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童年春节作文仿冰心(优秀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23:54:21 页码:11
2023年童年春节作文仿冰心(优秀11篇)
2023-11-20 23:54:21    小编:zdfb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每个家长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探索和实践的机会。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出国留学的必备准备清单,快来查看吧。

童年春节作文仿冰心篇一

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的。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上放些烟火。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大多是一圆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

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鼓乐前导,后面就簇拥着许多小孩子。到我家门首,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于是他们就穿走演唱了起来,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耍完了,我们就拿烟、酒、点心慰劳他们。这个村的花会刚走,那个村的又来了。

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的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从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

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不会和我抢,多的那一盏总是给我。这些灯:有纸的,有纱的,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同时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个灯市,这一条街上大多是灯铺。我家门口的“万兴桶石店”,兼卖各种的灯,元宵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

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采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1)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2)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

(3)从初一开始才是真正的新年起点,作者主要选举了哪2件事?为什么这样安排。

(4)文章结尾,读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按时间顺序。

(2)第二段写了“我”们的村子很偏僻,为下文过年的热闹总起,也和下文过年的热闹形成对比,突出过年的热闹。

(3)主要写了父亲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娱乐,而“我”却没有份。到了元宵节“我”们可以在姥姥家拿到很多灯笼。

(4)表达了作者寂寞、不舍、无奈的心情。

童年春节作文仿冰心篇二

懒懒的靠在沙发上,有一下没一下的按着遥控器,唉,这大年三十的,爸爸去加班了,妈妈又去出差了,一个人呆在家里可真无聊啊。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外面传来了隐隐约约的爆竹声,我好奇的走到窗前,突然听到“呜呜”的哭声,仔细一听,原来是窗外的寒风,瑟缩了一下,紧了紧衣领,仿佛这风吹进了骨子里。抬眸望去,天阴沉沉的,深灰色的楼房在它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单调,萧瑟。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外面很安静,我想,大家应该都在家里围着火炉叙家常吧。

“怎么了?这大过年的怎么犯起傻来了?”外婆见我坐在一边发呆,笑着推了我一下。

“没,没事儿……。”我支支吾吾的掩饰着。

“没事儿就快出去玩儿吧”,外婆笑着为我穿上了一件崭新的小棉袄,并叮嘱道“别弄脏了噢”。

“妹妹,你怎么还在这儿啊?快点回家,外婆做了你最爱吃的基围虾耶……”正陶醉,只听一阵银铃般的女声传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十多岁的女孩儿,定睛一看,咦,那不是表姐,额,的缩小版吗?不容我多想,她拉起我就跑。哇,好丰盛啊!一进家门我就闻到了一股诱人的香味,迫不及待的爬上凳子,看着一桌子的美味,我不由自主的发出了感慨。你瞧,有糖醋鱼,清蒸鸡,炸鱼丸,宫爆鸡丁……。嗯,还有大闸蟹,那不是牛排吗?真是让人食指大动啊!

“开饭喽,大家快进来!”只见外婆笑吟吟地从厨房里端出了一盘盐味鳕鱼从厨房里走了出来。

酒足饭饱后,大家都围在火炉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个个节目是那样的精彩,夺人眼球。赵本山和范伟主演的小品《卖拐》引的大家捧腹大笑;宋祖英的歌喉如同香醇的葡萄酒,使人陶醉其中。

“孩子们,发压岁钱喽”外婆从兜里掏出了三个红包。

“现在,请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和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电视机里传来主持人激动的声音,原来,不知不觉已经十二点了。

“如果爱忘了……”拿起放在一边的手机,咦,是爸爸。按了一下接听键:

春节……我的童年……我的梦……。

童年春节作文仿冰心篇三

星期一,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走进父母的童年生活。

回到家里,我决定把妈妈作为调查对象。

先前,我对妈妈的童年有一点了解:妈妈的老家在山西运城,住在城西的一个大家属院里。家属院呈“丰”字形,高大的铁门前有一小块空地,再往前是一条三、四米宽的沟,正当中有一条过道。

晚饭后,我拿出了准备好问题的调查表,开始我第一次“采访”。

“老妈,你们小时候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啊?”

“当然是打沙包和跳皮筋了!”妈妈脱口而出。过了一会儿,捉迷藏、木头人,跳房子,过家家,抛石子等游戏,一个接着一个,从妈妈口中“蹦”出来。放假后,小伙伴们一起玩羽毛球,乒乓球,麻将,扑克牌,跳棋,军棋……他们还会一起去附近烈士陵园的旱冰场滑旱冰。

听罢,我顿生羡慕:妈妈小时候的游戏真是丰富多彩,不像我们,除了捉迷藏和“写大字”,就再没什么玩的了。

“那你们小时候最喜欢吃什么零食?”

妈妈想了想,说:“我们小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冰棒和麦芽糖,每个5分钱。长辈经常会奖励给我们大白兔奶糖。我们还会把小浣熊,捏碎了吃。”

听到这里,我有些疑惑,“什么是小浣熊?”

妈妈解释道:“有段时期,北方闹地震,每家都会备上一些应急食物,小浣熊方便面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偶尔还会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和周围的同学分着吃。”我恍然大悟,原来就是方便面啊!

我看到了我的书包:“那你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课文吗?”

这个问题,妈妈想了好一阵,“应该有朱自清的《背影》和冰心的《小橘灯》。”我想起了之前学一篇课文时,老师也跟我们提到了朱自清的《背影》。

“妈妈,那你小时候做过最勇敢的事情是什么?”这是最后一个问题了。

妈妈想都没想就回答:“当然是那次,我独自穿城去找你住院的姥姥。”我没太听明白,“为什么要去找姥姥?为什么你要独自穿城去找姥姥?”

妈妈急切地想要解释:“当时xxx姥刚做了手术,恢复不太好,出现了并发症,被邻居紧急送到了位于城东郊区的妇女儿童医院。我放学回到家,没有钥匙打不开门。当时我们不是住在城西嘛。没有办法,只好一个人,穿城去医院找xxx姥。”妈妈一边比划,一边说,“那时我才刚刚7岁。从六点走到了八点多,幸亏那是个夏天。”

我又吃惊又害怕地感叹道:“幸亏那时候人贩子少,要不然,就可能没有我了。”

我觉得妈妈的童年生活,比我们更加丰富多彩、惊险刺激。现在的我们,常见的玩具大概就是一个电子产品,也没几个可以经常一块儿玩小伙伴儿,更别提独自步行两个多小时的惊险体验了。

童年春节作文仿冰心篇四

小时候,一年之中最盼望的是过年。因为那时候家里穷,过年才能够吃上几天好一点的东西,才能穿上新衣服,还能挣点拜年钱。所以,进入冬季就天天盼过年,掰着指头算距过年还有多少天。

因为我是腊月初一生日,母亲自然会让我美美的吃上一顿好饭,所以进入腊月,过年的氛围在我心里就沸腾起来了,犹如我国举办奥运会,进入了倒计时,好日子也一个一个接踵而来。

腊月初八,是我国传统的腊八节。相传,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做腊八粥,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

在我们家,母亲会在腊月初七把花生豆、赤小豆、红枣用温水泡好,第二天早晨起来,把满满的一锅水放到火炉上,等水温七八十度的时候,再把泡好的花生豆、赤小豆、红枣和小米、红薯、蔓菁、南瓜、红糖等倒入锅里,用文火慢慢熬上两个小时。水烧开后,要一直不停地用勺子翻动,以免粥发煳。熬粥期间,整个屋子弥漫着甜香的味道。

腊月初八,还有一个生活习惯就是泡腊八蒜,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较冷的地方。

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等到除夕和过年吃饺子的时候,腊八蒜和醋就成了吃饺子的最佳佐料了。同时,腊八蒜也是春节制作各种美食的好材料,如腊八蒜炒驴肉等。

腊月二十三日,就是北方人传说的小年,其实我们这一带正月十五、十六才称作小年。要对屋里、院子里等进行大扫除,还有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所以又称灶王节。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每年灶王节,母亲都会到集市上买上一包芝麻糖。在十二点之前,供上芝麻糖,点上香和元宝为灶王爷上天“送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人们给灶王爷送的座右铭。我想,那时候家家都特别穷,老百姓吃不饱,自然也拿不出好东西给灶王爷吃,害怕灶王爷有意见。供奉芝麻糖,就是要粘住灶王爷的嘴,免得给玉皇大帝汇报不好的事情。虽然有点迷信,但也充分体现了老百姓期盼摆脱贫困、过上生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我们老家还有一个传统习惯。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的日子,全家人不管在哪上学、工作、劳动,都要在这一天赶回家。记得母亲说,“祭灶王”要全家人都在才送灶王爷上天,如果有人赶不回来,就只能等到大年三十上午再送灶王爷,不能把家里人祭在外面,否则在外就没有饭吃了。所以,等我慢慢长大才明白,过年的许多习惯都是为了平安、幸福,过上好日子。每年腊月二十三学生放寒假,一直延续到现在,我想有与祭灶王的风俗习惯有关吧!

到了腊月二十九和大年三十上午,家里馒头、枣花、花糕、包子、饺子馅、炖海带肉、鞭炮等都已经准备好了。我的任务主要给我家几个院子和几位老爷爷家贴春联(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人挂灯笼),这也是我最乐意干的活,嘿嘿,显示咱有文化呀!同时贴春联也可以学到许多知识,看看谁的书法水平高。有的龙飞凤舞,有的工整刚劲。春联如“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是对除夕夜的最佳描述,言简意切,通俗易懂。

贴春联首先要弄明白那副春联应该贴在哪里,要讲究春联内容,春联宽度和高度要与门和物相对应,千万麻痹不得,否则会闹出笑话。神位更要选好位置,如门神必须贴在家里出门口里面,对联是“上天言好事,出门保平安”。门外要贴上“出门见喜”,院子里要贴上“春光满院”,水缸要贴上“清水满缸”,人力车要贴上“日行千里”,封箱要贴上“出入有风”,炕上和床头要贴上“身体健康”,粮囤要贴上“五谷丰登”等等。记得小时候,有的家大门春联左右字数就不一致,更别说上下联是否正确了,闹出了笑话。

还有我们村有一个文盲,村里人都叫他“老向的”,平时爱和别人开玩笑,不管大姑娘小媳妇,还是大辈小辈,一律不放过。每年过年让别人给他家写春联(那时候没有卖春联的,每年春节都是村里几个有文化的人包了全村的春联书写工作,要几个晚上才能写完),都会故意刁难他,不拿包好烟绝不给他写。有一年,村里几个秀才商量好了要戏弄他一下,给他写了“咱村老向,姑老满炕,光看不要说,谁说谁是鳖。”,说是炕贴,让他贴在炕边的墙上。结果大年初一去他家拜年的人笑倒一大片,他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等大家念出声来,气得胖叔大骂写春联的人,当然也不会真的生气,知道是给他开玩笑的,赶紧把炕贴撕了下来。

剪贴窗花也是春节必备的盛装,有红的,有黄的。图案内容有狮子、公鸡、牡丹花等各种动、植物等,如喜鹊登梅,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莲(连)年有鱼,鸳鸯戏水等等。当然了,贴窗花是姑娘们的拿手好戏,我可帮不上忙。

除夕之夜,伴随着“啪、啪……”、“咚哒、咚哒……”的鞭炮声和二踢脚声,拉开了过年的大幕。小时候,村里一位大爷是我父亲的朋友,爱“守岁”,每年的除夕都要到我家陪我父亲坐上几个小时。他常说:“唉,又是一年,今天晚上再不多坐会,就到明年啦!”老哥俩,吃着花生,围在火炉旁,各自谈论着今年的收获,规划着明年的未来。而我,为了明天起五更,早早地进入了梦乡。

大年初一凌晨是最神秘和庄严时刻。凌晨四点,父母悄悄地起来,一人点上柴火,将提前放入大锅里的馒头、枣花、花糕和五更菜(五样菜,如白菜、粉条、胡萝卜、菠菜、蒜薹等)熥好,另一人将各位神灵前的蜡烛和香点燃,摆放好箔、金银元宝。

等将熥好的馒头、枣花、花糕、五更菜摆放在神灵前,磕完头、烧过香箔、元宝,许过许多大吉大利的愿以后才燃放鞭炮。我们哥几个没有睡醒时,父亲会在我们住的屋窗户外放几个鞭炮,把我们震醒。起床后,父母不让我们大声说话,不让去厕所。同时,父母在三十晚上,将菜刀、铁锹、火柱、扫把等藏起来,说不能看到这些凶器,不能大声说话,唯恐“惊醒天上人”,怕吓着各位神灵,真有点做贼的感觉。

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饺子前都要到祖宗三代和各位神灵前叩拜许愿,再给父母磕头。这时,不管家里多么困难,父亲都会每人给一份压岁钱。

凌晨五点,是鞭炮声最热烈的时刻。鞭炮声表明已经给祖宗三代、各位神灵供奉了香、箔、金银元宝和饺子了。到了六点左右,村里人声鼎沸,大人的脚步声、小孩子的喊叫声和鞭炮声,还有不协调的狗叫鸡鸣声此起彼伏,大拜年开始啦!村里按家族和辈分自然地结成队。首先给家族的祖宗三代灵位磕头。大家相互问候,“过年好!”、“今天起得早不早?”、“爷爷奶奶在那院?”、“大爷大娘今年在大哥还是二哥谁家?”等等。

到了外姓长辈家,还没有进屋就大家齐声喊“xx给你磕头啦!”,这个时候长辈边拿着香烟、瓜子和花生、糖果分别给大家吃、抽,边说“不磕、不磕,大家都长一岁”、“冷不冷,过来烤烤火吧”等等。当然不会真的磕头,这是对长辈的尊敬,话虽然不多,都是客套话、重复话,但也是真诚的祝福,同时也是劳动一年难得去他人家一次和相聚的一刻。

其实,小时候拜年我只是跟在哥哥们后面,好多家我还没有进屋,大哥哥们就已经掉头回转了,具体对长辈怎么称呼都不知道。每年初一,都会提前把“新衣服”所有的口袋腾空,这样可以挣许多糖果、花生等磕头礼品。但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拾炮,进入别人家院子,就先找“红花一片”的放炮地,看看有没有漏掉没有燃放的鞭炮,不管是有捻无捻的,拾到了就特别兴奋,自然会收入囊中。

大年初一也是我鞭炮丰收的日子。进入腊月,每天都会和同龄伙伴们用溜溜球、硬币等作为“赌”具,进行输赢鞭炮游戏。在我们村,我是最大的胜利者,每年都会赢二百个多鞭炮。大年初一是他们还“债”的日子,小朋友们都很守信用,有了鞭炮自己不舍得燃放而用来还债,不足部分偷偷地把家里买的长鞭炮缠掉几个,还不够还债的也会许下承诺。那个年代,每当他们给我鞭炮,我都会特别高兴,永远不会嫌鞭炮多。我会把几个鞭炮捻子缠在一起燃放,也会把鞭炮放入空烟盒里,来个孙悟空空中翻筋斗,也会把鞭炮插入雪堆里,来个雪中飞花。在小伙伴们的羡慕中,独自享受燃放鞭炮带来的乐趣,放几个就像毒犯吸毒品一样,那叫一个过瘾。

唉!时过境迁,物以稀为贵。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几万几万头的鞭炮和烟花放在家里,让儿子点着玩他都懒得去。但现在的孩子们永远也体会不到我小时候燃放鞭炮带来的乐趣和兴奋。

小时候母亲常说“懒老婆,盼正月。正月的节日多,好吃不做活”,慢慢地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大年初一,是“人日”不得干活;初三是米的生日,不可以吃米饭;初五“送五穷”,要吃饺子,捞银子;初七是“咬灾日”,必须吃饺子;初十是“煮老鼠日”,也要吃饺子;还有三、六、九吃疙豆。反正每天都有“吃”的理由和典故。所以,过年前,每家每户都会准备好多好多吃的东西。当然,老百姓辛辛苦苦劳动一年,也该歇歇脚了。但所有的风俗习惯,总离不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都是为了祈福来年平安幸福、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正月初十以后,街上买灯笼的多起来。都是用高粱杆拆成空壳长方体,将在白纸上描绘的三国、水浒、大唐人物和花鸟图案粘在四周,制作成纸灯笼。虽然简单,但图案形象逼真,憨态可掬,彰显农民艺术家的手笔。晚上,男孩子们从家里挑着灯笼出来,比赛看谁的灯笼亮,谁的图案好看,谁的灯笼里蜡烛燃放时间长。凑到一块,就会用灯笼碰撞,看看谁的牢固,自然一会就有孩子的灯笼散架了,也燃烧起来,哭着跑回家去。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老家都称作小年),也是我期盼的日子。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烟花,都是用土硝和铁屑做原料制作的土烟花。所以,每天都会到街上看谁家装的土烟花多、烟花药量大。到了元宵节晚上,家家户户把烟花摆放到村东头的庙前,烧香叩拜,烟雾缭绕,默默许愿,伴随着鞭炮声,一个个土烟花梨花盛开,一枝枝穿天猴直上云霄,意欲与嫦娥约会,有的穿天猴还是带炮的,嗉屡屡……啪。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是最好的写照。“这个好,梨花多,像天女散花”、“这个不行,红赤楞的,不好看”,听到评价不好的家庭都会默默记在心里,不是不舍得花钱,是卖土烟花的人糊弄了他,暗暗地骂着卖土烟花的人,明年绝不会再买他的烟花了,“这不是让我在神灵前丢人吗?”

正月十六是烤火节,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烤百病”。家家户户提前把棉花杆、树枝、碎木材等可以燃烧的材料晒干,天刚蒙蒙亮就在自家门前烤起火来。长辈们说,烤百病来年能够消除百病,身体健康。同时要烤至少八笼火,所以在自家烤了,还要继续到其他人家门前去烤火。顿时,整条街上人流如梭,烧火材料没了又从家里抱来一大堆,反正农家也不缺烧火材料。

大人们将小孩的棉衣、棉裤在火上烤热,跑步回家让孩子们赶快穿上。慢慢地,街上孩子们多起来,有拿灯喳的,有拿木棍的,还有调皮的孩子偷偷地向火堆了扔鞭炮的,炸的火花满天飞,结果把自己的棉衣服烧了一个大窟窿。这些传统节日许多不用花钱,可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

尝尽了人间烟火和人生百味,守望生活如初的美丽。想想小时候过年的热切期盼,玩得那种疯狂;想想1983年开始的几届春节联欢晚会是何等的盛宴,多少人天不黑就跑到有电视的人家占地方,大家围在一起,嗑着瓜子、吃着花生、聊着一年开心的事情。每一首春节晚会的歌曲都会流行好多年,每一个春节晚会节目都让我流连忘返、记忆犹新。

现在生活好了,过年却没了激情,还成了一些人的心里负担,高兴地只是移动、联通、电信等公司。从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一,手机不停地群发着一个又一个网上摘录的拜年信息,一声亲切的问候也没有了。车子多了,亲自登门拜年行动的却少了。

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永远是中国人民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无形资产,是中国人民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人民不能丢!也丢不起、丢不得!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该爱我中华,爱中国文化,爱中国传统节日!

作者|宋永章。

公众号|邺城文学。

童年春节作文仿冰心篇五

冰心先生的《小桔灯》到现在还在好多人眼前摇曳,而萦绕我眼前的却是30年前童年的那盏春节时给我带来多少金子般美好回忆的破旧的玻璃灯笼。

在我们东北乡村,在我关于童年的记忆中,冬天是白茫茫大地一片嘎嘎冷,有“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之说,可知天寒地冻滴水结冰的北国风光,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是单调无奈冰冷和蜷缩在家,那句“下雪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怕是多少年来对当时贫乏的精神生活最好证名了。然而,风越严寒树越挺拔,家越贫穷人越会寻找快乐,在我的印象中,风雪没有阻挡住小孩子奔跑欢呼的脚步,严寒没有阻挡住小孩子晶莹晶亮的汗珠。那时一点一滴的快乐,是用十二分的童真加上力气、勇气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换来的。

玩具是没有的,自娱自乐也算是唯一的体育锻炼工具是爬犁,成天价长在冰上,比赛谁滑得快花样多,早已不新鲜,只是日日疲且乐之而已;或在雪后用柳条编的笸箩扣鸟,可惜多半是火候掌握不好扣得少而又少,鸟的种类少兼不好看,也无多少趣味;或是约几个小孩到一条小河上凿冰捞鱼,因为力气小,不肯走远,多半图个热闹并无太多收获,也偶尔随了大人帮个下手,捡几尾鱼入筐,数着数目大呼小叫,虽也快乐,但少了一点儿童的生动鲜活和难忘。由此我更珍视那盏破旧的玻璃灯笼。

年关到了,照例我们在吃完年夜饭之后要守岁,子时过了要出去给全堡子拜年,这就需要一盏灯。家境窘况,过日子精打细算,一切费亮的活计都是尽量在白天做完,蜡头都是紧着使的,几乎没有多余的蜡。而摸黑出去太没兴致又害怕,又怕遭人笑话,做灯笼难于上青天,找蜡头坐在罐头瓶子里比较流行又比较可行。于是老早藏下个罐头瓶子防止被卖了废品,寻摸好一小截蜡头,做了个漂亮的小木棍,跟谁要一点红毛线,都清洗一遍,只等最后放蜡头了。然而竟没有做成,因为我在冰冷的厦子里给大人找过年用品的时候,十分意外地找到了一个破旧的只有三块玻璃的灯笼罩,带有提梁底座支架,可以旋转,木棱上刻着花纹,玻璃是彩色的,记不清是什么图案了,是早些年家中用过的。这给了我太意外的惊喜,可哪淘弄玻璃去修理,白玻璃都难找,何况是找彩玻璃,谁家都不富裕。于是我开始翻箱倒柜找花布,在仅有的几块碎布头里比了又比量了又量,求母亲裁剪好尺寸,找来父亲帮忙,像镶玻璃一样,用玻璃条子把花布钉好,灯笼修好了。于是我热烈盼望除夕之夜早点到来,好让我有显摆出风头的机会,等啊等盼啊盼,三十儿到了,早起穿上新衣服,顾不得戴帽子戴手套,趿拉着鞋,把小蜡坐在灯座上,点着放好灯架,提着就跑出去了,可惜大白天的也看不出灯有多亮,兴奋之余失望跑回来,倒遭到大人们不少笑话,于是盼天黑。

天遂人意,冬天白天短说黑就黑了。风风火火地点着蜡,拎着灯笼又跑出去了,走出家门却又故意慢下步子,随意弄出点声响,生怕遇不到人,遇到了人家又没注意。可惜人们此时大多在家,没看见几个人,得到的赞美太少,自己倒是紧张着急得出汗了,悻悻而回。

年夜饭也吃完了,虽没到子时,但我赶紧下地提着灯笼到各家去拜年了。那时,兴许是业余文化生活很贫乏,蜷在家中又没意思,各家住得又近,大家都很能合得来,成年男人年关时不少是相约在邻居某家赌钱,通宵不归,不守岁的,老人妇女孩子一般才在家守岁。守岁中间,不知起于何时,又时兴穿插给邻居德高望重身份特殊或是孤寡老人拜年,当然也有一点彩头好赚,一二分钱上下。而他们往往也愿意给,这是一年来他们在乡邻中获得的特殊荣誉,因为小孩子去谁家往往是大人授意的,小孩子又不是很多,同一家的孩子只准去一个代表。

走在积雪皑皑的乡村路上,火红的年味顺着灯笼光流淌,伴着脸上无法掩藏的喜兴和得意,谛听自己噗噗跫然的足音,心里想着拜年话,别有一番滋味。一路上遇见小孩子了,就主动搭讪相约去某家,实则更想让他看自己的灯笼,比下他的罐头瓶子,收获好多惊奇和赞美,竟意外地得一些糖果,条件是给对方提一二分钟,结果一起拜年的队伍就壮大了,无形中就被簇拥在人群中心,颇让人感到惬意。还有一个,竟“自惭形秽”径自离去了,就更加让自己得意。一路上话格外得多,脚步格外地轻松。狗吠声声中进到一户人家,先是大家一起吹蜡烛,然后在昏暗的`灯光下站排给老人问好,老人的家人则一边拿出各式好吃的,让我们到炕前来,抓起一把就往大家的兜里揣,然后再放到手里,往往是一块糖刚剥下纸还没来得及吃,又有瓜子花生塞进手里。这是我们小孩子喜欢的,那时候一年到头想吃这些东西,机会很难得,橘子根本没见过,苹果吃一回好似吃人参果,就是自家逢年过节,好吃的东西也是只允许少许品尝,大多是只可远观不可近动的,要等所有客人走后,才能一饱口福,也许连招待客人都不够,那就更没机会解谗了。所以那时的东西虽然跟现在没什么两样,但每一个孩子都觉得分外香甜。后来不知怎么大家竟一起议论起我的灯笼来了,纷纷赞美,现在回想起来,大概那是当晚最鲜艳夺目的图画了,我当然又添油加醋,惹得老人讲起了老年间的故事。说一人夜半归家,途中遇一狼从后背偷袭,人立后将前爪搭在那人身上,那人不敢回头,以防狼咬他的喉咙,只好死死抓住狼前爪,并用脑袋顶住狼下颚,狼则用后爪撕挠人后腰,想拼命挣脱,人后背受伤棉衣尽破鲜血淋漓,很危险,幸亏看见不远处有灯火,于是呼喊求救。人们拿着灯笼木棍铁锹赶来救助,从那人背上打死了狼。虽然我们听得毛骨悚然,但在童年的记忆里,却又是惊险而珍贵的,令人终身难忘。临走,老奶奶给了我五分钱,让所有的人惊奇。我知道这是灯笼的功劳,大家也一致这么推断。后来怎么走回家的,又拜了几家,到现在还是个空白。经历多了,才知道人生也可能因为一点出奇或是意外而改变,包括命运。

当晚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是要小孩子完成的。也不知起于何时,除夕夜12时鞭炮鸣响之后,小孩子三五成群一手持铜盆(当然没有铜盆,铁盆铝盆也可以,只是声音敲出来不美),一手握短棍,沿村路敲击,同时口中喊些“过年了”、“抓小偷”、平平安安、红红火火祈福之类的号子,前呼后应,左敲右和,声音震天,但不许打坏盆,小孩子还需检查是否有起火的征兆。一路下来,形式多于内容,几乎从没发现过火灾,大人早已检查多遍了,谁也不敢大意,要是等小孩子发现,事情就坏了,而小偷此时也是绝对要过年歇业的,我们那当时讲究的是过好年,小偷此时也讲良心,不然,遭全村人唾骂,罪莫大焉,所以就是图个喜庆吉利,壮壮声势。但这些,需要有灯笼指引和照亮,于是我又打着灯笼走在最前方,去哪不去哪,并无固定路线,全凭前头打灯笼的人开路,小小的我,手提灯笼,着实风光了一回,既不担心敲坏了盆,还不累人,又比后面打灯笼的露脸,别提多么舒心了。可惜用灯笼的时间很短,小孩子好东西吃了,钱也得了,鞭炮放过了,盆也敲了,就倦得快,很快就四散回家了。

这盏灯笼似乎就用过这一次,从此就可能成了个摆设,多半是闲置,也不知放于何地毁于何时,因为我再也没有关于它之后的任何印象,似乎我们小孩子集体给老人拜年以及敲盆呼喊的活动,也从此断了线,再也找不到线头,不能接续,成了令人追忆感怀的绝唱了。而她的来去,到现在也还是个谜,没有任何记忆。只是每到年关时节,不知怎的,我就会想起它,想起那时贫穷但又快乐的岁月和那年味悠远韵味十足的春节,似乎那模糊的红火喜兴的烛光就在眼前,一大群孩子正伴着清脆的北风,捂着红苹果似的小脸,那清脆的笑声就回荡在天边,回荡在今天。

童年春节作文仿冰心篇六

妈妈的童年和我的童年不太一样。

她是滚着银色的铁环,在田间跑来跑去。

她是趴在地上弹弹珠,弹得不亦乐乎。是中午趁着大人们睡着了,发出了“咕咕咕”的`暗号,和朋友们偷偷地出去,迎着烈日捉知了。

是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放爆竹,等爆竹放完了,年过完了,又会生出一丝惆怅。

是用收集来的报纸折纸炮,和小朋友们比赛,把手打得通红。

是和朋友闹矛盾,两人在田埂上打架,最后都滚到了泥巴里,都成了“泥娃娃”。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哈哈大笑。

是吃驱虫的宝塔丸,因为几岁就吃几颗,所以羡慕哥哥们可以多吃几颗,盼着能够快点长大。

是偷偷把家里没用完的酱油倒掉,用空瓶子去换冰棍吃,最后被大人发现,臭骂一顿。

是下课时玩“挤油”的游戏,讲台上一排人靠着墙使劲往中间挤,有淘气捣蛋的突然把身子从中抽出来,讲台上顿时倒了一大片,台下的人乐得合不拢嘴。

是清晨,拿一个玻璃瓶,里面放一些米粒,再把它放到池塘里,等到傍晚再拿起来,瓶里早已装满了贪吃的小鱼。

妈妈的童年是调皮的,是多彩的,是无忧的。

童年春节作文仿冰心篇七

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到来了,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新年的味道。看到街头巷尾雀跃而不知疲惫的玩耍的孩子,听到屋后的嫂子朝着暮色的巷子悠扬的喊着:三丫,四孩儿,回家吃饭啦----此情此景似乎是一种记忆的重现。

最近自己变得多愁善感了。生活中的不经意也能缭动一颗敏感的心弦,或许升级当了妈妈的缘故吧。人一旦身为人母,在哺育儿女的细节里,总能回忆起父母哺育我们时的点点滴滴,体会那份沉甸甸的爱时,别有一番滋味与心间。陪着孩子成长,似乎自己又成长了一遍,这种生活就像电影里的倒放。时光总是如此,剥夺你青春年华时那样冷酷,而体味人生的个中滋味时又是那样浓烈。

多么熟悉的一幕啊,这不是发生在昨天吗?我怀抱着婴儿,听着窗外或近或远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心里默默地给孩子讲起妈妈童年过年的故事。

我是80年代出生的,打我记事起生活已经很好了,很好就是指能吃上细粮了。吃上纯麦子的煎饼,喝上很稠的大米粥,家里有板油偶尔也能吃上菜了。或许有的家庭会好一些,但对我们这个姊妹多的大家庭来说,这样的日子就是好日子了。还有比这更好的日子也有,那就是我们企盼的过年了。

临近过年的时候,父母都会给我们姊妹几个添置点新衣裳。有时是买的,有时是姐姐的衣服改的。记得最深刻的是父亲赶年集的时候会给我们每个人买一双新袜子。接过崭新的颜色鲜亮的袜子,心里那个美啊,赶紧放到鼻子上闻一闻,特别的好闻。。。

我家有块宅基地,在村庄的后面。约摸有两三分左右吧。几年前父亲在地的边上种栽了几颗竹子。没想到年复一年的,这几颗竹子把这几分地繁殖满了,密密层层的郁郁葱葱。哥哥姐姐常带我和妹妹到这片竹林去玩。在这里我们掏过鸟窝,粘过知了,扒开厚厚的竹叶捉过蚯蚓当鱼饵。这片竹林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太多快乐的记忆。最重要的是,这片竹林满足了我们全家过一个丰盛的大年的心愿。现如今,这片竹林依然茂盛着。

母亲常说,竹子啊是穷人的年。那时候不太懂,现在懂了。在那个不太富裕的年代,人们为了过年是需要攒钱的。而我们家年夜饭上的丰盛甚至我们姊妹几个的新年礼物就指望这竹子啦。在我们这里临近过年的几天哪里都逢集,而且在这样的冬天里过年的时候人们喜欢买颗竹子支在门口,一是竹子青枝绿叶好看,二是竹子与珠子谐音,图个吉祥。所以,我们要把珠子砍下来去集市上卖。卖竹子是要赶早集的,所以天不明就要去砍。砍伐的头一天,父亲就开始去竹园根据竹子间的间距以及竹子的年龄用石灰把要砍得竹子抹上样,一般根部有点泛黄的竹子是陈年的老竹子,这样的竹子要把它伐去,留出空间待明年的春天好繁茵新竹。做好了记号,晚上大半夜的父母就拿着手电筒去竹林了。我那时因为特别的担心天明之后父亲不带我去赶集,所以这一夜我一听到父母起床的动静就机灵的醒来。记得父亲背着我在前面走,妈妈拉着板车跟在后面。夜很静,很凉。偶尔谁家的狗汪汪叫几声,显得声音特别的响,然后就窝在主人的门口继续睡觉。来到竹林,我趴在平板车上,盖着父亲军绿色的旧大衣,听着父亲与母亲低声的说话以及咔咔的砍竹子的声音慢慢睡去。迷迷糊糊中我趴在捆满竹子的平板车上,父亲的背则弯成弓样的拉着车往集市方向挪。集市离家有8里多路,走半道的时候父亲把他的棉花袄脱下来,盖在我身上。只穿一件破旧的毛线衣却满头冒汗。依然记得父亲那汗味的带着他的体温的棉袄,盖在身上好温暖。

到了集市,赶集的人很少,都是出摊卖东西的。父亲找个空闲的地,把一车竹子按照档次卸下来。10块钱以上的放一堆,一般的放一堆,最孬的给钱就卖的放一堆。卸完竹子,赶集的人也陆陆续续的多了起来。父亲卖了第一颗竹子,拿着钱到不远处热气腾腾的粥摊给我端来一碗粥还买了两根油条。我喝着喷香的粥吃着油条,早已把早起的疲困和一路的颠簸忘的一干二净了。记得那时候的粥很稠,一口一个小喔喔,而且还不粘碗,喝完粥的.碗特别的干净。吃饱喝足之后,我就看着父亲忙着给买主挑竹子。竖起来这颗,看看叶子,竖起来那颗看看直不直。大的嫌大,小的嫌小,直到买主挑到自己满意。讨价还价后从衣兜里摸上半天,摸出一个小布袋子。打开布袋,把食指放进嘴里舔一下,一张一张仔细的点。最后零头是不会给你的。父亲接过一扎零钱,也不计较。乐呵呵的把买主挑好的竹子放在买主那破旧棉花袄的肩上。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买主都这样,有的买主穿的很干净,脸庞没有那么黑,体型有些微胖。他们在那里默默的亲自挑,只要看上眼的,就放在一边。之后叫父亲:老板,过来算帐。父亲赶紧过来,一颗一颗的报价,并不时的以一位种竹人的口气啧啧的称赞买主挑的竹子。最后父亲报出总价,零头父亲就直接给省了。买主微笑着不说话,掏出钱,麻利的点了递给父亲。父亲接过崭新的毛票,高兴的朝我挤挤眼。待到日上三竿的时候,一车的竹子就就差不多卖完了。剩下的几颗有的是夜里装车折断的,有的是特别小的,有的是叶子黄的。只要有人问,给钱就卖了。这时父亲也有些累了,坐在板车沿上拿过放钱的烂皮包,在那里认真的数钱,嘴角一抹满意的笑。阳光下父亲的额头闪闪发光,父亲用那件破碎了的毛衣袖子揩揩额头,转过脸问我想吃什么。我看着熙来攘去的人群,玲琅满目的年货,哪有心思吃东西。突然,呯啪呯啪的鞭炮响起,我赶紧捂上耳朵,仍感觉平板车都被震得微微颤动。原来,对面有个卖鞭炮的摊子,看着人越来越多,为了让大家放心购买他家的鞭炮又响又不间断就现场放了一挂。放完鞭炮摊前的人更多了。人群中有人啧啧的称赞,有人肯定的点头,脸上摆出鞭炮行家的表情。于是人群开始骚动,接着出现争抢购买的场面。父亲默默的走过去,不一会也争着买了几挂红色的鞭炮。这时,哥哥姐姐们在家吃完早饭,骑着自行车也来到集上。远远的我看到哥哥的眼睛四处张望的搜寻我们。我乐了,颠颠的跑过去。父亲找到一个空闲的地方把车放下,车上的竹子也让父亲送给了旁边摆摊的替我们照看车的人。于是,父亲领着我们姊妹几个高高兴兴的朝着集市的深处走去。。。

年30这天,家里很热闹。

母亲洗菜刷碟剁馅子,父亲倒油烧锅炸丸子,哥哥姐姐们也被使唤着擦桌子,搬凳子,扫院子。我呢,呵呵,嘴里嗑着瓜子,兜里装着糖果到大门口和小朋友玩扛大刀(游戏)。直至暮色朦胧时,听到母亲拉着长长的声音召唤我回家吃饭。吃的肯定是肉馅的饺子,好香啊!满口的香味至今还记得。现在却没有那么好吃的饺子了,或许是物以稀为贵吧,在那样的岁月里,年头到年尾是吃不上几顿肉馅的饺子的。也或许自己的味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麻木。饭后,我们姊妹几个看电视上家家户户过大年的节目,原来电视里他们也在过年,也在放鞭炮,放烟花。这时,母亲则悠闲的包着素馅的饺子,父亲则坐在炉子的旁边烤买来的猪头。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话,有时父亲会偶尔讲到卖竹子的事情,母亲笑眯眯的听着。直到眼皮睁不开瓜子嗑一地的时候我们终于恋恋不舍的爬上铺睡觉。心里还想着明天过年啦。

睡的正香时被母亲轻轻的叫醒,困得眼睛都睁不开。只是闭着眼张嘴接住母亲塞过来的东西。好香的肉啊!母亲说父亲把一锅肉刚刚煮熟,趁热赶紧吃点。我狼吞虎咽的吃了几口,倒头又睡去。

家里呯嗙呯嗙的鞭炮惊醒了睡梦中的我。啊!天明了!今天过年了。赶紧拿出放在枕头底下没舍得穿的新袜子,穿上妈妈给准备的好整齐干净的衣裳,一咕噜爬起来。这时,母亲早已准备好用桃树枝泡好的洗脸水,老人说用这种水洗脸会越来越漂亮。洗罢了脸,开始给父母行磕头大礼拜年。这时父亲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我们一人一张。而我的那张却是最新的。接着,母亲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招呼吃饭,满桌子好菜是平时没怎么吃过的,鸡鱼肉蛋一样不落。摆满了满满一八仙桌子。此时也顾不上吃了,狼吞虎咽几口就跑出去给叔叔大爷拜年了,磕头,赚压岁钱,大包小包的装瓜子,糖果,还有果子。

拜完年姐姐领着我们一起去村西头的代销店里买东西。每人都挑自己喜欢的买。而我买的是我平时帮妈妈打酱油时看到的漂亮的头花还有一毛钱买10个好看又好吃的糖豆。这一天无论怎么疯玩,家长也不责怪,所以玩的也肆无忌惮。直至暮色已深也不舍得谢幕这快乐的一天。记得我还曾傻傻的告诉母亲:妈妈,我想天天过年。。。

然而,无论你再怎么不情愿,过年这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心里刚有一些怅然又迎来了初二这一天。早早的舅舅骑着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来我家叫我们了。舅舅生养了7个孩子,生活让他早早的弓了背,弯了腰。舅舅来了,爸爸很热情,母亲在锅屋里忙着炒菜。我跑到舅舅身边,给舅舅倒酒。舅舅便用他的大手摸摸我的头,他的手很温暖,却很喇人。舅舅一把把我抱着坐在他的腿上,我看着舅舅只喝酒却不吃菜。父亲一个劲的招待,可舅舅依然只喝酒闷闷的不怎么说话。他说在家的时候想喝了就去代销店里喝一小斗,不用就菜。父亲同情的看看舅舅,满眼无奈。饭后哥哥姐姐都不愿去舅舅家,可我愿意,因为舅舅每年都会给我压岁钱。小时候,似乎谁的压岁钱多,谁最快乐。我是当天去要当天回的,因为初三我要跟爸爸去大姑家喝羊肉汤,初四去二姑家和表哥表姐一起疯玩。但是,三姑家我是不去,因为三姑夫是学校的校长,一脸严肃,见了我老喜欢问一些我听不太懂的问题,很无趣。

这种快活的日子一直到正月十五,学生归校,农民归田。

童年春节作文仿冰心篇八

如今的春节早已经变得淡漠了,就如同普通的日子,很快便在琐碎的生活记忆中销蚀了,早没了从前过春节时的热情。

还记得七十年代童年时的春节,那时的人们生活很清贫,一年中最大的诱惑就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几天鱼肉白面大米。大人们一进腊月就都喜气盈盈的,谁见谁都笑,小孩子们更是兴奋,每天掰着手指头倒数,盼着那一天早点到来。我记得我们家一般从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开始做好饭吃,一直吃到正月十六。我母亲常说:“过了十五过十六,过了十六照原旧。”意思是说,过了正月十六就要按原来的方式来吃饭穿衣,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一年当中美好的生活即使如此短暂,也足以令人向往。

春节期间可以穿得好,这令我难以忘怀。我小时候,同其他小朋友一样,平时都穿旧衣服,只有过年过节才能穿上新衣服,这就使那些爱美的小孩子盼望过年。那时的人们穿衣都是自己做,几乎没有买现成的,对我们小孩来说,穿新衣新鞋是只有过年才有的,平时几乎每个人都穿带补丁的衣服。那时,社会上提倡艰苦朴素,说是一件衣服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实际上,一件新衣服如果经常穿,哪能有三年新?新衣服常常是缝好了放起来,一是走亲访友时穿,二是过年过节时穿,这才有了新三年的概念。为了使衣服穿得长久,我母亲给我做的衣服一般都比我的体形要大一些,随着年龄的增加,衣服就逐渐合适了,等到衣服穿不上了,衣服就穿破了。在新春佳节之际,许多小孩子都穿上了暂新的衣服,常在一起比谁穿的衣服更漂亮,使年味显得更加浓厚。

春节期间还能够走亲戚,这也是我感兴趣的事情。那时候,人们一年四季都很忙,于是,大家便自然利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这也是千百年来的习惯。走亲戚不仅能够见到久别的亲戚,还能吃到各家做的不同风味的佳肴。我向亲戚问一声“过年好!”亲戚一高兴,就给压岁钱,有给两毛的,也有给五毛的,最多还有给一元钱的。那时接到一元钱,就像今天拿到百元钞票一样高兴。

放鞭炮也是过年的`一大习俗,只是那时由于人们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所以只会给孩子们买区区几挂小鞭,根本舍不得买很多鞭炮和五彩的烟花。对于这来之不易的小鞭,孩子们当然不会整挂整挂的燃放,而是会把鞭炮散开,一个一个的点燃,以便从中慢慢体会燃放鞭炮的快乐。

那时家家户户都没什么电器,个别的人家会有一台收音机就很不错了,三十晚上自然没有如今全家人一起看“春晚”的乐趣。全村只有村上才有一台黑白电视,我们几个小孩便会挤过去看,那时也没有什么电视节目,记得那是1978年的春节,大年初一的节目竟是一部重拍的电影《平原游击队》。

三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孩子一晃也成了大人。如今,过春节时,人们除了在那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五颜六色的烟花里和精彩纷呈的春晚节目中尽享欢乐,“年”味在不知不觉中淡了很多。今天的小孩子也远远不如那时的我们那样期待春节,春节早没了诱惑,既没有了吃的诱惑,也没有了穿的诱惑。但从这春节习俗的潜移默化的变迁中,我体会到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由“贫穷”到“富足”的沧桑巨变,感受到了伟大祖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发展的铿锵足迹。

童年春节作文仿冰心篇九

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的。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上放些烟火。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大多是一圆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

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鼓乐前导,后面就簇拥着许多小孩子。到我家门首,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于是他们就穿走演唱了起来,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耍完了,我们就拿烟、酒、点心慰劳他们。这个村的花会刚走,那个村的又来了。

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的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从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

的,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同时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个灯市,这一条街上大多是灯铺。我家门口的万兴桶石店,兼卖各种的灯,元宵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

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采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

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童年春节作文仿冰心篇十

今天我要当一名小记者,我要采访我的妈妈,我要采访妈妈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

我:妈妈,你们小时候能吃饱饭吗?

妈妈:能吃饱饭,吃的都是xxx姥蒸的馒头,擀的手工面,家里的菜都是自己在地里种的。

我:妈妈,那你们小时候的零食是什么呢?

妈妈:我们那时候没有什么零食,放学回家时很饿,就只能先吃一些馒头填饱肚子。

我:你们小时候都穿什么样的衣服?

妈妈:我们小时候啊,都是用棉花和布做的衣服。冬天很冷,都是xxx姥给我们做的棉衣和棉裤。

我:你们小时候是怎么去上学呢?又是几点上课呢?

妈妈:我们平时都是步行去上学。平时五点左右就起床,准备去上学,六点就开始早读了,因为天还没有亮,每人都要从家里带一个蜡烛来上课。七点左右就要再回家吃早饭,吃完早饭还要再来上学,非常麻烦。

我终于知道妈妈的童年了,原来我们比他们幸福这么多。每天都有人送我们上学,每天都可以吃到零食,爸爸、妈妈也非常爱我们……我一定要珍惜我这美好的童年!

童年春节作文仿冰心篇十一

腊月30下午,爸爸忙着贴春联,我和弟弟忙着帮爸爸抹浆糊,我们在大门中央贴了一个大大的福字,大门两边贴上了喜庆的春联,上联是“银蛇携福气”,下联是“紫燕舞春风”,横批“新春大吉”。我们很快就贴好了春联,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非常开心。在大门的两旁爸爸还挂起了两个大红灯笼,预示着新的'一年里日子越过越红火。

除夕早晨,我穿上新衣服,就和弟弟看爸爸放鞭炮。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从我们耳朵里穿过,好象要把祝福送到千家万户,我们开心极了。夜晚,我们吃过晚饭,我就和爸爸、妈妈和姐姐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那精彩的表演让我心情豁然开朗,有相声,有小品还有歌舞……非常好看。

大年初一我刚起床,就发现枕头底下有压岁钱,弟弟也有,我们开心的笑了,然后我们吃完饺子,就去奶奶家拜年,拜完以后,爷爷奶奶,就给我们压岁钱,还把好吃的都拿出来了,给我们吃,我们都非常开心。

我喜欢过年,过年真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