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6:01:52 页码:11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优秀8篇)
2023-11-11 06:01:52    小编:ZTFB

总结读书心得,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总结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客观和中立的态度,不受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影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篇一

讨论了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队伍与教师队伍同等重要的理论意义,提出了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新理念,强调了高校教育管理专业化的重要性及教育管理专业化队伍的素质要求,阐明了教育管理专业化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

高校专业课程的考评工作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考评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仅要考核教育工作者、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还要考核他们的综合素质,包括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高校专业课程的考评工作的宗旨就是促使教育工作者由单纯地传授知识要点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考试成为继续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检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科学合理的教育考评工作的进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优秀教师的工作得到充分肯定,加强高校专业课程教育考评工作的管理有助于促进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有利于高校的迅速发展。由此可见,课程考评工作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各大高校已经对专业课程教育考评工作做出一系列的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各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宁波大学的陶燕丽曾经提出开展法制化、专业化、人性化等专业课程考核措施,但是这些措施都只是针对某一课程而制定的,并不能普遍用于高校的所有专业课程的考评工作中[1]。这就需要相关工作者根据专业课程考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课程考核工作做出更专业的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考评工作的改革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对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考核工作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而目前课程教学质量考核工作的滞后也影响了高校整体改革、发展,为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考核工作存在的弊端,并分析了造成这些弊端的具体原因,以便相关工作者提出科学有效的改革、管理措施,进而提高高校专业课程教育质量,促进高校迅速发展。

(一)根据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考评工作现状的分析可知,高校专业课程的考评工作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1、相关工作者对教学质量考评目的存在误区,导致考评手段不科学。大部分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的考核仅仅注重知识要点掌握程度的检测,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检测。当前的课程教育的考评等同于传统教育中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于教师而言,这只是学生的评定成绩,对于学生来说,教学质量的考评只是获取分数,拿到证书、文凭。错误的考评目的、不科学的考评手段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使得教育质量的考评工作大打折扣。

2、教育质量的考评手段相对比较单一。当前的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考核存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闭卷考试多,笔试多,一次终结考试确定最后成绩多,答案唯一的题目多,理论性考试居多,等等,这些考评方式助长了不良学风,在这种考评模式中,学生的记忆力成为考试是否成功的关键,降低了教学质量。

3、相关工作者对学生学籍的管理不科学。很多高校的教育质量的考评成绩仍旧采用百分制,对于考试不及格者实行补考。这些都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降低了教学质量。

(二)专业课程教育质量的考评工作还存在其他不足,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根据调查找到以下几点原因:

1、高校教务管理体制相对比较呆板。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的考评工作都是由高校的教务管理统一制定,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并没有自主权。呆板的教务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育质量考评的改革,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更对高校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缺乏教育质量考评改革创新的勇气及信心。很多高校的课程考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相关工作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实践、探索,很多工作者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不敢冒险改革现有的考评措施。

3、动力不足。传统教育质量考评的积淀使得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已经接受并认同这种考评方式,所以,他们觉得没有必要改革,缺乏考评改革的动力。

传统的课程考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相关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科学的专业课程的考评模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率[3]。

(一)大部分高校应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教育方面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考评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还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育质量。

(二)改革考评手段,实行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考评模式,促进良好学风的积极建设。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多元化的考评模式。争取将教育质量的考评工作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良好学风的建设。

(三)改革教育质量考评的内容,增强考评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专业课程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特点设置不同的考评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学生的考评内容,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奖励政策,调整现有的学籍管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教育的大力支持,而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考评管理作为检测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更应该从根本上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高校应该改革现有的考评模式,做好考评的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篇二

摘要:本文结合自身少数民族工作经验,从目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主要特点进行简单分析,对当前新形势下如何继续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个人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了根据教育部“教高[2001]2号”通知,“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下简称“对口支援计划”)2001年5月10日正式启动;2006年开始,国家又实施了“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2011年起国家开始在中东部地区开展“内高班”、“内职班”。至此,我国内地学校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完善。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来到内地各大高校接受教育。针对少数民族高考,1978年前我国主要实行“优先录取”政策,1978年后则主要实行“加分录取”政策。政策倾向使得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不但上。随着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增加,加之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成为了各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

一、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主要特点。

1、民族自我意识较强,对外交流欠缺。“对口支援计划”针对的是中高等教育,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学生一般最早也是从高中开始才和汉族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对于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他们更愿意和自己有相同的习俗、相同的语言、相同信仰的同民族学生在一起。因此,少数民族扎堆儿聚集的现象在内地高校中十分普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特有的生活习惯会使得他们比较排斥汉族学生,相对于花大量的时间让汉族学生了解他们的文化,尊重他们的习惯,他们更愿意只和同民族的学生在一起,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了对民族以外的民族文化的了解、学习。

2、学习踏实认真,但整体文化水平偏低。高校中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是来自相对贫困的新疆、西藏等地区,所以他们甚至比一部分内地学生更加刻苦努力,希望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但是有两个很难改变的原因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其一是在大学之前他们很难享受到像内地学生一样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设施,因此他们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在对新知识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其二是由于语言不通造成的沟通障碍,很多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一语言并非是汉语,所以课上听讲、课下交流上都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障碍。虽然很多的高校对第一语言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并不做英语要求,但是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仍然促使他们努力的学习英语,希望可以在毕业之前拿到英语四六级证书。同样的,很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为了毕业后能够更好的就业,花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考取各种证书,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通常会导致嚼多不烂的后果。

3、热情豪放,但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少数民族学生一直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大多具有热情好客、豪放大方的性格特点。但是由于来内地接受教育,部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很快的融入到这个比较陌生的环境中,因此在入学期,少数民族学生极易由于自身的寂寞感产生情绪抑郁。也有一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区分信仰和文化,将自己的认为的民族文化(实际是信仰)与他人分享,并希望得到认同。在自己的观点没有被认同的情况下极易产生口头上的剧烈冲突,如果冲突没有及时得到调解,很有可能会上升到肢体冲突,严重影响同学关系,甚至会破坏民族团结。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的教育一直贯穿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学生长期处于一个特殊的环境中,除了和普通大学生具有相同的特点外,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党的认识相对较少,所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需要注意,在进行教育期间,除了宣传我当的基本方针政策,也要注意强调反对民族分裂的重要性,树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择优培养中共党员,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作用,一方面,是对他们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可以作为管理工作的枢纽,方便加强对其他少数民族学生的约束和管理。

2、政策倾向于人文关怀相结合。目前,各高校在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时存在一个误区,过于重视政策倾向,少于人文关怀。很多来自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优先享受各种助、贷、补政策,但是很少有学校会注意他们的思想变化。我们在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动态的转变,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同时可以考虑在特殊节日举办民族活动,同时邀请普通大学生参加,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在大学中找到归属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只有政策倾向和人文关怀相结合,双管齐下,才能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越来越靠近普通大学生,方便管理工作的开展。

3、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培训。虽然我国内地学校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完善,但是相对应的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制度是不完善的。各高校应该加强辅导员对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培训,让辅导员们走进他们,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等。改变辅导员对他们“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现状。发掘、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通过少数民族学生干部来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极多的高校,甚至可以考虑组建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的辅导员队伍,为少数民族学生建立单独档案,专项专管。

参考文献:。

[1]邱有华。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2]胡宝国。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内涵、挑战及对策分析[j]。实践研究,2015(07)。

[3]许静珂。针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做好学生管理工作[j]。教育教学论,2015(2)。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篇三

当前全国各高校中管理人员的成分较为复杂,因此造成管理人员专业化素质表现出显著不同。高校的管理人员组成主要有教师的“双肩”人员,各层次人才引进所解决的配偶等照顾人员和部分公开招聘的专职人员。这部分人员往往因为成分较为复杂,加之高校对这部分人员重视不足,培训力度不够,同时这部分人员学历水平高低不同,所以这部分人员专业化管理水平能力较低。众多高校多年来形成的思维定位“管理就是服务”,使得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更多的侧重于事务性的重复工作及相关的辅助工作,很难形成自身素质提高的意识,难以对业务的.扩展与学习进行自主学习,对工作的现状存在失落感。

2.2管理人员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是发展的直接动力源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创新改革是高校现阶段所重要提倡的主题,管理创新是高校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管理人员创新思维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较为陈旧,高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往往按照沿袭下来的方式方法去解决现有问题,理念创新方面没能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表现出办事效率较为缓慢等。另一方面表现在队伍不够稳定导致的间接影响。高校管理人员在高校中受到经济收入偏低,发展空间不足等多因素制约。这部分群体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进行工作岗位的转换,这就导致这部分群体不能全身心放在本职工作中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方面,管理工作的创新思维培养很难形成。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篇四

宿州供电公司实施的农村供电所组织专业化管理,只是在此前“以包代管”基础上进行人员整合,其人员素质、技能没有变,服务区域和客户没有变,电网设备状况没有变。实际就是按照专业化的组织机构,对原来的人员进行班组整合,即成立运行班、抄表班、电费班,实现营业与配电检修分离,抄表与收费分离,抄表与管理表计分离。实施组织专业化管理后,由于抄收分离、抄管分离、营配分离,形成了互相制约机制,“吃黑户”、瞒报电量、违反规定高额收费等弊端都杜绝了。配电中心成立后,所有的配电工程交由专业的队伍、专业的人员来干,生产的安全风险大大降低。农村下户线的维护和检修也不再是一个人的单独操作,而是由供电所运行班按安全操作规定派员处理,提升了农电整体的安全系数。从理论上来说,这是很好的管理方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许多实际的问题。

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各地在实施农村供电所组织专业化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触电死亡事故多发;工作效率低;农户用电故障报修不及时;线损上升。

1管理链条长,力不从心。

因为成立配电队,供电所约1/3的人员被抽调到配电队,剩下人员就分配到抄表班、收费班和运行班。抄表班只负责抄表,一人平均抄6000户左右,运行班4~6人要24小时值班,两班两运转,去掉一个人接听电话,每班只有2个人,但按安全工作规程一人操作一人监护的规定,必须2人同时执行一项抢修任务,人员不够。一个供电所范围内一般都有1.5~2万户,农村地域广阔,村庄分散,有些地方距离供电所较远,且乡村道路遇到雨天非常难行,在这种实际情况下,如果是偏远村庄的农户报修,半天或一天就只能处理一户。农户的用电故障报修处理根本忙不过来,要么农户自己想办法解决,要么等着。这成为普遍的现象。

2硬件条件受限制。

组织专业化撤并了一部分供电所,部分农电工赶到中心供电所上班路程较远,而供电所又没有足够的房子供员工住宿,人员难以集中,因此,大部分员工还是回到各村家里住。虽然回到村里,但按照规定不属于他们的工作,他们是不能“越俎代庖”的。供电所幅员广阔,抢修车辆不足或没有配备,影响了抢修进度。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电网虽然也在持续改造,但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电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3农电工的待遇有待提高。

组织专业化是供电企业一竿子到底的管理方式,取消了此前的阳光公司功能。此前的农电管理是把农电员工分等级的,实施组织专业化管理后,大家干同样的工作,因身份不同而待遇不同,会影响情绪,进而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情绪。变革后,农电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没有明显提高,想完全把农电工变成专业人员也不太现实,必须想办法提高待遇,使他们安心。

4农村安全用电面临新的形势。

近年来,虽然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但属于农户产权的用电设施没有同步改造,农户的“最后一米”线路存在用电卡脖子现象和严重安全隐患。近两年,家电大规模下乡,农民外出打工鼓了腰包,购置了大量家用电器,造成农户室内、院内乱拉乱接现象较普遍。而稍懂一点用电常识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家中多是留守老人和孩子或农妇,他们不知道如何防触电以及触电如何处置,进而造成有些地方触电死亡事故频发。

5抄管漏洞大。

由于供电所人员出现在村里的次数较少,个别农户抱着侥幸心理,实施窃电。抄表是按月为周期抄的,抄表员发现表计有问题,现场却不能处理,只能记录下来,到供电所后统一上报电费班,贻误了处理窃电的最佳时机。树枝碰线等漏电现象也不属于抄表人员处理的范围,而表计管理人员也力不从心,这就造成了线损升高。

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针对组织专业化实施后存在的问题,供电公司负责人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客户在县城一家连锁家电商场买了台电视机,送货员送货上门后就要走,客户说:“你给安装调试好再走。”送货员说:“我只负责送,安装有专门的人员。”客户联系商场,商场说安装人员不在,要等两天,客户无奈只好自己安装。送货时,客户叫送货员把旧的电视机一起带回去(以旧换新业务),送货员表示回收旧电视机也不归他负责。客户打电话询问销售商,销售商说:“运旧电视机的运费谁出?这事现在还不明确,要请示总部。”由于拆下来的旧电视机放在房间碍事,早晚也要给销售商的,客户只好自己花了10元钱找人送去。事后,该客户对这家全国知名的家电连锁店的服务颇有微词。销售商算的是成本与利润,小县城的市场很小,不能建立一套组织齐全的`运作机构养活那么多的员工,而组织链条断裂,影响了服务质量,给客户带来了不满。这个案例就是对组织专业化低效率问题感到纠结的写照。农村供电所组织专业化管理是企业内部的运作方式,但是电力客户可不管这些,他们要的是及时满意的服务。如何建立内部运作科学严谨而又高效的管理体系,成为当前农村供电所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的意见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供电所管理和服务。

1提高农电工待遇和福利设施。

提高农电工的工资待遇。农电工的收入应略高于当地劳动力打工的工资水平,让农电工认为“留下来,舍弃家”值得。完善供电所的食堂、会议室和员工宿舍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让员工有安身地方和学习场所,便于对员工集中管理。组织专业化需要投入资金,要保证有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提高农电工的工资待遇和供电所的硬件设施建设。

2加强农村电网的改造。

尽管农网持续改造,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农村电网仍然薄弱,供电故障较多。应加强农村低压电网改造,清理树障到位,完成导线绝缘化改造,完善各级漏电保护器的安装。

3培养复合型人才。

鉴于农村供电所地域广阔,客户分散造成供电管理和服务人员力不从心的现象,应加强农电工的培训,做到一专多能,即培养“全能型电工”。借鉴社区“全能医生”的经验,按片区设“全能电工”。“全能电工”处理用电业务是全能的,但业扩业务仍然要按工作流程办理。

4在“内转外不转”上创新。

加强班组人力资源整合,实现交叉循环的工作机制,让每一个农电员工工作饱和起来,让客户感到办事方便快捷、服务及时。为此,要建立整套考核制度,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标准。

5加大科技投入,降低工作量。

借助农户电表产权置换的时机,逐步将农户的电表换成卡式表,大力推广智能型电表,实现远程采集抄表。宣传动员客户预存电费,鼓励客户网上缴费,多用自动缴费机缴费,节约人力去巡查检查用电线路。

6改为双月抄表。

随着管理到位和科技进步,可以将单月抄表收费改为双月抄收,这样就节约了一倍的人力和财力。节约出来的人力资源可用于电网维护和客户服务。(本文作者:傅成华单位:安徽省宿州供电公司)。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篇五

特殊教育学校是为那些学生的日常生活没有办法自理,且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与正常的学生相比有些低下的学生,因为学生本身的特殊性,在每一个班级中都会相应的设定管理员的岗位。班级管理员不仅要帮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辅助学生完成生活和学习上的工作,还应该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维护课堂纪律,做好后勤的保障工作。

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也是班级大小事务的决策者,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班级的管理者与班主任一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

1.根据班级同学情况,发挥育人功能。

要想更好的融入这个特殊的班级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管理好每一个学生。特殊儿童虽然与正常的学生有些不同,但是,也会有自己的喜好、自己喜欢的玩具,也会像其他学生一样有自己的情绪,需要多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表扬,这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的天性。特殊学校的班级人数不及其他班级人数那么多,一个班级大概也就在15人左右,班级人数少对于管理员管理学生有非常大的帮助。用相同的精力可以多了解一些学生的情况。例如,我们班中就有一个姓唐的小姑娘,15岁,特别喜欢吃零食,虽然表面看起来非常的听话,但是,喜欢背地里进行一些小动作,一遇到自己不喜欢上的课程,就打扰同桌的学习,有时直接就逃避到洗手间里去。教师发现这个情况之后组织其到洗手间,她就大声叫嚷,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针对她的这一特点,就要从喜欢吃零食入手,让她慢慢改掉这样的小问题。在她逃课上完厕所后,我会当着她的面表扬其她同学遵守课堂纪律,并且给除了她以外的`每一个学生发零食,只有她没有只能看着别人吃,让她知道不好好上课得不到奖励就没有零食可以吃,这样用零食奖励的方式强化改掉她存在的不好的习惯,如果连续几节课都没有扰乱课堂或者是上厕所的话,就会单独奖励她一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会慢慢减少她上厕所的次数,没有零食的诱惑下,也会控制自己的坏习惯。

2.抓常规教育,强化班级管理。

良好的教育行为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的过程,需要贯穿与整个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例如,上课铃响就需要马上回教室上课;使用完物品之后需要放回原处;保持班级和校园卫生,不能乱丢垃圾;外出活动的时候要按照顺序排队不能乱跑等等,这些小事都需要在平时的管理中留意并且让学生不断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只有习惯的养成才能更好的对班级起到管理的作用。

班级作为一个集体,需要有团结的精神,除了班主任教师和班级管理员以外,还需要在学生之中选择一个有公信力的学生作为班级的班长。班长的选择一定要是能够让学生信服让教师放心的学生。由于特殊儿童的思想比较单纯,所以,班长的正确指导能够引领整个班级的风气,也是帮助班级树立工作重心的有效方式。

3.推进个别化教育。

由于每一个特殊儿童存在的自身缺陷不同,智力水平也有所差别,所以,需要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对于智力水平稍高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多学习、多运动,如果是智力水平稍微低一点的学生,需要加强对生活自理方面的养成,培养好的生活习惯;而对于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多于学生进行沟通,让他们的情绪趋于平稳。

4.加强学校、家长的联合力量。

5.在实施教育最佳控制时期管理学生。

学生时代的性格是可以进行改变的,如果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的性格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下去。所以,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管理模式以及授课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这样有计划的对班级实施管理,才能保证教育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对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比较敏感的现象或者是偶发的事件,班主任要及时做好调整,针对情况的严重程度等方面迅速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然后运用自己的实际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上有所提升,同时,还要在班级管理和处事能力上有特别强的应变能力,帮助学生可以改变现有的不足之处,提高集体荣誉感,同时还能保证学习效果。

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以理服人,同时还要找到学生可以很好接受的方法,让学生逐渐从自我叛逆的心理中走出来,用更加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看待生活和学习,鼓励学生发扬自身的优点,克服缺点,让学生可以不断进步。

总之,班级管理员在对待班级的学生时要充满爱心,关爱、尊重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心情,这样才能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了解应该如何克服困难。在工作中,管理员可能会受到一些委屈,但是,只要调整好心态,正面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后终究会提升班级管理工作,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更好的发展。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篇六

要想从根本上完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就需要从实践教学管理、实训教材建设、教学体系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四个方面做起。

1.1在实践教学管理中完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来讲,实践教学管理是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和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地位,尽可能去完善这一管理体制,进而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可以在教育界稳定立足并发扬光大。由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只有能充分适应社会酒店行业的飞速发展才能在教育专业改革中经久不衰。就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只有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有计划的实践教学安排,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和毕业实习等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灵活结合,在坚实的实践教学体系强有力的支撑下,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实用型酒店管理人才。

1.2在教育教学中加强专业实训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的教育,不单单是对综合知识理论的传授,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专业实训。专业实训能力的优劣,直接关乎着学生在日后酒店管理工作中的能力。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教育目标。要想让学生切实掌握酒店管理方面的技能,必须加强专业实训教材建设,这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并得到锻炼的有效方式,促进了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实践技能的高低也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酒店管理行业需要的是在工作中可以凭借扎实的技能,出色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实干型人才,这些能力在专业实训教材中都会得到体现。学生只有充分重视专业实训,才能让自己的实干能力得到提升,为日后做好胜任工作、打好基础能力的准备。

1.3注重对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在高职院校对酒店管理行业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是社会酒店管理行业衡量高职院校输出人才是否优质的标准之一。在当今社会,高学历已经不再是个人能力高低的唯一代表,社会更需要的是实干型人才,高职院校在对人才的培养定位时尤其应该注重这一点。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创设并完善教学实践条件等方面,加强高职院校对实干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确保满足酒店管理行业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1.4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

社会对优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真正的优质人才不仅仅只局限于高学历或高技能,各方面综合能力较高的人才才是最受欢迎的优质人才。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注重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出于社会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强烈需求,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长远目标,促进学生快速成长为综合素质较高的符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发展日益壮大的酒店管理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1.5在教育教学中强化学生职业意识教育。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酒店管理行业的闪光点,更深刻地认识到从事酒店管理行业的意义所在,以加强学生对酒店管理行业的职业意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服务理念,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一个真正具有强烈职业意识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表现地更加出色,才有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也是影响酒店管理行业从业者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推动环节。

只有从实践教学管理、实训教材建设、教学体系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等多个方面加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行业教育教学的完善,才能真正满足酒店管理行业对综合人才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特别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文化知识素养、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确保高职院校酒店管理行业优质人才的输出质量。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篇七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是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理论依据,因此,针对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创新这一论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对促进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文中主要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创新的主要内容。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

在我国素质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学生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本质是把学生当作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与尊严,做到理解、信任学生,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1.1在管理观念上体现“以人为本”

不同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这是因为学生是有独立人格、有思想的个体,学生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管理工作者在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当积极创新管理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全面掌握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管理工作者应给予学生信任,相信学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得到发展;管理工作者应给予学生尊重,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人格、权利与尊严受到了重视;传统管理理念下,一般会将学生看作是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加工产品,基于此,管理工作者应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重新认识学生,从思想层面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学生为本。

1.2在管理手段上体现“以人为本”

在高职院校以往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简单、生硬的管理手段较为常见。条框的约束、生硬的说教以及简单的管制等,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对学生的情感、需要以及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充分考虑,强硬管制模式不能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得到理想的成效。为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要对学生管理手段进行创新,采取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手段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可以利用因材管理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选择管理手段,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在发展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教育管理手段,应当改进传统刻板划一的手段,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的手段。

1.3在管理途径上体现“以人为本”

古语云:“近朱者赤”,充分体现了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我国有许多传统故事均表现出这一点,例如“孟母三迁”,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在高职院校中,管理工作者应当树立“环境育人”的管理理念,利用环境对人的影响,通过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在实际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现、锻炼的机会,实现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教育、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

教育、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实质是实现“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开展服务”以及“在服务过程中让学生受到教育”。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身兼多种角色,包括学习者、消费者以及创造者等。承担角色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需求的复杂性、多样性,学习者角色所具有的需求是学好专业、拓展知识面、锻炼个人能力以及提升综合素质;消费者角色所具有的需求是交纳学费以及参与学校管理;创造者角色所具有的需求是充分利用个人能力创造社会财富、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研究。基于此,管理工作者应树立教育、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转变。

3、科学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

第一,科学性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指的是依法治校。随着法律知识的宣传与逐渐普及,学生的法制观念也在不断加强。在这样的形势下,管理工作者应树立法律意识,全面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并将其体现到实际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在高职院校以往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缺乏法律意识的重要问题,没有对学生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导致学生受到侵害事件时有发生。例如,宿舍管理员在寝室无人的状况下检查学生的宿舍,这种行为虽然目的是避免由于学生使用大功率电器而造成安全事故,但却也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与个人尊严,故不提倡。第二,时代性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指的是与时俱进。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从多渠道获取信息。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因此出现了新的问题,但是,同时也得到了新的管理途径、管理方法。管理工作者可以利用校园网站、论坛以及微信、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工具实现与学生的实时交流与沟通,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不断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水平与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篇八

“3+2”高职指的是中高职三二分段制,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学生需在中专学习阶段参加“三二分段”中职接高职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转入高等院校完成两年大专学习,发两年制大专文凭。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很多医学中高职院校在合作办学中采用了这一模式。本研究主要从师资培养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1师资培养衔接的重要性。

师资是提高中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顺利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根本保证。目前,国家提倡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提出“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系统培养人才观念为先导,以学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以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知,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就是师资的衔接。因此,在分段培养中,师资衔接是很重要的。中高职医学教育有其共同使命又各具特色,二者衔接必定要经历磨合。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要实现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水平和能力上有一个实质性提升,有较高师德水准和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但对中高职教师要求有差别。中职教师要落实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成长目标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又能指导学生实训,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能力。这就是一体化教师,是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师。一体化教师培养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前提。而对高职教师来说,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要求教师能胜任理论教学,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参与企业相关研发工作。由“双师”型教师转向“三能”型教师,起到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在医学院校“3+2”分段培养中,我们看到中高职师资衔接的紧密型。中职如果不能输送一体化人才,高职教育目标就很难实现。目前,医学院校师资基本上是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及个别从医院临床调入的医护人员,虽然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但师资明显不够,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护理专业学生培养一般采用一体化模式,但目前缺少一体化教学教室,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再换地方进行操作训练,而且班容量大,学生动手机会少,需要增加教师。而高职院校“三能”型教师也明显不足,很难有高水平的科研开发成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