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7:36:31 页码: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9篇)
2023-11-11 17:36:31    小编:zdfb

总结工作心得,发现提升自己职业素养的突破口。总结时可以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出发,增加可读性。掌握好阅读策略,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阅读效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课后题解:p118。

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练习:

1.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六、总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体验王维思亲,思乡之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亲,思乡之情。

秋天到了,气温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

是呀,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秋的凉意,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一年四季的温度各不相同。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世界里,也有他的温度,有的古诗,让人读起来像是感觉到春天般温暖,有的古诗让人阅读后像是身处秋夜,让人感觉凉丝丝的。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感受古诗的温度。

在我们书香校园古诗文朗诵的活动里,我们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经相当熟悉了,可是,藏在这首古诗里的温度,我们却未必都已感受,就让我们先走进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内心的冷与暖吧!(大屏幕揭题)。

2、在重阳节这天,他在想念谁?板书:忆山东兄弟(华山: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

(注: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利用古诗下方的注释帮助阅读理解)。

1、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a、王维的这首古诗是在离开家乡两年后重阳节的有感而发。

(大屏幕:十五岁时,他就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c、读相应的诗句,体会诗句温度。大屏幕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你认为这句诗的温度是怎样的?生回答后马上让他读。

引导体会两个“异”

异乡是什么意思?它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异客是什么意思?

大屏幕提示:他想,在家乡,当他()时,他的亲人会()。

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他不禁感叹————引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2、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屏幕: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一大早,长安城的大街上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你觉得这句话的温度是怎样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来?引导讨论:

a、你有没有全家上下一起出游的经历呢?这种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b、可是这样的情形,这样的心情当时诗人王维拥有吗?

c、当时的场面越热闹,他的心里就越羡慕,想想自己孤身一人过重阳节,他的心里就更凄凉,从而更思念自己的亲人。

(大屏幕:每逢佳节倍思亲。)。

d、迁移想象说话:端午节的时候……。

中秋节的时候……。

1、谈话,想象王维思亲。

2、朗读,感受王维思亲。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他不禁写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引读:重阳节这天,王维独自在异乡,他猜想他的兄弟一定在干什么?请学生读。

引读:从前兄弟欢聚,如今唯独少了谁?请学生读。

引读:王维不能与兄弟团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学生读。

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背古诗。)。

诗句填空,特别提醒“异、佳、插”的写法。异的上半部分是封口的;佳的右边是两个土;插的右边先写好千,在写剩下部分。

同学们,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叶绍翁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其实,还有一个诗人的思乡之情更能让我们动容,因为他是我们龙泉的大诗人叶绍翁。明天的语文课,我们将要感受《夜书所见》中的冷与暖,所以老师先布置一个任务给你们。

1、傍晚放学,到华楼街去了解我们龙泉古代十大名人,了解叶绍翁。

2、周末到芳野曾家大屋参观,二楼有叶绍翁的生平介绍。

4、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歌。

教后反思:

课上完了,应该很轻松,但是事实并没有如此。课后仔细思量,发现如梗在喉的原来是自己引导学生对诗句的诵读上。自认课前预设的引读比较巧妙,可是学生朗读出来的效果却不太尽如人意。回过头想想,自己是被为了整个课堂环节圆满完成的想法所左右了,所以在有位学生一字一顿的读诗时;在个别学生没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时,少了一份耐心做具体的引导,错过了引导的好时机。

对诗句的处理上,我觉得能做到扶放结合,前两句重点引导,后两句放开手脚让学生想象。理解诗句是为了诵读诗句,我努力去这么做。我们班邱志翔的小姨在新加坡,他的朗读水平不算优秀,但课后他对我说,刚才他在读古诗的时候都想哭了。我想,在教师的引导下,他能在诗文诵读里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点点成功之处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倍思亲。

兄弟。

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学情分析 :

学生平时积累了不少的古诗,再加上这首诗是名家名篇,学生耳熟能详,绝大多是学生能够把古诗背诵下来,并且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能通过预习大概了解古诗的意思。对于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学生也能略有体会,但是因为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却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忆、异”等6个生字。会写“深、忆、逢、佳”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学习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重点字词,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教学准备 :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了解诗人王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家乡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2、学生汇报对王维的了解,教师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3、学生质疑,理解题目中的重点词。(重点理解“忆”、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4、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指名说)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二、初通诗句,整体感知。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生读女生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  佳  倍  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  遥  遍。

教师范写三个字:“异”(不要把上部写成“已”,上面要封口)。“遥”(要注意后写走之部)。“插”(要引导学生写好笔顺的笔顺)。

生练习书写。

5、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内心是什么感受?把你初步感受到的情感读出来。指名回答并读诗。

三、精读理解、读中悟情。

(一)体会身处异乡的孤独之苦。

1、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齐读诗句。

2、这句诗中的哪些词深深地触动了你?(“独”、两个“异”)。

3、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是啊,异乡异地,会是多么的不适应、不习惯啊!把这份感受带到这诗句中。学生自由读诗句。

4、补充资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王维,诗人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在长安创作的。

5、创设情境读诗句。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

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

(二)感受佳节来临的思亲之情。

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亲人,这种思念是那么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生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你们认为哪个字诗人用得最好?为什么不说“每逢佳节更思亲”“每逢佳节又思亲”,偏偏要说“倍思亲”呢?同桌讨论。(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王维平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思亲)。

3、创设情境引诵: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多少个白天,亲人无数次出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如今——生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多少个夜晚,亲人无数次出现在自己的梦境中,如今——生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4、诗人在重阳节这天想起家乡的亲人,他只是在这个节日才想起家乡亲人吗?“佳节”还会是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生回答时,师补充相关习俗。

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问候,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都令王维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配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5、拓展引诵: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呀,我们可以想象: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他乡求学的孩子们,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打工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每到国庆节,远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深情地说:——。

(三)体验不能回乡的无奈之绪。

1、王维离开家乡已经两年多了,此前每年的重阳节王维都是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度过的,那又是一幅怎样其乐融融的情景呢?此时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坐在异乡旅店的窗前,看见长安街上的人们团团圆圆热热闹闹过节,他思绪万千,他的心已经飞到家乡去了。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回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静静地想一想。(指名汇报)。

2、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吟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出示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又会想些什么呢?的确,家乡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啊!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对西方,大声喊出——(读)“遍插茱萸少一人”。

5、角色体验。

(2)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四、情境渲染,背诵古诗。

1、配乐、教师范读。

2、配乐、教师引读。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诗人王维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诗人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佳节,诗人独处异乡,遥望蓝天,不由自主地高声吟诵起来:读全诗。

夜晚,明月高挂,诗人又一次低声吟诵:读全诗。

五、总结寄语,拓展阅读。

1、同学们,诗人用了短短的28个字,将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情感曲折有致地展在我们的面前,虽然间隔了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依然是那么感动,这就是经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2、老师还准备了几首思乡思情的诗送给大家(播放配有插图的几首思乡思情古诗)——王维《杂诗》、张九龄《望月怀远》、杜甫《月夜忆舍弟》、王安石《泊船瓜洲》),希望同学们课后找到这些诗细细品读。

板书设计。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节,我便想起)。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已发《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0年第7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身在他乡,在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开始,激情导入。

1、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还孤独地在他乡苦读。此时,看着别人携老扶幼、开开心心地过节时,于是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首王维的思亲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二、紧扣诗眼,从“忆”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起了家乡的亲人。

2、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那种思念?

生:(忆)。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三、读顺诗文,感悟诗境。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诗三遍,要把诗读通顺,把字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交流识字方法,同时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3、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4、重点指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佩带于臂,或挂在腰上,还可以插在头上。课件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5、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想象“独”,体会“思亲”

生:“孤独”

师:回答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出示)。

走在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感到。

路过大院时,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感到。

出门远游中,携老扶幼,欢声笑语,而他感到。

2、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生:“思亲”

3、指导朗读:是呀,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于是诗人才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

4、全班交流:

生:“倍思亲”

师:你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知道了答案。现在我们就一起把刚才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提供句式:(课件出示这三句填空)。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想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怀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说出他心底的思念之言:“____”

当重阳之时,看着人家举家团圆,诗人不由地说:“”

齐读第二句,之后连读前两句。

(二),想“少一人”,体会思乡之情。

(过渡语):读的真好!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后两句,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

生:王维。

2、假如此时你是王维的兄弟们,看着王维不能和他们一起庆祝,你会感慨地说什么呢?生:“少一人”

3、我们再静静地默读,想想这幅画面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什么?

生:“少一人”

(三)指导背诵,情景交融。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也一定正惦念着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安慰。“遥知——”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全诗感悟。

背诵古诗。

五、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生:思念。

师:非常准确,所以在诗的正文中诗人就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思。

2、师:太棒了,“忆”和“思”原本就是一组近义词,都是指思念。既然诗人如此思念家乡的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课件出示:王维,唐代大诗人,十五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读书,到二十岁考中进士。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浓厚的思乡之情,尤其在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此时的思念就似美酒一样,越酿越醇,于是才写出这首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诞生了思乡的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举一反三,迁移拓展。

是啊,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两首:出示《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泊船瓜洲杂诗。

(宋)王安石(唐)王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假如你有亲人在外地工作,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文的生字、词,理解诗意,指导写“忆”。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想象,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古诗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根据课件让学生直观的去了解作者的兄弟情。

引导学生从古诗的重点词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从古诗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

1、了解有哪些节日,从而导出九月九日重阳佳节。

2、了解重阳习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出示课件)。

4、理解课题。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导入:带着这个问题读古诗,自由地读一读,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出示课件)。

1、生自由读古诗,引导学生边读边做记号。

2、师范读。

3、检查预习(出示课件)。

(1)纠正读音,重点记住“倍、插”等字形。

(2)读准字音后,划出节奏读古诗。

4、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初读感知时,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1、品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导入:诗已读了几遍了,你知道王维为什么要想念自己的兄弟了吗?

生汇报:独在异乡为异客(出示课件)。

重点抓住“独”这个字,感受到了这时的王维是孤独的。【板书:独】。

(1)了解诗人当时的情况,体会孤独。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2)引导生在读中感悟。(指名读,评读,齐读。)。

(3)展开想象:

当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王维却________;

当他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王维却________。

2、品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1)让学生品读诗句。

发散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

平日里,王维居无定所,漂泊他乡,他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平日里,王维举目无亲,无依无靠,他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学生汇报。

师小结:平日里,这许许多多的离愁别绪,在这一个重阳佳节就化作了这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示课件)。

在读中感悟,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放声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3)由重阳佳节想念亲人,延伸到其他佳节想念亲人,并学会古诗今用: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出示课件)。

通过引读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王维思念亲人的那份情。

在此作个小结:

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品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渡: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当重阳节来临的时候,王维一个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此时此刻他会在想些什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心轻轻地闭上双眼去遥远的他乡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小结:真了不起,你们仿佛就在诗中“少一人”是王维此时最大的痛,我们共同来表达他心中无奈的呐喊。来用余音式齐读这首诗歌吧。

抓住关键字“独”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倍”字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亲。为了引起情感的共鸣,我设计了“古诗今用”环节,把千古名句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意境中。为了感受兄弟情深,我引导学生想象,在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进而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让体会到思念也是爱,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过渡:这就是忘眼欲穿的离别情,更是王维(引读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思乡情。王维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料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来寄托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这字里行间充满了多少无奈与痛楚,今天,让我们跟随音乐朗读再次去感受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吧。(出示课件)。

1、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欣赏王维《杂诗》、张九龄《望月怀远》。

2、小结。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包含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3、课后作业。

(1)有关感情地背诵古诗。

(2)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第二首古诗。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节,我便想起                             )。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已发《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0年第7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体验王维思亲,思乡之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亲,思乡之情。

一、情境导入。

秋天到了,气温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

是呀,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秋的凉意,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一年四季的温度各不相同。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世界里,也有他的温度,有的古诗,让人读起来像是感觉到春天般温暖,有的古诗让人阅读后像是身处秋夜,让人感觉凉丝丝的。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感受古诗的温度。

在我们书香校园古诗文朗诵的活动里,我们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经相当熟悉了,可是,藏在这首古诗里的温度,我们却未必都已感受,就让我们先走进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内心的冷与暖吧!(大屏幕揭题)。

二、解题。

1、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2、在重阳节这天,他在想念谁?板书:忆山东兄弟(华山: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

(注: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利用古诗下方的注释帮助阅读理解)。

三、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a、王维的这首古诗是在离开家乡两年后重阳节的有感而发。

(大屏幕:十五岁时,他就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c、读相应的诗句,体会诗句温度。大屏幕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你认为这句诗的温度是怎样的?生回答后马上让他读。

引导体会两个“异”

异乡是什么意思?它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异客是什么意思?

大屏幕提示:他想,在家乡,当他()时,他的亲人会()。

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他不禁感叹――――引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2、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屏幕: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一大早,长安城的大街上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你觉得这句话的温度是怎样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来?引导讨论:

a、你有没有全家上下一起出游的经历呢?这种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b、可是这样的情形,这样的心情当时诗人王维拥有吗?

c、当时的场面越热闹,他的心里就越羡慕,想想自己孤身一人过重阳节,他的心里就更凄凉,从而更思念自己的亲人。

(大屏幕:每逢佳节倍思亲。)。

d、迁移想象说话:端午节的时候……。

中秋节的时候……。

四、放手让学生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谈话,想象王维思亲。

2、朗读,感受王维思亲。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他不禁写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引读:重阳节这天,王维独自在异乡,他猜想他的兄弟一定在干什么?请学生读。

引读:从前兄弟欢聚,如今唯独少了谁?请学生读。

引读:王维不能与兄弟团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学生读。

五、诵读诗歌,情感升华。

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背古诗。)。

六、会写字的学习。

诗句填空,特别提醒“异、佳、插”的写法。异的上半部分是封口的;佳的右边是两个土;插的右边先写好千,在写剩下部分。

七、布置课外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叶绍翁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其实,还有一个诗人的.思乡之情更能让我们动容,因为他是我们龙泉的大诗人叶绍翁。明天的语文课,我们将要感受《夜书所见》中的冷与暖,所以老师先布置一个任务给你们。

1、傍晚放学,到华楼街去了解我们龙泉古代十大名人,了解叶绍翁。

2、周末到芳野曾家大屋参观,二楼有叶绍翁的生平介绍。

4、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