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1:39:08 页码:13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大全11篇)
2023-11-25 11:39:08    小编:zdfb

教案是教师系统思考和指导教学的产物,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材料的选择,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教案是指用于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书面计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我们通过编写教案,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样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首先,教案应概括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要教什么、怎样教和完成的标准是什么。其次,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此外,教案还应结合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步骤,确保教学过程有序、系统。最后,教案应包含评价策略,用于评估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教案中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内容,通过研究这些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学设计的要点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我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说课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4、教学设计及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定位。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是一级主题“人与生物圈”中二级主题“人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的内容。本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之后安排的,起到一个延伸和完善的作用。第五章内容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如果缺乏泌尿系统等排泄相关结构,调节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这一章节也为后面内容做铺垫,才能使教学具有整体性。

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泌尿系统的图片,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

2、通过观察肾及相关的示意图,说出肾的结构特点;

3、通过观看视频,分析图表数据,区分血浆、原尿及尿液,并能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肾结构和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肾结构的精妙性,认同其形态结构特点与其形成尿液是相适应的;

2、让学生养成好的卫生习惯,确立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排泄的概念;肾脏的结构;尿的形成过程。

3、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七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但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优于理性思维,自控能力较差,自主探究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

2、知识现状:他们学习生物学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学生学习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呼吸及物质的运输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知识障碍:肾小体结构和尿液形成之间的关系及尿液形成过程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教法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所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分析解疑,利用图表对比推测,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分析讨论,进一步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交流。

四、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热情。

通过生活场景展示尿液化验单,导入新课。让学生感悟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1、排泄。

活动:播放“排泄”视频,学生从中获得信息完成学案:

排泄:人体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__、__、__、__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尿素等以尿液的形式通过______排出体外;

*少量的水、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_____排出体外;

*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形式通过______排出体外。

排尿是代谢废物排出的重要途径,尿的形成和排出离不开泌尿系统。

2、泌尿系统。

活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阅读69页泌尿系统的组成,完成学案的基础知识。

肾脏排出尿液。

膀胱输送尿液。

尿道贮存尿液。

3、肾脏的结构。

活动:给学生准备新鲜并解剖的猪肾,学生观察认识肾。

*描述肾的形态,说出肾的位置。

*肾包括三部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观察肾的颜色及相连的三个管道。

每个肾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活动:请观察课本67页,图3.4-2肾单位组成示意图,自主阅读课本完成讨。

论题:

*肾单位由哪些部分组成?

*肾小球是如何形成的?两端血管名称*肾小囊的结构。

学生最后总结归纳;小组间展示交流。

探究:血流从肾动脉到从肾静脉流出所经过的途径是怎样的?

肾动脉。

肾静脉。

尿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顺利学习,我设计了如下:

第一步:结合课本68页3.4-3尿液形成示意图及相关内容,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思考完成学案:

*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_____作用和肾小管的____作用。

*当血液通过入球小动脉到达肾小球时,除了_____和_____以外,血浆中的__、____、____、____都可以滤过到______形成原尿。

*原尿流经____时,全部的____、大部分的____和部分的____重吸收回____,剩下的_________形成尿液。

学生交流展示。

第二步:展示尿的形成视频,学生仔细观察;

第三步:屏幕展示尿液形成2个过程;

*滤过作用。

*重吸收作用。

第四步:通过分析图表区别血液、血浆、原尿、尿液,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血液与原尿的区别*血浆与原尿的区别*原尿与尿液的区别。

第五步:生活链接。回看小明尿液化验单。

思考*肾发生病变,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展示血液透析图片,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保护我们的肾,说出排尿的意义。

(三)、综合建模。

畅所欲言谈谈今天的收获。

最后我精心搜集了难度适宜,题量适中的练习,学生当堂检测,起到了查缺补漏的作用。

课外活动:动动手展示你的风采。

学生尝试用橡皮泥、红色和蓝色毛线纸板等材料制作一个肾单位模型,下节课展示说明。

教学设计理念:

1、在教法的设计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主动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节内容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充分利用图解,“泌尿系统组成图”、“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再结合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地观察图。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交流中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3、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组织上,特别是“尿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教师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巧设问题,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新知识,能力得到提升,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也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达到教学目标,都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篇二

1.花粉落到_____上后,就开始了___过程。以后,_____和_____就逐渐形成。

2.受精是_____,双受精是指_____,双受精现象是_____。

3.子房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胚珠的外层是______,它的一端有个开口叫做________。

4.伸长的花粉管中具有()。

a一个受精卵b两个精子c受精极核d卵细胞和极核。

5.受精卵将来会发育成为()。

a果实中的果皮b果实中的种子。

c种子中的种皮和胚d种子中的胚。

6.下列结构中,受精后一般会存留的是()。

a花萼b花冠c雄蕊d子房。

7.一朵桃花在传粉、受精,发育成桃子的过程中,不会凋落的是()。

a.花瓣b.雄蕊的花药c.萼片d.雌蕊的子房。

8.果皮指的是()。

a.果实中最外面的一层皮b.果实中包在种子外的部分。

c.果实中有子房壁发育而成的部分d.果实中容易剥开的部分。

9.桃的可食部分是桃的______。

10.种子的主要部分是由胚珠的____发育而成的。

a卵细胞b受精卵c极核d受精极核。

11.能发育成玉米种子胚乳的结构。

a受精卵b子房c受精极核d胚珠。

12.下列食物和农产品:杏、葡萄蚕豆、苹果、绿豆、芝麻、梨、向日葵、小麦、豆角、花生仁、西瓜籽、玉米、番茄。其中属于果实的是(),属于种子的是()。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篇三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一级主题“人与生物圈”中二级主题“人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的内容。本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之后安排的,起到一个延伸和完善的作用。第五章内容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如果缺乏泌尿系统等排泄相关结构,调节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这一章节也为后面内容做铺垫,才能使教学具有整体性。

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泌尿系统的图片,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

2、通过观察肾及相关的示意图,说出肾的结构特点;

3、通过观看视频,分析图表数据,区分血浆、原尿及尿液,并能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肾结构和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肾结构的精妙性,认同其形态结构特点与其形成尿液是相适应的;

2、让学生养成好的卫生习惯,确立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排泄的概念;肾脏的结构;尿的形成过程。

3、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七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但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优于理性思维,自控能力较差,自主探究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

2、知识现状:他们学习生物学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学生学习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呼吸及物质的运输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知识障碍:肾小体结构和尿液形成之间的关系及尿液形成过程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教法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所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分析解疑,利用图表对比推测,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分析讨论,进一步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交流。

四、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热情。

通过生活场景展示尿液化验单,导入新课。让学生感悟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1、排泄。

活动:播放“排泄”视频,学生从中获得信息完成学案:

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尿素等以尿液的形式通过______排出体外;

少量的水、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_____排出体外;

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形式通过______排出体外。

排尿是代谢废物排出的重要途径,尿的形成和排出离不开泌尿系统。

2、泌尿系统。

活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阅读69页泌尿系统的组成,完成学案的基础知识。

肾脏排出尿液。

膀胱输送尿液。

尿道贮存尿液。

3、肾脏的结构。

活动:给学生准备新鲜并解剖的猪肾,学生观察认识肾。

描述肾的形态,说出肾的位置。

肾包括三部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观察肾的颜色及相连的三个管道。

每个肾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活动:请观察课本67页,图3、4—2肾单位组成示意图,自主阅读课本完成讨。

论题:

肾单位由哪些部分组成?

肾小球是如何形成的?两端血管名称肾小囊的结构。

学生最后总结归纳;小组间展示交流。

探究:血流从肾动脉到从肾静脉流出所经过的途径是怎样的?

肾动脉。

肾静脉。

尿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顺利学习,我设计了如下:

第一步:结合课本68页3、4—3尿液形成示意图及相关内容,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思考完成学案:

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_____作用和肾小管的____作用。

当血液通过入球小动脉到达肾小球时,除了_____和_____以外,血浆中的__、____、____、____都可以滤过到______形成原尿。

原尿流经____时,全部的____、大部分的____和部分的____重吸收回____,剩下的_________形成尿液。

学生交流展示。

第二步:展示尿的形成视频,学生仔细观察;

第三步:屏幕展示尿液形成2个过程;

滤过作用。

重吸收作用。

第四步:通过分析图表区别血液、血浆、原尿、尿液,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血液与原尿的区别血浆与原尿的区别原尿与尿液的区别。

第五步:生活链接。回看小明尿液化验单。

思考肾发生病变,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展示血液透析图片,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保护我们的肾,说出排尿的意义。

(三)综合建模。

畅所欲言谈谈今天的收获。

最后我精心搜集了难度适宜,题量适中的练习,学生当堂检测,起到了查缺补漏的作用。

课外活动:动动手展示你的风采。

学生尝试用橡皮泥、红色和蓝色毛线纸板等材料制作一个肾单位模型,下节课展示说明。

教学设计理念:

1、在教法的设计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主动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节内容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充分利用图解,“泌尿系统组成图”、“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再结合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地观察图。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交流中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3、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组织上,特别是“尿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教师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巧设问题,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新知识,能力得到提升,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也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达到教学目标,都有所收获。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篇四

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我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根据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学生能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初步的科学推测;认同排尿鲍意义。

三、教学重点。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从数据到结果,推测尿液的形成过程,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四、教学难点。

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理解不够(因为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五、课前准备。

教师:泌尿系统模型、肾单位结构挂图、投影仪、投影练习题。

学生:教材、笔记本、了解有关肾脏方面的疾病及症状。

六、课时分配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意图。

第五章人体内。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的结构:每1个肾脏都有100万个肾单位组成。

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漏斗状囊。

肾小管——细长,外缠绕毛细血管。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小结。

练习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食物残渣。

分析回答。

观察,说出名称。

看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讨论题。小组代表发言。

踊跃回答。

举例说出。出现血尿、蛋白尿。

学习欲望被激发。

看书,后以小组为单位归纳。

小组代表板书。

阅读资料分,分析数据,完成讨论,并进行初步的科学推测。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回答。

结合模型回答。

看书归纳。

畅所欲言。

思考回答 复习提问:一个人只要是活着,每天都要从外界摄取什么,同时体内会产生什么。

问:人体内会产生哪些废物呢?人体内废物过多会怎样?从而引出本章。

引导:以上废物以什么形式排出?从而引出本节主题。

出示泌尿系统模型。

指导学生看书80页观察与思考,然后提问。

再次提问肾脏的作用,引出尿的形成。

询问了解哪些有关肾脏方面的疾病及症状。

进行鼓励,并设疑(为什么会出现血尿或蛋白尿)。

指导看书81页,归纳肾脏的结构及各部分的结构特点,以表解的形式表示出来。

展示挂图,与学生一起。

完善表格或表解。

指导看书82页资料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推测。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

问:肾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血尿或蛋白尿。

排尿有何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投影练习 通过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引出本节。

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理论与实际相结。

合,激发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设计(表解),并进行归纳的能力。

明确结构特点,以便推测尿的形成原理。

培养学生的科学推断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巩固知识。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篇五

本节的主要内容落在山地形成原因以及与地形地貌的关系上,由于内容较为抽象,因此主要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同时借助简单的实验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地质地貌知识,对野外山体的形成有一定的认识。为此首先应用多媒体让学生掌握褶皱、断层的形成和类型判别,褶皱、断层与地形地貌的关系。其次通过图解让学生明确为山体的组成。这三种山体涉及大量的地质知识,山体特征与地质构造紧密相连,只有弄清地质构造的形成,才能真正理解山体的形成。

二、学习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一)展示学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篇六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内容包括“肾”、

2、说明了尿液形成过程的物质变化。

3、说出肾脏的血液变化“尿液的形成”、“尿液的排出”和“泌尿系统的卫生”四部分内容,还安排了两个活动。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示意图和视频等课件,观察、归纳、发现问题。

(2)分析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数据,运用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

情感价值目标:

1.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学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2、13岁,他们学习生物学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但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优于理性思维,自控能力较差,自主探究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

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在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时,对于七年级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方法。

1、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2、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立体的,直观的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4、学会用表格、图解表来对比总结。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篇七

1、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使幼儿清楚的感知到9添上1是10,并能用语言加以描述,理解10的形成。

2、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细心观察的习惯。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能积极思考,提高理解与运算能力。

教具:挂图(梨树,树上挂着9个黄梨,9个青梨)磁性大黄梨1个,大绿梨1个,数卡1——10。

学具:雪花片。

一、复习9以内的'形成。

1、拍手游戏。

2、看数字做动作。(教师出示数字5——9,幼儿根据数字做相应数量的动作)。

3、接着说数(教师随意说数字,幼儿接着说下去)。

二、学习10的形成。

1、出示挂图,问:图上有什么?(幼儿说完后,集体点数验证,可以引导幼儿用目测后接着数的方法去点数)9个黄梨、9个绿梨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给予匹配数字9)。

2、有的梨被叶子遮住了,小朋友看看遮住的是什么梨?(引导幼儿说出1个大黄梨和1个大青梨)。

3、现在有几个黄梨、几个青梨了呢?10个梨是怎么变成的呢?(引导幼儿完整说出9个黄梨添上1个大梨是10个梨)。

三、幼儿操作,进一步巩固10的形成。

1、幼儿看数字取相应数量的雪花片。

2、看会变的数卡取放相应数量的雪花片,从而进一步感知9、10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四、收拾用具后结束本次活动。

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和幼儿语言发展特点,我采用了演示讨论法。演示就是让幼儿去看,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刺激幼儿视觉。讨论就是让幼儿去说,更好的发展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表述能力。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篇八

1、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使幼儿清楚的感知到9添上1是10,并能用语言加以描述,理解10的形成。

2、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细心观察的习惯。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具:挂图(梨树,树上挂着9个黄梨,9个青梨)磁性大黄梨1个,大绿梨1个,数卡1——10。

学具:雪花片。

一、复习9以内的形成。

1、拍手游戏。

2、看数字做动作。(教师出示数字5——9,幼儿根据数字做相应数量的。

动作)。

3、接着说数(教师随意说数字,幼儿接着说下去)。

1、出示挂图,问:图上有什么?(幼儿说完后,集体点数验证,可以引导幼儿用目测后接着数的方法去点数)9个黄梨、9个绿梨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给予匹配数字9)。

2、有的梨被叶子遮住了,小朋友看看遮住的是什么梨?(引导幼儿说出1个大黄梨和1个大青梨)。

3、现在有几个黄梨、几个青梨了呢?10个梨是怎么变成的呢?(引导幼儿完整说出9个黄梨添上1个大梨是10个梨)。

三、幼儿操作,进一步巩固10的形成。

1、幼儿看数字取相应数量的雪花片。

2、看会变的数卡取放相应数量的雪花片,从而进一步感知9、10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四、收拾用具后结束本次活动。

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和幼儿语言发展特点,我采用了演示讨论法。演示就是让幼儿去看,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刺激幼儿视觉。讨论就是让幼儿去说,更好的发展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表述能力。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篇九

1理解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并认识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

2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认识传粉和受精是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的必要条件。

3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篇十

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1章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共分三个部分来说明,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内容包括“肾”、

2、说明了尿液形成过程的物质变化。

3、说出肾脏的血液变化“尿液的形成”、“尿液的排出”和“泌尿系统的卫生”四部分内容,还安排了两个活动。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示意图和视频等课件,观察、归纳、发现问题。

(2)分析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数据,运用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

情感价值目标:

1.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2、13岁,他们学习生物学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但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优于理性思维,自控能力较差,自主探究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

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在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时,对于七年级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方法。

1、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2、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立体的,直观的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4、学会用表格、图解表来对比总结。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篇十一

三、教学反思。

1、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学过程中配以大量的地质图片,更直观,更易让学生理解与接受。

2、教学法中运动用相关材料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同时运用实际材料说明该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找油、气、水及工程建设上的运用,让学生深该体会到学习生活有用,学习终身有用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运用学案教学,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学生知识的困惑点,精讲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节山地的形成重点知识: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一)褶皱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看,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展成为谷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轴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二)断块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三)火山。

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出地表。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的主峰。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与平原相比较,山岳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

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因此,山岳地区的交通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其他地区密度比较低。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岳地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