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王阳明哲学读书笔记(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2:29:52 页码:10
王阳明哲学读书笔记(优质8篇)
2023-11-21 12:29:52    小编:zdfb

勇于面对挑战是成长和进步的关键。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时,我们可以思考如何运用到自己的总结写作中,实现个性化的创作。

王阳明哲学读书笔记篇一

去年十二月开始读,到今天读完。书读得较慢,不过书中的一些道理经过慢慢琢磨,总算大都依自己的理解想通了。书中穿插的一些处事的方法大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读书过程中,明显察觉自己处事心境和效率均有所精进。

书读到最后,见心学宗旨,按字面意思去理解,总觉太过肤浅,苦思半晌,得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此处的善恶不应该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善恶。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而心学此处的善恶,应该是对于止,即志向来说,即对于我们实现自己志向有帮助的,即为善;对阻碍实现志向的.,即为恶。

心之本体无善无恶,着重点应该在我们日常做事上,注重保持心灵的纯净。日常处事时,经常会受到外在的干扰,如果不能做到泰然处之,被之影响心境,则事倍功半矣;而若此心通明,物无所滞,则做事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

大学之道,止于至善,而在日常生活中,会沾染上各种各样的善恶,欲要志向达成,需先分清这些善恶,即致良知。而致良知具体在于格物,即为善去恶。当我们厘清这些善恶,再在日常生活中勤以为善去恶,每日三省吾身,最终达到至善,则志向必不远矣。

对于像我这样的俗人来说,格物应是当下亟需去做的。从儿时,到上学,再到工作,心中已被各种各样的恶所占据,二十多年的沉淀,让这些恶已根深蒂固。重疾需下猛药,若想有所作为,除了吾日三省吾身,时时检讨自身为善去恶,别无他法。

写下此贴,望日后回头看时,已有所精进。

王阳明哲学读书笔记篇二

3.《红楼梦》。

4.《水浒传》。

5.《西游记》。

6.《三言》。

7.《二拍》。

8.《聊斋志异》。

9.《儒林外史》。

10.《烈女传》(西汉)刘向。

11.《搜神记》(晋)干宝。

12.《太平广记》宋)李昉、扈蒙、李穆等。

13.《济公全传》郭小亭。

14.《聊斋志异》蒲松龄。

15.《金粉世家》张恨水。

16.《大唐狄公案》(荷)高罗佩。

17.《战国策》。

18.《楚辞》。

19.《诗经》。

20.《春秋》。

王阳明哲学读书笔记篇三

正在这时,王阳明派特使来问池仲容,说王大人对你很好,你至少该投桃报李吧?这都快要过年了,不去南安府拜见一下王大人吗?你光说降,光说降,这个降的过程可有点漫长。你这么久都不去拜见一下王大人,合适吗?池仲容想想也对,但是万一王阳明使诈,自已此去可就是入了虎穴龙潭了。

这个时候,池仲容匪性的一面体现出来了。想来想去,池仲容一身是胆,心里说我就去看看,王阳明他能拿我怎么样?实在不行我调头就走。池仲容精选了九十三个兄弟。这些人都是池仲容手下功夫最好的,可以飞檐走壁,以一挡百,功夫也相当于特种兵。于是,池仲容就带着这九十三个兄弟,来到了南安府。

到了南安之后,王阳明正在衙门里等着池仲容。池仲容也不去衙门,先去校场。听说王阳明已经让士兵都休息了,真的还是假的?要去校场看一看。校场里果然看不到兵。池仲容还不放心,又去了市场,看看老百姓的生活面貌,就知道是不是暗中在整军备战。结果一看,老百姓都在准备过年了,一副升平景象。但池仲容依然不放心,又偷偷花钱到狱中看看卢珂到底是不是关在狱中。一看,果然卢珂确实关在狱中。这样一来,池仲容彻底放心了,才到府衙来拜见王阳明。

到了府衙,自己还不进去,让手下先去通报。结果手下刚进去,就被骂出来了,把王大人的话也带出来了。王阳明说,池仲容你进了南安城不先来见我,结果先去校场,又去市场,再去监狱,到底是安的什么心?披头就一番质问。

这一下,就体现出王阳明的大智慧了。其实他对池仲容的动向早已了如指掌,但这时候他要不说出来,就显得他太老谋深算了。池仲容也不相信他进了南安城,自己的动向没有人报告给王阳明。但是王阳明直截了当说出来了。池仲容这种多疑的性格,越是直面他,他越惊慌。

池仲容满头大汗,赶快疾步趋进府中,一头跪下来,然后承认错误,向王阳明连声道歉。王阳明上前扶起池仲容,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回头是岸。你不愧是当世英雄,明辨是非,知道哪一个选择才是对的,我是真心招降你的。

后人评说这一段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王阳明使诈,就是要把池仲容骗来宰了他。事实上,王阳明好好招待池仲容,安排的住宿都是最好的地方。读书笔记。一切接待工作,王阳明都安排得非常细致,非常好,以致让池仲容渐渐缓下心来。王阳明还经常陪着他在南安城中看看百姓的生活百态。当时快要过年了,南安城中要办灯会,也是庆祝剿匪成功。王阳明就陪着池仲容一起去看。

在与池仲容相处的这一段日子里,王阳明发现池仲容目光游移,心思不定,很难彻底感化,这才下了狠心要灭掉池仲容。

到了快过年的前几天,池仲容说,我也来了好几天了,跟大人相处甚欢,但我那帮兄弟在家里头不知道我的消息,我正在准备整编他们一起向大人投降,还得回去做做工作。王阳明笑笑说,这个说得也有道理,但是离过年不过六七天,你现在赶回去,六七天也赶不回山寨,索性过了年再回去吧。我们好好聚一聚。池仲安也劝哥哥,你都已经来了,王大人又对你这么好,你就留下来过个年再走。池仲容犹豫一下,就留了下来。

池仲容这时对王阳明戒心大概已经放下来,但那九十三个兄弟还是与他寸步不离,到哪儿都跟着。一直到了春节,吃过年夜饭,过了子夜,到了大年初一要给赏钱啊。王阳明说,你的这帮兄弟各有赏钱,来的都是客,就得给啊。不过不能这么多人去领吧,每五个、每五个出去领赏钱。然后池仲容的手下就五个、五个一拨出去领赏钱。九十三个人,一拨一拨一拨,到最后都被干掉了,只剩一个池仲容。

池仲容等了半天,没一个兄弟回来,傻眼了。这时候王阳明脸一沉,问池仲容到底是真降还是假降?池仲容噗通一声就跪下了,我真降,我直降。但这个时侯,王阳明历数池仲容派池仲安以及手下做的各种坏事,说池仲容是数十年巨匪、巨寇,为祸一方。我为一方百姓,与你交流数日,但看你首鼠两端,游移不定,实不能留啊。这就是王阳明的果断,为一方百姓,为整个社稷考虑,最后杀掉了池仲容。

这边在南安府杀掉池仲容,另一边所有的官军早已秘密潜行夜伏,找到池仲容老巢,总攻浰头寨,一举歼灭了池仲容这股土匪。

池仲容被灭之后,四省剿匪就大获成功了。此时距王阳明就任南赣巡抚不过一年零三个月。四省之间密密麻麻数百股土匪,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全被王阳明荡平。数十年来,从来没有人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彻底剿灭匪患。王阳明各种奇招无所不用其极,手段简直神出鬼没。他招卢、灭谢、疑池,足见其对人性洞见之深,每个人的欲望、每个人的情绪、每个人的习性都把握得非常透彻。王阳明把人把握住了,也就把整个事把握住了,也就把整个局面控制住了,这就是控局之法的大智慧。

王阳明哲学读书笔记篇四

开始读此书纯属兴趣使然。此前对王阳明只知其人不明其思想,简单理解他是唯心主义者,忽然之间关于他的书籍登上各家书店畅销柜台,想着会不会是当下有人为了赚眼球或者哗众取宠而翻出这些尘封的历史记忆。此书作者对王阳明思想学识颇有见解,以叙事体讲述王阳明心学对于初期接触心学者,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相对比较浅显易懂。要深入解读王阳明心学思想,非本书之学术功能,做为打开心学之门的引路者,此书值得一读。

王阳明堪称心理学大家,其倡导心学思想,相信遵从内心的天理以致良知,则可达无往不胜、处变不惊、处乱不散的境界。但它并非与“唯心主义”划等号,它是基于对外界物的认知而从内心找答案,相信外界万物与内心天人一体。这是很有辩证思维的,在物的基础上读心,然后专注于内心良知,保持恒久定力与耐心。

王阳明心学思想不是避世的`,相反地,它是提倡入世建立功业的,但它又是反对纯粹为功名利禄而去入世,而是以遵从内心良知去建功立业,不能被心中私欲遮蔽内心良知去求名求利。这一点,通过王阳明江西剿匪、平定宁王之乱、广西平叛等创下名垂史册的功业,却在当时未能获得应有之功名,甚至险遭恶人之不测,对此他看得风轻云淡。这是一种站在良知的至高境界,所表现的宽广胸怀和洞悉世事的智慧。

王阳明哲学读书笔记篇五

王阳明文官带兵,平南赣匪患初战告捷,四大股土匪中,詹师富一支被全歼。这一下朝廷轰动,圣旨表彰,他的友人、学生都纷纷来恭贺。

按道理仗打赢了,王阳明应该很高兴。但是他这时候却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警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个人,和外在世界周旋,和社会周旋,碰到麻烦去战胜它,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什么呢?难的是和自己周旋,和自已的内心周旋,战胜自己。王阳明是说,这个地方的匪患三十余年,一直很难平叛。不是说官军没胜过,官军有胜有负,但为什么匪患却渐成燎原之势呢?是因为前面的人只把平匪当做任务,打胜一仗就向朝廷表功。任务完成了,就走人了。并没有真正解决当地百姓的问题。

你解决了一批土匪,还有新的匪患出现,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土匪灭了又生,生了又灭,地方不能真正长治久安。换言之,就是百姓心中的心中贼不破,官员心中的心中贼不破,山中贼就永远也灭不完。这其实已经涉及阳明心学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致良知。

不能让官员的良知呈现,不能让百姓们的良知呈现,就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山中贼虽然破了,若心中贼不破,那不算真正的能耐。最后,要达到“致良知”境界的不仅是王阳明自己,也不仅是他的学生,还要包括当地的百姓。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得地方长治久安,彻底去除匪患。这就叫破心中贼。这个思想很深刻,唯王阳明有这种眼光,大明王朝实得益于此。

正是王阳明具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思想和要使此地长治久安的观点,才使得南赣匪患后来彻底得到解决。试想南赣匪患如果不是彻底在他手中解决,再发展下去,必将民不聊生,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实学精神,不止做表面文章,而是要解决根本问题。但要解决根本问题,你首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不能随大流,不能人云亦云,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能够做到心安理得,那才是破了心中贼。

朝实得益于此。

王阳明哲学读书笔记篇六

1、《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2、《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吴承恩著。描写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的故事,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

3、《水浒》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施耐庵著,罗贯中编次。

4、《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

5、《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6、《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

7、《鲁滨孙漂流记》(又译作鲁宾逊漂流记,直译作鲁宾逊·克鲁索)是一本由丹尼尔·笛福59岁时所著的第一部小说,首次出版于174月25日。

8、《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曹雪芹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王阳明哲学读书笔记篇七

通过阅读《传习录》,可以知道王阳明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既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

心即是理的人生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都受到思想支配,一切统一于心。

知行合一的认识论:针对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端,王阳明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够相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致良知: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

王阳明哲学读书笔记篇八

哲学是什么?这是个最引人入胜而又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不同的哲学家对之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些看法截然相反、相互冲突,至今没人对它下一个定论。

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哲学作过许多形象生动而又耐人寻味的比喻,仔细地品味这些生动的比喻,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哲学的深刻裔蕴,而且会使我们在欣赏、品味中悟到什么是哲学思考,获得哲学的辨证智慧。

一、庙里的神

黑格尔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按照此比喻,庙里的“神”是使“庙”成其为庙的“灵光”,哲学则是使人类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成其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

二、厮杀的战场

黑格尔说:“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死人的骨骼。”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总是在自我批评和自我否定中发展,因为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的时代”。

三、花蕾、花朵、果实

黑格尔说:“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便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同时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这些形式彼此不相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须的,而正是这种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四、密涅瓦的猫头鹰

黑格尔说,哲学就像密涅瓦(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猫头鹰一样,它不在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时才悄然起飞。在这里,黑格尔用密涅瓦“反思”活动,是一种沉思的理性。其中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哲学的反思必须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

五、同一句格言

哲学不仅是一种慎思明辨的理性,而是一种体会到的真切的情感;哲学不仅是一系列的概念运动和发展,而是蕴涵极其深刻的生活体验。

六、动物听音乐

“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 中一切的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却没有通过它们的头脑”黑格尔。“常有人将哲学这门学问看得太轻易,他们虽从未致力于哲学,然而他们却可以高谈哲学,好象非常内行的样子。。。。。。”

哲学不是现成知识的结论,如果只是记住了某些哲学知识或使用某些哲学概念,那就会像“动物听音乐一样”,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音调”,却听不到真正的“音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