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22:24:23 页码:12
最新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汇总14篇)
2023-11-19 22:24:23    小编:ZTFB

总结是一个反思和重新思考的机会。在总结中要突出重点和亮点,让读者容易理解。以下是一些写作中的总结范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这是一篇行文优美,图文并茂,适合儿童阅读和学习的课文,作者用简洁流畅的笔触把我们带进了宝岛台湾,讲述了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听到了那浓浓的乡音,看到了那深深的乡愁,“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看看那真的雪呢?”“那里的小朋友正等你们和他们一起玩呢!”两句话,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强烈的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学生对海峡两岸骨肉分离的原因知之甚少,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教学时,要采用探究式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和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讲、打”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蕴含的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是难点。

1.生字、词卡片。

2.学生收集的有关台湾的资料。

3.中国地图,雪景图和雪景动画。

教学时数:两课时

1、 小朋友,你们喜欢雪吗?还记得去年下雪时的情景吗?

2、 是呀,下雪时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整个世界都雪白雪白的,像童话世界一样美。小朋友还可以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可是,在我国台湾省的小朋友却不像你们这样可以享受到雪带来的乐趣,因为台湾冬季较温暖,是很少下雪的,因此那里的小朋友是很难看的雪的。

3、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看雪》篇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把生字和读不懂的词、句划一划。

(引导学生边读边画边想,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教师范读,让学生养成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的习惯。

3、学生我学会了什么字,知道它的音是什么样的。

4、齐读课文,读通读顺。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

2.出示生词卡,学生开火车读,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课后“我会读”)

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

3.出示生字卡,学生读字音,可让学生互相提醒,那些字的读音不要读错。

“省、橱、指、仗”等字都是翘舌音;“铺”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pu”。

4.交流识字方法。

这些字你在哪里见过,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如:形近字比较:讲——进、铺——辅等;做动作:指、接、讲、铺等。

(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并有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拓宽识字的途径,充分体现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教学理念。)

5.设计游戏巩固识字。如:开火车读、摘桃子等,让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里讲了谁看雪?在什么地方看到了雪?看到了怎样的雪?)交流以上问题(相机学习)

1、 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2、 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找一找。

3、 启发想象。台湾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4、 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5、 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找一找。

6、 启发想象。台湾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7、 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1.进入角色读好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对话。

默读:把老师和小朋友说的话画出来。

扮演角色读:一生扮演老师,一生扮演台湾小朋友,读后师生评议,重点读好几个问句。

2.借助图画,读美下雪时的景象。

看图找句子:画出描写美丽的雪景的句子,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

谈感受: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说说当时的心情。

读句子:可以加动作表演读,在读中理解“飘着、铺着、披着、堆、打”等动词的意思。

积累词句:把你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写在积累笔记上。

3.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好孩子们“争着问”和老师“深情说”的句子。

《欢迎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

飘呀飘呀到台湾,

接来台湾小朋友,

到我们北京来玩一玩,

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知识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白描写法。

能力目标:学习文中写景叙事的技巧。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寻求人生的启示。

借班上课。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湖心亭看雪。

执教:泸州十五中、邓允。

引入:师生共同背诵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背诵的这一首诗歌描写的是西湖的春天,那西湖的冬天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张岱的脚步走进西湖的湖心亭,去领略一下西湖冬天的美丽雪景。师板书《湖心亭看雪》。

(反思:以描写西湖春天的“诗”引入描写西湖冬天的“文”,比较简练的切入课题,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一)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集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学生答:明亡之后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反思:在作者介绍中切入对“梦忆”“梦寻”的理解,为后文的教学环节“理解作者的情怀”埋下了伏笔,也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感情脉络奠定了基础。这一环节的构设较为独特也较为有效。)。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读完课文后快速的解答问题。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反思:该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能力,作为教师就应该立足文本特点为学生提供简洁明晰的阅读提纲,在问题的设计上要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都能解答,基于这一目的我设计了游记的四个要素让学生在阅读完后解决,这样学生阅读课文就有了目的性,学生就有事可干了。从授课的实际情况看这一环节完成得比较快,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效果较好。)。

(三)品读课文,寻找美点。

师: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简要评析。

师提示学生:本文那一段具体的描写了西湖的雪景?

学生答:第一段。

学生活动:集体朗读第一段,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简要评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师有意在多媒体上把“声”涂为其他颜色并提问:这一句是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学生回答:听觉。

师问:为什么看不到人的足迹、听不到鸟的声音?

学生回答:因为天气太冷了。

师生共同提炼:所以这一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大雪的寒威。

(多媒体打出“听觉”“寒威”两个关键词)。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学生回答:都被大雪覆盖了,白雪皑皑、浑然一体。“上下一白”。

学生答:着眼于“大景”。

师追问:有大必有小,哪那些句子是着眼于“小景”的?

学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生共同总结:全景、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着眼于“大”。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着眼于“小”。

师:知道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吗?(提示课后练习一第二小题)。

学生答:白描手法。

师出示多媒体:

手法: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师生共同回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并作简要分析,加深对“白描手法”的理解和体会。

(反思:该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抓住教学重点并训练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并学习白描手法的运用。从知识的层面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问题的切入和问题的梯度是教师思考的重点。在课堂上我采用“以点带面、层层追问”的方法较好的完成了这一教学目标。)。

(四)再读课文、挖掘内涵。

师问:你觉得课文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作者的心境?(抓文眼)。

(师提示抓关键字一般都在文章开头或者文章结尾去找)。

学生回答:“痴”

师追问:你从课文那些地方发现了作者的“痴”?

学生寻找并回答:“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

归纳:-------痴行。

师追问:张岱夜晚出行是为了看什么?

学生答:看雪,看风景。

师生归纳:------------痴景。

师问:后文作者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

师请一同学读读“强饮三大白而别”一句引导学生分析:虽然不会喝酒,但还喝了三大杯,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他终于找到了心灵相通的朋友,所以他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俸禄高低、姓甚名谁,只知他是他乡游子,他只活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师生归纳:-------痴心。

(反思:该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抓关键词、抓文眼,突破难点,挖掘文章内涵,在课堂上我主要以学生的回答为问题的切入点,尽可能的运用课堂资源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就课堂实际来看这一目的基本达到了)。

(五)精读课文,走近作者。

师:同学们都知道写景的文章往往写景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抒情,那本文作者想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怀?(悟情)。

问题2:“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包含什么情感?

问题3: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包含的情感是?

问题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别”包含了什么情感?

师生讨论后明确:

深沉的故国之思;孤寂和遗世独立的情怀;知音相逢的喜悦;知音分别的惆怅。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淡淡的哀愁。

(反思:该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体会作者的情怀,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教学中我主要训练学生抓关键词、抓关键语句为突破口,进而理解作者情怀的阅读分析能力,并且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本环节的完成就显得比较轻松了。)。

(六)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的痴心。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是游记小品中的佳作。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利用白描写法写人或物的片断。

(反思:本文共用时38分钟,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完成了教学任务,知识的达成度较高,效果较好。如果在环节之间的衔接上更简洁精美一些,在文章的“深度”上再挖掘一下,在学生的参与度上再扩大范围、尽可能的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那本文教学的效果将会更佳。)。

(泸州市江阳区示范课实录)。

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12看雪(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收集整理有关中国台湾的图片、资料和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教具: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识字3”中有关中国台湾岛的“三字经”你们还记得吗?会背的同学大声背出来好吗?是啊,中国台湾和大陆本来是一家,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使海峡两岸骨肉分离,但是两岸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盼望亲人早日团聚。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中国台湾小朋友的心声吧!(板书课题)。

2、展示交流:课前,大家一定收集了很多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拿出来和同学进行交流,看看自己对中国台湾的了解有多少。(学生汇报、交流,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文字材料。)。

二、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还可以查字典认识它们。把生字和读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2、同桌或小组同学合作,一起读课文。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三、识字。

1、选择自己觉得读得最棒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其它同学当评委,为他的表现打星。(师生相机纠正字音)。

2、出示词语卡片,学生开火车读,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音,可让学生互相提醒哪些字的读音不要读错。

4、交流识字方法。

这些字你在哪里见过?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5、设计游戏巩固识字。

四、写字。

1、从8个要求会写的字中找到带有提手旁的字:“打、指、接”,用字组词,说说偏旁与字意的关系。

2、回忆以前学过的带有提手旁的字。学生自主写字。

3、展示学生写字成果,师生评议,相机进行指导。

五、初读。

1、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3、启发想像,中国台湾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12看雪(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教具: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

1、进入角色读好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对话。

2、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中国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找一找。

3、借助图画,美读下雪时的景象。

看图找句子:画出描写美丽的雪景的句子。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

谈感受: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说说当时的心情。

读句子:可以加动作表演读,在读中理解各动词的意思。

积累词句:把你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写在积累笔记上。

4、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好孩子们“争着问”和老师“深情地说”的句子。

三、讨论。

你觉得两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说说你的理由。

四、表演朗读。

老师和学生一起,自由选择角色,朗读全文。

五、写字。

1、出示5个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找出自己认为不好写的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共性问题范写指导。

3、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议。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我会连”的内容。

2、画一幅介绍祖国大陆的画,再配上一首小诗,送给中国台湾小朋友。还可以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学校来做客。

板书设计:12看雪。

到处洁白。

看雪堆雪人盼望祖国早日团圆。

打雪仗。

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4.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学习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又字,号,浙江山阴人。明末清初。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主要作品有和。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本文是,同时也是一篇。

3、读准注音:

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

4、解释实词:

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惟一芥。

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

二、合作探究。

1、归纳记叙要素。

a时间:b地点:

c人物:d事件:

2、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简要说明理由。(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画面吗?)。

6、问:文中“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三、拓展延伸。

在古代文人中为张岱觅知音,至少举两个例子。

四、布置作业。

1、课后选一处钟情的景致,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文字,注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饱含深情的诵读全文。

3、收集并积累关于“西湖”及“冬雪”的诗词句。

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看雪》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共两课时,我讲的是本课的第2课时。课文主要写台湾小朋友只看见过棉花做成的雪,没有看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为主,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前面语言浅显易懂,师生最后的对话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二年级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对雪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在学习本文之前,已通过《识字3》和《北京》的学习,对台湾和北京这两个地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关系也有了大致的认识。二年级学生,生字学习、优美语句的品读还是学习的重点,根据儿童已有的认知规律,把实践和认知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发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丰富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本文最后一句所隐含的祖国大陆统一的思想,学生难以理解,需要老师在朗读的辅助下,将课堂与课外,文本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对课文情感进行领悟。

以角色对话为主,对话内容浅显易懂,教师不必作讲解,让学生从对话中感悟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和台湾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从而使学生在台湾和北京本是一家人的亲情中经历一次熏陶;创设“带领台湾小朋友雪中玩乐”的活动,激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扮演的活动中读课文,促使学生乐而不疲地把课文读好。

二年级学生应该把生字的学习、课文的朗读作为重点,因此,本节课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细致阅读,品词析句,结合课文内容,采取感情朗读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验,使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感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突破方法: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师生的心情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突破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朗读领悟文中感情。

1、学生课前多读课文,搜集台湾的资料。

2、课件准备。

3、配乐朗读时的音乐。

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学法:在充分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自主理解、体会。

(一)地图导入

魏书生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北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祖国的首都北京,通过《看雪》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认识了中国台湾省的小朋友。今天,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指出这两个地方,既能让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领土,又能让学生从两地的地理位置上感受到距离,从而理解两地气候不同的原因。

(二)读文质疑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充满丰富情感的独立精神的个体。基于这种认识,我以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为切入口,唤醒学生真实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就在学生的主动质疑中,学生对文本的精神诉求被唤醒,与文本的对话也成了学生自由精神舒展的'过程。

(三)朗读感悟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先行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独特的体验,发现后,再和老师或同学对话,这样的对话才有质量和意义。而且,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各种相关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的意义发生碰撞,产生回响交流。

这一环节,我把着力点放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上,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体会,在学生疑难困惑处,适时加以指点,如在读问句和感叹句时,学生开始时肯定读的不到位,我在这里单独把问句拿出来与学生共同研究读的方法,学生通过联系当时的情境,多次试读,掌握读法。

在讲第9自然段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孩子雪中玩乐的情景图,并通过讲述勾起学生在雪地玩耍的美好回忆,当学生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会去解读课文时,文本也抵达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也就能主动随着文字去触摸人物的的情感。

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雪中游戏的场景,学生将文本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更深的体会到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本文最后一句所隐含的祖国大统一的思想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就不会太大了。

全班配乐朗读全文来体会北京小朋友玩雪的乐趣和台湾小朋友渴望来北京看雪的心情。(我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层层推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

(四)拓展活动

假设台湾小朋友来到内蒙古看雪,让学生带着台湾小朋友玩,既能让学生通过讲述感受到雪中玩乐的情趣,理解台湾小朋友向往雪的心情,又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而且,有的小朋友也许还能想到内蒙地区更具特色的游戏或活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巩固练习

字词是学习的重点,阅读理解后再进行字词巩固,根据课文内容连线,加深记忆。

(六)作业设计

将看雪进行扩展,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自然而然的运用本课的生字词,巩固加深印象。

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2、学习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习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中国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中国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冬天你们最盼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盼望下雪,如果学生所说不合教师意图,教师可以从自己童年。

的角度引发学生对雪的回忆,并用多媒体出示瑞雪图,激发学生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下雪了,多好玩!你们是怎样玩的?(学生回答)。

二、板书课题、读题。

1、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学生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

三、激兴初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

师:带着你的问题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找到答案?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吗?

(生读课文,问答提示:讲老师告诉他们,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

(生答:什么时候到北京来看雪呀?)。

师:在课文的哪儿讲了这个意思?

(生找到课文的第十段)。

四、练读课文。

师: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不破句、不指读。

(生评价 略)。

师:请每个学生轮读一自然段,注意:尽量少被别人发现错误。

五、练习对话。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数数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说”字,这是为什么?

(生答略)。

师:请你们先到课文中找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划起来。

师:先同桌之间练习练习,每人做一次老师,当一回学生。(生练读)。

师:练得很认真。下面我当老师,你们做中国台湾小朋友,开始对话。(略)。

(对话练习中要着重进行问句和感叹句语气的指导。比如:

(1)“您//看见过/真的雪吗?”的“吗”宜用上扬的调值“35”;

(2)“您/是在哪儿见过的?”的“的”宜用平调“33”;

(3)“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的“吧”宜用高平调“55”。)。

六、作业。

1、帮助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

[此题意在巩固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锻炼学生从文章中提起主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提示:(谁)(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雪 ?中国台湾小朋友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用棉花做成的雪;他们的老师童年时候在家乡北京看到了真正的雪。根据回答板书如下:

中国台湾小朋友棉花做成的。

老师童年在北京 看 真的雪。

他们想到北京真的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拓展活读。

师:用什么办法告诉中国台湾小朋友,祖国大陆的小朋友欢迎他们来看雪玩雪呢?

师:我现在是一位台属,我的女儿在中国台湾,你又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 略)。

师:我现在就是新浪网,你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 略)。

三、字词句练习。

1、比一比,看谁能帮我从课文中找到合适的字给课文后面的生字组成词语?

(学生组词 略)。

2、将这些词语认一认、读一读,等会儿检查我写的字,看能不能得100分?

3、比一比,看谁把第二题的字写得又快又好!

(大屏幕出示:1、老师(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3、小伙伴们在雪地上(打雪人)、(堆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生改,并评分 略)。

5、你们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读起来最好听?(生自主选择,略)。

6、能把这些好听的句子背出来吗?试试看!(生读、背略)。

7、看书中插图背诵第二段和第九段。(生同桌互相背 略)。

四、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提问及解答 略)。

五、总结课文。

师:我们今天学了哪篇课文?(生答 略)。

师:很好,把刚才说的回家向爸爸妈妈说说。

(播放动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三个中国台湾小朋友面向大家招手,配乐《友谊的歌儿传四方》,下课)。

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湖心亭看雪(张岱)。

20xx年11月16日。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1.课文常识:

本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2.教学思路:

作为文言文教学,朗读背诵和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重点,而背诵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手法,要把它讲清楚。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学生对张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对张岱的情况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而叙事与写景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西湖奇景与游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文言词语的积累,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学生阅读和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

至于对比阅读,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手法。本课与柳宗元《江雪》的对比阅读,其主要目的也在于理解、学习本课白描的手法,同时也要区别张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采用板块式。由学生搜集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导入,顺便简介作者,西湖雪景的画面在课件中作为背景展示,不单独展示,以节约教学时间,也不显生硬。整体感知,先由学生齐读(因为布置了预习,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再播放课文的录音,学生跟读。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再设计几个小问题,让学生理解课文交代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和作者赏雪的经过(包括对雪景的描写和湖心亭奇遇)。这一环节中,在理解课文整体内容的同时强调一些文言词语,让学生自然积累,而不单独设计词语积累一环节。问题研讨部分主要是解决课文的难点,即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这一部分点到为止,不深入,不作过多研究。对比阅读从写法上和思想感情上作区别,这一层次较高,所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先行准备,希望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小结部分突出本文的学习重点,即白描写法;并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用此手法作写景练习。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回顾小学已学的柳宗元《江雪》内容和含义。

一、导入。

1.指名学生谈自己积累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

教师准备: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另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导入,并简介作者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在教材p.205,指名学生朗读或齐读。)。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3.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俱”和“绝”各是什么意思?(“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失。)。

(3)“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是”字怎样理解?(是代词,这。)。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一段。

(5)齐读第二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4.学生齐读全文。

三、问题研讨。

1.关于白描手法:

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2.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四、对比阅读。

1.朗读课文及柳宗元的《江雪》。

2.《江雪》也描写雪景,也写了人的活动,它和课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异同?(先说同,再说异。)。

(相同之处是:都有大小的对比。本文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江雪》中千山万径是大景,独钓渔翁是小景,通过强烈的对比,突出雪景的无边无际,雄奇壮丽。相异之处是:描写手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在表达的感情上,本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五、小结。

课文的白描手法,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间山水,寥寥几笔,却能传达出景物的开与神。在课外试着用白描手法写一种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

另外,课外可搜集一些描写西湖的古诗文,学习古人的描写手法。

(略)。

课后小记:

[附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这是一篇行文优美,图文并茂,适合儿童阅读和学习的课文,作者用简洁流畅的笔触把我们带进了宝岛台湾,讲述了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听到了那浓浓的乡音,看到了那深深的乡愁,“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看看那真的雪呢?”“那里的小朋友正等你们和他们一起玩呢!”两句话,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强烈的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学生对海峡两岸骨肉分离的原因知之甚少,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教学时,要采用探究式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和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讲、打”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蕴含的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是难点。

1.生字、词卡片。

2.学生收集的有关台湾的资料。

3.中国地图,雪景图和雪景动画。

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们喜欢雪吗?还记得去年下雪时的情景吗?

2、是呀,下雪时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整个世界都雪白雪白的,像童话世界一样美。小朋友还可以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可是,在我国台湾省的小朋友却不像你们这样可以享受到雪带来的乐趣,因为台湾冬季较温暖,是很少下雪的,因此那里的小朋友是很难看的雪的。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看雪》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把生字和读不懂的词、句划一划。

(引导学生边读边画边想,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教师范读,让学生养成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的习惯。

3、学生我学会了什么字,知道它的音是什么样的。

4、齐读课文,读通读顺。

三、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

2.出示生词卡,学生开火车读,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课后“我会读”)。

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

3.出示生字卡,学生读字音,可让学生互相提醒,那些字的读音不要读错。

“省、橱、指、仗”等字都是翘舌音;“铺”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pu”。

4.交流识字方法。

这些字你在哪里见过,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如:形近字比较:讲――进、铺――辅等;做动作:指、接、讲、铺等。

(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并有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拓宽识字的途径,充分体现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教学理念。)。

5.设计游戏巩固识字。如:开火车读、摘桃子等,让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

四、学习课文(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里讲了谁看雪?在什么地方看到了雪?看到了怎样的雪?)交流以上问题(相机学习)。

1、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2、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找一找。

3、启发想象。台湾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5、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找一找。

6、启发想象。台湾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7、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五、朗读。

1.进入角色读好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对话。

默读:把老师和小朋友说的话画出来。

扮演角色读:一生扮演老师,一生扮演台湾小朋友,读后师生评议,重点读好几个问句。

2.借助图画,读美下雪时的景象。

看图找句子:画出描写美丽的雪景的句子,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

谈感受: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说说当时的心情。

读句子:可以加动作表演读,在读中理解“飘着、铺着、披着、堆、打”等动词的意思。

积累词句:把你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写在积累笔记上。

3.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好孩子们“争着问”和老师“深情说”的句子。

《欢迎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

飘呀飘呀到台湾,

接来台湾小朋友,

到我们北京来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拍着手一起读一读诗,一起来欢迎台湾小朋友。

5、假如你就是北京小朋友,你会对台湾小朋友说些怎样的热情话儿?

第二课时。

a)复习巩固生字。

b)会写课文里要求写的十个生字,并能用这些生字组词。

c)分角色朗读对话,进一步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盼望祖国回归的愿望。

一、分角色朗读。

1同桌之间互练,师生分角色读。

2表演读。

复习生字。

1、出示生字,自由认读。

2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三、生字组词,指导写字。

1、用要写的生字组词。

2、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3、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4、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2、抓住重点的语句品读,体会并理解课文。

3、体会老师和同学们对雪和北京的向往之情。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体会老师和同学们对雪和北京的向往之情。

1、抓住重点的语句品读,体会并理解课文。

一、新课导入。

1、孩子们,你们今天特别有精神,表现的真棒!老师送给你们一些礼物,愿意要吗?(ppt中展示雪景图片,让学生欣赏)。

2、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雪。(板书课题12、看雪,提示“看”字的偏旁和雨字头的第三笔写法,齐读课题)。

二、共同研究。

1、课文中有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先去认识他们。(屏幕展示词语,点名读,再齐读)。

2、我们来看看最后两个词中,有两个字很重要,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屏幕中把这两个字变红,学生说结构,并为它们组词。)。

3、(ppt中展示田字格,出示“指”和“故”)教师在黑板上范写这两个生字,让学生在书中田字格里书写这两个字。(尤其是“故”字的偏旁为四笔反文)。

6、是啊!正是那里冬季温暖,所以谁来读一读屏幕上的这两个句子?(“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和“在我国台湾省,是看不到雪的。”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学习用词的准确。)。

7、既然很难看到雪?台湾的小朋友是怎样看雪的呢?谁来读读一读?(教师板书台湾小朋友看假雪)。

8、对于雪,台湾的孩子们有一系列的疑问?自读文章的三到八自然段,把小朋友的说的话,用横线画下来。

9、谁能按顺序读一读你画下来的句子?

10、再次自读自己画下来的句子,试着读出它们各自的语气?

11、孩子是怎么问的?老师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师生合作再读这一段)。

12、孩子又是怎么问的呢?你注意到了提示语吗?可以读出惊奇的意思吗?

14、老师见过真正的雪景?你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吗?你在读这一段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谁能帮帮它啊?(理解银装和雪毯)学会积累“打雪仗”一类的词语,将它们画下来。再次朗读,读出高兴来。(教师板书北京小朋友玩真雪)。

15、孩子们又有什么疑问了?老师又是怎样回答的?理解“争着”。为何要盼着呢?我们和台湾是一家人,我们期盼着它的回归,让我们深情的将这两句再次读一读。

四、板书。

盼来。

北京小朋友一家人台湾小朋友。

想去。

看真雪玩假雪。

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中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质疑、解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赏析雪后奇景的句子,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2、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流程环节。

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复习导入。

一、齐读课文二、过渡语: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这篇文章,并理解了字词句,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练习之后)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张岱的世界,去欣赏《湖心亭看雪》(出示练习题)。

1、《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朝代)的(姓名),字,又字石公,号,又号蝶庵居士,本文选自。

2、注音并解释更()定更()有此人毳()衣雾凇()沆砀()强()饮芥()喃喃()痴()。

3、翻译句子。

(1)更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齐读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所回忆,将注意力转移到本文中来。

出示小黑板上的练习题(练习题包括文学常识、字间、解词、翻译、对上节课内容逐项复习)可采用提问,板演的方式来反馈,然后齐读。

整体感知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地点:湖心亭。

事件:看雪。

教师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解答。

环节内容设计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么样?

二、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后来又写到“再中人两三粒”,文章结尾还出现了舟子,那作者为什么还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这是否矛盾?在作得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清高、狐傲、遗世独立、不随流俗,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

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湾商堆仗银。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省吗?你们对这个地方有哪些了解?(结合课前找的资料请你给大家介绍介绍,如:图片、媒体上了解到的、音像片、有关书籍等)。

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指一指台湾省的位置。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学习新课,板书课题《看雪》,全班齐读。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商:先写点、横、点、撇,再写同字框,最后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八字头和口”不是“古”字,要写紧凑。

湾: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旁,右边是“弯”,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堆:左右结构,运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熟字“难”去掉又字旁换上土字旁就是新字。注意右边是“隹”不是“住”字。

仗:左右结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个“丈”,笔顺是:横、撇、捺。

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熟字:士和口字在一起。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4)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谈一谈。

(台湾小朋友只见过橱窗里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看雪的愿望。)。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2.读一读生字能进行一字组多词的练习。

店:商店、店长、店铺、店规、饭店。

景:景色、情景、雪景、景致、景象。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3、练习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冬天你们最盼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盼望下雪,如果学生所说不合教师意图,教师可以从自己童年。

的角度引发学生对雪的回忆,并用多媒体出示瑞雪图,激发学生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下雪了,多好玩!你们是怎样玩的?(学生回答)。

二、板书课题、读题。

1、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学生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

2、学生读题,之后仿照老师在田字格习字本上书写课题――看雪。(写好后同桌比一比谁写得好。)。

三、激兴初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

师:带着你的问题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找到答案?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此时教师巡回获取学生阅读信息。]。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吗?

师:课文除了讲这些,还讲了什么吗?请读读第三段以后的内容,想想这些是讲什么?

(生读课文,问答提示:讲老师告诉他们,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

(生答:什么时候到北京来看雪呀?)。

师:在课文的哪儿讲了这个意思?

(生找到课文的第十段)。

四、练读课文。

师: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不破句、不指读。

(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字音、断句)。

师:我们来互相比着读,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地方,好吗?我先读第一、二段,请你们帮我指出错误。

(教师朗读第一、二段,可以有意出现一些学生能够发现并能帮助纠正的错误。比如:第一段把“是很难看到雪的”读成“是难看到雪的”;第二段把“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读成“孩子们在商店的窗子里看到了雪”。)。

(生评价略)。

师:请每个学生轮读一自然段,注意:尽量少被别人发现错误。

(每生轮读一段,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具体指导,薄弱之处教师范读并让学生跟读)。

五、练习对话。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数数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说”字,这是为什么?

(生答略)。

师:请你们先到课文中找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划起来。

(生划,教师巡视,发现都没把第九段划上,引导学生回读上文“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使学生悟出这也是老师说的话)。

师:先同桌之间练习练习,每人做一次老师,当一回学生。(生练读)。

师:练得很认真。下面我当老师,你们做台湾小朋友,开始对话。(略)。

(对话练习中要着重进行问句和感叹句语气的指导。比如:

(1)“您//看见过/真的雪吗?”的“吗”宜用上扬的调值“35”;

(2)“您/是在哪儿见过的?”的“的”宜用平调“33”;

(3)“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的“吧”宜用高平调“55”。)。

六、作业。

1、帮助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

[此题意在巩固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锻炼学生从文章中提起主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提示:(谁)(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雪?台湾小朋友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用棉花做成的雪;他们的老师童年时候在家乡北京看到了真正的雪。根据回答板书如下:

台湾小朋友棉花做成的。

老师童年在北京看真的雪。

他们想到北京真的。

2、你想让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来看真的雪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台湾小朋友说呢?

(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引导,再让同桌互相扮演台湾小朋友和北京小朋友,练习北京小朋友邀请台湾小朋友到北京来看雪玩雪。注意提示学生:邀请时要介绍清楚下雪时的情景和玩雪时的快乐,可以凭借课文第九段内容和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说清楚这些)。

(播放静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配上儿歌《友谊的歌儿传四方》去掉原唱处理成轻清音乐,学生进入情境练习“邀请”,邀请内容略)。

师:听了你们真诚的邀请,我相信台湾小朋友肯定高兴极了!在这,我为你们真诚的友谊鼓掌!(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拓展活读。

师:用什么办法告诉台湾小朋友,祖国大陆的小朋友欢迎他们来看雪玩雪呢?

师:我现在是一位台属,我的女儿在台湾,你又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略)。

师:我现在就是新浪网,你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略)。

师:了不起,可爱的孩子们!你们真的太棒了!我向你们学习!愿意帮助我吗?(引入字词练习)。

三、字词句练习。

1、比一比,看谁能帮我从课文中找到合适的字给课文后面的生字组成词语?

(学生组词略)。

2、将这些词语认一认、读一读,等会儿检查我写的字,看能不能得100分?

(待学生认读字词约5分钟后,大屏幕出示故意写错的字,比如:“省”字少一横,“商”字“冂”里写成“古”,“洁”字的“士”写成“土”)。

3、比一比,看谁把第二题的字写得又快又好!

(大屏幕出示:1、老师(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3、小伙伴们在雪地上(打雪人)、(堆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4、天上(铺着)雪花,地上(飘着)银装,树上(披着)雪毯,到处一片洁白。)。

(生改,并评分略)。

5、你们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读起来最好听?(生自主选择,略)。

6、能把这些好听的句子背出来吗?试试看!(生读、背略)。

7、看书中插图背诵第二段和第九段。(生同桌互相背略)。

四、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问题预设:为什么台湾很难看到雪?资料准备及解答过程: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观看,知道台湾在祖国的南方3、让学生将这两种情况放到一起想一想,看谁能找到答案)。

(生提问及解答略)。

五、总结课文。

师:我们今天学了哪篇课文?(生答略)。

师:我们看到黑板上,自己心里说说知道了什么,准备好了就先对我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生答略)。

师:很好,把刚才说的回家向爸爸妈妈说说。

(播放动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三个台湾小朋友面向大家招手,配乐《友谊的歌儿传四方》,下课)。

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湾商堆仗银。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省吗?你们对这个地方有哪些了解?(结合课前找的资料请你给大家介绍介绍,如:图片、媒体上了解到的、音像片、有关书籍等)。

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指一指台湾省的位置。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学习新课,板书课题《看雪》,全班齐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商:先写点、横、点、撇,再写同字框,最后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八字头和口”不是“古”字,要写紧凑。

湾: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旁,右边是“弯”,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堆:左右结构,运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熟字“难”去掉又字旁换上土字旁就是新字。注意右边是“隹”不是“住”字。

仗:左右结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个“丈”,笔顺是:横、撇、捺。

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熟字:士和口字在一起。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4)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谈一谈。

(台湾小朋友只见过橱窗里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看雪的愿望。)。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2、读一读生字能进行一字组多词的练习。

店:商店、店长、店铺、店规、饭店。

景:景色、情景、雪景、景致、景象。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两课时。

小黑板、生字卡片、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的资料。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板书课题,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2.“雪顿节”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藏语中,雪顿节的意思是“喝酸奶的节日”。一般在藏历7月初举行,为期3—5天。节日期间,藏族人民观看藏戏,同时举行游园活动,弹唱、歌舞、赛牛,尽情欢乐。

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赛牦牛会。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采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字音都读准了的同学把书立好就大声读课文。

3.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按小组顺序带读生字生词。出现问题及时订正。

谁愿意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生字中复杂的字形,易错的字音,难理解的字义。

检查学习情况:

读音:崭惨豁。

笔顺:砸骨。

分段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大家认得真好,有些字不但要求会认而且还要会写呢。

指导写字。

1.上下结构的字:赏、牵、崭、不要写得过长。

2.左右结构的字:脾、踢、嫩、不要写得过宽。

3.“赏”字最后一笔是点;“牵”字第三笔也是点。

4.“砸”最后一笔,“骨”第三笔都是竖折。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1.出示字卡,复习检查。

(1)会认字(组词)。

(2)会写字(说记字方法)。

2.检查朗读。

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一场赛牦牛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画出有关语句。

(3)读一读这些句子。

2.组织交流。

重点体会、点拨。

板书: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

(1)“荣耀”“节日盛装”“出征的勇士”的意思,说明什么?

(2)主人的动作、牦牛往前冲的情景及“甩鞭声、砸地声、叫喊声”客人们的担心,写出了比赛场面的壮观、惊险、热烈。

(3)“没有取得名次的骑手,也不介意”说明参赛者都有一个好心态,目的是图个好心情,跟着高兴。

3.指导读。

读出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跟读。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汇报学习本课后的收获。如:思想方面、写作方面、有感情朗读等。

1.通过让学生去想,去交流资料,激起学生对各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牦牛发怒奔跑及它与主人亲近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做展板。

雪顿节上看赛牛。

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

节日盛装惊险壮观满意而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