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1:59:58 页码:13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14篇)
2023-11-13 11:59:58    小编:ZTFB

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具体细节,以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编写教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教案范例不仅注重认知目标的达成,还注重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健壮”、“漫山遍野”等词义。

2、懂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出山里孩子的特点的。

3、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作者对山里孩子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总起句,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行文脉络。

三、教学准备:课文朗读录音。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你们到山村里去过吗?了解山里的孩子们吗?说说你们了解的山村,了解的山里的孩子。

(二)课文录音。

(三)学课文,

1、自读要求:

(1)把课文读通顺。

(2)说山里孩子是怎么样的?

2、反馈。

3、生字新词的学习。

(1)正音:甸盈歇跃充。

(2)形:形近字组词。

键()蹬()歇()盈()。

健()登()渴()盆()。

(四)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自由读:你发现这一段是用什么方法写的?

2、回顾怎样读懂总分段式。

3、按步骤自学总理解中心词“健壮”

4、细读这一段:山里的孩子怎么会长得这么结实、健壮呢?

读中体会,读中交流。

5、理解“满山遍野”:读课文,从课文中句子来理解。

想象说话:他们在山冈(),他们在竹林()……。

他们到过这么多地方,赶过这么多事情,怪不得长得这么结实、健壮。用欢快的语调读好第4句。

6、感情朗读、

7、试背诵。

(五)作业。

1、扩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和表示怎么样的词。

一()野花()一()凉茶()。

一()鸟叫()一()客人()。

一()动物园()一()翠竹林()。

五、教后记。

今天这堂课,我觉得上得很有味道。特别是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是,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满山遍野”,在读中来悟“结实、健壮”,觉得特别好,很大气。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山里孩子的特点写具体的。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

3、巩固复习字词,理解“向导、热情好课、充满”等词的词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1.复习引入:

(1)趣味引背:

(2)回顾学习方法。

2.学习课文第2段。

(1)用这样的方法,自学课文第二段。

课文第二段是按()写的。总起句是(),中心词是(),分述部分是第()句,从()、()、()三方面具体来写。

(2)读后反馈校正。

(3)读中感悟,句子比较,体会山里孩子的热情。

他们迎接进山的客人。

他们笑眯眯地欢迎进山地每一位客人,为客人当向导。

渴了,他们递上一碗茶。

渴了,他们递上一碗清凉的茶,像清泉,像露水,一直甜到心窝里。

比一比,哪句话更能体现山里孩子的热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3段。

(1)出示填空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理解“幻想”

(2)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他们充满幻想。找到有关句子进行充分朗读。

小组内先读在推荐同学读。

重点评价朗读:表现山里孩子满怀希望、蛮有信心的样子。

(3)连起来读分述部分。

(4)山里孩子幻想真多呀!课文哪个词说明这一点?

(5)启发想象:他们还会有哪些幻想?

(6)要是山里孩子这些幻想都能实现的话,山村肯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4、分组齐读课文这三个小结。

5、讨论:山里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

教师充满激情小结:是大山养育了他们,他们呼吸大山里新鲜空气,喝大山里的水长大,是大山培养了他们那样的胸怀,那样的气魄。

齐读最后一句话。

6、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什么收获?

7.作业。

1.完成作业册。

教后记:

第三课时。

目标:

1、巩固生字新词。

2、进一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3、能仿照第三段,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

一、听写词语。

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通过朗读比赛的形式进行:

(1)先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然后组内推荐一名。

(2)各组推荐比赛。

(3)评出优胜。

2、背诵课文。

三、读写迁移。

教师启发:山里的孩子结实健壮、热情好客、充满幻想。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从小就有把自己的家乡装扮地更美的打算。我们城里的孩子也充满幻想,也希望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地更加美丽。围绕“城里的孩子,心里充满着幻想”这一总起句说话、写话。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二

知识与能力:读懂诗歌内容,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出示课件(四季)。

2、揭示课题。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

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孩子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你们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3、质疑课题。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细看,你听懂了什么?(诗配画范读)。

2、全班交流。你听懂了什么?

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

孩子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

4、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画(略)。

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

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孩子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

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一种语言呢?找出来读给我们听听。

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

(1)现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种语言。

(2)你来读一读。

(3)你为什么喜欢?

出示课件:反问句: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但是在这里却不这么说,而是用反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下反问的语气。

(4)蝌蚪就像我们学过的逗号一样,这多神奇呀!这么活泼的小蝌蚪代表了一种大自然的语言,春天来到人间,又是多么让人欣喜。自己悄悄练习读一下,能不能把这些神奇,欣喜的感觉找到。谁想来试一试?全班读。

(5)谁愿意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领略大自然的语言,配乐朗读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语言吧!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这些神奇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仿写练笔。

1、全班交流自己还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2、欣赏画面,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你们真会观察,真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无处不在,只有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老师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都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吧。

3、欣赏老师创作的小诗,指导仿写。

多美呀!多神奇呀!现在老师不禁诗兴大发,想写一首小诗。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写呢?孩子们先一起观察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是不是每一个小节的写法都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有很多,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写出来。

下面老师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了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欣赏我写的小诗?你们听着。展示诗。

4、拿出纸笔写一写大自然的语言。

你愿不愿意像老师一样也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你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先用一小节写出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大家拿出纸笔来,写一写吧。

5、写好的孩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

6、全班交流。

7、现在请下面的孩子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部份就请台上的孩子按顺序读自己写的小诗。配乐朗读。你们听听,我们班的孩子共同创作了一首小诗呢,孩子们都成小诗人了。

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

你们写得多好呀!你们都是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孩子,才会懂得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

老师希望你们这样坚持下去,和大自然对话,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

3、畅谈梦想,祝愿梦想成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讨论,理解彼得最后说的话。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中悟出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由梦想引入课文。

许多人都有过寻找到金子发财致富的梦想。“金子”我想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贵重的金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金子有关的生动有趣而又蕴涵道理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四、自学课文。

要求:

(1)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和句子。

(2)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懂?

五、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及时评价。

2、通过认真的聆听,相信同学们一定看出来了:

(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他有什么样的梦想?

(3)他一开始有没有实现梦想?(一无所获)。

(4)后来他有没有实现呢?(找到真金)。

3、回答上面的问题。

六、作业:

1、写字。

2、组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

3、畅谈梦想,祝愿梦想成真。

课前谈话:

同学们,我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名言,你最喜欢哪句名言,愿意跟大家说说吗?

同学们知道的名言可真不少。从名言中,我们不仅获得了很多知识,而且懂得了不少道理。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会懂得更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起读。板:22金子。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彼得的梦想是什么?板:梦想。

3、过渡:那么,他的梦想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二、整体感知,学生质疑。

1、轻声读读4-7自然段,想:他的梦想有没有实现?

2、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出示“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初读彼得的话)。

(1)轻声读这句话。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4)小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老师想了想,其实你们的问题都可归纳为这样一个问题:这里的“真金”指什么,他是怎么找到“真金”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就让我们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读。

三、突出重点,读议课文。

1、自读自悟,学习。

(1)轻声读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出示)。

(3)指导读好第一句。

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个晚上,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

(4)师描述:

(5)想象:看到这些生机勃勃的小草,你会想些什么呢?

(6)过渡:彼得又是怎么想的,一起来看看。

2、感情朗读,感悟彼得的想法。

(1)哪位小彼得来读读?

(2)赛读:哪位小彼得敢于挑战,再来读一读?

(3)从彼得的想法中,你听出了什么?

(4)小彼得们,让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来想一想。

(5)过渡:信心和希望,使彼得留下来。

3、理解“真金”,懂得道理。

(1)出示前半句:谁来读读这句话?

(2)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体会:全部精力)。

(3)齐读前半句话:彼得留了下来,他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

(4)过渡:彼得的辛勤付出换来了什么?

(5)出示后半句: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齐读。

(6)瞧,鲜花盛开了。(出示鲜花图)。

(7)亲爱的小彼得们,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鲜花,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学到这儿,你认为“真金”是什么?

过渡:是呀,彼得找到了“真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板:梦想。

4、再读彼得的话。

所以他不无骄傲地说:“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生接)。

5、故事学完了,老师很受启发,你有启发吗?

四、畅谈梦想,愿梦想成真。

1、其实,不仅彼得有梦想,老师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自己活到一百岁,在100岁的生日时你们都来祝我生日快乐。

2、那你们的梦想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愿意跟大家说说吗?

五、作业: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四

一、教学目标:借助理解反映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句子,进一步读懂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让学生说出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检查复习。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第2、3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活动特点,并讲述了翠鸟捕捉小鱼的过程;第4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并表达了“我们”对翠乌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文,弄清各段大意,从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重点句,读懂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段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话介绍了翠鸟各部分羽毛的颜色?让学生边读边想将有关内容在文中画出来。

2.出示思考题:

翠鸟各部分的羽毛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

3.指名回答:

本段共有六句话,其中第2~5句介绍了翠鸟各部分羽毛的颜色。

4.出示重点句: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1)指名读句子。

(2)讨论:这四句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清这四句话按总分段式描述了翠鸟各部分的羽毛的颜色。首先总体描述翠鸟的羽毛颜色非常鲜艳,然后从上到下,有条理地介绍了翠鸟的头、背、腹各部分羽毛的颜色。层次十分清楚。同时在描写中,作者特意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指名读第1自然段第1句话,让学生想一想这句话介绍了什么?

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讲翠鸟爱停在苇秆上;二是突出写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而且这双小爪子能“紧紧地抓住苇秆”。这就为下文翠鸟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作了铺垫。

(4)指名读第6句话,想一想这句话主要介绍了什么?

这句话突出介绍了翠鸟“透亮灵活的眼睛”和“又尖又长的嘴”,同样为下文翠鸟能在疾飞中叼起小鱼作了铺垫,同时这样一番描写,把一只羽毛鲜艳、小巧玲珑的翠鸟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5)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叙述翠鸟的外形特征。

(6)教师将翠鸟的图片分解为头、背、腹、爪子四部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图片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一边说一边依次贴出,使图片还原,也可采用此种方法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本段有几句话?主要写的是什么?第2自然段有两句话,主要介绍翠鸟的两个活动特点:

(1)爱贴着水面疾飞;(2)一动不动地注视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意。

(1)出示重点句:“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2)指名读句子。

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义。“疾飞”是指飞得很快的意思。翠鸟在“疾飞”中,眨眼间又轻轻地停在细软的苇秆上,这说明翠鸟飞行时动作十分敏捷。“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停得急而轻。这句话充分表现出翠鸟行动迅速而敏捷的特点。

3.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1)出示重点句:

“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2)课堂讨论:什么是注视?翠鸟为什么能“一动不动地注视”?

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句义。“注视”是指集中注意力地看。联系上文翠鸟能“一动不动地注视”是因为它那“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表现出翠鸟在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时,既专心又机警。

4.指名读第3自然段:

(1)课堂讨论:翠鸟怎样捕捉小鱼?

(2)指名读有关句子。

(3)出示填空练习: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4)讨论括号中所填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懂这句话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翠鸟捕捉小鱼的经过。“蹬开,飞过去,叼起,飞走”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翠鸟动作熟练、连贯、非常迅速,都是在瞬间进行的。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下文“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进一步体会翠鸟动作的迅捷。苇秆摇晃是因为翠鸟蹬开水面,水波荡漾是因为鱼儿被叼出水面。这“摇晃”和“荡漾”持续的时间都不可能长,而就在这极短的时间里,翠鸟叼着小鱼飞的无影无踪,可见翠鸟动作迅速敏捷,准确,不落空。

(5)为什么翠鸟能这样迅速准确地捉到小鱼呢?让学生联系上文找出有关句子。

(6)出示句子,让学生选择带点词的意思。

“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7)出示带点词的意思,让学生采用出示反馈牌的方法选择正确的解释。

(8)讨论句义。

在这句话中,作者先说小鱼“机灵”,再说“难以逃脱”,借以反衬出翠鸟的目光极其尖锐,说明翠鸟在观察露出水面的小鱼时十分机警,再联系上文,翠鸟长着“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一张又尖又长的嘴”,这样捕捉水面上的小鱼当然是既迅捷而又准确不落空了。

(四)联系上下文体会句间联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句式训练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弄清句间联系。

例:

1.翠鸟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水面是因为它有________。

2.翠鸟目光锐利是因为它有________。

3.翠鸟能在疾飞中叼起小鱼是因为它有________。

通过这样的句式练习让学生认识到翠鸟捕鱼本领高超,不只是因为身体某一部分的特点,而由于它外形各部分特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五

1、朗读诗歌,分析重点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鱼化石”意象的深刻寓义,从而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方法与过程。

1、通过朗读了解诗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理解诗的内容,并把握诗歌的意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艾青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的方法。

1、分析重点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2、理解并把握“鱼化石”的意象及深刻寓意。

了解作者写诗时的写作背景,正确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诗人艾青在《失去的岁月》里有这样的诗句:时间是流动的液体——用筛子、用网,都打捞不起;时间不可能变成固体,要成了化石就好了,即使几万年也能在岩层里找见你。他凝望着一片带有时间印记的化石,上面有凝固的石化了的鱼骨,“那上边不是一条鱼,而是六七条,不是僵死的,而是游动的”。就是这片鱼化石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唱出了生命的赞歌。

二、朗读指导与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诗歌,概括诗中每一章节的内容。

2、能大体梳理诗人情感变化过程吗?

3、能画出诗的节奏,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读出来吗?

三、品读段落,正确理解诗意。合作讨论(1-5)段;。

1.你能找出“鱼”与“鱼化石”究竟有哪些异同吗?

2.鱼改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作者的猜测有依据吗?

3.你能用重音读出这两者的不同吗?(提示:找出段落中感染力强修饰语、富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4、你们能想象一下灾难降临的一刹那间鱼当时的内心感受吗?写出来。学生小组讨论,(痛苦、挣扎??)并用语言表达。

教师范例:当无边的灾难降临的时候,我的天空是灰暗的,我心里空洞洞的,我感觉到好像全世界都抛弃了我。孤独、寂寞、失落、无助将我压的喘不过气来。..我好想逃,逃到另一个世界去,可是我无力挣扎。

四、细读诗歌,体悟诗理。

1、“鱼化石”为什么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教师出示链接材料:艾青,原名蒋海澄,1941年从事文学创作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在青年中产生极大的号召力,被誉为“火把诗人”。

(自由的创作期——活着的鱼)1957年,诗人被无端地打成“右派”,从此便被无情地埋没二十年,不仅不能发表作品,甚至连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都被剥夺了,诗人从社会上消逝了。

2、你认为,诗里的鱼是谁?天灾指什么?

学生回答:鱼就是诗人的化身,天灾指的是作者经历的运动。正是基于这种深入的思考,诗人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诗的意象和诗人的思绪相撞击,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作家丁玲在看了这首诗后,她说:“这是写艾青自己嘛!”

五、反思自我,畅谈启示。

1、我们了解鱼的经历变化,作者从中得出怎样的启示,悟出怎样的道理呢?生命离不开运动:这里的运动指自由,没有自由等同于死亡。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在死亡没有来临之前,把能力发挥干净:说明要敢于斗争,要敢于抗争,哪怕是死亡。

2、追问:哪个词语能表现作者的心理感受?凝视:表明作者是经过沉思,想了很久得到的。这显然是作者对过去的反思。

3、追问:可作者却说:傻瓜也得到教训,傻瓜该如何理解?傻瓜:头脑有病的人、头脑简单,说明这个教训是显而易见的、不用思考的。也说明这是一个时代的、人人都明白的、大家共同遭遇的命运。

4、这首诗在选人课本后,最后两个分句有改动,比较一下哪个诗句更好?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能量也要发挥干净。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诗人直率地提醒人们要接受教训,这是许多人以生命作代价换来的教训。同时也是一种战士的情怀,只有敢于抗争,才不会从蹈历史覆辙,因而具有强烈的警策作用。联系前面对于鱼化石的刻画和描写,就可以感到诗人的提醒更强有力了。

再次深情地朗读读课文,读出诗人的斗争精神与牺牲精神。

六、借事理,总结全文。

这首诗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正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叹。正像诗人自己所说:“这些年变成化石的人太多了。”这就清楚地说明,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就不是只想着个人的哀怨、个人的命运,而是想着许许多多人的。因而,这首诗的含意就具有了很强的典型意义和概括力,同时,也就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1、读完诗歌你的启示是什么?用诗的语言表达。

2、随笔:发挥想象力,把《鱼化石》扩写成记叙文《鱼的故事》,扩展诗的容量。

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为学生建立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好,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现代课堂注入了许多新鲜的养料,其中最突出的功能在于化抽象为形象,使课堂具有更多的可感性,促进学生的理解。

《鱼化石》一课是科普性诗歌,语言优美,对于课文中所涉及到的科学常识及科普知识,学生通过课前的资料查阅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上,我为学生呈现了与文本相得益彰的课件内容。丰富的画面,逼真的视听,帮助学生在脑中形成直观形象,为学生带来了情感上的冲击和认同。首先出示鱼儿畅游大海的视频,不仅使学生看到鱼儿快乐自由的情境,更激发学生联想多少亿年前那种原生态的现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出示壮观的火山喷发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视频,帮助学生想像火山爆发时,掩埋活鱼那惊心动魄的场景,让学生的情感激起波澜,缩短时空的距离,近距离触摸当年的事,缩短了文本与真情实感间的距离。看完了录像片后,学生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最后,我向学生展示了鱼化石的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鱼化石,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宜学生学习语文的生动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良好的氛围对于激活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保障作用。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上,我通过各种画面努力营造的就是充分的人——本对话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悟——表达——再朗读,达到与文本零距离,努力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六

1、识记本课生字7个,联系上下文理解“死寂、循声、纳闷”。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

3、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悉尼人们热情友好及高度的环保意识的赞赏。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

一、课题引入。

1、今天是星期四。(板书:星期四)这个星期四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知道为什么吗?(有澳洲的校长来我校参观。)。

3、多美的一座城市,我们要学的故事就发生在那儿,而且也和星期四有关系。(板书:35邻家的)一起来读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打开书,自己轻声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说说文中的星期四是什么特别的日子?

每个星期四是悉尼市区收垃圾的时间(板书:收垃圾的时间)。

三、再读课文。

1、学习第一节。

(1)、为了这个星期四,悉尼人做些什么呢?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星期三晚上,家家户户都把垃圾推到门前路边,按可回收、不可回收等类别,分开摆放。)。

(2)、这一小节中有读不明白的地方吗?

预设不懂之处:死寂的意思。

在这节中找找“死寂”的一个近义词和反义词。(宁静、热闹)能联系课文理解了吗?

补充介绍:悉尼人和我们的生活习惯不同,空闲不会在社区中晒太阳、聊天,社区中很难遇见人,因此作者会感觉(宁静得近乎死寂),只有放垃圾的日子才有些人气。

2、学习课文2、3、4小节。

(1)家家户户都按时放好垃圾,那明明是每个人的星期四,为什么作者偏偏说是邻家的星期四呢?请你们小组合作读读课文2、3、4小节,看看邻家的每次出现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每次说了些什么?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邻家出现在什么时间和情况下每次说些什么。

迁入新居的第一个星期三夜晚明天是收垃圾的时间,一周一次,别忘了。

一个星期三“我”回家晚了别忘了明天是星期四。

出远门三星期,每个星期三明天是星期四。

(2)交流。

(3)谁来读读邻家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呢?

(邻家的话强调的都是明天是星期四,是倒垃圾的时间。)(板书:多次提醒)。

(4)看表格引读:我们迁入新居的第一个星期三夜晚,邻家女主人就提醒我们:(明天是收垃圾的时间,一周一次,别忘了。)一个星期三“我”回家晚了,又来提醒(别忘了明天是星期四。)我们出远门三星期,邻家(每个星期三都留条告诉明天是星期四。)。

(5)对于这样的悉尼人,你有什么看法吗?(板书:热情、环保意识强)。

(6)对啊,邻家多次提醒作者放好垃圾桶,他的环保意识、责任心是多么得强啊,作者对邻家的三次描写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来读一读,简单说说理由。

读到第三节,出示第三节:一起读读这句话。啊!为了这个星期四,连“汪比”都给动员起来了。

自己能用“为了……连”说一句话吗?

这节中有两个词“循声”、“纳闷”,一起来读读这一节,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意思?

3、学习第5节。

(1)邻居的多次提醒使我不由得发出感叹。(出示读: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

(3)作者不仅感叹,还不由得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他会联想到些什么呢?

(3)作者心情是复杂的,他的感触很多很多,再来读一读这一节。

四、总结全文。

1、学习了课文,你们一定明白为什么悉尼那么美丽、整洁了吧。(有时间结合你收集到的课外资料说一说)。

2、《邻家的星期四》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悉尼人高度的环保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这些环保意识也能扎根在我们心里,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能越来越美丽。

本周是学校的信息周,带着任务,上了一堂课,说实在的,对于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我校的几位青年教师相比,真是有些惭愧。细细反思执教的《邻家的星期四》一课,有喜也有忧。

1、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始终把本单元的单元目标“继续学习理解词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教学时,我根据文本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对不同的词句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死寂”一词,学生先是运用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只是照本宣读,然后我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死寂”的一对反义词,让学生用一对反义词来理解。“循声望去”一词的教学,学生在预习时对于“循”字查过字典,解释为“遵循、依照”,于是便引导学生进行词素理解。又如“栅栏”只要求看课文的插图来理解即可。“平息”的理解先是让学生找一个近义词,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想象作者会联想些什么,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不易平息”的心情。理解词语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同时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并使学生掌握了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到较好的效果。

2、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因为课文所讲述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理解“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也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梳理文章脉络后,我直奔重点段落,抓住重点句、关键词组织教学。在学生读通重点段落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邻家小狗两次不同的叫唤,并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小狗起先冲着我叫仿佛在说:“”当女主人微笑提醒后又是一阵欢快的叫唤,似乎在说:“”文中两处描写小狗“汪比”的不同的叫唤声,为何一次是“一个劲地”,一次是“欢快地”,文中没有写出来,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设计这样一个展开想象的填空,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小狗“汪比”两处呼唤的不同含义,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悟到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感受女主人的热情及对星期四收垃圾事件的高度关注。

3、指导复述,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语文研训员杨老师说过,阅读教学要有九字要点,那就是:读进去,留得住,用得出。课堂上,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在什么情况下,邻家怎么做?”,默读课文的2、3、4小节,老师在学生的交流的基础上,梳理出这样的板书:“第一个周三夜晚热心告诉;晚归的周三夜晚微笑提醒;出远门的三个星期贴了三张纸条”老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把三件小事连起来说一说。由于注意了铺垫,由默读到划短语到交流,步步推进,有层次感,因此学生的复述相对还是比较流畅的。

但是,整堂课上,我自己觉得对学生不敢放手,总是死死地抓紧学生。如在学习重点段落,即课文的第三节,由小老师来领读四次词语,我抽了三个学生来读,明明是对学生的不放心。又如,在用自己的话把三件小事连起来说一说这一环节,发现还有比较差的学生不会说时,又放到小组里,同桌练说,因此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以至于在最后的说话练习中,只能草草收场,无法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七

感受红头的绝望与无助。

“那我马上就会死掉!”红头哭起来。

“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谢谢你!”红头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

教师引导:瞧,它一个不小心就被牛吃掉了。在这种紧张和害怕的心理下,

红头是多么的伤心啊!你感受到了什么?是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

预设

1:我从“哭”感受到红头的无助。

预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害怕到极致又无助的感觉体会红头的绝望,紧接着让学生带着理解进行朗读,读中感悟,用读加深理解,用读表现理解。)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八

一、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陨石的知识。

二、质疑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几张陨石的图片,大家观察一下,它与普通的石头有什么不同?

2、今天就来学习新课。板书课题:天外来客——陨石。

3、看到这些石头,你想知道些什么?(让我们带着问题到课文中看看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大家认真听,课文中的生字,句子有没有读准确。

3、认读新的生字朋友。(出示生字卡片)这些生字朋友谁已经认识他们了?

4、(课件出示所有生字)说一说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记,有没有好办法能帮助记忆?

5、在初读课文后,你对陨石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6、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弄明白?

四、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带着不明白的问题,小组合作读书,结合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讨论交流,解决不明白的问题。

2、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一会儿可以加以补充。(陨石在宇宙中是一些星体,沿着自己的轨道不停的航行,当它和大气接触时,由于分裂变成了小碎快来到了地球上。)(它们在天上其实自己也不会发光,是太阳的光照在它们身上,我们才感觉它一闪一闪的。)。

3、(出示)“它是一块沉睡的物体,还没有被生命唤醒。”

(1)理解“沉睡,唤醒”

(2)课文为什么这样说,你从中体会出什么?(它们来地球可以让我们研究宇宙中星体的结构。)。

4、大家想一想,从陨石身上我们还可以研究出些什么?它还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事情?

5、齐读课文最后两小节。

(1)你觉得它会在回忆什么?

(2)理解“信使”的意思。

(3)一块石头又怎么能当信使呢?

(4)你们想知道陨石过去的哪些行踪?我们来问问陨石吧!

(5)问了这么多,又怎么能得到答案呢?(只有去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五、作业设置。

课后继续查找资料,准备下节课讲陨石的故事。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九

一、关于教材。

小学三年级语文(s版)上册第八单元以“神话传说”为主题,安排了三篇民间传说和一篇神话故事。这些文章内容具体丰富,情节生动有趣。其中的英雄传奇令人神往,先人的智慧让人赞叹,能有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从中感受到文化艺术的绚丽多彩。

《炎帝创市》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我国古代传说。讲述的是相传炎帝创立了市,让人们互相交换产品,给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故事按炎帝“为什么创市——怎样创市——创市的结果如何”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适宜小学生阅读。

二、关于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设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炎帝创市的故事,感受炎帝关心百姓生活。处处为百姓着想的精神。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积累好词佳句,培养主动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学习本课要求会认13个生字,会写的6个生字;要求掌握的词语:摆手、兽肉、鼓励、多余、麻烦、反复、比较欣喜。

4、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炎帝创市的经过;难点是感受炎帝关心百姓生活,处处为百姓着想的精神。

三、关于教法。

1、通过谈话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

2、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感情,感受炎帝关心百姓生活的。精神品质;。

3、采用“读——议——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关于学法。

采用“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感悟理解能力。

五、关于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了解现代市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了解山区赶集的交易形式;。

3、你想知道山区这种“集市”的交易形式是谁最初创立起来的吗?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帝王叫炎帝,是他创立了“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炎帝创市》这篇课文,来了解炎帝是怎样创市的。

4、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明确课题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2、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

(1)借助课文里的注音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把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3、读后想一想议一议:炎帝创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4、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语。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课文第2、3自然段及第4自然段前两句,了解炎帝产生创市想法的缘由。

(1)指导学生朗读文中对话,体会炎帝关心百姓生活的品质。

(2)讨论:炎帝为什么要鼓励大家和别人交换东西?

a、农家:只会种庄稼,不会打猎。捕鱼,一年到头只吃谷物和蔬菜。

b、猎人家:打猎,并用兽肉与农户交换,桌上不仅有兽肉,还有一些谷物和蔬菜。

c、炎帝从中受到启发:拿吃不完的东西,跟别人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真是个好办法!应该鼓励大家都这样做。

2、读课文第。4、5、6自然段,了解炎帝创市的经过。

(1)读第4自然段后半段,讨论:为了鼓励大家交换,炎帝又想到了什么问题?

麻烦——大家交换就没有积极性。

方便——人们交换的积极性就高。

(如果规定一个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不是方便了吗?)。

(2)读第5自然段,讨论:炎帝为什么要把交换的时间定在正午?

a、冥思苦想灵机一动:对呀,把交换的时间定在正午不是很好吗?

b、这个时刻人们既容易记住,又有充足的时间赶到交换地点,交换后,还能在天黑之前赶回去。

(3)读第6自然段,讨论:炎帝是怎样规定交换地点的?

(经过反复比较,他决定每天正午,在人口聚居的中心地带,让人们互相交换产品。)。

(4)说说炎帝创市经过,讨论:炎帝是怎样创市的?

(炎帝为了鼓励大家交换产品,围绕“方便”二字,想了很多问题(又想。冥思苦想。灵机一动。反复比较),最终决定每天正午,在人口聚居的中心地带,让人们互相交换产品。这样他为人们创立了“市”。

3、读课文第7自然段,感受市场的热闹场面,体会炎帝创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1)市场上人们怎样在交换产品?

(2)老百姓为什么觉得生活方便多了?

4、回读第1自然段,说说人们为什么非常爱戴炎帝,总结全文。

(1)你喜欢炎帝吗?为什么?(炎帝关心百姓生活,处处为百姓着想。)。

(2)总结全文:当了解到农家一年到头,只能吃些谷物和蔬菜时,炎帝心里很难受。当听到猎人说说:“这些东西是我打猎经过一户农家的时候,拿兽肉跟他们换的”,炎帝马上称赞道“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应该鼓励大家读这样做”。为了人们交换产品的方便,炎帝“冥思苦想”“灵机一动”“反复比较”,“决定每天正午,在人口聚集的中心地带,让人们互相就会产品”。炎帝就是这样创立了市,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炎帝关心百姓生活,处处为百姓着想精神品质。所以课文开头说“人们非常爱戴他”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拓展延伸。

1、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2、在网上收索有关炎帝的故事读一读。

(五)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词语。

2、课文中有许多四字词语,比喻“四面八方”,请你再找出几个来,写在采集本上。

六、关于板书设计。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

4、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弄清文章举了哪几个事例描写刘老师的形象;初步感受刘老师的良好品质及他对工作、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2、学习描写春天的句子,并进行积累;学习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明白刘老师是个慈祥、忠厚的残疾人。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1、又是一年春来到,春风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枝。想乘着这股春风出去放风筝吗?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质疑: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板书:理想的风筝)。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请学生带着疑问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部分?怎么分?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课文主要写“我”回忆李老师心酸执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第二部分:(4——9)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第三部分:(10——11)写“我”对分别近30年的刘老师的怀念之情。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文章脉络。看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对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出三件事:笑谈腿疾、上课板书、喜放风筝。

三、走进文本,享受春景。

1、课文主要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及他放风筝的情景,可开头却描写了什么?(春景)。

作者为什么要写春景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

2、看到这么美的春天,你会感受怎么样?(舒服、舒畅、心境愉快)。

3、课文哪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是描写春天时人们的心情很舒畅的?(第7自然段第二句)。

出示:“当春天吹绿了……浮上心头。”特别是哪个词语更表现出了人们的心情很愉快?(浮)。

4、原来,春天的美不只是在于花草树木,还在于蓝天上的一只只美丽的风筝,还在于人们的舒畅心情。作者看到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5、再次读春景部分,思考:作者只是因为喜欢春景才写这些春景的吗?

小结:作者从景写到风筝,写到想起刘老师,过渡得很自然。

四、由景及人,认识主角。

1、从景到人,从看到的景象联想到并开始回忆自己喜欢的人物,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以后同学们写作时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

2、写人物时,一般喜欢先描写人物的什么?(外貌)。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刘老师的外貌吧。

4、课文中又是如何描写他的呢?

5、从这几句话中,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组。

2、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会让你想到刘老师的那一件事。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一)笑谈腿疾。

(二)旋转板书。

(三)喜放风筝。

三、品味心声,深化情感。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哪些情感?(板书思念)。

3、一只只自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四、提升感悟,放飞情感。

1、漫长的30年,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2、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啊!

3、续写。

五、总结延伸,拓展积累。

1、交流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2、从刘老师等强者身上感悟到什么?

3、读名言。

4、总结。

生活中虽然有太多意料不到的磨难、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永远爱生活的年轻的心,只要我们顽强地面对生活,微笑着不断追求,蓝蓝的天空一样属于你,灿烂的明天一定属于你。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照样子写叠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重叠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扫请生字。

1.大声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

2.小黑板检查生字、词。

3.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1.看图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下这美丽的槐花。

3.指名读。读了这句你能说说它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4.指导朗读。你们喜欢槐花吗?谁来读读。从这句花里读懂了什么?

(板书:花多色白花形可爱)。

第二课时。

知识和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突破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春光明媚的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你能背诵描写春景或物的古诗吗?(宿新市徐公店,村居等)。

2.春天是令孩子们最兴奋的季节。读了《美丽的槐乡》,你已经有了哪些收获?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槐乡之美和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

出示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二、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读文章的哪个地方?你最喜欢什么呢?自由板块式学习课文(根据学生的选择,学习课文)我们来自由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

2.你读懂了什么?(槐花香气扑鼻)那些词中体会到的?(熏醉、美滋滋、卧在、)。

3.课文那些句子写了槐乡孩子热情好客?

板书:热情好客。

4.指名读。

师:谁知道槐花饭是怎样做的?(指名回答。)。

5.在槐花芬芳的季节里,槐乡孩子热情好客,槐乡旅游胜地,假如有外地的小朋友来到我们这里,你会怎样招待他们。

6.四人小组讨论。

7.交流。

三、学习第三小节。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2.自由读第三小节。

3.槐乡的孩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味甜纯朴可爱。

4.指导朗读。

你能读出他们纯朴可爱吗?

四、学习第四小节。

师:槐乡的五月是怎么样呢?我们来齐读最后一小节。

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因为,五月的槐花盛开了,形态可爱,香味诱人,这时候孩子们非常高兴,他们采花做饭,享受花香,用槐花饭来招待客人,装扮自己,所以,五月是孩子们的季节。)。

课文的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什么?

五、总结课文。

槐乡是洁白无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是装孩子并让孩子大饱口福的花,槐乡的孩子是勤劳能干的孩子,是热情好客的孩子。作者巧妙地把槐花与槐乡孩子融为一体,写花又写人,自然地抒发出作者对槐乡的喜爱之情。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照样子写叠词。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重叠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扫请生字。

1.大声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

2.小黑板检查生字、词。

3.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1.看图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下这美丽的槐花。

3.指名读。读了这句你能说说它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4.指导朗读。你们喜欢槐花吗?谁来读读。从这句花里读懂了什么?

(板书:花多色白花形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突破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春光明媚的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你能背诵描写春景或物的古诗吗?(宿新市徐公店,村居等)。

2.春天是令孩子们最兴奋的季节。读了《美丽的槐乡》,你已经有了哪些收获?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槐乡之美和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

出示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二、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读文章的哪个地方?你最喜欢什么呢?自由板块式学习课文(根据学生的选择,学习课文)我们来自由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

2.你读懂了什么?(槐花香气扑鼻)那些词中体会到的?(熏醉、美滋滋、卧在、)。

3.课文那些句子写了槐乡孩子热情好客?

板书:热情好客。

4.指名读。

师:谁知道槐花饭是怎样做的?(指名回答。)。

5.在槐花芬芳的季节里,槐乡孩子热情好客,槐乡旅游胜地,假如有外地的小朋友来到我们这里,你会怎样招待他们。

6.四人小组讨论。

7.交流。

三、学习第三小节。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2.自由读第三小节。

3.槐乡的孩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味甜纯朴可爱。

4.指导朗读。

你能读出他们纯朴可爱吗?

四、学习第四小节。

师:槐乡的五月是怎么样呢?我们来齐读最后一小节。

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因为,五月的槐花盛开了,形态可爱,香味诱人,这时候孩子们非常高兴,他们采花做饭,享受花香,用槐花饭来招待客人,装扮自己,所以,五月是孩子们的季节。)。

课文的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什么?

五、总结课文。

槐乡是洁白无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是装孩子并让孩子大饱口福的花,槐乡的孩子是勤劳能干的孩子,是热情好客的孩子。作者巧妙地把槐花与槐乡孩子融为一体,写花又写人,自然地抒发出作者对槐乡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点:

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

教学准备:

春天画面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认识唐朝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人称“诗圣”,他写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的名字叫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一首描写美丽的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1.老师下面要来小组读诗比赛,要求是:响亮、正确、有节奏。想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机会吗?那就练习读几遍。

2.指名读,随机纠正字音、节奏。

3.齐读。

三、精读,入诗境,悟诗情。

1.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诗人来到江边,看到哪些景物?

板书:花蝶莺。

2.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能不能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老师这里的句式说一说,结合理解词语“花满蹊”“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啼”。

啊,_______(景物)真_______啊,你看_______。

例:啊,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

啊,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啊,花真美啊,你看,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胜金……。

啊,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3.教师放课件,边放《春到江边》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

(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像天边粉红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引来了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黄莺飞落枝头,自由自在地唱起动听的歌。

美吧,这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陶醉吧!

4.赛读。

四、深化,体会诗情。

2.是不是该把诗题再读读,读出诗人心情的欢愉。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吧。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2、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学习作者运用浅近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是秋天的硕果累累是需要在夏天里用力的生长得来的,没有夏天的生长就不会有秋日的丰收,今天我们共同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喜欢读那一节就读那一节。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认读词语。

2、指导写字。

四、用词说话。

1、出示词语,请学生朗读。

2、结合课文,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说一句或几句话。

五、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纠错。

2、同桌配合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

4、小组配合读课文。

5、其他形式朗读课文。

六、作业设计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在夏天里成长》。

板书课题。

二、指名读文。

老师找4名同学逐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用心感受。

你看到了哪些事物在夏天里长大?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三、细读课文、仔细品味。

1、文章的第一句是文章的中心句,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2、读第二自然段,仔细品味。

(1)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写了哪几样生物?

(3)作者是如何来写的?他们都有什么变化?

(4)为什么选择这几样的事物来写的?

3、读第三段,这一段有提到了什么在夏天里生长?

4、读文章的第四段,仔细品读。

你体会到了什么?

文章仅仅是告诉我们要在夏天里努力生长吗?

四、教师小结。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里有力量的生长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自己人生当中的夏天里同样有力量的生长,等到了秋天才会有好的收成!

五、作业设计。

感悟文章。

植物人也一样。

动物要赶时候。

夏天是万物山水赶热天。

长大的时期铁轨尽量地。

马路用力量的长。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十三

设计理念:

根据课文内容的语言特色,力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创设多种情景,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大地巨人的形象及大自然的神气美丽。

教学目的:

1、学会10个字及相关的词语,会认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中描绘的巨人形象,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课件让学生走进自然。

2、指导预习时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不太明白的地方,多读一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欣赏风景,导入课题。

1、欣赏风景交流感受。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欣赏一下自然风光,欣赏完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课件配乐播放风景图片,学生欣赏后自由交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当我一个人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连绵的山群,我总是把我们的大地,想象成一位和蔼的巨人。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位和蔼的大地巨人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感知巨人。

“说到巨人,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想象?”(学生交流,初步浮现对巨人的印象)。

2、学生自由读文。

“现在请你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了。”

3、检查字词。

课件出示词语:连绵的山群和蔼的巨人胸肌丘陵胡须茂密的森林。

缓缓宽厚自由自在跳跃翻滚。

(学生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4、学生再次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5、学生交流。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十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功臣”和“祸首”,懂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1、使学生明白为什么狼是“功臣”,而鹿是“祸首”。

2、增强学生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狼心狗肺狼子野心。

狼狈为奸鬼哭狼嚎。

引狼入室如狼似虎。

从大家的朗读中显然可以听出我们对狼的厌恶,可在18课的最后一段却有这样两句话,你记得吗?(出示幻灯)。

指名读,此时此刻,有什么疑问吗?

2、明确目标。

生质疑,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去思考、去解决这个问题!

3、预期效果。

大家有信心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吗?你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值得向大家推荐的?指名说,相信你们一定能出色的完成!

二、民主导学。

任务呈现。

任务一、理解“功臣”“祸首”

1、自由读全文,分别用“—”和“﹏”划出有关森林和鹿群前后变化的句子,标注感受。

2、默读所划句子,联系上下文思考:为什么狼是“功臣”?鹿是“祸首”?

自主学习。

生学习,师巡视。

展示交流。

交流森林变化的句子。

1、森林(前):出示句子: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理解“生机勃勃”,联系上文“葱绿、鸟儿、鹿的语句”。

指导朗读,出示图片:这就是那一百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看上去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

师过渡:可是,25年后,凯巴伯森林还是那样有生机吗?

2、森林(后):出示句子: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齐读,读了这句,同学们再想想那曾经的一片葱绿,曾经的生机勃勃,你想说什么?

引读,是啊,整个森林像_________,绿色在________,枯黄在________。

交流鹿的变化。

1、鹿群(前):出示句子: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人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指名读,你们觉得鹿群的生活怎样?理解“嬉戏”

齐读。

2、鹿群(后)交流:这是一群()的鹿。

a这是一群(饥饿)的鹿。

出示句子:凯巴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指名读,他们饥饿到了什么程度?理解“饥荒”

引读:怪不得整个森林像________,绿色在________,枯黄在________。

齐读出示句子。

b这是一群(死去)的鹿。

出示句子: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

指名读,你看到的是在饥荒中()的鹿?

默读,你想说些什么?抓住“仅仅、六万只”

齐读出示句子。

c这是一群(饥饿且带病)的鹿。

指名读,同学们,眼前这八千只鹿还和那一百年前活泼而美丽的鹿一样快乐吗?谁能想象到他们当时是什么模样?练习说话:面对着曾经葱绿的森林变得枯黄,鹿无可奈何,他们有的__,有的__,还有的__。

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无奈、这种惋惜,一起重温那场悲剧。齐读3段。

同学们,文中那一串串数字是否吸引了你?

出示课件,感受数字背后的悲剧。

【四千】只(活泼而美丽)的鹿。

【超过十万】只(饥饿)的鹿。

【六万】只(死去)的鹿。

【八千】只(饥饿且带病)的鹿。

读数字,这些数字一定震撼了你的心!现在,你知道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是谁了吗?出示句子: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而“功臣”又是谁呢?默读第四段,说一说其中的原因。

出示思考题。

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是因为________。

鹿是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是因为________。

任务呈现。

任务二、寻找真正“祸首”,维护生态平衡。

默读全文,想想:你认为真正的“祸首”是鹿群吗?说说你的感想。

自主学习。

生默读,思考。

展示交流。

1、你认为真正的“祸首”是鹿群吗?

指名读,引导学生联系第2自然段。

出示句子: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个跟着一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6千多只。

让我们再次感受那维持了25年之久的血腥场面,齐读。

2、谈谈你的想法。

三、检测导结。

人类的`所作所为,现在看来是那样的残忍,那样的不堪入目。在整个故事中,人类才是真正的祸首啊!

1、目标检测。

“功臣”本义是指对某项事业有特殊功劳的人,在文中是指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祸首”本义是指祸患的主要人物,在文中是指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其实,我认为整个故事中真正的“祸首”是________。

2、结果反馈。

自己思考,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3、总结。

这堂课中,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把你的收获分享给大家,好吗?

师总结:其实,就像大家所说,生物界存在着一种平衡关系,就像一架天平。一头是狼,一头是鹿。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他们始终保持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态平衡”。相信大家能尊重大自然这份宝贵的生态平衡,让我们做保护生态平衡的“功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