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3:05:01 页码:10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大全8篇)
2023-11-24 13:05:01    小编:zdfb

总结是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过程,它可以使我们深入反思并获得新的见解。怎样写一篇具有独特风格的总结呢?随着社会的发展,总结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是一些不同领域的总结范例供大家参考。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篇一

今天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全班分为6个人为一小组,每一小组有一个圈,圈里放8颗‘钻石’,也就是雨花石。你可以抢别人的,别人也可以抢你的,但是只有1分钟时间,抢到多的,就算获胜。”中午,杨老师把我们带到大操场,并很快地扯上了话题。第一轮,4个组上场了!他们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胜券在握的架势。

可是,骄兵必败,别看现在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到时候一定是输得狼狈不堪,真是为他们捏一把汗啊!“预备——开始!”赵天乐站在赛场正中央,两手平端着张扬的手表,居高临下,以裁判的口吻发出了指令!话音刚落,几个小组立刻沸腾了起来。他们一个个就像兔子一样,一会儿跳到这里,一会儿跳到那里。开始不过十几秒,作观众的我们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看似越勤劳的人家里就家徒四壁,什么也没有;看似慢吞吞,这里拿两颗,那里拿两颗的人,家里还是什么也没有。咦,这是怎么回事呢?“先不管,该我们玩啦!”“恩!周著手最大,站后面去!陈可比较开朗,刘庭菀不太活泼,两个综合了,站前面去……”刚刚站好队,陈功就开始重新排队,以便于临场发挥“预备——开始!”赵天乐的声音再一次响起。

随着她的命令,我像一只离弦的箭,“唆”的一下冲向了别人的家。“一颗……两颗……”我在一片手的海洋中勉强抢来两粒还指甲大的`“钻石”。真是虎口夺食呢!刚从“家”里出来,“咦,怎么有那么多!”我疯狂地冲向那堆石子。就在我手忙脚乱捡石子的时候,一个身影向我冲来!“哦!天哪!”我一边低声呻吟着,一边向自己的手“呼呼”地吹气。她捧起我的手,轻轻地吹气,之后毛毛躁躁地问:“还好吧?”“呵呵……”我勉强挤出一个微笑,表示让她放心。“六、五、四……”同学们的叫喊声冲破了我的耳膜,我俩不约而同地离开了那个逗留了一会儿的地方。推开手心,哈!还有一粒石子在我手上。虽然有些努力没有得到回报,但是,我想,虽然没有成功,但我们也没有失败。因为我们至少收获了什么,也许是经验,也许是友谊。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篇二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下教科书第109页上的例2,是三街道联谊的公开课,由本校教师沈老师与三(4)班学生共同合作的一堂较成功的公开课。

新课伊始,由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导入,这样的导入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既形象又具体,既有趣又奇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等量代换的必要性。

在新授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教材,提供了学生常见的水果、食品、以及学生喜爱的小动物,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本堂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新授的过程中,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先各自摆一摆,再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去摆一摆(这里是在黑板上贴一贴刚才自己摆的方法),贴完后并说说你这样贴的想法是什么?……教师在复述学生的想法时,重点强调了用什么去换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换。从而加强学生对为什么要这样换的理解,这样换的目的是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让每个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魅力,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可以通过姚明与妹妹的身高学会解方程,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会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会解答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学会用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和解决含有两未知的数学问。

教法:发现法、尝试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通过姚明的身高,算一算这姊妹两个的身高。板书课题:等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活动一:姊妹两跟姚明身高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我比妹妹高20厘米。这句话中隐含了什么?

2、姚明的身高是我的2倍,这句话中隐藏了什么?

3、这题的等量关系是:

活动二:画线段图列方程。

1、你会根据他们的对话画出线段图吗?

2、根据线段图列方程并解答。

3、你可以根据其他的条件找出别的等量关系吗?试试看。

(二)、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展示部分)。

1.、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收获和疑问。

长做总结发言。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四、点拨升华。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不明白的地方?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1、我能行。

(1).果园里有桃树a棵,平均每棵桃树收桃子360千克,果园共收桃子()千克。

(2).打字员小王每分钟打字90个,一份稿件她打了m分钟还剩c个字没打。这份稿件一共有()个字。

(3).苹果和香蕉的单价分别是每千克4.5元和6元,买x千克苹果和y千克香蕉共需要()元。

(4).五个连续的整数,其中最小的数是n,这五个连续的整数的和是()。

2、完成练一练第2题,并交流。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拓展提高。

甲乙两人共写了200个大字,其中甲写的是乙的4倍,求甲乙两人各写了多少个大字?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篇四

1、知识目标:在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能力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丰富的数学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等式之间的关系、进行等式之间的换算。

1.运用学具,开展拼图游戏。

师:小朋友们,你们玩过拼图游戏吗?

生:玩过。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拼一个材料中所给的长方形。请拼好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拼法。

(1)请你说说你是用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

生1:我是用两个梯形和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请学生上来摆)。

(2)有不同的拼法吗?

生2:我是用六个三角形拼成的。(请学生上来摆)。

(黑板上展示两种拼法)。

2.观察、思考、交流,体会等量代换思想。

师:你们刚才有各种各样的拼法,其实归纳起来就两种:一种是用两个梯形和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还有一种是用六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一个长方形=六个三角形)。

师:如果老师想把那两个梯形替换成三角形需要几个,请同学们动手摆一下。

摆好的同学请把手举起来。

生:我用四个三角形替换了两个梯形。

师:有不同答案吗?

师:同学们真棒!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对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梯形=四个三角形。

师:我们通过替换也得出一长方形=六个三角形。

3.揭示课题。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在换的过程当中,就已经运用了一种数学思想等量代换(板书课题)。

二:尝试解决,拓宽思维,应用提高。

生:想(大声地回答)。

师:那么你们做好准备了没,我们马上要出发了。

生:好了。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第一轮的赛题,红红的苹果真好吃!从这幅图中你们得到了什么信息?

生1:1个红苹果=2个青苹果。

生2:2个青苹果=6个小苹果。

师;那让我们求的是什么呢?

生:2个红苹果=()个小苹果。

师:请做好的同学把手举起来,有这么多同学做好了,来你说,是多少。

生1:12个。

生2:12个。

师: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到底是多少?老师请同学起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有1个红苹果=2个青苹果,2个青苹果=6个小苹果可以得出1个红苹果=6个小苹果。从而得出2个红苹果=(12)小苹果。

师:看来同学们这一轮比赛结果都不错,请看第二轮的赛题。请一个同学起来读一下。

生:2个红苹果=1个菠萝,1个西瓜=2个菠萝,1个西瓜=()个红苹果。

师:这位同学读的很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是怎么来理解这一题的。

生1:通过反复读题目,我发现菠萝既和苹果有关系,也和西瓜有关系。

生2:我只要求出2个菠萝=?个红苹果,就能求出1个西瓜=()个红苹果。

师:请同学们快点算一算。

师:这么快就算好了,老师请同学起来说,是多少。

生1:4个。

生2:4个。

师:那怎么来的呢?

生:我根据2个红苹果=1个菠萝,1个西瓜=2个菠萝求出了2个菠萝=4个红苹果.

全班同学大声回答:有。

师:好,看第3轮的赛题,用那个同学愿意来读一下吗、

生1:=+=240,=++,那么=(),=()。

师: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应该怎么做?

生:用三个小正方形相加去代换三角形,从而得出四个小正方形相加等于240,得出一个小正方形等于60,三角形等于180。

师:这位同学讲解的很好,你们的思考方法也和他的一样吗?无论你们怎么做,同桌之间互相讲一下。

三、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结课:这节课快接近尾声了,在最后老师想讲一个关于等量代换的故事。(故事内容略)。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篇五

班级学情分析:

我校三年级共有学生43人,大多数数学学习能力较强,但是优劣差距较大,所以教学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4、通过学习学生能应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课件、卡片、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

(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足球时。老师马上引到学校冬季运动会,我们三年级3个班的比赛情况,结果我们班得了第一。那我们班比赛了几场?学生回答两场。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二、引导参与:4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三、共同探究:

师:20xx年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

师: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课件演示主题图)。

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

4、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5、一小组演示。

6、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8、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

9、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

10、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11、师生共同。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13、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14、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15、老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课堂练习:

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

(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作业设计:

提问: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我的问答: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所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任何时候都要放在首位,但这一点也是许多教师都犯的一个通病,把课堂看做自己表演的舞台,给学生留的空间很少,这就我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你说呢!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篇六

教材分析:

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册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专门编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教材包含集合和等量代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并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

教学关键:

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课时。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篇七

本课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课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如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并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第一次研磨反思:】。

这节研磨课是在三(2)班进行的,这是一群聪明好学的孩子,上课非常认真,教学也顺利地完成。总的来说能很好地处理以下几方面:

1、故事引入,目的明确。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故事“曹冲称象”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直接又生动,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适合三年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取得很好的效果,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过渡到新知学习,而且把重难点进行分解,由浅到深,难度一步步提高,一步步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而且具体,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新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总的来说本课基本能实现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1、学生对等量的认识不足。在教学中没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情况,因此学生是对等量的认识不充分。同时,因为教学的内容主要是重量相等的物品进行代换,因此引导学生出现了误区:等量是指相同重量的物品。建议,在下次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等式等理解等量。

2、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深入,对等量代换的思路不明确。学生探究活动时间少,学生没进行深入的探究、交流,因此对等量代换的认识不足,思路不明确。

3、要加强教师提问的准确性。

【第二次研磨反思:】。

本次课在三(4)班进行研磨。在上一节课的教学的基础上对本课进行修改,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效果更好。主要对以下部分进行调整:

1、增加认识等量的环节。与上节课一样,在引入曹冲称象故事后,增加了认识天平及翘翘班的环节,通过天平或翘翘板是否平衡让学生理解什么才是等量。这位学生进行代换奠定良好的基础。

2、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探究、发现的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预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及交流汇报,让学生探究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虽然较上一节课,本课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学效果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

1、学生探究的欲望不强,参与率不高。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情景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但是学生探究的欲望不强,积极性不高,只有少部分同学积极参与。因此,在下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设法提高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2、练习量不足,并缺乏层次性。由于在学生探究部分花了较多时间,导致前松后紧的教学情况,练习的时间不足。而且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不明显,大部分是物品间的代换,如果能适当增加等式、图形等代换那就更好。

3、要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学生运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部分的题材是动物间的代换,如能增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题材那则更好。

【第三次研磨反思:】。

经过前两次的研讨,再一次进行修改。本节课在前两次研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多交流,充分体会等量代换思想方法,同时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有层次、有梯度并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练习。总的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本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在前两次课教学的基础上,我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等量,能找出等量关系;认识代换中的中间量,会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中间量;会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2、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我从学生熟知的故事《曹冲称象》中引入“等量代换”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题和层次,寻求出等量代换问题的解决规律。教学全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并把问题隐含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之中,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交流1个西瓜与多少个苹果的重量相等,在学生的探究、交流中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清晰、严谨、条理的数学思维,并在交流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整个教学过程又是在教师精心组织引导下,又呈现出教师在全过程中的组织引导作用,使人感到课堂师生间、生生间合作氛围较浓,自主作用发挥得当。

4、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内在因素,设计层次性、梯度性的练习,发展学生从形象到抽象抽象的数学思维。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等量代换思想,在运用教材中,用“换”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同时又充满了趣味。其次,发挥了教材编排作用,不论是新课的引入还是巩固练习中的习题选择,我都注意发挥文本优势,既尊重教材,又灵活运用驾驭教材。按不同标准进行代换,先由量的代换,到物品价值的代换,再过渡到图形代换、物的代换。这个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充分突出了练习的层次性,也促使学生数学思维进一步发展。

5、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加强知识的实际运用。

本单元的知识相对抽象,因此,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校开展的雏鹰争章活动,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等量代换知识进行解决,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让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也得到很好解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篇八

这节课《等量代换》是三年级下册的一个数学广角的内容,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的思想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而对这些刚在形象思维过渡时期的三年级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因为他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

纵观整节课,张老师上课思路清晰,始终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稳步的提升学生的思维。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点:

张老师从课一开始,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平时玩的“翘翘板”中,导入这三种小动物猪,猴,兔,他们重量的比较。在这里,猪比猴重,猴比兔重,问:猪和兔谁重?中很自然的要去揭示,“如果没有直接关系的2个量,要去比较的时候,必须要去找到一个中介,利用这个中介猴的作用去求猪和兔的关系。其实要找到这个中介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这节《等量代换》的核心。张老师从课的一开始就去渗透这种代换的思想,大大地提升了课堂的有效性。

熟话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张老师在选择素材上,选择学生熟悉而又喜闻乐见的“跷跷板”乐园材料呈现给学生切入课题。在例题的选择上,教师应本着“缘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设计教学,自然地选择了“跷跷板”中的等量关系来探索新知,而摈弃了书本中“西瓜,砝码,苹果”的例题,这充分地利用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在课堂过了15分钟左右,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时,张老师及时的引出“曹冲称象”这一内容,又重新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抽象出“石头和大象2个数量之间的等量代换”的内涵。

在练习环节中,通过提问“生活中的等量代换”,如公交车换硬币,班级星星卡等,又引起课堂的高潮,也同样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这些素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引导观察、推理、表达来帮助学生感悟等量关系。也更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学生经历‘做数学、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是关键。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中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新授过程中,张老师在教学一只猪=()只兔和“一头牛=()只羊”的过程中,提供给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让学生自主地尝试用“等量”的思想,自行去摸索出,必须要找的“中介”—1只猴的重量=3只兔的重量,2头猪的重量=3只羊的重量,4头猪的重量=6只羊的重量,然后再创造出新的等量关系,从而自主建构“等量代换”的思想。这种探究学习,最大魅力在于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从探究过程中有所体会、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我认为,张老师在这节课中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的前提下,对课标中指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有很好的体现。

当然人无完人,针对张老师的这节课我也提出一点小小的建议:

以上是我的浅析,望各位老师提出您宝贵的建议和看法。谢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