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5:34:47 页码:10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大全16篇)
2023-11-23 05:34:47    小编:zdfb

学会接受失败和挫折是人生中必须具备的品质,它能够让我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不断成长。写总结时要尽量客观公正,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要有清醒的认识。下面是一些关于提升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篇一

(5)要做到胸中有纲、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心中有谋;

(6)要做到四化:通俗化(生活化)、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抽象化;

1、叙事说理,条理清楚,言之有据,全面周密,具有性。

2、描人状物,有声有色,情景逼真,细腻动人,具有形象性。

3、范读谈话,情真辞切,平易流畅,真挚感人,具有感染性。

4、借助手势,穿插事例,比喻新颖,生动有趣,富有趣味性。

5、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措词恰当,寓意贴切,富有精确性。

6、举一反三,弦外有音,留有余地,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

1、一节课中各部分内容大致需要多长时间,应心中有数,重点和难点需要的时间要长些,讲的力度要深些,切忌主次不分,重点不清。

2、时间分配要讲究科学,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有的教师讲课开始时怕学生听不懂,反反复复,絮絮叨叨,把精讲变成了繁讲,到后来一看时间不多了,便任意删减授课内容,"草率收兵";还有的教师随意拖堂,下课铃响了半天,还在不停地讲授,室外"喧闹四起",室内"无心听讲"。"草率收兵"或"随意拖堂"都是不良的教学习惯,应努力克服。

1、为讲新课铺路的提问。这种提问可创设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讲清新课内容铺平道路。

2、为突出重点难点而有意创设的提问。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自觉地接受、掌握课堂知识。教师在讲授新内容时如果遇到了旧的知识,不要直接应用,而应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从而加强教学的系统性和巩固性。

3、总结式的提问。这种提问一般在每节课的小结中进行,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最后,还可以请几名学生到黑板上作示范以便纠正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

走到讲台前站稳后,不要仓促开口,应首先静静地站在那里,面带笑容,亲切地扫视一下全班学生,待全班学生的目光全部集中在你的身上,三至五秒后,全班一片寂静时,才开口上课。讲课时站立要稳,切勿前后,以防止使学生认为你心神不定;也不能在讲台上来回走动,以防止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更不能总站在一处不动,给学生呆板的印象。应尽量稳重地活动脚步,或前进半步,或后退半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若有些紧张,决窍之一是张开双脚与肩同宽,挺稳整个身躯。另一个决窍是想办法扩散并减轻施加在身体上的紧张情绪。例如将一只手稍微插入口袋中,或者手触桌边、或者手握课本、粉笔等等。

一个人的衣着直接影响其气质和“形象”。教师在“亮相”之前,应首先作好“形象亮相”的准备工作,这就是衣着。衣着因身份,场所而异。一般来说,服装应以整洁、朴素、大方为原则,切不可奇装异服,过分打扮;也不能邋里邋遢,更不能不考虑自己的“身份”而乱来。女教师上课时不宜穿戴过分艳丽暴露,即使化妆也应以淡雅为宜,否则会引起学生的议论而影响。

富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恰当而巧妙地运用自己的眼睛表达出丰富多变的思想情感,以影响和感染学生,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且,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一般人对面交谈时,正常情形总是望着对方的眼睛。

所以,如果我们在讲课时常常用眼睛盯着天花板或窗外,就等于切断了与学生的视线交流,向学生关闭了。那就既不能用眼睛辅助有声语言的教学,也不能及时观察和把握学生听课的反馈情况。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篇二

科目语文年级六编写人覃章寿。

课题*中华少年课时安排1。

学案导案。

学习目标1、我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意思(重点)。

2、我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4、分角色读课文,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导入新课,展示强化目标。

(时间:)。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我在自学生字词时,能借助工具书认识二类字词。

3、我在读课文时,词语我理解我会用(在课文中标出这些词语并作批注。)。

翱翔:

萦绕。

强悍。

噩梦。

璀璨。

莽莽。

立地顶天。

蹒跚学步。

4、我在读课文时,能一边读一边思考,我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在书上作批注,我读书过程中还有以下疑问需要请教:

(1)。

(2)。

(3)。

5、我在读课文后,我知道课文内容,我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6、写出每节的内容。

走进学生,了解学情。

(时间:)。

合作探究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细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并写出来。

3、质疑问难。

4、“诗魂”指谁?“南湖的航船”又是指谁?“春天的故事”呢?深入小组,点拨指导。

(时间:)。

展示交流(1)各小组归纳总结的共识在班内交流。

(2)各小组出示质疑的问题,分组讨论解决,师点拨引导。

(3)交流读文心得:

3、“诗魂”指谁?“南湖的航船”又是指谁?“春天的故事”呢?全班交流,互动评价。

(时间:)。

达标检测1、我会连:

翱翔的画卷推动诗魂。

鲜嫩的诗篇斩断飞船。

崭新的雄鹰追赶思念。

璀璨的山丹丹寄托贫穷。

2、我会写反义词:

沉闷--认真--成熟--。

秘密--。

3、读、想、做。

不期望脚下处处阳关道。

不幻想头顶一片艳阳天。

不迷恋父兄给予的蜜罐温床,

不忘记“最危险的时候”战歌飞旋。

要做期间去长风破浪,

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

要想利剑把贫穷斩断。

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1)、“最危险的时候”实际上指的是的时候。“战歌飞旋”实际上是指。

(2)、

要做期间去长风破浪,

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

要想利剑把贫穷斩断。

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这四个句子结构相同,语气连贯,充分表达了。

测评反馈,及时矫正。

(时间:)。

盘点收获1、读了这课,我知道了:

2、我明白了:

3、我还知道了许多爱国名人名言:

总结归纳,导学反思。

(时间:)。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篇三

作者:陈全。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同时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情境导入法、演示法、讲授法进行教学。

学法:搜集资料法、观察法、探索法、讨论法、比较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

四、说教具:多媒体课件、方格纸、文具。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手拿一本书做平移运动,手推动门作旋转运动。有直观的动作引起同学的好奇与疑问。

2、提问这是什么运动?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平移与旋转运动特点,引出与之不同的图形变化。(引出课题)。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总结成通顺的语句,关键点出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2、认识图形的缩小。

图形可以放大,能不能缩小呢?把第一副画按1:2缩小,长与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同上面情形一样组织学生思考。

3、通过例1的教学,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动手、比较初步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具体过程,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明白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2、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共同评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4、教学“试一试”

(2)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动手画一画。

(3)汇报展示:先让生说一说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是怎样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的?边展示边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说一说为什么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两倍,连接两个端点后斜边也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可采用什么方法验证?让孩子动手量一量。通过自己的动手画,亲自验证来加深对图形放大的理解。

(四)、教学练一练。

方法同试一试类似。

(五)、教学练习九第一题、第二题。

1、ppt出示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算一算,画一画。一起讨论,相互交流。

2、展示自己的答案,说出如何思考的。

3、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应思考的方向与步骤。体验一下不管图形放大还是缩小,图形的对应边之比不变的规律。

(六)、全课小结。

(七)、说板书设计。

放大:

缩小:。

大小变换形状不变。

(八)、作业。

由于第一课时授完,练习九没有适合课后作业的题目了,ppt准备了课外作业。该作业紧贴课本,比较基础,能够加深同学对本课的理解与掌握。

(九)、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从“平移和旋转”切入,通过例1引导学生先研究图形的放大后与原来对应边的比的特点,理解图形的放大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图形缩小概念。例2的教学是在方格纸上将一个图形放大和缩小,揭示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本质特点:大小变化,形状不变。教学中以教师引导为辅,以学生观察、比较、操作、交流为主的思想,让学生逐步体验了图形的相似性,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篇四

徐xx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教学难点比较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徐老师的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有效的突破,课堂教学效果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学生所熟悉的教师生活照片形象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的对话活动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了本课的学习。进而探索本节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规律。最后,生活中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实例的展示,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知识时,教师注意强调了放大后与放大前的比,缩小后与缩小前的比,并特别强调了对应边长的比,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本节课难点之一是仅看一个比,学生较难区分是要求将图形放大还是缩小,为此在学习图形的缩小后,结合判断题:“按下面的比画出新图形后,各是把原图形放大了还是缩小了”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比的前项大于后项表示图形的放大,比的前项小于后项表示图形的缩小。在练习中加强对比。练习九第一题,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得出2号和3号肯定不是1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从而要在4号和5号图形中去找;同理,4号和5号不是1号缩小后的图形,必须从4号和5号图形中去找。大量的练习有效地巩固了新知,教学效果显著。

徐老师能够关注学生的回答,重视教学效果的反馈。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篇五

科目语文年级六编写人覃章寿。

课题口语交际《祖国在我心中》课时安排。

学案导案。

学习目标1、我能围绕主题畅所欲言。

2、我能说出祖国在我心中的感受、体验。

导入新课,展示强化目标。

(时间:)。

自主学习1、搜集有关祖国在我心中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回忆学过的课文小组总结练说。

3、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明确汇报形式。(展示自己的综合性学习成果,形式不一)。

4、根据汇报形式,组内排练。

走进学生,了解学情。

(时间:)。

展示交流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1、小组交流,欣赏搜集的图片,阅读搜集的资料,师调查学情。

3、小组抽签上台,同学根据汇报情况做出公正的评价,选出最优秀的汇报者。鼓励小组集体汇报形式,体现集体精神。

(评价标准由师生共同制定。如:态度大方,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语言有感染力,内容符合此次综合性学习要求,内容较为具体,了解途径不单一,表达了爱国情感。)。

4、根据评价,给最优秀的汇报者颁奖。

5、总结。

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老师更希望能从你们的行动中真切的地感受到祖国在你的心中。

全班交流,互动评价。

(时间:)。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篇六

本课开始出示旅游时拍摄的两张照片,由图片过大、过小看不清,引出本课的学习,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沟通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引领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建构。老师借助电子笔拖拉图片,使图片放大、缩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就是学生能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图像变化前后的关系,所以整堂课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反复的训练,以促使学生用语言进行思维的外化。

练习的设计,对本课的学习作了恰当的.补充,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强度加大,体现了一定的张力,练习的层次性体现出来了。黄老师借助白板,让学生直接到用电子笔到上面画,不仅形象、直观,而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由于白板、电子笔我们和学生才刚接触,所以上课学生上来用电子笔画图时,使用不熟练,浪费了一点时间。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篇七

班级六年级课题《寓言二则》课型问题解决课。

主备课教师樊元元授课教师樊元元备课时间9月。

预设上课时间、9、18教学准备三单。

教材分析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东施效颦》、《楚王好细腰》。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东施效颦》中东施的做法是否为她增添了美感呢?《楚王好细腰》说明刻意追求--适得其反。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借助译文,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及寓意。

2.朗读,诵读古文寓言,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会品味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及含义深刻,给人启迪的语句,增强语言感受能力。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激发学生崇尚真善美,摒弃假,丑恶。提高生活品味。

3.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过程与方法。

1、熟读成诵2、反复诵读,理解感悟。

情感与态度价值。

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人。

教学。

重难点1.理解寓言和寓意熟读成诵。

2.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3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4.用心领会作者写作意图,联系历史上的人物进行评论,鼓励学生多元思维。

程教学。

环节时间教学内容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

激情。

导入。

检查。

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二则》从中来感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1、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自主。

学习。

合作。

交流。

多元。

展示30分(1)同样是皱眉捧心,为什么西施的样子美,东施的样子丑?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诉东施吗?

(3)《楚王好细腰》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东施效颦”和“楚王好细腰”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适时点拨。1、各组学生激烈讨论。

2、各小组学生积极展示,其它同学互相补充。

小结。

归纳。

训练。

拓展。

5分同学们,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和大臣们的丑陋形象。通过学习课文,使我们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美。概括总结,请同学们查找自身和身边类似“东施效颦”的事例,思考“什么的真正的美?”(结合事例)再读这篇寓言,去体会一下寓言的情境,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或表演的方式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东施效颦西施颦生搬硬套。

东施效事与愿违。

里人避。

楚王好细腰起因好士细腰。

经过以一饭为节祸国殃民。

胁息带扶墙起举止丑陋。

结果皆黧黑之色。

《寓言二则》学生学习活动单。

班级:姓名指导老师:樊元元。

同学们,请拿起课本,一边读,一边勾画,并做出相应的批注,阅读至少三遍以上,然后认真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请认真完成下列各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吧!试一试,你一定行哦!

一、整体感知:

《东施效颦》选自,他是之一,这则寓言故事主要写了,《楚王好细腰》选自,他是。

这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了。

二、基础知识:

1、我认为难写的字有: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效颦()挈妻子()捂着()。

比期年()胁息()屏住()。

3、我认为重要的词语有:

(至少写8个)。

4、通过文言文与译文对比,我知道了下面字的意思:

颦:病心:里:

亦:挈:妻子:

去:走:好:

节:带:比:

期年:

三、我的发现:

寓言故事一般都是通过一个,告诉我们一个。

四、读文质疑:

我的问题。

我的解决方法。

我的解答。

小组问题归纳。

问题生成评价。

同学们,请根据预习内容,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系统思考后完成下面的问题,并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经过合作探究后准备多元展示吧!

问题一:《东施效颦》中的东施为什么皱眉?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

问题二:西施皱眉捧心的样子为什么美?丑人皱眉捧心的样子为什么丑?

问题三:《楚王好细腰》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起因:

经过:

结果:

问题四:这两则寓言故事各告诉你什么道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东施效颦》告诉的道理:

我的感受:

《楚王好细腰》告诉的道理:

对我的启发:

训练巩固评价。

亲爱的同学们,敢于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请认真完成下列各题,相信自己一定行哦!

一、比较组词。

误()皆()摒()频()期()挈()。

捂()谐()屏()颦()斯()挚()。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

(2)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

三、开心阅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二疑邻人之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天雨墙坏。()(2)暮而果大亡其财。()。

2.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

同伴评价组长评价老师评价。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篇八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1、观察体验。

2、学生举例,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这些现象也包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例4.)。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

学生小组自由谈。正方形边长3个方格、长方形长6个方格,宽3个方格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个方格、6个方格。

2、理解要求。

(1)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2)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1)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把正方形按2:1放大呢?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2)汇报:原来的边长是3个方格,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格。

(3)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

(4)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

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5)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1)接下来我们继续按照2:1放大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你觉得需要知道些什么条件呢?点名学生回答。

(2)下面就按照你们的方法放大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吧,请画在方格纸上。

(3)学生汇报画法。

(4)观察放大后的直角三角形,相邻的两条直角边放大了2倍,那么他的斜边也放大了2倍吗?你怎么知道的?汇报测量结果。

5、置疑。

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3)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4)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5)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图形变大了,但形状没变。

1、出示缩小的要求。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2、说说对1:3的理解。

3、学生作图,并相互检查。

4、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并说说是怎么画的。(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5、观察原图和缩小后的图形。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按3:1画出下图。

6、总结发现。

(1)学生讨论。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所得的图形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画一画,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1、按4: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并说理由。

2、按1:2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3、按1:2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4、下面哪个图是图形a按2:1扩大后得到的图形?

【主要是评价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对放大和缩小图形的画法的掌握】。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到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现象,只要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们就能创造许多新鲜有趣的事物,用以丰富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课本1、2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篇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谋体课件,方格纸,文具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手拿一本书做平移运动,手推动门作旋转运动。

提问:这是什么运动?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对,图形的平移或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形状和大小没有变。今天我继续学习图形的变化,不过与以往的图形变化不同的是图形的形状不变,但大小发生变化。这就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电脑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教师明确: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明确: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大小变换,形状不变。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共同评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图形放大过程中,对应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才能保持图形形状比变。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九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五、全课小结。

六、板书设计。

放大:

缩小:。

大小变换形状不变。

七、布置作业。

八、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从“平移和旋转”切入,通过例1引导学生先研究图形的放大后与原来对应边的比的特点,理解图形的放大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图形缩小概念。例2的教学是在方格纸上将一个图形放大和缩小,揭示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本质特点:大小变化,形状不变。教学中以教师引导为辅,以学生观察、比较、操作、交流为主的思想,让学生逐步体验了图形的相似性,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篇十

2、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一、导入。

1、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55的图。

2、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土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新授。

1、教学例4。

(1)出示例4,让学生说说题中要求的按“2∶1”放大图形什么意思?(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学生尝试着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3)画直角三角形时,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再连成封闭图形就可以了)画完后通过量一量的方式,发现放大后的斜边的长度也是原来的2倍。

(4)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说说有什么变化?(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2、例4的延伸。

(1)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的出:a、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b、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2)学生独立画出缩小后的图形,指名投影展示。

3、归纳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4、学生独立完成书p57的“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p60练习九第1题,找出图形a放大后的图形。

2、教科书p60练习九第2题。

四、总结。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篇十一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解决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实际问题。

3、教学比例尺的知识和实际应用。

4、实践活动《面积的变化》。

本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知识,还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放大或缩小,以及比例尺的知识,把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是教材的一大特点。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认识比例的现实素材,比例能揭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数学含义,而且解决图形放大或缩小、比例尺的实际问题要应用比例的知识。把两个领域的内容融合能发挥数形结合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还编排了实践活动《面积的变化》,研究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边长与面积的变化关系。

2.联系实际,发现和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4.进一步研究图形放大,发现面积与长度变化的关系。

7课时。

p38、39“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电脑课件、投影仪。

师生双边活动改进意见。

一、情境引入。

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2、教学例2。

(2)探索规律: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3)教学“试一试”师: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三、练习提高。

做“练一练”;做练习九第1、2题。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四、总结评价。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读题。在小组里说一说“按3:1放大”的含义,再全班交流。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小组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发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篇十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56——58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方格纸两张、彩笔、尺子。

教学过程: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两次,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照片,现在却看清了呢?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老师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的。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并介绍画法。

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展示画法。

5、质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质疑。

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6、引导发现。

学生比较放大后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并总结概括。多媒体出示。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出示缩小的要求。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3、总结发现。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

1、观察判断。

(1)选择。

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题使学生区分放大和按比例放大的区别和联系。

(2)目测。

多媒体出示目测题:右面的国旗图片是把左面的图片按什么比缩小的?

学生先目测,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验证。

2、画一画,说一说。

(1)(2)问,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再出示(3)请你按照下面的句式表述3个三角形之间的放大和缩小关系。

3、发展练习。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篇十三

一、注重数学术语表述的准确性。

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理解“变大”与“放大”含义的上不同时,我把图片先进行“变大”后再“放大”,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再直观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放大的含义,学生因为是第一次接触,不能准确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楚,这里我就用标准的数学术语指出:“现在的图片形状与原来的相同,只是图片的尺寸变大了,这样改变图片的大小,我们数学上称为把图片放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术语指出“放大”的含义,就会从直观的体验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便于学生在思维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二、注重教学磨到细微变化处本文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在练习“试一试”教学中,学生在练习把三角形按2:1放大后,我细心观察学生所画情况,虽然有部分学生在画前,有了对三角形特征地提示后知道三角形按2:1放大后,不仅底和高会按2:1放大,第三条斜边也会按2:1放大,但大部分学生没有直观的进行验证,只有空谈的概念是没有办法在头脑中形成强烈的直观意识的,所以对与放大和缩小是把条边的放大和缩小体验不深刻,不利于对放大和缩小含义的理解,不利于对比例含义建立。

三、注重教学随机变化。

在教学中当图片原来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2倍后的图片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当时我第一次把图片的长放和宽放大相应的倍数时,没有放大到2倍,当时可以作为让学生初步感知,提到那如果再进行放大呢?放大到2倍时,观察一下现在的长、宽与原来长、宽的变化,适当地调整教案灵活的处理,第一次让学生初步体验,第二次放大学生有了第一次的体验,第二次就更易感知了,教学也就顺理成章了。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篇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能在方格纸上准确建立一个点和一个数对得对应。

3、、理解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展示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感受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欣赏图形的美感。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照片:集体照。

师:谢老师想把咱们班的集体照放进想框里,怎样把它放进去呢?(复制粘贴)。

师:看着这张照片,有什么感觉?

师:是的,生活中有很多缩小和放大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投影出示课题:图形的放缩)!

(二)笑脸图大变身。

生:一样(不一样)。

师:看完之后,你想说点儿什么?你认为哪一张跟原图最像?为什么?(记住和原图比:都是长方形的,是长变了还是宽变了?)。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师:为什么同样的贺卡,在进行了变化之后,有的与原图相像,有的不像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其中的奥秘。(教师出示将方格图照贺卡图片。)。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并结合相关数据思考并分析:谁画得像?为什么?

请代表把你们刚才交流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代表发言,集体指正。

师:看来只有长和宽都按照相同的比来画,才能画得和原图相像。

(说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的板书写出比。)。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研究所画图的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体会只有按照相同的比来画,画的图才像。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它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悟图形放缩的规律和奥秘。

(三)画一画。

师:有了图形放缩的经验,接下来我们要画一画。拿出自己的作业纸,自由设计图案,并将图形进行一次放大或缩小,画完后,在四人小组里面把你自己画的情况、画的方法向组内同学介绍一下,同时告诉大家你所画的这个图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开始吧。(作业纸上分别有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展示、反馈。

【设计意图】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画图过程,培养了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学生在思考中去操作,在操作后再思考,不但形成了技能,而且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四)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在生活中,把物体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是经常遇到的,学习并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可以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五)神奇的小猫。

师:看来同学们是非常留心生活中的数学,现在,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到游戏中去体会图形的放缩。(出示探究活动)。

师:这是一只名叫乐乐的小猫。根据我们学过的数对的知识,你能将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正确的填写出来么?(可尝试标出相应的坐标图,便于找出具体的位置)。

教师指名补充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

师:小猫家族中还有三只小猫:天天、晶晶和欢欢,(表格中呈现名称)请你根据具体的要求讲表示它们轮廓的点填写在表格中,并观察数对的规律,猜一猜:哪只小猫最像乐乐?之后通过在方格纸上描点、连线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活动、探索。

汇报展示(说一说你的猜测、依据以及验证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神奇的小猫”的探究活动,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小猫图,以及讨论哪只小猫长得更像乐乐,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

(六)小结。

今天我们在活动和游戏中体验了图形的放缩,下课后就请同学们到生活中继续去体验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篇十五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经过实际教学我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了一些思考。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而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则是指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它是一种定量的刻画。这一差距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加以利用的。教学中,我先出示很小学生照片,问学生看到什么了?由于太小,学生就让我将图像放大。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习的价值自然就蕴含其中。接着我把图象放大了三次(只放大长、只放大宽、长和宽都按一定比例放大)。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此时由于前两次图形变形比较严重,学生禁不住发出了笑声,一致认为第三次放大比较好)。我适时提问:为什么呢?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我出现了相关的数据。经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与交流,学生对于图形放大后相应边的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完成了真实的数学理解过程。

通过今天的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当学习之舟泊在学生的已有海域之上就会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维的浪花。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会使作为老师的我领略更多的精彩!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篇十六

预习问题生成单:

1.自学生字,找出易写错读错的字。

2.通过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词语。

3.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划出文中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

5.通过网络,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个人资料。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把握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3、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把握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一、揭课导入,检查预习(10分钟)。

(一)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重点指导下列字词的读音;。

魁梧黧黑搁板抱怨忐忑不安喃喃蜷缩。

2、听写易错词语,同桌互改。(忐忑不安魁梧倒霉抱怨呼啸汹涌澎湃心惊肉跳)。

3、理解词语的意思:忐忑不安魁梧汹涌澎湃心惊肉跳。

4、默读课文,给课文分部分,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讲渔夫的妻子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讲桑娜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死去,抱回了两个孤儿。

第二部分(第12--27自然段):讲渔夫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抚养两个孤儿,夫妻想法不谋而合。

5、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适时指导并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讲了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结果怎样?)。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2分钟)。

2、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课文的体裁和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找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结局,画出情节曲线。

三、完成学习目标(25分钟)。

1、“先学后教”,出示学习指导。

(1)、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2)、读课文1-2自然段,说说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当时环境,此时桑娜在干什么?

(3)、浏览课文第3--11自然段,想想桑娜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一件什么事?

(4)、朗读课文第12--27自然段,说说丈夫回来以后是什么情景。

2、按照学习指导,自批自画,同桌、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8分钟)。

(四)、总结本课时学习小结(2分钟)。

本节课我们回顾了小说这种体裁的特点,并结合本课找到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几部分,了解了渔夫的妻子桑娜在丈夫出海生死未卜的,家中五个孩子衣食难保的窘况下,主动抚养两个孤儿的感人故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

2、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1、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对环境、细节、心理活动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受穷苦的桑娜夫妇的美好心灵。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完成目标任务(25分钟)。

1、第一次“先学后教”,出示学习指导(一)。

(1)、自读课文,要求:画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完成填空。

屋外:

屋内:

桑娜的心情:

(2)、分析所填语句,体会桑娜的美好心灵。说说自己的感受。

(3)、有感情朗读相应的语句。

按照学习指导,自批自画,同桌、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2、第二次“先学后教”,出示学习指导(二)。

(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结合课文,体会“忐忑不安”的意思,并说说桑娜为什么会这样?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3)、画出文中描写渔夫神态的句子,揣测他心理。“熬”字说明了什么?

(4)、想一想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同桌互相说说。

按照学习指导,自批自画,同桌、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三、总结本文写作特点(2分钟)。

1、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渔夫的妻子桑娜在丈夫出海生死未卜的,家中五个孩子衣食难保的窘况下,主动抚养两个孤儿的感人故事。赞扬了渔夫夫妇的美好心灵。

2、这篇小说语言朴实无华,情节扣人心弦、通过对环境、心理活动、细节等描写,赞扬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帮助的美好感情,以及渔夫夫妇的美好心灵。

四,以一带多拓展延伸:(8分钟)。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理解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火焰”、“暖烘烘”、“火柴梗”、“填满”、“橱窗”、“闪烁”、“灵魂”等新词。

3.默读并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各出现了怎样的幻景?

4.思考、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是作者的想象?你认为这些想象合理吗?

课课清作业设计:(5分钟)。

默写生字词。

默写“忐忑不安”、“心惊肉跳”各写一句话。

做《巩固》阅读分析题。

运用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写一小片段。

板书设计:

穷人。

发生等待心惊肉跳勤劳贤惠。

发展抚养孤儿忐忑不安纯洁善良。

结果渔夫归来不谋而合憨厚正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