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灵岩景区导游词(通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5:13:30 页码:13
最新灵岩景区导游词(通用11篇)
2023-11-21 05:13:30    小编:zd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做出改进。实例引用是总结文章中引用事实、案例或个人经历来支撑观点的重要手段。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内涵和写作要点。

灵岩景区导游词篇一

灵岩正当其中,人视为雁荡山的“明庭”。元代文学家李孝光云:“峭刻瑰丽,莫若灵峰;雄壮浑庞,莫若灵岩。”正道出了“二灵”审美风格上的区别。以灵岩古刹为中心,后有灿若云锦的屏霞嶂,左右天柱、展旗二崖对峙,壁立千仞。因“浑庞”而生肃穆,人处其中,顿觉万虑俱息。灵峰使人情思飞动,灵岩则使人心境沉静。但人又怕沉静太过,于是就有“灵岩飞渡”的准杂技表演。其实,灵岩也有许多奇巧的景点,如天窗洞、龙鼻水、龙湫、玉女峰、双珠瀑等,只是都被藏掖到隐蔽处去了。人皆知藏拙,不知藏巧更须具一副手眼,灵岩知此中三昧,才成其为博大。

灵岩寺位于灵岩风景区的中心,是雁荡十八古刹之一。四周群峰环列,雄壮浑庞;古木参天,环境幽绝。有人感叹灵岩寺“左展旗,右天柱,后屏霞,数千仞,神工鬼斧,灵岩胜景叹无双。”因寺境山水灵秀,名闻京师,宋太宗特赐御书五十二卷。宋真宗赐额“灵岩禅寺”。

屏霞嶂。

又名灵岩,进入南天门,迎面可见。嶂“高广数百丈,壁立于霄,色五彩相间,如大锦屏。”明刘芳誉《屏霞嶂》诗:”摩天峭壁俯禅关,炫目丹砂好铸颜。恍愧仙源迷路处,乱霞飞绕赤城山。”可谓写出了它的容采风神。

天柱峰位于灵岩寺右前方,高266米,色白体圆,立地擎天,气势磅礴。峰北侧的摩崖“辟立千仞”和“天不塌,赖以柱其间,”写得很传神。宋王十朋的《天柱峰》诗:“女蜗石烂苦为修,四海咸怀杞国忧。谁识山中真柱石,擎天功业胜伊周。”借景抒情,令人击节赞叹。

展旗峰位于灵岩寺左前方,与天柱峰相对,高约260米,状如大旗飘扬,气势壮阔。传说此峰是远古时代,黄帝征服蚩尤后,班师之际留下的大旗化成的。清袁枚有《展旗峰)诗记其事:“黄帝擒蚩尤,旌旗不复收。化为石步嶂,幅幅生清秋。”

小龙湫小龙湫在灵岩寺右侧后面的隐龙嶂底,四周悬崖峭壁,山岩色如珊瑚、玛瑙。高高的崖缝中,一道水瀑,不紧不慢地飘洒而下,晶莹剔透如珍珠般盈盈落下,楚楚动人。而离瀑下水潭二十多米处,又有石头凸起,水瀑从悬崖飞落,触石腾空结旋,然后流转飞洒,姿态十分飘逸。无怪前人有“我来看不足,长啸独凭栏”的赞叹!

灵岩飞渡。

灵岩飞渡在天柱峰和展旗峰峰顶之间的钢丝上展开,两峰高达200米,间距亦200多米。蓝天作幕布,钢丝为舞台。一组双人高空自行车出现在两峰之间,一人骑车,一人表演。只见他一会来个猴子捞月,一会来个悬空跟斗,紧紧揪住观众的心。而抛绣球等互动活动,更是把飞渡表演推向高潮。观众刚刚平静心绪,伴着当地乐清民歌,峰顶出现一个小红点,突然,这个红点纵身向悬崖下一跃,以极快的速度落下,观众的心悬了起来。然后他站在峭壁边,在呈90度直角的悬崖上停留跳跃,采集着什么,就像电影中的蜘蛛侠一样灵巧。然后,趁观众稍微松口气时,他突然翻了个跟斗直落下来,吓得观众一阵阵尖叫。只花了七八分钟,表演者就从270多米的峰顶到了山下。

灵岩景区导游词篇二

大家好!

前几天,我来到了位于济南长清县万德镇的千年古刹——灵岩寺!

灵岩寺峰峦奇秀,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构成了一副多彩绚丽的画卷。著有胜景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宝殿等十几处。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千佛塔中的40尊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历来围观者和专家都赞不绝口。我们到这的`目的是参观雕像、爬山涉水。

我们首先来到了辟支塔前。塔高54米,为平面四角形,基座为石雕刻。这里始建于宋淳化五年间(994)虽然年代久远,却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继续向前走,来到了墓塔林前。墓塔林简称塔林,位于大雄宝殿的西侧。保存着各种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座,数量之大、规模宏伟,仅次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塔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比起泉石,灵岩寺也不亚于72名泉。著有五步三泉的(卓锡泉、白鹤泉、双鹤泉)、甘露泉、万盛泉、飞泉等,最著名的还是袈裟泉。此处危崖峭壁、袈裟伴泉、别有情趣,为72名泉之一。

接下来,我们要开始爬山了。这山要比千佛山陡峭、高得多。而且,因为这几天持续下着鹅毛飞舞的小雪,路面特别滑,所以我们没有爬到顶峰。从山上眺望,著名的泰山和山下一切美丽的风景都尽收眼底。对面的山看起来真像是一个老寿星带着一帮徒弟,真是惟妙惟肖啊!在此有一胜景,那便是——白云洞。如果在夏天,洞外是飞流直下的瀑布,还有那翠绿的松柏,美不胜收。里面却是非常昏暗狭窄的小路,我们走了一半,因为黑的看不见,所以只能退出来了。最后我们从连绵不绝的一线天下了山。

游览完了灵岩寺,时间也差不多了。于是,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灵岩寺,踏上了回家的旅程。今天,我不仅了解了很多知识,还有玩的很开心。以后再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不会错过!

灵岩景区导游词篇三

好,现在我们往西走,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避支迦佛陀”简称为“避之佛”(避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宋淳仪五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该塔高54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肃穆。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在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

《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日本和尚邵元为灵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

和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一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提。明朝时,外僧修方形石室,增门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灵岩景区导游词篇四

前几天,我来到了位于济南长清县万德镇的千年古刹——灵岩寺!

灵岩寺峰峦奇秀,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构成了一副多彩绚丽的画卷。著有胜景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宝殿等十几处。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千佛塔中的40尊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历来围观者和专家都赞不绝口。我们到这的目的是参观雕像、爬山涉水。

我们首先来到了辟支塔前。塔高54米,为平面四角形,基座为石雕刻。这里始建于宋淳化五年间(994)虽然年代久远,却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继续向前走,来到了墓塔林前。墓塔林简称塔林,位于大雄宝殿的西侧。保存着各种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座,数量之大、规模宏伟,仅次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塔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比起泉石,灵岩寺也不亚于72名泉。著有五步三泉的(卓锡泉、白鹤泉、双鹤泉)、甘露泉、万盛泉、飞泉等,最著名的还是袈裟泉。此处危崖峭壁、袈裟伴泉、别有情趣,为72名泉之一。

接下来,我们要开始爬山了。这山要比千佛山陡峭、高得多。而且,因为这几天持续下着鹅毛飞舞的小雪,路面特别滑,所以我们没有爬到顶峰。从山上眺望,著名的泰山和山下一切美丽的风景都尽收眼底。对面的山看起来真像是一个老寿星带着一帮徒弟,真是惟妙惟肖啊!在此有一胜景,那便是——白云洞。如果在夏天,洞外是飞流直下的瀑布,还有那翠绿的松柏,美不胜收。里面却是非常昏暗狭窄的小路,我们走了一半,因为黑的看不见,所以只能退出来了。最后我们从连绵不绝的一线天下了山。

游览完了灵岩寺,时间也差不多了。于是,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灵岩寺,踏上了回家的旅程。今天,我不仅了解了很多知识,还有玩的很开心。以后再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不会错过!

文档为doc格式。

灵岩景区导游词篇五

导游词。

欢迎参考!

雁荡三绝(灵峰、灵岩、大龙湫),灵岩景区正当其中。“雁荡冠天下,灵岩尤绝奇”,灵岩被誉为雁荡山之“明庭”。

景区以灵岩寺为中心,后有灿若云锦的屏霞嶂,左右天柱、展旗二崖对峙,壁立千仞。因“浑庞”而生肃穆,人处其中,顿觉万虑俱息。又像一座三层画楼,底层之灵岩寺、小龙湫,中层之龙鼻洞、天窗洞,上层之卧龙谷、双珠谷,各有声色,皆有独到之处。登上百岗尖,可俯瞰百座山冈于脚下,领略“山登绝顶我为。

灵岩。

灵岩雁荡之美以灵岩为第一。灵岩因状如屏风而被称屏霞嶂,以灵岩为据点,它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周围古木参天,险峰奇石。至灵岩寺前,映入眼帘的有天窗洞、霞客亭,还有群山环抱。这里无洞不奇,无洞不巧,有的藏于两峰之间,有的嵌夹在悬崖上。

灵岩正当其中,人视为雁荡山的“明庭”。元代文学家李孝光云:“峭刻瑰丽,莫若灵峰;雄壮浑庞,莫若灵岩。”正道出了“二灵”审美风格上的区别。以灵岩古刹为中心,后有灿若云锦的屏霞嶂,左右天柱、展旗二崖对峙,壁立千仞。因“浑庞”而生肃穆,人处其中,顿觉万虑俱息。灵峰使人情思飞动,灵岩则使人心境沉静。但人又怕沉静太过,于是就有“灵岩飞渡”的准杂技表演。其实,灵岩也有许多奇巧的景点,如天窗洞、龙鼻水、龙湫、玉女峰、双珠瀑等,只是都被藏掖到隐蔽处去了。人皆知藏拙,不知藏巧更须具一副手眼,灵岩知此中三昧,才成其为博大。

灵岩寺位于灵岩风景区的中心,是雁荡十八古刹之一。四周群峰环列,雄壮浑庞;古木参天,环境幽绝。有人感叹灵岩寺“左展旗,右天柱,后屏霞,数千仞,神工鬼斧,灵岩胜景叹无双。”因寺境山水灵秀,名闻京师,宋太宗特赐御书五十二卷。宋真宗赐额“灵岩禅寺”。

屏霞嶂。

又名灵岩,进入南天门,迎面可见。嶂“高广数百丈,壁立于霄,色五彩相间,如大锦屏。”明刘芳誉《屏霞嶂》诗:”摩天峭壁俯禅关,炫目丹砂好铸颜。恍愧仙源迷路处,乱霞飞绕赤城山。”可谓写出了它的容采风神。

天柱峰位于灵岩寺右前方,高266米,色白体圆,立地擎天,气势磅礴。峰北侧的摩崖“辟立千仞”和“天不塌,赖以柱其间,”写得很传神。宋王十朋的《天柱峰》诗:“女蜗石烂苦为修,四海咸怀杞国忧。谁识山中真柱石,擎天功业胜伊周。”借景抒情,令人击节赞叹。

展旗峰位于灵岩寺左前方,与天柱峰相对,高约260米,状如大旗飘扬,气势壮阔。传说此峰是远古时代,黄帝征服蚩尤后,班师之际留下的大旗化成的。清袁枚有《展旗峰)诗记其事:“黄帝擒蚩尤,旌旗不复收。化为石步嶂,幅幅生清秋。”

小龙湫小龙湫在灵岩寺右侧后面的隐龙嶂底,四周悬崖峭壁,山岩色如珊瑚、玛瑙。高高的崖缝中,一道水瀑,不紧不慢地飘洒而下,晶莹剔透如珍珠般盈盈落下,楚楚动人。而离瀑下水潭二十多米处,又有石头凸起,水瀑从悬崖飞落,触石腾空结旋,然后流转飞洒,姿态十分飘逸。无怪前人有“我来看不足,长啸独凭栏”的赞叹!

灵岩飞渡。

灵岩飞渡在天柱峰和展旗峰峰顶之间的钢丝上展开,两峰高达200米,间距亦200多米。蓝天作幕布,钢丝为舞台。一组双人高空自行车出现在两峰之间,一人骑车,一人表演。只见他一会来个猴子捞月,一会来个悬空跟斗,紧紧揪住观众的心。而抛绣球等互动活动,更是把飞渡表演推向高潮。观众刚刚平静心绪,伴着当地乐清民歌,峰顶出现一个小红点,突然,这个红点纵身向悬崖下一跃,以极快的速度落下,观众的心悬了起来。然后他站在峭壁边,在呈90度直角的悬崖上停留跳跃,采集着什么,就像电影中的蜘蛛侠一样灵巧。然后,趁观众稍微松口气时,他突然翻了个跟斗直落下来,吓得观众一阵阵尖叫。只花了七八分钟,表演者就从270多米的峰顶到了山下。

灵岩景区是“雁荡三绝”中规模最小的一处,却颇有看点。在不大的范围里,汇集了天柱峰、小龙湫、卧龙谷等小有名气的自然景观,有《神雕侠侣》中的外景地断肠崖,惊心动魄的“灵岩飞渡”表演也很是夺人眼球。

景区内步行游览即可,出名的奇石景观和岔道处都有显眼的指示牌,不必担心迷路。进入景区大门,沿着水杉林间的游步道往里走,行不多久可见一尊徐霞客塑像,旁边的指示牌标明此处是第一处石景“青蛙聚会”,若是仔细揣摩,你会发现山顶上有许多神似小青蛙的石头。继续往前,经过“老僧拜塔”、“雄鹰展翅”等景观,大约10分钟便能来到灵岩寺前。天柱峰和展旗峰一左一右列在寺院两侧,背后的屏霞嶂如同一个巨大的椅背,让灵岩寺平添了几分庄严。

灵岩寺附近是“灵岩飞渡”的最佳观赏点,一些地方设成了茶座,让人边品茶边看表演(20元左右)。飞渡表演一般在每天上午10:30左右,下午还会有1-2场可看(以景区当日公告为准)。先是在崖壁上表演各种惊险的动作,而后是钢索上的横渡。用翻跟斗、滑行等动作模拟雁荡山人采药的场景,非常精彩。

这里也是景区的十字路口,由此继续向前直行是景区内最精华的小龙湫和卧龙谷,右边通往龙鼻洞、莲花洞,往左则可去到仰天湖。一般游客去过卧龙谷,看过飞渡即结束游程,若时间充裕也会花些时间从各种角度来欣赏这些让人浮想联翩的奇峰怪石。

其实小龙湫的水势和高度都远不及大龙湫,旱季时更显得寒酸,更多游人是冲着它旁边的卧龙谷而来。在瀑布一旁坐电梯上到谷中,眼前的翠谷是一片如同世外桃源般的小天地:断肠崖因为是《神雕侠侣》的外景地而名声大噪,游人到此总要和刻着“断肠崖”的石碑合影,再回味一番小龙女在断肠崖一跃而下的画面;龙口湖中有一尊观音像,塑像前方有两朵莲花,若是将硬币投入莲花正中的圆孔,观音脚边的莲花座便会喷水,不少游人在此丢硬币讨个好彩头。此外,你还可以走走悬空索桥,或者坐卧龙潭上的竹筏进到洞里,一睹小龙女的“寒冰床”(需另付费)。

整个卧龙谷大约20分钟即可走一圈,乘电梯原路返回。需要注意的是,旺季排队坐电梯的游人非常多,上午飞渡表演过后更是排队高峰。不妨尽早进入景区,游完卧龙谷后返回灵岩寺观飞渡,避开旅游团。灵岩距离方洞和大龙湫都不算远,大龙湫有绿色小巴可直达,通常会安排在同一游程中。

灵岩景区导游词篇六

取名叫做鸡鸣山。传说,鸡鸣山上有只神鸡,不但能报时辰,且知阴晴、晓祸福,还能劝人改恶从善。元朝时期,这一带有一伙强盗,常常到鸡鸣山下集结,之后便入户抢劫偷盗,闹的远近村庄人心惶惶,夜不安寐。一天晚上,这伙强盗在山下刚刚商定行动计划,准备出发,就听到了鸡叫声。他们以为天就要亮了,便匆匆忙忙的作鸟兽散。回到贼窝,见天上星斗仍在上半夜,就又回到鸡鸣山下,商讨继续作案的计划。谁知刚欲动身,又听到此起彼伏的鸡鸣声,只得又作鸟兽散。

待他们行至半路,仰观天上星斗刚刚移至半夜时分,就第三次返回山下,商议新的作案计划。但是,经过这三次的往返折腾,东方真的破晓,山下村庄的'大公鸡们已经齐声高唱了。强盗们惊得目瞪口呆,以为这是神仙显灵,警告他们不要做坏事,于是他们商定,从此金盆洗手,改邪归正,不再干那鸡盗狗偷,伤天害理的勾当。从此,鸡鸣山周围百里之内,出现了夜不闭户,鸡犬不惊的安宁局面。鸡鸣山从此得名,不但是灵岩寺的门户,还被列为灵岩寺外八景之首。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灵岩寺这个礼佛向善、福缘灵验之地了。

灵岩景区导游词篇七

灵岩寺水秀山青,幽绝雅静,引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墨客来此寻好诗觅佳句。咱们眼前的这座小山岗叫做黄茅岗,岗侧的这座小亭子叫做黄茅亭。别看这座小亭子不入眼,他可是当年寺僧们迎接官员的.地方,所以又叫接官亭。无论黄茅岗还是黄茅亭,之所以名声显赫是因为苏东坡大学士于元丰八年八月二十日,因奉命下齐州祭祀泰山,过灵岩时酒后醉卧黄茅岗并赋诗一首。那首诗豪放不羁,颇显有苏大学士的典型的文风,诗云:“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

岗头醉倒石作床,仰观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手东南望,指手大笑使君狂”。

如今,这首诗镌刻在千佛殿西侧墙壁上,过一会大家一看便知。不仅东坡先生的诗意狂放醉游人,那豪放如游龙的笔法更令酷爱书法艺术的游人陶醉。所以,游人每每至此,必于黄茅亭中坐,更要在片麻石上躺,那“岗头醉倒石作床,仰观白云天茫茫”的潇洒与放浪便于不知不觉中浸润到肌肤与骨髓中去了,如果哪位游客朋友有兴致的话,不妨去岩石上躺一躺,找回一些东坡先生狂放不羁的豪放情怀。

灵岩景区导游词篇八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园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天台国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大门守护寺院的安全,走过“聚美”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块。记载了灵验的历史沿革及影响。(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明清重修。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边很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十三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许多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灵岩景区导游词篇九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灵岩寺。它地处长清县万德镇东北七公里的灵岩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处,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现在我们的游览车已进入了灵岩山,这里群山环抱,峰峦清幽,松柏苍翠,泉水清冽,风景十分秀丽。明代诗坛领袖王世贞曾赞美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处”。灵岩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顶部高大雄伟,方方正正,很像将军印而得名。至于灵岩这个名字的由来,则与朗公的故事有关。朗公是东晋高僧,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他常骑一头毛驴四处宣扬佛法,人们只要听到他的驴叫,即“从者如流”。传说朗公来方山说法时,听众达千人之多,不仅人听得入迷,而且“猛兽归伏,乱石点头”。听众把这一异状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为灵岩山,灵岩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东面的朗公山上还有一块高约十丈的奇石,远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几十棵松树,像弟子随侍于后。据说,这石头就是朗公的化身。

灵岩寺的始建人叫法定,传说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来此开辟山场,引泉建寺。那时的寺建在今天灵岩寺的北面,名叫神宝寺,隋代已有名气。唐太宗贞观年间(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迁到此处,成为我国佛教神宗的据点,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天下寺院“四绝”,而灵岩寺更被称为四大名刹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时,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这里建过行宫。相传,灵岩寺鼎盛时期殿阁有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八百余人。禅宗提倡饮茶,从此饮茶盛行,是北方人开始以茶为饮料的原因之一。

灵岩景区导游词篇十

灵岩寺旅游区位于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境内,距104国道8公里,北依济南,南靠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佛教圣地,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以其悠久的宗教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驰名于世,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灵岩寺初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列全国四大古刹之首。灵岩寺峰峦奇秀,风光旖旎,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于世。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寺内外摩顶松、千岁檀、朗公石、“镜泄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别具情趣。寺内古木苍翠,怪石林立,殿宇峥嵘。灵洞曲涧、青峰翠峦环绕着古刹精舍,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著名胜境有千佛殿、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宝殿等几十处。

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千佛殿内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历来为观者和专家们赞誉不绝,梁启超称其为“海内第一名塑”;艺术大师刘海粟有“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此外,不少名胜古迹大都流传着美丽动人的传说,如辟支塔基装饰的浮雕“地狱中的莲花”、“最后的半庵摩勒罘”,反映的是阿育王的政治生活。

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近年来,灵岩寺的文物保护、旅游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己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都有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来灵岩或观光游览、寻古访幽;或登山健体、体察自然;或避暑消夏、商务会谈。

灵岩景区导游词篇十一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名刹古寺灵岩寺!今天我给诸位朋友做导游,我将尽我所能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希望大家载兴而来,满意而归。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是东岳泰山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灵岩寺位于一山(泰山)、一水(泉城的泉水)、一圣人(曲阜)的山东黄金旅游线之间,(距泰山主峰约为10公里,距济南40余公里)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灿烂珠古代文化,吸引无数海内外游人,自古就是闻名的旅游胜地,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的盛名。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xx年荣获国家首批4a级景区称号。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圆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主峰为狮山,因为在远处望去犹如一头雄狮蹲伏在那里,所以称为狮山,山的最高处有一巨大岩石,四壁如削,成为方形,所以最早时人们称之为方山,北魏时《水经注》中称之为玉符山,也是因为这块巨石的形状方方正正,像古代将军的印玺?古称将军印为玉符?因而得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泰山之北最幽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也。”的赞语,从寺院至山巅有殿阁36处,亭阁18座,文物众多,古迹荟萃,北如蹲狮的方山,东如骆驼的朗公山,南如卧象的竹山。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金刚是金中最刚之意,比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意思。金刚力士,是专门持金刚杵(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守护佛法的天神。这个殿的风格属明清建筑,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守大门守护佛法和寺院的安全。

走过“聚善”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山门”,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塑有护法四天王,(在印度佛教中,传说在须弥山腰有一个山叫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住,各护一天下,四天王所居之天称作四天王。中国内地佛教寺院中一般均有四天王塑像,他们各是:东方持国天王,其塑像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为青色,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手绕缠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他们各有一个从者,顺次是乾闼婆,鸠荼、龙、夜叉,还各有91子辅佐四王守护十方,据称四天王各有八大名将,代为管理所属各处山河,森林及其他地方的小神)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房梁五架,两边以穿插坊连成整体。柱头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其柱础为复莲式,系宋代遗物。殿内存有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碑刻十七块。记载了灵岩的历史沿革及影响。另有钟楼、鼓楼等附属建筑(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生活气息。殿前一平台,是供高僧讲经之用,

〔摩顶松〕,位于大雄宝殿后西侧有一株千年古柏,叫摩顶松,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取于传说故事。相传唐僧去西域取经时,临行前曾来灵岩寺,手摩松树说道:“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数年后,西指的树枝果然忽向东指。寺僧见了说:我们师傅回来了摩顶松就是这个故事而得名的。有人可能要问,柏、松不同,为什么这株柏树要称松呢,因为“柏”与“悲”谐音,过去有人忌讳“悲”字故将柏改为松。后来有人在这棵树的旁边又栽上柿子树,取“百(柏)事(柿)如意”之意。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数以千计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每尊罗汉身高101-120厘米,(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罗汉系宋代塑造无疑,距今约有900余年。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1922年来此游览,把它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现代著名美术大师刘海粟观后称之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现在梁眼和刘海粟所书之碑立于千佛殿前两侧。

在千佛殿后面有一阁名〔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原藏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等御书。金贞佑年间(公元1213-1217年)曾曹兵燹,珍藏御书尽毁,唯阁幸存。御书阁门楣的墙壁缝隙间长出一棵青檀,古枝纵横,盘根错节,状若云朵,称云檀或银檀,(另外一株形似蛟龙,又称龙檀,两树已有千年的高龄,为稀有树种之一),视为一大胜景,这样古怪的青檀在北方还是很少见的。青檀树根下面是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寺僧仁钦重刊篆书的“御书阁”匾额。顺御书阁而下,千佛殿迄东,便是卓锡泉、双鹤泉、白鹤泉,因为三泉相隔很近,故称“五步三泉”。

出了千佛殿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据《灵岩志》中记载:灵岩古称方山,东晋时期高僧朗公于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常到方山讲经说法,讲得猛兽归服,乱石点头,“灵岩”由此而得名。依山路攀登至此向东南眺望,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岳独尊泰山。

好,现在我们往西走,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辟支迦佛陀”简称为“辟支佛”,顾名思义辟支塔也就是佛塔。辟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43年),宋淳仪五年(公元994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的历史。该塔高54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肃穆。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

〔惠崇塔〕是灵岩寺中最早的建筑,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塔高5.3米、为全石建筑,堪与坐落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的四门塔相媲美。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在这些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和尚邵元于至正元年为灵岩寺等39代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碑记》碑文。碑高1.63米,宽0.74米。郭沫若来此观看后题诗道:“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原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可见息庵塔和邵氏题文是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佐证。

〔积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是灵岩十二景之一,(十二景:汉柏、摩松顶、朗公石、可公床、一线天、对松桥、五步三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它依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一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题记,明朝时龛外僧修方形石室,墙壁粉刷成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我们就游览到这里,最后,衷心请大家对我的讲解提出宝贵意见,热情欢迎诸位朋友下次来。谢谢大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