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6:38:30 页码:10
2023年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大全18篇)
2023-11-23 06:38:30    小编:李耀Y

笔记是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和加深记忆。时间管理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更多的任务,更是为了提高生活的质量。精选几篇优秀的总结范文,让我们一起探索写作的奥秘。

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篇一

按照市委胡书记、纪委张书记的重要批示,市委政研室会同市教育局就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深入调研。调研组先后赴榆阳、横山、靖边、米脂、佳县等县(区),深入14个乡镇、12个部门、4所农村中小学及12个农村教学点,采取座谈汇报、查阅资料、实地视察、入户走访等形式,分别与分管教育的县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村干部及村民代表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座谈了解,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义务教育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布局调整的基本情况。

1、学校情况。从区域布局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47所(不含203个教学点),其中城区146所,占19.5%,乡村601所(不含203个教学点),占80.5%。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01所,其中小学457所,全部在农村。初中144所,全部在乡镇。

2、学生情况。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325725人,其中城区198547人,占61.0%;乡村127178人,占39.0%。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27178人里面,小学寄宿生44533人,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在校生总数的49.35%(小学只在农村寄宿);初中寄宿生51269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在校生总数的47.6%。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中有近一半人是寄宿生。

3、教师情况。全市基础教育专任教师38766人,其中榆林城区6018人,县城(镇区)25907人,乡村6841人。小学专任教师16488人,其中榆林城区1792人,占10.87%;县城和乡镇9825人,占59.58%;乡村4871人,占29.24%。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幼儿园97.5%,小学99.99%,初中98.88%,高中96.22%。

(二)布局调整的主要特点。

从2001年我市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各县(区)通过调整中小学布局,基本解决了农村中小学布点多、规模小、条件差和教育资源浪费、办学效益低下的问题,有效缓解了师资紧张的现状,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1、学校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2001年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以来,截至2012年底,榆林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从2001年的5064所减少为747所,其中初中由237所减少到198所,小学由4827所减少到549所,亦即农村小学只保留了原来的11.4%。

2、学生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且向城区流动趋势明显。2001年到2012年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由728302人减少到325725人,11年减少了402577人,下降了55.3%。其中小学减少312567人,占42.9%;初中减少90010人,占12.4%。

2001年到2012年,农村小学在校生由449035人减少到31878人,减少417157人,减少92.9%;而榆林城区小学由19485人增加到40141人,增加了20656人,增加106.0%。农村学生向乡镇学校流动,乡镇学生向城区学校流动趋势明显。

3、学校规模呈现城区扩大,农村缩小趋势。由于我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农村小学306所,校均在校学生104.2人,县镇小学214所,校均在校学生682.7人,榆林城区小学29所,校均在校学生1384.2人。农村203个教学点,其中学生6人以下的占总数的2/3。

1、城乡教育差距相对缩小。我市农村中小学经过布局调整,一大批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中小学被调整和撤销,教育资源进一步集中,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促进了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2009年开始,我市组织开展“阳光师训”和“名师大篷车”活动,每年组织有省、市级骨干教师组成的“阳光师训”“名师大篷车”讲师团,采取送培到县的方式,深入各县区农村中小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有力促进了城乡学校的管理互动,实现了信息共用、资源共享、发展共进。同时兴建的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市上补贴给各学校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大棚蔬菜和养殖场,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2、教育资源明显优化。在布局调整之前,农村中小学“校点多、规模小、效益低”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大批边远乡村的小学生集中到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片完小或中心小学就读,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发挥了最大的效益,避免了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目前,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宽带网络全接入,以佳县通镇李家塔小学为例,该村地处省道边,交通便利,经济条件较好,小学设有1—3年级课程,有学生64名,教师8名,调整后吸纳了周边10个村40多名寄宿学生,学校文体活动室及器材齐全,并配置有计算机,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音、体、美等薄弱学科也配备了专业教师,周围被撤并校的学生和李家塔小学的学生同享到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

3、经费保障机制日趋完善。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一是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财政教育经费170亿元,是过去五年的3.2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实现全覆盖,全市通过“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达标验收,城乡寄宿制中小学集中供暖问题得到解决,“蛋奶工程”覆盖城乡所有义务教育寄宿制中小学。2011年,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完成建设项目55个,119个校安工程项目开工建设。二是不断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2008年,全市小学、初中公用经费分别为240元、300元;2011年提高到小学500元、初中700元;2012年小学和初中分别达到800元和1000元,实行城乡一体的公用经费核拨政策。三是推行义务教育“零收费”政策。2012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义务教育“零收费”,采取市、县区按比例分担经费的办法,年投入1.5亿元,受益学生达30多万人。

4、农村师资建设逐步加强。近年来,全市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做了一些很好探索。一是实施了大龄教师提前离岗政策。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因身体原因不能坚持教学工作的,可自愿申请提前离岗,享受在职工资待遇,不再占编占岗。2012年以来,全市共有1847名教师执行了提前离岗政策,空出编制补充了新教师,有效解决了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二是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从2011年开始,市财政每年设立2000万元的教师培训经费,重点开展农村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薄弱学科和寄宿制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三是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市政府决定,从2012年起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提高10%,并为农村地区教师每月增加不低于200元的交通补贴。中小学班主任津贴不再从绩效工资中提取,由各级财政按每月小学不低于300元、初中不低于400元的标准专项预算列支,调动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安心从教的积极性。

5、学校布局调整相对灵活。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稳妥推进。对于需要撤并或恢复的学校,都是按照“一校一议”的原则举行听证会,参加听证会的代表包括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的代表,以及教育教学专家。以公开表决的方式形成是否同意撤并或恢复的意见,切实保证群众充分参与并监督决策过程,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11年8月,郭家伙场村小学和牛家梁镇的其他9个村小学被撤并至镇上的明德小学和九年制学校。但没过一年,由于辐射半径超过10公里,低年级的学生往返不便、寄宿困难等原因,2012年8月,又恢复了牛家梁镇8个农村教学点,开始接收附近一年级的适龄儿童入学。再如只有1名学生的村办学校或教学点靖边县有6所,米脂县2所;10名以下学生的村办学校或教学点靖边县28所,米脂县27所。

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农村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2013年-2015年全市计划新建34所小学(农村18所),13所初中(农村10所);撤并教学点23个,小学78所,初中12所;恢复教学点45个,小学27所。可以说,我市学校布局调整具有灵活性、机动性,生源没有后才撤并,生源增加后再恢复。

在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初见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部分地区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小、教学点经费短缺。目前,实行城乡一体的公用经费核拨政策,按照小学每生800元,初中每生1000元划拨经费。由于学校规模的差异导致运行经费的巨大差异,村小、教学点经费严重短缺。农村小学校均学生104.2人,县镇小学校均学生682.7人,榆林城区小学校均学生1384.2人。后者分别是前者的6.6倍、13.3倍。规模不经济导致运行成本高,学校规模越小,办公经费越紧张。

2、村小、教学点办学条件简陋。近几年,我市实施了一系列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从客观上讲,全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仍然极不均衡,按照《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非完全小学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设置普通教室、多功能教室(兼科学教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完全小学设置普通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艺术教室)、科学教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兼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教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体育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以及教学辅助用房。”城区学校尚能基本达标,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与省定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基本上是一间普通教室、一块黑板、几张桌凳,没有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更谈不上有多功能教室(兼科学教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等功能部室。

3、农村学校师资受编制约束短缺问题突出。我市教师编制严格按照省上标准执行,农村普通小学的教职工和学生比为1:23,城市普通初中的教职工和学生比为1:15(县镇1:17)。但实际上,一方面是伴随布局调整,寄宿学生近半,迫切需要增加心理辅导教师、生活教师、校医、营养餐教师以及校园安全岗等编制。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规模小,目前已经超编。教育部门无法按学生数变化及实际需求配置师资。如靖边县10名学生以下的村办学校或教学点28所,米脂县27所。按照1:23来配置教师,配置1名教师就超标了,但根据实际情况,又不得不超配。我市目前乡村小学在校生32977人,乡村小学专任教师4871人,师生比1:6,远超1:23标准,致使县区面临教师总数超编,实际需求短缺的问题。

4、村小、教学点师资薄弱,教学质量不高。因为村小和教学点地处偏远、人口相对较少的村子里,学校小、学生少、工作和生活条件差,大多数教师、特别是刚毕业的新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愿到村小和教学点工作。县乡教育部门综合考虑安全、婚姻问题等因素,新教师基本上分到学生相对集中的寄宿制学校任教。村小和教学点教师年龄偏大(基本上是民办转正的教师),知识老化,教学任务繁重,致使教学质量不高。如横山县党岔镇麻地沟教学点有1名教师,12名学生(一年级6名,学前班6人),1名教师兼任2个学段的全部课程。佳县王家砭镇雷家洼教学点有1名教师,6名学生(学前班3人、一年级1人、二年级2人),1名教师兼任3个学段的全部课程。

5、部分年龄偏小儿童走读远或被迫寄宿。按照国务院《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我市执行“农村小学1至3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初中学生根据实际可以走读或寄宿。”农村出现部分年龄小的学生因教学点撤并带来走读远或者只能寄宿的现象。靖边县杨桥畔镇学区赵校长介绍草沟村有4个学龄儿童,恢复教学点投资太大,得20多万元,根据摸底,这个村5年后才能续上孩子,5年后是否在村里上学还是未知数,因此不能恢复教学点,4个孩子目前在距离草沟村3公里左右的学校上学。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现象,寄宿学生远离父母,缺少亲情关爱,缺少家庭教育的配合,其身心健康成长受到不利影响。

6、进城上学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据统计,全市因伴读外出的劳力占外出劳力的比例约1/3以上,其中大部分是为了追求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有小部分是就近无学校可读,被迫外出。客观上导致城区中小学学生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也加重了部分农民家庭经济负担。如佳县通镇高满沟村村主任介绍说,高满沟有540人,居住在村里的不足100人,去年村小8个学生,有7个随父母哥姐到条件好的学校上学去了,剩余的1户困难家庭,孩子母亲智障,奶奶怕耽误了孩子,也带着孙子去通镇上学了,导致家里生活更困难了。

三、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200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各地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对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进行适当合并。此后就出现了全国性的撤校并点活动。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报告,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也就是说,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撤点并校确实起到了资源整合的效果,使财力、物力、人力得以集中使用,管理成本降低了,建设维护成本降低了,课程也开得全了。虽然政府的管理成本降低了,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孩子上学的交通、住宿、用餐等费用却提高了,农村的辍学现象加剧了。针对这些普遍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于2012年9月印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基本叫停了过快的撤点并校工作。

出现上述问题,从表象看,或因布局调整过急过快,或因硬性规定撤并学校的时间和数量,或因缺乏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等等。但究其根源,主要是城乡二元化的体制机制所造成的。为追求好的教育资源到城市上学,是因为城乡的教育差距过大;就近无学可上而外出求学,还是因为城乡的教育投入差距过大,没有很好地发展农村教育。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破除城乡二元化的体制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当前,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出台经费保底政策,保证农村学校公用经费。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项经费保障机制,有效解决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不足的问题。对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公用经费不能按学生人数进行拨付,要出台相关的保底政策。如学生数少于100人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学校公用经费应以100人拨付。2008年以来,省财政厅为缓解农村学校公用经费紧张的矛盾,每生每年划拨50元,专项用于农村中小学校冬季取暖支出。由于榆林市冬季取暖期长,省上划拨的50元取暖费不够实际支出,建议市级财政给予取暖费配套资金,缓解农村学校公用经费紧张的矛盾。

(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近年来,我市实施了一系列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从客观上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省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建议各级政府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投入,建立和健全功能部室,配齐必要的教育教学设施,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城乡均衡。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帮助农村中小学校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创新农村教师管理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为了有效解决当前农村村小和教学点“点多、生少、路长”,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综合等科目教师严重短缺,而绝大多数教师又不愿到村小和教学点工作等问题,建议创新农村教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鼓励教师实行流动教学。由学生“走读制”变为教师“走教制”,借鉴榆阳区经验,各乡镇建立教师周转站,对教师实行集中动态管理,薄弱学科教师不固定分配到一所学校工作,这些教师的吃住由乡镇统一安排,早晚由教育专干指派车辆接送,根据实际需要流动为每所学校上课。

2、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组织“榆林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深入农村中小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进行支教,并对支教教师在提拔任用、职称评定及评优树模等方面优先考虑;建议出台《榆林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结对帮扶”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城区学校校级领导、教师深入对口学校开展经验交流、课改研讨、示范教学、组织培训等活动,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区对口学校交流挂职学习。

3、建立农村教师返聘机制。针对农村教学点条件差,留不住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现状,建议出台相关政策,一方面对那些教学经验丰富,自愿任教的农村退休教师进行返聘,并且在福利待遇上给予适当的补助;另一方面在全市启动“名优退休教师下乡兴教计划”,面向全市招募部分名优退休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任职,帮助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给予他们适当的工作、交通、通讯等补助金。

4、提高农村教师生活福利待遇。在工资定级、津贴发放、职称评聘、医疗保障、住房解决、离岗休息等方面对农村教师,尤其是村小和教学点教师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工资待遇逐步高于城市,解除教师后顾之忧,使教师来得了、留得住、干得好,乐于扎根农村。

5、重视农村教师本地化、乡土化。建议教育部门在补充农村教师时,首先尽可能将已经毕业的合格师范生直接安排到本乡本村任教;其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专门培养本土人才。就是根据本乡农村教师的需求情况,将当地初中、高中毕业的学生定向培养,分别进行三年或五年师范专业教育,毕业后直接安排回本村任教。以解决农村教师进不去、留不住的问题。

(四)家校共育,弥补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情感缺失。

建议市县教育部门积极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万名家长进校园”活动,实施家校共育工程,弥补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情感缺失。一是寄宿制学校要为家庭和孩子沟通、交流和联系提供便利的条件和可能设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在学生宿舍内安装电话,方便学生与家人的联系。二是学校要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家庭亲情对孩子的重要性。安排一些必要的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使学校、学生、家庭成为一个整体。三是学校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硬件上,改善住宿条件,让学生住得舒适、温馨;增加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设施、设备、场馆,为孩子个性、兴趣和特长的发展提供舞台。在软件上,学校应有心理辅导老师和生活老师,创设愉快、和谐、温馨的“家庭式”生活环境,增加学生日常的娱乐活动,通过丰富的课余生活调节学生的心理,排解学生离开家庭后的内心失落感,促进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性格。

(五)出台相关政策,关注农民工就业和收入状况。

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零收费”的实施,使得农民工的孩子在上学方面没有了负担,但是城镇生活成本高,加之农民工务工收入低,加重了农民工的经济负担。建议相关部门关注农民工,既要关注他们当前的就业和收入状况,也要关注他们的长远出路,促进就业、提高社保水平、推动城乡改革、推动资源配置,使农民工“进的来、留得住”。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统筹考虑,从长计议,逐步推进。

(六)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打造高标优质的农村学校。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注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加大重点镇、农村中心社区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建议在神木县神木镇、佳县王家砭镇两个国家级示范镇,神木锦界、靖边东坑两个省级重点镇及启动建设的“双12工程”(即12个市级重点镇、12个生态文明示范社区和示范村),各打造一所高标准、高质量的义务制学校,让农村学生逐步就近同享与城市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根据区人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方案的安排,我们于4月中旬就全区农村义务阶段学校布局调整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区教育局、团林铺镇教育办公室、团林中学、红星中学、何场中学、普庵寺小学、蒋集小学,并召开了部分学校负责人的座谈会。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教育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我区教育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就农村义务教育而言,学校分布不够合理,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已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对享受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无法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创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战略决策和发展目标,切实推进我区作为全省第一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试验区的试点工作,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急需对全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

一、全区农村中小学分布及基本情况。

(一)学校分布。

目前,全区共有农村中小学21所,其中团林铺镇初中3所,小学7所;麻城镇初中1所,小学4所;掇刀石街道小学5所;白庙街道小学1所。

(二)学校现状。

1、生源情况见附件。

2、硬件设施。

全区农村中小学校园总面积415323㎡,校舍总面积90590㎡。各学校房屋大多数属砖混结构,还有极少数砖木结构,但抗震设防不达标。各校教室均基本满足教学所需,但功能室普遍奇缺,主要是美术室、劳技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理化生实验室等。部分学校缺少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硬化的学生运动场地。全区农村中小学教学装备水平均不达标,部分村小根本没有相关装备。

3、师资队伍。

全区21所农村中小学共有在编在岗教师597人,退休教师169人。597名在编在岗教师中,从性别情况看,男教师378人,女教师219人。从学历层次来看,本科244人,专科257人,中专52人,高中及以下学历44人。从职称情况来看,中学高级22人,中级361人,初级214人。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32人,30-39岁282人,40-49岁175人,50岁以上108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全区14所农村小学(不含中心小学)226名在编在岗教师中,30岁以下的27人、占12%,31—40岁有41人、占18%,41—50岁有81人、占36%,50岁以上的有77人、占34%。数据显示,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职工所占比例近70%,特别是何场小学、普庵寺小学、雷集小学、谭店小学、斗立小学等学校,50岁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超过一半。这些教师由于从教时间较长,有一定教学经验,但其拥有的知识面较窄,教学观念相对滞后,教学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再培训可塑性差。教师年龄老化、结构断层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是专业教师缺口较大。一是小学英语教师紧缺。全区农村17所小学在编在岗教师中没有英语专业教师,全部由本校年轻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后承担。二是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农村小学专职教师紧缺。全区14所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综合实践、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不符合当前学科教师配备要求,且教学质效不高。

2、硬件设施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校占地面积及校舍面积出现“薄”与“博”的矛盾。生源情况较好的学校占地面积和校舍面积不达标,如麻城小学、团林小学等,而生源情况较差的学校则是大量土地、校舍被闲置,如红星中学、普庵寺小学、蒋集小学、中山小学、雷集小学等。

二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达标。全区有15所农村中小学没有硬化的运动场地,如红星中学、蒋集小学、何场小学、张场小学、普庵寺小学、黄岭小学、中山小学等,遇到雨雪天气,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户外活动。

三是学校功能室普遍奇缺。主要是美术室、劳技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理科实验室、音乐教室等,部分村小根本没有功能室,如普庵寺小学、中山小学等,导致无法开设相关课程。

四是部分学校缺少学生生活用房。如红星中学没有达标的学生食堂,麻城中学、团林中学均缺学生宿舍。

五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部分辖区内学生外流。

1.要用科学规划好全区农村义务阶段学校。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和“城区以建为主、农村适当撤并”原则,以及有关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精神,结合掇刀区人口变动、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形势,对全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进行调整。要充分考虑团林铺西南片和麻城东南片农村小学的布局。

2.调整过程中要分步实施,稳步开展,并做好撤并学校的班子成员和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确保教育大局的稳定,同时按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好撤并学校的资产。

3.加大对农村中心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入,稳定和补充农村学校师资,努力提高农村义务阶段学校的办学水平。

4.积极争取市人民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支持,力争在城区运动广场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碧桂园住宅区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篇二

为优化我县学校布局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突出发展重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当前教育发展和学校布局结构的客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全县有普通高中2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初中17所,小学145所(其中县直小学1所,县城小学4所,乡镇中心小学13所,村完全小学22所,非完全小学105所),教学点90个。在校高中生2768人,职校生1881人(成人在职1335人,全日制学生546人),初中生8340人,小学生20278人。

全县现有教职员工2987人,其中,公办教师2074人,聘用制教师805人,工人108人;有专任教师2721人,其中,职校专任教师51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97,初中专任教师610人,小学专任教师1823人,幼儿园专任教师40人。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外来人口大量向城镇集中,学龄人口也迅速增加,城区学校数量明显不足,而农村学校生源逐步减少,特别是初中学校难于产生规模效益,造成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突出的表现为:一是进城求学人员的大量涌入和城区常住人口的快速增长,县城学校人满为患,班额严重超标。实验中学平均每班61人,超标22%;桃城一中平均每班60.8人,超标21.6%;桃城一小平均每班56.4人,超标25.3%;桃城二小平均每班57.8人,超标28.4%;桃城三小平均每班55.8人,超标24%;桃城四小平均每班58.2人,超标30.4%。二是农村中小学校数量多,规模小,布点分散,办学效益低下。乡镇初中在校学生不足250人的有8所(土湖中学113人,硕龙中学168人,振兴中学174人,恩城中学180人,龙门中学203人,堪圩中学221人,福隆中学229人,那岭中学236人),占全县初中学校总数的47%;村完小在校生不足50人的有68所,教学点在校生10人以下的有50个。2009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综合评估在300分以下的有9所,占全县初中学校总数的53%,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择校现象较为突出。三是学校办学条件薄弱,县城中小学校舍面积增长远远跟不上学生数量增长速度;学校的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室被挤占用于教室来缓解学生就读压力。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设施落后、设备缺乏,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师资队伍失衡,学科配备不合理。因农村学校规模小,班额小和课程开设科目多等原因,造成农村学校教师虽总数超编,但在职教师还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生物、地理、体育、美术、音乐、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严重短缺;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素质编低、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造成严重影响。为彻底改变全县中小学校点分散、办学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专业教师短缺、办学效益低的局面,我县调整学校布局势在必行。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标准化、规范化学校为目标,科学规划全县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原则。

(一)统筹规划原则。学校布局调整要根据全县人口变化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县一盘棋长远地规划,要同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纳入全县城乡总体发展规划,以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

(二)整合资源原则。学校布局调整要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坚持“四个集中”原则,即: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

(三)循序渐进原则。先建后并,先急后缓,先易后难,量力而行,逐年推进。当前要优先考虑县城中小学校新建和扩建的规划和建设。

(四)资源节约原则。学校布局调整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避免大拆大建,尽可能在现有学校基础上扩建、改建,以节约教育资源。

(五)标准化建设原则。无论是新建还是改扩建的学校,均按照自治区标准化学校(高中为示范性学校)的标准一次性规划到位,分步实施。

(六)均衡发展原则。加强薄弱学校改造,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水平,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四、工作目标。

(一)到2015年,基本化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城镇小学、乡镇中心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高中不超过50人;村小学班额不少于20人,班额少于15人的举办复式教学班。

(二)到2015年,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新建学校严格按照自治区《农村普通中小学办学标准》进行建设,逐年对不符合条件的学校按标准进行改建。

(三)学校布局合理。走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规模办学路子,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满足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四)教师队伍精良。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教研能力,优化教师专业结构,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管理制度,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够用、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专任教师队伍。

(五)教育质量提升。全县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年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通过努力,使城区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五、调整方案。

(一)普通高中。预计2015年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为5300—6000人。

1.大新县大新中学。

原址扩建,规模60班,容纳学生3000人。

2.大新县民族高中。征地23亩,原址扩建,规模48班,容纳学生2400人。

(二)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

2010年全县初中在校生8794人,预计到2015年全县初中在校生为10000—11000人,在城区设置3所初中,在雷平镇、全茗镇、榄圩乡各设1所初中,在下雷镇、硕龙镇各设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即可满足全县需要。

1.大新县民族希望中学。在华侨经济管理区内新建。规模54班,容纳学生2700人。

2.大新县实验中学。征地30亩,原址扩建,规模48班,容纳学生2400人。

3.大新县桃城一中。原址改建,规模36班,容纳学生1800人。

4.大新县雷平中学。原址扩建,规模30班,容纳学生1500人。

5.大新县全茗中学。原址改建,规模12班,容纳学生600人。

6.大新县榄圩中学。原址改建,规模15班,容纳学生650人。

7.大新县下雷九年一贯制学校。下雷中学和下雷镇中心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在下雷中学原址改建,规模27班(小学15班,初中12班),容纳学生1400人。

8.大新县硕龙九年一贯制学校。硕龙镇中学和硕龙镇中心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在硕龙镇中学原址改建,规模20班(小学14班,初中6班),容纳学生900人。

(三)城区小学。

1.大新县桃城第一小学,原址改建。规模46班,容纳学生2070人。

2.大新县桃城第二小学,原址改建。规模48班,容纳学生2160人。

3.大新县桃城镇第四小学,在职工宿舍楼后面扩建,由县政府协调残联置换用地,无偿划拨。规模42班,容纳学生1890人。

4.大新县桃城镇北三小学,征地20亩,原址扩建。规模42班,容纳学生1890人。

5.大新县华侨农场小学并入大新县民族希望中学,保留1至3年后逐渐并入桃城第一、第二小学。规模6个班,每个年级1个班。

6.大新县桃城镇第三小学,原址改建。规模12班,容纳学生540人。

(四)乡镇小学。

各乡镇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原则上全部集中到乡镇中心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上学,除雷平镇车站小学、振兴小学、下雷镇土湖小学保留一至六年级外,全县其余的村小学仅保留低年级教学班,学生数不足15人的教学点一律撤并。在乡镇中心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就读小学生占小学生总数的80%以上。

(五)特殊教育学校。

新建,由县政府无偿划拨建设用地12亩,建设特殊教育学校,规模10个班,在校生100人,即可满足全县特殊人群教育需要。

六、调整后教育资源的使用。

(一)学校校产的使用。

为确保学校调整后,校产不浪费不流失,并能充分发挥应用的效益,撤并后的学校校产使用作如下调整:

1.雷平镇振兴中学撤并后,将学校改建为雷平镇振兴小学。原振兴完小校址改建为行政村公办独立幼儿园。

2.下雷镇土湖中学撤并后,将学校改建为下雷镇土湖小学。原土湖完小校址改建为行政村公办独立幼儿园。

3.下雷镇中学改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后,原下雷镇中心小学校址改建为下雷镇中心幼儿园。

4.硕龙镇中学改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后,原硕龙镇中心小学校址改建为硕龙镇中心幼儿园。

5.恩城乡中学撤并后,校产移交给恩城乡中心小学使用。原恩城乡中心小学校址改建为恩城乡中心幼儿园。

6.龙门乡中学撤并后,校产移交给龙门乡中心小学使用。原龙门乡中心小学校址改建为龙门乡中心幼儿园。

7.昌明乡中学撤并后,校产移交给昌明乡中心小学使用。原昌明乡中心小学校址改建为昌明乡中心幼儿园。

8.福隆乡中学撤并后,校产移交给福隆乡中心小学使用。原福隆乡中心小学校址改建为福隆乡中心幼儿园。

9.五山乡中学撤并后,校产移交给五山乡中心小学使用。原五山乡中心小学校址改建为五山乡中心幼儿园。

10.那岭乡中学撤并后,校产移交给那岭乡中心小学使用。原那岭乡中心小学校址改建为那岭乡中心幼儿园。

11.宝圩乡中学撤并后,校产移交给宝圩乡中心小学使用。原宝圩乡中心小学校址改建为宝圩乡中心幼儿园。

12.堪圩乡中学撤并后,校产移交给堪圩乡中心小学使用。原堪圩乡中心小学校址改建为堪圩乡中心幼儿园。

(二)教师资源的使用。

学校布局调整后,教师资源作如下使用:初中教师通过竞聘选调,择优安排到并入学校任教;部分教师安排到小学任教,由所在乡镇中心小学统筹安排,通过学习培训后安排到乡镇中心幼儿园任教,充实小学和学前教育师资力量。

七、实施步骤。

(一)2011年秋季学期,将雷平镇振兴中学撤并入雷平中学,下雷镇土湖中学撤并入下雷中学,龙门乡中学二、三年级撤并入桃城一中、恩城乡中学二、三年级撤并入大新县实验中学。

三、黎明、松洞、社隆等村小学的毕业生。五山乡中学、那岭乡中学、昌明乡中学、福隆乡中学停止招收新生。

(三)2011年秋季学期,宝圩乡中学、堪圩乡中学停止招收新生;宝圩乡、堪圩乡的小学毕业生安排到大新县雷平中学就读。

(四)2011年秋季学期,振兴乡中学撤并后,原址改建成寄宿制小学,校名为雷平镇振兴小学,将振兴、共和、钦联、新贵、咘龙、怀义、怀礼、怀仁、怀阳等行政村小学的三年级以上学生集中到振兴小学寄读。土湖中学撤并后,原址归土湖小学,将土湖、志刚、三湖、新湖、新育、信孚等行政村小学的三年级以上学生集中到土湖小学寄读。

(五)2011年秋季学期,恩城乡中学撤并后,原址改建成恩城乡中心小学。龙门乡中学撤并后,原址改建成龙门乡中心小学。

(六)完善城区小学和初中学校的管理体系。2011年秋季学期,将桃城镇第一小学更名为桃城第一小学,桃城镇第二小学更名为桃城第二小学。大新县民族希望中学、大新县实验中学、桃城第一中学、大新县桃城第一小学、大新县桃城第二小学为县直学校,归县教育局直接管理。

(七)2011年秋季学期,除仍保留一至六年级的三所村完小外,全县其余的村完小全部改制为村小学。村小学不设法人代表。

(八)2013年秋季学期,将五山乡中学、那岭乡中学、昌明乡中学、福隆乡中学撤并入大新县民族希望中学;将宝圩乡中学、堪圩乡中学撤并入大新县雷平中学。

(九)2013年秋季学期,五山乡中学撤并后,原址改建成五山乡中心小学;那岭乡中学撤并后,原址改建成那岭乡中心小学;福隆乡中学撤并后,原址改建成福隆乡中心小学;昌明乡中学撤并后,原址改建成昌明乡中心小学;宝圩乡中学撤并后,原址改建为宝圩乡中心小学;堪圩乡中学撤并后,原址改建成堪圩乡中心小学。

八、项目建设投资。

在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内,我县需要新建初中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扩(改)建高中2所,初中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完全小学16所。分五年实施,概算投入资金21664.8万元,建设校舍总面积172510万平方米。各年度项目建设计划见附表。

九、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成立机构。为统筹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强有力推进调整规划的落实,成立以县委书记为顾问,县长为组长,县四家班子分管教育工作领导为副组长,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人社局、县编委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由教育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从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国土资源局抽调人员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县财政每年安排适量工作经费。

2.明确职责。县教育局主要负责布局调整工作的实施、督导、评估、协调工作;县发改局负责布局调整宏观监控及项目审核工作;县财政局负责布局调整建设所需经费的预算、筹措及项目经费的落实工作;县住建局负责布局调整的校舍规划及项目质量监督监理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布局调整过程中学校所需用地指标的安排;县编委办和人社局负责新建、扩建学校及撤并学校人事和编制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把布局调整纳入村镇建设规划,统筹解决征地、供地问题,切实做好撤并学校所在行政村群众的思想工作;各学校加强管理,协助做好校园规划和校园功能区划分及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县政府各相关单位,应各司其职,积极配合,通力合作,确保布局调整工作顺利实施。

3.做好宣传。学校布局调整涉及千家万户,为使该项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各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具体实施工作中,必须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工作,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传媒,大力宣传布局调整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做好干部、群众、教师、家长、学生的思想工作,把意义讲清,把政策讲透,把帐算明,对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共识,为布局调整工作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使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社会普遍认同。

(二)资金保障。

1.资金筹措。全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建设项目总投入资金21664.8万元。主要通过以下渠道筹集:一是用好中央、自治区安排的各种专项资金;二是争取国家、自治区、崇左市的项目建设专项资金;三是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按规定比例足额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四是足额征收城镇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五是争取社会捐赠捐助。

2.资金管理。设立学校布局调整项目专户,归集上级补助资金、社会捐助资金、预算安排资金等全部建设资金,实行专户管理,由学校布局调整领导小组统筹使用,并按有关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三)政策保障。

1.凡属规划内的学校,一律由政府提供划拨用地。凡学校建设项目,均享受自治区、崇左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公益设施建设项目的优惠政策。

2.布局调整后闲置的财产归教育部门所有,优先用于学前教育或成人教育。课桌椅、床架、图书、仪器设备等可移动资产由教育局调配,村小学或教学点的房屋(土地)等不动资产处置方案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处理意见报县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凡属学校财产,处置后的收益,全额上交财政,并全部用于学校建设。

3.凡制定城区建设发展规划,要优先配套,预留教育发展用地,并事先征求教育部门意见。

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篇三

加强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对薄弱学校改造工作,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我校高度重视布局调整工作,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的改造工作,取得了成效。现将我校布局调整工作汇报如下。

自2000年我校初步开展农村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以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合理调整学校布局,逐步解决小学教学点多、规模小、条件差和教育资源浪费、办学效益低下的问题,有效缓解了师资紧张的问题,教育资源配臵更合理、规范、优化,极大提高了义务教育的实施水平。薄弱学校的数量逐渐减少,优质教育的资源的覆盖面在逐渐增加,教育教学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截至目前,我校已将辖区内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教学点全部合并到三台县争胜乡中心小学校。

二、布局调整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我校布局调整初见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调整学校布局的过程中存在许多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件。

2、寄宿制学校建设及管理方面。我校寄宿制学校新建后,学校缺乏专职生活管理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如,校医,校卫生室等}相关配套设备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经验不足。尤其是我校校地面积较小,学生活动场地不足,正常的一些体育活动无法开展.同时住宿生也无法保障安全。

3、配套设施完善方面。由于合班并校,我校学生人数陡然增加。所以住宿生目前缺乏正规床位110张,食堂餐桌110张,消毒器具10套。及开水供给、冷藏保鲜等设备,致使管理人员压力过大,学校建设和教学质量难以切实提高。

4、合班并校后,一部分学校已出现了闲臵校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个别学校村子不重视,无人看管,学校校舍损坏的现象屡见不鲜。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建议上级部门应重视幼儿教育的开设,这样不但解决了偏远山区幼儿上学难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当地校舍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三、整改措施及相关建议。

1、学习先进经验,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能力。

2、筹措资金,合理利用资金,补充设施的不足,逐步将学校办成群众满意的寄宿制学校。

3、建议上级部门协调解决校园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

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篇四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近年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加强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对薄弱学校改造工作,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举措。我校高度重视布局调整工作,现将我校布局调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汇报如下。

一、二年级学生就近入学(或在***就读或在凤山就读),***只保留一所幼儿园。

自我校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基本解决了小学教学点多、规模小、条件差和教育资源浪费、办学效益低下的问题,有效缓解了师资紧张的现状,教育资源配置更合理、规范、优化,极大提高了义务教育的实施水平。村校点也十分重视教育的投入,各个自然村已经完成教学点的修葺、重建工作,薄弱学校的数量逐渐减少,优质教育的资源的覆盖面在逐渐增加,教育教学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

布局调整后,我校成为农村寄宿制小学。它解决了许多人民群众,适龄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寄宿制学校首先解决了每天学生来回走十几里路上学的困难,给农村学生争取了更多的学习时间。通过学校里的集体生活,农村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明显增强,卫生习惯明显改善,学生的交往能力明显增强。通过集体就餐,农村学生的饮食得到有力的保障,一日三餐,合理科学的营养搭配,均衡的饮食,使学生的体质明显增强,更能推动现代社会文明生活习惯的形成,学校高质量的后勤服务,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得到了社会、家长的广泛支持。

二、布局调整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我校布局调整实施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调整学校布局的过程中存在许多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撤点并校方面,撤并学校是符合调整学校的需要,但是,学校并校后,服务范围较大,学生上学路途较远,需要家长接送,增加了家长负担。小学生上学路程遥远、困难,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撤并后距离乡路途较远的村子,给学生的上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寄宿制学校建设及管理方面。我校缺乏专职生活管理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如,校医等}相关配套设备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经验不足。

3、合班并校后,学校出现了闲置校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个别学校村子不重视。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建议上级部门应重视幼儿教育的开设,这样不但解决了偏远山区幼儿上学难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当地校舍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4、教师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学生安全责任压抑着教师的心理,使广大农村教师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生怕学生出事,心理包袱越来越沉重,加上农村学校编制紧张,一个教师白天要上课,早晨、晚上要负责学生的生活及安全。用教师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支撑着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身体和心理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边缘。

三、整改措施及相关建议。

1、学习先进经验,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能力。

2、筹措资金,合理利用资金,补充设施的不足,逐步将学校办成群众满意的寄宿制学校。

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篇五

为了贯彻落实县局会议精神,主动适应我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的需要,为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快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村小将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撤并。制定学校布局调整方案。

一、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和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立足当前,并着眼未来几年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通过调整结构、资源重组、盘活资产,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其社会效益。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要在坚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撤并一些村小,适当扩大办学规模,打破村村办学的“小而全”办学模式。农村小学适龄儿童数不足15人的一般不再设成小学。可设网点小学;距离中心小学较远的村,可以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网点小学;方便学生就学。

(一)总体情况:我镇中小学布局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小学校均衡发展,农村学校布局结构基本合理;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未来几年,我镇经济社会将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同时人口结构和分布也将发生变化。因此,进一步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势在必行。

(二)教育资源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部分学校教育资源布局已不适应需要,流动人口逐年增多,学生逐年减少,每个年级学生都在8人以下,全校学生也只有二三十人,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孟常小学,长发小学,双福小学德信小学、东北小学。

2.一些学校缺乏再发展的空间,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扩展。

1.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布局,解决学校布局与城镇建设和城镇整体功能不协调的问题。

2.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布局,加快示范校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消除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一)农村小学调整方案。

1.原则:循序渐进、自然过渡,留足发展空间。

2.工作目标:原则上保留现有中学、完全小学。

3.布局调整重点:将年在校生低于40人的村小学学校逐步取消;重点规划孟常、长发、东北、太河、德信、双福等学校。

1.原则:总体规划、分期实施、轻重缓急、稳步推进。

2.工作目标:

(1)成立1个农村小学中心点、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2),建设规范中学、小学和幼儿园。

(1)组建规范化中学,将二中迁入一中,对双中学进行扩建,规划等。

(2)调整结构,实现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合理使用,发挥效能。

将孟常小学、长发小学,规划到双兴小学,成立农村小学中心点。

将德信小学规划到双阳小学。

将东北小学规划到联发小学。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由中心校长牵头的布局调整规划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协调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二)充分利用好教育资源,发挥其作用。

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篇六

一、区域教育发展背景环境分析。

兴宾区地处中国西部12个省份之一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偏东南部,近年来,兴宾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融入来宾市“一小时经济圈”,扎实开展“二次创业”,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快“经济升级城市转型”进程,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当前,我区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教育必须跟上并适应这种发展势态。教育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推动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年来,兴宾区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有序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谐发展特殊教育,促进全县各级各类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具有鹿寨特色的县域教育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推进“初中进县城、小学进集镇”的集中办学工程,促进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打造教育强县。

二、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外出创业,卓有成就,举家进城,在城里建房上户;四是外出务工的女孩子在外结婚,带出了一批人。

目前,我区大部分农村学校校园环境状况较差,教室陈旧,村级学校和教学点大多为砖瓦结构的房屋,部分已经超过使用期限,成为危房,校园绿化、美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简陋。我县所有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当中,只有几所学校有标准的运动场(初中400米,小学200米),大部分学校的运动和活动场所达不到要求,无法开展正常的体育活动。由于校点分散,学校学生人数少,要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增添现代教学设备极为困难。资金投入的不足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义务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分析。

随着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质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将分散的、规模过小的中小学和教学点逐步撤并,把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和合理配置,建寄宿制农村中小学,使师资和生源相对集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是今后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规划总体思路。

设等方面一致或基本相当,保障全县小学、初中生同样可以接受优质教育,使学生从受义务教育年限上的均衡转变为教育质量上的均衡与公平。

经过充分调研与科学论证,2007年12月,区政协、区人大得出了一个结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全县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样享受优质的教育,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强烈愿望,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教育的有效途径。初中集中办学宜快速推进,小学集中办学应循序渐进。

在充分调研与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兴宾区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和《兴宾区进一步加大优化教育资源步伐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同时,根据我区实际情况,为进一步促进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步伐。

(三)布局调整规模实施预期效益。

1.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相应的师资、仪器、设备、手段。在原来低水平分散办学的情况下,课程设置不全,学科教师奇缺,仪器设备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条件设备也难以保证教学的需要,教学对象过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变成了一句空话。而集中办学,有利于克服这些不利因素,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节约教育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原来的学校大多规模小,但“五脏俱全。

因此,教育资源严重浪费,而且,由于布局分散,投入相对也分散,造成资金的浪费,改善条件也难以到位。适度集中办学,能够集中使用财力,节约资金,加速改善办学条件的进程,尽快提高办学水平,尽快提高教育质量。

3.有利于改变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原来分散办学,由于各种条件限制,难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正规的、有效能的集体生活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集中办学,能改变学生不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落后的生活方式。同时,通过学生带动家长,有助于整个家庭、整个村屯、整个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4.有利于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行布局调整,适度集中办学后,可以彻底打破原有的状况,进行新的结构性调整,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学校可以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学校实行结构工资制、岗位责任制。学校由二级管理变为一级管理,使教师具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能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不胜任的教师进行转岗培训,对各学科教师进行梳理调整,对缺编的进行调剂充实,教师队伍结构能得到优化,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能得到提高。

5.有利于有效破解“留守儿童”难题。由于农民外出务工者多,“留守学生”随之增多,在“留守学生”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十分令人担忧。学校配备有管理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生活指导老师,小学低年级学生参照幼儿进行全托管理。在学校营造良好温馨的生活环境,和浓厚的家园氛围,使学生感到在学校就像在家里一样温馨,使“留守儿童”难题得到有效破解。

为了加快教育发展步伐,兴宾区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和《兴宾区进一步加大优化教育资源步伐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为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在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注重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紧密结合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来实施撤点并校工作,重点加大对保留学校的建设力度,而对一些没有保留价值的学校原则上不安排新建、改建项目,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浪费。鹿寨县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全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城厢乡莆田完小。

2011年10月26日。

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篇七

北京接受调查的1736所中小学校中,仍有超过一成的中小学校未全面禁烟。其中,北京中学生吸烟率达16.3%,意味着近两成中学生为烟民。

北京市疾控中心公布《北京市中小学校控烟环境调查报告》显示,超三成校园周边百米内有售烟点,最多的超过11处,且80%向未成年人“开放”。调查还发现,现北京中小学男教职员工吸烟率超过三成,中学女生吸烟率现上升趋势。

两成郊区县小学未全面禁烟。

新实施的京版“最严控烟令”中,已将北京的中小学校划定为全部禁烟场所。而在昨天北京市疾控中心公布的《2015年北京市中小学校控烟环境调查报告》中,89.5%的中小学校在本校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全面禁烟”,即任何人、包括外来人员不能在学校任何区域吸烟。这意味着,仍有超过一成的中小学校未实现全面禁烟。

该报告的样本覆盖全市1736所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据市疾控中心介绍,在没有“全面禁烟”的中小学校中,有8.8%的学校规定可以在指定吸烟区吸烟;16所学校规定“可在室外吸烟”,另有12所学校无专门的规定或不清楚。

数据显示,各类中小学中,普通中学“全面禁烟”占比最高,达到91%;职高为89.7%,小学“全面禁烟”的比例最低,仅为88.5%。如果考虑到城郊区之分,郊区县小学仅有80.6%全面禁烟,意味着接近两成郊区县小学尚未实现“无烟”。

超三成中小学周边有售烟点。

“京版控烟令”提出,在幼儿园、中小学校、少年宫及其周边100米内,都不得销售烟草制品。而对中小学周边售烟现状调查中,市疾控在588所学校周边100米范围内,发现了共计1168处的烟草售卖点。

这意味着,比例高达35.6%的中小学校周边都存在售烟点,且平均每所学校接近两个。最多的一所学校周边发现了超过11处售烟点。

这其中,70.1%的售烟点为杂货店/便利店,11.8%的售烟点为烟酒商店,8.5%的售烟点为商场/超市,5.9%为烟草专卖店。79.1%的售烟点未在醒目位置设置“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识,72.9%的售烟点未在醒目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售卖烟草”的标识。

“校园周边烟草销售点的存在,使得青少年容易获得烟草制品,是造成青少年吸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市疾控相关负责人指出。调查人员还在观察中发现,135处售烟点有未成年人前来购买烟草,其中108处售烟点在观察期间有未成年人成功购买到烟草,80%的售烟点未拒绝未成年人购买烟草。

焦点。

男教职员工吸烟超三成。

报告:根据每所学校掌握的本校教职员工吸烟人数统计,中小学校教职员工总的吸烟率为9.4%,其中男性教职员工吸烟率为33.7%,女性教职员工吸烟率为0.2%。

解读:市疾控介绍,总体来看,中小学校教职员工吸烟率总体要低于全市成人吸烟率。不过,部分学校仍然存在吸烟者在学校吸烟的现象,郊区县学校的在校吸烟现象较城六区普遍。

市疾控相关负责人指出,由于学校教职员工这一职业群体的特殊性,其吸烟行为非常容易对青少年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建议学校应按照《条例》要求,进一步深化对教职员工的控烟教育和管理。

报告:8.3%的学校校医/保健教师最近一年曾经见过本校学生吸烟,其中中学、小学和职高的比例分别为16.3%、0.4%和53.4%,城六区和郊区县有学生吸烟现象的学校比例分别为6.5%和10.7%。

解读:北京市疾控分析,从学生整体的吸烟现象来看,郊区县中学生的吸烟现象较城六区普遍,职高学生的吸烟现象较普通中小学生严重。同时,女生吸烟现象不容忽视。

调查中,即便是在小学,也出现了个别女生吸烟的情形。职高学校更为明显,超过三成职高学校都有女生吸烟现象。

市疾控指出,已有证据表明,近年来女性吸烟率有逐年升高的迹象,且针对女性的营销和变相烟草广告已引起广泛关注。建议学校在开展传统控烟教育的同时,应特别关注女生的控烟教育。

追访。

校门口烟摊谁来管?

目前在中小学校周边设置的售烟点,谁来监管,何时能够撤除?京版控烟令实施后,这也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记者从北京市卫生监督所了解到,对于校门口的“烟摊”,并不属于卫监部门的执法范围。

按照条例的规定,如果烟草制品销售者违规在幼儿园、中小学校等周边百米内售烟,应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烟草专卖的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些售烟点短时期难以“全消失”。北京控烟协会会长张建枢表示,目前多数在规定范围内的烟草售卖点都与烟草公司签有合同,暂时无法停止售卖。

他介绍,经过协商,目前的解决办法是交给工商部门处理,签约已到期的不再续约,没有到期的则采取政府补偿撤销售卖点或等合同到期即刻不再售卖两种方法。

措施。

京公布“无烟学校”标准校领导不可校内吸烟。

校园内醒目位置设禁烟标识;家长[微博]吸烟学校应设劝阻标识。

昨天,北京市疾控中心还发布了首个北京市无烟学校的参考标准(试行),按照中小学、高等院校分为两个版本。其中提出,学校法人代表、校长应作为控烟第一负责人;学校领导中应无人吸烟。

在中小学“版本”的标准中规定,在校园内(包括所有建筑物内,操场等室外区域)无人吸烟,校园内无烟蒂、无吸烟者。同时,在校园重点区域应设醒目的禁烟标识、举报投诉电话。

由于中小学教师存在一定比例的吸烟现象,标准特别要求教师办公室、教职工食堂要设禁烟标识。

针对中小学周边的售烟点,标准要求校方须掌握学校大门周边100米内的烟草销售情况,并有采取措施的记录。对于校园门外接送孩子家长等校外人员的吸烟行为,学校也应设置明显标识加以劝阻。

市疾控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对学校控烟验收评审环节,校领导是否吸烟将会作为一个“评分点”。若发现校领导在学校有吸烟行为,这所学校的控烟工作将被扣分。

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篇八

我带领市政府办的有关同志,对xx区中小学校布局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xx区中小学校布局亟需调整。

xx区目前共有普通中小学校32所,在校学生45380人。其中,普通高中5所,在校学生9584人;初中10所,在校学生13782人;小学17所,在校学生22014人。

随着旧城改造的加速、城区容量的扩大,xx区学校的布局已与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29所公办普通中小学校,主要分布在老城区人民路、建设路沿线。以洞庭大道为界,大道以南有小学13所,在校学生17679人,校均规模1359人;大道以北只有小学3所,在校学生3335人,校均规模1112人。洞庭大道以南有初中学校6所,在校学生9400人,校均规模1567人;大道以北只有2所,在校学生20xx人,校均规模1019人。城市的扩大、学校布局的过于集中,给部分学生的就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据了解,火车站附近的学生,不少要到育英、常蒿路、紫桥等学校上学,路程最远的.约有5公里。

1、市城区学校建设规划未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这对今后学校的新建、扩建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会造成学校建设成本增大,甚至无地可扩、可建。现在正在开发的水榭花城、九重天小区,其周边难以找到一块可以新建学校的地方。市一中、四中、北正街小学等中小学,今后如需在原址扩建,成本会很高。

8000居民以上的住宅区,还必须配置初中,其基建经费应纳入该区的开发计划。新建扩建4000居民以下的零星住宅区,必须缴纳教育设施配套费。”但是,这一政策一直没有落实。目前,老城区房产开发非常火爆,一些新建小区住宅套数多的达到几千,也没有按规定配套学校。如滨湖公园周边开发的水榭花城,三期规划建设住宅4000多套,入住人口1万多人,规划时没有规划建设学校。其附近的北正街小学,现在已经爆满,班额严重超标,且学校已没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因此,今后该小区学生上学问题,将会变得十分突出。

3、学生就学压力越来越大。xx区16所公办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分别有学生2958人、2933人、3010人、3320人、3433人、3546人;10所初中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4063人、4234人、4500人;5所普通高中学校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3475人、3153人、2950人。据分析,今后几年,生源将呈现如下变化趋势:小学生源近两年相对稳定,今后缓慢上升;初中生源近几年缓慢下降,从长远看初中有资源紧缺问题;高中生源从今年起,今后几年快速增长。当前,**区学校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小学班额过大。现在小学平均班额为62.1人,普遍超额。尤其是一些办学条件较好、质量较高的学校,班额严重超标。比如常师附小平均班额73.9人,东升、育才、常蒿路、育英、北正街平均班额都在65人以上。二是初中学生分布不平衡。有的学校学生爆满,有的学校资源富余。市六中、五中、四中在校初中学生人数分别为1479人、2606人、1523人,平均班额均在60人以上,长怡实验中学有学生20xx人,平均班额达到64.9人。而市十一中、十三中只有1023人、1015人,平均班额44人、42人。这两所学校经过近几年的改造,基本办学条件已有较大改善,但由于招生难,生源不足,师资、教室等资源都有较大浪费。武陵区东郊中学,房地产已经开发到附近,全校只有学生196人,而且去年因生源不足,已经停招了初中一年级。这与该校的办学条件和质量有关,大部分学生都拥向了临近的市六中、四中。三是高中学位严重紧张。现在高中学校均已饱和,平均班额达到53.7人。根据目前初中在校学生数,如果按照55%升入普通高中学校常规偏紧的比率测算,后三年普通高中学生入学人数将分别达到4025人、3682人、3410人,均超过现有高中相应年级的规模。比如今年初三学生是7319人,按55%的比例,升入普高的学生人数将达到4025人,而今年高中毕业年级空出的学位只有2950个,其中还包括芷兰的360个学位,净差1075个学位。

4、债务包袱较重。据初步统计,目前市直5所公办高中学校累计负债达1.22亿元,其中市一中4155万元、七中3010万元、六中1898万元、三中1720万元、二中1354万元。沉重的债务不仅使学校持续发展受到制约,而且学校每年的学杂费用于教育教学的比例也很低,没有教学方面的大投入,学校很难获取高质量。另外,部分初中学校的内部条件较差,也亟待改善。目前,城区有的初中学校虽有漂亮的房子,但在信息技术、远程教育、图书仪器等方面比农村初中学校还差,整体水平比较低。

三、几点建议。

1、将市城区学校建设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市教育局会同武陵区政府拿出了近三年以及到20xx年、20xx年学校建设规划,应搞好与市规划局的衔接,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2、分期新扩建一批中小学校。20xx-20xx年期间:新建白马湖完中、荷花塘初级中学。今年完成白马湖完中的征地工作,明年开始启动建设。20xx年前完成荷花塘初中的征地工作。扩建北正街小学,今年置换学校内三栋宿舍,临校征地七亩,明年工程完工。扩建育英北校,今年完成校内两栋教师宿舍楼的拆迁工作,明年新建一栋教学楼。扩建东升小学,将学校临街25米内的居民住宅楼征用拆除,新建一栋教学楼。扩建七里桥小学,今年完成征地工作。维修扩建东郊中学,规划部门要作好用地安排。20xx-20xx年期间:新建柳叶湖中学,武陵区改建南坪九年制实验学校。扩建沙港小学、戴家岗小学,完成德山中学配套建设。20xx-20xx年期间:按城区人口20xx年达到85万计划,拟新建中学3所(含九年制学校1所)、小学6所。

3、加大教育投入。一是城市教育费附加要全额用于学校建设。今后市本级的投入,除新建学校外,应把投向重点从外部环境改造转移到内部设施装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教育公平上来。对市十一中、十三中等学校予以重点扶持,改善其内部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吸纳功能。待条件成熟后,剥离市七中初中部,逐步缩小长怡初中规模。武陵区的教育费附加要全额用于城区教育,不能挤占挪用。二是落实房产开发建校政策。鉴于省里没有出台相应的收费标准,在土地挂牌拍卖时,可以设置前置条件,让房产开发商承担相应社会义务,以减轻政府负担。三是出台支持学校建设的优惠政策。今后在市城区新扩、改建中小学,除劳保基金外,其他报建费用一律全免。四是加大教育融资力度,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4、支持武陵区新扩建学校。考虑到武陵区今明两年新扩建5所学校的投入大,约需资金4000万元左右,建议市政府采取以奖促投的方式,适当予以支持。

5、规范招生行为。原则上实行划片招生,确保市十三中、十一中、武陵区东郊中学的生源基本满额,缓解城区其他初中学校的压力。针对今年城区高中学位严重不足的问题,职业学校要尽量多招城区学生,不要与县市抢生源,更不要花钱买学生。同时,提高城区初中毕业生上职高的比率,以缓解普通高中的压力。

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篇九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根据《平凉市崆峒区2009—2015年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具体要求,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我学区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尽快改善我学区学校校点过于分散、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的现状。从2009年起,用4年时间在开展小学布局调整综合改革。结合我学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及学校现状。

索罗乡学区共计七所完全小学、一所初级中学和三所幼儿园。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02亩,校舍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共有56个教学班,中小学学生总计1700人。专任教师121名,其中本科26人,大专55人,大专以上学历占教师总人数的66.9%。历年来荣获省级以上奖项的共计3人。

观念陈旧、办学模式落后,严重制约着我学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分散办学、规模小、成本高、质量差、效益低、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我们要从促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布局调整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抓紧、抓实、抓细、抓好,确保教育布局调整的顺利完成。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方便和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切实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使中小学布局结构更趋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为促进和谐陆川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个集中”(高中向区城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原则,处理好需求与调整、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努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按照到2013年重点建设1所寄宿制初中和寄宿制小学(寄宿率达到50%)。届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校舍建设达标、配套设施完善、教学设备配置齐全、食宿条件明显改善、校园环境优美、教育质量明显提升的标准,彻底消除校舍不安全因素和办法效益低下的现象。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办好乡中心小学、村级完全小学,有计划、有步骤地撤并一批教学点。对现有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大建设和改造力度,尽快建成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对规划撤并但暂时不能撤并的学校要加强管理,在保证其办学条件、维持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不再新增基本建设投入。

2、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原则。

要综合考虑当地地理环境、人口变化、经济条件和教育基础等因素,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中小学校安工程、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相结合,在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把校舍建设与教学设施设备配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3、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原则。

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以集中办学为方向,综合考虑必要性和可行性,以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沿革的因素,制订布局调整规划,分步组织实施。具体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原则上低年级学生应就近入学。同时,要本着“先建设、后撤并”的原则,避免出现由于调整撤并校点所造成学校班额过大、教育教学资源和条件全面紧张的问题;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可暂不调整,先易后难进行撤并校点。

我学区布局调整目标:通过布局调整,使学校布局更趋合理,撤并部分分散且布局不合理的村级教学点。具体目标规划:

现有小学7所(西李小学、汝林小学、东白小学、张树小学、胡洼小学、庙后小学、姚王小学)。布局调整将改扩建张树小学、撤并胡洼小学、庙后小学,将新建校舍2500平方米,以及配套设施(设备)等等;总需资金400万元。

第一阶段:全面调查,摸清底数(2009年11月5日至。

2010年11月15日)。重点摸清小学(教学点)的校舍、学生人数、服务人口、服务半径、校舍情况、校园占地面积等情况。

第二阶段:科学安排,分步推进(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按照村级小学布局调整总体规划,对部分具备撤并条件教学点进行合理撤并。本着“先建设、后撤并”的原则对撤并(或准备撤并)教学点所并入的学校,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进行规划建设。先易后难,逐步分阶段撤并,对撤并条件成熟的先撤并。采用标准化建设、寄宿制示范学校先行,示范带动全面的方式。

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篇十

根据上级审计机关的统一安排,我局组织审计力量,按照“评价总体、揭露问题、规范管理、推动改革、提高绩效、维护安全”的总体工作思路,以检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相关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为核心,对我县2006年以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总体情况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现将审计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由于此次审计调查时间紧、任务重,这段时间教育部门要进行高考、中考、升学考试和学业水平测试,审计人员放弃休息日,加班加点。同时及时增派审计人员,充实审计力量,将审计组分为1个表格审核组和2个实地调查组,严格按工作方案要求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工作。表格审核小组对教育局所填表格(表1-10)进行指导、审核,及时请示有疑问的事项,确保按时、准确完成表格的填报;实地调查小组收集相关资料和表格数据,为下一步调查作好充分准备。

1人(其中初中10455人、小学8670人),分别占我县初中、小学数量和学生人数的15.88%%、8.28%、11.21%。

以召开座谈会、入户调查、电话访谈和问卷填报4种走访方式进行走访调查并规定了相应流程。截至6月22日已经调查了23所农村中小学,走访了700多位学生和家长。目前表1-10已上报市局并通过校验,走访调查表和抽查表正在核对汇总,即将完成。

二、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1、城镇中小学存在大班额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农民在乡镇、县城买房的增多以及家长对基础教育的重视而追求高质量教育,大批农村中小学生涌入城镇,城镇原有的办学条件不能满足大量农村学生的涌入需求,从而导致大班额现象。

2、部分学校学生包租车上学安全隐患较大。在我们走访的学校中,有部分学校学生由于上学距离较远,学生自发包租车上学,原本只能乘坐7人的面包车,一般都要乘坐1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5人左右。虽然学校与家长,家长与车主签订责任书,但是超载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在雨雪天或者交通拥挤的情况下,事故隐患较大。

村道路改善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学校服务半径的扩大、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在乡镇、县城经商买房的增多等原因,造成村小或教学点自行消亡。导致城区学校学生增多、压力增大,农村办学条件滞后、师质力量薄弱;同时存在农村学校校舍闲臵;农村中小学的撤并造成低年级学生上学不方便,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4、部分村小和教学点教学条件滞后。保留下来的农村小学或者教学点师资力量大多以以前的转招民师为主,教师年龄和知识老化、缺乏音体美等专业教师;教学设施设备、仪器器材和图书等配备缺乏或者很少。

5、存在校舍闲臵现象。调查发现存在闲臵校舍现象。一是大部分闲臵校舍产权不清,特别是校舍占用土地大多为集体所有,导致闲臵校园校舍处臵起来困难较大;二是大部分闲臵校舍缺乏规范的管理,由于常年失修,质量不高等原因被废弃;三是国家没有统一的政策规定处臵农村中小学闲臵校园校舍造成处臵工作难以有效执行,闲臵校园校舍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三、存在的难以把握的事项。

1、部分数据填报口径难以把握。表1完整口径的“财政收入”具体是哪几项财政收入;表3教育基本建设类资金及改善校舍情况表,基本建设类资金下面没有社会捐赠,导致我们社会捐赠的数据没有填写。

2、辍学的学生数难以核实。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因产生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引发部分中小学生辍学。因学生辍学问题较为敏感等原因,部分学校未能如实提供学生辍学情况,还有的是不知道是转学(去外地)还是真正的辍学。部分学校将凡是不在学校上学的学生的都归为辍学生。

3、走访调查表涉及辍学的学生信息填写不完整。由于辍学的学生及其家长基本不在家中,大多在外地打工,联系方式也变了,根本找不到具体的家人填写。我们有联系方式的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联系不到的有的是通过班主任填写的,有的是找辍学生的亲戚填写的。

4、7种类型无法全部满足平衡要求。由于我县公立学校均没有配备校车,只有部分规模较大的私立学校才有校车,所以我们在走访调查中乘坐校车的学生类型就较少。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果材料;7月22日前向省市厅局提交调查报告。

2、加强对抽查表和审计调查报表的数据的核实,保证质量。我们不能简单将教育部门或学校填报的表格直接用做审计证据,严格遵守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由审计组认真填报和核对审计调查表,并对数据的质量负责,以保证审计调查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3、随时关注省厅在ftp平台和腾讯通上发布的相关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

4、克服困难,按时高质高效完成任务。积极主动与上级部门汇报沟通,解决在审计调查以及相关表格填写汇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按时高质高效完成任务。

二0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篇十一

1、改善了办学设施条件。

通过撤并学校,基本消除了危房,并逐步配备了实验室、图书室、仪器室、多媒体室、体育室等设施,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校的图书资料、教学设备、仪器等也都更加集中,使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充实和改善。

2、改善了师资队伍状况。

通过学校布局调整,教师队伍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和优化组合,中心小学体、音、美等学科配置了一些专职教师,师资队伍的总体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提高了学校规模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布局调整,撤并一些规模小、条件差、效益低的学校,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利用,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学校的师资配置合理、教学设备比较完善、教学管理也比较规范,因此能够接受较为优质的教育,学习成绩提高较快。

1.合并后部分小学生上学路程较远(豆坪、产坑等距离中心小学10多里),学生上放学交通工具欠缺,途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子女教育费用增加和生源流失。有些孩子搭乘公共汽车或拼车上学,额外增加了交通费用;有些孩子在学校就近租房寄宿,还有些学生流失到县外和县直学校就读,增加家庭支出和致使生源流失。

3.并校后生源层面多(生活、学习、家庭等习惯差异)使中心小学教师工作繁重,教育质量难以有效保证。

4.布局调整教师相对集中,优秀教师9个流动至县直实验小学,使学科配置难于安排,教师队伍老年化,中心小学221位教师中,女教师50周岁以上达10人,男教师55周岁以上达68人。

5、调整后的中心校学生数相对集中,中心小学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专职教师配置不齐(只有中心校本部配备各科1-2个,其它完小校几乎没有),教学设备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

6、校安工程未完成,整合后的学校(坑里644平方米、湖田998平方米)危房未拆,还在其中教室上课,存在安全隐患。

三、部分布局调整失当的原因分析。

1.一些地方对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理解片面,没有按照就近入学、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就学困难。

2.一些地方盲目地追求合并后中心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办“大校”、“花园式学校”等为办学方向,脱离实际。

3.布局调整应坚持因地制宜与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应进行实际深入的调研。

四、对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建议。

1、应正确认识、科学理解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应该以促进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障农民子女尽可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科学合理地“撤”、“并”,或“调”、“增”农村中小学。

2、应深入调研当地社会、经济、教育等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客观实际合理地规划调整工作。

3、因地、因时制宜,逐步过渡、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避免过快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可能使每个适龄入学儿童都能接受到最大程度的优质教育。

4、优化搭配老、中、青年教师,配齐各校各科专职教师,按各校学生术或班级配备教育教学配套设施建设。

5、解决布局调整后出现的交通安全问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考虑由地方政府出资,在集中办学后为中心学校配置校车,免费接送学生往返家校;最后,各地应充分组织、协调当地财政,交通、运输等部门,以加开公共客运班次、贫困家庭学生免费乘车等多种办法和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农村学生的交通困难问题,并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

6、加快校安工程建设,尽快完成各校配套教育教学设施建设。

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篇十二

摘要:中小学的布局调整,是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在农村各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是当前基础教育努力实现的目标。近几年,贵阳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的提升,乌当区面临城市建设的新形势,城区范围不断扩大,现有学校的规模和等级不能适应今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这对城市的基础教育设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关键词:中小学;规划布局调整;均衡发展;贵阳市乌当区研究背景。

近年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适当撤并了一些规模过小的学校,同时新建了一批标准化学校,在改善了办学条件和提高办学效益的同时,在学校布局过程中也显现出了许多问题,例如城镇学校建设滞后于城镇化建设进程,造成学校规模和班额过大,学生就学机会和条件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城镇居民小区配套学校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出现学校建设缺位或重复的现象。

2.2农村学校萎缩,城镇学校班额过大。

4.1乌当区教育现状。

4.1.1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乌当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差距大,表现在城区中小学空间布局较为密集,而乡镇之间的中小学布局则相对稀疏。区域内校际之间发展部均衡,表现在中心镇的中学、中心小学集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多,吸引的农村生源多,大量适龄儿童和少年不能就近就地入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其次,表现为城区学校布局不合理,城区居民子女入学难矛盾过于集中。

随着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学校的用地和规模将随之调整才能满足城镇化进程的需求,尤其是水田、下坝等地区。2013年,乌当区新天一小学生达1749人,乌当二中2211人,乌当小学602人,乌当区实验小学1512人,这四所学校平均班额达50人,其中乌当区实验小学最高班额达60人。而地处城区及乡镇边缘地带的一些村小因生源稀缺造成不少校产闲置。如培鹅小学全校仅为14人。

4.1.3办学条件与学校发展的不协调。

在乌当区今后一个时期,人口的机械增长较快,使乌当部分地区的学校将面临紧缺,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一些学校用地进行整合调整才能满足学校建设的需要,校舍建设和设施设备需随着学校发展规模的增长来配置;另一方面,在是农村地区,农村人口不断地涌入城市,村小适龄儿童减少,导致一部分学校生源变少,而另一部分中心镇学校生源覆盖半径变大,这些情况都导致了办学条件与学校办学规模的不适应。

4.2.1需求分析。

乌当区2013年全区总人口数376920人,年平均递增1.66%。随着全区总人口的增长,适龄儿童人数也会随之增长,全区中小学校办学规模也相应变大。要适应这种必然发展,便要使办学条件随着人口增长趋势有所改善。

全区现在校学生人数约18122人。预计到2018年,全区总人口为40.60万人,在校学生总人数约为29571人,根据小学、初中生均占地面积分别不低于20?o、25?o,结合增加学生人数,进行学校总用地面积估算,确定新增用地面积。根据规划新增在校学生人数,结合中小学班额配置标准(其中,中学每班班额约为50人,小学每班班额约为45人),确定学校班级规模。

4.2.3规划技术标准。

关于学生千人指标的设置,主要参考《贵阳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办法》:乌当城区小学入学的千人指标按照70人/千人,中学入学的千人指标按照45人/千人;高中入学率按85%计;乌当乡镇小学入学的千人指标按照55人/千人,初中入学的千人指标按照30人/千人;高中入学的千人指标按照20人/千人。

总体来说,本文主要以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目的,通过对当前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分析以及乌当区农村中小学存在问题分析,并进行布局调整的策略说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乌当区中小学建设规划,2014-2018.[2]赵素文.关于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j].发展与研究,2009(12).[3]教育部.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r].2005.

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篇十三

(2010年4月2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中午好!

欢迎你们在百忙之中来我乡调研,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和全乡3.8万人民群众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我乡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暨标准化建设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1-程暨标准化建设的大好时机,走合并校点、集中办学的路子,全力抓好排危工作,力争在2010年实现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二、工作措施。

(一)强化责任抓组织。为保障排危工程和校点撤并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乡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的组织领导;村委会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村级工作组,具体协助危改征地及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为抓好责任落实,乡四班子领导、村干部和中心学校人员联校点,加强对危改的质量监督及撤校并点的各项工作。

(二)营造氛围抓宣传。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向群众做工作,广泛宣传,使群众清楚布局调整、集中办学是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节约开支、优化教育资源的有效手段。学校也利用召开家长会等形势,深入宣传危改及学校布局调整的意义,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全乡掀起了“人人参与建校,个个支持排危”的良好氛围。

(三)因地制宜抓规划。结合龙庆校点分散、点多面。

-2-广、复试班多、教学质量低等情况,我乡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根据以前并校的试点经验,决定把全乡74个校点合并为14个校点,一至四年级在各村委会完小就读,五、六年级统一集中在中心完小上课,实现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

(四)加强监督抓质量。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中心学校工作人员为成员的质量监督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到危改工地督查施工质量;各完小的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并签订责任书,由其负责日常的质量监督,不论工程大小,须经审核通过后才准进行下一步的施工;监理方负责全部的监督责任,若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及时反工,以确保施工的质量。

-3-设工程”领导小组,协助中心学校抓好项目申报工作。四是多方筹措资金。通过向上级协调及向信用社贷款,共筹集到110万元征地款及时支付给群众,为工程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三、取得的成绩。

经过多方努力,今年9月,全乡16850平方米的新校舍将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全乡小学76校变为14校。合并后,不但每年节约教师人员经费300万元,而且将实现师生的工作及学习环境有新改善、师资力量有新提升、教育教学成绩有新提高、尊师重教有新气象、师生安全有新保障的“五新”目标。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由于排危工程资金主要是建盖教学楼及宿舍,规划好的全乡14所完小总投资980万元的学校食堂、厕所、围墙、运动场、校园路道等附属工程难以实施。

2、新建、扩建学校的征占地补偿费和测地形图、地勘等各项费用下欠171万元资金难得到解决。

3、校点合并后,寄宿生增加1600人,这些学生无寄宿生活补助,增加学校的经济负担。

4、缺乏专职的音、体、美教师和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缺乏音、体、美等教学器材,严重制约学生全面发展。

四、下步打算。

1、对闲臵的校舍进行拍卖,以填补征地等排危工程及附属工程资金缺口。

2、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千方百计解决附属工程建设资金缺口问题,使附属工程建设早日竣工投入使用。

3、加强教育管理,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充实师资力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4、加强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实现全民素质明显提高。

最后,恳请各位领导多来我乡检查指导工作,并在项目、资金上多给予支持,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篇十四

本报讯(记者张磊)王健林在发布会上提出了3+n的计划之后,韦迪在接受采访时回应称:“王董事长提到的这个3+n的设计我听着非常高兴,我们有这个自信,用好社会支持的资金。”同时,也提出了足协的硬性目标,“校园足球的整体布局扩大一倍,参与的孩子能够扩大一倍以上。”

“足球是全民的事”

韦迪认为,万达集团与足协的合作是开了一个好头,同时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进入,他说:“越多人的支持发展越迅猛,中国足球绝不仅仅是中国足协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比如校园足球的开始,离开了教育部的支持,我们就很难做起来。有了企业的支持,我们才能做更多的事情,特别是青少年这个领域,我们一方面,要依托各省市体育部门、教育部门,来推动校园足球。同时我们也要依靠职业俱乐部抓好他们的职业青训体系。还有一股力量就是社会力量。”

资金方面,万达在未来三年提供了五亿,但韦迪认为这笔钱远远不够,他说:“足球的事情是全民的事情,我希望全国人民都能够通过足球体验到足球的快乐,这种面对胜利、面对失败、面对困难等等,它成为第一运动确实有它的魅力,当然不可能大家都参与。当然,我们需要更多的资金给大家建场地,能够在我们现代化的城市当中,能够有越来越多的足球场,能够让孩子们踢球,让社会人踢,这个资金需求量是巨大的。”

三年计划从娃娃抓起。

王健林认为万达的角色是赞助者,韦迪解释了双方的协调问题,他说:“双方合作的问题就是相互信任,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把每一个合作的计划和合作方沟通,得到合作方理解的话,不存在你所说的担心,因为只有达到合作的双方或者多方共赢,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工作局面。”

最后,韦迪透露了中国足协的三年发展目标,他说:“三年之后,校园足球的整体布局扩大一倍,参与的孩子能够扩大一倍以上,那么我们孩子身边的场地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训练体系有基本形态,不是说像现在仅仅是为了参加全运会和城运会组队,而是为了伴随孩子成长的各支队伍大量涌现,只有这样中国足球才真的有希望。”(新京报)。

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篇十五

调查说明:

各位学生及家长,本调查问卷只用于调查了解中小学生家庭状况、上学方式及成本,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状况,不作其他用途,请据实填写,并对学校布局调整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请给予积极配合,谢谢!

(被走访学生家长填写)。

学生家长:(签名/手印)。

学生姓名:性别:年龄:年级:住址:县/镇。

一、基本情况。

1、学生类型(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种):。a走读—步行b走读—乘坐校车。

c走读—自发拼车或包车d校内寄宿。

e学生无陪护校外租房f家长陪读g辍学。

2、学校名称:。

3、学校类型(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种):。a县城所在地小学b镇政府所在地小学。

c乡政府所在地小学d其他农村小学。

e农村教学点f县城所在地初中。

g镇政府所在地初中h乡政府所在地初中i其他农村初中。

4、家长电话:。

5、学生家长子女数,其中:就读小学子女数,就读初中子女数。

6、家庭年纯收入(元)。

7、学校与住所的距离(华里)。

二、学生上学方式及成本(请按学生类型对应填写)。

(一)走读学生。

2、单程上学耗时(小时)。

3、学生每年交通费用(元)。

4、年交通费用和学校撤并前比较增加额。

5、对现在的上学距离是否满意(是或否)。注:学生上学方式为乘坐校车的填写下列6-8题,乘坐家长包租车辆的填下列7-8问题,其他上学方式的不填6-8题。

6、对校车安全和运营状况是否满意。

7、乘坐车辆座位数(个)。

8、乘坐车辆实际搭载学生数(人)。

(二)寄宿学生(学生类型为:校内寄宿或、学生无陪护校外租房、家长陪读的学生填写)。

1、每年住宿费(元)。(不含财政补助金额)。

2、每年伙食等生活费(元)。(不含财政补助金额)。

3、(填:享受或未享受)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享受的2011年收到补助元。

4、生活费较学校撤并前增加额(元)。

5、对住宿、伙食条件是否满意(是或否)。

6、家长是否陪读(是或否),陪读的家长每年费用(元)。

(三)辍学最主要原因(请简述原因)。

2、撤并是否征求过群众意见(是或否)。

3、对当前中小学撤并的态度:a支持b反对c不明确。

4、撤并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5、对比学校撤并前,学校教学质量是否提高(是或否),学校环境、办学条件是否改善(是或否),学生成绩是否有所提高(是或否)。

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篇十六

为进一步搞好学校规划布局,制订科学合理的学校发展规划,促进全镇教育事业健康平稳发展,按照教育局要求,镇教育工作指导中心组织专门班子对全镇各学校发展布局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研,报告如下:

一、布局现状。

2001年,山口镇政府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关于中小学定点布局调整意见»,对全镇学校布局进行了较大辐度调整,先后撤、并了12处定点小学或教学点。目前,全镇有初中两处,全部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定点小学五处,三处教学点,定点小学中三处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两处达到区级规范化学校,二十中和东碾疃小学正积极申报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名单见附表1)。

二、存在的问题。

山口镇通过布局调整,收缩规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布局分散、弱校过多的状况,促进了教育资源整合、质量提高和优势打造。但是随着生源的回升(见附表2)以及教育发展的要求,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学校办学条件及师资不能适应生源的需求。随着生源的回升,多数小学出现了校舍紧缺的现象,同时对教师的需求逐年增加。

二是由于定点布局,变一村主办为多村联办,容易造成互相1。

扯肘的现象。

三是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学校环境差别较大。

三、采取的措施。

1、转变观念,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由于定点布局以后生源增加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

定点布局调整是上级为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始终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对下一步定点布局以后出现的问题也作了预测,成立了领导小组,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山口镇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近几年来,山口镇教育工作指导中心与镇政府及各联办村积极协调,扩大了学校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转变办学思路,实行集中办学。由于定点布局调整后,各定点小学已无法容纳1-6年全部学生的入学要求,对此我们及时采取对策,从2004年开始将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全部集中到两处中学,利用初中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实行集中办学,几年来小学六年级的教学质量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始终在全区名列上游水平。

务、权利和责任,切实做到各负其责、联办联心,对于新的建设投资,一是充分利用和严格执行学校建设筹资政策,二是加大学校建设资金的落实力度,确保按时按要求到位,三是加强学校建设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定点布局调整以来,镇政府与各联办村共出资100万多元用于新建校舍和危房改造。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与各联办村努力协调,力争在三年内改变各小学校舍不足问题。

4、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力度,努力创建aaa级校园,我们采取了四项措施推进山口镇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启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出台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及考核办法。二是开展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力争在三年内完成7所中小学三a学校创建工作,使全镇所有中小学达到三a学校标准,目前二十中已经是市级三a学校。三是加强教风、学风、班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四是挖掘学校德育资源,开展古诗文诵读、征文演讲、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宽育人渠道,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篇十七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国办发〔2012〕48号)要求,进一步推进我办事处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乡镇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意见》,结合我办事处实际,提出我办事处辖区学校布局调整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办标准化、规范化寄宿制学校为途径,着力解决教育资源分散、办学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逐步实现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当、资源优化、队伍精干、管理科学、效益明显的教育发展格局。

(一)杜鹃街道办事处基本情况。

黔西县杜鹃街道办事处位于黔西县城西部,距县委、县政府驻地4.5公里。全办事处辖8个社区,由原老城关镇的3个社区和6个行政村加林泉镇的5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总人口28246户,共40650人,其中0-6周岁5874人,学龄人口(7-15周岁)8412人。

(二)学校情况:

全办事处现有公办中学1所(野坝中学),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三所(星星、金阳、自立),在读初中学生1123人。野坝中学现有中学教师27人,校园占地面积533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图书室、仪器室、微机室各一间、实验室两间,每间均为48平方米,微机室共有微机42台,但均不能正常使用。

现有中心小学1所(第十小学),在校学生442人,教师15人,校园占地面积124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68平方米,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微机室各一间,每间48平方米,微机室共有电脑32台。

现有村级小学4所(韦寨小学、野坝小学、海西小学、岔白小学),民办小学2所(新华小学、振兴小学)在校学生2636人,公办教师48人,校园占地面积1226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786平方米,各校只有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各一间。

办事处辖区内无一所公办幼儿园。

(三)学校布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稳步推进,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期盼日益强烈,特别是“城建带县”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农村人口向县城及周边聚集,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现有学校布局与新的发展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部分学校学生逐年减少。我辖区内距县城较远的海西小学、岔白小学、韦寨小学、野坝中学学生最近几年都在逐年减少,现以上三所小学学生均不足170人。野坝中学学生仅354人。学生减少的原因一是小学分布密集,二是部分学生流向城区。

学科教师不配套。由于点多面广,学校规模小,资源整合不好,导致学校教师存在学科不配套情况,村级学校基本是1个教师就承担一个班的教学,部分课程如音乐、美术等无法很好地开展起来。

各学校尤其是村级小学的占地面积、体育场地面积及体育场地设施、功能教室、图书仪器配置、师资配置等办学条件与标准化建设要求差距较大。不利于均衡发展,更不利于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

三、全办事处人口及中小学生(幼儿)数预测。

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岔白工业园区和野坝小城镇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全办事处总人口将达到120000人,其中,适龄人口初中达4500人,小学9000人,3-6周岁幼儿4500人。根据目前学校的分布情况,7-12周岁儿童只能分布在第十小学、岔白小学、海西小学、野坝小学、韦寨小学及民办学校。3-6周岁儿童只能选择各小学学前班及部分民办幼儿园就读。

四、规划的原则。

盘活的原则。

规划后全办事处2所初中,5所小学,2所幼儿园。具体情况为:

1.保留野坝中学。招收大兴社区、岔白社区及周边适龄少年就读。覆盖人口20000人,预计15班,在校学生750人,学生宿舍预计容纳500人。

2.在杜鹃大道中段新建黔西十五中。招收杜鹃大道沿路及向阳社区等适龄少年就读。覆盖人口达45000人,预计36班,在校学生1800人,学生宿舍预计容纳1000人。

3.拆并现在岔白小学及海西小学,新建岔白小学(村级)。招收岔白社区及工业园区适龄儿童入学。覆盖人口20000人左右,预计36班,在校学生1600人。

4.保留野坝小学(村级)。招收野坝街及周边适龄儿童入学。覆盖人口10000人,预计12班,在校学生550人。

5.保留韦寨小学(村级)。招收大兴社区等适龄儿童入学。覆盖人口6000人,预计6班,在校学生300人左右。

6.扩建第十小学(中心小学)。招收向阳社区及周边适龄儿童入学。覆盖人口20000人,预计36班,在校学生1600人。

7.杜鹃大道中段新建黔西二十小。招收育才社区及杜鹃大道沿路等适龄儿童入学。覆盖人口30000人,预计42班,在校学生2220人。

8.办事处辖区内现有的黔西六中、黔西二小分别能解决我办事处辖区内适龄少年1800人,适龄儿童2700人入学。

9.新建黔西第四幼儿园位于毛藤坡地块,规模为12班360人,占地6500平方米,招收向阳、育才社区及周边儿童入园。

10.新建杜鹃办事处中心幼儿园于五里牌,规模为24班720人。占地11000平方米,招收大兴、岔白社区及周边儿童入园。

11.鼓励和支持有资质及资格的个人或企业在办事处辖区内投资修建民办幼儿园,以满足3-6周岁儿童的入园需要。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杜鹃街道办事处成立以潘波主任为组长,分管教育的徐彬主任为副组长,教管中心主任及教管中心工作人员为成员的中小学布局调整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教育管理中心,由教育管理中心主任龙胜勇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协调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二)机制保障。

1.强化领导。杜鹃街道办事处成立中小学布局调整领导小组,全面规划、领导和组织学校的改造和建设工作。

2.多方筹措。积极争取教育局校园标准化建设等资金,积极协调街道和各社区、村委会的关系,争取资金投入学校建设。

界热心支持和各级组织、各级部门大力支持、社会群众大力拥护,形成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的局面,确保布局调整工作又快又好的向前推进。

杜鹃街道办事处2013年11月27日。

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篇十八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仅是撤并校点,而是在于优化校点布局,调整的目的是要保证孩子就近上学的权利和公平接受教育。

话题缘起或新建或改扩建,在江苏省徐州市相对偏僻的农村地区,121个中小学校点不久将以全新的面貌开放,缩短孩子的上学路。今年,名为百所农村中小学新建、改扩建的工程被徐州市摆放到重要位置,将解决近13000名家校距离5公里以上学生路途远的问题。

在不少地方还在继续撤并小规模学校的情势下,徐州市为什么作如此选择?市教育局副巡视员徐保卫介绍,数年之前的大规模布局调整压缩了不少农村校点,不少农村孩子深受上学路途远、交通安全等系列问题的困扰,而本地小学新一轮入学高峰近在眼前,无疑令业已存在的农村学校布局问题越发突出,这促使当地重新考虑学校布局。

最终,徐州市决定因时而变,尽快采取行动。去年底,市政府明确:今后布局调整不仅仅是撤并,调整的重心在于优化,最终目的是要保证孩子就近上学的权利。当地重新研究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决定在问题较为突出的地方恢复一批、新布点一批农村中小学,同时改善一批薄弱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逐步满足群众就近上学、上好学的强烈需求。

专家视角。

我们能有勇气恢复和建设农村学校,意味着我们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认识的成熟和实践理性化水平的提高,值得赞许。

恢复和建设是布局调整的重要内涵邬志辉。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以来,县域学校数由2001年的464962所减少到2010年的241010所,减幅达48.17%;县域教学点由2001年的113656个减少到2010年的66736个,减少41.28%。10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实践让部分人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即学校布局调整等于撤并学校,这样的认识需要纠正并在行动上矫正。

首先,学校布局调整并不等于学校撤并,它有完整内涵。

应该说,学校布局调整针对的是现实中“不合理”的学校布局。那么什么是学校布局呢?学校布局是指在一定的人口聚落范围内,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数量、地点、规模、层次、功能等所作的规划设计以及对教育要素资源所进行的配臵安排。它既涉及学校的空间分布,还涉及学校的结构与功能构造,即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办多少所学校、办什么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办多大规模的学校、办在什么地方,如何定位学校的功能、如何对办学的要素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配臵与使用等。那么,当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龄人口数量结构和流动状况发生变化的时候,原有的布局就会出现“不合理”的状况,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就这些变化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学校布局进行重新规划,这一过程就是学校布局调整。布局调整既包括撤销学校、合并学校,还包括恢复学校、新建学校、扩建学校、改变学校功能(如由学校改为教学点)、改变学制结构(如由小学六年制改变为“学前教育与小学前三年一校制”、“小学后三年与初中一校制”等),更包括因学校空间和结构改变而对教育要素资源所进行的重新配臵。

判断一所农村学校究竟应该撤并、保留还是恢复的依据,不能只看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这一点,还要看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上学远近、学生的家庭背景,甚至还要看政府的经济承受能力。所以,当前徐州等地恢复和新建农村完小和教学点的做法,本身就是对以往片面学校布局调整观的一次纠正,同时也是在“试误—反思”基础上对学校布局调整认识的一次升华。换句话说,不仅“撤并”是布局调整,“恢复”也是布局调整,甚至是更科学合理的布局调整。我们能有勇气恢复和建设农村学校,意味着我们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认识的成熟和实践理性化水平的提高,值得赞许。

其次,提高教育质量与方便就近入学并不矛盾,两者可以兼得。

过去10年,我们之所以快速度、大幅度地进行农村学校撤并,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就是“只有集中办学,实现办学的规模化,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优化资源配臵、提升办学效率”。正是在这一前提理念下,部分地区认为那些学龄人口有所减少的村小和教学点不是今后的办学方向,所以采取了“不投入、不建设、不发展”的“三不政策”,导致这些学校破败不堪,许多家长由于看不到村小和教学点的发展希望,不得不被迫走上进乡进镇甚至进城的择校道路,而农村家长进城择校陪读反过来又成为我们加速撤并这些学校的理由和借口。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是社会底层群体实现向上流动、改变身份命运的最后机会。在农村社会存在许多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当身边的学校被撤并的时候,他们没有能力选择到更远的学校去上学。可以说,就近上学不仅是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公正的需要。那么,小规模学校真的就没有办法提高教育质量吗?以陕西省缓德县义合镇党家沟教学点的胡永锋老师为例,由于她的教学素养高、教学态度认真,她所教23名学生(包括小学一二年级和幼儿班)的考试成绩连续多年在全榆林市排在前三名。农村小规模学校能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是否能吸引优秀教师任教,而不在于规模的大小。

再其次,适度恢复和建设乡村学校不仅可以实现就近上好学,还有助于降低交通风险、节约教育经费。

过去,地方政府撤并学校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可以节约教育开支。但是近年来,随着学生上下学交通事故频发带来的社会压力以及增加校车引发的经济压力,让人们重新发现恢复和建设一批乡村学校的好处。一方面,恢复和建设一批乡村学校可以大幅度降低学生的上学距离,如果控制在2.5—3公里的范围内,学生只要步行上学即可,无需乘车,因而也就永久性地杜绝了校车事故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不恢复和建设乡村小学而是采用购车的方式满足学生的上学需求,可能花费会更大。我们以1万名学生需要乘校车上学为例,按每台校车乘载学生45人计算,那么至少需要220辆校车,按每辆校车40万元计价,则至少需要投入8800万元;司机工资、汽油、维修保养等运行费用每年约1500万元,合计要1亿元以上。所有这些都是以乡村公路符合校车行驶条件为前提的,且这些投入并不是投在了能直接提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要素上。但是,如果恢复乡村学校,就可以利用原来因撤并而闲臵的校舍,除了恢复乡村学校的基本维修费和新建校的基本建设费外(平均每校50万元—500万元不等),即使按每校500万元计算,三年建设40所学校就基本可以解决就近入学问题,花费也只有2亿元左右,但政府提供的却是就近入学的便利、根除校车风险的烦恼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实惠。

由于过去10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存在过快过度的问题,因此适当恢复和建设一批乡村学校是必要的,但是在“恢复型”布局调整问题上,要加强预测、科学规划,全面考虑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推进、学龄人口变化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同时要把加强已恢复和没有撤并乡村学校的教育要素资源配臵和内涵建设放在重要位臵上,仅“恢复”而不“建设”,乡村学校仍然是没有吸引力的。

局长声音。

全市民族学校撤并的权限上划市教育局;全市教学点不再撤并,同时进一步改造校舍,优配教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重心从撤并转到强化建设上来宝丽华。

内蒙古通辽市教育局局长。

最近,媒体报道了徐州市改建濒临撤并边缘的农村中小学并恢复部分撤并的办学点的做法,我不禁为之叫好。徐州市的做法切实体现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代表了当前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新趋势:布局调整的工作重心从撤并转移到强化后续建设上,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教育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小学布局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受人口年龄结构、城乡发展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总是阶段性地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衡量中小学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指标,并非是撤并中小学的数量多或合并后的学校规模大,而是能否为当地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切实保障及教育质量的提高。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完成“两基”达标的背景下,我国各地陆续开始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10多年来,布局调整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个别地区违背校点布局的科学规律,过于强调集中办学,大幅度撤并中小学、教学点,对于学生就近入学、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其实,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就近入学、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学校,我们就应该想尽办法办好,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中小学布局调整关系到千家万户,各地区、各学校的情况又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既积极推进,又稳步实施。规划学校布局,应重点考虑人口及学龄儿童增减趋势、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方便就近入学及控制辍学。“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这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撤并学校要分类进行、严格程序、先建后撤。就当前实际情况看,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比撤并更为紧迫。如果不加强建设,既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更无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几年,通辽市在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今年,我们下发文件对全市中小学校撤并标准、工作程序做出新的规定;全市民族学校撤并的权限上划市教育局;全市教学点不再撤并,同时进一步改造校舍,优配教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重心从撤并学校转移到强化后续建设上,即以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努力使广大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我们还将继续有计划地按照校安工程建设标准改扩建校舍,进一步为广大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今年全市规划建设中小学校舍33.8万平方米。在去年新建83所幼儿园,率先实现一镇一所标准公办园基础上,今年再建100所中心行政村标准公办园。“十二五”期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舍将全部实现安全达标,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学校率先实现标准化。

当前,我国中小学布局还远没有达到科学合理的状况。深化布局调整改革,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编辑连线。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范先佐:

这是对实事求是精神的敬畏。

针对布局调整后,偏远农村地区孩子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一些地方或新建或选择恢复被撤并的农村校点,并对已有村小、教学点提升改造,为农村教育“补点”,这在学校布局调整已大规模实施推动10余年的大背景下,是大有必要的明智之举。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仅是撤并校点,而是在于优化校点布局,调整的目的是要保证孩子就近上学的权利和公平接受教育。但一段时间,布局调整更多追求的是效率目标,偏远农村地区一些成班率不足、校均人数未达标的校点很快便被撤并,这就必然出现在效率目标的追求下对公平的牺牲和对孩子就近上学权利的侵害。尽管撤并校点可以增加偏远地区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但问题恰恰是,边远地区的孩子很可能因为上学远、上学难而失去或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甚至加大了辍学和失学的风险。因此,为边远农村地区教育“补点”,是对实事求是精神的一种敬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