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秦陵兵马俑课后反思(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5:11:09 页码:11
秦陵兵马俑课后反思(优秀8篇)
2023-11-22 05:11:09    小编:zdfb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琐碎的小事,而总结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绪的重要方法。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审题,不要偏离主题,确保总结的内容紧密结合所要总结的对象。提供写作灵感的范文合集。

秦陵兵马俑课后反思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觉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3、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表达。

教学重点: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表达。

教学难点: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设计理念: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教学准备::彩笔、钢笔、剪刀、胶水。

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题。

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寂的'沙石地上挖井,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接着轰动中国、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

二、观察分析,丰富表象。

1、课件欣赏秦俑兵阵图片,整体感知兵阵庞大的壮观气势。

图1—概况:秦始皇陵兵马俑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排列有序,气势磅礴,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

图2—一号坑:有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排成方阵。

图3—二号坑:有一千多件兵马俑,是以战车、骑兵为主组成的4个兵种混编的阵列。

图4—三号坑:属于指挥位置所在的小坑。

2、课件欣赏,观察分析陶俑、陶马、陶车的结构及其形态特点,为俑阵的细节设计做准备。

图5—神态各异的陶俑:将军俑、军吏俑、跪射俑、骑士俑、跪坐俑、立射俑、军士俑等,它们有的呈站姿,有的呈跪姿,还有骑射、驾车等不同姿态。

图6—陶马、套车赏析。

三、小组创作。

1、在两张硬纸板上用线条分别绘制兵马俑的正面和背面,用剪刀将兵马俑的轮廓剪下来,将正面和背面粘在一起,空白纸作为支撑。

2、与小组同学共同制作一个简单的兵马俑阵。

四、展示评价。

秦陵兵马俑课后反思篇二

【解决问题所运用的策略】。

《秦陵兵马俑》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整篇文章结构十分清晰,文字精练准确,是学生学习写作方法、积累语言的很好的教材。在教学中,我注重透过文本,总结归纳文章的写作手法:通过研读第二节,让学生知道作者采用列数字的方式写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通过品读4~7节,体味作者抓住外貌、动作、神态的不同写出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通过品读第8节,体味作者通过神态动作描写加上联想的方式,写出了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是艺术珍品,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运用文中学到的词句,加上自己的想象,把课文中较为简单概括的第7节写具体。

【教学叙事】。

板书:

(指名交流)。

生:我眼前出现了一支威武雄壮的军队。

生:我眼前出现了许多极为精美的兵马俑。

生:我眼前出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齐读课题)。

师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这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

(观看一段有关介绍秦陵兵马俑的影音录像。)。

(出示要求)。

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秦陵兵马俑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你会怎样来评价兵马俑?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地说说。

(指名交流)。

师过渡:是啊!那一行行,一列列整齐的金戈铁马那么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就让我们靠得更近些,近距离地去欣赏它们。

请同学来读第4第5小节。

(指名读课文后,出示将军俑和武士俑的图片)。

(学生交流)。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看。

(学生对照图片以及文中有关陶俑外貌、动作、神态方面的描写进行交流。)。

师总结:课文在描述两种俑时,抓住了那几方面的特点来写的?

学生交流,师出示板书:

外貌动作神态。

师:是不是这样呢?

(媒体:外貌、动作、神态分别用不同颜色出示)。

师:让我们读一读课文,体会一下这种写作方法。

(引读不同颜色的句子)。

师:你喜欢哪个陶俑?为什么?

(师点拨特点:将军俑威风凛凛、神态自若;武士俑英勇无畏、威武凝重。)。

你来读读看,读出它的特点和自己的喜爱之情。

师:喜欢将军俑(或武士俑)的一起读。

师过渡:据说在这么多兵马俑当中竟找不出两个神态完全一样的陶俑,不信,请看课文第8节。

(出示语句)。

引读排比句。

师:同学们,70000多尊兵马俑就有70000多种神态啊,作者还根据不同的神态,自己进行了想象。

板书:

想象。

(出示相应的图片)。

再引读:它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师:文中用了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生:表示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兵马俑。

(出示四种兵马俑图片)老师这里有几种兵马俑的图片,他们分别是:骑兵俑、车兵俑、马俑。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的。

请四个小组分别朗读4~7小节。

师:由于文章篇幅限制,作者没有对这四种兵马俑作非常详尽的描述,有的写了外貌、动作,没有写神态和想象,有的写了动作,没有写神态,有的则写了外貌、想象,没有写动作、神态,现在老师就要请大家来当一回小作者。

出示说话训练要求:

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陶俑,仔细观察,模仿课文第4、5节的写作方法把这个陶俑的外貌、动作、神态写具体。对于神态的描写,可以选用第8节的内容,也可以自己创作。

学生小组练习,再集体交流说话。

1、因为班中几乎没有学生亲身游览过秦陵兵马俑,因此秦陵兵马俑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遥远。课的.开始,我就运用一段影音录象拉近了学生与秦陵兵马俑的距离,使其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谈谈观后感,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整体地、初步地感知秦陵兵马俑的特点,为情感的激发、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2、媒体出示两个陶俑的图片,让学生看看图片、读读4、5两节,根据这两小节的内容来区分两张图片上的陶俑各是什么俑?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理解4、5小节的写作方法。在理清了写作方法之后,进行反复地、各种手段的朗读,先根据媒体出示引读描写外貌、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陶俑,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了解写作方法,感受兵马俑个性之鲜明。

3、在学习课文第8节前,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据说在这么多兵马俑当中竟找不出两个神态完全一样的陶俑,不信,请看课文第8节。以此来引出第8节的内容,然后通过引读排比句,再次感受兵马俑个性之鲜明。对于兵马俑的描写,神态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从神态上能充分体现个性鲜明这一特点,而神态的描写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正好课文的第8节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向我们罗列了好几种兵马俑的不同神态,所以提前学习第8节,可以为下面的写段训练做铺垫,打基础,更有利地突破学生写作的难点。

4、因为有了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和积累,在读写结合训练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对4~7小节中的某个陶俑进行模仿、补白训练,使学生对语言的积累由输入到输出,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写作时,允许学生选取第8节中的有关语句,为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搭了台阶,使他们不至于无话可说。其实,学生在选用句子时,必须根据图意选择相应的句子来描写,这无疑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同时考虑到不要禁锢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思维,所以,也允许他们自由创作。如果时间允许,能够对4~7小节的内容作一定分析,或是请学生分别就某个陶俑的外貌、动作、神态练习说话,再连起来说,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5、语文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此一理念也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整堂课的设计和教学我比较注重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迁移。特别是着意让学生通过对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个特点的理解和感悟,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再深层地去读,进一步领悟到兵马俑是古代劳动人民或者说是能工巧匠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所以在最后一个环节学外国元首说说参观感言时,学生发言不够踊跃,或许此时插入一段录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取得更好的效果。

秦陵兵马俑课后反思篇三

《秦陵兵马俑》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整篇文章结构十分清晰,文字精练准确,是学生学习写作方法、积累语言的很好的教材。在教学中,我注重透过文本,总结归纳文章的写作手法:通过研读第二节,让学生知道作者采用列数字的方式写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通过品读4~7节,体味作者抓住外貌、动作、神态的不同写出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通过品读第8节,体味作者通过神态动作描写加上联想的方式,写出了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是艺术珍品,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运用文中学到的词句,加上自己的想象,把课文中较为简单概括的第7节写具体。

〖教学片段一。

板书:

(指名交流)。

生:我眼前出现了一支威武雄壮的军队。

生:我眼前出现了许多极为精美的兵马俑。

生:我眼前出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

(齐读课题)。

师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这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

(观看一段有关介绍秦陵兵马俑的影音录像。)。

(出示要求)。

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秦陵兵马俑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你会怎样来评价兵马俑?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地说说。

(指名交流)。

〖教学片段二。

师过渡:是啊!那一行行,一列列整齐的金戈铁马那么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就让我们靠得更近些,近距离地去欣赏它们。

请同学来读第4第5小节。

(指名读课文后,出示将军俑和武士俑的图片)。

(学生交流)。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看。

(学生对照图片以及文中有关陶俑外貌、动作、神态方面的描写进行交流。)。

师总结:课文在描述两种俑时,抓住了那几方面的特点来写的?

学生交流,师出示板书:

外貌动作神态。

师:是不是这样呢?

(媒体:外貌、动作、神态分别用不同颜色出示)。

师:让我们读一读课文,体会一下这种写作方法。

(引读不同颜色的句子)。

师:你喜欢哪个陶俑?为什么?

(师点拨特点:将军俑威风凛凛、神态自若;武士俑英勇无畏、威武凝重。)。

你来读读看,读出它的特点和自己的喜爱之情。

师:喜欢将军俑(或武士俑)的一起读。

师过渡:据说在这么多兵马俑当中竟找不出两个神态完全一样的陶俑,不信,请看课文第8节。

(出示语句)。

引读排比句。

师:同学们,70000多尊兵马俑就有70000多种神态啊,作者还根据不同的神态,自己进行了想象。

板书:

想象。

(出示相应的图片)。

再引读:它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师:文中用了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生:表示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兵马俑。

(出示四种兵马俑图片)老师这里有几种兵马俑的图片,他们分别是:骑兵俑、车兵俑、马俑。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的。

请四个小组分别朗读4~7小节。

师:由于文章篇幅限制,作者没有对这四种兵马俑作非常详尽的描述,有的写了外貌、动作,没有写神态和想象,有的写了动作,没有写神态,有的则写了外貌、想象,没有写动作、神态,现在老师就要请大家来当一回小作者。

出示说话训练要求:

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陶俑,仔细观察,模仿课文第4、5节的写作方法把这个陶俑的外貌、动作、神态写具体。对于神态的描写,可以选用第8节的内容,也可以自己创作。

学生小组练习,再集体交流说话。

1、因为班中几乎没有学生亲身游览过秦陵兵马俑,因此秦陵兵马俑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遥远。课的开始,我就运用一段影音录象拉近了学生与秦陵兵马俑的距离,使其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谈谈观后感,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整体地、初步地感知秦陵兵马俑的特点,为情感的激发、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2、媒体出示两个陶俑的图片,让学生看看图片、读读4、5两节,根据这两小节的内容来区分两张图片上的陶俑各是什么俑?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理解4、5小节的写作方法。在理清了写作方法之后,进行反复地、各种手段的朗读,先根据媒体出示引读描写外貌、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陶俑,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了解写作方法,感受兵马俑个性之鲜明。

3、在学习课文第8节前,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据说在这么多兵马俑当中竟找不出两个神态完全一样的陶俑,不信,请看课文第8节。”以此来引出第8节的内容,然后通过引读排比句,再次感受兵马俑个性之鲜明。对于兵马俑的描写,神态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从神态上能充分体现个性鲜明这一特点,而神态的描写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正好课文的第8节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向我们罗列了好几种兵马俑的不同神态,所以提前学习第8节,可以为下面的写段训练做铺垫,打基础,更有利地突破学生写作的难点。

4、因为有了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和积累,在读写结合训练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对4~7小节中的某个陶俑进行模仿、补白训练,使学生对语言的积累由输入到输出,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写作时,允许学生选取第8节中的有关语句,为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搭了台阶,使他们不至于无话可说。其实,学生在选用句子时,必须根据图意选择相应的句子来描写,这无疑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同时考虑到不要禁锢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思维,所以,也允许他们自由创作。如果时间允许,能够对4~7小节的内容作一定分析,或是请学生分别就某个陶俑的外貌、动作、神态练习说话,再连起来说,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5、语文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此一理念也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整堂课的设计和教学我比较注重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迁移。特别是着意让学生通过对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个特点的理解和感悟,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再深层地去读,进一步领悟到兵马俑是古代劳动人民或者说是能工巧匠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所以在最后一个环节学外国元首说说参观感言时,学生发言不够踊跃,或许此时插入一段录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取得更好的效果。

秦陵兵马俑课后反思篇四

掌握兵马俑的艺术特色与历史背景,能用语言进行品评鉴赏。

【难点】。

学生对秦陵兵马俑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文化的艺术感受理解程度。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展示法、提问法等。

四、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铅笔、素描纸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激发探索兴趣,鼓励学生在上课时给制作的陶俑上色,并提醒收拾卫生。

秦陵兵马俑课后反思篇五

个人认为,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一个是理解秦陵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一个是学习“形态+联想”的写作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对兵马俑产生于中国的自豪感和想去参观兵马俑的兴趣。本节课中,问了很多“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含量还是比较高的,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应是有帮助的。但就具体的教学实施来说,也还存在一些不到位的、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规模宏大”部分的推进与不足。

在理解“规模宏大”部分对学生有两方面的推进。

一是推进了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作用的认识。这三种方法,学生都能够很顺利地回答出来,但当问到每一种方法有什么好处时,学生基本上回答不出来。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这三种方法的作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当然,这三种方法的三个方面的作用,只是针对这一篇课文而言的,如果换作其他课文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作用,那时可以再作新的学习。

二是推进了对“规模宏大”中“宏大”的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知道“规模宏大”,但是在文中是怎样表现这种宏大的,却未必能够清晰,即后文中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是围绕这个“规模宏大”而写的。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列数字之外,两个“巨大”、“气势恢弘”、“一行行、一列列”等词语都是在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这样就把本段开始的概括句“规模宏大”与后文的具体内容,特别是这些“词语”“串联”起来了。这样学生也就真正理解了后文都是在写首句的“规模宏大”。

但在这一部分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足。应该在全面打开之“规模宏大”之后,由教师或学生再总结、或重述一下,哪些词语体现了规模宏大。如果再有这个最后的“串联”,就更到位了。这是教学中“差一口气”的地方。因此,以后要特别注意提起“最后一口气”,把它说完整了、说圆满了,这样教学就到位了。

二、“形态+联想”部分的推进与不足。

在文章写法上“形态+联想”的方法是学生不知道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他们学到了这种方法。这是本节课最有价值的地方,也是很多教师在后来评课中认为是亮点的地方。

然而,就是在这个点上,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

首先,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不到位。虽然,教了“形态+联想”的方法,并且不论是解读这篇课文,还是指导以后的写作都指明了一种方向,但是再具体化程度不够。

比如,“形态”这部分,不能只笼统地教“形态”就结束,还应该再往往挖掘:“怎么表现形态的?”通过课文内容可以再细化出:通过衣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来表现形态。如果可能还可以再细化一步:如何来进行这些描写的,比如衣着描写是通过“上身、下身、足部”这种由上到下的顺序来描写的。如果这样教学,就会更到位。由于教学时间关系,没有能够细致到如此程度。对教师而言,要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掌握这些知识。

再比如,“联想”这部分,不能只是教到“联想”就结束,还应该再往下挖掘:怎样的“联想”才是合宜的?因为“形态+联想”中间有个“+”号,这个“+”号,就是两部分的联结处。这就要教“有根据的联想”、“合理的联想”。此外,如果进一步往下走,还应该区别“联想”与“想象”的关系。当然,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这些也未能一一实现。

其次,教学方式的层次性不到位。

在教学第10自然段,练习“形态+联想”部分时,可以有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区分出这部分哪些是“形态”,哪些是“联想”。这个层次的教学,是学生初步辨识“形态+联想”。

第二个层次,就是隐去课文中的“形态”部分,或者“联想”部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还原出来。这个层次的教学,是巩固上一层次的学习内容。

第三个层次,是把课文中“好像”后面的“联想”部分去掉,请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形态”部分,自己展开“联想”。这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了。因为有了前面两个层次的铺垫,而且有课文“形态”部分的支撑,学生应该能够联想出来。

第四个层次,出示课文描述中没有出现的兵马俑的图片(或者模型),请学生先描述兵马俑的形态,再据此展开联想。这个层次的教学显然比第三个层次更提高了一层,不仅要求学生观察兵马俑图片,并据此描述形态,还要求展开联想。这样“形态+联想”两部分都练习了,而且是迁移性练习。

第五个层次,抓住课文中“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人亲人……”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根据“形态+联想”的方法,自己想象出一个兵马俑的形象,进行形态描述,并所此展开联想。这个层次的教学中,原来给学生联想的支架“课文中的形态描写”、“图片”等都抽离了,此时,不论是“形态”,还是“联想”,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来“想象+联想”了,这就到了创造性联想的阶段了。

由于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后面的两个层次在教学中没有实施。如果时间允许,进行一下后两个层次的练习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教学时间把握上的不足。

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形态+联想”上,但在实际教学中,在理清结构、理解规模宏大上用了较多时间,导致后面留给“形态+联想”部分的时间较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学问题设计存在指向性不具体的情况。比如,“思考课文一共写了哪几个方面”这个问题的指向性还不够具体明确,导致学学在回答时从一些细部回答。从改进的角度看,可以问学生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大的部分,并请概括每部分的段意。这样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快速把握全文结构。

其次,非重点问题提问学生数量略多。从改进的角度看,在非重点问题上,不要让太多学生起来回答,点到即止,迅速转换到更重要的内容上。

再次,非重点问题上追问太多。追问太多,会浪费时间。比如,在学生回答“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已经落入具体内容,而没有及时收起来,还在继续追问“还写了什么”,其实就是在浪费时间。在教学的及时调整上做得不够。

由上述三个方面可见,出现教学时间把握不准,都与教学提问有关,要么是问题设计指向不明晰,要么是提问学生数量过多,要么是不当追问太多。如果能够在这三个方面有所改进,那么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会进一步提升。

四、教师教学介入的思考。

本节课中,教师介入的时间还是太多,在教师“隐身的存在”方面做得还不到位。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中,教师肯定是要发挥作用的。如果教师不发挥作用,要教师做什么?虽然,教学中教师的“导”是很重要的,但关键在于怎么“导”。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何时发挥作用。从教学介入力度的角度,可把教师的教学介入分为不介绍、弱介入和强介入三种。

不介入,就是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予干预。

弱介入,就是在适当地时机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引导。

强介入,就是直接讲解,直接示范,直接教给学生。

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强调“倾听”、“串联”和“反刍”。把教师的介入与之关联,可以发现,教师的“倾听”是“不介入”,教师根据倾听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串联”,或者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串联”,是“弱介入”。引导学生进行“反刍”也是一种“弱介入”。而当教师直接把学生的思路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上来,直接讲解或告之某些内容时,则是“强介入”。虽然,教学中需要“强介入”,但最好是能不强介入时,就不要强介入,要尽量把“强介入”的问题转化为“弱介入”的问题,把“弱介入”的问题转化为“不介入”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强介入”的情况,即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或讲解,还是存在的。今后教学中,应该大力思考并努力实践如何弱化“强介入”,适当“弱介入”,尽量“不介入”。

从改进的角度看,以下两方面应该考虑。

一是设计高水平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这方面,本节课的设计是较弱的。设计了高水平的挑战性学习任务,就可以带动具体的小问题的解决,并由学生来解决问题。

二是学生能够做的交给学生去做。比如,最后教师读某部分,学生读另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读的部分,其实也可以请一个或一组同学来代劳。这样教师抽身出来了,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了。

秦陵兵马俑课后反思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惟妙惟肖”、“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等词语。

2、体会用想象写出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3、默读课文,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感受他的“惟妙惟肖”。

教学重点、难点:

1、继续加强默读课文的训练。

教学过程:

(2)板书: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

(3)你更喜欢哪种类型的兵马俑,为什么?

(2)自读第2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秦陵兵马俑课后反思篇七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由于受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条件的限制,学生答错题,做错题是正常的现象,如果教师处理不当,操之过急,不仅不利于学生准确及时地掌握知识技能,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会让他们轻灵善飞的翅膀,在陈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下,失去翱翔的自由。

童趣无价,童言无忌,孩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孩子们奇异丰富的想象往往孕育促成奇妙的创新。作为教师,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妙答时应放弃原先准备的标准答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孩子们可贵的想象力。

我们教师应该走进孩子们的中间,以孩子们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让我们还给孩子们一个充满想象的丰富多采的活的课堂。因为:课堂教学活才是精彩。

秦陵兵马俑课后反思篇八

《秦陵兵马俑》一课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秦陵兵马俑。虽然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但是,它毕竟离学生遥远,怎样才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潜心阅读呢?怎样在一教时内抓住重点,有效完成课文的阅读呢?我寻找引入点。我发现,世界几大奇迹,学生都不熟悉。而秦始皇,学生有的知道。于是,我从出示秦始皇画像,引入简介秦始皇开始了课文的教学。

然后,我设计了过渡语:今天我们就要随着作者的笔墨走进那千年传奇。突出“千年传奇”的音量。学生似乎一下子有了兴趣。因为班中几乎没有学生亲身游览过秦陵兵马俑,因此秦陵兵马俑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遥远。所以,在教案的设计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精心剪接了关于秦陵兵马俑的媒体,配上激昂、震撼的鼓点,声情并茂的画外音。采用这样一种导入方法引起学生注意,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拉近了学生与秦陵兵马俑的距离,使其身临其境,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用一句话简要说说秦陵兵马俑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由于预习过课文,学生大都能运用文中的许多词语,如“举世无双、独一无二、惟妙惟肖”等,整体地、初步地感知秦陵兵马俑的特点。也为情感的激发、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渗透一些写作方法、技巧的知识,也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秦陵兵马俑的?找到这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再从文中找写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有关小节,继而进行教学。这样,围绕过渡句进行教学,条理十分清晰,又抓住了重点。

课文4―9小节,我又紧紧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加上作者的合理想像,再一次渗透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强调:作者正是抓住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将这些个性鲜明的兵马俑描写得活灵活现。提示学生在描写人物时,也要运用这样的方法,把人物写得生动、形象。

在进行第十小节的教学时,我在引读的基础上,以文中的省略号作为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促进情感体验的抓手,设计一个写话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兵马俑的惟妙惟肖,激发民族自豪感。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学习和积累,此时让学生对文中兵马俑的“神态各异”进行补白、模仿训练,并且在写作时允许学生选取6―9小节中的.有关语句,这时即使是写作困难的学生也有话可写。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身内涵,深入解读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学生特点,适时为学生创设感悟与训练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做到学有所获,才能真正落实有效教学的理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