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通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2:43:41 页码:14
2023年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通用19篇)
2023-11-11 22:43:41    小编:zdfb

总结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追求更高的目标。若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可以借助一些写作技巧,如用比喻、引用等手法提升表达的效果。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总结范文,不断提升自己的总结写作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一

《我们的母亲河》是山东美术版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寻找文明的足迹》中的第一课。在认真阅读教材后,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道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市等地理常识。知道长江、黄河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知道母亲河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2、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长江、黄河概况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在交流与讨论中加深对母亲河的认识。

3、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关注,树立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的特点,我将教学设计思路拟订为“欣赏歌曲、导入新课——自主探究,走近母亲河——巩固内化,歌唱母亲河——交流讨论,保护母亲河”,努力营造和谐自主发展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完本节课后我有如下感受:

第三单元《寻找文明的足迹》是一个以地理知识为主的单元。地理是儿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儿童需要通过地理知识来建立自身的空间感,了解自己生活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因此在《我们的母亲河》的教学中,多次出现地图(中国行政区地图;长江、黄河流域图;长江、黄河水电枢纽图等)引导学生读图,让他们自己发现地图中表达的与本主题相关的信息。既有老师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又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新的德育教育理念倡导以儿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利用儿童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进行教学,以达到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儿童的生活实际,着力于将地理教学同儿童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利用学生生活在长江边上,非常熟悉长江的相关资源的实际,让学生围绕“长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展开讨论,使学生很容易的就感受到了江与人的关系,是长江养育了我们,我们离不开长江。对母亲河的热爱、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入生活的活水,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具有时代气息,使教材“活”了起来。比如:播放课件:长江、黄河受到污染的画面。播放生活中真实情景,引导学生感知母亲河遭破坏的情况,生动直观,使单调的说教感性化,使教学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更能激发学生情感。。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中我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的母亲河》一课包容的知识极其丰富,有地理的、有历史的、有人文的、有环境等方面的知识,由于自身知识储备有限,准备的时间不多,对教材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中偏重地理知识的学习,而对母亲河人文性的挖掘还比较欠缺,同时也影响了情感目标的达成不够好,没能充分的激发起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另外对于长江、黄河有关一些地理方面的描述还不太科学、准确,这都是值得今后进一步修改的地方。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二

《打电话》是一年级下册第三次口语交际课,本课源于生活,具有现实意义,由文字、插图、“小贴士”三部分资料组成。

在学习这次口语交际之前,我先让学生在家里和家长进行打电话练习,而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说在家里是怎样和家长的?并进行模仿。然后我在教学生打电话,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合作,再课堂表演的形式。

首先教师先讲完打电话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掌握打电话的一般技巧,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本事。还要让学生能认真听明白、把话说清楚,并学习说简短的话。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本事和合作意识。还特别强调让学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最终学会打电话。

再是教师示范“打电话向教师请假”这一主题资料,我让一个学生上台和我同时表演,我是教师,学生向我请假:叮铃铃,电话铃响了,我接起电话,教师:请问你是哪位?学生:您好,教师,我是刘敬轩,教师:你好,刘敬轩,请问你有什么事?学生:我生病了,向您请假。教师再说一些关心的话语,最终告别再见。这样一个范例起到了带头作用。然后再重复一遍,让学生加深印象。当学生都明白怎样打电话,怎样接话,怎样使用礼貌用语后,让所有学生,同位间进行模仿练习。学生们都会了。

再是我就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打电话约同学踢球”和“有一个叔叔打电话找爸爸,可是爸爸不在家。”资料的练习,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练习。

最终选取4组进行上台表演。师生进行评价,先说优点,再说不足,及补充资料。这样经过反复几次,学生就能熟练第进行打电话了。

经过表演,我也发现了不足,孩子们打电话时,礼貌用语有的还是不够好,不够恰当。以后还得多多训练。我也给学生明确要求,以后给教师请假必须要学生自己打电话给教师。以便于巩固学生的打电话学习成果。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三

本节课我教学的内容是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家乡的方言》第一课时内容。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的方言更是丰富,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方言是十分重要的。本课就是从家乡的方言入手,了解祖国各地的方言,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认识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情感: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明确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能力:学会小组合作、调查和访问的基本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或其他方法表达出来。

知识:知道、了解家乡方言的地域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活动中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的应用普通话。学会小组合作、调查的基本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或其他方法表达出来。

本节课我能积极地与学生民主、平等对话,使学生敞开心扉,快乐学习。在小组活动时下到了每个学习小组,参与到他们的学习当中,认真了解每组的学习情况,在第一时间掌握了每组的学习进程与状况,做到了心中有数。我这样做,不仅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处理预设之外的生成,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老师不高高在上,能够与我们共同学习,从而能够让学生敢于敞开心扉说话,使他们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学习这堂课内容的兴趣与积极性,能够让他们快快乐乐学习。

不足之处:

1、最主要的是备学生不够。教师的课前不仅要被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了解学情。

2、本节课的主导思想是研究工作站的课题《家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是,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资源利用的不是很恰当。

比如:开课时,我使用的是我国著名小品演员郭达的小品《换大米》进行导入、激趣。课后同工作站的老师交流,其实在这里还有更好、更贴近学生的资源,如《猫和老鼠》陕西话版,这个动画片就深受孩子的喜爱。如果用它来导入,效果会更好。

其次,在第三个板块“方言的应用”教学环节,我采用视频播放陕西的快板,其实这时候完全可以由学生或者教师带领着学生现场来表演,学一段陕西方言,从而加深孩子的印象。

总之,关于资源的如何利用、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我仍处于摸索阶段,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为我所用。如何让资源最大化发挥它的作用,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四

第一单元“生命是宝贵的”学习主题下有三个话题-----生命的奥秘、珍爱我们的生命和善待自然万物。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一切都要从正确认识生命开始。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带领学生探究生命的奥秘。我在执教《生命的奥秘》一课时的时候,努力挖掘教材资源,针对课程标准,紧紧把握住教学目标,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大胆转变学习方式,教学中针对六年级儿童的特点,重视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以及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能力的培养和社会知识获得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有所获的空间。本节课的主要特点如下: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本节课在学生知识、生活经验的缺乏的情况下,我大胆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与胎儿生长发育相关的资料,让他们初步了解了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如何长大,把学生带到现实生活中去思索,探究生命孕育的奇妙话题。再引导学生对“自己出生的那一天家里人都如何度过的”这一问题课前进行深入的调查,特别强调要了解妈妈在那一天受了哪些苦,一步步地使学生初步懂得“生命不仅仅神奇,而且特别珍贵”的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包涵了母亲怀孕时的艰辛和对宝宝的精心呵护,同时也离不开父亲及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至从生命孕育的那一刻起,我们都被浓浓的爱包围着。及时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获得情感体验,整节课无形之中渗透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悟到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本节课至始至终重视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突出了品德性的特点。

二、以“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模呈现活动。

这节品德与社会课主要是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奥秘的,生命对于一些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太抽象了,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大胆的以我校推行的“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模为活动呈现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听讲为主动探究,利用预习(包括前制性学习)环节,把在关生命奇妙的话题抛给学生自己探究,让他们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在自主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在与小组同伴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中,一步步探究生命的奥秘,感知生命孕育的神奇。课上让他们把书包双肩背于胸前,体会母亲怀孕时的感受;讲述自己出生那一天的故事,感受自己的到来给整个家庭所带来的幸福;再听一位妈妈现场讲述生孩子时的感受,体会做妈妈的艰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自我学习成果的同时,感悟出每个人生命的宝贵。很多孩子在听完阿姨的讲述之后说:妈妈真伟大!并由此感悟也生命的宝贵。

三、及时抓住即时生成的问题。

“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这节课我不仅努力地合理利用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密切关注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还注意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借机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得出结论。通过一个小话题“感受妈妈孕育我们的艰辛”,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体验、思考、研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同时我还注意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如“我出生的那一天家人产房外焦急的等待、亲朋好友的奔赴相告”,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到家人的担心和喜悦,懂得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也属于家人,也属于社会。我巧妙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四、深入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自悟自得。

一直以来,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方式是讲,道理是灌输的,中间缺乏一个学生自己领悟内化的过程,形成一听就懂,欲做却不能的情形。因此新课标中特别强调自悟与启发的统一,以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本节课我让学生在课前调查自己出生时的故事、妈妈怀孕时家人的付出等问题,让学生自主在社会生活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我适时鼓励学生做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让学生充分感悟生命是宝贵的重要意义,从而启发学生层层深入、自悟自得感到珍爱生命的重要,培养学生爱父母、爱家人、爱社会的情感。

整节课的教学可以说是较为成功的,大部分学生热情高涨,受到教育,可是我还是发现有少数孩子很茫然。在合作学习中,我上前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和同桌交流时,有一个孩子的回答让我觉得很意外。他说:“我不觉得我父母为我做了什么,也感觉不到他们的爱,妈妈还经常打我呢!”孩子的话触动了我,现在的确有很多父母对子女寄予很高的期望,对自己的小孩要求非常严格,轻则训斥重则打骂,很少和孩子进行沟通,总觉孩子太小不懂。而现在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比较孤独,如果父母平时不注意他们的心理需求,多与孩子聊聊天,多听听他们讲话的话,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会比较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这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从这节课上我明白了,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的课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建立新的课程目标下的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更好的教学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也产生许多困惑,但是我相信,只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努力钻研,我们的教学会更完美。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五

《蔚蓝色的地球》是小学品德与社会第十册“我们的地球”单元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使学生了解地球,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地球的愿望。教学重点是感受人类为揭开地球奧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这节课来源于我们品德与社会“双新”活动的一节自己的研讨课。当时,我从自己出发,把很多知识通过“给”的方式告诉学生,虽然,学生也掌握了,也理解了,也感动了,但是总觉得缺了些什么!上完课后,双新老师就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肖老师也做了详细的点评,她说:到了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孩子要能说,要会说,要知道怎样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缺的正是主动性。因此,我们做的第一个调整,就是变“老师说”为“学生说”,于是就有了一开课时的交流——“你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科学知识?”上课伊始就充分地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来说。课上的交流,咱们也尽量地减缩了老师的话,把言语权、思考权、交流权、表达权留给了学生。

既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说,需要学生有内容可说,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需要学生开展好课前的资料调查活动,找到有用的信息进行合作交流。这也就需要学生明白怎样去进行课前调查,以及怎样正确合理地处理好手头上搜集到的大量的资料,要学会找到关键的、与主题有关的信息,为了锻炼孩子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这节课我们就是以小组合作汇报交流为主要形式。肖老师非常正式地提出了关于交流梯度的设计,说这样能让学生明确活动任务,注意交流的层次,努力提高合作实效。于是,又有了这一段话:“请大家快速阅读书上的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前调查,在小组内交流,与同组伙伴一起,共同确定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为专题,准备相关有实效的资料进行展示,并且请组长安排好展示次序。看哪一个小组能在五分钟时间内出色地完成合作任务!”课上,孩子们果然行动起来了,他们利用自己找到的丰富资料,有效地进行了不同话题的交流。与次同时,我自己还根据学生特点,利用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训练学生的倾听习惯和思考能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交流了,又学习了,既锻炼了,又提高了。

以前,我对于学生的课前调查的评价总是一带而过,认为他们能找到就行了,没有具体的要求。这样一来,学生的交流就很没有实效了。在这次的做课过程中,也让我意识到了这么做的后果,纠正了自己对待学生调查资料的态度。肖老师告诉我,在学生准备汇报的过程中,老师一定也要把自己当做是小组的一员,走进每个小队进行了解,看他们找到了一些什么资料,甚至还要帮助学生明确哪些知识是真正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老师的脑子里也必须清楚地确定小组交流的顺序。哪些小组可以先让他们说,哪些小组的资料可作为补充,做到心中有数。于是,课堂上,我认真地下到各个组去巡视,去了解,并请来了彩色卡片帮忙,根据学生小组调查内容的不同,我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学生的汇报次序。从古人的猜想,到探险家的探索,再从科学家的论证,到宇航员的观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询人类了解地球形状的全过程。

课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出示,每一次提问,每一段讲述,都是精心安排的。但是,这也抵挡不了学生的课堂生成。昨天的展示课上,第一个问题就遇到了“冷场”,当我问学生还知哪些地球的课外知识时,几乎每人举手,我不知道是孩子们紧张,还是他们没准备好,当时自己也很急。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肖老师平时经常跟我们说的:学生的思考需要靠老师的引导,问题要问明确。于是,我再一次地提问“地球是我们所熟悉的,从咱们平时读的课外书中,平时看的电视节目中,平时学习的课文中你有哪些收获?”渐渐地,一个孩子举手了,两个孩子举手了……在后面,为了让学生感受人类为揭开地球奧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我让学生大声地齐读这些科学家和探险家的名字,自己也被他们的贡献感动着,激情满怀地讲述。因为,只有老师的感情融入了,学生才能被你所感染,体会其中情感。这也是肖老师告诉我的!

这节公开展示课,在教研室肖老师的精心策划和耐心指导下,我们从设定目标,到设计活动,从准备资料,到课件的利用制作,从大的活动环节,细化到每一句话语,从教案的确立,到学情的预设,都投入了极大的努力。在做课过程中,我被肖老师的认真钻研态度感动着,被她的示范演绎感染着,被她的表扬鼓励激励着……不禁地敬佩着肖老师思维的敏捷,教学的严谨,设计的完善,知识的渊博……肖老师正是这样一路走来,正是这样一路用心地培养着我们青年教师,帮助我们更快地成长。在此,我要真诚地对肖老师说声“谢谢您!”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六

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是《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共同的家”这一教学活动的设置正是在儿童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祖国辽阔国土有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国的自豪感和亲切感。

“教育即生活”,儿童认知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将静态的教学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体验,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教学中,我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即汶川大地震与本课的教学目标,即认识祖国面积大结合起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使学生获得认识,受到教育。不仅认识到祖国面积大,同时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从而对伟大的祖国产生亲切感和热爱之情,落实了本课的情感目标。在“镇江面积与全国面积比较”的环节中,同样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熟悉的家乡为对照,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获得了非常直观的认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教学实施过程中,“计算路途遥远”这一个环节,涉及到两位数相乘的数学计算。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使用的是下册教材,学生还没有掌握这方面的计算能力,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不会计算,胡乱猜测的现象。

三年级的小学生,思维水平主要还停留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对抽象的数据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在计算路途的教学环节,虽然学生算出了两省之间的实际距离,但很难从多少千米的数字中认知和体验“远”和“大”。如果教师及时将这些数据与学生可感的事物进行比较,如:一个人每天可以走约30千米,从哈尔滨走到海南岛约需要137天,从台湾走到乌鲁木齐大约需要150天,将近半年啊。这样学生对“远”和“大”的概念就会更加具体。

总而言之,上好一节课真的很难,课前虽然考虑了很多,但是还有考虑不全的地方。如何提高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是我以后不断探索的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七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构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的史实,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我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潜力要提高。

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老师素质,务必扎扎实实地做到:

1、坚持学习。不但要提高自我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

2、勇于反思。老师不但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要用于反思,不断提高自我的业务潜力,这就要求老师用心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品社学科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觉悟水平,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如:不迟到,不早退等。

逐步完善"读、议、讲、演、评"的有效教学方法,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理论联系实际,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小学品社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有组织地去校外调查、采访、参观、询问,然后作汇报交流。

总而言之,透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我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简单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反思带来的快乐我感受颇深,如今尝到了甜头。"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愿快乐永伴老师和学生!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八

今天,我上了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3课《让烦恼走开》,这是我跟岗学习的第二次上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导师和同行们给我反馈的意见,我总结反思如下:

开课依始,引用歌曲《小小少年》切入,请学生说说有什么烦恼,并设计了“烦恼树”,突出了“美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关键性问题,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情感认识,也为揭示课题巧设伏笔。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解析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升华,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整节课层次清晰,紧扣“烦恼”这一主题,设计巧妙“感知烦恼——了解烦恼——解决烦恼——健心教育”四个板块,使凝固的教材文本溶化成了生动的课堂,使“教学关键性问题达到二级思维深度”,帮学生排除烦恼,让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已走进文本,做到回归生活,建立乐观的人生态度。

从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美的课堂教学思维”开展了“倾诉烦恼”、“小品表演”、“解烦锦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目的是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说、主动议、主动探究,积极地表达思维,课堂上达到有百分之60以上的学生发言。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且层层递进,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洗礼,良好的行为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

在拓展环节中巧妙展示了孩子们在校本活动中“健心”“立美”的图片,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谈生活体会,排除烦恼。说明黄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地制宜的;不是老调重弹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我们也看到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在回味之余,我也在认真地思考,如何让课堂教学更趋于完美?品德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舞台,在这节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每一次的互动,当学生的情感接收碰撞时,教师和学生可否教学具有个性的评价,让情感的体念更深入内心?使我深深地反思和触动,学生的成长是离不开教师的适当的赏识评价。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九

首先,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得到了太多父母的宠爱,却往往不能够真正从心灵上体会这一份份关爱。如何唤起他们的爱心,培养他们爱的情感呢?我就试图在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情感要素,引领学生进入情感的世界,洞悉和感受包含在活动中的情感要素。我向他们讲述老师自己亲身经历的亲情故事,激发他们也在回忆寻找他们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在课堂中,我的故事起到了创设亲情氛围的作用,但是学生在讲述自己家庭的亲情故事时,显得仍然还是那么表面,那么苍白。没有更深一步的走进学生的内心。我觉得这里面有老师的引导的经验不足。例如:当一个孩子说自己过生日的时候,妈妈从外地赶回来给自己过生日时,我给予了肯定。但接着后面的几个孩子还是停留在这样的故事中时,我却没有成功地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引导出去,所以在谈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时,显得有些千篇一律。

其次,生活是任何品德与社会活动的源泉所在,脱离生活本体的课堂活动是没有意义的。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本课设计中的几个活动把学生的生活与课堂勾连起来,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我课前发放了调查表,调查自己的家人在一天中为自己做了哪些事?从而联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年龄,体会家人这么多年如一日为我们无私的付出与奉献。然后有开展了“亲情大比拼”的活动,激活了学生心底曾经被忽视或漠视的美好情感,从而激发了对父母的爱。活动从生活中来—真实,到生活中去—有效。当生活的珍珠用情感的丝线串联起来,爱的光芒便温暖了每一颗心灵。但是在“亲情大比拼”活动中,有些学生对于父母的业余爱好这几个字不太理解,而我在课堂中只是关注到了学生对于父母的了解有多少,而忽略了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学生是否清楚明白。所以有部分学生回答的不太准确。

最后,我设计了真情连线的活动,因为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然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可见,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这就需要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拿出实际行动,来实现道德认识的"后延"。让学生在这节课与家人进行一次“真情连线”。让孩子在这节课中所感受到家人对自己关爱的感情,在连线的活动中抒发出来。而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一句:“爸爸,您辛苦了!”已经说明了一切。

曾经,有人这样概括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的课堂: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我想说,课堂还应该是真情荡漾的幸福的港湾。说实在的,这也是我追求的方向。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十

《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的第三个话题。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位为:1、通过交流学习,使学生掌握火灾发生时的自护自救或互救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火灾发生后的危害性,增强学生的珍爱生命、遇事沉着冷静的态度,逐步提高学生应对危险的素质和能力。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火灾发生后的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

本课教学我采用利用烟味的活动创设情境,问问同学们,烟味意味着什么,“有火灾!”接着说明刚才发生的一幕就是九月的一天东东家发生的事情!

在整节课的各个活动中我也紧紧通过东东家着火这一情景创设开展如何拨打119火警电话、如何进行逃生自救和救人。并通过三种生活中常见的着火(当然小火)情景交流简单有效地灭火方法。这里重点讲述如何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灭火的方法。最后结合我校经常开展的消防演练活动进行非常有实效的消防演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课程目标我确定的非常准确,并且活动也都紧紧围绕目标开展,且很有实效性。

本节课最为成功的我认为是如何拨打119这一重点的`处理,首先播放东东同学拨打119的情景,学生进行评议,总结出拨打方法,学生根据总结的拨打119的四要素进行情景模拟,练习汇报。这里教师也作为一个活动的参与者高兴的说太好了,下面我就用手机拨打119验证一下我们拨打119的方法是否正确,孩子们说不能打,我问为什么,在争议中我们进一步了解《消防法》中有关乱拨打119是违法行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进行了相关的法制教育。

安全是关系到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乃至生命的重要问题,学生的安全教育已成为我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也结合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安排了火警演练。

总之,这节课引导学生要“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充分运用媒体资源通过系列活动把空洞的说教变成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得到启发,受到深刻的安全教育。明白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要沉着机智,不蛮干,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以积极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安全。

不足之处为各种活动的练习时的方法说明,待孩子们听明白后统一进行。这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长期训练的。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十一

通过本次《农民、牧民、渔民》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深思,现将教学反思梳理如下:

一、教学提问要高度有效,才能有力地推进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才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农民、牧民、渔民》教学提问设计,在新课导入:时紧紧设计了如下提问: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每天都做些什么?那么我们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为什么那么在大草原上,以放牛、羊、马等牲牲畜为主的人,我们把他们称为什么每天风里来、浪里去,以撒网捕鱼为主的人们,我们又把他们称为什么?使学生紧紧围绕问题进入课堂主题,达到了环环相扣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使问题成为学生熟悉而又有思考的对象,在交流性问题中,更考虑到答案的开放性设计,使学生更为全面地围绕教学内容,梳理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所以,有效提问是产生有效课堂的关键因素之一,课堂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即离不开老师的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让课堂激起浪花。

二、使学生在课前充分地开展调查活动,才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农民、牧民、渔民》就其教学内容而言,它涉及到老百姓最为主要的三种生产生活方式,就其分布而言,我和我的学生所处的地方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固对牧民、渔民的生产生活了解不多。我所授课的学生又是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调查方法和能力,所以,在课前,我安排了调查活动,让学生从报纸、书刊、网络、请教他人等渠道了解农民、牧民、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特点。有了课前充分的调查活动,学生在交流、回答、师生互动、汇报等环节中,认真思考、积极交流、大胆发言。使课堂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认真把握评价的激励与导向,才能使课堂焕发生机。

课堂离不开评价,有效的课堂评价能达到激励与导向的目的。但在这节课中,我没有能很好地把握好评价的激励作用,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的激励语言没有很好地达到激励的目的。如在这节课中,我提问: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每天都做些什么?学生发言非常踊跃,有一个学生说:我的父母每天都在补皮鞋,我也常回家帮助他们。课堂顿时沸腾了,有的学生在偷笑、有的学生在低头议论,我见了,就简单地这样评价了那位同学的发言:我们今天是讲的是农民、牧民、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你坐下吧。后来,那位同学几乎没参与了我的课堂交流活动。这一典型案例使我课后进行了这样的反思:课堂评价一定要关注学生回答和交流的问题要靠谱吗?就学生个体而言,对教师的提问要有统一的理解吗?那位学生将自己的家人的生产进行了介绍并没有离开我本身的问题作答呀!由此可见,那位学生紧密地联系自己的父母生活,真实而客观地介绍了生产情况。这门课程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明理、导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构建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固我的评价没有达到激励的作用。我想,只有充分地实现课堂评价的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才会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才会不丢失每一位儿童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项动态生成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只有以正确的理念为导向,在精心设计教学预案的基础上,在准确把握课堂评价和动态生成之上,才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十二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就是从身边的案例从故事中让同学们得出启发,明白生命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爱我们的生命。这节课我是分成两大部分四小部分进行的。

一: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1,要有求生的意志。

2要掌握求生的方法策略。

二: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1,对待别人的生命的态度。

2,对待自己的生命的态度一个个的故事吸引学生的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当生命遇到威胁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信念:“活下去”!让学生明白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生命。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自我肯定自我尊重。面对残缺的生命我们更要给予关心帮助更要尊重,善待他人的生命。课堂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结束。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有一些收获但同时也有一些遗憾和不足。

一:课堂上还是我自己讲的过多,总是担心学生们说不好,自己有些越俎代庖,很多应该学生说的东西自己一着急就都说出来了,整堂课还是我在主导,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学生紧张是一方面的原因同时自己的引导没有到位,没有把学生们的积极性很好的激发出来。

二:自己没有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导致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

三:板书过于简单而且有些潦草不太适合初中学生接受,影响了学生的认知。

四:课堂上留给学生们思考的时间过短,学生思维没有能够很好的被启发开来。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十三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自然、历史、地理、人文、科学,涵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生活中的隐性教育资源等,并且能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提升,着眼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导,着眼于教学内容的挖掘,着眼于对认知过程的内在逻辑的呈现,使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产生直接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认知和感悟。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认识社会,正确了解社会,同时还得养成良好习惯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正确了解祖国,通过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实践等活动,不断修炼自己,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下面是我总结出的几条小经验:

1、拓宽教学的天地。让学生了解社会,仅仅在课堂上拿着书来读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真的走近,亲临去体会。所以在教学中,我打破了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创设很多教学情境,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有时,我会组织辩论会,让学生们各抒己见,碰撞思想的火花。有时,我会组织故事会,让学生讲述自己收集的资料,……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会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3、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祖国,我为你自豪”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爱祖国;要求学生知道祖国的变化,关心祖国的发展变化;我布置学生与爸爸妈妈一起,通过上网、看报、走出家门等方式,了解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升华爱国情怀。

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相信我们的学生!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而且要相信他们的能力。要布置好预习作业和课后拓展的作业。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决不能将品德与社会课上成老师一言谈的说教课,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要让学生在我们教师的引领下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十四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我的家乡在哪里》这一课以"家乡"为例,给我们提供一些话题和范例,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的空间。因此,我在组织这课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个环节:

1、以"家乡"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对象,是遵循了客观实际,因为在六小学就读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本地人。但也有小部分来自外乡,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是尊重了他们的家乡意识。让他们把家乡当作自己第二个家是激发他们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全班同学团结一致,一心爱家乡,为整节课奠定感情基础,便于开展教学。

2、会看地图是学好这课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来找到吉林的位置。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多方位地思考,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说清楚吉林在哪里,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扩散性,又让学生心中牢记吉林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3、在找完吉林并说清它的地理位置后,学生个体就获得了经验,能够根据比较正确的方法在吉林地图上找到吉林市,并表述吉林市的地理位置。这部分活动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样的活动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清楚家乡在哪里,也培养了他们对问题的判断、解决能力。

《我的家乡在哪里》是本单元"爱乡"教育的首篇,它的定位应该是"常熟到底在哪里",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接下来的《我来做个小导游》、《家乡特产知多少》和《了不起的家乡人》,爱乡的情感并非在这节课中就要燃尽,而是慢慢渗透在这单元中的教学中。而这课的地理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品德与社会》课在强调品德教育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学习和掌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准确地把握其中各门学科的知识要点,发展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十五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群众的喜爱。

《打电话》就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嗦、废话连篇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本课的教学应当结合单元主题------感受语言魅力。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听了课文这段相声,以了解本相声的大意。由于这则相声的寓意较为浅显,学生把握起来并无问题。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我提出一个简易的问题“相声里所说的人叫什么名字?你觉得他名与人是否相符?”以引起学生对“啰唆”一词的思考。并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来证明。并据他们所找到的句子进行一个“说话不够简洁”的类型归纳:明知故问,东拉西扯,没话找话、说话绕圈。并以生活中实际例子来加以说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增设了扮演相声的环节:同桌扮演、师生扮演。同时,我再让学生观看了另外的相声作品《我的儿子》,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相声的感知。目的在于让学生经过对这两段相声进行比较,自我发现相声的语言特点。在观看完相声后,我针对学生的感受提问“看完两段相声,你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很多同学就明白了相声幽默的语言风格令人开心,它的语言比起记叙文更加的容易理解。并且明白了它很贴近生活。在此,我再结合本课的主旨:讽刺,给同学们说说相声的文化意义,这样学生对相声的了解就加深了。

纵观整节课来看,学生接触文本的机会多了,让他们参与到文本的领悟的机会也多了。可是,总感觉那种对语言的品位的味道还没有出来。这样体裁的文章应当是学生表现最为主动进取的。虽然,学生能够找到文中语言不够简洁的例子,并也基本自我发现相声的语言特色。可是,里边的语言魅力,感染力却没有经过足够的“读”

“演”表现出来。倘若,重构此课,让学生在课堂上演:据课文演与课文简洁后比较演,这样的比较形式来使学生归纳相声语言特色或许更加的直观,并且学生参与到语言感悟、体验的面就更加的广了。

文档为doc格式。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十六

《三级阶梯上的国土》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第九册《可爱的祖国》单元主题一《我们生息的国土》中的一个内容。通过前面几个内容的学习,借助地图,对我们国家的面积、海域情况、政区的划分、相邻的国家和首都北京都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三级阶梯上的国土》从“中国地形特点”这个角度切入,给学生展示了我国地形的复杂与多样,让我们的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祖国版图多像一只昂首挺胸的胸鸡”的深层理解!在设计与教学《三级阶梯上的国土》时,我们把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教育始终放在了第一位,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国土是多么的有趣与可爱!我们能生息在这样的国土上是多么的`骄傲与自豪。活动设计是本课教学的特色。教学中,我们借助“国土寻秘”让学生通过对祖国地形的分辨、讲述、寻找,既了解了我国三级阶梯的区域范围,不同颜色地区的海拔高度,准确知道了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含义,也让学生懂得高原、盆地、平原是构成我国国土三级阶梯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通过地图学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与可爱!学生的爱国之情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不知不觉间得到了发展和升华!

教学本课时,我紧紧抓住以下三个特点,以小见大凸显“三级阶梯”的神奇与魅力。

1、以“色彩”为基础,突出阶梯的特点。每一个熟悉中国版图的人一眼就可以从版图上的颜色迅速找到并判断其色彩所代表的地形阶梯的意思。因此,从色彩入手,引导学生观察,一方面可以分清三级阶梯的具体分界线,一方面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牢记其地理位置和分布的特点。

2、凸显阶梯的地形。围绕着“三级”、“阶梯”这个学生熟悉而又形象的字眼紧扣课题,依次介绍三级阶梯的“分水岭”,突出我们三级阶梯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东西文化、交通、运输、农业、能源的开发和发展。

3、以“风光”为展示阶梯的风采。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居住环境造就和养育中国不同的人文景观、风俗习惯和美丽的风光。不仅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而且所选择的图片又富有民族特色的。

课还存在许多不足: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没有在课堂得到展示和交流,虽然控制了课堂,学生主动性没能得到发挥,在以后的课堂中需要改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十七

《品德与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教研教学,我发现这门课程的课前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注重课前参与环节。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贴近生活、真实反映社会的课程,它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溶入到学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对本教材的实用,我觉得课前参与是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也是教材内容拓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不再拘泥于课堂上的40分钟,而是把学习的内容拓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课前让学生体会与教材有关的内容,或者在家庭中,到社会上、学校里去观察、调查、了解、搜集、整理一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已成为《品德与社会》课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课前的"热身"为课中开展"讨论""辨别""创造"和"表现"提供了前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保障。课前参与的情况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活动的效果,课前可以使用的策略和方法很多,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两种我学到的方法,可能也是大家经常用到的。(一)资料搜集法.资料搜集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实物等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例如:本学期六年级三单元第一课《天有不测风云》课堂上,请查到相关资料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自己查到的内容,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文字资料的交流使全班同学对自然灾害的种类和成因、破坏力有了全面了解。各种资料的搜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二)调查访问法.调查法是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如:本册书第二单元《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主题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中有个活动是调查学校和家中每天的用水状况。课前,我请学生回家和父母根据每月缴纳的水费计算出每天水的使用量,再与父母思考其中哪些是被我们浪费掉的,又有哪些是可以节省下来的。并用同样的方法调查学校的用水情况。进而更深刻的感受我国水资源匮乏和污染严重的情况。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在学生充分课前参与的前提下,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的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十八

通过学习新课标,让我懂得了《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并非局限于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出的要求。

通过教学《学习规则在哪里》,我感到班级的日常管理十分关键。教学中,我都把课堂常规教育作为教学的基础,在上课的过程中,把养成教育作为自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常见表现进行观察、总结、分析原因,找到解决这些课堂现象的办法,力争让学生改掉这些不应有的行为,更好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孩子们习惯养成方面有很大不同,一些点滴的行为习惯,给课堂教学造成很大的影响。于是我制定了严格的课堂常规制度,对于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

对于有些容易在课堂上容易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我及时提醒,有的在课后找他谈话,帮助他找成因,改毛病。

除了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养成习惯教育以外,我还对学生在课上回答问题进行训练,鼓励他们课堂上回答问题要大胆说,积极发言,语言表达要力求完整。

我的几点反思:

1、依据新课程的精神,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应该紧密结合。让课堂教学中的故事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

2、以学生为本落到了实处,在教学中,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之中,去感受、去体验,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对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

3、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快乐的情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感悟,提升自我。

这些仅仅是我的愚见,都将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探究和学习,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十九

一、主题目标:

1、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体会家人对自己无私的爱,懂得家人对自己疼是爱,严厉也是爱。

2、学会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与爱。

二、教学重点:

强调父母养育我们不容易,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父母的情感。

三、课前准备:

教师引导学生事先观察家人在一天中为自己所做事,并作为观察记录,学生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四、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父母养育自己很辛苦,从中体会到父母的爱心,从而激发他们对父母的爱,促使他们产生孝敬父母的行动。

一、情景导课

让学生把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拿出来,同学互相传看,并和现在比比,看看有什么变化,让学生体会出我们在一年年长大,并且让学生知道是家人的爱才使我们一天天成长。(板书课题;家人的爱)

二、活动组织(是爱让我长大)

活动一:

1、引导学生年页几幅表现家人的爱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家人在这种背后的种种付出。

2、参照6页的图,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回忆和讲述自己家人关爱自己的故事,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家人的爱。

活动二:

1、结合课前的观察记录,与组内同学交流一天中家人为自己做的事情,请记录,做的最详细或最有特点的同学再向全班同学介绍,让大家共同分享家人对孩子的爱。

活动三:引导学生读一首小诗结束全课。我们一天天长大,辛苦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爱我,我爱爸爸妈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懂得家长对自己疼是爱,严厉也是爱。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

引导学生看8页、9页的几幅图。

活动二

这也是爱

2、经验交流:

向同学介绍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说一说当时家长是怎样说的,自己是怎样想的,现在又是怎样体会的。

3、分组讨论:怎样才能体谅家长的良苦用心。

4、教师小结:让学生懂得爱不仅是对自己的迁就,还包括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同时也提示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事情动脑,勇于克服困难,犯错误要勇于承认,这也是对家长爱心的回报。

第二课 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父母辛劳,懂得做子女的应该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在家做个好孩子。

2、行为目标:做到自己会做的事自己做,不让父母操心,并能帮父母干家务活,虚心接受父母的教育,以实际行动给父母带来快乐。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4、教学重难点:落实行为目标,激发爱父母情感。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景,进行讨论

1、介绍问题背景:今天老师想和大家探讨一件事,这件事想必曾经遇见过,这件事是这样的:一个四年级的大哥哥,在吃完晚饭后,爸爸妈妈因为还要到店里去干活,让他洗一下碗,他说:没空,我还要做家庭作业。要么给二元钱。

2、讨论:

3、你觉得这位大哥哥该不该讨这两元钱?为什么?

4、指名回答。

5、教师小结:家里的事,仅仅是爸爸妈妈的吗?确实,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

二、了解父母辛劳

(一)父母赚钱不容易

(1)指名回答,同桌互说。

(2)他们这样辛劳又为的谁?

2、小结:我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呀,一元一角都来得不容易呀。

(课件出示图片:钱是这样赚来得)

(二)父母养育我们不容易父母亲为了我们,他们一方面努力工作,一方面对我们的成长无时不刻倾注着他们的爱。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她妈妈对自己的爱。

1、(课件出示)配乐诗朗诵:妈妈的爱

3、同桌互说,指名说。(生病时,但更要注意一天中的小事,从身边小事引导父母亲对孩子的爱。)

4、教师随机评价

5、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第二课时

一、分担父母辛劳,关心父母

(一)我们可以怎样做

2、关心父母,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使他们高兴?小组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4、归纳并板书:

(1)不让父母操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2)不让父母劳累,主动做父母的小帮手

(3)不让父母生气,听从父母的教导

这就是我们送给爸爸妈妈的爱心,画爱心(半个,会说并不表示会做)。

(二)我们是怎样做的

1、母亲节,你为妈妈做了什么事

2、学生回答,随机补画爱心。

3、节假日我们应该想到爸爸妈妈,但更多的是平平常常的日子。平时你又曾经做了哪些事,使爸爸妈妈很开心。回答一个补画一段,直到爱心画完。

5、教师评价:你很有诚意,老师相信你,你以后一定不会再让爸爸妈妈伤心了。

(三)我们又可以怎样做的更好

1、为了爸爸妈妈的微笑,为了我们的长大,我们可以做的更好,下列行为现在你做的怎么样?请同学如实对下列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2、反馈学生自我评价

二、总结谈话,课后延伸

同学们,关心父母,就要时时处处体谅,了解父母的需要和要求,不惹父母生气,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尽量分担父母的辛劳,给父母带来快乐。老师愿每一个同学都能为父母献上一份真挚的爱。

三、教学反思:

一、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情感。新课标倡导情境创设,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情境创设。

1、创设情境,唤起情感。

教师于课堂教学的开始用《我爱我的家》的歌曲环绕课堂,在音乐中教师谈话:“同学们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健康成长,老师为你们高兴。然而,美好的家庭中也有不和谐的音符,我们常常对父母有很多不理解,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教学由此展开。在教师的谈话与音乐的刺激下,学生进入了情境,唤起了学生的美好回忆。

2、创设情境,你是主人公。

教师通过课件总结了学生常见的七大烦恼,并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汇报。在呈现问题的同时,用多种形式去引导学生理解父母,让学生设身处地。

二、注重课程资源的挖掘和整合。

1、将学生家庭生活引进课堂。

教师将学生的家庭生活作为课程资源,由于这种资源来自于本地域,本地区文化背景,因此更加贴近了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的学生就如同在生活中,因此实现了“课堂——生活”的结合。

2、让家长参与课堂。

在课堂上播放家长的录象,让学生能听到家长的心声,为孩子和家长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因此使我们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到了实处。

3、整合资源,发挥整体功效。

教学中教师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课堂上为我所用,极大地发挥了整体功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