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杨振宁故事和先进事迹(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03:31:56 页码:13
最新杨振宁故事和先进事迹(优秀16篇)
2023-11-25 03:31:56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进步做好准备。对于不同的领域和情况,写总结可能需要遵循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因此需要充分了解所要总结的内容和目的。阅读是拓宽视野和扩展知识的有效途径。

杨振宁故事和先进事迹篇一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故事和先进事迹篇二

杨振宁,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他的身上发生了很多励志的故事。小编为大家力荐了杨振宁的励志人生故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

孟子。

》。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不能自已。"。

"1920xx年到1945年这20xx年时间,是父亲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阶段。古人说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现在不讲这些了,但其哲理我认为是有永存的价值的。父亲介绍我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40年以后杨振宁这样写道"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字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略。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无论如何,父亲与儿子的分别,是人生之中最顺理成章、最令人惆怅,最刻骨铭心的分别。

此一去,三叠阳关,唱到千千遍。23岁的杨振宁也许没有想到,他真的应验了12岁时的戏言,为中国人拿回了第一个诺贝尔奖。

杨振宁青年时期喜爱物理,而且想成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1943年杨振宁赴美国留学时,就立志要写一篇实验物理论文。1946年,杨振宁进入芝加哥大学费米主持的研究生班,希望能在费米的指导下写篇实验论文。当时,费米正忙于在阿贡国家实验室从事军事技术研究。像杨振宁这样初到美国的中国人是不能随便进入阿贡实验室的,于是费米建议杨振宁先跟泰勒做些理论研究,实验则可以到艾里逊的实验室去做。

艾里逊是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一名教授,当时正准备建造一台40万电子伏特的加速器,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在费米的推荐下,杨振宁成为艾里逊的6名研究生之一。然而,在实验室工作的近20个月中,杨振宁的物理实验进行得非常不顺利,做实验时常常发生爆炸,以至于当时实验室里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话: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此时,杨振宁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别人差!

一天,一直在关注着杨振宁、被誉为美国之父的泰勒博士关切地问杨振宁:“你做的实验是不是不大成功?”

“是的。”面对令人尊敬的前辈,杨振宁诚恳地说。

“我认为你不必。

坚持。

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你已经写了一篇理论论文,我建议你把它充实一下作为博士论文,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泰勒直率地对杨振宁说。

杨振宁听了泰勒的话,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从心底深处感到自己做实验确实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服输,非常希望通过写一篇实验论文来弥补自己实验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谢泰勒的关怀,但要他下决心打消自己的念头实实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考虑一下,两天后再告诉您。”杨振宁恳切地说。

杨振宁认真思考了两天。他想起在厦门上小学时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课,杨振宁兴致勃勃地捏制了一只鸡,拿回家给爸爸妈妈看,爸妈看了笑着说:“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脑海浮现,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实在不强。

最终,杨振宁接受了泰勒的建议,放弃写实验论文。从此,他毅然把主攻方向转至理论物理研究,最终于1957年10月与李政道联手摘取了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迄今惟一持中国护照问鼎诺贝尔奖的炎黄子孙。

放弃有时候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适时地放弃,不仅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远见和智慧。人生之树,只有舍弃空想与浮华,才能撷取丰硕甜美的果实。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的友谊长达半个世纪,在世界科学界传为美谈。

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生于1920xx年,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920xx年,杨振宁比邓稼先大两岁。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蜇曾留学日本、美国,归国后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哲学系教授。

邓以蜇和杨武之既是同乡又是同事,两人经历大致相同,志趣相投,因而交情甚笃,常来常往。他俩的友谊也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20世纪中期,邓以蜇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邓稼先就读于祟德中学,杨振宁也在该校。

读书。

两人成了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杨振宁的学业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邓稼先很崇拜他。杨振宁以大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

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物理、数学等课程中的才智也发挥了出来。杨振宁机智灵巧,同学们称他是“机灵鬼”。邓稼先忠厚老实,绰号叫“邓老憨”。下课后,杨振宁与邓稼先几乎形影不离。这两位志趣相投的同乡、校友,自青少年时代便树立起了远大的理想:将来事业有成,一定报效祖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武之一家随校远赴西南大后方。到了1940年,不愿当日寇“顺民”的邓稼先和大姐一起从天津绕道上海、香港,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云南昆明。大姐将邓稼先送到四川江津投奔四叔。

次年夏,邓稼先考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攻读物理系。此时杨振宁已是西南联大三年级学生了。在该校,两人又可以经常在一起切磋学业、交流心得了。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方面得到了杨振宁的具体指导,邓稼先对其姐说:“振宁兄是我的课外老师。”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杨振宁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46年初秋,22岁的邓稼先毕业后,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次年,邓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行前,他征求在美国就读的杨振宁的意见,问到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

杨振宁回信,建议他到普渡大学去,因普渡大学收费低廉而且理工科水平很高,他在信中还说:“此校离芝加哥很近,我们两人可以经常见面。”后来,杨振宁还帮助邓稼先申请到了普渡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许可。1948年10月,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结伴,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邓稼先顺利地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院,读物理系。

1950年8月,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年他只有26岁,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1950年8月29日,邓稼先与留学美国的100多名学者一起,历尽艰辛,奔向新中国的怀抱。从此,邓稼先便和在美国的杨振宁天各一方,长时间失去了联系。

1958年秋,二机部负责人、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让他秘密参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从此与世隔绝,全心投入到原子弹研究工作中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邓稼先也因此被称为“两弹元勋”。

1971年夏,阔别20xx年后,杨振宁与邓稼先在北京相见了。这是杨振宁自1945年公费留学美国后首次回国访问。彼时他离开祖国已经20xx年了。

刚下飞机,在贵宾室稍事休息,外事接待人员便请杨振宁开列了他要见的朋友名单。在北京,他要见的第一个人便是邓稼先!

当时正值“文革”中期,政治运动搞得黑白颠倒,人人自危。即便是邓稼先这样执行秘密而重大使命的科学家也未能幸免。曾经被作为保护对象研制核武器的功臣邓稼先和尖端机密研究院的一些科学家及研究人员,包括后来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的几位科学家,都被集中到西北某地办“学习班”。

此时,杨振宁要见邓稼先,几乎无人知道他在哪里!

周亲自出面,命国防科研部门找!通过多种途径,国防科研部门找到了正在西北“学习”的邓稼先,并向他下指令:火速返京!这无疑是救邓稼先于千钧一发之际。杨振宁没有想到,此时他的出现,无意中也是无形中保护了邓稼先,当然也等于帮助和保护了中国的“两弹”事业!

邓稼先和杨振宁相见,是邓稼先自1950年在美国与杨振宁分别后,他俩的第一次相见。期间,杨振宁问邓稼先是不是由美国科学家帮助中国研究原子弹。邓稼先当时请示了。

周恩来。

是否如实相告该怎么说。周恩来让邓稼先如实告知杨振宁。于是杨振宁在结束访华的告别晚宴上收到了一封邓稼先的亲笔信当看到邓稼先掷地有声的话语化为文字——“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当即离开席位躲到一旁流下了热泪。

从1964年到1986年,20xx年间邓稼先一共参与了32次核试验,邓稼先亲自去罗布泊指挥工作队参与实验就有15次。邓稼先一心扑在核试验研究上,他与妻子许鹿希结婚33年,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六年。

因工作需要,邓稼先主动身临一线,但强烈的射线严重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1985年7月,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但邓稼先并不后悔。早在接到任务之初,他就对夫人许鹿希说:“做好了这件事情(核试验),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也值得!”

邓稼先身患重病住院治疗后,1986年五六月间,杨振宁曾先后两次回国,去医院探望邓稼先。邓稼先见到老朋友很高兴,连病痛都忘了。两人有说有笑,谈了许多话,后来还在病房的走廊上合了影。但照片上,邓稼先的右嘴角下有一块血迹。他那时已病入膏肓,口、鼻不断出血。但是,他的笑容是那样的真实、幸福。

邓稼先对杨振宁说:“我虽然受核辐射而得了癌症,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成功地实现了核爆炸,使国家更加强大了!”杨振宁返回美国后,想办法搞到当时尚未上市的治癌症的新药,请韩叙大使通过信使,迅速送往北京。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这颗科学巨星陨落了。听到噩耗,杨振宁立即从国外发来唁电:“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杨振宁教授在写给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的信中说:“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精神与巨大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飞越万里,赶赴北京,为邓稼先扫墓。扫墓仪式结束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捧着一只蓝色盒子,双手交给杨振宁。盒面上的文字写着“振宁,致礼存念”六个字,落款则是“稼先嘱咐,鹿希赠”。

杨振宁的目光在“稼先嘱咐”四个字上停留了。他看着许鹿希将盒盖打开,里面整齐地放着他们的家乡安徽出产的石制笔筒、笔架、墨盒、笔盂、镇尺和长方形石印。

这是邓稼先最后的嘱意,将这套坚固且光洁如墨玉的文房四宝留送杨振宁,以表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永世长存。

杨振宁故事和先进事迹篇三

提起物理学,大家第一反应应该就是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两个伟人,各自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物理学。

那个人就是杨振宁。

别觉得不可能,这不是我封的,也不是杨振宁自封的,这是现在整个物理学界公认的。

看一个物理学家厉不厉害,不在于自己获得多少个诺贝尔奖,而是有多少同行靠研究自己的成果而获得多少诺贝尔奖。

杨振宁获得过诺贝尔奖,这个大家都知道。

还有7个诺贝尔奖,是直接利用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方程”拿到的。

有几十个诺贝尔奖,是和杨振宁提出的理论有关。

此外还有6个“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也就是菲尔兹奖研究的对象,是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方程”和“杨-巴克斯特方程”。

还有一个小故事,杨振宁拿诺贝尔奖,是有史以来获奖最快的人。

从论文刊登到最终获奖,只有短短12个月。

而在诺贝尔奖的百年历史中,从发表论文到获奖,间隔平均时间是18年。

杨振宁获奖的研究成果是“宇称不守恒”,太专业的东西就不说了,就说下它产生的影响吧。

在杨振宁提出“宇称不守恒”之前,整个物理学界都认为,宇称是守恒的,说个不太恰当的比如,这个就像大家都认为“1加1等于2”一样,“宇称守恒”是真理。

但杨振宁的研究颠覆了整个物理学界的思想,之后整个物理学界都在此理论基础上去研究物理学。

一个奠定物理学理论基础的人,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成就。

牛顿是,爱因斯坦是,杨振宁亦是。

可以说杨振宁是华人在物理学界的顶峰,是一个能和历史上所有伟大物理学家比肩的人物。

时至今日,杨振宁依然是华人在世界科技领域触达过的最高的高度。

别去念叨霍金,霍金比起杨振宁,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廖化对比关羽,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不是我矮化霍金,这是事实。

杨振宁故事和先进事迹篇四

冷永成,男,汉族,初中文化,1954年7月出生,199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房山区周口店镇新街村农民。2012年7月21日,周口店镇普降特大暴雨,冷永成在防汛抢险第一线被洪峰卷走,因公牺牲。

一、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

2012年7月21日,周口店镇突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暴雨,几小时内降水近400毫米。因新街村地理位置特殊,该镇西北部山区近60平方公里流域的降雨流经该村,村党支部、村委会迅速组织抢险抗洪。晚17时左右,冷永成与其他几名村干部一同前往红新路水泥厂桥头,转移周边群众。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劝导,大部分群众安全转移,但仍有一名群众被困房顶。当时桥头洪水过于凶猛,救援人员无法靠近,冷永成立即指挥一台装载机前往救援。这名群众被救出几分钟后,房屋就被洪水冲倒。为了堵住洪水入村的去路,冷永成又站在齐胸的洪水中指挥装载机在桥头堆起一个土坝。晚21时,冷永成指挥堆完最后一铲土后,在开车准备撤离现场的瞬间,被一股洪峰连人带车卷走。晚22时,村民在出事地点下游200米处发现了冷永成,迅速将他送往医院,最终抢救无效,光荣牺牲。

二、兢兢业业,默默无私奉献。

得汗流浃背,腿裹一脚泥。特别是在农忙季节,他更是一刻不闲,把“家”安在了田间地头,帮助群众收割播种、打药除草,干得不亦乐乎。由于他懂经营、善管理,农场和猪场的经济效益良好,为村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冷有成还不忘带动群众致富,他主动请缨,帮带2户困难户,不仅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而且妥善为他们安排了就业。

三、

爱岗敬业,守护一方和谐。

2012年3月起,冷永成开始从事村里的民事调解工作。面对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他尽职尽责、一丝不苟,无论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有群众纠纷的地方就有他忙碌的身影。他性格豪爽、待人热情,工作中讲究秉公办理、以心交心。在担任民事调解员的短短几个月里,成功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10余起,劝阻上访人员40余人,较好维护了村内和谐稳定。有一次,因为家庭宅基地纠纷,有兄弟俩闹得不可开交。冷永成听说这件事后,立即和他们进行沟通调解,讲明利害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几次调解和劝说,兄弟俩被他的真诚打动,也认识到了自身的问题,最后和好如初,弟弟还帮助哥哥把之前的老房子盖了起来。在新街村村民眼里,冷有成既是一个“老好人”,也是一方和谐的“守护者”。

面对巨大的自然灾难,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严重威胁的时刻,冷永成同志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组织的铮铮誓言。

杨振宁故事和先进事迹篇五

听到从飞去逝的消息,泪水不觉潸然而下。而下了一夜的春雨似乎也还没有从这悲伤中摆脱出来,依然绵绵不停。这是一个人情冷漠难以产生感动的时代,然而今天的网页上这则消息后面的留言栏,帖子却早早数以千计,并还在快速增加。虽然多是只言片语,却像献给丛飞的一朵朵洁白的小花,寄托着一个共同的哀思和感动——好人走好,此去珍重!

生与死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可是,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却早已成为久违的事情。当前,对现实利益的无度追求似乎就是许多人生活的全部,人生的精神境界被看作了虚无的东西而抛弃。所以,今天的中国,并不缺少财富,但缺少爱心;多的是会享受的富有者,少的却是像丛飞一样的奉献者。“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纯粹生存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质量,在于活得有价值”。这是丛飞临终时对人生意义探索的总结,也是他生前为之奋斗的写照。因此,丛飞活着,就用生命唱歌,带给人们欢乐;用爱奉献,让他人因他而活得更好。其生无疑是有质量的生。正如诗人所说的那样,有的人活着,其实已经死了;而有的人死了,却仍然活着。丛飞的精神会延续,他的人生价值还在延伸。

人之所以活着,不仅活的是肉体,更要活出精神。肉体是暂时的,精神才是可以永生的。有哲学家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如果能够跨过时空,留在后人的思想中并影响着他们的行为,那么就可以称他得到了永生。而许多中国古代的神话,如盘古、如夸父,死后身体化为山川河流,泽福后世,同样寄托了人们对先人奉献精神传承的敬仰,而这些先人其实一直就活在我们的血脉中,从来就没有“死”去。

丛飞,一个平凡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伟大人格和精神品格的人,当他将自身的一切,金钱、歌声、快乐、善良以及健康、生命和“眼睛”,化成缕缕爱心,传播到最需要关怀的孩子和人们的身上时,就如充满爱的鲜血融入了人们的血液,即便是他本人去了,他的生命和精神仍然要与这个世界同存同在。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他现实的身影,但我们却可以在更多的地方看到他的笑容,体会到他充满青春活力的气息。他的名字、他的精神以及他的生命并没有消失,而会如雷锋一样,获得永生!

初中生感动中国丛飞观后感高分作文。

去年在电视上认识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其中便有这篇文的主要内容:丛飞是位著名的歌手。如果按他每场商业演出纯挣上万元,他早已过上了富有的生活。但他却在10余年来对178个来自十多个少数民族的贫困生进行捐助。丛飞的做法使妻子接受不了,因而和他离了婚;年幼的女儿也抛给了他,过度工作劳累,让他得了晚期胃癌。他却因住院贵,而选择只吃药物控制病情;他有时借遍了所有人,也没人愿借给他这个“借钱鬼”……但丛飞从没想过放弃,也从没拖欠过一个孩子的学费。尽管他的固执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但他仍拖着病去演出挣钱……丛飞有过一句格言:“只要给我生命,我就要奉献。有一年,我就奉献一年。即便我以后不能再唱歌了,我还可以演哑剧和喜剧,一样可以带给别人快乐”。正如丛飞的格言一般,他只懂得奉献,并不向他们索取回报。我觉得丛飞从他的语言和行为中都方显出他的英雄本色,当他把178个需要他的帮助学习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时,他并不感觉到自己多了份累赘而是发觉自己肩上多了责任。现在,丛飞已成为深圳的骄傲,更成为了中国人的骄傲。他让人们明白了人活着并不是有了金钱才叫做快乐,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一种快感。这才是人们所需要的一种人的真善美。我想这才是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初中生感动中国丛飞观后感文章。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一直做好事。丛飞是一名用爱心感动中国的“业余歌手”,他是著名歌唱家郭颂的关门弟子,受过严格的声乐训练,还尝试创作过歌词。他在小品、哑剧、口技、魔术等方面也有很高造诣。凭借这些,丛飞本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可是他却选择了放弃安逸。

从丛飞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英年早逝,一直怀着诚挚的爱心,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先后20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云南及山东等地的贫困山区,认养资助一批批辍学儿童。十多年中,他先后资助了包括彝族、布依族、苗族、白族、羌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的100多名贫困失学儿童和残疾人,累计捐款金额超过300万元。加入深圳义工联中,他义工服务时间超过6000多小时,为社会公益演出400多场,占演出总量的一大半。而他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甚至到了生病无钱医治的困境。他的家俭朴得令人难以置信,房子只有58平方米,狭小的厨房除了安装炉灶的地方,只能进去一个人,屋里没什么值钱家当,唯一有些档次的是那套白色的演出服。丛飞在深圳没有工作单位,他的主要收入来自商业演出,但常常是收到一笔演出费后,马上就寄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或给了残疾人和孤儿。但是,命运总是那么无情,丛飞不幸患上了胃癌。最令我感动的是在去世的10天前,丛飞做出人生的最后决定:向医院郑重提出停止静脉补药治疗,仅保留镇痛治疗。丛飞说:“我希望能把这些费用用到其他有治疗价值的人身上。”同时他签署了捐献眼角膜协议,决定奉献最后一份爱心:“我死后,将眼角膜等有用器官无偿捐献给有需要的病人,就算我为社会所做的最后一次奉献。”这是丛飞的遗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想着如何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别人做点事情。奉献,被丛飞视为生命中不可放弃的责任。他说:“个人享受是次要的,奉献是我生命的需要,献爱心是我的天职。”“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只要给我生命,我就要给别人带来快乐。”多年来,他没有为自己或家庭存下一笔款子,还四处借钱去帮助别人,以至于欠下了高达17万元的巨额外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他都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为了帮助别人,再苦再累再委屈,他都能忍受,他都认为值得。他的心中只装着别人,惟独没有他自己。这是一种多么无私的生命境界啊!丛飞长年累月奔波操劳。他这么辛苦为的是谁?是一群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们。在丛飞的善良帮助下,183名儿童获得读书的机会。丛飞的精神是无私的,他牺牲了自己,却圆了180多名儿童的读书梦。我为他的高尚品德深深感动,丛飞的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我一定以丛飞为榜样,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的人,积极为国家、社会、他人做贡献。

杨振宁故事和先进事迹篇六

中国速度,刷新历史,中国飞人苏炳添赢得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第六名,且在半决赛中以9.83秒刷新了亚洲百米纪录。除了你看到苏神惊人的成绩表现,背后还有很多大家所不知道的故事与真相!

1、亚洲飞人的双重身份:不仅是运动员,还是教授。

苏炳添不仅是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20__级),还是暨南大学体育学院的副教授,从这个角度而言,苏炳添是学国际贸易专业跑得最快的研究生,也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教授!

2、最自律的运动员:

苏炳添的战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超强自律:不抽烟、不喝酒、不泡吧、不吃禁忌食物,训练从不偷懒,保质保量。他至今都严格遵守着一个专业运动员枯燥的作息规律,每天早上不到7点起床,晚上11点前睡觉。

他的外教亨廷顿对他评价道:“苏炳添太自律了,他的训练态度是中国田径运动员中少有的,根本不需要教练去鞭策。”

自律成大器,苏神也不是一蹴而就!

3、苏神的真实身高只有1米72,打破了短跑的身高标准。

在世界短跑领域,“黄金身高”在1米8至1米9之间,而苏炳添的身高只有1米72,从先天条件上而言,苏炳添不算是跑百米的好苗子,相比于身高1米95跑完100米只需42步的博尔特,苏炳添则需要至少47步才能完成。

但凭借着1米72的身高,中国飞人苏炳添依然在强手如林的百米跑道上,成为世界顶尖选手,这便是他惊人的爆发力与训练技巧所致,假设苏炳添有1米85左右的身高,他的成绩理论上会更好。

20__年伦敦奥运会,苏炳添在意识到自身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后,决定破釜沉舟,放弃之前十多年练就的起跑经验,重构自己的起跑技术,起跑脚由右脚改为左脚,步数由原来的47步增至48步。这个壮士断腕的决定,极大地提升了他的起跑速度,也助他最终突破了百米10秒的大关!

4、跑道上飞奔,爱情却很慢热:

苏炳添与妻子林艳芳初中便已相识,20__年苏炳添进入广东省队时,历经长达10年的异地恋,两人于20__年“抽空”并结婚,婚礼仪式礼成后的第三天,苏炳添就回到了跑道继续训练。20__年,他们的孩子降生,苏炳添在医院悉心照顾妻孩五天后,又归队开始了亚运会的备战。

在当今娱乐圈真真假假的爱恨情仇乱象面前,苏炳添可谓是一股清流,可谓是异地情侣、深情专一的楷模。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黄种人跑不过黑人,但苏炳添的出现,成为照亮中国短跑的那束光,他突破的不仅是成绩,更是打破了我们长期被禁锢的固有思想,“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才是中国人的骨气与自信。

如今,89年出生的苏炳添已32岁了,对短跑赛场而言,已处于职业生涯的末期,同项目的运动员绝大多数选择了退役,他却依旧保持高强度训练,不断改善跑步技术以对抗身体的老化,而他做到了,如此年级依然再度刷新了亚洲纪录。

有人问:“苏炳添的极限在哪里”?

苏炳添说:“年龄只是个数字,我还可以更快”。

保持野心但波澜不惊,他谱写的正是关于坚持,关于挑战极限的神话,这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这才是值得我们去崇拜与追随的“偶像”,而不是那些或粉嫩或油腻或如wyf般正反两面的娱乐明星!

苏炳添,赛场上霸气四射的苏神,赛场外专一可靠的丈夫,学术界严谨创新的苏教授……未来,也许还有更多传奇等待着这位亚洲飞人去创造!

杨振宁故事和先进事迹篇七

话说现代科学有两大支柱,一个是相对论,一个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黄金年代是上世纪的前30年。到了上世纪的40,50年代,量子力学日臻完善,连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这样的人物都不得不放弃研究量子力学,转投其他领域。

当时科学家们就发现,这么多的粒子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费米子,一类是玻色子。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就打一个比方,假如一个东西可以无限切分,切到最后切不下去时,就会剩下基础粒子,其中费米子可以理解成最小的“颗粒”,占据一定的体积,最基本的费米子有夸克,电子等。

而玻色子更像是胶水,通过传递“相互作用”把费米子聚合在一起。科学家发现,宇宙中一共存在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

其中,胶子可以传递强相互作用,w和z玻色子传递弱相互作用,光子可以传递电磁相互作用,还有一种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可以赋予粒子质量。

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家们用“粒子”“相互作用”和“场”的概念,就把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了起来,创立出了一个叫做“标准模型”的理论,这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的有一座理论物理高峰。

杨振宁和他当时的研究生助手米尔斯一起做出的杨米尔斯理论,就是“标准模型”的理论,解决了强力的机制问题,用杨米尔斯理论来强力的科学家一共有5位,这5位被分为2批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仅如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还帮助其他科学家指出了研究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的一个新方向。于是,物理学家温伯格和格拉肖在杨米尔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弱电统一理论,实现了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

客观地说,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由于都曾凭借一人之力完成了一个核心理论的创立,因此他们应该属于独一档的存在,仅次于他们的是了量子力学和标准模型的奠基人们,他们是多人一起努力完成了一个核心理论的创立,而杨振宁就应该排在这一档,而且是排在靠前的位置。

持有这样观点的人有很多,其中也不乏科学家,比如:物理学家聂华桐就曾说过,

我们常听到一些物理学家的名字像麦克斯韦、爱因斯坦,量子力学的海森堡、薛定谔和狄拉克。现在再要往下排的话,我想杨先生的名字就应该算在里面。

杨振宁为中国做出的贡献。

真的不是!

在1971年,杨振宁在报纸上看到,美国“禁止国家”的名单当中划去了中国。于是,他立马申请回国,成为了第一位访华的学者。回国后,国家领导人接近了他,还和他谈了很久很久。从那之后,几乎每年他都要回国,并且成为了中国沟通的桥梁。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特殊时期,很多家庭还在温饱线上挣扎。而杨振宁呢?他拒绝了马里兰大学提供的高薪职位,把美国唯一的房产卖掉,捐给了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同时把清华大学给他的工资收入也全部捐掉了。甚至后来清华大学给他住所,他也只要居住权,而没有要所有权。

除此之外,他从80年代起,就开始在中国旅居,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筹集资金给各大高校建造顶级的实验室,建立高等研究院,其中清华高等研究院现在已经是世界顶级的研究机构。

同时,他还为国家在海外招募大量顶级的科研人才,比如:现在清华著名的姚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是由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建立,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顶级计算机人才。

无论是招募人才,还是募集资金建立一流实验室、高等研究院,甚至是发起设立给科学家颁奖的各类组织,他50多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同时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他还帮助清华建立起了凝聚态物理系,在研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始终如一地坚守在科研的第一线,并发表了多项成果。

而另一件让他进入公众视野的事情就是反对对撞机,实际上,他在刚回国时,就被邀请去探讨中国是否应该建立对撞机的事宜。比如,在1972年,当时参与会议的科学家中,只有杨振宁一直在反对建造对撞机。

他认为,当时中国很贫穷,能花钱建造的对撞机都是西方国家十多年前淘汰的技术水平,即便是建造了也得不到什么巨大的成果,不如省下这些钱去发展计算机、芯片半导体、生物、机械工程方面的领域。

杨振宁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贡献,很难用一篇文章全部书写完。2019年度的“求是终身成就奖”颁给了他。2021年9月22日,在清华大学,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年华诞,国家也特意为这位伟大科学家送上了生日祝福。

杨振宁故事和先进事迹篇八

“陈陆告诉我,他愿意在一线成长,锻炼。他始终扎实干事、努力工作、带领队伍冲锋陷阵,而对自己个人名利看的却很淡。”

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王劲峰这样评价自己的兵。

20__年3月21日,按照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原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转制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由应急管理部领导管理。

王劲峰说,改革难免会有个别人产生迷茫。然而陈陆像绝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坚定地留下来。

“陈陆曾告诉我,在救援现场取得胜利,透过人民群众赞许的目光,我获得了成就感,真正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快乐,所以陈陆不是在为自己工作,消防部队改制,但他始终也不曾忘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王劲峰说道。

陈陆牺牲后,被应急管理部评定为烈士、追记一等功,被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党委追授“全国消防救援队伍优秀共产党员”,被安徽省委追授“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青联追授“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被安徽省总工会追授“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被合肥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市总工会追授“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

陈陆身穿“火焰蓝”,踏出了一条新时代的英雄路。

杨振宁故事和先进事迹篇九

香港娱乐界大亨邵逸夫于201月7日6时55分逝世,享年107岁。而其中有88年都在影视行业里沉浮。他把优秀的华语电影带到了整个东南亚地区,是中国有声电影的直接推动者,建立的邵氏电影公司更曾是一度被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提起邵逸夫,电影界的人恐怕不会陌生。邵逸夫是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慈善家,自1965年起担任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1966年出任董事局下辖行政委员会主席;1977年,邵获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衔头的第一人;1980年出任董事局行政主席。在他的运作下,曾产生了《上海滩》、《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经典电视剧,也挖掘出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刘嘉玲等大牌明星,正因如此,他因此被喻为“香港影视大亨”。

一、老从脚上起,睡前锻炼脚。

邵逸夫曾向香港特首曾荫权传授长寿秘诀,那就是:每晚睡前躺在床上,脚掌前后、左右摆动64次,还要在地上转64圈。这是他从“老自脚上起”这一养生格言中领略出的。邵逸夫这一独特的养生法从中年开始,一直坚持到耄耋之年因腿脚不便,才逐渐减少。但老年人多锻炼脚部,确实是好处多多。

二、保持工作才会长寿。

在70年代,邵逸夫每年要看六七百部影片,最高纪录是一天看9部片子。甚至直到古稀之年,邵逸夫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

工作是邵老的重要养生秘诀。他曾说过:只有保持工作才会长寿,他每天晚上只睡5个小时,中午小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工作。直到现在,他还出席每两周一次的无线高层会议。除了上班和开会,邵逸夫还有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看电影和电视。他很喜欢看以搞笑闻名的《憨豆先生》,多年来他一直保持开朗的心境,而乐观的情绪和开朗的性格,是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三、养生之道要趁早,不能亡羊补牢。

邵老从中年起就比较注重养生。初时,他以炖人参进补,后来改为每天口含一片人参。近年来,他已不再依赖人参,而是看重了“生命在于运动”。有一次,邵逸夫在影城别墅宴请国家教育代表团,在接待宾客时,他神采奕奕,非常健谈,若不是客人让他坐下,相信他会站着说个不停。在场的人见状,都称赞他的身体状况良好。当追问其养生之道时,邵老自豪地拍着心口说:“我走路是不用拿棍子的。长寿之道在于运动,我每天早上要练45分钟气功。”可见练气功也是邵老长寿的一个原因。

四、不赌钱、不喝酒、不刺激。

邵老的另一个养生之道就是“三不做”。赌钱、喝酒、不正常(刺激)的事都不能做。他说,这些事情都对身体不好。每天除了以走路来代替运动之外,他还要读报1小时左右。在饮食上,邵老可以说是“百无禁忌”;除了酒以外,牛扒、鸡翅等照吃不误,他遵循的是“营养平衡”。他认为:合理的营养是代谢的基础,膳食中既要保持充足的蛋白质,又要补充必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邵老的饮食量不多,但保持了营养上的平衡,确实是可取的。

五、慈善是他晚年的最大亮点,乐于助人也是他长寿之秘。

宽厚和乐于助人也是邵老高寿的另一个原因。,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香港地区特大水灾,邵逸夫捐款一亿。为援助台湾“8.8水灾”,邵逸夫委托其夫人到赈灾晚会现场捐款1.08亿新台币。多年来,邵逸夫一共向内地捐助了34亿港元,兴建了5229个教育和医疗项目。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所高校都有邵逸夫捐资修建的“逸夫楼”。他还模仿诺贝尔奖,创立了“邵逸夫奖”,其基金高达50亿港元。1990年,中国政府将在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此来表彰邵逸夫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邵老最爱谈的是教育。他说:“中国要强大,教育太重要了。我看到国家教育事业在进步,心里很高兴呀!我的捐款重点在教育,培养人才,做些实际的事情,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可以说,他在香港的影响力源自于他的影视王国,而他在内地的口碑则主要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

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持续捐助内地。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邵逸夫共捐赠内地的科教文卫事业47.5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受惠学校千余所。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了表彰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天灾的时候,邵逸夫也会捐助部分受影响的地区,例如在捐出2500万港元,救助台湾“9·21”大地震灾民;20,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元;20,台湾“8·8”台风水灾,捐款1亿元新台币予灾区。

20,邵逸夫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以赞扬他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精神。

邵逸夫的捐献并不局限于两岸四地及东南亚一带,邵逸夫还设立了奖学金计划,资助亚洲学生攻读欧美大学,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等。在旧金山还开办了以他首任妻子命名的老人中心。旧金山政府为嘉许他对该地的慈善贡献,在1991年宣布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老先生的慈善事业令我敬佩有加,老先生的百年长寿又使我羡慕不已。

为了推动世界各地的科学研究,邵逸夫在创立邵逸夫奖。第一届颁奖礼于举行,选出全世界在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各颁授100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而这些领域是诺贝尔奖所未涵括的。

邵逸夫是全球最长寿、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他所经历过的百年,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

古人云:仁者寿,这是因为仁爱之人的心和山一样平静和稳定,他们以爱待人、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邵逸夫的高寿,与此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杨振宁故事和先进事迹篇十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方程",与巴克斯特()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特方程"。

宇称不守恒理论。

他与李政道提出基础粒子间的弱核力并没有镜像对称的特性,违反了当时物理家的认知。该理论后得吴健雄的实验验证。

杨—米尔斯方程。

他与罗拔米尔斯(robertmills)提出的理论,是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基础理论。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美国鲍尔奖授予杨振宁时的颁奖词说杨-米尔斯方程和牛顿、麦克斯韦及爱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论,必将对未来有着足堪比拟的影响。

杨-巴克斯特方程具有基本的数学结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也慢慢在物理方面显示出深层的意义。1990年菲尔兹奖颁给四位数学家,其中就有三位和杨-巴克斯特方程有关。

杨振宁故事和先进事迹篇十一

朱彦夫同志是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人,1933年7月出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级伤残军人。1956年,他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开拓新的人生之路。1957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经过25年的艰苦奋斗,使全村群众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过上温饱殷实的好日子。20__年3月31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5月16日第二次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一)自费办起山村图书馆和第一所夜校。

1957年,那时的张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穷村,老老少少识字的没几个。朱彦夫意识到要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朱彦夫决定在村里建个图书室,但是,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他拿出微薄的抚恤金,置办图书,创办图书室。又办起了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教群众识字。他亲任教员,为了在黑板上写字,他把粉笔上套上弹壳,用两只残臂夹着写字,弹壳扎进残臂钻心的疼。夜校离家很远,朱彦夫每天拄着双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天天晚上风雨无阻。

他的心血没白费,在2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此后各生产队、大队的历任会计,都是夜校的“毕业学员”。

(二)棚沟造地,向山沟要良田。

张家泉村两山夹一河,村边的赶牛沟、腊条沟、舍地沟,把农田分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最大的赶牛沟,常年洪水冲刷,沟里乱石如阵,寸草难生。

要脱贫,先改地。朱彦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棚沟造地,用石头把沟棚起来,上面填土,让农田连成片;下边淌水,洪水来了也冲不了地。朱彦夫说:“不干,沟还会一年年荒下去;整起来,就是咱村的粮囤子。讲困难,我这个残废都不怕,你们还怕啥?”一番话,说得人人面露愧色。士气鼓起来,发展就有了希望。忙完秋收,张家泉人开进了“赶牛沟”。镢刨锹挖,筐抬车推,一干就是一个冬春。

一个冬春下来,搬了2万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荒废了的赶牛沟,变成了40多亩平展展的良田,当年增产粮食5万多斤。舍地沟、腊条沟也变成了70多亩良田,直到现在仍给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修建大口井,解决山村缺水问题。

张家泉是个缺水村,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别说浇地灌溉,吃水都是难题,为了吃水,村民得跑几里山路。

朱彦夫请来水利专家,翻山越岭,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水源找到后,他天天靠在打井工地,现场指挥。数九寒天,张家泉的打井工程热火朝天。打到10米多,井底开始见了水。朱彦夫放心不下,非要下井看看,混合了断肢创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断肢冻在了一起。

经过一个冬天,一眼深6米、东西宽24米、南北长33米的大口井终于竣工了,张家泉村有了历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后的两个冬天,朱彦夫带领乡亲们一鼓作气,又打出两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匮乏和无水浇田问题。

杨振宁故事和先进事迹篇十二

停不下的梅开二度,挡不住的世界纪录,年度91粒进球……这就是身高1.69米的阿根廷足球巨星梅西缔造的传奇!先是贝利,然后是盖德·穆勒,梅西就像一列飞驰的列车,将标有各类纪录的站牌远远地抛在身后。

矮子成为巨人。

的年末岁尾,里奥内尔·安德雷斯·梅西,引起全世界球迷的关注,在他的脚下又一项世界纪录作古,新世界纪录前面赫然标注上了梅西的名字。

不论你是不是巴塞罗那球迷,不论你是否崇拜梅西,不论你的主观意识里对梅西如何评价,在这一刻,你只会看到最具说服力的数据。赛季,梅西以年度91粒进球,超越盖德·穆勒,成为足坛历史上年度进球数最多的球员。从那一刻起,梅西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足坛新一代球王。

阿根廷是足球王国,也被称做“白银之国”,那是高乔和探戈的故乡,是南美人心中的天堂!但在现实中,更多的情况下这里平淡无奇,外省尤其如此——众多的资源都集中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开车出来,很快就能抵达桑塔费省的省会罗萨里奥,那里是正是梅西的故乡。那里有赫赫有名的阿甲球队:纽维尔斯老男孩、罗萨里奥中央,但自从梅西被发现以来,这里的球场上就再也没有波澜。对于整个罗萨里奥人来说,拥有一个梅西已经足矣!

20多年前,曾经参加过1970年世界杯的球星阿帕里西奥,首次认真观看梅西在格兰多里街区踢球时,他肯定觉得天特别蓝,日光特美好。阿帕里西奥是土生土长的罗萨里奥人,如今83岁了,堪称这里的“活化石”。“我当时发现一个小孩在对着看台的墙壁颠球”。而他当时也正在找人来参加5岁孩子的友谊赛,他看到了梅西。小地方是个熟人社会,很快,阿帕里西奥发现自己认识梅西的家人,阿帕里西奥甚至还教过梅西的两个哥哥罗德里格和马蒂亚斯踢球。

“我可以带着你的小儿子去踢球吗?”“不,不,他不会踢球,他太小了。”面对阿帕里西奥的请求,梅西的母亲赛莉娅立刻拒绝了。“为什么不去呢,让他踢吧,至少不会有坏处。”酷爱足球的姥姥表达了相反的观点。就这样,在姥姥的支持下,只有5岁的小梅西迈出了足球生涯的第一步。

“我把梅西安排在右路,这样一旦他哭了,或者感觉不舒服,你立刻就能发现。”这位好心的教练,为了让梅西的母亲放心做出这样一个决定,谁曾想到,梅西的球风和场上位置就此得到了确定,直到3年前才有所改变。

比赛开始了,梅西开始一个接一个地过掉对手。阿帕里西奥说:“我张大了嘴巴,他看起来好像生下来就一直在踢足球。”说到这里时,他情不自禁地又张大了嘴巴。

梅西传奇就在这一天诞生了。当时外号“矮子”的梅西被招入了纽维尔斯老男孩俱乐部——罗萨里奥的两家俱乐部之一。这家俱乐部虽然并不起眼,基础设施也很一般,但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是迄今为止为阿根廷国家队输送球员最多的足球俱乐部。

梅西和这家俱乐部的风格也有些像,表面上矮小瘦弱,没有太多人会觉得他有希望最终成为职业球员,但他确实太厉害了。卡洛斯·莫拉雷斯给梅西当了4年教练,他忘不了梅西当年驰骋球场的风采,以及梅西那一届球员的辉煌,他们曾被命名为“87年机器”。6年之内,在6个不同的年龄段的比赛,一共拿到了4次阿根廷全国冠军。“梅西说话很少,但对教练的建议很看重,很守纪律。当时确实很难想象他会有今日的成就。他的天才是毋庸置疑的,但他的身材按照职业球员的标准来看,确实是个大问题。”

10岁了,“小跳蚤”梅西的身高依然只有1.25米,比同龄人的平均身高矮10厘米。大家觉得他还小,有一天或许会追上来的。在职业队比赛的中场休息期间,梅西还要出来表演。节目都是一样的:梅西颠着球来到克罗索球场的球员通道中,然后再去通往球场的台阶上,最后来到中圈,不停地展示着他的花哨球技和出众的平衡能力。在看台上,球迷们以为是马戏团的矮人来了,因为其技巧实在太娴熟了,谁都想不到他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

但梅西的身高始终“按兵不动”,大家终于着急了。于是,纽维尔斯俱乐部让梅西及其家人一起去找著名的内分泌科医生迭戈·施瓦施泰因。医生很慎重,经过讨论,他们达成协议,制定了长达1年的系列测试计划,来决定采取何种治疗手段。医生回忆说:“他的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他需要注射生物合成的生长激素,进行补充。”

11岁时,梅西开始接受药物注射治疗,每天都要进行注射。给自己打针很难,每天都给自己打一针更难,但小小的梅西没有说什么,反而很快适应了这种生活。梅西说:“对我来说,打针就跟刷牙一样。最初人们看到我这样做总是很好奇,后来大家也就习惯了。我不觉得这有什么难的,因为这对我的未来很重要。而且这与足球有关,我要负起责任来。”

巴萨青训营的房子很大,但在雄伟的诺坎普球场旁边就显得渺小了。足球、篮球和冰球学校的寄宿生们靠在斜面课桌上,静静地听着管理课。就是在这间兼做计算机室的教室里,梅西度过了4年时光,一边读书,一边踢球。梅西说:“这是我最好的时光。”

当时的巴萨技术主管回忆说:“我们很快发现梅西潜力巨大。这个瘦弱的孩子踢得特别棒,速度比其他人要快一大截。我对自己说‘我们需要他,一定要留下这个天才’。”

正是从那段时间开始,梅西正式迈出了职业球员的第一步。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梅西早已从“侏儒”变成了足坛巨人。

超越一代球王。

有人认为梅西的足球天赋与生俱来,无需锻造,但梅西的队友称,事实并非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梅西越来越热衷于思考,每一次比赛结束后,他都会和哥哥一起观看录像,讨论是否启动过早,是否可以有其他射门的角度,是否可以做另类处理。进入20,有心人会发现,梅西比原来跑动少了,但有效跑动多了;粘球少了,传球多了;伺机对手空当少了,主动冲击人墙多了。

这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变化,梅西的领袖气质正在产生,梅西想为球队担负更大、更重要的责任。话依然是那么少,进球却在不断增加,25岁的梅西永远不会停滞在新的纪录上。

这就是梅西,一个日渐成熟的球王。

“没有什么可以阻止这个小个子阿根廷人。”向来不可一世的老球王马拉多纳如此感慨。上个赛季,梅西在西甲打进50球,打破了之前一个赛季c罗创造的40个进球纪录,同时也以100分的破纪录成绩拿下欧洲金靴。

有人说,梅西是没有极限的,他生存的意义就在于一次又一次刷新人们对他的期望值,一次又一次给人们带来惊喜。他已经创造了巴萨单赛季进球纪录,创造了西甲单赛季进球纪录,创造了世界足坛单赛季进球纪录,追平了欧冠(改制后)单赛季进球纪录,现在,世界足坛年度进球纪录也已经属于他。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梅西只是一名半路出家的前锋,直到前3个赛季,才由右边锋改踢中锋。他身材矮小,不喜欢待在禁区内,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中锋的认识,他看起来完全不像一台进球机器,事实上,梅西也没有想要成为一台进球机器。

他的唯一目标,同时唯一配得上他的目标,就是球王——贝利、马拉多纳之后的第3位球王。

当然,在梅西看来,他未来的路还很长,他心中也清楚,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要去实现,那就是带领阿根廷国家队创造传奇。

在3年前的南非世界杯上,梅西也曾失落和惆怅。

面对赛后几近疯狂的德国队员,梅西只是静静地看着,脸上的表情有些许落寞,也有一些不甘,但他并没有像他的前辈巴蒂一样用泪水来祭奠这个夜晚,他只是落寞地站在球场中。

赛后,梅西不想说任何话,他永远都不会去怨天尤人,永远不会说哪怕一句不利于队友的话。

足球,是一项11人对11人的运动,但是,杰出的球员总是在改变着足球世界的规则。南非世界杯的记忆,对于梅西来说,无疑是苦涩的,但这必将成为他在巴西世界杯上缔造传奇的起点。

杨振宁故事和先进事迹篇十三

家训:百善孝为先。

在大石乡李川村,有这么一位平凡而朴实的女人,她用20年的真情与公婆相依相伴,十年如一日地精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白天端水、送饭、喂药、洗衣,晚上陪床、翻身……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在别人看来她是孝道的遵守者,是好儿媳。但是,她却说,这都是应该做的,她就是李平安。

1997年10月,邻居不慎进入有沼气的水窖而中毒,和她生活了2年的丈夫在营救时不幸遇难,此时他们的儿子才刚出生20多天。不敢想象,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顷刻间失去了顶梁柱,在亲人心中留下了永远也难以抚平的伤痛。自此,父母失去了儿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小孩没有了父亲。

面对突发变故,李平安心中悲痛万分,但为了老人和孩子,她咬紧牙关,硬是挺了过来,用她单薄的身体扛起了操持整个家庭的重任。

2012年8月,不幸再次造访,李平安的公婆突患肺心病导致半身不遂,卧床不起,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李平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时候会偷偷一个人落泪,但是看到眼前的婆婆,她更多的是心疼。为了让婆婆能够舒服点,无论多忙多累,细心的李平安每天按时给婆婆准备一日三餐,一勺一勺地喂到婆婆嘴里。为了避免长褥疮,她每隔两小时就会给婆婆翻一次身,晚上睡觉也会陪在婆婆身边。

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她每天既要干农活,又要照顾老人和孩子,一天下来,累得浑身酸软,却始终面带笑容。为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她很少回娘家,偶尔去一趟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次看着老母亲恋恋不舍的表情,她的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愧疚。3年来,她任劳任怨,没有嫌弃更没有怨言,在她看来,照顾婆婆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精心的照顾和调理,婆婆的身体状态有所好转,身体也开始渐渐恢复了。外边天气好的时候,细心的李平安经常会扶着婆婆出去晒太阳,等婆婆坐好了再回家收拾屋子,洗衣服,到点了再把婆婆接回来吃饭。这个媳妇比女儿都好,李平安的邻居说。李平安的孝心感动着村庄周边的人,只要提起她,周围的邻居都会为她竖起大拇指。虽然命运让这个家庭不完整,但邻居们都很羡慕李平安的婆婆,能有个这么孝顺的儿媳妇。李平安的婆婆发自肺腑地说:我是贫苦农民出身,老伴去世,又失去儿子,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碰上这么一个好闺女(媳妇).每当别人问李平安这样付出是否值得时,她总是笑而不答。在她心里,婆婆就是她最至亲的人,伺候婆婆是天经地义很自然的事情,不需要理由。的确,孝顺老人不需要讲道理,关键在于如何去做。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们相持相扶,彼此关爱,度过生活的难关;在漫长的生活长河里,她们宽容以对,互为慰籍,共享人生的平实和精彩,这细水长流般的爱,将会感染更多的人在平平淡淡中体味真、弘扬善、享受美。

杨振宁故事和先进事迹篇十四

1983年,杨振宁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

“我想我对于中国和美国都有一些认识,而且都有浓厚的感情,在这两个大国初步接近的形势下,我认识到我有一个做桥梁的责任,我应该帮助建立两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虽然毛主席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秉持着伟人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杨振宁继续为中美交流事业出力,他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始终不忘宣传祖国,经常组织进行各方面交流,为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年邓公访问美国时,作为华人代表,在邓公的接待宴会上,杨振宁再一次上台发表演讲,表达了他对祖国领导人的欢迎之情。

在充当中美桥梁时,杨振宁也没有忘记教育以及科学的重要性。他始终认为,美国科技之所以如此发达,最主要还是这里为科学家们提供最丰厚的条件,始终都在吸收并培养全球优质人才。

所以在国内他大力提倡中科大少年班的组建,并通过多个途径组建学术研究基金会,8年时间便募集了上千万港币,为中山大学的科学研究提供了资金保障。

2003年,81岁本该在美国颐养天年的杨振宁,选择回到中国定居,仍然坚持在学校为学生们授课。直到百岁高龄,杨振宁依旧活跃在国内学界,为学术的发展和进步继续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

从钱学森到杨振宁,毛主席亲自接见并给予一定的优待,无不在展示着我党面对人才的政策。回顾我党历史,就是一部聚集人才、团结人才、培养人才、壮大人才的奋斗史。无论是建国初期对干部、科学家的重视,还是如今“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方针,我党始终坚持着对人才的培养和重视,这也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途径。

身为新中国的接班人,无论年龄大小,身处什么位置,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自身的学习,唯有努力提升自我,才能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杨振宁故事和先进事迹篇十五

“中国年轻人的胆子应当大一点。”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最近在清华大学给予渴望成功的年轻学子这样的建议。

了。“中美学生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西方的学生从小就不把‘听话’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而中国学生则相反。”杨先生说。他举例,如果对一个美国小孩说,你应当做功课,他会反问你,我为什么要做功课?而让中国的小孩做功课,他就乖乖地听着。美国小孩头脑中没有‘乖乖的’这个观念。”杨先生说。

他认为,美国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从小就让孩子做种种决定,这当然有它的坏处,可是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杨先生以清华学生为例,现在的清华学生考进来很不容易,念书都念得很好。但是将来要想取得成就,仅靠念书念得好是不够的,他还必须能向新的方向发展。中国让小孩“乖乖的”,所得出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小孩比较胆怯,不肯向新的方向走。比较相信所有重要的东西书上都写了,这不是有形的,几乎是下意识的,觉得已经有这么多人研究这么多东西了,我怎么能跟这些人比呢?这一点是所有跟中国学生有过接触的西方人都认同的现象。

杨振宁先生认为,清华大学的学生,也包括所有的中国学生,要想登上成功之舟,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中国的方法去训练,使得他打下良好的根基,同时,能够找到合适的领域去工作,具备了这两点是最容易有成就的。

杨振宁的事迹简短。

杨振宁故事和先进事迹篇十六

1922年(中华民国十一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今属肥西县)。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

杨振宁。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夏,杨振宁以高二学历报名参加统一招生考试,以出色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

1942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20岁的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1944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杨振宁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清华大学王竹溪教授。

留学海外。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

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同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4年,杨振宁和已故的米尔斯提出了一个称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1958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加入外籍。

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

杨振宁。

196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

1986年,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93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94年,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

1994年,与首位华人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创立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两人同任所长。

杨振宁。

1995年,应聘担任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1996年,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同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5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根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申报,将该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1999年5月,杨振宁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同年,杨振宁决定将其大量文章、信札、手稿及奖章慷慨捐赠予香港中文大学,当中包括著名的诺贝尔奖章,设于港中大校园的杨振宁学术资料馆因而成立。

回国定居。

2003年底,杨振宁回北京定居。

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2009年,杨振宁居于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照澜院里的一栋别墅是他的寓所“归根居”,同时身兼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2012年6月,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庆祝90岁生日,并获得了校方赠送的刻有其重大贡献的黑水晶一尊;同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一系列活动恭贺杨振宁教授九秩荣庆,包括科普讲座、学术研讨会及祝寿晚宴,以表达大学同仁对杨教授的尊敬和爱护,杨振宁偕夫人出席活动,接受中大师生及亲朋好友的祝贺。

2013年10月,杨振宁做客西南联大讲坛。

2015年3月,被授予台湾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同月,澳门大学在清华大学向杨振宁颁授2014年度荣誉博士学位,杨振宁表示非常荣幸得到澳大最高的荣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