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反思小结(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2:35:32 页码:7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反思小结(模板12篇)
2023-11-12 02:35:32    小编:zdfb

我们已经尝试了许多方法,但依然没有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写作技巧和方法。下面是一些优秀总结写作的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反思小结篇一

“老太婆要什么他就向金鱼要什么。”

“他自己对金鱼说过不要报酬却因为怕老太婆而三番四次地去找金鱼。”

“老太婆要求一次比一次高他却从不坚定自己的立场还帮老太婆不劳而获。”

“他知道老太婆的做法不对却因为怕老太婆骂他怕士兵杀他而去找金鱼。”

……。

我因势利导“通过大家进一步的分析你认为渔夫除了善良的优点外他有哪些缺点”

“渔夫是个胆小怕死软弱无能的人。”

“他是个没有主见的人。”

“他是个立场不坚定的人。”

“渔夫过于纵容他的妻子老太婆变得越来越贪婪有他不可推卸的责任。”

“渔夫是个说话不算数出尔反尔的人。”

学生们给渔夫列出条条“罪状”思维极其活跃个个振振有辞大有一吐为快之感使我不得不惊叹孩子们对人物的分析及对是非辨别的能力。我紧接着又说“渔夫虽然善良但是他软弱、糊涂没有坚定的立场像这样的人在书本报纸中在我们周围你见到过吗会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我听说过报纸上看过有个当官的人他心肠很好为了帮助一名身患重病的孩子治病他违心地挪用了公款触犯了法律结果被送进监狱。”

“我还听说过有个人被坏人挟持要他帮着做坏事他本不想干但又怕死就干了结果也成了帮凶成了人人唾骂的犯罪分子。”

“我还知道有一个妈妈非常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从小就爱做坏事结果长大后因犯故意杀人罪而被判处死刑他恨他的妈妈从没有教育他使他得到这样的后果。”

“我们做人应该善良但不能软弱不然会被坏人利用害人害己。”

……。

一节课下来我真为孩子们的思维感到惊讶孩子们突破了我以往的教学思维方式提出有趣的问题这是我预料之外的由此我想面对不同的学生我的思维方式是否太单一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是对他们最好的奖赏也是在点点滴滴教学活动中体现对学生独特感受尊重的方式。在这节课中我没有因为怕学生打乱了我的思路而终止他们的谈话而是故意用一种“恍然大悟”的表情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自我教育的过程。可以说这是一次始料不及的成功体验。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反思小结篇二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的是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中,人们靠着手中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盖成房子、造成工具、做成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揭示了小村庄人们的错误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从语言表达上看,文章短小,语言朴实,然而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从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上看,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小村庄由美丽到毁灭的过程。在描述小村庄的环境时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形容小村庄的美丽,运用排比的句式写出了树木的变化,用标点符号省略号表现小村庄的环境日益恶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下得连绵不断等等。这些写作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的形象、生动。

因为是借班授课,没有办法更多的了解学情,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对三年级学段的了解,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大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能够读通读顺课文,并能读出一定的语气,但在有感情地朗读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引导。学生不易理解的可能有以下几处,一是城市孩子对农村的农具了解不够,需要做适当地补充。二是学生对文字背后的含义难以理解到位,如“锋利的斧头”代表什么,需要教师点拨。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主要采用三步教学法,即“预学―――共学――――延学”,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统领性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辅以多媒体辅助法层层推进教学。依据学段特点和文本特点,把“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读读、划划、品析词句、读思结合等方法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中我从题目入手。在板书课题之后,我以“第一次读课文题目时,你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读题质疑,一下子把学生带入文本。俗话说“好题半文”,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读题目,从读题目开始思考,养成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阅读期待。三年级上学期是低段到中段的转折期,字词教学还应扎实,同时课前预习是中年段学生所要学习并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我把检查预习放在初读阶段,这既是是对预习成果的巩固和加深,也同时通过检查对学生的学情有所了解,为后面的精读打好基础。在实际授课中,我发现学生预习特别深入,对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没有预想的那么难,于是我及时调整教学,把学习聚焦在关键句的感悟和读出感情上。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是“跳一跳摘桃子”,所以学生学习兴趣高,表现的比较主动。

“精读文本,感受语言魅力”是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一段,作者精调彩墨,以赞美之情,用“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等四字词语描绘了一幅山谷里一个小村庄的美丽画面。引导学生享受审美乐趣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第一段的学习我主要是品析字词、悟情美读,从文字的感悟到体会词语的妙处,然后再到情感的升华,这样的设计基于新课标中从内容到形式,又从形式到内容的教学策略。课文的最后两段,作者以无限惋惜的情感,讲述了小村庄的一切被洪水卷走的悲剧。我由第一段直接跨到最后两段,从美丽到毁灭,强烈冲击让学生情感形成巨大的落差,从而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真正的深入文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受语言的能力。文中“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一句子训练中抓住两个“不断”,让孩子体会锋利的`斧头破坏之大,此处作者省略号的运用意味深长,我利用文章的补白设计了句式训练。训练效果非常明显,既进一步体现了人文性,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从而达到与作者心灵上的沟通,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通过对文字的充分理解,学生对村庄的消失的原因的已全然了解,此时积蓄的情感急需释放,为最后一段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最后一自然段语言意味深长,含义深刻。由于前文让学生通过品析词句,朗读感悟,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乱砍滥伐的严重危害,最后一段抓住“一切”、“锋利的斧头”等重点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已是水到渠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语文作业不能偏离语文的学科特性。基于以上考虑,我布置了三项作业,既有积累运用,又能通过续写和调查形成正确的、积极的环保意识。

整堂课结束,很多学生都恋恋不舍,有的干脆大声喊:“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还没上够呢!还想继续上这样的课呢!”有的跑到我面前问我什么时候还可以再次给他们上课,说实话,这样的课堂有种教学相长的感觉。当然,也有不少的遗憾,比如有的问题已经明确,我却再次让学生交流,看到那么多学生积极举手想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忍不住多找了些同学发言,这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自我感觉这是我最大的失误。

作为参赛者,我深知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反思提高的机会,虽然还不知道比赛结果如何,但我欣赏学习到了其它老师精彩的讲课,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改进反方向,我想这是这次比赛的意义所在。经过这次活动,我强烈地体会到学习、积累与反思地重要性。作为一名老师不仅仅要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怎样才能做的以学定教,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还需要多学习。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反思小结篇三

在激趣引题时,我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和我的预想有了出入,原本我猜学生也许会说到后来这个小村庄被洪水冲毁了,什么都没有了。想到了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既然孩子们说到了美丽,我就跟着孩子们走吧。

你读了哪些句子,仿佛让你看到了这个美丽的村庄。孩子们很快读到了“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本来是想学靳老师的,想让孩子们上去画画,我担心会太费时,更担心要画出来谈何容易!还是引导学生读出味道来。在一次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悟词语的意思,走进这美丽的村庄。“当你读到清澈见底的时候,我仿佛想起了珍珠泉这样一句话……”学生马上站起来很有感情地背到:“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后一句出乎我的意料,惊喜。清澈见底的意思理解了,课文中的意境显得更没美了。“你读到清新甜润时,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你知道我闻到了什么?”学生举手的不多,“回忆一下秋天的雨。”学生马上活跃起来,说到了苹果的香甜,橘子的酸味,青草的芳香等。“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见山上~~`天空~`。”郁郁葱葱,湛蓝深远的意思在朗读中,在评价中,在对话中,学生理解了。很多词语的解释不可下定义,她只是一种意境的表达,对于这种词语的理解,用优美富有诗意的句子来帮助学生理解,美上加美,有助于学生对整段的理解,对全文的理解。

两幅画面的对比,设计的意图好,但我在上课过程中,虎头蛇尾了。没有充分地朗读,过快急于和学生进行对话。小村庄美丽的画面通过想象,通过再现优美句子,美丽的小村庄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舍不得,让学生为后来的不再美丽感到惋惜。但是让灾难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灾难可以让我们不敢。再上同一堂课,为了让灾难生动起来,我用王特的招牌语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边读边想,交流时学生想象联翩,“听到了哗啦啦的雨声,看见水淹没了房子。”“仿佛听见大人带着小孩冲出家门,洪水咆哮而来,他们都淹没在水中。”有的学生甚至想象到:“洪水像发怒的狮子,吼叫着,人们大声哭喊着。”“树跟好象在说,谁叫你们砍了我们,水来了,土松了,你们没命了。”“小村庄的人们在说:我不应该呀,不应该乱砍树木。”没想到对小村庄的人们说的话,用不着我来发问,在学生的想象中,不由自主地说出来了,感觉很流畅。头脑中有了画面,读起来自然有了感觉。“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来了,你在为小村庄的人们难过。”在我的评价下,学生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了。

在如此强烈的对比之后,学生很有兴趣地探究起“小村庄怎么会消失?”小组读书,找出课文中跟这问题有关的句子,划下来,读读。第三段先果后因,我让学生倒过来读。砍掉了很多树木,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被砍掉的树木不计其数?圈起来。总结原因一:被砍的树木多,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了光秃秃的土地。大雨没喘气儿,学生联系到了“一连”。总结原因二:大雨。请小组再次讨论:你认为哪个原因更主要?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刻的体会到:破坏环境,人类迟早会受到惩罚。

课文学完了,要学生做作业,似乎感觉少了点什么,如果学生再回顾一下整个故事,安排这样一个环节:“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谁来说说这个小村庄的故事?”前后呼应,加强了整体感,感觉会完美点。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反思小结篇四

现象:董校长在听课,我比平时课堂更投入,语言描述更加得体而富有创造力,渲染力,师生对话气氛融洽。

学生:倾心倾听,从眼神与姿态中看出他们真的很关注,心无旁骛,但仅仅是在听,想(有获取声音信息的欲望),听,绝大部分是在静听,却不参与交流,当我提出思考问题,主要是富有个性化的问题时,只有几个学生响应的,如李星宇、郑思佳、常毕扬、宋子明、李金哲等,他们反应敏捷,参与意识强,口语流畅,回答中富有感情色彩,而近有几个学生也参与意识较强,但站起来吞吞吐吐,言不达意。

分析:善于乐于、会表达者,他们都是班级干部,常在大家面前讲话,胆子大,老师对他的表扬及给予他们机会多,而大部分学生的情况是,没信心,没胆量去说,不敢练,一旦站起来便手足失措,不知做什么。

结论:平时练习,有目的练习,从朗读练起,训练语感,练习口头表达,多给予大家机会,让每一个发言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说一遍后再说一遍。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反思小结篇五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来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

2、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3、想一想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他是假装不相信魔鬼是住在这么小的一个瓶子里的,把魔鬼重新骗回了瓶子里。

4、结合上下文,想想下面这两句话的意思。

一听所罗门早死了,魔鬼立刻凶恶地说:“渔夫啊,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杀掉!”

从“立刻”一词我们可以看到魔鬼凶恶狡猾的本性,因为对所罗六有所惧,所以一出来时还是一副卑躬屈膝的软弱模样,等听说所罗六已死了,须臾间,原形毕露,凶恶无比,恩将仇报,并且编一串谎言为自己无耻的行为找借口。我们不由得会想?狼和小羊?中的狼,想做坏事还给自己编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狡猾之极,无耻之极。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反思小结篇六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疲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学实录一:

(学生兴趣高,纷纷举手发言。)。

生1:小村庄里绿树成荫,树木成林。

生2:山坡上,牛羊在绿茵茵的草坪上吃草。

生3:村子中央有一所学校,五星红旗在半空中高高飘扬,从校园里传出孩子们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

生4:家家都住着新房,生活得很好。

生5:大人们在田里、山上干活,有说有笑的。

生6:老人们在树荫下乘凉,拉扯着家常。

生7:村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弯弯曲曲地流向远方。

(准备片刻,学生发言。选录一例如下)。

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那里绿树成荫,树木成林。山坡上,牛羊在绿茵茵的草坪上吃草。不远处有所学校,从校园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大人们都在田里、山上愉快地劳作着,到处都可以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教师创造出性地挖掘出教材的创新点,填补了教材的空白。紧紧抓住“美丽”二字,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出自己心中小村庄美丽的样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个性在想象中得到了展示,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在学习中得到了充分训练。教师在一前一后的引导中,引发学生分散思维,引导学生概括归纳,真正成了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教师简单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相比,这一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小村庄美丽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下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实录二:

(教师情境创设到位,学生入情入境。)。

生1:我要告诉家里人,我们不能乱砍树木,要爱护树木。

生2:我想告诉全校的同学们,我们要保护好家乡的生态环境,不随地扔果皮纸屑。

生3:我们学校不应该把垃圾往河里倒,这样会污染水资源的。

生4: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为明天的家乡更美丽而努力学习,长大后更好地建设家乡。

生5:我们应该经常去打扫老街。为搞好老街的卫生,我们还要去做些宣传活动,让每个人都来管卫生,要让每个人都认识到“清华是我家,卫生靠大家。”

生6: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听,告诉他们要保护好家乡的美丽景色。

师:我真高兴,听了大家热情洋溢的发言。我相信:有你们的努力,有大家的决心,家乡的明天一定会更美!我们决不会做小村庄中的人们!

反思: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是一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热爱我们绿色家园的力作。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认识到了乱砍滥伐的危害,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教师恰当时候地把他们学到的知识及想法很好地迁移到家乡,迁移到身边的人和事上,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了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意识。学生们学得轻松,且有所获。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做了学习的主人,也进入了做家乡小主人的情境。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反思小结篇七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教学一开始,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小村庄”: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如诗如画,空气清新甜润。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在表现出来,使同学们不由得陶醉其中。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一边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一边说:“不知过了多少年,最后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的审美对话过程。教学中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如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一句时,我抓住“谁家”问学生:“你家想干什么?”学生们说出了“盖新房”“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我说你能从两个“谁家”体会到什么?学生都说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说:“还可从哪个字看出他们任意砍伐树木?”同学都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没有人管他们。”这时我顺势让孩子观察后面的插图,体会村民的无度砍伐所带来的后果。同时,在学文的过程中,也借助了课件,让学生认识了“犁”,体会了“裸露”,更通过一段真实的影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内心的体验也更加强烈。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反思小结篇八

新颗标十分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它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道理却非常深刻,正所谓“言简意深”。朗读到位,就能帮助学生领略作品隐含的道理。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通过第一自然段和结尾段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动手画小村庄,再把画擦掉,感受到美的事物被毁的痛苦心情,从而激发其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感情。

一、画一画小村庄,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课文第一自然段讲的是山谷中曾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里用了十分优美的语句来描写小村庄周围的环境,“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首先,我让学生自己读第一自然段,接着提出:“小村庄是如此美丽,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画一画,结合文中的描写,再加上你的想象,把小村庄画得漂漂亮亮!”学生大都喜欢动手,他们拿起笔兴高采烈地画起来。画的画不尽相同,但都是美丽的小村庄,有山、有水、有树木、有可爱的小动物。

学生把美丽的小村庄画好了,我建议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学生的热情高涨。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请学生再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同时提出朗读的要求,要把小村庄的美读出来,读出喜爱的年感情。此时,学生纷纷举手,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读,把小村庄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把画擦掉,读一读结尾段。

第五自然段(结尾段)讲到美丽的小村庄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被咆哮的洪水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先让学生自由小声读第五自然段,接着问:“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锋利的斧头不见了,美丽的小村庄不见了,人们的家园不见了……然后我让学生把自己亲手绘制的画擦掉,学生显得十分惋惜,十分伤心,那可是自己用心画的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呀!在一片叹息中,学生伤心又无奈地把画擦掉了。我再引导他们感受实际生活中小村庄的消失多么令人通心。这样,在朗读时,学生惋惜的感情自然流露,人人情真意切,同时也为下面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寻找原因,培养环保意识。

通过以上让学生画美丽的小村庄――亲手毁掉它,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共鸣。这是我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我让学生自由读二、三、四自然段,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如:“谁家……谁家……”、“柃起”、“一棵一棵”、“不断扩大”、“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这些重点词句,很好地表现小村庄的人们没有约束和节制,上山砍树非常随便,强烈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触摸到课文灵魂深处的东西,深刻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带着这种感悟、情感去读书,能读不好吗?因此,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词,读读、议以、品品,让学生在品中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节课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画,画中读,做到个个开口,人人动手,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同时,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受感染、受教育。随着活动的慢慢推进,感情的培养水到渠成,朗读自然到位。没有过多的生硬的朗读技巧的指导,真正是“润物无声”。不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便是对学生的朗读评价语不够丰富,这也是我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反思小结篇九

尊敬的三年五班家长您好: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让您走进课堂,亲眼看一看您的孩子的学习状态,感受一下您的孩子的成长与进步,我想,当您真的步入课堂时,您的收获绝不仅仅是这些,在为孩子的进步骄傲的同时,您将又一次的走进童年,找回童年的记忆,正如我们一起放风筝,一起拍全家福,一起走进秋天去和孩子们感受童年的快乐一样。这一次,我邀请您走进课堂,以另外一种方式感受我们一家人团聚的快乐。……”我想家长接到这样一封邀请函之后,一定会放平心态,怀着一种欣赏和怀旧的心理走进课堂,于是这次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为了课堂上产生更好的互动效果,课前我采取了老师、学生、家长三者互相沟通的方式,经过简短的沟通,孩子们紧张的情绪一下子放松下来,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孩子们三读课题,然后提问“在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课文讲了什么故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庄?”于是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了解小村庄的过去和现在。在学生汇报到以前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时,我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这美丽的小村庄里可能有什么?再此处,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那你们想不想把这美丽的村庄画出来呀?”学生的热情马上高涨起来,我号召家长也参与进来和我们的学生一起画,学生们看到家长和我们一起学习,积极性更高了。于是,家长、学生共同完成了一幅“美丽的小村庄”。

二十几年来,我第一次坐在课堂上,心情很激动,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使我很吃惊,现在的孩子,在语言上的表达非常出色,作为家长我觉得新一代的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别,敢想、敢说、敢做,这跟您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真的使我非常感动。”

家长对于我教学工作的认可将是我继续不断努力进取的动力,在感谢家长对于我的认可时,我更感谢学校,感谢我们继红这片沃土,是我们学校领导大胆创新的想法,让学生、家长进一步的理解了老师的工作,是这种全新的沟通方式,让我和学生、家长又走进了一步,让我又一次地进步和成长。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反思小结篇十

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山谷中那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过上了不错的“日子”。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

能对孩子说些什么呢?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尽管树木利用低效,但“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我们无法批判小村庄居民对树木森林的无情的、残酷的破坏、短视的利用,甚至可以说是无知。

我想,即使小村庄的居民能自觉爱护环境、保护树木,今天这个小村庄也将不复存在了。君不见多少大树进城了,开山掘矿了。靠山吃山,靠山吃山,离开了山、离开了水,人将怎么生存呢?有谁来过问呢?草原上的牧民只能放牧,不能强求他们去认识几代以后草原沙漠化的危害;平原的农民只能种田,不能强求他们去过问几代后土壤的肥力不足。所以,不必说小村庄的居民短视,不必说小村庄居民的可怜,因为今天还有很多的人,不仅读了小村庄的故事,还学会了和小村庄居民一样“不错的生活”。还有多少视听麻木、情感淡漠、缺乏生态伦理的现代人却无动于衷,因为我们根本不解大自然的语言,不懂动物与植物相依为命的关系,只见树的立木价值,不顾树的生存权利和作用,表现为急功近利、巧取豪夺、自以为是的人类中心观点。

大自然给我们的报复,只是暂时还未来到罢了!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反思小结篇十一

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观看展示小村庄原来的美丽景象和洪水来临后的变化课件。在学生观看完后问道:“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我看到了村前的那条小河,小河的水唱着歌向远方流去。”“我看到了一棵棵大树伸展着茂密的枝叶,郁郁葱葱。”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野草“我看到下雨了,雨越下越大,发洪水了,小村庄里的房子、大树都被洪水冲走了。”“我还发现就连斧头也被洪水冲走了,洪水退去的时候,小村庄不见了。”

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看到这两种不同的景象你现在心里怎么想?”学生踊跃回答:“太可惜了,那么美的一个村庄竟然会在一场暴风雨中消失,小村庄的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了。”“我感到很难过,又感到很奇怪,好好的村庄怎么那么经不住洪水的侵袭呢?”趁学生心有疑问之时,我趁热打铁:“同学们,那就带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去细读课文,看看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读懂了什么?”我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把课文读上几遍。学生置身于自我思索、不断发现的情境之中,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然也就凭着自己的能力迎刃而解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主要以这种方式进行讲授,先听课文或看课文视频――再说说你听懂或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自渎课文,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再读。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反思小结篇十二

本学期一开学,就接到了讲教研公开课的任务。这不,从选课到备课再到试讲,忙得是不亦乐乎呀!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文章语言朴实,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应该让学生在读中主动积极地思维,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课是第二课时,因此我采用的是直接导课,通过朗读、看课件、配乐读来感受小村庄的美丽,与后文小村庄的毁灭形成对比,为学生情感变化作铺垫。感受小村庄的美丽这一环节如果能放到回顾全文后,就更好了。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中年段的重要训练内容。因此,我在学生带着“在这个小村庄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的问题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凭借填空句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渗透归纳叙事性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训练概括能力。然后让学生质疑“现在你有什么疑问吗?”从学生的质疑中归纳出“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没有了呢?”锁定“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条主线教学这堂语文课。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品读含义深刻的句子是三年级下学期一个新的教学目标,也是阅读教学中的训练难点。这篇课文语句精炼,言简意赅,内容浅显。但是含义深刻的句子比较多,学生深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3个重点句时,我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后都不忘让孩子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有所体会的句子,每一次的朗读以文字的解读为基础,同时也把对文字的理解推到了新的高度。在拓展练习的朗读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让其理解“谁家想、拎、一棵一棵”等含义深刻的词语;在引读中让学生体会“一年年、一代代”……在抓句子中的关键词朗读中,让学生体会三个“变成”,减低了独立阅读的难度,引导学生去想象、理解,从而读懂这些难点句子。我想阅读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以读代讲。但教学中学生读文后让学生感悟的时间比较少,训练语言的机会比较多。如果能让学生再多读多谈感悟,就能让学生感悟得更深刻一些。

以两个问题的形式,1、什么都没有了,看到这些,你心情怎样?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2、祖国有许多这样美丽的小村庄,如何才能使小村庄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学生能够更深地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文学完了,要学生做作业,似乎感觉少了点什么,如果学生再回顾一下整个故事,安排这样一个环节:“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谁来说说这个小村庄的故事?”前后呼应,加强了整体感,感觉会完美点。

俗话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整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由于经验不足,课堂调控能力不够,一些过渡衔接语言不够自然,一些句子还是朗读的不够到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认真采纳领导和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并努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把这些问题不断地解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