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等量关系》教学反思(优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8 22:50:41 页码:13
2023年《等量关系》教学反思(优质17篇)
2024-04-28 22:50:41    小编:zdfb

总结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如何撰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等量关系》教学反思篇一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一节内容,课标要求学生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究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会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我在教学这一节内容时,忽视了“摆一摆”这一环节,而是让学生自由画三角形,在比较三边关系时,也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计算,导致学生知识的生成有点模糊。因此,教学难点的突破不是很到位。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克服以上缺点,积极学习,争取高效率课堂。

《等量关系》教学反思篇二

《等量代换》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它主要渗透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的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等式的传递性,而今天所学的等量代换是具体的实物代换,比较直观、形象,主要从日常生活出发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这里我就谈谈我上完这堂课后的体会:

1、新课引入时,我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玩跷跷板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面介绍天平平衡和动物们玩的跷跷板平衡打下基础,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整个活动都是在游乐园中进行,并在游乐园中解决了一系列的难题,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2、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教学策略的选择,我认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同时机会的创造还需要学生自觉、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之中,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活动形式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乐于参与的,并且学生能在愉悦的情绪中学习并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怎样设计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呢?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一直在学生喜欢玩的游乐园里面完成,让学生不感到知识的枯燥无味,就是让学生在玩中也感觉到数学知识的存在。

《等量关系》教学反思篇三

案情介绍。

吕英(化名)与丁炎(化名)均系浙江省新昌县人。1987年吕英和丁炎结婚。1988年3月7日,吕英在新昌某医院生下女儿,起名丁琼(化名)。后因夫妻感情破裂,丁炎向新昌县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与吕英离婚,1991年3月25日,吕英与丁炎达成离婚协议,丁琼由吕英直接抚养,丁炎支付相应抚养费。

离婚后丁炎办了公司,收入不错,对女儿丁琼也很照顾。可是,丁炎越来越感觉丁琼长得不像他,还有人在背后说闲话。于是,丁炎设法抽得丁琼一份血样,私下送去鉴定。鉴定结果正如他所料,丁琼非他亲生。7月12日,丁炎向新昌县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判决否定丁炎与丁琼的父女关系,不再承担抚养费。

收到诉状后,吕英也负气称丁琼非其所生。于是法院通知吕英、丁炎、丁琼三人一起到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进行dna亲子鉴定。208月8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了《法医物证学检验鉴定书》,“丁琼不是丁炎所生,也不是吕英所生”。这样的结论使吕英和丁琼大吃一惊。丁琼既不是丁炎所生,也不是吕英所生,那她是从哪里来的呢?据吕英回忆,1988年3月7日她在新昌某医院生下女儿,产后的24小时孩子一直是由医生护士护理的,24小时后女儿才被送到吕英身边。她生产时同一产房内还有一位产妇,生下的也是女儿,间隔仅差5分钟。吕英认为,女儿掉包肯定是在产后的24小时这个时间内,是医生护士工作疏忽造成的差错。

吕英通过住院病历档案找到同一产房那位产妇,那女孩姓俞,巧的是俞姓女孩与丁琼同在新昌县澄潭中学同一年段读书,并且同住一幢宿舍楼,一个住二楼、一个住三楼。吕英说,俞姓女孩的确很像前夫丁炎。有人建议,俞姓女孩与丁琼同时去进行dna鉴定,那就真相大白了。但是,俞家否认女儿被“掉包”,不同意去亲子鉴定。

亲子鉴定后,丁炎与丁琼断绝了父女关系。为了不让别人指指点点,丁琼办理了更名手续,将丁琼改为吕某。丁琼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在高一时成绩在年段中排名90多名,亲子鉴定后她的成绩一落千丈,下降到了300多名。本来有希望考入重点大学的她,才考了517分,只能读第三批。

更为重要的是,吕英至今不知其亲生女儿的下落,丁琼至今不知其亲生父母为何人,无法与亲生女儿、亲生父母团聚、生活。

律师分析。

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法律上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父母与子女是血缘最近的直系血亲,是家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父母与子女之间具有广泛、深刻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父母子女关系可分为两大类:

1、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这是基于子女出生的事实而发生的,包括生父母与婚生子女的关系、生父母与非婚生子女的关系。

2、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这是基于收养或再婚的法律行为以及事实抚养关系的形成,由法律认可的父母子女关系。包括养父母子女关系,继父母子女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社会、公众对婚前性行为或婚外性行为的宽容,伴随着许多夫妻担心子女是不是自己所生,其中大部分是男方怀疑子女是否自己亲生。基于子女是母亲自身所生的生物学特征,母子关系以往是不需要特别加以证明的,在医学科学技术尚不发达时,母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可由分娩之事实确认,但现在孕妇一般均到医院做产,因此有时也需要证明子女是否自己亲生。

亲子关系认定特指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的认定。由于认定亲子关系直接证据的缺乏和亲子关系证明责任的高标准,亲子关系仅靠法官的知识和经验很难作出判断,涉及亲子关系的案件多数需要通过亲子鉴定解决。亲子鉴定即通过法律程序,利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理论和技术,从子代和亲代的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方面的相似特点,分析遗传特征,对可疑的父子关系或母子关系进行分析判断,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亲子鉴定古已有之,古人有“滴血验亲”的说法,认为如果两个人的血液能够在水这种载体中相融的话就存在血缘关系;如果相互排斥就不存在血缘关系,其实这是一种极粗糙、不科学的鉴别方法。

在我国,科学的亲子鉴定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采用的是人类白细胞抗原检测方式,由于准确性不够理想,最高人民法院采取了审慎的态度,要求在认定亲子关系时结合其他依据,综合分析判断。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dna亲子鉴定否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几近100%,肯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也达到99.99%。使得dna鉴定技术被广泛用于子女与父母尤其是与父亲的血缘关系的证明,在亲子关系认定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亲子鉴定广泛应用于刑事、行政、民事各个领域。对于民事案件来说,需要亲子鉴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怀疑子女不是亲生的离婚纠纷、抚养纠纷、继承纠纷、婴儿换错索赔纠纷,等等。由于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围绕着血缘关系展开,而基本不考虑其他因素,当事人是否具有生物学上的父母子女关系成为解决纠纷的关键。

亲子鉴定一般由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启动。当事人未申请鉴定,人民法院认为需要鉴定的,也可以委托鉴定。《民事诉讼法》将鉴定结论称为鉴定意见,属于证据的一种。具有鉴定资质的鉴定机构通过合法程序作出的鉴定意见,才可能被人民法院采信作为认定亲子关系是否存在的依据。

亲子关系认定主要包括否认法律上的亲子关系或承认事实上的亲子关系。

亲子鉴定事关重大,涉及夫妻双方、子女和他人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应从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增进团结和防止矛盾激化出发。请求确认或否认亲子关系的一方要承担与其诉讼请求相适应的举证责任。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请求一方的证明责任,势必使请求人的权利难以得到保护;如果忽略请求一方的证明责任,则可能导致权力滥用,不利于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和当事人隐私的保护。是否准予启动亲子鉴定,应当把握,提起亲子关系诉讼的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可能不够充分,但必须能够形成合理证据链条证明当事人之间可能存在或者不存在的亲子关系,其申请亲子鉴定只是对所举证据的补强,而不是作为其主张的.唯一证据。

dna鉴定检材主要是人的血液,另外,毛发,唾液,口腔细胞及骨头等都可以用于亲子鉴定。由于亲子鉴定在采集检材时需要当事人配合,如果当事人拒绝,法院能否强制对当事人采集检材进行鉴定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提供检材做鉴定对于当事人来说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必须,不会面临被强制提供检材进行鉴定。但不能强制当事人提供检材进行鉴定,不等于其无需承担法律后果。如果一方提供的证据能够形成合理的证据链条证明当事人之间可能存在或不存在亲子关系,另一方没有相反的证据又坚决不同意做亲子鉴定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五条规定,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即可以推定请求否认或者确认亲子关系一方的主张成立,而不配合法院进行亲子鉴定的一方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出台前,各地法院认识不同做法不一,并非都按此办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统一了这个问题,第二条规定,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并已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张成立。当事人一方起诉请求确认亲子关系,并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一方的主张成立。

这里的必要证据,对于请求否认亲子关系,一般是指对方(女方)与他人通奸、子女血型与己不符等证据;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一般是指男女双方有过同居生活、性关系或对方认可子女是其所生的书信、短信息、电话录音、视频,等等。一方当事人提交的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关系咨询意见则应当认为是必要证据。

综上,本案亲子关系无关推定,而是通过亲子鉴定直接得出结论。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医物证学检验鉴定书》认定,“丁琼不是丁炎所生,也不是吕英所生”。基于子女是母亲自身产出的生物学特征,在医学科学技术尚不发达时,母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可由分娩之事实确认。但现在孕妇一般均到医院做产,不排除换错的可能,有时也需要证明子女是否母亲亲生。丁琼出生于医院,法医物证学检验鉴定作出如此结论,唯一可能是婴儿被换错。吕英、丁炎没有进一步寻找亲生女儿,固然有其原因,但结果有利于他人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和当事人隐私的保护,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第二十一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禁止溺婴、弃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承担民事责任的义务。

第二十四条夫妻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第二十五条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当事人要求作亲子鉴定的情况和处理意见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关于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能否采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作亲子关系鉴定的问题,根据近几年来审判实践中试用此项技术的经验,参考卫生部及上海市中心血站所提供的意见,同意你院采用此项技术进行亲子关系的鉴定。

鉴于亲子鉴定关系到夫妻双方、子女和他人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因此,对要求作亲子关系鉴定的案件,应从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增进团结和防止矛盾激化出发,区别情况,慎重对待。对于双方当事人同意作亲子鉴定的,一般应予准许;一方当事人要求作亲子鉴定的,或者子女已超过三周岁的,应视具体情况,从严掌握,()对其中必须作亲子鉴定的,也要做好当事人及有关人员的思想工作。

人民法院对于亲子关系的确认,要进行调查研究,尽力收集其他证据。对亲子鉴定结论,仅作为鉴别亲子关系的证据之一,一定要与本案其他证据相印证,综合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此复。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七十五条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第二条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并已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张成立。

当事人一方起诉请求确认亲子关系,并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一方的主张成立。

《等量关系》教学反思篇四

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设计思想】。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2、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

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应用数形结合。

【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三角板。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1)。

问题1: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师:我们能否用类似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师: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

师: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

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

(边说边画):

师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2)。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

原点向左1.5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

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师生同步画数轴,学生概括数轴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1.5,―2.2,―2.5,0。

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4)。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小结】。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等量关系》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问题,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经历探究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3、能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曹冲用到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做等量代换。(板书课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你们家里没有米面粮油了,会怎么办?(用钱去买)。

在比曹冲称象还要早很多的年代,那时候货币还没有产生,人们想要获得生活物品只能用以物换物的形式进行。这不,有2个人来到了交易场所。咱们瞧瞧去。

课件出示:

第一个原始人牵着一头牛。

语音:我想换几只羊来养,好用羊毛纺线,做衣服。

字幕:换羊。

第二个原始人赶着一群羊。

语音:我家的羊太多了,放不过来了,我想把他们换出去一些,但是不换牛,我家的牛够用了。

字幕:不换牛。

暂停、提问:他们两个能进行交换吗?为什么?

播放:第三个原始人赶着几头猪。

语音:我家的猪太多了,没有太多的粮食喂它们,我想换点不吃粮食的动物养一养,牛羊都可以。

字幕:换牛羊都可以。

提问:这回他们可以交换了吗?

师:经过协商他们达成了这样一个交换协议:一头牛换两头猪,一头猪换3只羊。

课件出示:图片一头牛可以换几只羊?(这些信息以及问题都呈现在课件上)。

二、探究问题,感受思想。

1、解决“一头牛可以换多少只羊的问题”。

(1)独立思考:想一想。

(2)全班交流:把你的想法和全班同学说一说。

2、解决“几只羊和两头牛同样重的问题”。

课件出示:一头牛和四头猪在压翘翘板。

两头猪和五只羊在压翘翘板他们在干什么?

(动画逐渐到平衡)。

提问:翘翘板平衡了,说明了什么?

课件再出示:第三幅图多少只羊和两头牛的重量相等?

(1)独立思考: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一会我要请一些同学到前面表述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看谁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述清楚,让我们大家很容易就能听懂。

(2)讨论交流(全班)。

(3)课件演示验证。

3、小结。

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三、理解运用,解决问题。

1、111页第4题。

课件出示:大鹅与鸡、鸭继续压翘翘板。

渐缓之后出现图中那种状态。

提问:从最后的结果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自己去交流,不出示问题)。

(1)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2)课件演示。

2、导语: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老师很佩服你们。为了表示对你们的祝贺,老师给你们一点精神奖励。

课件出示:天平一架左盘有三个苹果和四个橘子,右盘中有一个一千克的砝码。

师: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三个苹果和四个橘子一共重一千克)。

能知道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各重多少克吗?

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知道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各重多少克呢?

课件出示:一个苹果等于两个橘子。

(1)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一摆。

(2)简单反馈(将苹果换成橘子或者将橘子换成苹果)。

3、出示“废纸回收”问题。

课件出示:背景为树林。

(1)15棵生长了5年的树能制造出大约800千克的'纸。

(2)回收1吨废纸能制造出大约800千克纸。

(3)全校同学一个学期大约可以回收500千克废纸。

提问:看到这些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提问:面对这个结论,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小结:真没想到,回收1吨废纸就相当于保护了15棵生长了五年的大树。其实,据我了解,每张废纸可以回收两次;这样一算,回收废纸的意义就更大了。我相信以后那些不注重废纸回收的同学肯定会改变自己的做法。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我们地球上日渐减少的森林尽一点微薄之力吧。

四、拓展延伸,课堂总结。

不但在货币没有出现的时代有以物换物的现象,就是在货币出现的现代社会,这种现象也还是有的。

例如,在我们国家建国之初,我们国家一穷二白,就曾经用农产品,比如优质大豆、小麦和前苏联交换过很多国家建设急需的机器设备;再比如,前几年,国际社会为了解决伊拉克人民的生存问题,进行了“石油换食品”行动,使得伊拉克人民度过了难关。

当然,这里面还包含着我们这个年龄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等量代换现象,随着我们的年龄的逐渐增长,知识的逐渐增多,当我们学会用数学的头脑进行观察和分析,就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发现。祝福你们。再见。

《等量关系》教学反思篇六

《等量代换》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它主要渗透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的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等式的传递性,而今天所学的等量代换是具体的实物代换,比较直观、形象,主要从日常生活出发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这里我就谈谈我上完这堂课后的体会:

1、新课引入时,我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玩跷跷板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面介绍天平平衡和动物们玩的跷跷板平衡打下基础,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整个活动都是在游乐园中进行,并在游乐园中解决了一系列的难题,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2、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教学策略的'选择,我认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同时机会的创造还需要学生自觉、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之中,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活动形式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乐于参与的,并且学生能在愉悦的情绪中学习并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怎样设计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呢?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一直在学生喜欢玩的游乐园里面完成,让学生不感到知识的枯燥无味,就是让学生在玩中也感觉到数学知识的存在。

3、新课结束时,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等量代换的问题,并运用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学过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在没有学习等量代换之前学生并不知道这则故事还蕴含有数学思想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古人在没有货币时,很多物品之间的交换都是通过等量代换来完成的,等量代换的知识一直延续至今。让学生再次感受到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

《等量关系》教学反思篇七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主要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测量、讨论的活动中,经历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遍之和大于第三边。本节课是让学生以小组活动动手操作的形式充分感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和我的教学设计是相符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比如:

(1)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在一起。

在组织活动之前,我提出问题“如何围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有了自己的认识后,在小组合作解决,最后全班共同交流看法,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去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怎样表达于怎样倾听。

(2)在实际应用方面,提供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他提供展示的机会,由于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比较各自方法的特点,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3)用学生喜欢的游戏作练习,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挑战性和数学结果的确定性。

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某些环节确实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于思考。如:

(1)让学生在自主计算、亲身比较的过程中,感受锐角三角形两遍之和大于第三边在这个环节我下的力度有一点大,使课堂有一点延时。

(2)有的学生对给出的小棒没能充分运用,说明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思考是不灵活的。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就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规定固定的模式。

《等量关系》教学反思篇八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四年级下册第62页的例4。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的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围三角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2.教材慎思。

(1)教材提供了4组线段,这些数据是否足够支撑学生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

3.目标详析。

(1)通过猜想、操作、验证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由实物到图形的想象抽象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严谨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维。

(3)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难点确定。

探索并发现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二、核心任务的制定。

为了达成目标,突破重难点,核心任务应设置为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并总结规律。为此需要确定两个问题:

1.怎样的学具更方便学生操作、观察?

2.提供几组怎样的数据,才能总结得到结论?

教材选择了学具“纸条”,并拼摆四组数据,其中第一组能拼成(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第二组不能拼成(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第三组不能拼成(两条线段之和小于第三条线段),第四组能拼成(两条线段之和小于第三条线段,拼成等腰三角形)。

为了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归纳总结更科学、更充分,决定增加操作数据:10cm,7cm,5cm,4cm,3cm。这些数可以组合成三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10,7,5;10,7,4;7,5,4;7,5,3;5,4,3。这5组都能摆成三角形。

第二种:10,5,4;10,5,3。两条线段之和小于第三条线段,不能摆成三角形。

第三种:10,7,3;7,4,3。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不能摆成三角形。这种情况学生是最有争议的,在课堂上需要重点研究。

这种拼法属于端点不相连,如果要让三条线段真正端点相连,三条线段需各向两端延长一部分,这时两短边之和不再是7cm和3cm之和,已大于了较长边,三角形才能真正拼成。由于学具的原因,导致操作时缺乏严密性,从而产生了错误的结论。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水平还只限于直观,无法从理论的角度去理解或解释这一错误的现象。为了减小误差并方便操作,尝试把纸条变细,最后决定改用小棒。

通过以上思考,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

本节课,我以问题导引学生“卷入学习”,利用核心任务,建构“生生互动”的“深究型对话”,开展“针对性助学”,帮助学生进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深度学习。

我的课堂流程如下:

(一)新课导入。

1.通过欣赏“跑男”片段,活跃气氛,利用陈赫劈叉问题,铺垫新知。

2.复习三角形定义,开门见山引出课题,大胆猜想,激发兴趣。

(二)探索新知。

核心任务是选取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完成表格。学生同桌合作,交流反馈,通过发表或解释自己的观点、倾听并深入思考他人的观点,突破难点,归纳小结出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巩固提升。

该环节安排了两道练习题,一道是书本上的判断题,学生学以致用,通过简单计算即可判断,巩固新知;第二道是在第一道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不能围成的226三根,通过思考“如果要换掉一个小棒,使得三根小棒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拓展学生思路,提升新知。

理想的课堂是学生发展的课堂,是主动、活动、生动的课堂,是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本节课,通过对数学核心任务的设计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接触到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等量关系》教学反思篇九

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教材设计了两个教学情景,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等量关系及如何表示等量关系。

学生从实际出发,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找等量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可以通过姚明与妹妹的身高学会解方程,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会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会解答简单的方程。

学会用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和解决含有两未知的数学问。

发现法、尝试法。

自主探究法。

小黑板、课件。

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曹冲秤象》的故事情景图教师讲述《曹冲秤象》的故事。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通过姚明的身高,算一算这姊妹两个的身高。板书课题:等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活动一:姊妹两跟姚明身高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我比妹妹高20厘米。这句话中隐含了什么?

2、姚明的身高是我的2倍,这句话中隐藏了什么?

活动二:画线段图列方程。

1、你会根据他们的对话画出线段图吗?

2、根据线段图列方程并解答。

3、你可以根据其他的条件找出别的等量关系吗?试试看。

(二)、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展示部分)。

1.、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收获和疑问。

2、展示汇报学习情况。其他小组补充完善,评价病可以提出疑问,由展示组优先解惑,有问题其他组补充,最后由组长做总结发言。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四、点拨升华。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不明白的地方?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1、我能行。

(1).果园里有桃树a棵,平均每棵桃树收桃子360千克,果园共收桃子( )千克。

(2).打字员小王每分钟打字90个,一份稿件她打了m分钟还剩c个字没打。这份稿件一共有( )个字。

(3).苹果和香蕉的单价分别是每千克4.5元和6元,买x千克苹果和y千克香蕉共需要( )元。

(4).五个连续的整数,其中最小的数是n,这五个连续的整数的和是( )。

2、完成练一练第2题,并交流。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拓展提高。

甲乙两人共写了200个大字,其中甲写的是乙的4倍,求甲乙两人各写了多少个大字?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等量关系》教学反思篇十

学习目标:

1、了解部分体育比赛项目判定胜负的规则,复习并巩固不等式的相关知识;。

4、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学习重点:利用不等关系分析预测比赛结果。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怎样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1)如果第7次射击成绩为8环,最后三次射击中要有几次命中10环才能破纪录?

三、巩固运用:

有a,b,c,d,e五个队分同一小组进行单循环赛足球比赛,争夺出线权.比赛规则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小组中名次在前的两个队出线,小组赛结束后,a队的积分为9分.你认为a队能出线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辩论中发现此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考虑其他队的情况,于是形成问题假设:

(1)如果小组中有一个队的战绩为全胜,a队能否出线?

(2)如果小组中有一个队的积分为10分,a队能否出线?

(3)如果小组中积分最高的队积9分,a队能否出线?)。

四、反思总结:

五、达标检测。

(在分析解决前述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会引发一些争论,提出一些问题假设,如:

(4)如果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胜3场,那么什么情况下它一定出线?)。

《等量关系》教学反思篇十一

因此父母注意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他肯定,是他健康成长的重要工作。你可找一个小箱子,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外面贴上“好行为箱”的贴纸,每次看到孩子有良好行为,就写在纸上放入箱内,每天晚上睡觉前和孩子一起查看。

技巧三:亲子关系急救箱―――“太空时间”,用于挽救濒临破裂的家庭关系。这是父母和孩子共度的特别时间,双方要把所有不愉快的情绪抛开,就像坐火箭去了太空,把所有不愉快的事留在地球上。孩子可以毫无拘束地说出心里话,而父母亦可毫无保留地献出关怀、支持和爱,目的是不要为原先存在的情绪或态度形成隔膜,使亲子关系中断和让孩子感到无助。

《等量关系》教学反思篇十二

学生升上初中后,伴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有一种强烈追求自主的欲望。他们总认为自己长大了,有能力独立地处理一些事情。希望父母尊重他们的意愿,把他们当成大人,当成朋友,给予他们足够宽松与自由的空间。而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给了他们太多的关爱,使得他们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的过多关爱发生冲撞时,学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的独立,明知父母是对的,也会反其道而行之。

双方缺乏沟通理解。有位教育者曾说过:父母虽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早点长大、懂事,但由于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依然像对待小孩子那样,希望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所以与孩子发生冲突。

本课以青春期孩子与父母发生冲突为切入点,反映了当前学生与父母存在的普遍性的矛盾,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对广大的初中生有教育意义。

其一,让学生认识自己这个时期的身心特点,有逆反心理。其二帮助学生学会感恩,回忆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点点滴滴的爱,消除与父母的矛盾。其三,在感恩中主动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并嘱咐学生要付诸于行动。课前的歌曲内容很切合本课的主题,有一定的感染力,加强了课堂教学中浓郁的感恩父母的氛围。

《等量关系》教学反思篇十三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下教科书第109页上的例2,是三街道联谊的公开课,由本校教师沈老师与三(4)班学生共同合作的一堂较成功的公开课。

新课伊始,由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导入,这样的导入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既形象又具体,既有趣又奇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等量代换的必要性。

在新授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教材,提供了学生常见的水果、食品、以及学生喜爱的小动物,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本堂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新授的过程中,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先各自摆一摆,再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去摆一摆(这里是在黑板上贴一贴刚才自己摆的方法),贴完后并说说你这样贴的想法是什么?……教师在复述学生的想法时,重点强调了用什么去换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换。从而加强学生对为什么要这样换的理解,这样换的目的是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让每个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魅力,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等量关系》教学反思篇十四

本课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课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如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并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第一次研磨反思:】。

这节研磨课是在三(2)班进行的,这是一群聪明好学的孩子,上课非常认真,教学也顺利地完成。总的来说能很好地处理以下几方面:

1、故事引入,目的明确。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故事“曹冲称象”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直接又生动,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适合三年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取得很好的效果,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过渡到新知学习,而且把重难点进行分解,由浅到深,难度一步步提高,一步步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而且具体,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新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总的来说本课基本能实现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1、学生对等量的认识不足。在教学中没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情况,因此学生是对等量的认识不充分。同时,因为教学的内容主要是重量相等的物品进行代换,因此引导学生出现了误区:等量是指相同重量的物品。建议,在下次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等式等理解等量。

2、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深入,对等量代换的思路不明确。学生探究活动时间少,学生没进行深入的探究、交流,因此对等量代换的认识不足,思路不明确。

3、要加强教师提问的准确性。

【第二次研磨反思:】。

本次课在三(4)班进行研磨。在上一节课的教学的基础上对本课进行修改,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效果更好。主要对以下部分进行调整:

1、增加认识等量的环节。与上节课一样,在引入曹冲称象故事后,增加了认识天平及翘翘班的环节,通过天平或翘翘板是否平衡让学生理解什么才是等量。这位学生进行代换奠定良好的基础。

2、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探究、发现的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预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及交流汇报,让学生探究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虽然较上一节课,本课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学效果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

1、学生探究的欲望不强,参与率不高。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情景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但是学生探究的欲望不强,积极性不高,只有少部分同学积极参与。因此,在下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设法提高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2、练习量不足,并缺乏层次性。由于在学生探究部分花了较多时间,导致前松后紧的教学情况,练习的时间不足。而且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不明显,大部分是物品间的代换,如果能适当增加等式、图形等代换那就更好。

3、要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学生运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部分的题材是动物间的代换,如能增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题材那则更好。

【第三次研磨反思:】。

经过前两次的研讨,再一次进行修改。本节课在前两次研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多交流,充分体会等量代换思想方法,同时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有层次、有梯度并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练习。总的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本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在前两次课教学的基础上,我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等量,能找出等量关系;认识代换中的中间量,会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中间量;会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2、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我从学生熟知的故事《曹冲称象》中引入“等量代换”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题和层次,寻求出等量代换问题的解决规律。教学全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并把问题隐含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之中,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交流1个西瓜与多少个苹果的重量相等,在学生的探究、交流中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清晰、严谨、条理的数学思维,并在交流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整个教学过程又是在教师精心组织引导下,又呈现出教师在全过程中的组织引导作用,使人感到课堂师生间、生生间合作氛围较浓,自主作用发挥得当。

4、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内在因素,设计层次性、梯度性的练习,发展学生从形象到抽象抽象的数学思维。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等量代换思想,在运用教材中,用“换”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同时又充满了趣味。其次,发挥了教材编排作用,不论是新课的引入还是巩固练习中的习题选择,我都注意发挥文本优势,既尊重教材,又灵活运用驾驭教材。按不同标准进行代换,先由量的代换,到物品价值的代换,再过渡到图形代换、物的代换。这个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充分突出了练习的层次性,也促使学生数学思维进一步发展。

5、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加强知识的实际运用。

本单元的知识相对抽象,因此,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校开展的雏鹰争章活动,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等量代换知识进行解决,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让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也得到很好解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等量关系》教学反思篇十五

本节课的教学与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一课设计的环节基本相同,都是先通过情景,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然后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充分让学生思考,并观察,分析,比较由乘法算式转换成乘除法算式所发生的变化,最后再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求逻辑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反思:本节课教学,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本,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最后总结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是互为逆运算。

不足之处。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2,必要的练习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对乘除法算式的转化还不清晰,无法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3,对乘除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拓宽还需加强。

《等量关系》教学反思篇十六

李子勋关于亲子关系的经典言论。

我们的亲子教育问题,不是来自于教育本身,而是在我们的大脑里面有太多太多的有弊病的观念和概念,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从孩子本身去思考,而是给予某种概念去思考,这种模式就导致了我们的教育陷入了一些困境,这些困境恰恰是观念给我们带来的,而与教育本身无关。我首先给大家提供我的一些新的想法,我不想取代朋友们大脑里已经有的东西,也不想和任何人进行抗衡,因为它是并存主义的。

管孩子,先要和他“拉关系”

家长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是忘记了和孩子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比如说,你越不喜欢我,我就越得管你。可是这种教育恰恰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学习越来越糟糕,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

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容易达成效果。我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关系。改善关系不是去讨好孩子,不是一味地认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家长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分开,比如学习,和亲密关系是两回事,比如不要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的儿子。

孩子很多问题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愤怒,大多数是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他会逆反,比如家长要他们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所以,家长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家长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

我们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是一条隐蔽的信息链,虽然是潜在的,却是重要的。比如我们在公司和老板说话,表面上是和老板在汇报相应的工作,实际上你在内心里是在期待着老板对你的态度,对你关注的方式,亲子教育也是如此,亲密关系远比你说的话要重要。

孩子行为没有绝对化的对错。

我们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标签下的“好孩子”,其实,一味地盲从榜样的方法,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们应该用并存主义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很多生活细节上的观念没有绝对化的对错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对的,其他都是错的。这样孩子长大之后就会非常痛苦,一生都会纠缠在观念性的东西里面。

我们要注意文化对人的内心的构建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引导孩子不要非常强烈地在乎细节事情的对和错,因为对错往往是相对的,孩子做的事情家长也不要总是用对错来分析,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不要和别的孩子硬性地比较,而是要鼓励他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虽然和高考状元不同,但是妈妈认为你们都同样是可爱的,这样是在打好孩子的心理基础。

一个人的心理痛苦往往是童年时期家长灌输给他们的某些观念,假如家长总是把绝对化的观念灌输给孩子,孩子长大后总会给自己找麻烦,甚至在心理上跟社会过不去,因为在大脑里面他僵硬地认为只有一种东西才是正确的,他们不会尊重少数人,处于弱势的文化,一旦自己成为少数人就会非常恐慌。

个性是孩子坚强的源泉。

我发现中国的很多孩子总是在自我否定,都特别害怕被老师批评,就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这样的孩子的心理基础是脆弱的。我们要告诉孩子个别性是很重要的,你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你有权作出决策,同时,你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从小告诉他你就是很独特的,这样的心理基础好在哪里呢?会使孩子在遇到心理困惑时,更容易接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未必就是不好的,他在成长中就不会害怕被否定,被排挤。

教育模式的有效性也重要。

家长教育的方式比内容更加重要,很多家长都在不断寻找最正确的道理来教育孩子,希望“以理服人”,但是我主张不要用非常正确的道理去教育孩子,这些抽象的东西往往是非常绝对化的,对于孩子的影响,心理学认为是一种强大的压力。我们成年人判断生活细节事件是对是错,远比孩子要宽松,因为我们会首先判断有效还是无效,教育也要追求“有效性”,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大道理”。

所谓“大道理”,孩子往往达不到,因为在现实生活里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用稍稍含混的、摇摆和模糊的内容去指导孩子,会比绝对化的正确的内容要好。自己的教育方法被某些传统观念认为不好,这不重要,关键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中获得他所需要的利益。

先假定他是个好孩子。

有的家长会把孩子过去和现在的错误无限地延伸到未来,无限地加重自己的忧虑,小儿子和幼儿园同学打架了,就被家长认为有暴力倾向。

孩子在成长中会犯很多错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如果用某种特有的眼光来看孩子,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一个求证的过程,我们认为孩子是个“坏孩子”的结果就是孩子会变坏。因为那时我们会产生一种心理能量,它会放大孩子的毛病,使得我们根本看不到孩子真实的面目。

我们要先积极地假定自己的孩子是个优秀的好孩子,这会给孩子内心以力量,即使孩子不受同学欢迎,被老师批评,我们也要给孩子雕刻出一个优点。即使他没有,也告诉他有。不要局限于眼睛所看到的真实,而要在内心建造一个“内心的真实”来引导孩子。家长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这样的假定一旦成立,家长的思维就被僵化了,就会出现自我催眠的过程。我们高度关注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被这个问题所催眠了,这时我们变得狭隘、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允许孩子犯很“傻”的错误。

家长不要把孩子的困惑看作问题,而要看作一种资源。这样我们就会帮助孩子从消极事情里面学到积极的`经验。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这是我在临床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犯这样的错误的结果往往是好的。要允许孩子犯一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这些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

家长认为这是障碍,它才会成为障碍,因为你的沟通的方式、言语会把它真正地演变为一个大障碍,家长担心害怕,其实是被自己吓倒了。

孩子受挫败没关系,痛苦是重要的,孩子没有过痛苦,那肯定会被痛苦所打倒,经历了才会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家长过度的保护倾向,以及犯错之后父母的代替承担的倾向,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只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

咨询现场。

千万别否定孩子的个性。

读者1:我的孩子非常内向,我觉得外向的孩子占便宜,我该怎么改变他的个性?

李子勋:你是在自己的内心构建出了一个真实:“外向的孩子占便宜”,事实上成功与外向无关。你实际上是被自己的观点催眠了。要改变孩子个性,千万不要说你的个性不好,个性不好是坏的假定,你可以这样说,孩子你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生活多好啊,爸爸妈妈很喜欢你的性格,社会也需要啊,可是你要知道在学校里有一个规则,集体生活都会需要一种技术和本领,对你也对所有的孩子都要求学会交流的技术。把所谓的“外向”当作一种技术来学习,不管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我们把这个技术和孩子的个性分开。在孩子的心里,他会感觉自己是在学习一种本领,而不是在和自己发生冲突,不需要否定自己,去痛苦地承认自己是个无能的孩子。而是会积极地认为我的个性很好,只是在学习一个本领而已。

孩子的优点要“无中生有”

读者2:我的孩子很邋遢,说他总不改,怎么办呢?

李子勋:要培养孩子爱干净的优点,不能仅仅是口头的鼓励,我们一起来给他构建一个优点,就像雕塑一样,你就说孩子你很干净啊,你看自己的鼻子,多好啊,你是个爱干净的孩子!你在反复强调孩子是个爱干净的孩子,孩子慢慢地就会被你的观点所催眠,他真的认为自己是个爱干净的孩子,然后他会自然而然地向爱干净的方向发生转变,这样比居高临下的教训效果要好得多。

对待孩子的缺点,我们要“化有为无”,如果孩子被人说是个坏孩子,但是你要说妈妈认为你是好孩子,别人没有妈妈了解你,你就是个好孩子!孩子听了会认为我不是坏孩子,他就会积极地修正自己成长中的偏差。

淡化问题帮孩子摆脱困境。

读者3:我的孩子总是感觉很焦虑,我们该怎么劝说?

李子勋:孩子总焦虑,你可以对孩子说能不能把你的焦虑表现出来给我看?孩子会想表现出来焦虑,但是却表现不出来。这时,我们需要的是淡化这个问题。要让他明白焦虑不是他生活的全部,给他的生命和焦虑划定一个边线,当我们找到这个边线的时候,去夸大他的正面的东西。

和孩子交流少用语言。

读者4:我和孩子无法交流,我该怎么修复和他的交流?

李子勋:语言交流不是最好的沟通,因为语言是最靠不住的,它会给我们带来歧义和误解。语言的教导容易被误解,孩子弄不清楚家长的教导是出于喜欢他,还是讨厌他?也许妈妈不喜欢我才这么反复教导我,这就是语言交流造成的一个矛盾。多用非语言的交流,比如孩子回家后,妈妈喜悦的眼神,多抱抱孩子,轻轻地抚摩孩子的头,这些不容易被误解。

用夸奖来拒绝孩子。

读者5:孩子才6岁,就吵着要买笔记本电脑,我该怎么办?

李子勋:一般家长对孩子这些问题会采用打骂的方式生硬地拒绝。我却建议你要问问孩子你买了有什么用呢?他说不出来,首先让孩子明白他的要求不是那么强烈的成立,其次,你要说,你这是个好主意,妈妈会给你买的,得先要存钱对吧,每天妈妈给你存5元钱,你自己存3元,你实际上是在把兑现承诺的时间无限拉长。你会发现过不了很长时间,孩子就会放弃他的这个要求。在这个过程里,你没有否定他,反而是在夸奖他,非常有利于他的成长。这种技术很巧妙,家长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有平常心。

《等量关系》教学反思篇十七

人们在面对其它事情时,如果做不成就会改变方法,但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永远不知道改变方式,然而无效的重复只会把事情变得更糟.往往孩子发展顺利的家庭,是父母学会了示弱.

中国的父母往往不善于表达感情,尤其不会表达对自己孩子的鼓励,支持和爱.过去的误导是对孩子越严厉他们才会越有出息,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父母对孩子的爱能表达出来,其实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孩子的成长中需要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只有父母给了,他才会觉得足够.我们表达爱的时候,为什么会不科学?错的不是爱,而是爱的方式.

生命可以是玻璃,也可以是水晶.

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头,随时播种,随时开花.我们期望:每一个生命,都能超越自我,不再像玻璃一样脆弱,而最终如水晶般明澈和坚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