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简短(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8:13:02 页码:10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简短(实用17篇)
2023-11-11 18:13:02    小编:zdfb

电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娱乐方式,也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对目标的规划和实践进行全面评估。读一读这些范文,能够加深我们对总结写作的理解和认识。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简短篇一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前面学习有关倍的概念有个回忆的过程,最大限度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围绕“倍”来思考问题,由此引出下面的“用小棒摆飞机”的主题活动。

第二个环节是:创造性地引入例题,引入新问题。

例2的主题图呈现了学生的游戏活动,用小棒摆飞机的主题活动中展现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设计意图:用小棒摆出飞机的造型,有了兴趣就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一行用5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这时老师提问:你能用手里的小棒能摆这样的几架呢?(前提学生手中的小棒根数不一样,有的10根、有的15根、有的20根等等)然后同座摆一架、二架、三架、四架。汇报结果时,为了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的表示自己的思考过程,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我会说”的说话模式,由此引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从而让学生将“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之间建立了联系,达到转化。例3的教学是在例2的基础上让孩子放手解决的。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而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说话模式,出示的太快,同时把这种方式强加给学生,他们不是真正的明白,只是会照着说,没有真正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应该给学生建构过程的时间,比如,在开始出示一架小飞机时,向学生提问:“小红摆一架飞机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几根?你摆了这样的几架,是几个几根?”先由一个学生说一说,就不会出现课堂上学生不会说几个几根了。然后,再由其他的学生说,从而使学生逐渐在自己头脑中形成转化,也就突破了难点,落实了教学目标。

在做练习时,如果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两种类型的题目进行比较一下会更好,这样可以对孩子头脑中混乱的思绪进行梳理。

在以后的每节课教学中,要给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每个环节的出现,要让孩子充分的明白后,再向下进行,而且教师的语言要适合低年级的孩子,重要的地方,要放慢,这样孩子才能听懂。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简短篇二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见到除法,表内除法(一)主要是讲清楚除法的含义,教材首先引进了平均分的意义,在教学平均分的概念时,我先让创设一个生活情景,让学生自己分一分,然后评价分的是否公平,再次拿出分的同样多的一组来讲解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知道除法的两种分法:一种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另一种是把一个数按照几个作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学生对这两种分法容易发生混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并且通过交流知道怎样分,而且原来一部分没有平均分的同学也学会了平均分。我运用了教材所创设的具体情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后同学们知道了,先确定每份多少个,通过一份一份的确定,等全部分完,那么份数随之知晓。在已经明确理解了平均分和怎样平均分的条件下,教材引入了表内除法,表内除法可以用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对口诀逆过来思考,低年级学生在初学这一方法时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依据是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初步认识除法后,可以经常进行看图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练习。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用口诀灵活试商的方法。例如,在计算除数大于商的题目时,要想口诀的第一个数,如12÷4,想“几四十二”,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3,这类题首先要想未知的那个数,有一定的难度,常常学生不知道用哪一句口诀。所以,这时要及时向学生说明,在用口诀求商时,如果想“四几十二”得不出商时,就要想“几四十二”,从而得出商是多少。

教学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注意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这些很重要。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简短篇三

我执教的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复习表内除法》,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我们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并对教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如:这节课在最开始设计上我没有安排学生回顾表内除法知识这一环节,后来经过反复和组内同事探讨、研究安排了这一环节。目的是勾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忆。进而培养学生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例如:在课前我设计了由教师总结完成教学内容这一环节但是在教学中我及时进行调整由原来的教师总结直接完成教学转化为“教师引导学生你对表内除法哪部分知识理解的更深刻了”。这一转变,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实际性数学思考。并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

课后,我又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在设计上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浓,积极性很高,顺利的完成了本学期表内除法知识的系统复习。收到较好效果,在课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评价语言不够丰富,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提高。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简短篇四

本册数学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学习内容已经结束,经过一些练习,发现学生计算方面已经很熟练,正确率也很高,但是如果碰到没有出示具体的情境,像24除以4等于6这样的题目,问一问: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是什么?我班有百分之四十的孩子只能说出一个意思,有百分之二十的孩子答不出。

我疑惑不解,课堂教学时,我根据具体的情境图把所遇到的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讲解的很透彻,看似孩子们也明白了,但现在怎么这样啊!

我请教了一些老教师和同组的数学老师,她们给我的答案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一些这样的情况,离开了具体的情境,就不知怎么表达除法的意义了。

除法分为等分除法和包含除法两种。

等分除法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几;包含除法是把一个整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平均分成了几份。

在作业中现实情况是这样的:孩子们遇到等分除法是说时容易做时难;遇到包含除法是做时容易说时难。

我想:是不是我在教学时淡化了对孩子概念的渗透?

由于我们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教材,这个教材的特点是每节课都是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根据情境图理解算理;练习题设计的也是这样的,几乎每一题都是看图写算式。学生在课堂上能根据图意写出算式,理解意义。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也是遵循这样的特点,很少离开情景让孩子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这样的结果使我想到教学也要举一反三,多做变式练习,不要只看到一些表面的现象,要多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学时注意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教学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注意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这些很重要。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简短篇五

我们知道,复习课是最难上的一种课,是最能代表教师水平的课.我认为就知识整理知识,学生肯定收获不大,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认为设计的关键是要体现数学思想的一个高度,惯穿数学方法一条主线,构建数学知识的一个逻辑框架,具体操作可按下列步骤:首先要确定好复习课的教学目的,其次要精心选择练习,第三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后再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能真正体现某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进行修正.确定教学目的--因为内容总是为目的服务的,对一节课而言,我们把教学目的缩小为一个教学目标来实现。没有明确目标的做题,学生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只能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精心选择习题--习题千千万万,有难有易,就象散落的珍珠,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的类型,以及生源情况,围绕一个小主题,去精心筛选,然后再串成一条线,为主题服务。可以个个是简单题,可以是由易到难,也可以只由一个难题而展开。因此,我们要求数学教师胸中要有无数题,而且对每道题的结构了如指掌,落实到课上只有几道题的原因。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复习课不只是为了提高解题能力而安排的,就题教题,永远也不会成为好老师。就题教题只能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厌烦情绪,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了!因此,在复习课中,要让学生自练、自得、自悟,教师只是不失时机的点评才是上策。要让学生自悟出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自得出解题技能。要实现上述目标,创造氛围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就很重要了。”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简短篇六

本学期的数学教材比较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表内除法》这个单元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表内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口诀之后进行的,所以这个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联系以前的数学知识,借助以前的数学知识解决表内除法的新知识。

记得在上课之前,为了检查学生对以前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安排了一个活动:乘法口诀大比拼。让学生回忆乘法口诀的数学知识,通过这种形式,大部分学生勾起了学习的回忆,小部分学困生在大家的提醒和帮助下也对乘法口诀做了一个很好的巩固。

在这个基础上,我的新课进行就显得十分顺利,让学生通过想口诀的形式进行除法的学习,整个教学显得水到渠成,通过课后的练习反馈,我发现学生对表内除法的知识掌握不错。

其实,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捕捉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运用转化和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就可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很好的形成统一,新的知识也就很容易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数学能力。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简短篇七

学生在学习7–9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9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我于是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利用教学插图及教学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口决的编制学习过程中。

2、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编制口诀。

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一些特点,如小数在前面,大数在后面,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己编口诀。然后指名反馈。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用加法计算等一些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

3、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这单元教学,我认为还有一个闪光的地方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历合作的愉快,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合作意识也增强了。当然也存在着不足,我认为我的评价语言过于苍白,针对性不强,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评价语言的运用,让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收获。

4、多种形式练习。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简短篇八

主要是讲清楚除法的含义,使学生知道除法的两种分法:一种是把一个数按照几个作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另一种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学生对这两种分法容易发生混淆。在教材中先讲第一种分法,因为这种分法比较容易理解。

本节课就是除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节课,所以除法的认识我就从“分一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一层次的`“分”是在新授的一开始;提出分的要求:要全部分完,你们小组想怎么分就怎么分?结果有的小组分成每份的个数相同(如每4个一份,有3份;每2个一份,有6份等等;)还有的小组分成每份的个数都不相同。在这里我就肯定他们的每种分发都是正确的。再让他们仔细看看黑板上的三种分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们立刻发现其中两种分发有相同的地方就是每份的朵数相等。此刻我就顺势往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分发。

第二层次的“分”是在学生已了解了一个数可以按照几个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的基础进行的。我设计的花朵个数是12个,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去分一分,最后得出共有六种分法。

整节课我感到还可以让每个学生们动一动,但由于时间、学具等因素的制约,所以有个别学生其实一直在一边观望,不知所以然。今后在教学中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能动性。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简短篇九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题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训练题型如下:

列出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的:28+13=41.41-12=29在列综合算式之前,我先让学生分析两个分步算式的特点,找出两个算式中的中间量,即第一步的得数41,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减法。书写顺序根据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减12,说明先写加法再写减法,28+13-12=29,加减混合运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号。特别注意强调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数“41”列在综合算式里。和本题类似的题还有:(1)90-13=77,77+23=100(2)6×5=30,30+28=58(3)7×7=49,49-27=22(4)7×9=63,70-63=7(5)16+42=58,6×7=42列出的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的:28+12=40,90-40=50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样,就是考虑书写顺序怎么写,这是个关键。40是第一步的得数,说明先算加法后算减法,根据90-40=50这个算式得出:90减去的是两个数的和,说明书写时,先写减法,再写加法,90-28+12,但是根据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后面时,必须在加法算式上加一个小括号,来改变计算顺序。如果不加小括号的话,90-28+12,就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样就不符合本题的计算顺序,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题的计算顺序。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例如:27-19=8,73+8=81;19+12=31,38+31=71;14-5=9,9×6=54;5+3=8,8×4=32。

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简短篇十

本册用乘法口诀求商分为两段学习:在第一阶段,既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在第二阶段即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是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透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由具体情境引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做了56面小旗,要怎么摆?”这一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

二、运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如:“56÷8”这道题,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求商方法,然后自己独立去完成,最后师生交流学习方法。再由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由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27÷9”计算,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算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用乘法口诀用商的计算技能。

三、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感。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他们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有关课改。

关于课改,我做了三个突破:1,增加课前预习。关于这节课,我增设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把例题中,特别是主体图的观察工作放在课前,并让孩子们课前发现,也培养他们的求知欲。2,小组建设。在班上,我以6人为一小组,每组有自己的组名,选出小组长及书写员,每一小组都分有高中差三层次的学生,由好生带动差生来建设的。3,在教学设计上。

我出示自学指导,以学生学为主,老师扶为辅,注重练习的训练,而在课堂尾声,我也用当场检测做课堂作业的方式来代替常规课堂中小结的环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学生感兴趣的装扮自。

己的教室来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知识,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在交流中学生积极思维,思路开阔,互相激励,共同完善,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习的能力,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教学情境的创设符合童心,给不同的孩子创造了不同层次的练习,有独立思考,有小组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锻炼能力,学会学习。但是,因为首次尝试上课改课,在教学上也有很多的不足:

一、教学设计太过紧凑。由于我太过追求对教学内容的效率,所以在课程设计上安排了两个例题,本设想是一个主讲另一个留给学生自主探究。但在实际的课堂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应用题的理解和动脑思考的能力还是不够,导致两个例题的讲述过于走场,不够细节化。

二、小组建设还未完善。在小组合作这一块,数学课堂极少利用,所以学生们的合作探究和共同探讨的能力不够,独立思考,踊跃举手的学生始终都是班上的那几个,不爱动脑不善表达的学生还是死气沉沉的。

三、教师的个人素质有待提高。因为初出茅如,未能掌握熟练和系统的教学经验,所以在课堂中未能把自己原先设想的教学设计完全的体现出来。在课堂中,很多细节上的东西没能很好的处理,如:对学生动手操作的关注,教学时间的把握,还有自身数学语言的应用等等,都有待很大的提高。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远不止于此,有待指导和提高。为此,为了课改的更好推进,根据几位课改成员的指导,我会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教材的分析要吃透。对于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会深入研究,对于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多一些的自学指导和自主探究;而对于需要老师辅佐的教学内容,还是应该适当的引导和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

二、关于课前预习这一块,我会保留,并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争取让学生自主预习,如对主题图的理解,对例题的解析,对算式计算的计算过程和方法,这些都可以交给孩子们自己课前预习。

三、提高小组建设和各小组的合作能力。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会着重训练小组的合作能力,特别是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带动能力和管理能力。力争做到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小组探究,集体思考,从而达到更好的自学效果。

四、对教学质量的关注。由于二年级仍旧属于低年级阶段,对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改革,学生很难适应,也未免能很快看到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所以,关于教学质量,我会在平时的数学课和数学活动课上加强对学生们的练习讲评,及巩固练习训练,对学生在新授课堂上还未吃透,掌握透的东西,通过练习来巩固,提高认知,从而更好的掌握新知,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关于课改,我也会多听多琢磨多尝试,为了更好的做好课改工作,对我自身的教学素质也需要下功夫提升,所以在平时的教材分析,学生练习的批改关注,和对后进生的辅导,我也会狠下功夫。

关于课改,我还没有很多很好的认识和理解,只能在实际的课堂中慢慢摸索,但还是会努力推进课改进度,提高班级课改成效。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简短篇十一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就知识而言,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如何使已学过的知识仍然有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一些既让学生有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又不是对已有知识进行简单重复的活动。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1)通过对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算式整理,掌握整理的方法,发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算式间的规律。

(2)通过整理活动,培养学生回顾知识的意识和初步的总结归纳能力,在活动中学会有序的思考。

(3)通过整理活动,培养学生之间合作的能力,在合作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本质就是学生的再创造。这节课从一开始探索整理方法时,就为学生打开了创造的大门,给予学生探究的机会,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表内乘法整理的经验,探讨整理的方法。在小组合作整理的时候,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同时,借助发现规律让学生相互交流。

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从“数学问题”到“生活问题”的变化过程,在实践中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简短篇十二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梨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简短篇十三

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乘法口诀与表内除法。

(二)在计算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主要是解决问题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表内除法(一)时,学生对除法的读法、各部分名称以及计算都比较熟练的掌握,所以在学习表内除法(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不需过多的学习除法计算,重点放在理解主题图图意上,让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找到计算方法。在计算上,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可高一些:看到除法版式,马上想到乘法口诀,报出商。再根据口诀想想还能不能有其它的除法算式。工练习时,可大多采用师生口答的形式:老师说一句乘法口诀,学生快速说出除法算式;老师说一个除法算式,学生立即说出乘法口诀,报出商,并列出另一个除法算式等。学生之间也可互相口述。对反应比较慢的同学,可先用2-6的乘法口诀引导练习,再用7-9的乘法口诀练习。经过多种形式、多次重复练习,学生基本的除法计算能力都能熟练掌握。

学生对乘除、加减同级的两步计算,没有困难。但对加减乘除混合两步计算接触不多,在这类题目的练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审题能力与计算习惯的培养。先练习同级计算,明确计算方法与计算顺序。后进行混合计算练习:乘除优先,加减紧跟。一定要进行练习的强化,充分利用题,先审题,说出运算顺序(一定要大声说出来),后计算。最后再进行有小括号的计算练习(包括两个一步算式合并成一个两步算式)。

教材选用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用主题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从“观察主题图,看事情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从条件中明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学生充分观察,说明条件,学生的表述要准确,一定要学生自己说:说条件、提问题。再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先计算什么,后计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列式计算,分成两步。分步计算掌握后再尝试练习将两个一步算式合并成一个两步算式。多说精练,重交流与反馈。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简短篇十四

我教学了《表内除法》窗口1的内容,课前也作了一些准备,包括认真分析教参和教材内容以及动手制作课件。但是一堂课下来我发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课前准备的也还很不够。以下是我的几点教学反思:

首先,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前应适当准备一些教具供学生上课时使用,例如在让学生动手摆学具时学生真正动手摆出来的并不多,准备一些适当的学具让学生在投影仪下面摆一摆会更好一些,也会更加深学生的印象。

其次,一些细节处理不好,如学生提出问题时没有把问题分类板书在黑板上,课前如果能把一些有用的问题写下来做成漂亮的彩条,上课学生提出来时就把它们贴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就会更清晰的看清楚问题。在分析问题时也存在很大不足:当问道“解决每人捉几只蝴蝶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时”最好能把图中的有用条件剪切出来放到问题旁边,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条件。

第三,对学生的学识水平、理解能力还是理解不够。有时还是会不自觉的用对待大孩子的方法去对待他们。比如在让学生一起看情景图时,我说的比较生硬,可以把“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说成“我们一起去郊外游玩”这样可能对孩子更有吸引力。还有就是整节课练习太少,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反思,自己觉得还有很多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多批评指正,多提宝贵的意见!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简短篇十五

讲了这么多年课,好象把复习课作为公开课来讲是第一次,复习课应怎么上呢?在新课程中,复习课还是对旧知识整理,使之更加逻辑和系统,仅仅是学生对一部分知识理解的深化和升华吗?突然间,好象有些找不到北了。请教了好多老师,好象别的地方也在搞这个,她们把复习课叫习题课,但是对于怎么上都没有一个定论。

“我们知道,复习课是最难上的一种课,是最能代表教师水平的课。我认为就知识整理知识,学生肯定收获不大,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认为设计的关键是要体现数学思想的一个高度,惯穿数学方法一条主线,构建数学知识的一个逻辑框架,具体操作可按下列步骤:

首先要确定好复习课的教学目的,其次要精心选择练习,第三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后再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能真正体现某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进行修正。

确定教学目的因为内容总是为目的服务的,对一节课而言,我们把教学目的缩小为一个教学目标来实现。没有明确目标的做题,学生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只能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精心选择习题习题千千万万,有难有易,就象散落的珍珠,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的类型,以及生源情况,围绕一个小主题,去精心筛选,然后再串成一条线,为主题服务。可以个个是简单题,可以是由易到难,也可以只由一个难题而展开。因此,我们要求数学教师胸中要有无数题,而且对每道题的结构了如指掌,落实到课上只有几道题的原因。

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复习课不只是为了提高解题能力而安排的,就题教题,永远也不会成为好老师。就题教题只能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厌烦情绪,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了!因此,在复习课中,要让学生自练、自得、自悟,教师只是不失时机的点评才是上策。要让学生自悟出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自得出解题技能。要实现上述目标,创造氛围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就很重要了。”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简短篇十六

由于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除法的含义以及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为了突破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我主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

1、注重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以及算理。

通过分一分、摆一摆、圈一圈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平均分”的直观认识。同时通过不同分物方式的对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是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的:一种是先确定份数再分,及“等分”;二种是先确定每份数是多少再分,即“包含”。分的方法不同,对应的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也是不同的,但是都是用除法解决。“包含”的问题其实也就是一年级学习的减去相同数的问题,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通过对比,从而让学生发现“除法是减法的简便运算”。因此,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获得充分的直观认识,是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拐杖”。教师教学时,要立足于除法概念本质的建立,学生也只有在理解了算理以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注重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

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注重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累充分的直观经验。通过摆一摆、分一分、拼一拼、圈一圈、填一填以及列除法算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使学生深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在教学问题解决时,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用除法解决相关问题的算理依据在哪里。

3、重视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深化学生对除法算理的理解。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学习除法单元的问题解决时,学生能快速列出除法算式,但是只要出现在其他单元的除法问题,有的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要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了。因此有的孩子就会加减乘除乱写一通,还有的孩子根据数字的大小来猜测使用什么方法解决。其实,说到底问题就在于学生分析数量间的关系时运算模型识别不敏锐,而该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四则运算意义的建构初期。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算理的描述,对孩子多追问“为什么?”。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从除法的意义教学开始,注重让学生完整表述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在进行问题解决教学中,重点突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领悟,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数量关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不断地进行追问以及“多元表征”的统一,让学生不止要做到“知其然”,还要做到“知其所以然”。

4、在问题解决教学中逐步向学生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5、以直观图示为桥梁,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前期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已经能够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因此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准确理解题意,将抽象的文字用直观的图示表示出来,便于学生看清楚数学信息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简短篇十七

学生在学习7–9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9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我于是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充分利用教学插图及教学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口决的编制学习过程中。

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一些特点,如小数在前面,大数在后面,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己编口诀。然后指名反馈。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用加法计算等一些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

这单元教学,我认为还有一个闪光的地方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历合作的愉快,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合作意识也增强了。当然也存在着不足,我认为我的评价语言过于苍白,针对性不强,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评价语言的运用,让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收获。

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送绕口令“数枣”、利用规律记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