鸥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与茶道相结合,补充和完善了珠光的茶道思想,推进了茶道的民族化和规范化。

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继承了珠光、绍鸥的茶道思想,进一步完善深化了草庵茶。

千利休精减了点茶的程序,不使用端庄华丽的中国茶碗,而使用厚重朴素的高丽茶碗和日本乐窑茶碗。

他还特别规定了茶花、怀石料理的法则及作为茶人的资格,创造了茶道中日本特色美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至此草庵茶道,也即日本茶道正式形成。

1.2日本茶道的现状。

1592年千利休去世后,他的子孙和弟子们继承了他的茶道,至今大约形成20多个流派。

千利休的子孙分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个流派,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主要指这三个流派。

其他还有二十几个流派,主要有:远州流、织部流、三斋流、薮内流、宗遍流、庸轩流等。

这些流派虽然有各自的茶道风格,但都以千利休的茶思想为指导思想。

茶道的多样化促进了茶道的发展,茶道迅速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自明治维新以后,女性也加入到茶道活动中来,茶道成为许多女性出嫁前的必修课之一。

如今,茶道已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

茶道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象征,已完全融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对其生活乃至整个日本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茶道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2.1茶道倡导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理念。

《南方録》中记载了利休的话:草庵茶道最重要的目的是领悟佛法,修行得道。

茶道的本意在于禅,倡导人们通过茶事活动修炼身心,升华思想境界。

“和敬清寂”是茶道的根本精神,成为400多年来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按照久松真一的观点,“和敬清寂”的理念不应只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必须是对“事物人境”而言的。

“事物人境”涵盖整个茶道内容,包括茶道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

具体说来,“事”指点茶、喝茶、清扫、茶室的布置等诸事情;“物”指茶碗、茶勺、茶罐、茶刷等茶道具;“人”指主人、客人;“境”指茶庭、茶室等环境。

只有在茶道中贯彻对“事物人境”的“和敬清寂”,才是真正的茶道。

理解了这点,才会体会出复杂茶礼的奥妙,体会到日本人所推崇的审美观。

点茶的手法、茶道具摆放的位置、在茶室中行走的路线和步伐、饮茶的步骤等,这些环节是茶人在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稳妥、最合理的路径和程式。

当人们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能真正领悟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

茶道把待客、吃饭、喝茶等日常的生活行为提炼成极具传统和形式美的艺术高度。

正如桑田忠親在《茶道的历史》前言中所说,茶道已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文化生活的规范和理想。

它完善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日本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2.2茶道形成了日本传统建筑风格。

茶道建筑由茶室和茶庭两大部分组成,茶室和茶庭是供人举行茶事的场所。

茶道建筑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对后世日本建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日本茶道的茶室因其外形与农家草庵相似,又被称为“草庵茶室”。

茶室使用竹、木、草、石等材料建造而成,秸秆屋顶、砂土掺稻秸涂抹的墙壁、不剥树皮的原木做的柱子,尽显其古朴、自然的风格。

茶室的标准面积一般为四张半榻榻米。

茶室虽小,但每一个细节的设置,每一种材料的选择,茶人们都力求独具匠心。

茶室的小入口、壁龛、地炉、小天窗等都是茶道大师们几百年来智慧的结晶。

利休的茶室、织布的茶室、远州的茶室等各具特色,这些茶室所体现和追求的美感,对江户时代的武士阶层和上层市民阶层的房屋建筑风格有很大影响。

人们把这种代表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称之为“数寄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茶庭,顾名思义是指与茶室相配的庭园。

禅宗中把领悟的境地称为“白露地”,受此影响日本茶道中称茶庭为“露地”。

茶庭的面积不大,大多在100~200平方米,分为外露地和内露地,内外露地以中门分隔开来。

客人先在外露地静心安神,而后经中门进入内露地,也就进入了忘俗的境界。

在茶室门口首先要洗手和漱口,就是要人们洗涤心灵,除去杂念的意思。

茶庭中设置等待室、厕所(雪隐)、尘穴、石制洗手钵、石灯笼等。

茶庭中的小路,大多以脚踏石和碎石铺就。

庭中除去一条条迂回曲折的小路,均被常绿树木所覆盖,营造出“山中草庵”的风情。

脚踏石、石制洗手钵、石灯笼已成为现代日本庭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不论是日本庭园还是居家院落,都受到了茶庭的影响,历经时间锤炼的茶庭是当代日本庭园建筑的代表。

2.3茶道促进了日本陶艺制造业的繁荣。

茶碗是茶道具中品种最多、最重要的用具。

在茶道兴起的初期,使用的几乎都是来自中国的茶碗,其中端庄华丽的天目茶碗最受追捧。

随着草庵茶的确立,随着草庵茶道的确立,茶风趋向朴拙自然,外形粗糙、色彩朴素的高丽茶碗开始大行其道。

为了更好地表现草庵茶道的风格,千利休与陶工长次郎一起设计制造了乐窑茶碗。

优雅厚重的乐窑茶碗是草庵茶中规格最高的茶碗,是日本茶陶的代表。

江户时期,茶道的普及使日本陶艺技术迅速发展开来。

织布窑、远州七窑、仁清窑、志野窑等,日本的民窑遍地开花,并传承至今。

茶碗在品类、造型、釉色、装饰艺术等表现手法上的多元化极大地推进了日本陶艺民族化、本土化风格的发展。

日本茶道不仅是点茶、饮茶的过程,而且是包括吃饭在内的招待客人的整个过程。

茶道中用到的道具多达上百种,涉及陶艺、漆艺、木艺、竹艺、纸艺等行业。

这些行业里的艺术家们都以创作出符合茶道理念的独特作品为最高追求,可以说茶道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的各个工艺制造业。

2.4茶道丰富了日本人的饮食文化。

在茶道形成初期,点茶之前吃的饭一般写作“会席”,在《南方録》中开始写作“怀石”(日语中,怀石与会席都读作“kaiseki”)。

“怀石”原本指禅僧为了抵御寒冷而塞在怀里的温热石头,喻指简单的饮食。

近代以来日本人把茶道中的饭称为“怀石”。

茶怀石的内容最初是由千利休规定的,一般为一汤三菜。

菜品简单,但烹饪却极为讲究。

选材崇尚应季的天然食材,注重搭配的协调,将茶道精神与饭菜融为一体。

考究的器皿,宛如工艺品般的菜肴,每一道菜都给人味觉和视觉上的美好感受。

在江户初期大名和武士的茶道中,茶怀石不再拘泥于简素,变成菜品丰富的豪华料理,成为茶道外也可享用的料理——江户中期,在东京、大阪等地的高级餐馆就出现了“会席料理”(即现在的“怀石料理”)。

新鲜的食材、上好的烹饪、精致的器皿、优雅的环境,怀石料理已成为日本传统料理的主流,成为日本高级料理的代表。

3.结语。

历经400多年的日本茶道已发展为集宗教、哲学、美学、艺术和建筑设计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不仅影响了日本国民的精神文化、建筑风格、陶艺制造和饮食文化,还在其生活习惯、服饰、书法甚至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茶道,就没有日本文化史。

研究茶道,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认识日本社会有重要意义。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范本篇七

摘要:社区文化建设在物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社区文化基本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进而指出物业管理工作和社区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探讨了社区文化建设的不足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必须有资金支持和场地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文化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社区文化是物业管理行业的重要特征,是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品位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物业管理工作的润滑剂。社区文化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买房买环境,买房买享受”的观念,而这种生活方式恰恰最直接地体现于社区文化之中。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直接反映了小区的生命力,关系到物业的保值、增值,因此,社区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区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住宅小区本身具有兼容性和凝聚性的特点,各种环境设备设施的设立和业主之间的接触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环境。深圳万厦居业——一个在全国物管行业中被反复传颂和效仿的著名品牌,为了更好地发展社区文化,深圳万厦居业从各方面筹集资金,增加文体设施和场地。目前,社区及周边学校的体育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已建成游泳场1个、健身广场1个、篮球场6个、网球场2个、羽毛球馆5个。此外,在梅林一村开通社区网站,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这些无疑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

无论什么样风格的建筑只是个外壳,社区文化才是灵魂。通过社区文化的建设,可以增强业主对居住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住宅小区有限的生活空间加强了业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邻里关系、小区内的安全秩序,都容易成为业主共同关注的话题,容易形成社区的认同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减少业主的烦躁、焦虑心理,也为净化人们心灵找到了切入点[2]。物业管理应以优质服务、文明家庭、文明楼栋评选等一系列社区活动为契机,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物业管理公司要想提高管理水平,社区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物业管理企业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引导者、推动者,可以进一步完善服务项目,如提供老人保健咨询、儿童教育帮助、家庭生活服务等多种活动,让小区内业主觉得有依靠、有温暖、有归属感。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大家开展一些有益的社区活动便具有号召力。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最终实现物业管理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开展社区文化所面临的市场机遇与挑战。

社区文化作为当代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各级领导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开展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不能单纯依靠国家提供各种福利,在很大程度上要从社区做起,即由最基层的社会公众参与,提出自己的需要并切实加以解决。而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使社区业主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自觉抵制不健康文化,不断提升社区业主的文化品位,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

但在文化封闭的一些地区,很多业主没有接触社区文化。业主之间意识冷漠,有的小区业主平时沟通不够,信任基础不够,使人们在交往时顾虑重重。连开展“认识我的邻居”活动都比较困难,患上人际关系淡薄这一“现代都市症”。这一病症像一堵无形的围墙阻挡了社区成员间的沟通与融洽,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消极影响。针对住宅小区社区文化所面临的挑战,物业管理公司更应该重视企业文化发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亲和力,为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创造各种条件。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定位不准。不少物业管理公司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住宅小区内的休闲和健身娱乐,认为无非是组织业主说说唱唱、跳跳蹦蹦,社区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简单化。通常重视环境的美化、硬件设施的达标,而轻视人文环境的营造。在对物业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考核中,社区文化建设始终没有成为关注的主要内容。这些制约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甚至取得成果也难以巩固,必然影响着社区文化迈向成熟。

社区文化硬件设施不完善也影响社区文化活动开展。

在现代社会,由于消费者购房心理发生变化,消费者对大自然的渴望日益强烈,开发商在小区环境的规划和设计中,景观非常漂亮,用雕塑、假山、水池、喷泉、亭台装扮小区,使小区景色优美、清幽宜人,但是却没有小区会所。即使小区会所建成后,由于缺乏资金,不能更新、添置设备,文化活动和培训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住宅小区无法在节假日向业主提供文体活动。

社区文化活动的覆盖面不够广泛,社区成员参与度不高。表现在参与的主要力量是老人、儿童、以及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多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并且其中一部分是以“旁观者”的角色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而社区中的“强势群体”——中青年参与却不多,造成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群体的单一化,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功能没有完全体现。大多物业管理公司都遇到过此类难题,甚至小区业委会经过几年的酝酿由于精干业主不愿意参与而成立不起来。

另外,开展社区活动经费不足,资源难以整合。物业管理公司是保本微利型行业,大多保证正常运转已较为困难,很难有充足的资金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市、区政府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基本没有,在政策上也缺乏支持力度,开展社区活动的经费主要靠物业管理公司自身解决问题,没有经费社区文化活动就得不到保障。

首先要提高认识水平,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有深刻认识。住宅小区作为城市的基层细胞,社区文化建设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稳定发展。可以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业主认识到自己既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受益者,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也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业主成员的社区意识,激励大家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业主成员间的文明交往方式,培育融洽的人际关系。其次,大力加强社区文化的“硬件”建设。设施和活动应两应俱全,不能一则以喜,一则以忧[3]。首先要求规划好业主会所,作为休闲健身的场所,会所也给业主提供了良好的社交场所;还可以在住宅小区内成立书画中心、戏曲角等区内各种活动基地,使业主休闲娱乐有去处,锻炼学习有场所,业余生活更充实。开发商和规划设计部门应将业主会所的场地设施纳入规划,物业管理企业在前期介入阶段要从业主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社区活动开展的场所就有了切实的保障。

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物业管理公司每年从物业管理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社区文化建设,还可以寻求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赞助。可以把在住宅小区举办的社区活动与企业赞助相结合,这样既给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活动经费,又给企业做了广告,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社区与企业互利双赢。也可以业主需求为导向,物业管理公司举办社区学校或各类培训班等形式(如少儿艺术口才班、书画学习班、老年电脑辅导班等等),收取一定的培训费,以补偿物业管理经费的不足,维系社区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小区业主委员会、各物业公司之间可以进行协商,以“功能互补,服务共享”为原则,制订社区文化设施资源整合方案[4]。距离较近的几家社区共享文化设施使用权,如各小区健身房、网球场、篮球场、游泳池、图书室、儿童活动中心等,使文化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使不同小区的业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最后开展社区文化要雅俗共赏,既要有超前意识,还要有短期规划。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既有格调较高的高雅艺术,又有适合于一般业主的通俗文化。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各个物业小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应针对老年人开展一些活动。组织住宅小区社区文化活动也应该尽量照顾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业主的文化需求。目前,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的活动如家庭卡拉ok比赛、双升比赛、烹饪技巧交流活动等,高雅的活动如举办交响音乐会、春游、少儿书画展、保健知识讲座等。不同年龄层次的业主可以分享到社区文化活动的无穷乐趣,并能从中得到教育、交流和提高。社区文化的特点是以文“化”人,从人的成长来看,社区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对人的素质和整体人格的影响是最大、最持久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引导物业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取得锻炼人、培养人的双重效果。

五、结论。

物业管理小区和社区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至今,有其自身的特点,物业管理的充分发展为其建设的内容和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社区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也提高了物业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领导力。

参考文献:

[1]高占祥主编.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89.

[2]段洪义,袁永胜.探索物业管理为社区建设服务的新道路[j].中国物业管理,(2):38.

[3]洪文霞,卢培猛.智能管理系统在住宅小区的应用[j].住宅科技,(4):125.

[4]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20.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范本篇八

随着百姓物质条件的逐渐丰富,消费能力的日渐增强,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工作、生活的巨大压力,使其对住房的要求已由“有房住”、“住得下”发展到“住得好”,住宅小区不仅要环境优美、舒适、方便、安全,更要承担起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和功能,为业主提供一个和谐、文明、奋进的精神家园。而这就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服务企业、业主自身及社区基层管理组织等,以文化为媒介在住宅小区管理的不同阶段播种文明之花,建设和谐社区。

一、规划设计,文化为先导。

物业的规划设计在整个房地产项目开发系统工程中举足轻重。如果把一个项目比作一辆“坦克”的话,那么,其对市场的“摧毁力”完全取决于规划设计的质量。但建筑不只是钢筋、混凝土、玻璃体,更有着人文与情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语言的道具箱,在欣赏视觉效果的同时,更令人感动的是其深远的文脉背景、内涵。只有拥有人文与情感的建筑,才是有生命的建筑。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房地产企业在进行物业外部环境(造型、配套、设施、楼名等)设计时,应注重物业的文化品位与文化含量,突出物业的附加价值与鲜明个性,使社区不仅成为建筑文化和景观文化的展示地,同时也是社区文化发展的舞台。

二、物业服务,文化是灵魂。

物业文化设计与定位的秉承。作为物业的.售后服务组织,物业企业一旦从房地产企业手中接管了物业,便不可能再按自己的文化设计去重新改变辖区的硬件环境,只能去秉承其原本设计的文化品味,为此,在其规划设计阶段物业企业就应尽早介入,积极揣摩房地产企业对社区的文化定位,以发展的眼光并结合自己的服务经验,向房地产企业提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建议,以利于日后社区文化的顺利开展。

物业管理中文化的整合与传播。物业管理中的文化涉及物业企业文化、服务文化和社会公众文化。

物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物业管理行业有八字箴言,叫做“物的管理、人的服务”。首先,物业管理的实质是服务,对其质量的管理除制定标准化规范外,更多地强调对员工个人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其次,物业服务传递的是形象,如果不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进行引导和熏陶,业主难以接受。

物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第一,“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原则,有双层含义,其一是指在经营理念中突出以业主(或使用人)为本,业主至上,在物业服务过程中,向业主提供人性的满足,即对人的尊严、价值、个性、身份、地位、审美、情感、时尚等需求的满足,使服务呈现人性化、个性化、层次化、传统化、流行化等;其二是指突出以员工为本,为员工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突出团队精神的原则。以此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使每一员工、每一部门、每一管理区域协调一致。

物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物业企业文化是指物业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可划分为精神层、物质层和制度层。

物业企业文化的三个层密切相关:其中物质层是物业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也是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基础;制度层则约束和规范着物质层及精神层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物业企业文化建设便无从谈起,精神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思想基础,也是物业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2、服务文化建设。

所谓服务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对客户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理念、职业观念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服务文化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创造顾客满意、赢得顾客忠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形成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物业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及物业服务工作的无形性、突变性、随机性、不可恢复性、不标准性等,决定了服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服务文化是路标系,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导向功能;服务文化是文化场,可以形成一种文明服务氛围;服务文化是共振链,有激活组织的功能;服务文化是免疫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御不利事态的发生或扩展;服务文化是一种心理契约,可以传递信任和快乐;服务文化是兴奋剂润滑剂,可以使服务硬件充满生命力与活力;服务文化是一种监督制约,对服务起着无形的巨大的监控作用。

3.社会公众文化建设。

谈到社会公众文化,即社区文化,人们就粗浅地理解为娱乐游戏。其实它是一个极富内涵的概念,它是物业开发者、经营者、政府部门和小区业主共同创造出的具有小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结合。就外延来看,它体现在社区文化观、社区价值观、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区制度等各个层面,社区文化是房地产企业、物业管理者和业主共同的追求。当今的城市家居生活,邻里关系淡薄,各自封闭,老死不相往来成为都市流行病,如何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氛围,使人们走出自己的家门,传播中国人互敬互让、互帮互爱的传统美德,并使之发扬光大,已成为社会的一个共同话题。作为物业的开发者、管理者以及政府基层组织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建设社区文化责无旁贷,但这只是一种过渡形式,社区文化最大的受益者应是物业的住用者,社区文化建设最终也应成为物业住用者的自觉活动。

物业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在内涵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物业企业本身负有建设社区文化的管理目标。但长期以来,在社区文化建设上,物业管理公司只偏重于小区文娱活动的组织和支持,满足于建立几个业余文艺团队。这些工作虽然也是必须的,但却是浅层次的。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应该是通过各种载体将公司的服务理念渗透到业主和使用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引导他们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观,公共意识,建立和谐、高雅的生活工作氛围。

物业企业适应业主对社区文化的需要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是对物业管理市场的积极主动反应;物业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在社区中的渗透力、辐射力,提高公司品牌知名度,是企业的经营发展策略;社区文化实质上是物业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延伸与外化,是物业企业文化在社区交往行为上的表现,是物业企业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物业企业应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体现物业管理特色,用社区文化塑造文明社区,通过社区文化项目的建设、社区文明氛围的塑造、社区生活服务项目的展开以及社区意识的培养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多种途径,来为业主营造一个“居住安心、环境舒心、生活称心、娱乐欢心”的生活家园。

现代化的物业管理需要现代化的文化建设与传播,可以说,没有文化的环境不是文明,没有文化的商品不是精品,没有文化的服务不是享受,没有文化的竞争不能取胜。只要我们坚持运用文化眼光对待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就会创造出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就会形成独特的管理风格,使物业管理具有鲜明的生命力;有了这种认识,进行文化建设与传播就有了自觉性和动力,就会为建设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聂继军.打造“一鸣惊人”的品牌[j].销售与管理,,1:21~23.

[2]刘聚梅,陈步峰.中国服务文化建设[m].北京:华商出版社,,5:45~47.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范本篇九

本文旨在通过将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商务日语课堂教学的内容,课堂教学的方式,提高商务日语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从而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的应岗能力,培养更多,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日语专业人才。鉴于国内同类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不仅可以为高校日语专业商务日语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实证性理论依据,还可以为即将就业的日语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这无疑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具体的应用价值。

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日本企业大量涌入中国,中日经济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自我国加入wto后,日资企业更是加大了对我国的投资力的力度,人才市场对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更是呈现出日趋上升的趋势。企业强调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不仅对日语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高校日语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应用日语日趋完善,各大校也都增设了商务日语专课程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中日双方的密切经济往来为我国日语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遇。同时,也给一直以来以培养研究型日语人才为目的的日语教学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目前国内多种调查也标明,我国的商务日语教学还面临着以下一系列的问题。

(一)高校商务日语课程合格的教师稀缺。

商务日语不仅使一门语言学,更是一门包含了经济贸易、it计算机等多门知识的学科。比起日语语言学中强调的语言的正确性来说,商务日语更强调的是语言的实用性。这就需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到日语语言课程与经济贸易类课程的相结合。纵观各大高校日语专业,一方面商务日语课程的开设相对都比较晚,而且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商务日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法各大高校也是参差不齐各不相同。

大部分高校的日语专业的教学范围都会多多少少涉及到商务日语会话、文书写作、国际贸易实务等领域。这样的单独的分门别类的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简单实务操作。但是,这样的课程安排往往会使学生在学习是将一个个知识点都孤立起来,不能够对整个商务日语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认识。还有些高校将商务日语教材分为几个板块,如贸易篇,谈判篇,接待篇等等。虽然调理显得比较清晰易懂,但由于受到高校课时量的限制,所以学习的程度一般不会很透彻。其次,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对担任高校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懂得经济,贸易的专业知识,更要懂得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这无疑对高校的商务日语课程设置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不当是关键问题。

考虑到商务日语教学对象通常是处于中高级日语阶段的学生,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能够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全景商务环境、增加实际应用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掌握基本的商务理论知识和交流技能也成为教学的关键。在课堂上要从商务日语相应的会话内容出发,指导学生记忆相关的专业术语,商务词汇等。并且可以将这些专业词汇作为课后作业,督促学生加强记忆。

其次,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发表。课堂外以小组的形式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成报告书的形式在班级进行发表,并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这样势必会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最后,在学生理解了商务日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日本企业文化知识,设定各种场景,如打电话,走访客户,接待客户等,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将学到的商务日语的内容演示出来。从而达到学中玩,玩中学的事半功倍学习效果。

在当下网络时代,多媒体已经成为普遍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幻灯片,视频等方法向学生介绍更多的教科书以外的商务日语知识,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日本企业文化、经济贸易往来等的全方位了解,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另外,老师还可以将学生的小组发表以及表演记录下来。一方面使得学生更加重视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方便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加以纠正。

由于学生在学校主要以学习日语的语言知识为主,导致找工作时不理解日资企业或中日合资企业的求人制度,以及企业的雇佣制度等,导致面试失利的情况很普遍。即使有幸进入日资企业或中日合资企业工作的学生也反应,由于不了解日本企业的文化,不能够很好的融入其中,更好的工作。久而久之会产生很大的压力,最终辞职。针对以上情况,本课题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商务日语课程教学为切入点,研究和探索出一套适用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在商务日语的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从而提高商务日语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作者在平时的商务日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已经初步了解到了学生的就业情况,业余时间经常阅读大量的有关日本企业文化的书籍。通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研究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调查问卷的获取日语专业毕业生在日企,中日合资企业以及与日语相关的工作信息和现状。掌握了大量的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资料。并且听取日语专业学生的心声,咨询了解日本企业文化的专家和老师,分析总结将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商务日语教学的方法和对策。

通过对一些日资制造业企业的走访调查表明,日资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是,日语语言再加上一些专业的知识。首先,日语要会说,敢说的,能说。同时要注意不同使场合的日语用法。其次,要求最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如会计,法律,经贸等。基础即可。另外,关于翻译的话要求不是很高,日常即可。同时,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性格也很重要。就此调查结果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商务日语的课堂改革。

要改革商务日语课堂,必须要强化商务会话,外贸知识。各大高校需增加商务日语口语课时,加强商务礼仪,商务会话的练习。日语中敬语的运用,还可以请日语外教或企业公司职员客座课堂。同时,根据高校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增设选修课。如日本时事,新闻报刊选读等课程。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开拓思维以及增加与人交流的话题。在改革商务日语课堂的同时,也不能与其他的基础日语课程相脱离,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日语口语教学,增加日语口语课时。

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开设日语角,给学生多制造说日语的机会。必要时,可将与老师交流作为必修课程,实行学分制。

(2)加强日语听力教学,增加日语听力课时。

听力的内容要有针对性,不同年级要有不同的针对性。如一二年级主要这对日本的文化。三四年级就日本的.时事,经济,社会问题等强化听力训练。其次,在当下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对现有的商务日语进行创新性研究,旨在通过将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商务日语的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商务日语的效率和效果。在网络时代下,计算机的运用,以及互联网的专业术语的学习也显得极为必要,如日语文字处理,办公自动化等。

在商务日语的课堂上,要加强学生的主动自学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的商务专业用语的实际训练,就要将日本企业的团队协作精神、忧患意识等一系列优秀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到商务日语的学习中。商务日语的课堂改革还需要大力营造学生与外籍教师以及外籍企业友人的互动的机会。强化学生日语口语表达能力。

(二)商务日语的课外改革。

商务日语的课外改革主要是要求学生要多读,多看,多走动。多读主要是指要多阅读与经济贸易,互联网等有关的新闻和报纸等文献资料。多看主要是指,要通过网络搜集一些有关国际贸易商务类的新闻、国外的电视节目等动画类资料。多走动是要求学生多走动,到校园外去,多参加招商会,招聘会,洽谈会等能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的活动。这样一来可以使得学生保持一定的知识信息量。同时,学校也要尽量的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假期到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等与学校有协议的一些实习基地去参观学习,多设置一些学生参加的日语笔译口译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商务日语水平的目的。

综上所述,商务日语是一门涉及很多专业知识的课程,在任课老师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就直接用日语进行讲解,这不仅对老师是个难题,对于学生来讲更是非常吃力。在这种现状下,商务日语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培养出更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日语人才,商务日语课程必须实行教学改革。首先就要从将日本优秀的企业文化导入到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学当中去。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师方法。课上和课外的方法相结合,使得学生日语语言学和商务贸易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课堂上老师要设定不同的“社(公司)内”“社(公司)外”场景,通过场景让学生们学到日本企业的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习惯以及交流方式等。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将日本的文化导入到商务日语的教学中去。

其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日本的电影,电视剧等从中学习日本企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尤其是商务活动中的待人接物环节,理解日本的企业文化与中国企业文化的不同十分重要。课堂外,老师需要阅读大量的有关商务日语和日本文化相关的书籍资料,提升自己的知识的同时也要为学生设置一些阅读有关日本企业文化或商务贸易方面的书籍资料的作业,以便更好的理解商务贸易活动背后的日本企业文化。

商务日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商务日语语言并使用商务日语进行基本的贸易往来交流。成功的商务贸易往来,除了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还要有领会国家文化背景的能力和本领。不断提高、完善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主动的学习。将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团队精神,忧患意识,奉献精神等内容渗透到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学中,从而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的应岗能力。

[1]林林。国际贸易日语[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林大。日本语教育バンドブック[m]。东京:大修馆书店,1990。

[3]三和元。日本商务现代日本企业是如何经营的?[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4]张继彤木村泰枝。日本日常商务礼仪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郭峰,杨恒亮,高冬梅,俞跃龙。中日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比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研究,2011。

[6]冷丽敏。关于高等学校外语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探索[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

[7]赵晓霞大学精神与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个原则[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范本篇十

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资源匮乏并极端依赖进口,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是其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凭借着科学、先进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式,日本快速跻身至发达国家行列。日本在质量管理模式上存在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启发了我国的质量管理工作。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逐步发展,只有引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才能够提升自身的优势与市场竞争力。本文围绕日本质量管理模式的特点展开论述,探讨分析了造成中日两国在企业质量管理模式方面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日本质量管理模式在中国企业的实际运用方式,旨在提高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效率。

20世纪60年代末,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并于80年代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短短的20年之内,日本在经济发展发面的突飞猛进,主要依赖于日本先进、科学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式。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的成功,不仅仅享誉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启发了其他国家,值得推广和借鉴。随着制造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的份额不断增加,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日本质量管理模式的特点,并分析造成中国在企业质量管理方面落后于日本的原因,同时积极引进日本先进、科学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式,以不断提高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能力,帮助中国早日跻身于发达国家的队伍。

1.坚持pdca循环。pdca循环由美国人发明,在日本质量管理中发扬光大。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的周而复始地运转。

2.全面的质量管理。日本在1950年引进美国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后,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并开发出许多有效的质量工具和方法。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将其总结为“全公司的质量管理”。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企业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成功实践和领先地位,使得日本企业在许多领域打败了美国企业,日本产品在全球成为了高质量的代名词。日本质量管理它不仅依靠质量管理部门,而且号召全体人员参加。日本质量管理决不是单单指加强检验、试验,最重要的是使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通过生产要素的标准化、稳定化,创造出制造合格品的条件来实现的;亦即是在设计、生产技术、采购、制造、检验、销售等所有部门推行全公司质量管理的方式。

3.“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日本的企业工会与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并成为日本质量管理的三大支柱。日本的企业工会不同于行业工会,它仅限于企业内部,突破了工种之间的限制,并且具有无上级、无下级的特点,以本企业为组织范围,且职员和工人隶属于供一个工会组织,日本的企业工会充分体现了日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如此的管理理念之下,员工不会轻易辞职,企业也不会随意辞退员工,员工稳定、具有较浓厚的企业归属感等。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不仅对企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且在工作过程中也与企业建立了浓厚的革命情感,有利于增加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默契,避免了因人员流动给企业造成的不便及影响,不仅为企业对员工的长期培训提供了便利,还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1.企业背景存在差异。日本作为岛国,资源极为贫瘠,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进出口。然而,这恰恰也是推动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发展的动力,如果日本企业生产不重视质量管理,不重视产品质量,则日本的出口产品不具备任何的竞争优势与竞争力。因此,日本在看待质量管理方面要领先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经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无论是国民教育水平还是人口素质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升,为日本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打下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然而我国幅员辽阔,资源富饶,但是劳动成本、劳动力素质下,且国内市场巨大,因此企业质量竞争的压力远远不如日本,最终拉开了中日两国在质量管理水平上的差距。

2.忽略了质量管理模式的创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然而我国科研水平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在质量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质量的认识仅限于产品本身,而忽略了过程质量、质量管理工具、质量管理手段、质量体系认证内容、社会责任等等。由于我国企业在质量管理工作上基础的薄弱、科研水平的制约,导致我国企业在质量管理模式创新方面的落后,最终阻碍了我国产品质量的提高。

3.企业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的产品质量主要包括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售后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内容,想要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效率,就必须要求工作人员极具工作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以及知识的储备。日本质量管理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员工之间的`团队精神以及团队意识。然而,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缺乏凝聚力、向心力的现象,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也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因此限制了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的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充分尊重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贡献以及主体地位,让每个员工都感受到自身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肯定,以便员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员工主体地位的回归主要依靠保障员工的各项基本权益、让员工亲身参与至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方式得以实现。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为员工才华的施展提供平台与机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员工是组成企业的基本元素,在企业中,员工作为一个整体,在相同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和前进。基于此,培养企业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员工只有树立了团队意识,才能在工作中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共同追求的目标。然而,深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人本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与阻碍,我们应当在充分认识人本管理重要价值的前提之下,大力推崇人本管理,坚持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以保证社会的快速、和谐发展。

3.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人才是企业发展、创新之本,企业对于人才的吸收、培养和引进,是企业发展程度的直观体现。企业员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与操作者,企业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效率,提高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因此,对于企业质量管理模式而言,对于人才的培养、引进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必须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为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员工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不仅可以使得员工自身受益,还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新“拿来主义”精神。学习不是照抄,在管理模式更加忌讳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却不顾自身的条件以及基础。为了更好的质量管理,需要综合应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必须善于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经验,不断改进本组织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组织成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企业要发扬新“拿来主义”精神,吸取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并将其改造成适应自我企业的模式,如此才是有创造性的、正确的运用方式。

综上所述,企业对于产品的质量管理是确保企业生产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借鉴日本优秀、科学的质量管理模式,以提过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效率。

[2]孙洁.日本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商业,2010,26:97.

日本住宅文化论文范本篇十一

前言:

语言是社会生活约定俗成,逐渐沉积下来的产物。

不同语言衬托出不同的语言文化,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离不开本国民族与自然地理、风土人情以及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

掌握一种语言,就需要学习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学以致用。

日本语言学家森田良行曾经指出,研究一门语言,其文化背景是不能脱离的,否则很难掌握这种语言的精髓。

所以,在日本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强化语言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语言是高级语言,日本语言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隐含性、暧昧性以及非逻辑性表达方式,另外,日本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其文化因素,为研究日本语言文化,必须了解日本语言的独有风格和日本语言的文化思想源泉。

1.日常生活中日本语言禁忌表现。

1.1日本语言中的称呼禁忌。

日本有句谚语叫做“名示体”。

在古代日本人认为,一个人的灵魂附在自己的名字上,造成各自的人格有所差异,如果说出主人的名字,其灵魂就会脱离人体扩散到大气中,被恶魔带走,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名字与自身安全、身体健康以及命运有着很大的联系。

因此,为了保护所敬畏的人,人们不会直接称呼别人的名字。

与此同时,古代日本人为了保护自己,一生中会出现很多次改名现象,从出生、成人到死分别都有幼名、成人名以及戒名。

日本语言的称呼禁忌一般表现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称谓,由于日本原始社会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下级和晚辈不能直呼上级和长辈的名讳。

在日本,明仁是日本天皇的名字,天皇是至高无上的、不能毁灭的,日本名族不能直呼天皇的名称。

在日本当代社会中,也听不到“明仁”两字。

日本人的这种语言禁忌始终存在于人们对天皇的尊重当中,甚至还存在于日本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时至今日,在日本,年长的女性,也不能直呼其丈夫的名字。

他们往往去掉姓氏互相称呼。

1.2日本生活中的禁忌。

在古代,人们不知道幼儿是怎么生育的,因此,人们潜移默化的认为,这是神的力量在起作用,日本人称其为“产神”,他们认为产神具有保护婴儿与伤害婴儿的两方面性质。

正因为当事科学不发达,婴儿出生后死亡率高,因此,在婴儿出生的过程中,不仅在日本,在中国也存在很多禁忌。

日本人在产妇面前忌讳说有关“死”的字眼,中国人也是。

在日本,也有为老人祝寿的风俗,他们也不希望将老人与“风烛残年”、“体弱”、“年迈”等词语联系起来,因此,这些词语就成为祝寿的禁忌语言。

在中国,年轻人人给老人祝寿时,也很忌讳说“死”、“没了”、“完了”等词语,因为“钟”与“终”是谐音,因此给老人送礼物时禁忌送钟。

2.日本语言中的委婉表达。

2.1委婉表达语言的由来。

对于任何一种语言,委婉表达都存在于其中。

英语中“euphemism(委婉表达)”意思是“好听的一句话”,源于希腊语言文化。

在中国,“委婉表达”的意思是指“声音婉转而动听,态度真诚”的意思。

日语语言中“委婉表达”的意思是“将一种语言婉转含蓄地表达出来”。

在日本人之间的日常会话以及日本语言文学作品中,我们发现,委婉表达在日本语言中非常多。

在日本,人们为了拒绝别人的邀请或者建议,又不想违背他人的意图或者好意,日本人不会公然与别人发生碰撞,他们往往不直接拒绝,而是用最间接的方法,拐弯抹角的进行委婉而含蓄的拒绝他人。

在日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拒绝语言,在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2.2委婉表达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

2.2.1日本民族重视集体协调。

在日本,委婉表达一词离不开他们长期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文化形态。

日本人重视集体协调,他们往往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完全是由于他们所处自然地理与生产方式决定的。

日本是一个被大海环绕的国家,许多日本研究者将这种地理因素叫做“自然地理的锁国”。

日本政府曾经公布锁国令,除中国和朝鲜以外,使日本在200多年的历史中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

17世纪到8世纪末,日本与外部世界长期隔绝,使日本内部形成一种统一的民族风格。

日本是一个以农耕、渔业为主的国家。

而且,日本人吃的大米,产于占国土总面积70%的山地,为使处在地势较高的农户与处于地势较低处的农户之间不产生用水问题上的矛盾,日本政府规定,在山地种植大米必须拥有集体观念。

这种生产理念使得日本人民养成注重集体利益和站在他们立场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日本民族是一个和谐的民族。

2.2.2日本民族重视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

日本人很重视“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观念,为寻求集体利益的内部协调,日本民族与外界始终保持着和谐友好的关系,他们更加注重委婉表达,措辞含蓄。

日本政府在宪法中制定了“以和为贵”的道德祖训。

“村”是日本人民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个小范围群体。

如果有人脱离这个组织,就要受到其他人的耻笑;严重者将要受到一种制裁。

所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本人很重视周围人的意见和建议,他人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人往往不以自己的思想观念来看待问题。

日本语言的具体表现就是委婉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社会与语言的内在联系,在日本语言文化交际中,将委婉表达使用得当,在不违背别人意愿的基础上又满足自己的观念,已经成为日本语言的一种趋势。

所以,在日本社会生活中,委婉表达的探讨以及使用有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有助于日本语言教学和研究。

结论:

日本民族的集体意识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生活的共同心理,日本人的优良传统文化和思想渊源成就了日本独具一格的语言体系。

然而,伴随着日本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出现了新的语言文化,但是,在日本,传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以及由于注重集体意识而来的语言特色,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对日本语言起着指导作用,永远不会被其它文化影响所磨灭。

参考文献:

[1]苑崇利.对日语口语表述文化特征的考察[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

[2]吴侃.日本语语法教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3]刘芳.委婉表达在日本语言文化的体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崔慕洁.关于构建日本语言文化体系的研究[m].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