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重力势能讲课稿(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8:27:30 页码:7
重力势能讲课稿(大全15篇)
2023-11-20 08:27:30    小编:ZTFB

通过总结可以准确地评估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果。怎样使总结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某大型企业总结了一年来的工作成绩和经验教训,供大家学习参考。

重力势能讲课稿篇一

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论探究的过程,提升归纳总结的能力,体会用“理论推导”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兴趣。

【重点】。

重力势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先创设一个情景:如果将石块置于脚边和高空,哪种情况会给人危险的.感觉?思考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重力势能》。

环节二:新课讲授。

提问:人从五楼窗台上跳下来,为何平安无事?

生:向里跳到五楼的地板上。

师:这个问题可以说明高度是有相对性的,这也就决定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提问:如果计算放在桌子上的物体具有多大的重力势能,只有一种结果吗?

师:研究不同的问题参考平面的选取也是不同的,不过我们常选地面为参考平面。在研究同一个问题时,参考平面选取的不同,不会影响问题的研究。因为研究物体的重力势能,有价值的是势能的差值,范文,而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对这个差值没有影响。

教师继续深化:若参考平面选定,上方物体的高度为正值,重力势能也是正值;下方物体的高度为负值,重力势能也是负值。负值表示物体在这个位置具有的重力势能比在参考平面上具有的重力势能要小。(可以类比温度计讲解)。

(四)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

教师讲解:重力是地球与物体相互吸引而引起的,如果没有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就不会有重力做功,也就不存在重力势能,所以重力势能是这个系统的。平常所说的“物体”的重力势能,只是一种简化的说法。

环节三:巩固提升。

结合本节课知识,小组讨论高空抛物为何危害大?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并完成课后相关习题。

略。

略。

重力势能讲课稿篇二

对于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学生往往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对于概念应用更需要创设一些特例情景供学生探究,在实践中强化物理概念。遵循以上规律,在这堂课中《重力势能》教学中做了如下处理:

首先引入概念,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视屏创设情景,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引入的物理概念的认同感。

接着通过实验和理论探究相结合引入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该环节教学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起点,引导学生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接受表达物理现象的抽象符号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元的感知方式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

最后是物理概念的应用,在这一堂课中关于“重力势能变化与重力做功关系”及“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这两点教学内容的安排就是针对重力势能概念应用而设计的,通过这一环节学习,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物理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选择典型的特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即有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可供学生水平较低的学生从思想方法获得模仿,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巩固物理概念,并在应用中体验和感悟知识应用。

以这节课的教学,总结一下概念课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环节:“引入,定性定量描述,应用”;相应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及理论探究,特例探究分析总结”。

对于课时紧张问题,是课改以来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上一个学段中,我的一个指导原则即在有限时间中,以高效的方式授课方式传授知识,这样很多探究直接由教师讲授,一堂课下来,学生被动紧张,身心疲惫,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学中,我也在不断反思采用的教学策略,但为了赶进度,也是无计可施,最终进度是赶完了,可教学效果很差,于是我们也在不断反思调整教学策略,在有限时间资源下,做到最优化。同时给自己教学确定了几项原则和做法,并付诸实践。

(1)教学中不平均用力,要做到张驰有度,对于重点难度放慢放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不赶进度。

(2)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3)综合应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提升上课效率。

(4)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5)课前有计划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教师要做到有效指导。

基于以上的理念,这堂课还有一点体会就是,“直接的传授式教学,学生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仍然是的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并不是所有学习内容都适合,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与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如果学习对学生是有意义的,它肯定能启迪学生思维,它肯定有“探究”的成份。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实现课堂的最优化。

重力势能讲课稿篇三

本节知识点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重力势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能量,它与重力做功紧密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并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本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必备知识,本节的讲解思路也为学生学习电势能、分子势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认知上看,高一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从思维上看,学生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由于初中学过关于重力势能的介绍。因此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的转化。

(过渡)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又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为了有效的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过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程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设疑法、理论探究法、讲授法、例举法。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式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等方法。

(一)导入新课。

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比如屋檐上一块摇摇欲坠的瓦片,常使行人惊心。(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引出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因而认识重力势能要对重力做功进行研究。

(二)推进新课:本版块我分为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第一环节:探究重力的功。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计算下列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

小球自由下落(图)。

小球沿倾斜直线下落(图)。

小球沿曲线下落(图)。

学生比较计算结果,讨论重力做到功,最终得出结论: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路径无关,只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

(设计意图:从具体情景入手,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推导,总结寻求重力做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接下来我们探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步骤一:定性探究:重力势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学生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实验1:用同体积的铁球和橡胶球从相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

实验2:用同一小铁球从不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认识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为重力势能的定量表示奠定基础,同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步骤二:定量探究:怎么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

引导学生联想重力做功表达式:wg=mgh=mgh1—mgh2由上面式子可以看出,式子右边正好是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值,在物理学中,我们用“mgh”表示重力势能。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的定义式:ep=mgh(采用讲授法,指出mgh的特殊含义,重力势能的定义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指出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都是焦耳(j)。

小组讨论总结:wg=ep1—ep2。

即: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讨论:

物体从高处运动到低处:重力做正功,势能减小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从低处运动到高处:重力做负功,势能的增加量为物体客服重力所做的功。

(设计意图:分两种情况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功与能的关系:做功过程就是能量变化的过程。从而也到达了本节重点的突破)。

设问:计算某物体在一定高度时的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学生出现不同计算结果,展开讨论,引出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归纳总结:

1、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有关,重力势能的差值与参考平面无关。

第四环节: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

学生会想当然回答是物体m的。

设问:如果没有地球,还有重力势能吗?

学生豁然开朗:原来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引发思维冲突,学生不断思考,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突破本节难点。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课学习知识,一是检查上课内容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便于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教师加以完善补充,形成板书如下:

重力势能讲课稿篇四

2.知道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的,理解重力势能正负号的含义。

3.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4.培养探究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过程观察法及实验结果分析法。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渗透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协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重点是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1.本节课重点是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对重力势能的应用。

2.本节课难点是如何探究重力势能的概念。

探究法,实验观察法,控制变量法,演绎推理法,讲授讨论,分析归纳法。

铁球和橡胶球各一个,白纸若干张,cai教学课件,视频展示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这是一幅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图片。这个陨石坑是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米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的结果。这颗流星重约50万千克、速度达到20千米/秒,爆炸力相当于2000万千克梯恩梯(tnt),超过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产生了一个直径约1245米,平均深度达180米的大坑。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则能容纳200多万观众。可见,有些重力势能在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巨大的。

过渡语:既然自然界中有些重力势能具有巨大的能量,那么我们人类可以将之加以利用。

这是一幅水力发电站图片,是利用水的重力势能来发电的。这些重力势能正在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己举些例子)。

过渡语:当然,万事万物有利也有弊,如次巨大的重力势能也可能会造成重大的灾难。

这幅图片说的是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请同学们自己举些例子)。

由以上资料可知,重力势能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我们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主动的改造自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地学习重力势能知识及其应用。

(二)启导互动、主体探究。

通过前面对功和能关系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具有能量,即: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而且对外做功越多,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就越多。

重力势能讲课稿篇五

本节课以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教学要为学生服务为理念。在教学设计中贯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快乐学习”的理念,放手学生主动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真正来自自身的主动学习,不仅长了知识,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改“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形式。

在教学中,以“三个探究点”为主线,使每个学生积极学习于这个主线,主动探究掌握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领悟知识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在处理学生展示,点评上掌握的节奏还不够好,在时间的把握上还有瑕疵。在以后的教学上要注意这些不足,使教育教学更科学﹑合理﹑高效,促进学生更好成长!

重力势能讲课稿篇六

1.(多媒体展示图片)出示一则公益广告“一个鸡蛋的威力”。

2.由于物体被举高而使物体具有的能量是什么能。

3.那么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又如何定量表示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1.领会重力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2.演示实验: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内装上沙子。

实验一:用一个铁球从不同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实验二:用大小不同的两铁球从同一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3.通过上述演示,我们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4.要求学生用身边的物品设计实验,动手操作。

5.那么,怎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呢。

1.学生回答观察的现象:在实验一中,铁球的释放高度越大,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在实验二中,质量大的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

2.动手实验,各个小组用身边的物品去演示,如用钢笔从高出落向绷直的纸上,有的情况能将纸打破,有的却不能打破……。

3.各小组学生根据自己探究的情况在班上作发言、交流、逐渐形成共识。在创设的物理情境下,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而且学生自己动手,利于概念教学的深刻性。(四)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图5.4—1、图5.4—2、图5.4—3,让学生独立推导这几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

2.循序渐进提出以下问题提示学生思考:

(1)前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

(2)我们大胆猜想一下,第三个图中重力做的功和前两个是否相等呢?

(3)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第三个图的困难在哪里?

(4)我们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

(5)说说看,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6)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什么呢?

(7)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8)既然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那么它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9)具体的表达式是什么?(提示:再次用到极限的思想,如分析得不完善,只要有一定道理,教师给予肯定。)。

4.总结: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5.指导学生讨论:物体从高为h1处运动到高为处时,运动的路径有无数条,讨论在这此运动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是否相同。

6.由此得到:重力所做功只跟物体的初位置的高度和末位置的高度有关,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7.让学生阅读一下课本64页“说一说”,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

重力势能讲课稿篇七

重力势能是本章功和能的一个基本概念和物理量,要求学生知道重力势能的定义,掌握重力势能的公式,知道重力势能是标量,单位是焦耳,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改变的关系,知道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的,理解重力势能正负的含义,了解弹性势能及决定因素。难点是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而重力势能的改变与参考平面无关。如果只是说明,学生很难理解和把握,于是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自己推出结论,用已学旧知识,推导新知识的结论,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了,对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也是引导学生用旧知识的推导得到结论。

这节课的设计能循序渐进,抓住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能由浅到深的思考问题,得到结论,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有了些探究的味道,老师起了引导作用。改变了一些以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学生注意力集中,基本都很热情的参与,感受到了有成就的自豪感,感觉到了是自己推导出的结论,确实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的教学任务,而不是以前那样全是老师讲授完成的任务,学生反映对知识的理解更具体和深刻,印象深,应用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速度业提高了。不足之处是过于追求知识的完整和严谨,对学生的答案要求过高,给予补充的太多太细,还过于急躁的在学生回答时插话,有些问题放不开让学生讨论。老担心学生的讨论不够全面,有遗漏,所以老师强调补充的还是太多了。以后上课还要多注意,加强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变为主体,引导的方法和技巧更科学、灵活、合理。

重力势能讲课稿篇八

2.理解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知道重力势能是标量,单位是焦耳。

4.知道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的,理解重力势能正负的含义。

5.了解弹性势能,知道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

(二)能力训练点。

1.据重力做功的特点,推导重力势能的表达方式。

2.从能的转化角度和功能关系来解释和分析物理现象。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品质。

2.注意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有关的物理现象,激发和培养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到从自然现象中概括了来的物理概念具有的自然美,严谨的科学美。

通过典型事例分析和实验演示来分析讨论,指导学生总结、归纳。

1.重点。

2.难点。

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的理解,参考平面的选择方法。

3.疑点。

如何理解重力对物体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

4.。

1.演绎推导物体重力势能的定义表达方式。

2.类比分析,举例释疑。

1课时。

弹簧、铁球、木球、玻璃缸、细沙、长木板,木块。

1.教师利用实例来引入问题,利用实验来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利用讲解来加深对概念的进一步认识。

2.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并通过实例分析来形成能力。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入新课】。

现提问:“和平号”空间站坠落时,为什么会燃烧?

碎片燃烧时,温度可达3000℃,其能量由什么能量转化而来?

回忆初中的知识,可知。

(l)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演示实验,用木球和铁球先后从同一高度处自由下落,落入玻璃缸中的细沙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铁球深入细砂中的距离比木球要长,这说明,质量大的物体在相同的高度时,重力势能大,克服细砂阻力做功要多)。

用铁球在不同的高度处自由下落,先后落入玻璃缸中的细砂里,观察到什么现象,这又说明了什么?(铁球在比较高的地方落下来,深入砂中的距离也比较长,这说明,同一个物体在比较高的地方重力势能较大,克服细砂阻力做功要多)。

综上所述,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所处的高度有关.。

重力做功也可以写成。

(无法计算,因为没有说明物体的高度是以什么位置为零高度,从地面算起,物体的重力势能,若从二楼楼面算起,物体的重力势为.对于不同的零高度点物体所对应的重力势能值也各不相同)。

3.弹性势能。

举出除弹簧以外的弹性势能存在的实例。

(四)总结、扩展。

3.势能都是相对量,只有先走零势能参考平面,势能才有确定的值.。

p146练习四(2)(4)(5)。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重力势能讲课稿篇九

《重力势能》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四节。本节重点讲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这个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例,从能量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疑惑。这样做也可以为后面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高中阶段要定量地学习重力势能并体验其建立过程。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只与重力做功有关,理解在实际生活中重力势能的改变,这对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由于高一学生认知能力不是很强,他们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所以在理解上理性概念的建立过程仍然要通过具体形象图片、视频画面来支持,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引用事实来说明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什么是重力势能,能用公式表示重力势能,知道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2)能用重力势能的公式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类比推导,形成严谨的物理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难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标矢性。

五、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法、实验法以及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采用的是情景导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三个情景:

1.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

2.水力发电站的图片。

3.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

让学生从这情境中感受到重力势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蕴含的巨大能量,是学生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心理,同时引出本节新课——重力势能。【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导入,能够帮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功与能的关系。

重力势能讲课稿篇十

本节教材与过去的处理方法相比,教材认真分析了重力做功与路径是否有关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严密,而是想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教材强调科学方法,引导学生用比较高的观点处理问题,只要求学生能够“跟”来,并不要求学生去重复形成他们的“科学素质”。在讨论物体沿任意路径运动时重力做功的问题时,又一次用到了极限的思想。学生经过多次接触,对这样的方法逐渐就熟悉了。本节重力势能是机械能的重要内容。要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出发,理解建立重力势能概念的可能性,掌握重力势能的定义式,明确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现象来支持。

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及体验建立过程。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设计思路。

《重力势能》一节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很大变化。教材首先从重力做功开始,讨论物体竖直向下运动、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以至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几种情况的重力做功,利用极限思想,严格证明了重力对物体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分析“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来定义重力势能。通过让学生求讲台上一本书的重力势能,学生给出答案的多样性,质疑引导学生讨论出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通过例题结论分析,形象地理解对于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在某一位置具有不同的数值;引出重力势能是标量,但有正、负,正负代表大小,不代表方向,并且指出这里的正负与功的正负的区别;得出重力做功与参考平面无关,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平面无关;探究出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这样做使学生对重力势能的理解加深,思路清晰。

本节课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容易全面理解和掌握,教学中不宜追求多而全,可以在后续课程中逐渐理解与加深。

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身边的实际例子,由简单的现象如课本下落砸在手上感觉比较进行分析,便于得出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教法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激发探究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二)过程与方法。

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重点难点与突破方法。

重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讲授、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两本质量不同的书、一张白纸、重锤。

七、新课教学。

(一)、新课引入。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重力做功。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一位学生帮老师一个忙,哪位同学?

现在老师把手中的一张白纸揉成团,在距你手一定高度处由静止释放,你敢不敢接?

接着老师把纸团换成一个重锤,如果重复刚才的动作,你敢不敢接?

提问:纸团与重锤落到手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为什么呢?

质量大是一方面,实际上是重锤具有的能大。

在本章的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我们就认识了一个物理量---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定量的认识这种能。

探究一: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定性)。

用自己的课本做如下实验。

1)同一课本从不同高度由静止下落到自己手上,手的感觉???

2)不同质量的课本从同一高度由静止下落到自己手上,手的感觉???

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重力势能与质量、高度有怎样的定性关系?

书在下落过程中,高度降低,重力势能要减小,我们还知道,高度变化了,重力就要做功。因此,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是有联系的。本节课我们就从研究重力做功入手,来认识重力势能。

探究二:重力做功的特点?

根据功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甲、乙、丙三种情况中小球由a运动到b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

过程甲、乙结果为:wg=mgh=mg(h1-h2)。

过程丙:

这一过程中,教师听取学生汇报,点评。

把整个路径分成许多很短的间隔;。

由于每一段很小很小,都可以近似看作一段倾斜直线;。

分别求出物体通过每一小段倾斜直线时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通过整个路径时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在每小段上所做的功的代数和。

结果:wg=mgh=mg(h1-h2)。

板书:

公式:wg=mgh=mg(h1-h2)。

强调:h是物体初末位置的高度差。

通过甲、乙、丙的计算结果,请学生总结重力做功的特点。得出结论:

重力做功的特点:

(1)与物体的路径无关;(2)只跟物体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例题1:一质量为5kg的小球先竖直上升5m,再水平向右移动5m,最后竖直下降5m,求:三个阶段以及整个过程重力做功(g=10m/s2)。

如何判断重力做功的正负?

w0重力做正功,高度下降。

w=0重力不做功,高度不变。

w0重力做负功,高度上升。

强调:在用重力做功公式时首先确定做功的正负。

学生回答敢。

学生回答敢。

学生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重锤砸在手上疼。

因为重锤的质量大。

学生探究得到: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高度有关。

质量一定,物体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高度一定,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在练习本上推导后,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选出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直至谈出微元的想法。

程度好一些的学生还可能根据功的定义式直接找出恒力(重力)及其方向上的位移(高度),得出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出“沿不同方向运动,重力做功相同”等结论,教师要进一步给予说明引导。也可能得出结论的意思,表达不一定很准确。

提问计算结果。

上升阶段:

wg=-mgh=-250j。

水平阶段:wg=mgh=0。

下降阶段:wg=mgh。

=250j。

整个过程:

wg=mgh=0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引入课题。

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情况在班上作发言、交流、逐步形成共识。

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初步建立起学习思路。

学生根据公式可以自行推导出结果,要让学生养成良好动脑、动手习惯,教师不可包办代替。

极限的思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受过,在此,学生应该能够按预想的思维结果回答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规律。

了解公式的应用,计算中明确h的含义。二、重力势能。

回到重力做功的表达式。

分析表达式:wg=mgh=mgh1-mgh2。

重力做功等于重力与初位置高度的乘积与重力与末位置高度乘积的差值。看起来,物体所受的重力mg与它所处位置的高度h的乘积“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一方面与重力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高度有关。恰与重力势能的基本特征一致。因此,在物理学中,我们就用“mgh”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5,完成下面三个问题。课件展示内容。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表达式:ep=mgh即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

3、单位:1j=1kg·m/s2·m=1n.m。

问题:一本质量为0.2kg的书放在讲台桌上,教室层高4m,讲台高1m,请问这本书的重力势能是多少?(g=10m/s2)。

哪个答案正确呢?都对,都不对!为什么呢?

那么,我们要确定物体在某一位置的重力势能必须先做什么?

在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取做0,参考平面也叫零势能面。

参考平面:参考平面可以任意选取。

一般选地面为参考平面。

(不加说明的话是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例如:如图,质量0.5kg的小球,从桌面以上h1=1.2m的a点落到地面的b点,桌面高h2=0.8m.请按要求填写下表.(g=10m/s2)。

2)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同一位置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是不同的。但这并不影响问题的研究,因为与重力势能相关的问题中,有价值的是势能的差值,而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对于这个差值没有影响。这点我们在后边问题中探究。

ep0物体的位置在参考平面的上方。

ep=0物体处于参考平面。

ep0物体的位置在参考平面的下方。

虽然重力势能有正负之分,但是它是标量。

学生积极思考,跟上老师的思路。

重力势能讲课稿篇十一

【教材分析】重力势能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势能,教材从学生已经熟悉的重力做功入手引入重力势能这一概念,最终推导出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关于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需要结合一些实例,解开学生的困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2.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势能是系统共有的。

4.理解重力做功是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过程观察法及实验结果分析法。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协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对重力势能有了定性的认识,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本节课在学生已学习了功的相关知识的前提下,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要考虑高中学生的思维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这一特点,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探究引导学生获取相关知识,获得相应的技能。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带斜面的长木板、小钢珠、玻璃珠、小木块、导学案。

6.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学生回答:雪从高处落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教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重力势能的相关知识。

活动2【讲授】问题引入。

通过本章第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知道了重力势能的概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重力势能。

学生回答: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教师: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有哪些?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器材探究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活动3【活动】学生探究。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并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

学生汇报探究得出的结论(通过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

活动4【讲授】重力做功。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高度有关,而当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由此可以看出,认识重力势能不能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重力做功。

思考:将物体由地面被举高时,重力做负功;物体下落时,重力做正功。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7.4-1、7.4-2、7.4-3推导几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并总结重力做功的特点。

图3是物体沿曲面由a滑到c,可以把曲面看成很多段小斜面组成,利用图b的结论可以得出,重力做功也为mgh.

引导学生从以上三个过程的推导中分析得到重力做功的特点并完成学案第二部分:重力做功只跟物体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思维拓展: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其他力(比如摩擦力)做功是否与路径有关?回答是肯定的`。可见,重力做功的特点不能乱用,要视具体力而定。

教师: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mg与它所处的位置的高度的乘积“mgh”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与重力做功有关(相互作用),又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凭借其相对位置),与势能的基本特征一致.物理学中,把物理量“mgh”叫做物体的重力势能,用ep表示。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重力势能部分,完成学案第三部分。

学生回答:参考平面不一样,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从山脚到山顶高度是相对于山脚所在平面来说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体的高度总是相对于某一水平面来说的,实际上是把这个水平面的高度取0。因此,物体的重力势能也总是相对于某一水平面来说的,这个水平面叫参考平面,在参考平面上,物体的重力势能取做0。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问题:将一个质量为5kg的铁球放在3楼教室一张1m高的桌子上,已知每层楼的高度均为3m,求铁球的重力势能。

要求学生分组计算,让各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计算结果,并简述计算的方法,学生得到的结果不一致,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参考面的选取不同,导致计算计算结果不同,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一致性,必须选择参考平面。

活动6【活动】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生总结:重力势能是物体跟地球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而不是物体单独具有的。

结束语:关于人类与重力势能的认识,是一个从恐惧到挑战直再到合理改造的过程。人们对重力势能的恐惧感是与生俱来的(雪崩、泥石流),但是随着人们通过生产实践中对重力势能的认识的逐步深入,我们开始变得乐于挑战这种能量(如攀岩运动),甚至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享受重力势能带给我的种种乐趣(如过山车).但是,科学的意义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地利用自然(如水力发电)。

活动7【活动】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获得了哪些知识,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重力势能讲课稿篇十二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2》(必修)中,第7章第4节“重力势能”中的内容。“重力势能”是下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进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由于与动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功能关系、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为下节讲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做好准备。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视频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及体验建立过程。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设计思想首先,引入重力势能概念时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概念,通过一些自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高处物理具有潜在的能力——重力势能。通过实验,体验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得出重力势能的公式。

接着,以例题计算引出高度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与高度有关,在研究重力势能时应选取参考平面或零势能面。在零势能上,物体的重力势能为零,解释重力势能“+”“—”号的含义。

最后,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得出重力势能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推出的wg=mgh初–mgh末,得出结论,正功势能减少,负功势能增加。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回忆前面的知识,为新的学习打下基础;。

结合已有工具,配合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推导关系,发现新的学习;。

过程中配合练习,加深学生对公式、结论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发现新的知识。

[情感目标]。

1.本节课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铺设、引导,鼓励学生发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物理的研究过程,对物理产生更大的兴趣。

2.渗透社会公德教育:预防高空坠物的危险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引入新课播放雪崩视频?

提问:为什么圣洁漂亮的雪一旦形成雪崩,就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

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带着问题引入新课。

3分钟展示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重点)。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重点)。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难点)。

听教师解读,并记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1分钟。

进行新课。

什么是重力势能?阅读课本。从而引出重力势能的定义。

重力势能:物体处于一定的高度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用ep表示。

并提出问题: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进行分析得出定义。

猜想与假设通过对运动实例的观察与分析。2分钟2、重力势能大小。

在一个透明的塑料瓶子内装上沙子。

实验一:将同一个沙袋从不同的高度释放,观察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

实验二:用大小不同的两个沙袋从同高一度释放,观察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

学生回答观察的现象:沙袋的释放高度越大,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沙袋的质量越大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

归纳上述演示,我们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物理学中就用mgh这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板书):重力势能公式:ep=mgh。

5.相对性(板书)。

例题:

一个质量为10kg的投影仪,把它吊在一张高1m的桌面上空2m处,这个投影仪是否具有重力势能呢?此投影仪的重力势能是多少呢?(取g=10m/s2)。

重力势能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有关,其数值由参考平面的改变而改变。

(板书)。

上方。

参考平面。

下方。

计算重力势能之前需要先选定参考平面。

例:如图,质量0.5kg的小球,从桌面以上h1=1.2m的a点落到地面的b点,桌面高h2=0.8m.请按要求填写下表.(g=10m/s2)。

结论:

重力做功的多少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面的选择无关。

动手计算,让两个同学上讲台把答案写出。

认真听讲并记录笔记。

认真做笔记。

思考、动手计算。

训练学生的观察及总结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学与致用的能力。

重力势能讲课稿篇十三

如果没有地球,就没有重力,也就谈不上重力势能了,所以重力势能是属于物体与地球所组成的系统所有。重力势能的变化一般都是和重力做功联系在一起,只有重力对物体或是系统做功,那么重力势能才会发生改变,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知识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过程甲、乙结果为:wg=mgh=mgh1-mgh2

对于确定的物体,其重力大小、方向不变,当沿着不同路径向下或向上运动时,根据功的`计算公式可知:

1、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所做的功只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与路径无关。

2、重力做功的大小等于重力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的乘积。

如图所示,质量相同的物体a、b沿不同的路径下滑,在下滑相同高度的过程中,不论摩擦力是否相同,也不论运动时间是否相同,重力做功都相同。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用符号ep表示,物体的质量越大,离地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2、定义式:ep=mgh,即物体的重力势能ep等于物体的重量mg和它的高度h的乘积。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焦耳(j)。

4、重力势能是状态量。

5、重力势能是标量,即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6、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要确定重力势能的大小,首先必须确定一个参考平面(高度为零,重力势能为零的一个水平面)。相对于不同的参考平面,在确定位置上的物体的重力势能有不同的值,这就是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公式中的h是物体的重心到参考平面的高度。例如:水平桌面离水平地面的高度为h,一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方h高处,选水平桌面为参考平面时,小球的重力势能为mgh,若选地面为参考平面,小球的重力势能就是mg(h+h)。

选择哪个平面做参考平面,原则上是任意的,而不是硬性规定的,因此重力势能虽是标量但却有正负之分。比如:物体在参考平面以上h高处,其重力势能为ep=mgh。当该物体在参考平面以下h低处,其重力势能就是-mgh,重力势能的正负表示比零势能大,还是比零势能小。它可表示大小,比如对同一个参考平面,重力势能有一2 j和一3 j两个值,比较其大小有一2 j一3 j。

7.重力势能是属于系统的

如果没有地球,就没有重力,也就谈不上重力势能了,所以重力势能是属于物体与地球所组成的系统所有的。(重力势能的这个特点与动能不同,动能是运动物体单独具有的)通常我们说物体具有多少重力势能,只是一种简略的习惯说法(严格地说应是,某物体与地球这一系统具有多少重力势能)。

物体的高度下降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物体的高度增加时,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所以,重力势能的改变与重力做功有关。

重力势能的变化量

可见

总结:

(1)物体的高度下降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势能减少的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2)物体的高度增加时,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重力势能增加的量等于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3)重力势能变化只与重力做功有关,与其他力做功无关。

(4)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有关,但重力势能的变化量的大小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无关。

重力势能讲课稿篇十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能力目标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导入新课】。

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砸在牛顿头上的不是苹果而是榴莲,后果会是什么样子的,进而引出苹果和榴莲的能量不一样,引出学生对初中重力势能的回忆。引出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因而认识重力势能要对重力做功进行研究。

学生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实验:用不同的东西放到学生的头上看学生的反应情况,让学生两个一组用手头的东西做一下小实验感受重力势能跟什么有关系。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认识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为重力势能的定量表示奠定基础,得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一定和质量还有高度有关系。

新课教学步骤二:

探究重力的功。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计算下列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

1,讨论小球竖直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2,讨论小球沿斜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3,讨论小球沿曲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可以得到结论:

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即wg=mgh1-mgh2。

引导学生根据重力做功表达式:wg=mgh=mgh1-mgh2由上面式子可以看出,式子右边正好是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值,在物理学中,我们用“mgh”表示重力势能。

小组讨论总结:wg=ep1-ep2。

教师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讨论:

重力势能讲课稿篇十五

本节课是通过概念推理为探究的一节课,这节课很好的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重力势能是本章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物理量,要求学生知道重力势能的定义,掌握重力势能的公式,知道重力势能是标量,单位是焦耳,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改变的关系,知道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的,理解重力势能正负的含义。难点是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而重力势能的改变与参考平面无关。如果只是说明,学生很难理解和把握,于是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自己推出结论,用已学旧知识,推导新知识的结论,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了,对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也是引导学生用旧知识的推导得到结论。

为了突破难点从高度具有相对性入手,问学生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电风扇有多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这样从矛盾当中,我们很自然的就引入了参考平面,即零势能面。有了高度的相对性,学生根据重力势能的计算式,就会很容易理解重力势能也具有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是不同的。然后,再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来计算物体从a位置下落到b位置重力势能的改变。这样的切入学生容易理解,难点也自然而然地被突破了。

不足之处是过于追求知识的完整和严谨,在学生经过探究后总结的答案要求过高,给予补充的太多太细,还过于急躁的在学生回答时插话,有些问题放不开让学生讨论。老担心学生的讨论不够全面,有遗漏。以后上课我要多加强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变为主体,引导的方法和技巧要设计得更科学、灵活、合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