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例文 日本的文化论文(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06:24:57 页码:8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例文 日本的文化论文(3篇)
2023-01-05 06:24:57    小编:ZT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日本文化毕业论文例文(精)一

[摘 要]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就是一种摄取融合外来文化并不断学习发展的混合文化,日本在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本文试从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着手,来阐明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中日;茶文化;交流

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济上取得的惊人成绩让世人刮目相看,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与其自身文化特色有很大关系。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它吸收融合并不断学习发展外来文化的过程。“岛国的地理位置给日本提供了与外界交往的自主性。”日本在很早就开始了吸收外来文化的历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这一点,贾华在《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中总结道:“(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二)选择性地摄取、兼容外来文化……(三)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融合性……(四)保持和传承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作为与日本隔海相望的近邻中国,也与它有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对日本在对外交流中体现出的这些特征多有表现,本文试图以茶文化为例,说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这些特征:

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日本的文化发展特色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四面环海,面积狭窄的冲积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部短而急的河流纵横交错,生存空间相对狭小封闭。拥有险山、急流、汹涌大海这样的天然屏障,不仅使日本免于外族入侵,还使得文化不发达的日本在选择外来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接受外来文化原则前,日本只取前者,并将它实践为“只取其精华”。

滕军曾将日本的茶道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茶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平安时代。第二个时期是受中国宋朝的抹茶冲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第三个时期是受中国明朝的叶茶泡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代。”从这三个时期来看,日本所选择的对中国茶文化的吸收时期,正是作为茶源地的中国,茶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者出访过程中,“当时日本政府遣使隋唐的主要目的是学习隋唐文化,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通过使节来获取大陆的物品。所以,负此重任的来华日使临走时要选择最有价值、最令日本天皇满意的物品带回国,并敬献给天皇”,而这些遣唐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茶文化带回日本敬献天皇。

隋唐时期作为中国的鼎盛时期之一,理所当然地被日本当作吸收其文化的对象。中国的茶叶及品茶法就是在这个时期传到日本。在传播途径上更是与众不同,“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有许多途径。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等,赠送各种礼品(包括手工艺品和动物等)及书籍,是一条通常的渠道。宗教和贸易,是另外两条重要的途径……在这三方面之外,文化交流还有意外的渠道,为当时的人所意想不及的,即战争与掠夺也会造成文化交流的机会。”而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的途径是“通过佛教和僧人”,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空海(774~835)、最澄(767~822)、荣西(1141~1215)、村田珠光(1422~1502)、武野绍鸥(1502~1555)、千利休(1512~1591)。无论是留学僧还是请益僧,他们在唐期间开展佛教活动时,周围活跃着许多爱茶、饮茶、颂茶的中国诗人学者,耳濡目染了中国当时先进的饮茶文化,带回茶籽,传到日本。南宋时,中国茶文化高度发展,日本遣宋使中主要以荣西禅师为代表。他在中国期间遍访江南名刹,后移居天山景德寺。荣西除了致力于佛教钻研外,也充分利用江南茶园遍布,饮茶之风盛行的优势,加深对茶的研究,并于第二次回国后的1192年写成了主要以宋代《太平御览》为参照的《吃茶养生记》,开篇便写道:“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亦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不可不摘也。”。即便到了明代,倭寇盛行时期,中日之间也“想方设法”进行交流,尤其日本,派出的遣明使一般都是由通晓汉文的高僧来担任,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日之间的进一步交流,这个时期,“正是日本茶道骤形成的期间”。

二、选择性地摄取、兼容外来文化

日本在积极吸收世界上先进文化时,从不全盘吸收,而是有选择地摄取,根据本国的国情来兼容外来文化。

日本原本没有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更谈不上创造与茶有关的茶文化。自从遣唐使们将茶文化从中国传入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就开始伴随着日本茶文化的延伸发展。围绕日本茶道史三个时期看,当中国的唐朝经济文化臻于繁盛之时,作为未完全摆脱氏族制残余的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更是趋于全方位的。平安时代的日本,社会混乱,忧世忧天的没日思想浓郁,与此同时的中国,茶文化在禅宗大力提倡饮茶以及陆羽《茶经》的大肆鼓吹下兴起,很多人通过接触禅开始了饮茶的习惯,茶也从南方传到北方。《茶经》宣告了中国茶文化的成立,使儒、道、佛等中国文化的精髓与饮茶过程结合,这些,被崇尚佛教并且出于佛教研究目的来到中国的日本使者所吸收,根据当时日本国内的社会状况,民众普遍存在的情绪,人们的精神面貌等,尤其对中国的禅宗思想进行了摄取,“日本的茶道在形成的过程中明显可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痕迹,禅宗的精神就是直接来自中国”。室町时代末期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提倡受禅宗思想的引导而产生的“空寂茶”,茶从奢华之风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与村田珠光参透禅并决心将禅与茶结合有莫大关系,后来,茶室面积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也不断缩小,不讲求世俗的尊卑高下,不断拉近主客之间的距离,日本的茶道也逐渐从禅与茶的融合中确立了“敬、静、寂、和”的茶道精神。

另外,在茶具,点茶等方面也是有选择地吸收。例如,可上溯到中国宋代的点茶技法,“其茶刷的形状、茶碗的形状都与目前日本茶道中使用的相似。但唐宋时的中国点茶技法重视色、香、味,重视茶与水的比例,对点茶时的姿势、拿茶刷的方法等并没有什么规定。”。另外,在茶碗的选择方面也有所体现。宋代,浙江、安徽一带聚集了许多日本留学僧人,他们接触了中国的茶具,并作为纪念品带回日本,因为当时的日本人为之取名曰“天目茶碗”的饮茶工具,相对于当时日本国内的茶碗而言,更显端庄秀丽。 三、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融合性

日本对外来文化表现出的强烈融合性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来形容日本民族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不为过的。它以极宽容的态度接纳来自各方的先进文化,经过选择性的摄取,兼容后,使这些外来文化最终为日本本民族服务。

“中国唐、宋、明代都对日本茶道以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日本茶道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日本民族是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养料的,正是长期和多方面的学习和借鉴中国茶道的精神、程式及技巧,并与其本民族的特色和文化相融合,才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在谈及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强烈融合性时,“茶”文化是最有说服力的内容之一。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在与其他国家展开的文化交流中,首先推荐介绍就是日本的茶道。如今,在国际上久负盛名的日本茶道已被很多国家作为课程学习,茶道也早已成为日本先进文化的代表,而这一切,都与中日茶文化交流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唐代,被文人墨客爱不释手的茶被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们带着一种崇敬之意效仿,开创了日本的饮茶之风;镰仓时期,荣西的《吃茶养生记》大谈茶在中国驱睡意,以及救世救民,大有与唐代陆羽《茶经》出世后类似的功效,日本茶文化进一步发展;茶从使用走向艺术是在室町时代,以后又逐渐融入从中国吸收来的禅宗思想。在日本茶道形成的过程中,日本曾经出现过将外国文化与日本民族的文化相结合的思潮,为此,珠光也曾在这种背景下主张过反对自以为是思想,要主动接近有能之人等,此外,他还将地炉导入茶室,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源于中国的饮茶文化与本民族固有文化融合的进程。与地炉导入情况相类似的是风炉。风炉在唐代陆羽《茶经》中有详细记载,它在室町时代传入日本,日本茶道中的风炉有一些仍保留了中国风炉的模样,但是,日本随后又在中国风炉的基础上发明了泥风炉、铁风炉等等。

同风炉地炉一样,中国的茶文化在日本从无到有,从开始的近乎全部的吸收到不断筛选,再到与本民族文化结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最终形成符合自身发展又促进自身发展的茶道文化,这与对外来文化的强烈融合性是分不开的。

四、保持和传承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

日本文化是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但是作为在日本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日本传统文化始终是日本文化的主体。今天我们看日本文化,也许能对日本的任意一种文化找到它的本来归属国家或者地区,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隐藏在日本文化背后的,却是日本固有的宗教意识、道德伦理意识、生活习惯等。

日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这一特性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也有很多体现。例如,《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中,在描述门茶时提到,“门茶初期,以辨别本茶非茶为主,即尝出尾茶(本茶)与其他茶(非茶)的区别就可以了。这里受到了中国宋代门茶中的辨别皇室专用的北苑茶(正焙)和其他的茶(外焙)的影响。不过,日本的门茶将宋代的门茶大大升级,更加游戏化、系统化、复杂化、”接着,书中又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起中国宋代的门茶来,室町时代的门茶更富有游艺性。这是由日本文化的特点决定的。日本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儒家的君子文化不同,具有明显的结座性。喜欢大家凑在一起做点什么。在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有了平等的前提才产生了游艺。”日本人的游艺性深深影响着日本茶道游艺性,使门茶源于宋代却有别于宋代。

日本还将和歌艺术理论导入茶道,将素淡典雅的日本独有文化融入茶道,还有第一个按照日本茶道理念专门设计的茶碗―乐窑茶碗。另外,日本人爱洗澡,茶道文化中自然少不了沐浴方面的元素,日本在举行茶会时常常有沐浴的活动,这是中国茶文化中所没有的。表层文化背后的日本传统文化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最终使日本茶道文化深入人心的,并不是它停留在表面的外国文化的影像,而是日本民族深层次的传统文化。

日本民族是一个不简单的民族,日本民族的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从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便可见一斑。它在摄取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迷失自己,始终保持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吸收先进文化时始终坚持有选择,有目的。这些都是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贾华:《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

[2]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1992年。

[3]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4]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5]古田绍饮译注:《吃茶养生记》,讲谈出版社,2000.

[6]徐静波:《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7]余悦:《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以茶道思想为中心》,《历史学》,2009.10.

[8]余悦:《日本茶道的源头与当今茶人的学风》,《农业考古》,1998年

最新日本文化毕业论文例文(精)二

日本出游回来已好长一段时间了,实在觉得这次不好玩,没什么可写的,可不写又好像对不住这旅费,总要留点纪念吧。就写两点心得吧:

1、北海道了只能留在心中不可付诸旅行。北海道最早的印象来自于20多年前一首北国之春的歌,给我带来的无限遐想。那时的我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在遥远的郑州军校读书,况且学的是日语,嘴里哼唱着这首优美曲子,脑海里浮现的是一片望不到尽头的白桦林,挺拔又玉立,地上轻浮着一层树叶,微风吹来树叶发出沙沙的轻响,远处还能听到潺潺的溪水声,寂静又坚定地流淌着,流向不知名的远方。悠然的天空飘着朵朵轻盈的白云,白云下,是一片片紫色的木兰花悄悄地开在山岗上,好一派休闲恬和悠远的景色!自此我一直就把北海道当成一个心中神往的地方。随着岁月的星转斗移,不再年轻的我也少了许浪漫和幻想,但对于此次的出游,原本吸引我的也就是北海道了,同时也做好了准备,告诫自己北海道实在不会如想象当中的美。

尽管在心里早已打好了预防针,可是当我们到了所谓的北海道之后还是令我大大地失望了。我们从东京飞到札幌--北海道的首府,这是北海道的行政中心自然不会平和与幽静,虽比上东京的繁华可也交通拥挤,人头攒动。大通公园内各类政客的轮番演讲,到处可见的政客大头照,我想与其说是政治纲领的表述还不如说是表现其政治权力的野心。庸庸无为的麻生诱发了更多人对权力的贪婪与饥渴,更多的政客窃想着位高权重原来不是想象当中的高不可攀。大通公园对面是古老的木制建筑时计台,也激不起我平和与怀旧的心情。

我想城里当然是城里,我们这次旅游是豪华游,入住的也都是豪华酒店,自然离不开繁华与热闹,我也没有给予多少期望,想像着郊外的原野与富良野的花田薰衣草的花海,也许多少还能还原一点当年的记忆。可是,这最后的一点幻想也被粉碎的烟灰湮灭。年老的司机慢腾腾地开着豪华大巴,因没有超车道,拐弯限速地又多, 就这么一直开着三四个小时,沿途只见一处算是较为整齐的花丛,导游说在这儿停留一小时观赏,额滴天!就这么小的花田还比上上海植物园的苗圃长风公园的花展来得艳丽与好看,不需十分钟即可观赏结束连带拍照到此一游之类的,我们却坐了三个多小时的车啊!一路上都没见着我早年掩藏于心中的大片白桦树、潺潺的溪水、炫紫的木兰花。。。。就为了看在山坡上几排快凋谢的薰衣草、串串红?这小日本人也太能忽悠吧,绝不亚于赵本山大哥呢!

我已没有了兴致,匆匆拍了几张照算是和朋友一起开心开心,大叔主要是为了陪朋友来旅游,我也不能不给点面子。之后去的花佃农耕列车也是毫无意义,在山野间穿过的一列小火车,两旁不是望不到边际的农场而是杂草丛生的小灌木毫无特色可言,还不如在迪斯尼乘坐的深林火车呢!

后来去了北海道所谓的最古老最大的富田农场,也不过如此,只不过是把长风公园的花展放到了山坡上而已,还远不如长风公园的花来得高贵和多样,娇艳和多彩,花展门票才几个钱啊?忽悠,绝对的大忽悠,奉劝朋友们千万别去什么北海道了。冬天也别去,沿途介绍了几个所谓冬天是著名的滑雪场的地方,我没看出其中的好来,小小的旅店,不高的山,能划出著名的两个字吗?

都说日本火山多,温泉自然也多,泡了定山溪的温泉,也被誉为日本著名的温泉,130年前被人发现的。呵呵,西安贵妃出浴的华清池在3000多年前就已发现,没法比啊!泡温泉的池也不多,景也没有。不是在山谷里泡就在酒店的16楼和地下一楼,想看天想不到,想看四周也徒有墙壁,就是它所谓的露天池也就是在酒店房凸出来阳台的地方,没有那种与山亲近与星对视的感觉。国内的温泉多着呢,犯不了跑大老远到这儿来花大价钱来泡。

总之啊,也许有些事和景是要亲身的经历才刻骨铭心留下烙印,而有些事和景只能想象万不可去经历才永留心间而美好。我想北海道绝不是前者啊!

2、千万要问清导游是否有免费的巴士接送去迪斯尼?问清导游是哪里人?我们入住在新宿的京王酒店。在东京有一天自由活动时间,可以去迪斯尼,虽然我和女儿都已去过,但女儿还觉得没玩全,而且朋友也有两小孩,我们8人就决定去。导游说她带我们去8500日币一人,我拒绝了,自认为自己能带大家乘地铁去,导游也无奈。我再问她怎么去?她说她要查查清楚再告诉我,晚上写了一张条子告诉我要转车之类的好像以为我会怕复杂而放弃。我坦然告诉她知道了。第二天去地铁乘车时问在哪里乘车到迪斯尼,对方问我是住在哪个酒店,我告诉他京王,对方惊讶,京王这样的酒店有免费巴士接送迪斯尼,日本高档的酒店都有这项服务的。我们才知上了那个导游的当。立马打导游电话责问她,她起初还支支吾吾,可碰到大叔这种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她哪是对手。马上返回酒店安排我们乘下一班去迪斯尼的巴士,不过这时已到12点半了,到迪斯尼已经1点了,浪费半天时间,不过这半天不会白浪费的,回来大叔肯定和旅行社要交涉的。旅行社在当时就已打电话道歉了,说回来协商解决。这是后话。想告诉朋友如去日本玩,先问清酒店是否有免费的车接送迪斯尼,千万别让导游带去收8500元一人。迪斯尼门票大人5800元,12-18岁5000元,12岁下3000元,导游可不管大人小孩都是8500元,就是自己乘地铁也不要多少钱的。而且交通又方便。若有免费巴士,千万不要错过,最后一班都是晚上十点多回来,可以玩到迪斯尼全天节目表演结束,晚上的游行花车烟火唱歌表演也精彩,跟导游就看不成了,她们都是下午5点就回来。一定要先了解清楚酒店的情况!

我们导游是一个中国台湾人,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最新日本文化毕业论文例文(精)三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坐落在南京江东门,是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的葬地。

走进纪念馆,步入眼帘的是一座和平钟,上面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经过。钟的旁边是一个十字架,上面的数字准确地告诉我们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罪行的时间。

那悼念遇难者的音乐,使我们的心情变得无比沉重。

走进地道似的入口,上面赫然用中、日、英三种文字镌刻着“遇难者30万”。中文和英文,这容易理解,日文,用在这里,更容易理解。这是一座用日本侵略者屠刀建起的建筑。对于有良知的日本人来说,这是一座日本人耻辱柱。

再往前,面前是一大片鹅卵石,灰黄的颜色,没有生气地横在眼前,占据着大部分空间,这里的每一颗石子都代表死于屠刀下的一个灵魂。30万!!

在鹅卵石上有一棵枯死的树,干干的枝桠无助地指向天空。它好像要向天伸冤,要向日本人表示仇恨。

陵园稀稀落落地走着几个游客,无声的静静的,空中带着说不出的压抑和哀愁。

沿着坡道上行,进入万人坑展厅,隔着玻璃仍清晰地看见里面的累累白骨.有小小的婴儿,小小的头骨,小小的肢体。里面大约有九千余人的骸骨,密密麻麻地堆放在一起,看得见上面刺刀留下的痕迹,看得见子弹穿过的孔洞。一垄黄土吸尽了鲜血,化去了骨肉衣衫,只留下惨白的骸骨证明洗刷不去的冤屈.

我不能呼吸,语言也显得苍白无力.

面对一垄黄土白骨,只有眼泪和愤怒可留.

纪念馆的出口处写着中日和平的套话,我厌憎地看着它.在心底里,我永远不会原谅这个民族,永远不会.

哀痛的南京......

strong>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