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听诊器活动反思(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21:20:59 页码:14
2023年听诊器活动反思(汇总11篇)
2023-11-19 21:20:59    小编:zdfb

人际关系对个人成长和生活幸福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应该注重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分析语文题目,能够更好地解答试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参考。

听诊器活动反思篇一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课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文中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实验,发明了世界上地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在本课教育中,我主要抓好想象、实践、感受三个方面。

一、想象。课前,预习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已经养成了习惯,预习时,我要求学生边预习边思考以下问题: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他是谁?他为什么要发明听诊器?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东西做的?它有什么功能?等等。大部分学生就通过预习课文,理出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后面的学习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实践。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过程,我让学生进行了较多的实验,比如讲到两个男孩玩跷跷板游戏时,我依次请了三个学生上台,分别尝试了耳朵贴讲台与不贴讲台所听到的我划讲台的声音的差异,继而让同桌合作在座位上完成这个实验。比如当讲到雷奈克把笔记簿卷成筒儿,清晰地听到病人的呼吸声、心跳声时,我又让学生同桌合作,先不用纸筒儿,把耳朵直接贴同桌胸腔,再用纸筒儿贴胸腔听呼吸声和心跳声,学生们很兴奋。

三、感受。课后,我布置同学们写一篇日记“做试验”,要求将做试验的过程中,感受到的耳朵紧贴的明显效果,感受到的呼吸声和心跳声,感受到的纸筒儿的魔力等感受写下来。再找一找有关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读一读。写日记的过程是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课文之后的升华,有利于积累运用文本语言。而读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则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读好书。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课文是科学故事,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在教学时先从题目入手,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好好权衡一下,你觉得哪个词语最吸引你的眼球?”大家一致得出是“第一个”,并说出了道理,因为听诊器我们并不陌生,已经很普及,但最先发明的人应该是最了不起的,在探究下,我们进一步读好课题,此时问学生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会对听诊器是谁发明的很感兴趣,第一个听诊器是怎么想起来发明的呢?会是什么样子?这些有价值问题的产生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学好课文。

在组织学生精心学课文时,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弄清听诊器发明的经过,并学会自己从中获得的启发。

第一自然段交代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起因。抓住人物的内心世界,找出相关词句,透过内心活动,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样的雷奈克,基于对雷奈克的了解,学生才明白他为了治疗病人潜心研究“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

听诊器活动反思篇二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课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本文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从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试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只要平时爱思考、爱观察,爱实践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课中实践”这一策略走进文本。上课伊始,先板书课题,指名说说你所见过的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在什么地方见过?再请同学上黑板画画见过的听诊器,然后读课题质疑。学生们提的问题有: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东西做的?是怎么发明的?问题直奔主题,自然进入新课的教学。

在新课教学中,学习课文第二段,讲的是雷奈克从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游戏中得到启示,用小木棍听到了病人的心跳和内脏的声音。这是本文的重点段落。在教学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游戏时,我发现学生不由自主的在桌子上做起了试验。我让学生也来跟着课文做个试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桌一人耳朵紧贴桌子一头,另一人在桌子另一头用笔划着桌子。那么在一头的同学就能听到了响亮清楚的划桌子声。如此同桌互听。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做第二个试验,将练习本卷成筒儿,一头靠着同桌的胸腔,一头凑近自己的耳朵,听对方的呼吸声、心跳声。由于试验时做得不够严密,笔记本卷成的筒儿会露风,而且班上并不是十分安静,所以同学们听到的大多是轰隆隆的空气声。也有同学听到了咚咚咚的心跳声。实践给学生们带来了一个惊喜,一个发现和一次体验,增强了对课文的理解。他们有了实践发现后非常兴奋,对听诊器的可行性有了感受,也对雷奈克的兴奋和激动有了感悟。所以说,“动”起来的课堂更深的学生们的心。

听诊器活动反思篇三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写了医生雷奈克从一次偶然的发现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试验,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课文共4个自然段,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雷奈克看到许多病人痛苦死去,便整日思索如何及早发现人体内因疾病出现的异常变化。第二部分,写雷奈克从两个孩子跷跷板的游戏中受到启发,用笔记簿卷成筒儿听到了病人的心跳和内脏的声音。第三部分,写雷奈克不断改进,终于发明了世界第一个听诊器。课文按发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语言平淡、浅显。

就这样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教学吗?平淡的语言文字,平淡的教学思路,肯定不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经过认真研读,我发现课文中有两个关键词:

一是“难过”。正因为雷奈克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医生,他看到许多病人痛苦地死去,心里才会十分难过。

二、是“整日思索”。正因为他是一个把救死扶伤当作自己天职的医生,才会整日思索,才会被两个小孩玩跷跷板吸引住,并亲自试验,得到启发,用笔记簿卷成筒儿病人内脏的声音,才会发现用空心木管效果更好。

对,就把这两个词作为课文教学的主线。于是,上课伊始,我就提出这样的学习要求:“请你认真地读一读全文,你认为文中写雷奈克医生能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最重要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认真读了一遍课文后,大多找到了“难过”这个词语。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想象雷奈克医生看到病人死去时难过的心理,并指导朗读好第一小节课文。

对于第二个词语,一开始学生并没有找到,经过读第二遍课文,才有学生发现的。接着,我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并对理由进行认真思考,最后进行交流。学生的交流的理由有三:正因为他整日思索,才会被孩子吸引,并且仔细观察;正因为他整日思索,才会亲自试验;正因为整日思索,才会发现空心木管效果更好,继续改进。

就这样,我和学生边交流边理解相关语句,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并结合文本特点进行语言训练。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过去了,教学任务也基本完成了。

要上好一堂课,老师不但要认真钻研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还要根据课文特点设计教法,这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

听诊器活动反思篇四

在学生初读完课文后,我出示生字词,这一环节有一些遗憾,例如:笔记簿的“簿”,我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读音,如果能联系生活(学生平时用的本子上面写的就是“练习簿”)效果会更好。再有“跷跷板”中的“跷”虽然是一个三类生字,但是学生很容易读错,如果当时我出示一幅图片(孩子玩跷跷板),更会利于学生记忆。

当再读课文时,我提出了一个要求:看看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这个问题孩子在上课提出疑问时并没有提到,这个问题问得十分突然,我可以根据孩子当时质疑的问题“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怎样发明的?”让孩子默读课文,找到文章哪一小节讲了这一问题,然后再回头来看第一小节的内容,学生会很快说出讲的是发明听诊器的原因,由孩子自己说出来,比我直接牵引的效果会好。

当理清课文的脉络后,我出示一道填空题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告诉孩子将每一小节的内容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当时上课是有点操之过急了,总是感觉有点欠缺,但是看到孩子能根据我的提示完整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紧接着根据师傅的指点设计了一个将“如果…就…”的关联词贯穿全文的环节,我出示了三个句子,当时有点着急了,直接就让学生观察三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课堂出现了冷场的现象,如果我让孩子先把后两个句子的内容补充完整,再去读读,仔细看一看,相信学生很快地会找到三个句子里都有关联词“如果…就…”,跟高兴班级的小沈同学有一双火眼金睛,他居然发现了三个句子都是写雷奈克思考的内容,其实我可以根据他的回答引导学生观察,三个句子是有先后顺序的,是雷奈克一步步想的,但是当时我只是自己一味地说,学生好像有点茫然。随后我让孩子用关联词“如果…就…”造句,我发现师傅的这个环节设计的真巧妙,正是因为有了刚刚三个句子的铺垫指导,学生在造句时居然很流畅很精彩,这是以前没有过的,记得之前做练习有造句的题目时,学生写的句子总是干干巴巴的,感觉让他们写个句子很吃力,看来课堂上启发孩子的思维还是很重要的。正如师傅所说,不要怕去尝试,课堂上的内容要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启发,让孩子在学完一堂课后,不仅仅是能读熟课文,更重要的是有所收获,虽然今天的语文课我上的不是很好,一些过渡语很生硬,有些语言过于繁琐,但是我认为孩子从今天的课上学到了知识,他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学到两种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以及一个关联词,对于这一点,我还是很高兴的。

后记:感谢师傅的细心指导,课前一句话一句话的帮助我,告诉我怎样让课堂更高效,学生学到的更多,课后师傅更是耐心,指出我上课中的不足,告诉我哪句话说的布合理,哪句话是多余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不好,应该怎样处理,真的很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位认真负责的师傅,我会继续努力,向师傅多多学习。

听诊器活动反思篇五

昨天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三年级语文苏教版第13课《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路走来,有成功也有遗憾。同事们很诚恳的和我探讨了我的课堂。

从课题入手导入,“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预习去哪了?同事开诚布公的问我。学生已经预习了,想知道的,或者疑问已经提出甚至解决了。此处有些做做。我觉得也是。

初读课文,带了三个问题,一是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二是,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三是标注自然段序号。主任说初读课文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带的问题多了就影响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有道理,得精简。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用学生提出的疑问作为引线,把学生引导段的理解上。为什么要发明听诊器?怎样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自然段,去读,去说。理解自然段的意思。这个环节教学中总觉得学生深入不进去,理解的深刻程度不及我预想的。也许是预习的不够好吧,至今不得其解。

在用“果然”造句的指导上,我让学生亲自实践了雷奈克的做法。让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用手挠桌子的一端,学生清楚的听到了声音。很有感悟的用“果然”造句。好多学生都高高的举手,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句子讲给大家听。我点名柳润泽说,他说了个很长的句子,是个正确的句子,我肯定了他的句子,点出句子长了点。听课的老师看到了他的沮丧,后来听课的老师告诉我,他在下面酝酿了好久,说了改,改了说,最后鼓起勇气,很自信的举起手,你点了他的名字,他很高兴,把自己准备的句子说给大家听,可是你说他的句子太长了,他很失望。听了这些我的心紧了起来,是啊,孩子准备这么一个长句子不容易,我应该鼓励啊。听课的老师说,我在班里鼓励学生造句长一些,多么难啊,教他们形容词,修饰,我们巴不得他们造长的。我很惭愧的说出了我当时的想法,我怕学生造长句子在考试的时候出错,影响成绩。同样是个造句,十个字就得满分了,你造个长句子,出错的几率大了,说不定那个词用错了,哪个地方矛盾了,分数就没了。所以当时我就很自私的让他改短。在评课之后,我对这个问题在班里检讨我的错误。尤其是“果然”这个词,在造句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只造后半句。如:果然听的很清楚。让我庆幸的是我们班的学生在我指导造句的当时,都把句子造全了,如:老师说木头能传递声音,我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用手指挠桌子,果然清楚的听到了挠桌子的声音。这个小小的成功得益于我让学生真正的动手做了,从实践中得出的知识经得住考验。

学习课文最后一段,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发明了。我让学生自己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把自己理解的第一个听诊器的样子画在一张纸上。学生认真的读,仔细的画。我就巡视孩子们画的情况,突然我看到班里王雨诺同学画的听诊器很怪异。我仔细看,还是没看懂。我就问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他简单的一讲,有他自己的想法,让他在讲台上讲给大家听。他很大方的走上讲台,举起他的画让大家看,学生们先是一阵大笑,我说:“王雨诺同学画的听诊器有些特别,我也没看懂,就请他给我们大家讲一讲,他画的听诊器。”我和学生们一样好奇的看着他的画,听他讲解。他说:“这花瓣状的边缘是听诊器的一端,是用柔软舒服皮革的材料制成的,这样放在耳朵上或身体上会更舒服些,而且不会感觉凉。下面这个把状的设计是为了让医生握着更舒服,更容易操作听诊器给病人听诊。”“太好了,你吧雷奈克的发明推进了一步!”我和同学们同时给了他热烈的掌声。这就是发明创造。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肯动脑筋,就会有新的进步,我们人类的文明就是在许多这样爱动脑筋的人的推动下不断发展进步的。我发自内心的为这个同学的精彩讲解感到骄傲。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学生对发明创造的兴趣,多么鲜活的事例啊。直到现在,听诊器放在我们身上还冷的我们一颤呢。

我感到在学生那小小的脑瓜里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的欲望。老师要是能把它点燃,那将是智慧和创造的爆炸时代!

听诊器活动反思篇六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它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实践性。通过语文教学,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等教育。但是,要上出一堂能够吸引学生的语文课并非一件易事。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往往方法单调、缺乏一定教学手段的语文课是很难吸引学生的。因此,只有教学手段多样化,轻松丰富有趣的语文课才能深入学生心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

这一节课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遵循个性化阅读的原则,充分让学生和课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老师对话,和同伴对话,感悟内容,品味语言。但是这样的课同样存在有不足之处。如,一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刻,表演的过程略为欠佳。二是有的不能克服自己的羞涩心理。在众人面前不敢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三是有时控制不好课堂会超时。总之,我认为适当地利用一些课文来编排表演是个不错的创举。不但要引导学生披情入境,还要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使学生在学习和再创造中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总结、反思、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讲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发明过程,文中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从一次偶然的发现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的试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上课伊始,我先板书词语“听诊器”,在指导学生读准“诊”是前鼻音后,问孩子“你接触过听诊器吗?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吗?”然后补充完课题,引导孩子质疑,孩子提出的问题有: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对于石谁发明这个问题,我当时就让学生解决了,通过预习,学生很快说出了是雷奈克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并且让他们介绍一下雷奈克,但是我发现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很广泛,在介绍雷奈克时只是单纯地说有关他生活方面的内容,和本课要学习的知识并无关系,例如:有的孩子把雷奈克全名说了一遍(看得出来他很认真地在背这个很长的名字),还有的孩子介绍雷奈克的出生年月以及去世的时间。这些资料都多本课的学习帮助不大,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注重培养孩子搜集资料时要学会精挑细选,精选一些对课文学习有帮助的内容。

在学生初读完课文后,我出示生字词,这一环节有一些遗憾,例如:笔记簿的“簿”,我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读音,如果能联系生活(学生平时用的本子上面写的就是“练习簿”)效果会更好。再有“跷跷板”中的“跷”虽然是一个三类生字,但是学生很容易读错,如果当时我出示一幅图片(孩子玩跷跷板),更会利于学生记忆。

当再读课文时,我提出了一个要求:看看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这个问题孩子在上课提出疑问时并没有提到,这个问题问得十分突然,我可以根据孩子当时质疑的问题“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怎样发明的?”让孩子默读课文,找到文章哪一小节讲了这一问题,然后再回头来看第一小节的内容,学生会很快说出讲的是发明听诊器的原因,由孩子自己说出来,比我直接牵引的效果会好。

当理清课文的脉络后,我出示一道填空题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告诉孩子将每一小节的内容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当时上课是有点操之过急了,总是感觉有点欠缺,但是看到孩子能根据我的提示完整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紧接着根据师傅的指点设计了一个将“如果…就…”的关联词贯穿全文的环节,我出示了三个句子,当时有点着急了,直接就让学生观察三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课堂出现了冷场的现象,如果我让孩子先把后两个句子的内容补充完整,再去读读,仔细看一看,相信学生很快地会找到三个句子里都有关联词“如果…就…”,跟高兴班级的小沈同学有一双火眼金睛,他居然发现了三个句子都是写雷奈克思考的内容,其实我可以根据他的回答引导学生观察,三个句子是有先后顺序的,是雷奈克一步步想的,但是当时我只是自己一味地说,学生好像有点茫然。随后我让孩子用关联词“如果…就…”造句,我发现师傅的这个环节设计的真巧妙,正是因为有了刚刚三个句子的铺垫指导,学生在造句时居然很流畅很精彩,这是以前没有过的,记得之前做练习有造句的题目时,学生写的句子总是干干巴巴的,感觉让他们写个句子很吃力,看来课堂上启发孩子的思维还是很重要的。正如师傅所说,不要怕去尝试,课堂上的内容要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启发,让孩子在学完一堂课后,不仅仅是能读熟课文,更重要的是有所收获,虽然今天的语文课我上的不是很好,一些过渡语很生硬,有些语言过于繁琐,但是我认为孩子从今天的课上学到了知识,他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学到两种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以及一个关联词,对于这一点,我还是很高兴的。

后记:感谢师傅的细心指导,课前一句话一句话的帮助我,告诉我怎样让课堂更高效,学生学到的更多,课后师傅更是耐心,指出我上课中的不足,告诉我哪句话说的布合理,哪句话是多余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不好,应该怎样处理,真的很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位认真负责的师傅,我会继续努力,向师傅多多学习。

本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记叙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个科学故事。文中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示,通过反复的试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课文的语言平实、浅显、流畅,从雷奈克在生活中发现难题,萌发解决难题的构思,到偶然的发现,最后通过反复的实验终于获得成果,叙述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晰。课文教学重难点是能复述雷奈克医生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经过,并让学生懂得任何发明都离不开观察与实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爱观察、肯动脑的习惯。仅限于完成教学任务是很容易的,但要上出一堂能够吸引学生的语文课并非一件易事。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往往方法单调、缺乏一定教学手段的语文课是很难吸引学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一、抓朗读。

在语文课堂上,我始终强调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课前预习,我让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听诊器发明经过的词、句子;课上,始终强调朗读,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进入角色,进入课文的情境,学生才会对课文会有比较深刻的领会;课上读书形式多样,通过范读,练读,指读,选段读,男女分读,而且读得好坏不算,首要条件就要声音响亮,用自己的声音激发自己的信心,我行,我敢读,我要读。

二、善想象。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如果我们无法创设一种情景让他尽情“散发”,那么无疑会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课文的情景中,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来思考、来动作,从而让学生来领悟体会当时雷奈克的感受、想法,在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雷奈克所见所感,我就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从而体会该角色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的不同表现。在感悟课文的同时,语文教学决不能忽略语文能力和思辩能力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不能空穴来风,找准生发点训练,则能收到多种功效。在指导“如果……就……”造句时,抓住文中句子——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出示四句写有“如果……就……”围绕课文内容的填空,进行环环相扣地推理造句,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进行了说话训练。

三、重合作。

从课堂教学的效率来看,自主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扩大参与面,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的形成。由于学生在小组内、在同伴间,在合作学习的形式过程中,紧张情绪将大为缓解,害羞心理将更容易克服。所以,教学中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演一演事情的经过,来体会雷奈克的内心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再用讨论、复述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发明听诊器的经过。这就使得情境成为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最好凭借。这样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而情境也因学生的加入变活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情境成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土壤。

总之,在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它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精神,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观察、体验、表达的过程,再来欣赏语言文字,会更加感到语言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听诊器活动反思篇七

本次公开教学,我执教《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课。本课是一篇科学故事,讲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文中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从一次偶然的发现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的试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备课之初,我反复思考了以下问题:

一、结合学段特点,结合文本内容,该怎样定位教学目标。特别是针对学案,怎样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二、怎样把课文转化成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能顺利地学习课文,从独学与互学中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其实,这也是我们公开教学最侧重的两点。

在反复推敲以后,我确定了教学的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2.默读课文,说说雷奈克医生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经过。懂得任何发明创造都离不开观察和实践。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环节设计。“学情调查”主要反馈字词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期待。“质疑探究”着重从重点词、关键句入手,通过读读、画画、说说等方式,了解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原因及经过。“达标检测”紧扣目标(说说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落实语言文字的迁移与运用的训练。“拓展延伸”则让学生在习得读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课外阅读,落实“多读书,少习题”的语文教学观。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感觉有扎扎实实、一板一眼的地方,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教学情境的创设、字词反馈的落实、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语言文字训练的落实等都落到了实处。但是,最让人感觉失落的是小组活动的组织与展示。小组长不会组织,真正遇到阅读方面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导致汇报展示无效。不得已,老师又讲得太多。

总之,本节课我感觉最大的欠缺是学生训练不到位。正如评课老师所言“学生训练到位,展示才精彩”。所以,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要做好学生的引导与训练,让学生能真正在课堂上唱主角。

听诊器活动反思篇八

在语文课堂上,我始终强调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课前预习,我让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听诊器发明经过的词、句子;课上,始终强调朗读,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进入角色,进入课文的情境,学生才会对课文会有比较深刻的领会;课上读书形式多样,通过范读,练读,指读,选段读,男女分读,而且读得好坏不算,首要条件就要声音响亮,用自己的声音激发自己的信心,我行,我敢读,我要读。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如果我们无法创设一种情景让他尽情“散发”,那么无疑会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课文的情景中,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来思考、来动作,从而让学生来领悟体会当时雷奈克的感受、想法,在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雷奈克所见所感,我就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从而体会该角色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的不同表现。在感悟课文的同时,语文教学决不能忽略语文能力和思辩能力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不能空穴来风,找准生发点训练,则能收到多种功效。在指导“如果……就……”造句时,抓住文中句子——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出示四句写有“如果……就……”围绕课文内容的填空,进行环环相扣地推理造句,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进行了说话训练。

从课堂教学的效率来看,自主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扩大参与面,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的形成。由于学生在小组内、在同伴间,在合作学习的形式过程中,紧张情绪将大为缓解,害羞心理将更容易克服。所以,教学中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演一演事情的经过,来体会雷奈克的内心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再用讨论、复述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发明听诊器的经过。这就使得情境成为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最好凭借。这样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而情境也因学生的加入变活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情境成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土壤。

总之,在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它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精神,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观察、体验、表达的过程,再来欣赏语言文字,会更加感到语言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听诊器活动反思篇九

课文是科学故事,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在教学时先从题目入手,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好好权衡一下,你觉得哪个词语最吸引你的眼球?”大家一致得出是“第一个”,并说出了道理,因为听诊器我们并不陌生,已经很普及,但最先发明的人应该是最了不起的,在探究下,我们进一步读好课题,此时问学生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会对听诊器是谁发明的很感兴趣,第一个听诊器是怎么想起来发明的呢?会是什么样子?这些有价值问题的产生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学好课文。

在组织学生精心学课文时,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弄清听诊器发明的经过,并学会自己从中获得的启发。

第一自然段交代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起因。抓住人物的内心世界,找出相关词句,透过内心活动,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样的雷奈克,基于对雷奈克的了解,学生才明白他为了治疗病人潜心研究“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

第二自然读是全文的重点,讲述了受孩子玩跷跷板的启示,雷奈克做出听诊器的雏形。课文除了对雷奈克成功地听见病人心跳后的喜悦进行描写外,对雷奈克发现过程中的语言、行为以及内心活动都没有很具体的描写,这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知道学生在阅读时采取读中感悟、读中想象的策略。

听诊器活动反思篇十

反思主题:着重指导发明经过,忽略人物心情变化!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写了雷奈克的医生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实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上课之初,读题质疑: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东西做的?是怎么发明的?问题直奔主题,自然进入新课的教学课中。学习课文第二段,讲的是雷奈克从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游戏中得到启示,用小木棍听到了病人的心跳和内脏的声音。这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教学这一段先读课文,再指复述,接着演一演,说一说雷奈克会怎么想,怎么做。在这里没有着重讲雷奈克心情的变化,所以孩子在做本课的练习时有些盲目。都是“惊奇”、“激动”等的概括,对于标点的变化也没有着重讨论。孩子对于人物心情在此的变化没有进行更深入的讨论,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泛泛体会。

而对于发明听诊器的过程,我带着孩子一遍一遍在复述,所以基本上每个孩子都可以说出来。对于课文所反映的道理: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却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一带而过,孩子不能留下深刻印象,让自己写时,有孩子又离题太远,发挥过度。

课堂时间要合理分配,不能只为突出重点而忽视整体教学!人物情感变化是需要孩子用心去体会,本来就不太容易教学,所以课上应有专门指导练习,学生才能走进人物内心,深入理解课文!

听诊器活动反思篇十一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课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文中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实验,发明了世界上地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课前质疑,课中实践,课外延伸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

课后,我布置同学们找有关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读一读,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读好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