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有余数的除法(模板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7:47:45 页码:12
有余数的除法(模板20篇)
2023-11-11 07:47:45    小编:zdfb

1.一种经过归纳和概括的文书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篇幅和形式,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余数的除法篇一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教学,包括主题图,共三个例题;另一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4。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中课外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加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对比,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这节课其编排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而增强应用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除法的特征。

教学中,首先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充分交流。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教师对学生思考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体会,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按要求摆学具。接着练习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巩固理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另外,在练习设计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有基本练习,综合练习,还有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数学意识。

1、 知识与能力:是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1、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探究法、引导法、讲解法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多媒体课件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游戏名称——你来说,我来找。规则;伸出左手,从大拇指起数数,1,2,3,4,5。再轮回来从大拇指数6,7,8,9,10……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同学们,只要你说一个数,老师很快能说出对应的手指。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3、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里提到“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操作、感悟中学习有余数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篇二

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第四册p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平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1.每人分2枝铅笔。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分铅笔的游戏。

学生小组活动。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分的结果?

分完了没有?

其他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我们把这一次分铅笔的结果填在这样的一张表里。

出示表格(用黑板出示):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填2),分给了几人?(填5)。

还剩几枝?没有剩余,我们就画上一短横。(划横线)。

2.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铅笔。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5个人正好分完。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填3),会怎么样呢?每人分4枝(填4).5枝(填5).6枝(填6)呢?我们一起试着来分一分。

从2号同学起,每人试着分一种,并把分的结果告诉组长,组长把它记录在这样的一张表里。(出示学生的表)当一个人分的时候,别人要注意他分得对不对,组长填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组长填对了没有。

学生小组活动。

指名小组汇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填在表格里,其中剩下的枝数用红色填写。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提问:

这里剩下的1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这里剩下的2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其他组有没有不同?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次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谁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如学生说:我发现前两个数想乘,再加上后面的数都等于10。师提问:为什么都等于10呢?)。

(如学生说:我发现每人分的枝数越多,分的人数就越少。师:反过来每人分的枝数越少,分的人数就——越多。)。

如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引导:

对!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不完有剩余。

你看出哪几次分的时候有剩余吗?

如学生说第1次……,教师引导:第2次也就是每人分3枝,还有每人分……,还有每人分……都有剩余。

分完的这几次,你能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在表格左面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10÷2=5。

10÷5=2。

指第1道算式,谁能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指第2道算式,在这道算式中,除数是几,商是几?

这三次没有分完的,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先来看每人分3枝的这一种分法。

出示在表格右面: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学生自由说。

对,这个剩下的1就叫作余数。板书:余数。

这个算式(在算式下划红线,单位名称不划出)就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跟我一起读一读,再齐读。

把单位名称带进去,谁会读?(指2人读)。

这个1叫作什么?

生:这个1叫作余数。

根据刚才分的结果,10÷3=3(人)……1(枝)表示什么意思?

生:10除以3等于3余1在这里就表示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每人分4枝,每人分6枝,也都有剩余,你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先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讨论好的把书上第2页试一试中的除法算式填写完整(出示写在小黑板上的题目)。请一个同学填在小黑板上。

都填好了吧,我们来看××同学填写的,填得对不对?

谁来把第1题读一下?表示什么意思?

第2题谁来读?表示什么意思?

指第一个除法算式,谁来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第二个算式的除数是几?商呢?余数是几?

3.揭示课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对!这三个除法算式都有余数,像这样的除法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了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练习。

(1)下面我们进行练习,先看想想做做第1题。

小黑板出示第1小题。

师读:8个圆,每3个一份,分成了( )份,还剩( )个。

请同学们拿出8个圆片摆一摆,再把摆的结果填在括号里,并且把下面的算式填写完整。(请1个学生上黑板摆并填写)。

我们来看××同学摆的,他摆得对不对?算式呢?谁来把这个算式读一遍?

第二题,谁来读题?

小黑板出示第2小题。

生读:1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还剩( )个。

我们用圆片代替三角,先摆一摆,再填空。

学生摆好后,再填。(请1个学生上黑板摆并填写)。

都填好了吧,看××同学摆的,对不对?算式呢?

谁来读这个算式?

这2题都对的同学请举手。(帮有错的同学纠正,哪一题不对,错在哪里)。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这道题。

小黑板出示第2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幅图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2道题,我请一个同学上来写,其余同学填在书上。

学生填写,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填写。

我们看××同学填的,他填得对吗?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题对不对?表示什么意思?

仔细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最后看第3题。

小黑板出示第3题。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5.全课总结。

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平均分一些东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有剩余。这两种分东西的方法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余数的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6.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看这幅田园风光图,说说上面都有些什么?(西瓜,小兔,猪,小朋友)请每个同学先想一想,根据这幅图你能说出哪些除法算式?想好了就下位找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全班交流。

有余数的除法篇三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横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通过教学,可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和除法笔算打下基础。

教学时首先安排了同学们列队欢迎福娃的情境,安排这个情境的目的:一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欲望;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列队欢迎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学生分析:

教学中,一方面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另一方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除法的认识,表内除法等,并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展开想象和思考,理解余数和除法的关系,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把抽象的学习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相互交流,这样学生的学习经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能够充分的发挥,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能够充分的获得,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能够充分发展.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问题解决的乐趣和数学学习的愉悦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教。

出示福娃动画,定格在五个福娃身上。

师:它们是谁呀?五个可爱的福娃出色的完成了把北京奥运会的任务,听说我们林州呀可美了,今天它们就来到了这里,欢迎吗?(学生:欢迎)。

师:那我们就赶快列队欢迎它们吧:咱们班现在有40人。

(课件出示:共有40人,每队站8人,可以站几队呢?)学生答。

师:你是怎样得出来的?(学生说算式,师板书算式)。

师:40÷8既可以用口诀直接求商,也可以借助竖式求商。

(课前了解到学生对福娃特别感兴趣,从学生兴趣出发,用福娃动画引入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情绪,并以列队欢迎福娃的情境使之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探究活动 。

(一)1.讲解竖式写法。

师:先写“厂”被除数40写在除号的里边,除数8写在除号外面的左侧,商3写在除号的上面。

问:商写在哪儿?为什么写在个位,为什么不能写在十位上?

师:接下来,把除数8和商5相乘,所得的乘积写在被除数下面。

问:第1个40,8,5,第2个4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问:“0”表示什么意思。

2.同桌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3.指名回答.

(二):巩固练习。

邀请福娃去游乐场(课件出现游乐场画面并出示门票)。

师:还是一张特殊的门票,就在你的桌斗里,赶快拿出来看看吧。你必须补充完上面的填空才可以顺利通过。

学生试做并讲解。

问:第一个空该填几?第二个空该填几?怎样计算?

问:看这两张门票可以通过吗?(实物投影出示错题)评讲错题,分析错因,并让学生改正。

(教师抓住时机,巧妙利用错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错误中进一步学习,在错误中纠正不足,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更加清楚除法竖式的书写及意义,为下面有余数除法的竖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师:恭喜大家,听小火车来了(课件开过一辆小火车,)。

师: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坐上了小火车,欢欢呢?(课件出现:欢欢的身旁有一道竖式    问:我该进几号呢?)。

师:赶快列竖式算一算吧,(学生列式计算。)。

(这两道习题层次分明,由学生填空到独立完成竖式,可以使学生从易到难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

1:同学们划船。(课件出现:45人都划船最多可以坐满几条船?还余几个人?每条船限坐6人)。

师:你得到哪些信息。

问:你会列式吗?

问:45÷6怎样列竖式呢?学生试做,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实物投影出示错题,让学生发现错误的原因,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的书写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

问:“3”表示什么意思?

师:这里的3就叫做余数。今天我们对除法又有了新的认识,这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2.横式写法。

45÷6=7(条)...3(人)。

等号后写商7,单位名称是条,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边写上几个小园点写余数3,单位名称(人)。

读作:45除以6等于7条余3人。

(结合划船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因为学生对无余数除法的意义,竖式书写掌握较好,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就能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

三:全课总结。

(课件画面,今天我们玩的真开心,而且还知道了除法还能用竖式计算,同学们你们呢?)。

有余数的除法篇四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经历自主学习、探索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教学重点:

1、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试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括号里最大填几?

3、之前不仅学习了这些,还学习了根据图示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新的内容“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板书)。

二、新探究。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2、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动手摆小棒,观察结果如何?

结果:分成3组,但剩下一根没分完。

13121。

5、标名称(上黑板贴)。

同学们当小老师打开书本看一下标对没有。

6、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提问口答)。

7、根据除法竖式回答问题(1)(2)(3)(提问口答)。

8、做一做621、2。

11、回顾例题。

三、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篇五

青岛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有5个信息窗。其中包括:平均分,除法的意义、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有关0的除法,除法的简单应用,综合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青岛版除法初步认识的编排和人教版有所不同。它在第一课时就把两种不同的分法同时呈现。在教学时,一定注意利用动画演示和学生的操作,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不管分的过程是几个几个分的,只要是分的结果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而象“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这类的问题中,已经告诉我们每只应分得的个数,可以通过学生动手分和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白,通过分可以知道:能分给几只兔子和几只松鼠,但还是每只分的同样多,也是平均分。最后可以区分二者的不同和本质联系。

《除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二教学反思。

信息窗5中说是“综合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但没有一道题是利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全部是乘加或乘减的应用题让人不可思议。如果让学生按部就班学习的话,就要复习乘法的意义。同时铺垫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长度单位认识米和厘米教学反思。

根据教材的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来认识米和厘米,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切身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于学生人数太多,这一环节准备不够充分,效果不是很明显。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举起你的食指,大家知道一个食指的宽度有多长吗?有些学生准备拿尺子上台测量,但又不知道怎么读尺子上的刻度。我开始引导,老师认为食指有一个一角硬币么长。谁能像老师这样用你手边的物品来测测纸条的长度,这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很多学生拿着自己的学习用品测量了食指的宽度,有的说有一个田字格那么宽,有的认为有一支钢笔的宽度么长.....为什么同样的物体,选择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测出的结果会不一样?由此启发学生想到:应选择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去量。虽然学生被老师一直牵着转,但还是体会到了测量需要同一个物品做标准。

为了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首先让学生找到尺子上的1厘米,用眼看,把1厘米的长度印在头脑中;用手比划,感知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当学生完成这一流程,已基本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

“用厘米量”是这一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的是“看老师测量的方法对吗?”让学生在老师错误的操作中掌握规范的测量方法,同时在测量之前,让学生进行估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由于学生只是初步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但学生对估测很感兴趣。

由于我部分学生年龄偏小,不明白宽度的意思,把食指宽度看成是食指的长度。如何让学生对文字的更好理解,我得好好思考思考。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一)。

在中“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时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长度单位,如:米(m)、厘米(cm)、毫米(mm)和分米(dm)。学生已经基本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含义。所以在此认识基础上,让学生学习认识“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千米的含义。教材先设疑:“1千米有多长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学生熟悉的运动场中的跑道来进行引导: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从而自然而然得出千米和米的关系式:1千米=1000米。教材通过活动安排引导学生对“1千米”进行由概念的认识到具体感知: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最后“做一做”布置了一项校外活动“和老师一起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长。”来加深强化学生认知。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要建立起“1千米”这一没体验过的观念,难度还是比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先复习,做到温故知新。强调新旧知识的衔接,从复习长度单位“1米”的的感性认知和距离测量,到认识“10米”、“20米”……“100米”、“200米”……最后引出“1000米”。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自然过度“1000米”还可以表示成“1千米”,完成“千米的认识”这一学习目标任务,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这一系列的教学引导活动,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千米”这个抽象的长度单位,对于这些八岁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难想象和接受的,如果只凭我的引导,全靠小学生自己去凭空想象,是不容易达到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这需要很多学生身边长距离的实际例子进行想象,所以我让学生通过说说“我家离学校有多远|”的活动,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认识,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距离概念。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二)。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充分考虑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少经历,建立“1千米”的长度感性认识比较困难。因此,我根据教材的编排和请示学校领导,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请体育教师合作带领学生用一节体育课“远足”到一处安全的公路路段进行“1千米”测量和行走。这样学生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由于学生对户外数学活动的自由感到新奇,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到路边景致,对于长度测量和体验的关注减少了,没有完成测量过程中的长度计数和计算任务,使得学习活动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今后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安排好学生任务分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每位学生有参与活动的合适任务和内容,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是应用数学的乐趣。

对于这节课时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发挥网络的强大信息功能,用卫星地图的测量工具,让孩子们认识城际间的距离和家乡地理环境的长度,创造条件让学生对于长距离的认识获得更多信息。

有余数的除法篇六

全班交流各种算法,并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

生看图说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说说竖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5.试一试:用竖式计算13÷3、47÷6。

【案例二】。

一、把握起点。

1.师:小朋友们,知道这节课我们要一起研究什么知识吗?

2.师:你认为什么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

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借机了解生的认知基础。

生1:就是除起来有多的除法。

生2:就是点6点再写一个数的除法。

……。

生举例:7÷3 10÷4。

二、感知意义。

1.观察生举的算式,说说与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

生1:这个除法算式算起来还有多1个的。

生2:找不到乘法口诀的。

生3:不能直接算的。

有余数的除法篇七

我选择“教学问题的设计”作为自己的观察视角,现将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问题设计时考虑到了学生兴趣。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呈现情境图后,教师提问:你会不会把9个面包分给4个小朋友?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竞相发言,动口动脑,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问题设计层层递进。

问题设计有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教师设计一系列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通过由浅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达到“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

三、问题的提问掌握时机。

教师在提问设计时,能视课堂教学流程中各个时机、环节的不同而不同;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问方式纵横交织,多种多样,采用了多种提问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选择比较式、填充补续式、追踪探因式、检查整理式等。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能把握提问时机,掌握火候,启发引导,循循善诱,本课的教学重点得到了落实。

四、问题的提问注意了对学生回答的处理。

提问时注意了对学生回答的处理。教师面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后,待学生略作思考后,指名学生个别回答。学生答题后,教师又恰当地指名其他学生,引导他们对这一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评价。这样做有利于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

在问题设计上,胡老师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在学生分完面包列完算式后,老师提问:同学分完了面包,还有很多的东西分一分,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能不能把算式写到草稿纸上?这个问题要求不明确,不具体。

有余数的除法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笔算除法;

2、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义;

3、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4、进一步巩固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5、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余数意义的理解;学会笔算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感知引入: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摆图形,好吗?

2、摆一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4根)。

3、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这样独立的正方形?用算式怎样表示?[8÷4=2(个)]。

在摆正方形的时候,8表示什么意思?4呢?2又表示什么意思?

二、初步感知:

(生:12根)你能用算式表示吗?那也就是说12根小棒可以摆3个正方形。(请三名学生回答并用算式表示)。

2、你们刚才说的都是刚好摆的,有没有别的情况?(生:15根)。

用15根摆,结果会怎样?(多了3根)。

3、除了多3根,还可能多几根?(多1根,多2根)。

4、可能会多4根,多5根,甚至多更多吗?为什么?

5、小结:摆这样的正方形,多出来的根数只有1根、2根和3根。

三、展开探究:

1、信封里面小棒的根数是在摆完正方形后还多2根,现在你们猜:信封里可能有几根?(生:18根)你为什么猜18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4=1618-16=2)。

师示范用画图的方法检验。

2、的确多了2根,可是很遗憾,信封里不是18根。还有谁愿意继续来猜?

请学生也用画图的方式来检验。恭喜你,猜对了。

5、刚才都是用画的方法来表示摆的结果,除了画,你还有其他表示方法吗?(生:用算式)。

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看,把你认为最合适的算式写在本子上。

6、汇报,交流:对于15÷4=3(个)……3(根)。

(1)这样的算式你们见过吗?

(2)“……”表示什么意思?在除法算式中,表示这样多出来的数,一般用六点来连接,“……”在算式中读做“余”。

(3)读算式。

(4)在除法算式中,15叫什么?(被除数)4呢?(除数)3呢?(商)。

那第二个“3”我们叫它什么好呢?(引出余数)。

9、把黑板上其余的题目也改写成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为什么所有的题目除数都是4?

四、竖式教学:

1、其实除法和加法、减法、乘法一样,不仅可以用横式表示,也可以用竖式表示。

2、生读横式,师同步示范写竖式:强调竖式中除号的写法及书写格式;结合板书讲解部分积和余数的得来。

3、另一题:对照横式,再请生仔细看看横式各部分在竖式中是怎样表示的。

4、对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进行提问。

5、竖式练习:横式改写成竖式;竖式改写回横式。

1、刚才我们都在摆这样独立的正方形,知道了多出来的根数只能是1、2、3,多出来的根数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余数”。

2、如果我们要摆这样的三角形,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这样独立的三角形?用算式怎样表示?8÷3=2(个)……2(根)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摆三角形,余数除了是2,还可能是几?(1)。

3、如果我们来摆这样的五边形,要求可以摆几个,除数是几?

如果不告诉你一共有几根小棒,你能猜出摆完后余数是几吗?(4、3、2、1)。

4、多出的根数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那摆一个图形需要小棒的根数在除法算式中的什么位置呢?(除数)仔细观察,比较一下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意思一样,还可以怎样说?(除数要比余数大)。

5、如果要摆独立的六边形,余数可能是几?

6、动脑筋:

a.一道除法算式的除数是9,余数最大是几?还可能是几?

b.一道除法算式的余数是17,除数最小是几?还可能是几?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收获吗?

把你们的收获在脑子里好好整理一下,然后讲给同桌听。

有余数的除法篇九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空间一)借助“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有时会出现剩余;并通过表内除法与有余数的除法分的结果和横式的对比,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2)(空间二)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并通过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余数的特点。

(3)(空间三)借助“用小棒摆五边形”的活动,结合前面摆三角形、摆正方形的活动,深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空间一、二、三)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观察对比中,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空间一、二、三)在用小棒摆图形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具:白板课件。

学具:学具袋(12根小棒)。

空间一:借助“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它就藏在学具袋中,快打开看看它是谁呀?生:小棒。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和小棒一起来学习新知识。

师:请你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比比谁摆的最快?

生:动手摆。

师:你摆的可真快!能告诉大家“你摆一个三角形用了几根小棒?”你呢?

生:我摆一个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指两人说完整话)。

师:也就是说:(课件出示)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

2、用6根小棒摆三角形,复习表内除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出这样的6根小棒,(课件出示:依次排开的6根小棒,并在“每。

3根摆一个三角形”前面出示“6根小棒”。)。

师:接下来,“6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大家赶快动手摆一摆。

生:动手摆。

师:谁到前面来摆一摆,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生:(在白板课件上操作)6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我摆了2个三角形。师:摆完了吗?嗯,6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正好摆完。

师:谁能用一个算式记录刚才摆的过程?你说呢?你再说说?

生:6÷3=2(个)(师板书)。

如果学生写成6÷2=3,师:谁跟他列的不一样,你们同意谁的`?说说理由。

师:能告诉大家你们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吗?

师:在除法算式中它们都叫什么,谁还记得?

生:6是被除数,3是除数,2是商。

师:这个算式读作:(生齐读:6除以3等于2。)。

师:“7根小棒”,还是“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赶快动手摆一摆。

生:动手摆。

师:把你摆的结果先和你的同位说一说,并商量一下,这回该用怎样的除法算式来记录?生:同位合作。

师:谁愿意和大家说说?

生:指名到白板边操作边说。

预设:7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能摆2个三角形,还剩1根小棒。(生如果说不全,教师要引导说全)。

师:在除法算式中,我们知道7是被除数,3是除数,2是商,那这1叫什么呢?生:余数。(就是剩下没有分完的那部分。)。

师:重新规范板书:7÷3=2。

师:为了区分商和余数,我们在商的后面点上六个小圆点,看像什么呀?(像省略号)然后写上余数1。这个算式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生:指名读算式。

有余数的除法篇十

核心提示:本课是有余数除法,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改理念和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计算教育学的方法。

一、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意义。

以往学习有余数除法,是通过一个简单演示、一道竖式讲解和一道题做一做,告诉学生余数和有余数除法;再通过一道竖式的试商告诉学生余数要比除数小,然后配以多道计算题加以练习。这样纯粹是算理算法的学习、强化计算训练,单调重复地计算使学生倍感枯燥无味,并由此生厌,而且信息量少,思维狭窄,未能把学习的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未能通过数学学习开发学生智力。本课的设计,使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里的“有余”现象,例如用花盆布置联欢会场、分食物、摆学具、包装面包、校运动会的很多情景等等。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数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在心理上驱动着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重点通过分食物和摆学具这两种生活情景,了解到平均分有两个结果:一是刚好分完;一是余下少许不能再平均分。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讨论、辨析,大家都参与了有余除法、余数等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们获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情景体验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二、在操作比较中探究方法。

本课的教学通过学生几次自主操作,在比较认识中探索有余数除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独立地完成从表内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学习,并且自己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在操作比较中,学生还注意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探究,自主发现问题,使他们逐渐养成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借算法多样化激活思维。

本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例如摆学具时,学生能用乘法、口诀、估计、画圈、倍数关系等方法做除法,在课上联系生活实际想问题,想解法,把思维激活起来了!

四、在实践应用中加深认识。

通过情景体验有余除法,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有余除法,从而更理解有余除法的意义和更熟悉有余除法的算法。

有余数的除法篇十一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1.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斜。)

3.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将新理念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整个课的教学洋溢着新课程特有的时代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种“新气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中展开数学学习活动。教师通过游戏导入新课,给学生造成悬念,为探索新知创设了情境。进入新课,教师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课本上的主题图、演示例题,通过设置问题和生动的描述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和协作探索。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容易兴奋、有积极性,学生产生了我要学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和组织交往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重视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和规律时,不仅联系学生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而且通过展示生活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将书本数学知识运用于真实生活之中,这些数学知识都是他们身边的事情,学生感到亲切。这样教学,既能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余数)和规律(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又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第三,强调动脑的思维训练与动手的操作练习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探究,动脑筋“想”数学;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动眼睛“看”数学、动双手“做”数学。这样,不仅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的建构过程,而且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运用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思做高度统一。拓展练习,体现了数学学习开放性、灵活性、发散性和挑战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到实处。

整节课前后呼应,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深入地掌握新知,巩固新知。

有余数的除法篇十二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7枝铅笔、口算卡片若干张、信封8个、学生每人10根小棒。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出得数)。

4837+558728。

24679567497。

18342694459。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跟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1、动手操作,提高能力。

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自己先分分看)。

师: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按题意分一分,然后上台表演。

2、教学教材p55例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观察例2图1,从中你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条件)。

(2)把例2口述成文字题,出现在黑板上:

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3)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汇报。

学生1,口算:326=5(组)2人。

学生2,笔算。

(4)师:谁能说一说这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式子中的32、6、5、2各表示什么意思?

(6)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7)师:对上述解决问题,谁还有疑问的举手说。

做教材p55做一做。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根据信息,选择自己要买的物品,再解决自己的问题。

有余数的除法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3. 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 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五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小棒、圆片、三角形。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 出示10÷2。

1) 请学生口算,师板书。

问:如果这里的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 学生动手分,并完整的说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2. 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 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师指名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2) 出示表格,并填完整。

每人分几根 分给几个人 还剩几根。

2  。

3  。

…… …… ……。

4) 如果还是这10根小棒,每人分4根、5根、6根,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同桌分,再将表格填好。出示:

每人分几根 分给几个人 还剩几根。

2 5 0。

3 3 1。

4  。

5  。

6  。

3. 汇报。

1)指名汇报,同时将表格填写完整。

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4. 交流。

(生独立列式)。

2)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人,还剩几根?(生答)。

问:按要求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人?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3)生齐读算式,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问: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 小结。

1)通过刚刚的学习,如果每人分4根或6根,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完成)。

2)汇报填写情况,板书。

3)指名说说各个算式的意思。

(生讨论,再指名说)。

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题(1),请学生按要求分一分,再将括号填写完整。

指名口述分的过程。

问:为什么剩下的2个圆片不再分5份?

填写算式,指名板演,说说算式中各个数的意思。

2)出示题(2),学生分一分,再将算式补充完整。

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算式的含义。

问:为什么有余数?

2.完成2。

1)出示图,请学生说说图意,再出示(1)(2)题。

2)生根据不同的描述完成填空。

3)比一比:14÷4=3(瓶)……2(朵)与14÷3=4(朵)……2(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

师小结。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

四.作业设计。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板书设计:

10÷2=5       10÷3=3……1(根)  。

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教学内容:

课本第3~4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小棒。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1.笔算:6÷3。

指名笔算,反馈是请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名称。

2.分一分,说一说。

1)把10根小棒,每2根一份。

2)把10根小棒,每3根一份。

生动手分一分,回答以下问题:分成了几份?能不能分完?剩下的为什么不再分一份?

生根据分得的结果,分别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她们所表示的意思。

3. 揭题:在平均分一样东西时,结果可能是正好分完,也可能分了之后不够再分成一份,有剩余的。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剩余的情况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如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

1)学生用小棒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指名请学生将分的过程完整的口述。

指名列式:7÷3。

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算式中的7和3分别表示什么?

2)写出竖式问:分成了几份?这就说明7里面最多有几个3?商写几?(板书)。

7个桃子,分掉了6个,还剩几个?那么竖式中怎样得到余下的1 。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问:在竖式中,“1”叫什么?(完成横式的板书)。

3)生完整的说说竖式计算的过程。

2.小结:

1)问:算式中2……1表示什么?想想,如果不摆学具,怎样得到商2?(生讨论,指名说)。

2)因为7里面最多有2个3,所以这里商2比较合适。

问:为什么要用“最多”?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生读题。

2)师:能不能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商呢?(生试做)。

指名说,师指出:计算18÷5时,可以想18里面最多有几个5,最多有几个,商就是几。

3)出示竖式1问:这个列的对不对?为什么?

指出:商2,要减去2和5的积10,余下的8里还有1个5,所以18里不只有2个5,商2就小了。

出示竖式2问:这个对吗?为什么?

指出:商4,就要减去4个5的积20,不够减18里没有4个5,所以商4就大了。

小结:商2小了,商4大了,那怎样找出合适的商呢?

4. 观察:例题7÷3中的余数1比除数3大还是小?18÷5的余数比除数怎样呢?

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了吗?

(生思考、汇报)。

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板书,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第(1)题:

1)读题,学生按要求动手分。

问:分成了几份?还剩几根?9里面最多有几个2?还余几?

2)生填写竖式。

3)问:商4是怎样算出来的?表示什么?余数1呢?

第(2)题:

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试商的过程。

2.完成2。

1)生分组完成,指名板演。

2)生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比一比: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对比说说怎样得到的商?

3.完成3、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弄清题意后再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时候怎样又快又准确的 。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找到商呢?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7÷3=2……1(个)。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练习一第1~6题。

教学要求: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揭题。

1.口算。

7×7     9×6     21÷3     3×4。

24÷8    12÷2    35÷7     4×7。

6×9     48÷8    18÷2     56÷7 。

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二.计算练习 。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1)出示题目,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反馈,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1)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生说说怎样想到商的。

3.完成第3题。

1)生找出错处,并改正过来。

2)指名说说错误的原因。

3)问: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商?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还要注意什么?

4.完成第4题。

1)生口答商是几。

2)分组计算检验。

5.完成第6题。

1)学生分组计算,指名板演。

2)反馈。

3)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中最多有几个除数,还要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作业设计。

练习一第4、5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练习一第7~12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 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2×3     63÷9     2×8     56÷8。

7×4     6×4      36÷4    5×6。

28÷7    12÷6     3×9     35÷5。

2.口答:

15里面最多有(  )个4。

53里面最多有(  )个7。

44里面最多有(  )个8。

33里面最多有(  )个6。

3.指名说说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要怎样想,商才能很快求出?

4.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 分组练习,指名板演。

63÷9     67÷9。

40÷8     47÷8。

1) 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 反馈,说说计算过程。

2. 完成练习一第7题。

1)明确要求,先口答商及理由。

2)学生分组计算,以检验刚才所说的商是否正确。

指出:看余数是多少,可以想几个几是多少,被除数里还多几,余数就是几。 。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小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 完成练习一第9题。

1)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小应是几?

2)指名回答,说明理由。

3)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完成练习一第2题。

三.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0题。

1) 出示第(1)题。

生弄清题意,完整口述题意。

生独立完成。

指名反馈,说说这题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 其余3题,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一第11题。

1)学生了解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一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反馈。

四.全课小结。

第五课时  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

教学内容:

课本第8~9页。

教学要求:

以植树活动作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对话、提问,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以植树活动作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对话、提问,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以植树活动作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对话、提问,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情景引入,信息整理。

1.课件演示,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意思吗?

对。这天是植树节,中山小学二年级的同学们将要组织植树活动,大家看这幅图。(出示)。

1) 问:通过观察,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完成这张统计表吗?

2)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

指名反馈,说说自己是根据哪些信息得到的相应结果。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对于每个班的植树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3.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提出问题,并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4. 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还有那些时候回遇到类似的问题?

(小组讨论、汇报)。

有余数的除法篇十四

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及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及分数小数除法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灵活地掌握试商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商的定位、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小数除以整数》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进行计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的算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乘法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多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乘法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乘法口诀,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理解用第二个乘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时,得数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法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小数和整数相乘》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以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小数、小数除法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小数点位置的确定。也就是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是相同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小数乘小数》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小数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重点:积里小数点的位置。让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用“0“补足。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乘法分配律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平行四边形》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几何初步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的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通过转化的方法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第五册第5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而理解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拼合而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建立表面积概念,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或宽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本节课我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教学情境,自然提出数学问题,在计算的过程中交流不同的算法,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同时也比较发现最优化,最简便的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同桌交流、讨论、汇报明确算理,在练习、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计算方法。分以下几个环节设计本课。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三)巩固练习,激发兴趣。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五)拓展延伸,发展思维。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的方法。教学难点:试商、确定商的正确书写位置。

1.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

还有归纳类比思想、转化归纳思想、概率统计思想等数学思想,例如利用归纳类比思想可以对某种相类似的问题进行研究而得出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般方法。转化归纳思想是把一个较复杂问题转化为另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并且对其方法进行归纳。概率统计思想是指通过概率统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摸奖的中奖率、某次考试的综合分析等等。另外,还可以用概率方法解决一些面积问题。

数学思想较之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数学方法又处于更高层次,它来源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在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及方法处理数学问题时,具有指导性的地位。一常用的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消元法,待定系数法;二常用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建模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化归与转化思想等。三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来源于:观察与实验,概括与抽象,类比,归纳和演绎等数学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分类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证明与反驳);数学中的非逻辑思维方法(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数学中转化的基本形式(特殊与一般,整体与局部,具体与抽象,数与形,高与低,正与反,已知与未知,无限与有限)。

有余数的除法篇十五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2、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p60“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6÷2=3(盘)。

7÷2=3(盘)……1(个)。

有余数的除法篇十六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件。

一、复习导入。

(1)用竖式计算:28÷9=。

(2)有17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盘,还剩几个?

17÷3=()盘()个。

二、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人,坐5人不行)。

“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

(1)讨论辨析。

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条船,你觉得呢?

2.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教师和学生用活动贴纸摆一摆。)。

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做一做第一题。

有27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加1”。

五、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1.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同时出示“例5”和“做一做”第2题。

巩固练习: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总结:今天研究的问题你学懂了吗?

六、课堂作业。

作业:第69页练习十五,第1~2题。

有余数的除法篇十七

一、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知识。本单元知识可分为两块:一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竖式计算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一是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一位数除多位数的试商中,大量用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所以本单元知识非常重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进行除法的计算。

二、设计理念与意图: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要让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到了余数的由来;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理解竖式的含义。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我将教材略作变动,例1和例2合在一起。在学生自主摆小圆片的过程中,必然会得到两种结果:一是正好摆完没有多余,一是摆了若干堆后有多余。通过两种结果的对比,学生理解了余数的产生是生活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感悟了余数产生的意义。除法竖式的意义也是较难理解的知识之一。我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作为例题进行讲解,在小圆片的帮助下,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

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借助于媒体,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法:

1、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摆法得到的不同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2、合作讨论的教学方法:如今的课改相当重视学生建的合作与交流。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协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简析: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学会除法的笔算。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及除法竖式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圆片、简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中秋节和国庆节马上要到了,城关四小三4班的学生打算利用班队课进行联欢活动。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他们向学校借了14盆花,用来布置教室。

你打算怎样摆这些花呢?拿出小圆片,摆摆看。(生自由动手摆)。

有余数的除法篇十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摆放学具,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理解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重点难点:

1、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准备:小棍10根一捆若干捆。有余数除法的课件。

老师发现,同学们坐的可真端正。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上课。上课!同学们好(说完弯腰鞠躬)请坐(伸手示意)。

二:新授:(认识余数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拿出材料袋里的小棒当做奖品铅笔。老师想把10枝铅笔奖励给几个小朋友。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同桌说一说。(下台看:恩分出了一种很好再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分法呀)。

2、同学们太棒了,很快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最后那个男生,你已经迫不及待了,你来说。哦,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5个人。板书:10÷2=5谁还有不同的想法?你来说。哦每人分五只,可以分给2个人。很好。

3、建立余数概念。你眉头紧锁,似乎有话要说。哦,你们小组每人分3枝,但是怎么分都会余下几支。怎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那每人分4枝、6枝又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摆一摆、试一试把分的不同情况记录下来。下台:

三:总结: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讲的内容,你来说:我们知道了平均分有时会有余数,哦这个时候计算的话就叫有余数的除法。你还想说:哦我们还学会了怎样发现、推导的方法。同学们这节课就讲完了课后请你们把练一练在作业本上完成。好,下课(鞠躬)。

有余数的除法篇十九

教学反思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摆五辨花、探索规律)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什么”,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从表内除法的引入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算理,都安排了符合逻辑的活动和思考空间,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能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学的还不错,但在“发现余数比除数小”这个规律时,我是指名学生板书连续的算式,原先是想这样会缩短时间,由于学生在板书过程中没有把各数对齐,使学生没能很快的观察出这个规律,反而花的时间更多,如果由老帅自己来板书可能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属下位学习,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如:数手指的游戏、有趣的思考题等很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朴实地搞好教学工作,是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为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突出教学的重点,教师改变过去直接教学竖式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尝试写出除法的竖式,由于受先前学习经验的影响,很多学生是仿照加、减法和乘法的竖式的书写格式来写,这是很正常的。教师注意适时点拨,让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评价,从而不断地调整算式的写法,逐步地达到规范。这不仅体现了优化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还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逐步培养她么善于合作、积极思考的学习能力。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小棒成为教学的载体,学生通过大量的例子,反复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在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的规律,从而认识水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由特殊到一般,并在头脑中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本节课里我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空保证。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对本节课进行全面细致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设置悬念引出数学问题。

数学原本很抽象枯燥的,在上课之前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悬念,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里,激发学习的热情。接着本节课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在新课教学的一开始,就给学生呈现了一幅校园里的活动场景图,创设联欢会上同学们布置会场的情境,由此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2、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归纳。

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正好平均分,出现剩余的情况是很多的,并明白平均分时,剩下的不够再分的数就是余数,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余数”这个概念,又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对比,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构特征有所了解和认识。在学习“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这一结论时,也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来检验了学生归纳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积累一些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各抒已见。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验证这一过程,尽量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做到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在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动眼睛“看”数学、动双手“做”数学。

这样,不仅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的建构过程,而且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运用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思做高度统一。拓展练习,体现了数学学习开放性、灵活性、发散性和挑战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整节课前后呼应,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深入地掌握新知,巩固新知。

二、不足之处:、没有重视过程教学。

在除法列竖式环节,由自己板演,缺少探索,应让学生尝试板演,共同探讨,定出写法,这样才是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过程,才是教师过程的教学,对于竖式的认识,过分注重名称的认识,忽略了重难点的突破,特别是商的写法应重点强调对齐数位,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在学生的作业反映中有部分同学出现错误。2、没有及时反馈学生的错误。

对于学生的练习讲解过分重视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常见错误,应该把学生练习错误处集中拿出来,请全体学生一起纠正,避免学生在以后犯同样错误,达到书写与答案的准确性。

总之,自己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数学语言方面要精炼,时间安排上要合理。课堂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好好专研教材,找准每节课的目标与重难点,理清思路,在教学环节中加以达成与突破,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少讲,学生多说,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有余数的除法篇二十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步骤,并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高气爽,天气也变凉了,同学们在操场上玩得更开心了,你们看:(出示主题图)你能不能看着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呢?(学生看图提问)。

二、探究学习新知。

师:老师也来提个问题:宣传拦。

前面一共有几盆花?用什么方法来计算?(3х5=15(盆))。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为什么?(学生口述,师板书算式)。

15÷5=3(组)。

师:谁来说说这些数字在这个算式里是什么名称?

这是我们以前就学过的除法横式的写法,今天我们要来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导写除法竖式。

(1)除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法的竖式不一样。“)”是竖式的除号。被除数写在里面。除数写在外面,表示把总数进行平均分,把15每5个分一份。那么分得的结果就写在横线的上面,这条横线和加减法竖式的横线一样也相当于等号的意思。

(2)指导怎么进行竖式计算。

3…注意: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5)15…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0…被除数减去除数和商的乘积(分的结果)。

师:用除数5乘商3得15,这个15写在。

被除数的下面,表示分掉的数,用被除数。

减去分掉的数15,正好分完,得0。

追问:商写在什么地方?被除数下面的15。

是怎么得到的?它表示什么?

(3)练一练:

4)88)72。

三、发展性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错的改正。

89。

6)487)63。

48——。

———0。

思考性练习。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

9)2()8)()2。

()()。

————————。

00。

四、小结:今天你觉得你学的最好的是什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