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0:07:37 页码:12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模板17篇)
2023-11-12 10:07:37    小编:ZTFB

教案是教师为实施教学活动所设计的详细计划。它起着指导和组织教师教学活动的作用,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和重点,提高教学效果。在编写教案时,需要考虑到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等因素,确保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教案的编写需要经过认真思考和严密设计,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而繁琐的工作。要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目标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教材和教学情境进行个性化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2.感受民族奇特。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中国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

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

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生举例)。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及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品评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学习作者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推敲中读懂词句,积累语言,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完成预习单;教师制作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引发思考。

1.出示季羡林照片,介绍作者并导入课题。

季羡林爷爷是我国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2.扣紧课题,引出主线。

(1)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请你回忆回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来表达当时的感觉,你会用什么符号?拿笔写在课题的旁边。(?)。

(2)作者一开始也像你们一样有疑问,但多年后却发出了很大的感慨(板书“!”),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感慨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如果让你从这个句子中找出两个关键词,你会找哪两个?(指名答并板书:奇丽、奇特)。

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奇丽景色,怎样的奇特民族,能让作者如此感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一下吧!

二、抓“美词”,品读“奇丽”。

1.合作探究一。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组内互相交流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并试着带上感情读一读句子。

2.小组汇报(句子、关键词、感悟、朗读)。

课堂组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

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学生汇报时相机板书)。

(小组汇报后,相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姹”“嫣”,并理解词语,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用“花团锦簇”,哪个用“姹紫嫣红”,然后结合图片把“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说具体。“花团锦簇”体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姹紫嫣红”体现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应接不暇”的“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引读:走在哥廷根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总能看到——读句子;走在柏林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依然能看到——读句子;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都能看到——读句子。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谁愿意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抓“文点”,训练文笔。

过渡:如此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谁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1.用不同的线划出观察与想象的部分,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后教师总结: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加想象。板书“观察、想象”)。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2.迁移习作(学以致用)。

(1)试着用上“观察加想象”的写景方法,用一段话描绘一下你课前准备好的风景图,时间5分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

课堂组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小结并过渡:观察加上想象就能巧妙地把一处风景写得更具魅力,而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的文章,作者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把景色写美,他更大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德国的奇丽风景,表现德国的奇特民族风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四、抓“佳句”,感悟“奇特”。

1.合作探究二。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奇特民族的精彩句子,认真读一读,仔细想一想,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意见。(经过思考的语言更精彩,注意组织好语言,把话说清楚,把体会说具体)。

2.小组汇报(说句子,谈体会,感情朗读)。

课堂组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机出示句子。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a、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b、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会有什么感受?(奇怪、不理解)好,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c、是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注意,我要开始讲德语咯)。

——你好,你喜欢养花吗?(老师这是中国式德语,呵呵)。

——生答。

——你好,你是怎样养花的?

——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这不是白费功夫了吗?

——生答(预设:在家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生答(正是这样!)。

你刚才为什么笑了?(理解“莞尔一笑”,注意“莞”是多音字)。

——生答。(预设:一是你发现了花是给别人看的,所以我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我为自己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而自豪地笑、快乐地笑。)。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生活中有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是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才是生活的真切境界。真正爱花的人不是把花养在屋子里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更多人欣赏它。这就像诗人说的,“我付出了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3.小结:其实,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风景也许就蕴含着不一样的特色。(你们从搜集到的异国美景图中了解到什么样的异国风情了呢?指名说说)。

五、借“书库”,拓展延伸。

1.师推荐阅读异域风情丛书(要想了更多的异国风情,就去找找“异域风情丛书”吧)。

“异域风情丛书”是一套集历史、文化、地理于一体的旅游知识丛书。每一集以国家、地区或城市名称为书名,详尽介绍了当地的风光名胜、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内容新颖独特,信息丰富完整,文笔生动流畅,图文并茂。

2.师推荐阅读《留德十年》。

当一样风景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一种风情,它就会变成一种永恒的美丽,永远定格在你的心中。

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习之后,大家不妨去找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课件出示《留德十年》)《留德十年》记载了作者在德国十年来的点滴,读了这部作品之后,你就能够明白,他的梦境里究竟有什么。

3.学生推荐阅读并说明推荐理由。(鼓励学生推荐关于异域风情的书籍)。

结束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情),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学会了通过观察加想象去写景体现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其实,这篇文章的构篇很独特,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变化贯穿于全文,想去探究吗?好,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究。下课!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篇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就是季先生写的一篇隽永的短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了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今天这节课邱老师带着学生去感受、了解德国风情、人文精神,我也仿佛置身于其中,被深深感染,回顾一下这节课教学,也带给我很多启示:

一、巧妙、高效的教学设计。

邱老师在课堂设计上打破常规,以朋友的问、季先生的回答引领全文教学,进而引出写花美的句子、写人美的句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自然而然悟出,情感得以升华。语言学科人文性得以体现,层次清晰,这样有层次地一次次提升,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全面提高了学生语言素养。

二、朴实、扎实的词句教学。

语言教学首先应该关注的是语言文字。《课标》中指出“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字词句段篇是一个体系,只有将词语理解透彻了,才能了解文本的内涵,落实语文学习的任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句”,教学中,老师努力体现将理解词语与阅读紧密联系起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教学时把重点放在字义理解上,先是让学生去发现这组词的特点,理解词语,再通过举例,加深理解,为下文教学作铺垫,然后再把它们送进句子当中。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教学词语,由表及里、由词到文,使词语教学与课文阅读紧密联系在一起。

小建议:如果能给学生更多时间、空间去朗读就更好。

纵观一节课,学生朗读机会较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感悟,如能在“读中悟”,可能会让学生自悟自得。比如在感受“花美”的部分,可以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再展开想象,在想象基础上再读,这样读的层次出来,学生感悟应会更具体、更深刻。

其实不仅“读”是这样,其他语言素养的培养也应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实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同时,也想说说今天听课后的一点感性认识:这是一节有着浓厚语文学习氛围的课堂,我感动于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感动于他们读书时的那份投入;我感动于邱老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感动于她能在开学以来这么短的时间里能把学生训练得这么有素,使我似乎来到了二小的语文课堂。这不是一日之功,这是长期的积累和努力进取使然。

还有,这是一节体现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使用而准备的一节课。课其实已经很好了,但是为了体现白板的功能,还得作大量的改动。为了用白板而设计课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并不十分认同。我喜欢朴实的教学,我不赞成用大量的声光电等多媒体,因为这些会分散孩子们对语文学科本身的注意力和兴趣,电子科技的运用,其本质还是为教学服务,只能锦上添花,不能舍本逐末。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篇三

教学准备:第2、3小节部分内容,课前黑板上画好一盆花。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听写部分的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通过学习知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如此多的生词,学生不能当堂课上马上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师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想象、看图、朗读等方式感受异域风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知道德国人爱花的独特之处,感受花的美,体会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德国美丽风光;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轻音乐,德国的资料片。

教学过程:

透过这一爱花民族的奇特的养花方式,作者又体会到了怎样的人生道理么?这节课我就细读课文,欣赏德国美丽风光,感悟人生道理。

二、细读课文。

(一)直奔中心。

1、速浏览课文,找出与文题相照应的句子。

4、德国人的哪些举动让作者有了如此深的体会。默读课文,在文中找找哪些地方描写了“我为人人”,哪些语句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人为我”。

(二)学习“人人为我”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养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爱花,但养花的方式奇特)。

2、爱花却不孤芳自赏,而是把最美的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这种奇特的举动令人不解,更耐人寻味。

这种作法让刚刚踏上这片土地的`作者感到吃惊和不解,请你带着这样的语气读读这几句话。

4、小结:踏上这片土地满世界的花就让我惊讶,而德国人那种独特的养花方式和为他人着想的品质更让我惊奇。对于我的不解,女主人回答的是那么坦然,做起来又是那么从容。

作者在本段描写时通过两个国家的不同的养花方式的对比和两国人对这种奇特的养花方式的不同的看法的对比,突出了这个民族的奇特。

5、齐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惊奇和本段的描写特点。

让我想起当一种爱好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全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时,此时的德国又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接着学习。

(三)学习“人人为我”

2、学生汇报。

3、通过想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通过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4、谁来说说“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

5、现在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把“我为人人”写在上面吗?

6、小结:当我们人人心中装着他人,想着大家,把自己拥有的美好的东西无私的分享给大家时,无形中我们也得到了更多的别人赋予我们的美好的东西。这的确耐人寻味。

7、齐读中心句,结合这两段的学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中国人经常说“只要人人奉献一点儿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朴素而简单的道理德国人不仅懂得,而且用行动很好的为我们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创造了如此奇丽的景象。

8、齐读这段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德国人无私、高尚的品格。

9、你能举例说说我们生活中的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

(三)学习第四段。

1、多年以后当作者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文章中的美丽指什么?(景美,人更美)在这满街的美丽的鲜花背后隐藏着许多更美的东西。难怪作者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5、当作者在三十五年后又一次踏上他曾经生活和学习了十年的德国,他会想起什么?

三、总结全文:这次德国之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龙潭艺术实验小学付巍巍。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篇五

课文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人家家户户临窗外都种了花,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再次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却依旧如昔。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

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我们做清洁,虽然有些同学上完一天课很累,但他们仍然将教室打扫的干干净净,收拾的整整齐齐.他们就把教室当做自己的第二个家一样,一丝不苟地做着清洁工作.

我们就是应该把我们的祖国当成我们的家,把每一个人当成这个”家”的一员.德国人民正是因为这样想了,才会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把自己的花种给别人看……我们就是应该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把自已最美好的东西给别人分享,给别人看.

最后,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像德国人民一样“赠人玫瑰,一手清香”。(程婧然辅导老师:黄锦琳)。

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养花,中国人也养花,可养花的习惯却大不相同。德国人把花样在临街的地方,让每一个过路人都看到;中国人却把花养在家里,自己的花自己看。德国人走在街上,就仿佛进入了花的世界里,满眼都是鲜花,你欣赏我的花,我欣赏你的花,你为我带来好心情,我为你送去满心的愉悦。德国人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境界应该让我们好好学习学习。中国人的自私随处可见,你瞧吧:公交车上抢座位,随手扔垃圾,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许多人就是这样,只顾自己的利益,自己好了就行,不管别人。

还是让我们学习一下德国人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精神吧!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德国人爱花的特点。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都把花种到临街窗外,让花朵向外开。大约过了四。五年,作者再次来到了德国,发现德国人爱美之心还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见过类似的情景,就像班上创立图书角,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捐一本书,那你就可一看到几十本书了。这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体现;如果班上每一个同学都轮流打扫课室,我们一进到教室,就是一尘不染的了。这就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读了这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后,德国人给我留下一个懂为人着想,无私地付出这种好印象。他们人与人之间懂得互相帮助,互利互惠这种美好的境界。我还懂得了只要心中有他人,有社会道德,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世界就会更美好。只要“我为人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可以实现“人人为我”这个美好的愿望。

在德国人人都爱花,不论男女老少都有属于自己的花,她们把花奉献给了别人,正表现出人人互帮的精神。

有综合实践时,做完后我们都会把自己的作品摆在桌上,当你看别人的作品时,别人又在欣赏你的作品,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在院子里,我们通常会在隔台上摆满自家的花,孩子的作品等,人人忙完后走进院子那一刻会放慢脚步来欣赏别人家的独特风景,而我们也会欣赏别人家的美丽花朵。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就要互帮互助欣赏快乐时,分享友谊,培养情操,正是有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我们的大家庭才如此美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叙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从这篇课文中,我感受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崇高精神。我觉得德国人他们的邻里关系很好,不会因为小事而吵架,反而更会为别人着想,他们让花往外开,让路人看到漂亮的花,而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虽然这是一个多么小的做法,但却可以看的出大家是多么为他人着想。

而这种为他人着想的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就在我们身边,清洁工阿姨扫完地,地面上干干净净,透出一丝丝光泽。但有些同学却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一点都不尊重清洁工阿姨的劳动成果。我们需要的美丽并不是外表上的美丽,而是需要品德、品质和心灵的美丽,这种美丽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作者:徐敏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中心小学501班。

花,美;心,美;人,美。这就构成了一个德国。不但大街上的花美,人也美,人们那默默奉献的心灵也美。德国,好一个美丽的国家!

这是我读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感受。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季老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了作者再一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我读完这篇课文,掩卷沉思,就仿佛置身于德国。我走在街上,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开满了鲜花,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享受,真香真美。主人们正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成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许多蝴蝶围绕着翩翩起舞。那窗台上的花就仿佛是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微风一吹,就向我们频频点头。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倘若你亲自到了德国,肯定会流连忘返。看了楼上,还想看楼下;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盛开的,还想看含苞待放的。看得你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人们自己种的花,却是要让别人看得,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民看来,却是那么的平凡。

德国,真是一个美丽的国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篇六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目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五课的教学内容。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的亲身体验;并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自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的感慨;最后讲述了当自己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景像的情景,表达了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本文位于教材第8组课文,这组教材是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因此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为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我将本课设计为两个课时。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小学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上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阅读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我们的学生没有走出过国门经历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学会作者写景状物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不仅体会到德国奇丽的风景之美,更感觉到德国人的心灵美。

四、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综合了观察法让学生看图观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含义,谈话法、讨论法让学生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受到启发自主学习、从文中自己的品读感受文章,用自上而下教学设计引领学生理解课文,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引发学生对异域国土的兴趣播放德国景色的录像片,通过录像回到文章,提出问题:当季先生四五十年后再次踏上德国土地时他是如何评价德国的,引出本文线索词语:美丽。进而再引发学生思考“美丽”是否只指景色美,作为引导深入学习课文的出发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找季先生整体评价德国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先让学生说明“奇丽”的含义,锻炼学生概括词语能力,启发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解释词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语后,提出要求:让学生用线画出文中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通过动手圈划,使他们手脑结合理解课文感受文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根据学生画出的句子,深入课文学习文中的重难点。当找到“德国人让花朝外开,自己只能看见脊梁。”这一段落,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德国人的品质。

当找到重点段落第三自然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一句时利用图片的出示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使学生通过欣赏图片的有效途径直接理解本课重点,体会德国街头的美。在“应接不暇”一词处先让学生说词义,再提出问题“你在什么时候应接不暇,给大家举个例子。”

让学生以此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并拓展思维将阅读课程带入生活。

(四)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这一环节让学生想象与感受相结合,配合优美的音乐学生闭眼倾听,老师诵读第三自然段描写德国美景的句子。倾听中想象,再让学生抒发自己听后的感受,想象看到、听到、闻到了什么。组织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后结合一组德国街头花团锦簇的图片,让学生再感美丽。

启发学生感受“美丽”,让他们把看到想到的都读出来,进行自读第三自然段。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

利用填空的形式,空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试着背诵,最后在课上理解感受美的同时达到教学目标完成背诵。

(五)揭示中心,三感“美丽”。

通过问题:“除了景色美,作者还是感受到了德国哪些地方美?”引出本课难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句话。

通过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加上关联词语“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选择,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交流,让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进行德育渗透,说明做人的真谛。

再让学生通过讲述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进行口语交际,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从事例中让他们自主感悟课文中的品德内涵。

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用生动语言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让学生情动于中,最后让他们用“感恩”的语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再用“赞美”的语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深刻理解文章的难点,体悟文章内涵。

(六)前后呼应,总结全文。

最后回到本课第一个问题:作者说的美丽是不是只指景色之美。深化主题,揭示中心。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篇七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2.扣紧课题,引出主线。

(1)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请你回忆回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来表达当时的感觉,你会用什么符号?拿笔写在课题的旁边。(?)。

(2)作者一开始也像你们一样有疑问,但多年后却发出了很大的感慨(板书“!”),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感慨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如果让你从这个句子中找出两个关键词,你会找哪两个?(指名答并板书:奇丽、奇特)。

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奇丽景色,怎样的奇特民族,能让作者如此感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一下吧!

二、抓“美词”,品读“奇丽”。

1.合作探究一。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组内互相交流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并试着带上感情读一读句子。

2.小组汇报(句子、关键词、感悟、朗读)。

课堂组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

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学生汇报时相机板书)。

(小组汇报后,相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姹”“嫣”,并理解词语,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用“花团锦簇”,哪个用“姹紫嫣红”,然后结合图片把“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说具体。“花团锦簇”体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姹紫嫣红”体现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应接不暇”的“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引读:走在哥廷根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总能看到——读句子;走在柏林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依然能看到——读句子;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都能看到——读句子。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谁愿意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抓“文点”,训练文笔。

过渡:如此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谁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1.用不同的线划出观察与想象的部分,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后教师总结: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加想象。板书“观察、想象”)。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2.迁移习作(学以致用)。

(1)试着用上“观察加想象”的写景方法,用一段话描绘一下你课前准备好的风景图,时间5分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

课堂组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小结并过渡:观察加上想象就能巧妙地把一处风景写得更具魅力,而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的文章,作者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把景色写美,他更大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德国的奇丽风景,表现德国的奇特民族风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四、抓“佳句”,感悟“奇特”。

1.合作探究二。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奇特民族的精彩句子,认真读一读,仔细想一想,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意见。(经过思考的语言更精彩,注意组织好语言,把话说清楚,把体会说具体)。

2.小组汇报(说句子,谈体会,感情朗读)。

课堂组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机出示句子。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a、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b、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会有什么感受?(奇怪、不理解)好,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c、是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注意,我要开始讲德语咯)。

——你好,你喜欢养花吗?(老师这是中国式德语,呵呵)。

——生答。

——你好,你是怎样养花的?

——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这不是白费功夫了吗?

——生答(正是这样!)。

你刚才为什么笑了?(理解“莞尔一笑”,注意“莞”是多音字)。

——生答。(预设:一是你发现了花是给别人看的,所以我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我为自己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而自豪地笑、快乐地笑。)。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生活中有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是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才是生活的真切境界。真正爱花的人不是把花养在屋子里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更多人欣赏它。这就像诗人说的,“我付出了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3.小结:其实,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风景也许就蕴含着不一样的特色。(你们从搜集到的异国美景图中了解到什么样的异国风情了呢?指名说说)。

五、借“书库”,拓展延伸。

1.师推荐阅读异域风情丛书(要想了更多的异国风情,就去找找“异域风情丛书”吧)。

“异域风情丛书”是一套集历史、文化、地理于一体的旅游知识丛书。每一集以国家、地区或城市名称为书名,详尽介绍了当地的风光名胜、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内容新颖独特,信息丰富完整,文笔生动流畅,图文并茂。

2.师推荐阅读《留德十年》。

当一样风景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一种风情,它就会变成一种永恒的美丽,永远定格在你的心中。

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习之后,大家不妨去找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课件出示《留德十年》)《留德十年》记载了作者在德国十年来的点滴,读了这部作品之后,你就能够明白,他的梦境里究竟有什么。

3.学生推荐阅读并说明推荐理由。(鼓励学生推荐关于异域风情的书籍)。

结束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情),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学会了通过观察加想象去写景体现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其实,这篇文章的构篇很独特,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变化贯穿于全文,想去探究吗?好,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究。下课!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篇八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季羡林的一篇介绍德国的风景民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板书课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及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品评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学习作者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推敲中读懂词句,积累语言,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完成预习单;教师制作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引发思考。

1.出示季羡林照片,介绍作者并导入课题。

季羡林爷爷是我国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及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品评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学习作者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推敲中读懂词句,积累语言,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完成预习单;教师制作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引发思考。

1.出示季羡林照片,介绍作者并导入课题。

季羡林爷爷是我国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2.扣紧课题,引出主线。

(1)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请你回忆回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来表达当时的感觉,你会用什么符号?拿笔写在课题的旁边。(?)。

(2)作者一开始也像你们一样有疑问,但多年后却发出了很大的感慨(板书“!”),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感慨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如果让你从这个句子中找出两个关键词,你会找哪两个?(指名答并板书:奇丽、奇特)。

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奇丽景色,怎样的奇特民族,能让作者如此感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一下吧!

二、抓“美词”,品读“奇丽”。

1.合作探究一。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组内互相交流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并试着带上感情读一读句子。

2.小组汇报(句子、关键词、感悟、朗读)。

课堂组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

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学生汇报时相机板书)。

(小组汇报后,相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姹”“嫣”,并理解词语,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用“花团锦簇”,哪个用“姹紫嫣红”,然后结合图片把“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说具体。“花团锦簇”体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姹紫嫣红”体现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应接不暇”的“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引读:走在哥廷根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总能看到——读句子;走在柏林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依然能看到——读句子;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都能看到——读句子。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谁愿意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抓“文点”,训练文笔。

过渡:如此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谁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1.用不同的线划出观察与想象的部分,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后教师总结: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加想象。板书“观察、想象”)。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2.迁移习作(学以致用)。

(1)试着用上“观察加想象”的写景方法,用一段话描绘一下你课前准备好的风景图,时间5分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

课堂组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小结并过渡:观察加上想象就能巧妙地把一处风景写得更具魅力,而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的文章,作者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把景色写美,他更大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德国的奇丽风景,表现德国的奇特民族风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四、抓“佳句”,感悟“奇特”。

1.合作探究二。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奇特民族的精彩句子,认真读一读,仔细想一想,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意见。(经过思考的语言更精彩,注意组织好语言,把话说清楚,把体会说具体)。

2.小组汇报(说句子,谈体会,感情朗读)。

课堂组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机出示句子。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a、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b、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会有什么感受?(奇怪、不理解)好,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c、是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注意,我要开始讲德语咯)。

——你好,你喜欢养花吗?(老师这是中国式德语,呵呵)。

——生答。

——你好,你是怎样养花的?

——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这不是白费功夫了吗?

——生答(预设:在家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生答(正是这样!)。

你刚才为什么笑了?(理解“莞尔一笑”,注意“莞”是多音字)。

——生答。(预设:一是你发现了花是给别人看的,所以我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我为自己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而自豪地笑、快乐地笑。)。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生活中有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是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才是生活的真切境界。真正爱花的人不是把花养在屋子里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更多人欣赏它。这就像诗人说的,“我付出了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3.小结:其实,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风景也许就蕴含着不一样的特色。(你们从搜集到的异国美景图中了解到什么样的异国风情了呢?指名说说)。

五、借“书库”,拓展延伸。

1.师推荐阅读异域风情丛书(要想了更多的异国风情,就去找找“异域风情丛书”吧)。

“异域风情丛书”是一套集历史、文化、地理于一体的旅游知识丛书。每一集以国家、地区或城市名称为书名,详尽介绍了当地的风光名胜、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内容新颖独特,信息丰富完整,文笔生动流畅,图文并茂。

2.师推荐阅读《留德十年》。

当一样风景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一种风情,它就会变成一种永恒的美丽,永远定格在你的心中。

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习之后,大家不妨去找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课件出示《留德十年》)《留德十年》记载了作者在德国十年来的点滴,读了这部作品之后,你就能够明白,他的梦境里究竟有什么。

3.学生推荐阅读并说明推荐理由。(鼓励学生推荐关于异域风情的书籍)。

结束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情),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学会了通过观察加想象去写景体现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其实,这篇文章的构篇很独特,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变化贯穿于全文,想去探究吗?好,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究。下课!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篇十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接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自己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德国街头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积累文中优美的。

语言;。

3.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总结阅读方法,并运用习得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

难点:通过各种语言训练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风情特点的。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12国语言。光是德国,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指题)。

3.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

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莞尔一笑脊梁颇。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3.指导书写。

(1)加点的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谈。

(2)教师范写生字“脊”,强调笔顺。

(3)学生练写。

4.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从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开始吧!(引导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教师板书(奇丽、奇特)。

(三)默读圈画,直奔重点,再悟风情。

1.课文中的哪些语言让你感受到德国的这种风情特点呢?请看学习提示:

ppt:默读二、三自然段,画出能体现“奇丽”、“奇特”的语句,并结合关键词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借助提示自学,同桌交流。

(五)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风情。

学生在充分自学,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自由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体会相关词句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积累语言。

(六)升华风情,回顾学法,拓展阅读。

归纳板书,升华风情。

在德国,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我们走进德国大街时就总看能“花的海洋”。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篇十二

一、交流沟通,激发兴趣。

1、想认识我的请举手!在本节课认为能表现自己的请举手!想看我的礼物的请举手!

2、看大屏幕,领同学们游览一下欧洲德国(出示课件)。德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介绍哥廷根大学和系羡林。在德国的哥廷根大学里,孕育了30多名诺贝尔奖的获奖者。1935年25岁的季羡林到德国留学10年。四五十年以后但他再次来到德国时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文章。

4、齐读课题: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德国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分段读文,整体感知。

找同学来分段读文章。1、德国给季先生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3、汇报。在汇报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针对谈的话进行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4、从哪感受景色的奇丽?(第3自然段)怎样感受到的?(说说你的理由)。

1)、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能结合自己的词来分析景色的奇丽吗?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色呢?

3)、多美的景色呀,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迷人的景色。

4)、从哪几个词看出花多?(“应接不暇”、“花的海洋”、“人在街上逛似在花海中”)。

5、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吗?

好!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去看看。请一名同学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音乐)。

6、汇报(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7、(出示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到花香,听到鸟语,望着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的花,真是美的享受。你们来用朗读把老师带入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吧!美美的读一读(齐读)。

8、此时你是在这样的街道上,心情怎样?带着你的感受,再读,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9、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

三、感受民族的奇特。

我们感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呢?

汇报:第二自然段,从中读懂了……。

1)、养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不喜欢呢?从哪里看出来的?(第1和第2自然段)。

2)、养花的目的是什么?季先生看到德国养的花朝外开,把最美的让给别人看,心里很吃惊,带着作者的心情来读一读。

3)、他们这样做,我们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

4)、你从文章中那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5)、分析:“每一家……,人人为我。”

6)、结合上下文,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7)、因为德国人们把美丽奉献给别人,在奉献时,他们也看到别人赋予自己最美的东西,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呢?读“这样的境界……”

8)、正是有这样一种境界,使我们见到这样奇特的民族。

四、在德国我们能看到花海,闻到清香,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一切深深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1)这样的“境界”,这样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

2)、当季先生四五十年后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怎样的感受?

3)、读第4自然段,从中读懂了什么?

4)、作者的梦是怎样的一个梦呀?(企盼我们祖国也有这样美的境界。学习德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早日回国,让自己的祖国也这样和谐。)。

5)年迈沧桑的老人见到阔别四五十年的德国,心情是怎样的?带着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语言简练)。

六、总结。

读了这篇文章,老师也有收获,我想说:人生如花,花开花落;给人美丽,给人芬芳;开出绚烂,开出精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篇十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习:“颇”、“耐”

查字典理解“颇”。“很”的意思。

这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质”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朗读课文第二、三小节,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读一读。

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习生字:“栽”、“脊”。指导书空“脊”。

再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学习生字:“簇、汇、暇”

“暇”的意思是“空”的意思,怎样记住它?(与姐妹字“瑕”进行比较。)。

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注意此处的应为多音字,应付的意思)。

老师先说一句话:节日的百润发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银员们忙得应接不暇。谁能用它也说一句话。

2、朗读课文第2、3小节。

3、教师小结:

所以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美好的的境界,更是人们之间互爱的表现。

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作者数年后再次来到德国的感受吧?

4、读第4节。

5、作者认为除了花以外,美丽的东西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吗?

6、小结:正是有这奇特的民族,才有这绮丽的景色。

四、朗读全文,学习其余未学的生字、词。

1、学习生字:概、栽、确、含。

2、朗读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复习生字、词)。

4、你能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说一件贴一朵花)。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篇十四

1935年,季先生就远赴德国,在著名的哥廷根大学留学十年,四、五十年过去后,当作者再次来到德国,作者发出怎样的赞叹?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把这句话画出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老师板书: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二、精读第3段,感受“奇丽的景色”

1、师:正是这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深深的吸引着季老先生。下面让我们跟随老先生先去欣赏德国的奇丽景色,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描写德国奇丽景色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多读几次。

2、指名反馈,课件出示: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师:读了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花美、花多)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花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4)a像这样描写花美的词语还有很多,你能说出一两个吗?(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看来你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很注意积累一些优美的词语。)。

b老师也找了一些,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出示: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娇艳欲滴)。

三、悟民族奇特。

师:再次走进文本,找出文章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

a、德国人爱花,每个人家里都养花。(德国这个民族每个家里都养花,很奇特!)。

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别之处?(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b、自己看到的是什么?(脊梁)。

不是意味着德国人自己不喜欢花?(不是)。

那可奇怪了,(指名)问:“房东太太,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学生回答:“正是这样!”

四、叹民族精神。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一种境界是指什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们也来仔细琢磨一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小组讨论)。

五、发出感叹。

(1)四五十年以后,作者重回德国,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课件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生齐读。)美丽指的什么?(生:花美、境界美。)所以没有变化的,不仅是德国街头美丽的景色,还有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出示课件)。

(2)在课文的最后,作者写了这样的话语,出示: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战争时期留在德国,十分思念家乡、亲人、祖国。)。

六、发展迁移,创新运用。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 (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2.感受民族奇特。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中国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

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

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生举例)。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篇十六

名家名篇,短小而精悍,博大而精深。名篇课文的教学,历来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解读过多过细,小学生难以接受;草率了事,又有亵渎之嫌。近日教学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感受颇多。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淳朴恬澹,于天然本色中见“繁定绚丽之美”,总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令人难记忘、发人兴思的艺术境界”。他的文章意蕴丰富而深远,大气磅礴,意味隽永。《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短文选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讲述了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美文,语言朴素而洗练,含蓄而蕴籍,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在文章的结构上,季先生首先从人类爱美的天性写起,从宇宙间堪为美之典范的鲜花,写到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大气磅礴,自然晓畅,浮想联翩,而又结构绵密,紧扣主线。接下来,季先生带我们来到一个奇异的国度――德国,把我们引入德国的普通民居中,把德国人奇特的养花方式展示给我们看,“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的确,从德国居民的家中看,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满窗的绿色,凌乱的花枝,很难看到鲜花的烂漫。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么做似乎不可思议,因为我们习惯了孤芳自赏,习惯了关起门来欣赏自己的花。但是,随着镜头逐渐伸展,季先生带我们来到大街上,抬头仰望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在这片花的海洋中,人们不禁感慨万端,很自然地体验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最后,作者又回到故事中,用总结和回味的语言,再次让读着陷入深深的思考。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揣摩再三,总觉得难以入手。文章的语言之美,意蕴之丰富,让我不敢轻易触及,唯恐亵渎了这道美丽的风景。

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在教学时尽量少讲,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受语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进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义。

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领略文章大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各组交流资料。一是有关德国民俗风情的资料,对德意志这个“奇特的民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查阅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了解季先生在德国留学的历史,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微妙心理。

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读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中心,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中心句,借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后,再由中心句展开,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内容具体表达这一中心的,并找出文中精彩的词语和句子,交流欣赏。重点理解“莞儿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的展开,由点再回到面,借以对文章进行细致的揣摩和研究。学生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重点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师朗读,学生想像。想像鲜花的美丽,体验美好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感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小组交流评改,再全班展示。

下课后,总觉得意犹未尽。短短一节课,很难把文章的全部魅力展示给学生,由于朗读指导不到位,渗透在字里行间中的美,蕴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终没有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去领略。名篇的教学总是带着缺憾。也许,缺憾也是一种美。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感受和想像。

就我个人而言,在教学方法上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优势,也许大家集思广益,才能真正把名篇教学做得更好。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篇十七

:看多媒体,轻松猜花谜:

1、大大圆盘竿上挂,八月秋来开黄花。朝着太阳把头转,结出籽儿把油榨。(向日葵)。

2、金秋骄子,颜色金黄,花朵不大,八月开放。(桂花)。

3、不怕风来不怕旱,茫茫沙漠显英姿。像只手掌浑身刺,顶着黄花真神气。(仙人掌)。

4、不畏霜寒意志坚,四位君子列其中。每逢九月重阳时,枝头抱香英姿显。(菊花)。

5、花儿像个漏管,花中西施名传。每当春季开放,彩霞映红满山。(杜鹃)。

一、导入新课,激趣设疑。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爱花的民族很多,德国在其中占有很大的地位。他们是一个奇特的民族,一直用一种奇特的养花方式,他们不但爱花,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让给别人看,让别人陶醉于花的艳丽与芳香中。

1、和老师同写课题。2、品读课题。给“让”字换一个字;3、生质疑:为什么要让给别人看呢?把你的疑问带进课题,再读课题。4、师:学习了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就会明白的。

二、初读课文,品读释疑。

1、请同学们推荐四位朗读能手读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有一个词反复出现了三次,看谁能找到,并找到跟这个词相关的句子。

生朗读课文。

2、师:是那个词?---家家户户。解释“家家户户”的意思。

3、出示相关的句子a、家家户户都在养花。b、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c、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看见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4、分析句子;师:齐读。一个“家家户户”让我们读出了这三句话的相同之处,

再比较读一读,你能发现这三句话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提示,前两句与第三句有什么不同?

师:一个“又”字让我们读出了时间是不同的。四五十年前季羡林老爷爷在。

德国看到的景色和四五十年后看到的景色是一样的。一个家家户户让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线索,读出了这相同与不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时间不同景色却依然。

5、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先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

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养花,有何感受?生读二自然段。

6、生回答:吃惊。

7、多媒体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

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8、分析句子:作者首先吃惊的是什么?(家家户户都在养花)抓住“都”字,在德国养花不仅是个人的爱好,是整个民族的爱好。他还吃惊什么?(他们的花不是而是,而且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又是一个“都”字,写出了养花的方式奇特。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更吃惊得是什么?(花朵在屋子)三个“都”字让季先生感到惊叹。把你们的吃惊送进文字去,读这段话。

10、师指“脊梁”:这个词语谁来读准它?“梁”读轻声。理解:人有脊梁,(摸一摸)背上直直的脊椎骨。出示一束花,示范,花的脊梁就是长长的花茎或枝条、枝叶。站在屋里的人能看见什么?看花好看还是看脊梁好看?老师从同学们的眼里读出了疑问,你们又有话说吗?生质疑。

10、师引:是啊,多么奇特的种花方式,为什么花朵都朝外开呢?(生回答,养花的人是有意把花花朵都朝外开。)可见,在德国,我这样认为花朵都朝外开,你也这样认为――,他也这样认为――生回答。大家都这样认为――,生回答。我这样做了――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他也这样做了――,生回答。他也这样做了――,生回答。大家都这样做了――生回答。

11、作者看着这样的景象问女房东学生读句(“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道:“正是这样!”)。

理解: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就是微微一笑,用来形容女性的。)看老师的脸。让我们面带微笑再读读这句话。她莞尔一笑说道:“正是这样!”正是哪样?(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12、重点指导学生读课题。师: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令人感到惊叹,在我看来是一件――(吃惊)的事,而在德国人看来却是一件――(平常)的事。带着这种语气读读课题。有意把最美的花让给别人看,在德国人看来又是一件――(愉快)的事。愉快的读读课题。更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自豪的读。

13、师:在德国,每一家都是这样,爱花并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

三、再读课文,寻找美丽。

1、师:同学们,漫步在德国的大街小巷,你看到了怎样的奇丽景色呢?请同学回到文章中去找一找,并用波浪线画出来。同同学们,漫步在德国的大街小巷,你看到了2、生读文找句子、交流。

3、点击课件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