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读《寻路中国》心得感悟感想(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6:36:37 页码:7
最新读《寻路中国》心得感悟感想(汇总8篇)
2023-11-11 16:36:37    小编:zdfb

感悟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成长和进步。感悟需要细腻的触觉和敏锐的洞察力,我们该如何培养这些能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著名作家及名人对于感悟的看法吧。

读《寻路中国》心得感悟感想篇一

如果说一两百年前中国在西方人眼里的典型形象是“停滞的帝国”,那么现在大概就趋于另一极端:一个不停快速变化的国度。悖论的是,可能由于生活在其中,或过于热爱速度,中国人自己对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的中国,有时看得还不如外国人清楚。

和他的前两本著作《江城》、《甲骨文》一样,彼得•海斯勒在《寻路中国》中贯彻了他一贯的观察中国的态度:接触最普通的中国人,从他们的变化和视角来体会和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大概也因此,这个精通汉语的美国记者的中文名字取得极其普通:何伟。他似乎有一种本能的平民取向,在他的中国故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名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对的,因为只有普通人的变化最能说明中国是否真的改变了,又是什么样的改变。

虽然他自嘲是“蹩脚的期刊记者”,但看来却是一个天生的社会人类学家——他的外国人身份和细腻的内心使他能够批判性地进行体验,敏感地觉察到一种异文化的特别之处,其中有许多是中国人自己太习以为常而不以为意的。中国农村地区将谷物晒在公路上(“用别人的轮胎完成脱粒工作是最简便的方法”)、司机们像赌气和比赛一样惊悚地在各种路段(即便是在弯道和隧道里)相互超车的习惯、“国际宾馆”在多数城镇都有……这些中国人早已习惯的现象,在他笔下都显示出一种异常、神奇和魔幻的色彩,有时让人啼笑皆非,但不能不承认,这确实是那个在不断动荡变化的中国真实的现实场景。在这里,现实就很魔幻。

这倒并不是基于肤浅恶俗的好奇心,也不是为了对浮躁和怪异的现象进行讥讽,他只是说明了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独有的特点:不同时代的观念并存在同一个人身上(一个经商成功的京郊农民,对孩子健康问题的反应,竟是把名字改掉);相互矛盾的现象彼此相邻;在看似没有任何变化的表面下事物却已发生了根本改变;很多事物似是而非,人们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却仿佛这根本天经地义。他不是为了谴责和嘲笑,他只是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这个动荡和浮躁的变迁过程中,人们常常必须同时过两种以上不同的生活,正如他所言:“有时候,他们似乎是本能地抓住了两个世界里最糟糕的东西:最糟糕的现代生活,最糟糕的传统观念。”于是整个社会展现出一种既快速前进,又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情景。

原因之一当然是变化太快,新事物在猛烈地推动和催迫着人们,因而出现了大量名实不符的脱节现象。在《江城》中他就意识到“所有一切都并非它看似的那个样子”,以至于他感觉“一切都充满不确定性,总会有踏空的危险”。十年后在《寻路中国》中他对此感受更深:“新发现差不多每天都有。其中最重要的发现,就是中国人普遍具有这种感觉:一切都在快速地变化着,没有几个人敢自夸自己的知识够用,人们随时都会面临新的情况,需要去琢磨透彻。”而一切都快速变化又形成了新的挑战,“总会有新的形势需要琢磨,人们来不及辨明方向。而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就因为他们先做后想。……长远计划没有任何意义:人们的目标就是有钱今天赚,有利今天获。不然,你就只有被下一次变革的浪潮淹没掉。”人们活得很有激情也很辛苦:“你会有种感觉,一群人正跟在后面,紧追不舍。”

这确实是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切都快速改变的结果,就是人们受一种强烈本能的驱使,不管怎样先干起来再说。虽然地图不断更新,但总是赶不上建设工程,“有时候,人们建设事物的速度,似乎比画出事物的速度还要快”——这是一个重要隐喻:制度和规则常常滞后于发展中的新事物,而人们也似乎越来越不在乎各种社会规范。于是,虽然公司聘用时任何地域歧视都是违法的,但现实中却公然存在,且时有发生。“打左灯,向右转”并不鲜见,而很多事都要打擦边球,其“最基本的真理就是,事后原谅比事前许可要简单得多”。

正因此,记录现代中国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多年来它那令人敬畏的摧枯拉朽速度已使许多事物和记忆化为尘土,一切瞬息万变,呈现出光怪陆离的景象。很难简单地说这是好是坏——或许是既好又坏。一方面它催迫着人们在急速调整中过一种动荡的生活,并造成了一种蔑视规范的无法无天;但另一方面,它却又显示出无穷的灵活性和惊人的活力。这两面同样令人感到可怕,但却是不同的“可怕”。

伴随着这种急于求成心态(说好听点是“分秒必争”的高效率)和惊人活力的,是一种直截了当的做事方式,它和还未文明化的前现代朴实心理结合在一起,时常体现为一种粗俗的坦率。在中国不同城市,他都很不习惯地体验到行人之间的身体接触:不断被人撞着、推着、挤着,人们甚至毫无歉意;但有时,他作为陌生人又受到毫不迟疑的欢迎。农村的风水先生会在别人的葬礼上乐呵呵地发给你一张带有27种工种的名片、招工时人们也毫无礼貌禁忌,常常极尽直白地随意根据兴致和偏见行事、而打工者也毫不避讳地谈论自己最讨厌的东西。在读这本书时,你能隐隐感觉到,作者实际上喜欢这种粗俗的坦率。

他也喜欢中国人面对压力的那种态度:即便在压力极为沉重的环境下,他们也不会失去常态。一如既往地,他表露出对那种生活的理解和同情,在京郊的三岔村生活的两年里,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房东家里的一员。在浙江丽水,在和路边杂技团聊过之后,“我已经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杂技团,怎么也无法再看一次他们的表演”,因为他体味到那粗劣的表演之后令人心酸的生活现实。

在这些地方,他已经不是一个神情冷淡、保持客观的外部观察者(“除了忠实记录外,那些与我无关”),而是一个对这一些有着自身关切的关联者(“那些与我有关”)。他关切那些正在消亡的村庄,想建立和农村的某种联系,也想思考中国的未来。正是这一点,使《寻路中国》不同于同样描述中国变化的鲍大可著《中国西部四十年》,反倒更像是对自己故乡变迁的关注。

同样是驾车穿越全国的记录,本书和比尔•布莱森《失落的大陆:美国小镇之旅》相比,反差也很明显:《寻路中国》尽管也不时显露出不动声色的幽默感,但却并非轻松俏皮的公路旅行散文,相反,其中关于三岔村选举的一段倒比社会学论文更具洞察力。与他本人早先所著的《江城》相比,《寻路中国》则显示出对中国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熟练的写作技巧,那时在他看来中国的现实生活还是“一堆无法沟通与理解的纷纭乱象”,而现在他已经是一个举重若轻的新中国通。

读《寻路中国》心得感悟感想篇二

6月22日下午,实小全校师生观看了《虎兄虎弟》这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两头小老虎兄弟在丧失母亲,离开父亲,分别一年多后在格斗场上成为敌人,又互相认出了对方,重新回到森林,找到了父亲,过着父子团聚的生活的故事。

看了《虎兄虎弟》,我心中感触极深。动物间的感情太深了,竟使两个生死对手一下子成了患难兄弟,使它们认出了对方是自己的亲人!以后,我再也不会伤害动物,去破坏它们的家庭了,它们也是有感情的。

我的感触不仅是动物感情,更重要的是生态环保。电影结束时出现这样一句话:目前,老虎已从100000多只减少到7000多只。

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它完完全全地反映了人类对待动物的罪行与罪恶。

亚洲象是温驯善良的庞然大物,可现在,在拥有960万平方千米面积的中国也己所剩无几。尽管大象己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行列,但丛林中,枪声依然频频响起。1994年,一伙非法盗猎组织猎杀了几头亚洲象,打伤了4头,迫使亚洲象群离开了这洒满同类鲜血的地方,迁移出境了,给人们留下了那滴着鲜血的惊叹号。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应该倡导绿色生活:不使用一次性筷;使用再生纸贺卡、明信片;杜绝猎捕野生动物;不随地乱扔垃圾、吐痰:少使用塑料袋等一切有利于环保的事。

读《寻路中国》心得感悟感想篇三

华裔美国女作家林留清怡在经历数年的中国美食大冒险后,集成了这样一本书——《servingthepeople》,繁体版直译成《味人民服務:從小麵攤到五星級餐館的奇妙歷程》,而简体版却似乎别有意味地译成《寻味中国》。不论是笔调还是跨文化观察方式,这本书无疑可作为何伟《寻路中国》的姊妹篇,无非前者从食物入手,后者开车游历体验,何伟是金发碧眼的美国人,而林留清怡却是黄皮肤黑眼睛的abc。

在这一点上,倒是跟何伟老婆张彤禾的立场更接近,她也来到中国,去结识东莞工厂的女孩,然后写了一本《打工女孩》。大家的都有个“中国根”,林的高明之处是并没有一味地去寻找那个虚幻的“根”。除了长相和偶尔和家人一起吃的山寨中国菜,别无任何联系,你不能要求一个土生土长在加州的女孩去怀着莫须有的乡愁。

比起张彤禾的拼命代入,林留清怡倒是大大方方地承认这一点,我并不是中国人,我的舌头、我待人处事和观察世界的方式都是美国的。这也许是为何比起《打工女孩》,《寻味中国》读起来更真诚有趣的原因。

因为对这片陌生故土上美食的好奇,她来到中国,从诡异的烹饪学校开始,又到山西面摊和“馅老满”饺子馆,甚至味精工厂的探访,接着到上海外滩的高档餐厅黄浦会实习,最后到寻找完美的小笼包的一趟扬州之旅结束。这几段经历涵盖了各个层次,里面出现了不少和她有过深交的人物:烹饪学校的王主任、面摊老板张师傅、上海美食评论家江礼旸、黄浦会的厨师小韩和老板梁子庚先生,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传奇经历,有想要去的地方,他们的表达就是浓缩了他们人生的一部分。

比如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的王主任对所有的事都是一股经验论,“做菜好比开车,学个套路而已,就那么简单”。

从农村出来北京打拼的张师傅阴差阳错成了厨师,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做自己老板,能够赚点钱寄回家。

报社记者出身的江老师是典型的上海式恃娇恃宠,被各路餐厅请吃饭写软文,这起初让作者感到反感,当她在中国待了那么多年后,好像扭转过来,“终于意识到我不能拿美国那一套道德标准来衡量这里的人和事”。一个收红包的美食评论家也许不是最专业的,但“我很欣赏他对食物和写作那股真挚的热情”。满腔正义感开始打折扣,这才是了解中国的开始。但至少她对自己是诚实的,直言不讳,“吃过的小笼包中,黄浦会的并不是最好的,虽然费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少了点什么。”忠于舌尖的直觉,这应该是美食热爱者最基本的素养,我们没法儿对食物说谎。

最喜欢的一节是写上海的“音餐厅”的,一间由日本老板开的创新上海菜馆,每晚由同一位厨师邓师傅烹制食物,老板像在日本一样于玄关迎接客人,属于比较亲民的街坊餐馆。邓师傅也是位传奇人物,少见地有着喝现磨咖啡的习惯,在德国波恩混过几年,回来后四处旅行,又在贵州的馆子里打过工,他做的菜不花哨,但是很踏实,让人安心。

林留清怡在这里引用了她认识的一位旅游杂志编辑说过的话,“最好的餐馆和最喜欢的餐馆压根就是两码事”,在这里,就是黄浦会和音餐厅,最好的餐馆可以作为体验,而最喜欢的餐馆才是最常想去的,高高在上的女神终究没有青梅竹马的那份放松自在。菜式简单、摆盘不那么精美,环境不那么精致优雅,这又有什么关系,好吃不就行了。

对于“地道”,作者这样写道:我在音餐厅领悟到,对于是否“地道”的看法是相对的,我人在上海,吃着上海厨师做的上海菜,但有些人却认为这不是地道的上海菜。大家口口声声说“地道”二字时,并没有考虑到食物也是与时俱进,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食物反映了起源地,而起源地本身也在变化。

这也是自己在很多地方吃东西时感到的疑惑,究竟什么是正宗,究竟为什么非要追求正宗?好吃不就行了么。何况上海菜本身就是个暧昧的概念,是本帮菜呢,还是殖民时期融合各大风味的菜系,还是新派创意菜?谁也没法儿给个定论。当年的名厨梁子庚渐渐变成了个生意人,林留清怡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他难得下一次厨,而且有回把鸡丁炒糊了。很多产业化的餐馆最后都会变成这样,失掉了些许风味,只有严格把控质量的食物。

《寻味中国》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要忠于自己并且勇敢地说出喜欢或不喜欢,即使对方是从未获得过差评的顶级餐厅,还是油迹斑斑的路边小吃店,我们都可以有自己喜欢的理由。

读《寻路中国》心得感悟感想篇四

我的祖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中国,她养育中华儿女度过了五千多年的岁月,承载着我们无数的成长与梦想。她像一座黑夜中的灯塔,无数次在迷雾与黑暗中为我们照亮着前进的道路,她像一颗明珠,像地平线上初生的太阳,我在她的呵护下成长,她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深的根。关于祖国发展变化70年的心得感悟,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祖国70年心得感悟【1】。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对未来的向往,从新中国建立伊始,70年的披荆斩棘,70年的风雨兼程,从此中国走上了自己的开挂人生。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如今在国际舞台上华丽转身,展现自身的大国风采,孕育厚积薄发的力量。

回望过去70载,我们努力创造一个个奇迹,成就一滴一点的辉煌。两弹的成功爆破飘起的蘑菇云,意味着我们不再任人宰割;量子通信在星空中守望,意味着我们跃升科技的领跑者;深海勇士号下至海洋最深处,意味着我们终于可以畅游深海,保卫海上家园……我们终于可以实现“上至九天揽月,下至五洋捉鳖”的科技强国梦。

不仅如此,我们一雪前耻。把港澳拥护祖国母亲的怀抱;成功申入世贸的艰辛,到主动发起“一带一路”项目的倡议,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洪流,成为时代的领跑者;曾经抗美援朝的血肉拼搏,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副武装,坚定信念把国民带回家。我们不再忍气吞声,我们不再被动的驱使前行。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肩负祖国伟大复兴的责任,开辟出祖国的一片新天地。

当然,祖国的强大越来越成为我们坚强的后盾,但在这个和平与动荡并存的时代,我们依旧要时刻秉承着忧患意识,时刻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屠杀30万生灵的残暴行径还历历在目,日本却有否认历史,回避历史的妄想与嫌疑;全球化的浪潮还在向前推进,却依旧有“贸易保护”“逆全球化”的逆浪阻挡。因此,我们既要好好的把握发展的机遇,也要始终保持着忧患意识,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忧患中生存,国家才能迎接挑战,并不断克服磨练变得更加强大。

我们一路走来,前方的路还依旧漫长。但过去不意味着过去,我们依旧要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继承70年的中国精神,展望未来,迎接未来的风风雨雨。

祖国70年心得感悟【2】。

我的祖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中国,她养育中华儿女度过了五千多年的岁月,承载着我们无数的成长与梦想。她像一座黑夜中的灯塔,无数次在迷雾与黑暗中为我们照亮着前进的道路,她像一颗明珠,像地平线上初生的太阳,我在她的呵护下成长,她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深的根。

我的祖国拥有着无比灿烂的文化,仓颉创造的那一个个方块字中蕴含了多少奥秘。古往今来,无数伟人用他们的心血浇灌,使这方方正正的字体中开出绚烂的花,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果实。唐诗,宋词,它们有时似一位婉约的江南少女,字里行间透露着“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优柔,有时又似一位潇洒飘逸的少侠行客,只言片语便流露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旷达。

这些年来,祖国人才济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在祖国最危险的一刻勇敢地站了出来,带领人民渡过艰难,开。

创新。

的天地。为挽救沦陷在黑暗与迷雾中的中华民族,多少英雄挺身而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拼死为祖国奋斗。黄河边上的硝烟仿佛已随着时间之水的流淌随风而逝,惨痛的历史也仿佛已经悄悄离我们远去。但是,从战争开始的屈辱时光,那段沦为砧板鱼肉的日子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不屈,也是永远不能忘怀的惨痛教训。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悲伤、冲洗不去的血的教训,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愿望、富国强民和睦友邦的祝愿。于是中国开始奋进,开始变强,不再成为别人可随意宰割的玩物。

祖国的科技越来越发达,“神州5号”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送宇航员去太空的国家。继“神州5号”之后,“神州6号”、“神州7号”相继发射成功。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多么豪迈的诗句!我们都做到了,神七、奥运,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人认为中国办不到的奇迹。

伴随着经济壮大国力渐强,曾经终日忙于温饱的中国人民不仅生活进入了富足,而且开始享受更多的进步的快乐。一缕微风掠过大河翻涌的浪涛,激荡在长城内外;一抹卷云舒卷五岳的崔嵬和天山的壮丽,濡染于大江南北;一曲赞歌穿越千年的尘封和岁月的沧桑,抒写着历史的沉重。但它的新生已悄然来到,每一天,阳光从东方的地平线展露微笑,国旗升起。阳光与五星同色,朝霞与国旗争晖。在庄严的国歌声中,跳跃着历史与岁月永恒的箴言和愿望。舞动着的国旗在红霞的漫染下,永远美丽,永远自豪。那么美丽,那么骄傲。

中国,正以龙的姿态腾飞,在与世界同行的道路上,我真心地祝愿它,愿它越飞越高,与日月同辉,像太阳一样永存,像恒星一样闪亮。奔腾的江河翻卷起晶莹的浪花,万里草原回荡着不去的马头琴声。这是一条神奇的东方巨龙,它的名字——叫中国。

祖国70年心得感悟【3】。

祖国,您变了,您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贫穷和脆弱,您正不断走向繁荣与昌盛。

祖国,您变了,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交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您的变化,我们有着深深的挂念与感激。

起先,我们家乡十分穷困,有的全家老小都住在一间房子里,家具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床、桌子以及凳子,真可谓是家徒四壁啊!而现如今,好多家庭都住上了大房子:三室一厅,三室二厅,甚至是几栋别墅。里面的家具更是一应俱全:书架、衣柜、茶几,更有华丽的灯饰,豪华的地板,飘逸的窗帘……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家变得更美丽、温馨。

祖国,您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温暖,还为我们提供了便捷。

现如今,告别了泥泞小路,告别了辛苦的“11路”,平整的柏油公路随处可见。大街小巷上车来车往,既方便,又快捷,能够为我们节省许多体力和时间。我们借着平稳、快速的交通工具,犹如一支利箭行驶在旅途中,行驶在日新月异的人生轨道上。

另外,还有电话、手机,还有电视、网络,您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便捷交通。

祖国,您犹如我们的母亲,为我们提供温暖的拥抱,为我们创造方便、快捷的条件,作为您的孩子,我要报答您!

我决定以后努力学习,去海外留学,等到我学成归来的那一天,就是我报答你的那一天!

祖国70年心得感悟【4】。

建国七十周年了,这七十年里新中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的眼睛就像一台摄像机。爷爷生活在农村,他的眼睛摄下的是农村的变化。爷爷说,新中国成立时他刚好十岁,正是记事的时候。他向我讲述了他摄下的农村衣、食、住、行的变化。

爷爷说,他小时候在冬天里没有被冻着那就是有福气的家庭,一件破棉袄补了又补,他自己一共穿了十五年都没有舍得扔掉。现在的农村孩子可享福了,冬天有毛衣还有羽绒服。不仅是为了穿暖和,更多的是换着穿为了漂亮、好看。说到这爷爷还自豪的看看自己的衣服。

爷爷小的时候经常饿着肚皮,连走路都走不动,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找青草放在嘴里咀嚼来充饥,难得吃上一顿南瓜粥,就像永远吃不饱。现在的农村孩子,不仅吃的饱,还要吃的好,每天换着吃说是为了考虑到营养素,还要吃水果、喝牛奶。

说起住的,爷爷更是乐开了嘴。他说,以前住草房,没有电灯,到了晚上,农村是黑压压的一片,夏天特别的热,蚊子成群结队地在身边飞着,一伸手,不用看也能抓住几只。那时想,要是能够住“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房子,该有多好,那可是城市里的人生活。现在的农村,电视、冰箱、空调几乎城市里人有的电器都有,还有的农村大学生有了电脑。农村人自己建造的楼上楼下,加上现代的电器,那住的多舒适呀!

爷爷说累了,端起身边的一个紫砂茶壶,倒上一杯茶,咂了一口,品了品,自信地说,要不是超过七十岁,规定不准学驾照,我一定要学会驾驶,然后买一辆小汽车,现在农村人也能买得起汽车了,以前,买一辆自行车,那是人人都羡慕的事。不光是车子,农村的道路,也好了,以前都是土路,到了雨天,凝泥难行。现在都是水泥路,到晚上还有路灯。

说了以上这些,爷爷摸着胡须,深深叹息,然后,幸福地说“还是共产党好,建立新中国,又领导改革开放,让中国的农村是翻天覆地地变化,我们现在享受共产党的福。”

祖国70年心得感悟【5】。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中国!我们是新世纪的文明开括者,我们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少年!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滋养了整片神州大地,我们都深深地爱着祖国。黄色的皮肤烙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1949年10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了。饱受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立起来,以一个泱泱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那是全中国人民最大的荣耀!光辉岁月弹指之间,今年10月1日,我们又将迎来祖国母亲69岁的生日,一个举国欢庆的重大节日!

历经重重磨难,古老的万里长城依然挺立着不屈的胸膛,咆哮奔腾的黄河长江依旧翻滚着咕咕的浪花,天安门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依旧鲜艳得耀眼夺目,萦绕着阵阵书香的教室里童稚的孩子们朗朗的诵读着:“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漫无边际的草原上不再弥漫着枪炮的滚滚硝烟,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不再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和平的歌声唱响了整片神州大地!中国已经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越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无数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为新中国的繁荣昌盛谱写了一段又一段的伟大篇章!

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里这样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祖国未来的重担在我们青少年一代的肩上,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新时代的少年,都肩负着建设祖国的远大重任。弘扬爱国之心,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刻苦学习,是我们作为新一代青少年的必备品质!

让我们秉承着革命先烈精忠报国的赤子雄心,让我们承载着文人墨客名垂青史的奋笔疾书,让我们肩负着创建更辉煌祖国的重任!努力拼搏吧!弘扬爱国之心,树立青春之志!做个有用的中国人!

建国70年来的变化和影响。

读《寻路中国》心得感悟感想篇五

《寻路中国》的书名与副标题(“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十分迷惑人,我将之当作旅游散文买下来,沏好咖啡,将阳光迎进屋内,打算惬意地欣赏一番,然而只翻两页,看到作者何伟把机动车驾驶员理论考试题抄出来的时候,我兴奋而尴尬地笑了,我自己考驾照时也背过、考过。大部分题目匪夷所思地体现出形式主义的精髓。譬如书中提到的一题:如果别的驾驶员停车向你问路,你应该:a)不告诉对方。b)耐心细致地予以回答。c)给他指一条错误的道路。

继续读下去,当何伟将中国驾驶员的各种鸣笛方式归纳为“负责传导驾驶员的本能反应”的神经学语义系统时,我哈哈大笑。

这一段是如此写:一下短促的“毕”声,用以引起注意。连续两声“毕-毕”表示愤怒。如果是一阵特别悠长的“毕————”声,那代表着驾驶员遇到交通拥堵了,他已经没有边缝可钻,正巴不得路上所有的人和车统统消失。如果有“毕————————”声回应,说明他们动弹不得。另有一种略带口吃的“—毕—……—毕—”声,代表着驾驶员除了痛苦就再无别的感觉。还有一种事后才摁一下的“——毕”声,这一般是新手们的做法,他们通常反应迟缓,还没来得及摁喇叭,刚出现的状况就已经自行化解。

我即刻知道,这本书的内容将是比旅游散文深刻数倍的事,而这种深刻,也将从这些无意义、甚至好笑的碎片中整合出来。《寻路中国》最终能够勾勒出中国这十年发展的一条脉络,功劳几乎全要归功于类似的琐碎细节。譬如这套“喇叭语义系统”,好像是作者随意的观察与幽默的表达,但它与书中的内容暗地里有广泛地联系——中国汽车爆炸性的增长过程与城市道路建设的无能为力导致了拥堵时的喇叭声,在这场增长跃进中,有国民收入增加后的自觉意识,也有政府刻意的刺激。国外汽车公司从八十年代的无所适从,到新千年慨叹“钱太好挣了”;国内类似奇瑞的公司,从购买国外过时发动机生产线起家,依靠“抄写”设计制造廉价国产汽车并以此获得巨额财富。

在书中第二部“村庄”中,何伟以他观察到的各种生活细节描述了一个京郊农民魏子淇的生活轨迹。魏子淇一家从贫困到小康,原因之一便是汽车年代的到来,城里人将驾车郊游作为时兴的生活方式去追随,魏子淇改造了自家的屋子,使之成为一处“农家乐”,提供农家菜和住宿,他在几年内便获得了比以前种地多几倍的收入,而他在有钱之后,终于也要买一辆车以作为自己的地位标识。

与汽车问题紧密相关的是道路问题。作者何伟写本书第一部分“城墙”时,租了一辆本应是越野之用然而却设计成“cityspecial”的切诺基7250,顺着长城遗迹,经国道、省道、乡间小道这些非高速路从北京一路向西驶去。第二部“村庄”,何伟则见证了乡村道路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些路几乎全为了将城里人引入乡村,并带来经济繁荣。第三部“工厂”里,何伟开始描述高速公路全面铺开的年代,他顺着浙江的高速公路一路开过去,路旁布满了各类工厂,而他采访的其中一间胸罩调节环厂,正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标本,他笔下那些鲜活的老板、中层技术工人、刚刚出来找工作的未成年女工,撑起了这些经济体。

看《寻路中国》时,我沉迷于作者笔下那些中国人、那些最底层人民这十年迅速流变的生活状态,并未注意到“道路”在书中的脉络。掩上书,作者驾车行驶的那些道路开始在脑海中清晰起来。这些仿佛巨型魔术一样铺设出来的城市道路、乡间公路、高速路,将亿万中国人带到不同的地方,将农民的土地与老式生活状态彻底瓦解。这些道路建设的伟岸成绩,由专政者在发展压制一切的观念下,花费巨额资金刺激出来,击垮了中国本来存在的一切其他观念。而中国就是这样继续向前,继续“在路上”。如此一看,书名“countrydriving”真不能再贴切了。

极可贵的,本书作者没有武断地将中国整体的险恶发展状态怪罪到任何人头上,他也没有怪罪中国政府。他在具体的生活中发现,如今的可怕状态很难说有一个具体实在的魔怪在作祟,或者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魔怪的组成部分。

“村庄”的故事中,魏子淇起初说自己对政治不感兴趣,他在一开始也的确如任何一个勤恳的农民,勉力经营自己的生活,后来他主动入了党,参与村级政府的议事,因为他知道这个身份会为他的农家乐经营带来实际的好处,他有村委会的支持,于是从银行贷到款扩大经营。“工厂”的故事里,那些温州老板们与官员们在拉关系上的互动,全部主动得没有一丝抱怨,而中华香烟和茅台酒这些礼品的流转,代替现金成为关系结构中的硬通货币。“工厂”这一部分中,何伟还提到了一个希望找到外国媒体曝光不公的生意人,他与一些镇民一样,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而被迫搬迁,却没有得到公平的补偿,他相信那个大坝的融资有严重的问题,并与政府做着斗争,但同时他作为一个地板砖销售商,又在搬迁新镇的工地里做生意并获得利益。

何伟没有批判他,因为他相信这至少是国人弄清真相与基本问题的起点,而解决问题的动力正是经济。他清晰地指出:“中国需要发展到某个点上,让中产阶级和上层人士都感觉到,这样的体系对他们获得成功已经形成了障碍。不过,这种情形还没有发生,即使在高速公路出口的小城镇里也没有发生,因为他们仅凭着卖几块地板砖也能赚到大钱。”

也就是说,人们既觉得不满而抗议,但他们又能想尽办法绕过障碍获得丰厚的利益,所以没有人真的想为真正的改革做些什么,而是在现有的恶魔般的体系内继续钻营着。这种矛盾的漩涡处处可见,譬如造成“喇叭语义系统”的原因——城里人他们一方面振振有词地辩论应该如何行车更文明,另一方面上了路就和别人一样刁钻地冲撞,理由当然充分得很:不野蛮一点,在城里是开不走车的,而野蛮地将车开起来,也是一种胜利。

或者人们一方面痛骂政府,另一方面自发地组成了国考的大军。又或者一方面做一个口头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另一方面以这种名声博取良好的生活条件。这些情形,为数众多,千篇一律,司空见惯。这种矛盾漩涡令我们失去了洁身自好的可能,毕竟,连出家的地方也都一片乌烟瘴气,和尚一边念经,一边收着香火钱来办公司。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何伟带来的新闻写作方法。他像魔术师一样把自己观察到的种种细节粘合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担忧、却并非漆黑一片的中国图景,最重要的是,我看得到有生命力的人。我一度想,是否因为他是个外国人,未曾卷入国人的真生活,才得以如此客观地描述我们的当下。但似乎又并非如此,像《南方周末》、《新世纪周刊》、《凤凰周刊》等等做深度报道的报刊,也都尽量以详尽的调查,将许多问题揭露与展示出来。但他们的文章缺乏令人感动的魔力,不是将细节堆叠得毫无生命力,就是观点并非从细节中来、而将细节强行纳入预设的观点中。我看完他们的报道,总是看得到问题,看不到人。现在国中即便是最好的新闻报道,也还缺乏对具体的人的关怀,太注重对不公事件与观点的关怀。

正是何伟描述的这些生动的人,让我觉得我可以更加不相信《新闻联播》,但我也确认了另一样早就在警惕的问题,即我也不能全然相信门户网站的新闻全面负面化。这种负面新闻的排列在当下有令执政者警醒的意义,这些网络编辑们努力地让我们看到官媒之外的真相,这是极可贵的。在官媒把持主要传播渠道的时候,这些门户网站的斗争是抵抗1984状态最有力的武器。

而我们自身要做的是,避免每天早晨起床看到这些新闻就觉得自己深陷于一个恶毒的世界。这会让我们忘记了真正经历的生活,忘记去体察事情运行的真正缘由。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忘记我们自己乃是造成这个恶毒世界的一份子。

我们有必要在《寻路中国》的细致观察中对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家做一次重新的考量。我仿佛第一次得知我并不是在一片漆黑中行走,而是看清了一些无可救药的肌理,又看到一些被治愈的可能性。也许最好的状态就是,叫嚣者继续叫嚣,愤怒者继续愤怒,反抗者继续反抗,探路者继续探路。我们需要喧嚣的声音,而每一个生活者,必须在喧嚣中心的宁静地带继续生活。

读《寻路中国》心得感悟感想篇六

华裔美国女作家林留清怡在经历数年的中国美食大冒险后,集成了这样一本书——《servingthepeople》,繁体版直译成《味人民服務:從小麵攤到五星級餐館的奇妙歷程》,而简体版却似乎别有意味地译成《寻味中国》。不论是笔调还是跨文化观察方式,这本书无疑可作为何伟《寻路中国》的姊妹篇,无非前者从食物入手,后者开车游历体验,何伟是金发碧眼的美国人,而林留清怡却是黄皮肤黑眼睛的abc。

在这一点上,倒是跟何伟老婆张彤禾的立场更接近,她也来到中国,去结识东莞工厂的女孩,然后写了一本《打工女孩》。大家的都有个“中国根”,林的高明之处是并没有一味地去寻找那个虚幻的“根”。除了长相和偶尔和家人一起吃的山寨中国菜,别无任何联系,你不能要求一个土生土长在加州的女孩去怀着莫须有的乡愁。

比起张彤禾的拼命代入,林留清怡倒是大大方方地承认这一点,我并不是中国人,我的舌头、我待人处事和观察世界的方式都是美国的。这也许是为何比起《打工女孩》,《寻味中国》读起来更真诚有趣的原因。

因为对这片陌生故土上美食的好奇,她来到中国,从诡异的烹饪学校开始,又到山西面摊和“馅老满”饺子馆,甚至味精工厂的探访,接着到上海外滩的高档餐厅黄浦会实习,最后到寻找完美的小笼包的一趟扬州之旅结束。这几段经历涵盖了各个层次,里面出现了不少和她有过深交的人物:烹饪学校的王主任、面摊老板张师傅、上海美食评论家江礼旸、黄浦会的厨师小韩和老板梁子庚先生,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传奇经历,有想要去的地方,他们的表达就是浓缩了他们人生的一部分。

比如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的王主任对所有的事都是一股经验论,“做菜好比开车,学个套路而已,就那么简单”。

从农村出来北京打拼的张师傅阴差阳错成了厨师,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做自己老板,能够赚点钱寄回家。

报社记者出身的江老师是典型的上海式恃娇恃宠,被各路餐厅请吃饭写软文,这起初让作者感到反感,当她在中国待了那么多年后,好像扭转过来,“终于意识到我不能拿美国那一套道德标准来衡量这里的人和事”。一个收红包的美食评论家也许不是最专业的,但“我很欣赏他对食物和写作那股真挚的热情”。满腔正义感开始打折扣,这才是了解中国的开始。但至少她对自己是诚实的,直言不讳,“吃过的小笼包中,黄浦会的并不是最好的,虽然费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少了点什么。”忠于舌尖的直觉,这应该是美食热爱者最基本的素养,我们没法儿对食物说谎。

最喜欢的一节是写上海的“音餐厅”的,一间由日本老板开的创新上海菜馆,每晚由同一位厨师邓师傅烹制食物,老板像在日本一样于玄关迎接客人,属于比较亲民的街坊餐馆。邓师傅也是位传奇人物,少见地有着喝现磨咖啡的习惯,在德国波恩混过几年,回来后四处旅行,又在贵州的馆子里打过工,他做的菜不花哨,但是很踏实,让人安心。

林留清怡在这里引用了她认识的一位旅游杂志编辑说过的话,“最好的餐馆和最喜欢的餐馆压根就是两码事”,在这里,就是黄浦会和音餐厅,最好的餐馆可以作为体验,而最喜欢的餐馆才是最常想去的,高高在上的女神终究没有青梅竹马的那份放松自在。菜式简单、摆盘不那么精美,环境不那么精致优雅,这又有什么关系,好吃不就行了。

对于“地道”,作者这样写道:我在音餐厅领悟到,对于是否“地道”的看法是相对的,我人在上海,吃着上海厨师做的上海菜,但有些人却认为这不是地道的上海菜。大家口口声声说“地道”二字时,并没有考虑到食物也是与时俱进,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食物反映了起源地,而起源地本身也在变化。

这也是自己在很多地方吃东西时感到的疑惑,究竟什么是正宗,究竟为什么非要追求正宗?好吃不就行了么。何况上海菜本身就是个暧昧的概念,是本帮菜呢,还是殖民时期融合各大风味的菜系,还是新派创意菜?谁也没法儿给个定论。当年的名厨梁子庚渐渐变成了个生意人,林留清怡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他难得下一次厨,而且有回把鸡丁炒糊了。很多产业化的餐馆最后都会变成这样,失掉了些许风味,只有严格把控质量的食物。

《寻味中国》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要忠于自己并且勇敢地说出喜欢或不喜欢,即使对方是从未获得过差评的顶级餐厅,还是油迹斑斑的路边小吃店,我们都可以有自己喜欢的理由。

如果说一两百年前中国在西方人眼里的典型形象是“停滞的帝国”,那么现在大概就趋于另一极端:一个不停快速变化的国度。悖论的是,可能由于生活在其中,或过于热爱速度,中国人自己对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的中国,有时看得还不如外国人清楚。

和他的前两本著作《江城》、《甲骨文》一样,彼得•海斯勒在《寻路中国》中贯彻了他一贯的观察中国的态度:接触最普通的中国人,从他们的变化和视角来体会和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大概也因此,这个精通汉语的美国记者的中文名字取得极其普通:何伟。他似乎有一种本能的平民取向,在他的中国故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名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对的,因为只有普通人的变化最能说明中国是否真的改变了,又是什么样的改变。

虽然他自嘲是“蹩脚的期刊记者”,但看来却是一个天生的社会人类学家——他的外国人身份和细腻的内心使他能够批判性地进行体验,敏感地觉察到一种异文化的特别之处,其中有许多是中国人自己太习以为常而不以为意的。中国农村地区将谷物晒在公路上(“用别人的轮胎完成脱粒工作是最简便的方法”)、司机们像赌气和比赛一样惊悚地在各种路段(即便是在弯道和隧道里)相互超车的习惯、“国际宾馆”在多数城镇都有……这些中国人早已习惯的现象,在他笔下都显示出一种异常、神奇和魔幻的色彩,有时让人啼笑皆非,但不能不承认,这确实是那个在不断动荡变化的中国真实的现实场景。在这里,现实就很魔幻。

这倒并不是基于肤浅恶俗的好奇心,也不是为了对浮躁和怪异的现象进行讥讽,他只是说明了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独有的特点:不同时代的观念并存在同一个人身上(一个经商成功的京郊农民,对孩子健康问题的反应,竟是把名字改掉);相互矛盾的现象彼此相邻;在看似没有任何变化的表面下事物却已发生了根本改变;很多事物似是而非,人们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却仿佛这根本天经地义。他不是为了谴责和嘲笑,他只是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这个动荡和浮躁的变迁过程中,人们常常必须同时过两种以上不同的生活,正如他所言:“有时候,他们似乎是本能地抓住了两个世界里最糟糕的东西:最糟糕的现代生活,最糟糕的传统观念。”于是整个社会展现出一种既快速前进,又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情景。

原因之一当然是变化太快,新事物在猛烈地推动和催迫着人们,因而出现了大量名实不符的脱节现象。在《江城》中他就意识到“所有一切都并非它看似的那个样子”,以至于他感觉“一切都充满不确定性,总会有踏空的危险”。十年后在《寻路中国》中他对此感受更深:“新发现差不多每天都有。其中最重要的发现,就是中国人普遍具有这种感觉:一切都在快速地变化着,没有几个人敢自夸自己的知识够用,人们随时都会面临新的情况,需要去琢磨透彻。”而一切都快速变化又形成了新的挑战,“总会有新的形势需要琢磨,人们来不及辨明方向。而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就因为他们先做后想。……长远计划没有任何意义:人们的目标就是有钱今天赚,有利今天获。不然,你就只有被下一次变革的浪潮淹没掉。”人们活得很有激情也很辛苦:“你会有种感觉,一群人正跟在后面,紧追不舍。”

这确实是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切都快速改变的结果,就是人们受一种强烈本能的驱使,不管怎样先干起来再说。虽然地图不断更新,但总是赶不上建设工程,“有时候,人们建设事物的速度,似乎比画出事物的速度还要快”——这是一个重要隐喻:制度和规则常常滞后于发展中的新事物,而人们也似乎越来越不在乎各种社会规范。于是,虽然公司聘用时任何地域歧视都是违法的,但现实中却公然存在,且时有发生。“打左灯,向右转”并不鲜见,而很多事都要打擦边球,其“最基本的真理就是,事后原谅比事前许可要简单得多”。

正因此,记录现代中国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多年来它那令人敬畏的摧枯拉朽速度已使许多事物和记忆化为尘土,一切瞬息万变,呈现出光怪陆离的景象。很难简单地说这是好是坏——或许是既好又坏。一方面它催迫着人们在急速调整中过一种动荡的生活,并造成了一种蔑视规范的无法无天;但另一方面,它却又显示出无穷的灵活性和惊人的活力。这两面同样令人感到可怕,但却是不同的“可怕”。

伴随着这种急于求成心态(说好听点是“分秒必争”的高效率)和惊人活力的,是一种直截了当的做事方式,它和还未文明化的前现代朴实心理结合在一起,时常体现为一种粗俗的坦率。在中国不同城市,他都很不习惯地体验到行人之间的身体接触:不断被人撞着、推着、挤着,人们甚至毫无歉意;但有时,他作为陌生人又受到毫不迟疑的欢迎。农村的风水先生会在别人的葬礼上乐呵呵地发给你一张带有27种工种的名片、招工时人们也毫无礼貌禁忌,常常极尽直白地随意根据兴致和偏见行事、而打工者也毫不避讳地谈论自己最讨厌的东西。在读这本书时,你能隐隐感觉到,作者实际上喜欢这种粗俗的坦率。

他也喜欢中国人面对压力的那种态度:即便在压力极为沉重的环境下,他们也不会失去常态。一如既往地,他表露出对那种生活的理解和同情,在京郊的三岔村生活的两年里,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房东家里的一员。在浙江丽水,在和路边杂技团聊过之后,“我已经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杂技团,怎么也无法再看一次他们的表演”,因为他体味到那粗劣的表演之后令人心酸的生活现实。

在这些地方,他已经不是一个神情冷淡、保持客观的外部观察者(“除了忠实记录外,那些与我无关”),而是一个对这一些有着自身关切的关联者(“那些与我有关”)。他关切那些正在消亡的村庄,想建立和农村的某种联系,也想思考中国的未来。正是这一点,使《寻路中国》不同于同样描述中国变化的鲍大可著《中国西部四十年》,反倒更像是对自己故乡变迁的关注。

同样是驾车穿越全国的记录,本书和比尔•布莱森《失落的大陆:美国小镇之旅》相比,反差也很明显:《寻路中国》尽管也不时显露出不动声色的幽默感,但却并非轻松俏皮的公路旅行。

散文。

相反其中关于三岔村选举的一段倒比社会学论文更具洞察力。与他本人早先所著的《江城》相比《寻路中国》则显示出对中国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熟练的写作技巧那时在他看来中国的现实生活还是“一堆无法沟通与理解的纷纭乱象”而现在他已经是一个举重若轻的新中国通。

《寻路中国》的书名与副标题(“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十分迷惑人,我将之当作旅游散文买下来,沏好咖啡,将阳光迎进屋内,打算惬意地欣赏一番,然而只翻两页,看到作者何伟把机动车驾驶员理论考试题抄出来的时候,我兴奋而尴尬地笑了,我自己考驾照时也背过、考过。大部分题目匪夷所思地体现出形式主义的精髓。譬如书中提到的一题:如果别的驾驶员停车向你问路,你应该:a)不告诉对方。b)耐心细致地予以回答。c)给他指一条错误的道路。

继续读下去,当何伟将中国驾驶员的各种鸣笛方式归纳为“负责传导驾驶员的本能反应”的神经学语义系统时,我哈哈大笑。

这一段是如此写:一下短促的“毕”声,用以引起注意。连续两声“毕-毕”表示愤怒。如果是一阵特别悠长的“毕————”声,那代表着驾驶员遇到交通拥堵了,他已经没有边缝可钻,正巴不得路上所有的人和车统统消失。如果有“毕————————”声回应,说明他们动弹不得。另有一种略带口吃的“—毕—……—毕—”声,代表着驾驶员除了痛苦就再无别的感觉。还有一种事后才摁一下的“——毕”声,这一般是新手们的做法,他们通常反应迟缓,还没来得及摁喇叭,刚出现的状况就已经自行化解。

我即刻知道,这本书的内容将是比旅游散文深刻数倍的事,而这种深刻,也将从这些无意义、甚至好笑的碎片中整合出来。《寻路中国》最终能够勾勒出中国这十年发展的一条脉络,功劳几乎全要归功于类似的琐碎细节。譬如这套“喇叭语义系统”,好像是作者随意的观察与幽默的表达,但它与书中的内容暗地里有广泛地联系——中国汽车爆炸性的增长过程与城市道路建设的无能为力导致了拥堵时的喇叭声,在这场增长跃进中,有国民收入增加后的自觉意识,也有政府刻意的刺激。国外汽车公司从八十年代的无所适从,到新千年慨叹“钱太好挣了”;国内类似奇瑞的公司,从购买国外过时发动机生产线起家,依靠“抄写”设计制造廉价国产汽车并以此获得巨额财富。

在书中第二部“村庄”中,何伟以他观察到的各种生活细节描述了一个京郊农民魏子淇的生活轨迹。魏子淇一家从贫困到小康,原因之一便是汽车年代的到来,城里人将驾车郊游作为时兴的生活方式去追随,魏子淇改造了自家的屋子,使之成为一处“农家乐”,提供农家菜和住宿,他在几年内便获得了比以前种地多几倍的收入,而他在有钱之后,终于也要买一辆车以作为自己的地位标识。

与汽车问题紧密相关的是道路问题。作者何伟写本书第一部分“城墙”时,租了一辆本应是越野之用然而却设计成“cityspecial”的切诺基7250,顺着长城遗迹,经国道、省道、乡间小道这些非高速路从北京一路向西驶去。第二部“村庄”,何伟则见证了乡村道路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些路几乎全为了将城里人引入乡村,并带来经济繁荣。第三部“工厂”里,何伟开始描述高速公路全面铺开的年代,他顺着浙江的高速公路一路开过去,路旁布满了各类工厂,而他采访的其中一间胸罩调节环厂,正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标本,他笔下那些鲜活的老板、中层技术工人、刚刚出来找工作的未成年女工,撑起了这些经济体。

看《寻路中国》时,我沉迷于作者笔下那些中国人、那些最底层人民这十年迅速流变的生活状态,并未注意到“道路”在书中的脉络。掩上书,作者驾车行驶的那些道路开始在脑海中清晰起来。这些仿佛巨型魔术一样铺设出来的城市道路、乡间公路、高速路,将亿万中国人带到不同的地方,将农民的土地与老式生活状态彻底瓦解。这些道路建设的伟岸成绩,由专政者在发展压制一切的观念下,花费巨额资金刺激出来,击垮了中国本来存在的一切其他观念。而中国就是这样继续向前,继续“在路上”。如此一看,书名“countrydriving”真不能再贴切了。

极可贵的,本书作者没有武断地将中国整体的险恶发展状态怪罪到任何人头上,他也没有怪罪中国政府。他在具体的生活中发现,如今的可怕状态很难说有一个具体实在的魔怪在作祟,或者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魔怪的组成部分。

“村庄”的故事中,魏子淇起初说自己对政治不感兴趣,他在一开始也的确如任何一个勤恳的农民,勉力经营自己的生活,后来他主动入了党,参与村级政府的议事,因为他知道这个身份会为他的农家乐经营带来实际的好处,他有村委会的支持,于是从银行贷到款扩大经营。“工厂”的故事里,那些温州老板们与官员们在拉关系上的互动,全部主动得没有一丝抱怨,而中华香烟和茅台酒这些礼品的流转,代替现金成为关系结构中的硬通货币。“工厂”这一部分中,何伟还提到了一个希望找到外国媒体曝光不公的生意人,他与一些镇民一样,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而被迫搬迁,却没有得到公平的补偿,他相信那个大坝的融资有严重的问题,并与政府做着斗争,但同时他作为一个地板砖销售商,又在搬迁新镇的工地里做生意并获得利益。

何伟没有批判他,因为他相信这至少是国人弄清真相与基本问题的起点,而解决问题的动力正是经济。他清晰地指出:“中国需要发展到某个点上,让中产阶级和上层人士都感觉到,这样的体系对他们获得成功已经形成了障碍。不过,这种情形还没有发生,即使在高速公路出口的小城镇里也没有发生,因为他们仅凭着卖几块地板砖也能赚到大钱。”

也就是说,人们既觉得不满而抗议,但他们又能想尽办法绕过障碍获得丰厚的利益,所以没有人真的想为真正的改革做些什么,而是在现有的恶魔般的体系内继续钻营着。这种矛盾的漩涡处处可见,譬如造成“喇叭语义系统”的原因——城里人他们一方面振振有词地辩论应该如何行车更文明,另一方面上了路就和别人一样刁钻地冲撞,理由当然充分得很:不野蛮一点,在城里是开不走车的,而野蛮地将车开起来,也是一种胜利。

或者人们一方面痛骂政府,另一方面自发地组成了国考的大军。又或者一方面做一个口头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另一方面以这种名声博取良好的生活条件。这些情形,为数众多,千篇一律,司空见惯。这种矛盾漩涡令我们失去了洁身自好的可能,毕竟,连出家的地方也都一片乌烟瘴气,和尚一边念经,一边收着香火钱来办公司。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何伟带来的新闻写作方法。他像魔术师一样把自己观察到的种种细节粘合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担忧、却并非漆黑一片的中国图景,最重要的是,我看得到有生命力的人。我一度想,是否因为他是个外国人,未曾卷入国人的真生活,才得以如此客观地描述我们的当下。但似乎又并非如此,像《南方周末》、《新世纪周刊》、《凤凰周刊》等等做深度报道的报刊,也都尽量以详尽的调查,将许多问题揭露与展示出来。但他们的文章缺乏令人感动的魔力,不是将细节堆叠得毫无生命力,就是观点并非从细节中来、而将细节强行纳入预设的观点中。我看完他们的报道,总是看得到问题,看不到人。现在国中即便是最好的新闻报道,也还缺乏对具体的人的关怀,太注重对不公事件与观点的关怀。

正是何伟描述的这些生动的人,让我觉得我可以更加不相信《新闻联播》,但我也确认了另一样早就在警惕的问题,即我也不能全然相信门户网站的新闻全面负面化。这种负面新闻的排列在当下有令执政者警醒的意义,这些网络编辑们努力地让我们看到官媒之外的真相,这是极可贵的。在官媒把持主要传播渠道的时候,这些门户网站的斗争是抵抗1984状态最有力的武器。

而我们自身要做的是,避免每天早晨起床看到这些新闻就觉得自己深陷于一个恶毒的世界。这会让我们忘记了真正经历的生活,忘记去体察事情运行的真正缘由。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忘记我们自己乃是造成这个恶毒世界的一份子。

我们有必要在《寻路中国》的细致观察中对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家做一次重新的考量。我仿佛第一次得知我并不是在一片漆黑中行走,而是看清了一些无可救药的肌理,又看到一些被治愈的可能性。也许最好的状态就是,叫嚣者继续叫嚣,愤怒者继续愤怒,反抗者继续反抗,探路者继续探路。我们需要喧嚣的声音,而每一个生活者,必须在喧嚣中心的宁静地带继续生活。

读《寻路中国》心得感悟感想篇七

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七十年的扬弃和继承,造就了现在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国。在这70年里,祖国经历了各种考验,却仍始终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奋斗。关于2019年祖国70周年发展变化心得体会,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祖国70周年心得体会【1】。

我的爷爷赵劲松生于1949年9月18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人生七十古来稀”,而我们的共和国,正是青春年华,意气风发!70年中,多少共和国的同龄人们历经风雨,见证了它的飞速发展,日渐强大!70年中,他们从呱呱坠地,变成满头银发。

爷爷经常给我讲他小时候的故事,不仅让我看到了他成长的道路,也让我看到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爷爷总是跟我讲,我的老爷爷那时候,日本侵略大中国,对我们烧杀掠夺,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建立了新中国。爷爷就是那时候,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立志要去当兵,保卫祖国和人民。

爷爷来到了离家两千公里以外的福建32811守备一师通信团当团长,在这里,每天艰苦的训练,为祖国无线电和有线电通信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转业回来,爷爷来到了邮电局,依旧与通信打交道,祖国的通讯事业从有线电话到了无线电话,形象地描述就是:有线电话、大哥大、bp机再到我们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机,移动网络也从2g、3g、4g,马上将要迎来5g时代,爷爷这辈子都是干通信,是看着祖国的通讯事业一步步的走向辉煌的今天。

爷爷从不要求买新衣服,他说小时候都穿的破破烂烂,衣服都带着补丁,数九寒天,穿的很单薄,冻得只打哆嗦。而现在,商场里,各种老年服饰应有尽有,而爸爸妈妈工作忙,都是在淘宝上给爷爷奶奶买衣服,先让爷爷奶奶挑中自己喜欢的样式,足不出户,衣服就能自己来到他们身边。喜欢就留下,如果不合适,叫快作文http:///递上门来收件退货,简直太方便了。

爷爷还很爱惜粮食,他说过去他们只能吃树叶和草根,能吃上地瓜干,就像是过年。后来又实施。

计划。

经济,什么都是按。

计划。

进行的,吃饭要饭票,吃肉要肉票,穿衣要布票,连买包快食面都要粮票。哪像现在我们,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想吃什么有什么,冬天就能吃葡萄、西瓜,夏天就能吃木瓜、樱桃、柑橘,简直太幸福了。

以前出趟远门,只能做公共汽车,最多坐个铁绿皮火车。而现在哪怕你横跨整个中国,坐飞机几个小时就能到达。现在这么方便,爸爸总爱开车带着爷爷出去旅游,爷爷爱好摄影,旅游途中的美景,就能被爷爷记录在他喜爱的摄像机里。

不光这些,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8年8月8日,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办的夏季奥运会隆重开幕。这标志了中国强大了民族强盛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听见国歌一次次响起,一个个体育健儿的呐喊,多么让人兴奋!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

70周年。

七十载峥嵘岁月七十载风雨兼程七十载与国同梦同样今年爷爷也70岁了。今年爷爷的生日该怎么过呢?爸爸依旧打算带着爷爷去旅行。去哪呢?就去北京吧!去看看天安门去看看升旗仪式去和祖国一起度过七十岁的生日!

201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祖国将迎来她的70岁生日.

亲爱的祖国,让我们以采茶采桑的手,编织彩灯云锦;让我们以喊江成海的喉咙,在金黄季节里黄金般的早晨,唱响国歌和飘扬的五星红旗,唱响千百年来朝朝暮暮澎湃的激情。

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日。如今,中国已经迈入新的阶段,13亿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感召下,迸发出极大的热情和力量,正在努力实现中华人民的全面崛起。回首70年,我们走得气势磅礴,每一步都充满了苦难与艰辛。

今天,我激情满怀,今天,我深情歌颂,歌领我伟大的祖国,祝福我伟大的祖国,在新时代的每一天更加繁荣富强。

谢谢您,我的祖国,谢射您,我敬爱的党,是您让我们幸运地实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望;是您让今天的学生们更幸运、更幸福地享受着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您让我们拥有看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现代化的学习手段;是您关爱与资助着贫困的学生走好求学路。

纵观当今世界,我国正面临百年难得的战略机遇。70年的积累,让我们处于一种主动的态势,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始终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不能放松。我国人民已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瞩望未来,我们更加信心满怀,让我们紧紧抓住眼前的历史机遇,万众一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祖国,我的母亲,在欢庆您诞辰70周年之际,我热血沸腾,思绪澎湃。70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感慨多多,而我感悟的只是千千万万国人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千言万语道不尽对您的爱,表不尽对您的情。请允许我以共和国女儿的名义,真诚地道出13亿人民的共心声:“谢谢您,我的祖国!我爱您,中国!”

祖国70周年。

心得体会。

【3】。

金风送爽,天高云淡,在这个花果飘香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祖国70岁的生日,能与大家同祝国庆,我感到非常快乐。

在这里,我要自豪地对祖国母亲说:我爱你,中国!啊!黄河长江,奔腾万里,你们哺育了一个多么辉煌的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饮誉四海的华夏文明,足以让人叹为观止。哦,祖国,涓涓流贯的河川是你飘逸的长发,绵亘悠久长的山岳是你硬朗的脊梁。你有满山遍野的宝藏,你有秀丽多姿的山水,你有金碧辉煌的故宫,你有蜿蜓伸展的万里长城,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你还有很多很多……在你辽阔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

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中华民族也曾几经沧桑、几经痛苦,我们的祖国母亲也曾倍受欺凌与污辱。我们忘不了园明园的火光,忘不了扣在每个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的帽子,忘不了公园门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忘不了南京三十万同胞的鲜血染红了长江。大地在呻吟,黄河在哭泣,然而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被压垮。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华儿女反侵略的序幕。太平天国的旗帜、戊戌变法的惊雷,义和团战士的大刀、辛亥革命的枪声,无一不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不可辱,中国人民不可欺。

五四运动的呐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似惊雷划破夜空。从南昌到井冈山、从延安到西柏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人民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出了一个灿烂的新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巨人终于又站起来了同学们,我们中国已经很强大,但是不能忘记,我们的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国际****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日本对我国的钓鱼岛垂涎三尺,更不能忘记,1999年我国使馆的被炸,同胞的鲜血告诉我们:我们还不够强大。我们在星光灿烂的夜空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的诞辰!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之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儿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儿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五十七年前的十月一日,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浑神圣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让巍峨的群山响应让磅礴的大海回波!

从那以后一代新的天之骄子站立起来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一度冰冷的身躯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暗淡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的一身彩霞。置身历史我们溶于其中分享着那过去的兴奋与悲痛;放眼未来我们会发现面前的道路似乎更遥远更艰难。但是我们都不会退缩不会畏惧我们要大声地对祖国母亲倾诉:我们都是您的十三亿分之一是您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浩瀚辽阔掌心上的一员,对于您我们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我们是何等深沉炽烈地爱着您,我们是多么想紧紧依偎着您,我们是如何想尽一份力量把您装扮得更美丽!

让我们把中华儿女的豪气与龙的传人的胆魄融于自己火热的青春,把青春之歌唱得更激越昂扬,把青春之诗书写得辉煌无悔,把祖国的篇章写得雄壮高亢!我们要把科学、理性、勤奋、坚毅作为自己的伟大目标,让我们把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涵养优异的成绩献给祖国,让我们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我们将努力奋斗为了可爱美丽的祖国我们将竭尽全力甘。

祖国70周年心得体会【4】。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长的黑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建国70周年!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他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

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六十九年前的十月一日,我们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曾经暗淡的身躯,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冰冷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的一身彩霞。

置身历史,我们溶于其中,分享着那过去的兴奋与悲痛;放眼未来,我们会发现,面前的道路更遥远更艰难。让我们把科学、理性、进步作为自己的伟大目标,让我们用高尚的品德,优异的成绩先给祖国。将中华儿女的豪气与龙的传人的胆魄融于自己的青春,献出我们全中国的智慧与爱,让艳红而有气魄的五星红旗升起在天安门广场,并在红旗下庄严宣誓:我们将努力奋斗,为了美丽的祖国我们将竭尽全力甘愿燃烧自己的青春!为了祖国美丽的永生!

我很爱这个经历沧桑却没有倒下的国家,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我们的祖国还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我的祖国您可真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祖国你在我的心里,酸为了您,苦为了您,甜也是为了您!您的忧虑也是我的忧虑,您的快乐也是我的快乐。

祖国您有一个神圣的名字——中国,你用速度,你用实力创造奇迹;你用勤奋、智慧进行更辉煌的开拓。

祖国我祝愿您:蒸蒸日上、兴旺发达、锦绣中华!

祖国70周年心得体会【5】。

曾经的祖国谱写着那一首繁荣而昌盛的歌。唐朝,。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吸取教训,实现贞观之治。唐玄宗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称开元盛世。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密切各国关系,为各国友好相处作出重要贡献。文化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古诗,书法,绘画更令人叹为观止。宋元时代,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加上西汉时的造纸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现在的祖国,终于在经历那重重磨难后,歌唱起雄伟的歌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人民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样的歌声中,包含着多少辛酸的泪,多少希望,多少拼搏。终于在无数坎坷后,屹立,屹立在了世界的顶峰,终于脱离曾经,俯视山脚下那片美丽的风景。

祖国,还会不甘现状,唱着希望与自信的歌,继续前进……。

读《寻路中国》心得感悟感想篇八

黄文秀,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革命老区、扶贫主战场广西百色,用深入泥泞的脚走出来扶贫的长征路,用汗水浇灌出圆梦花朵,将青春奉献给养育培育她成长的家乡。下面就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黄文秀同志先进。

事迹。

学习心得。

范文。

欢迎阅读!

黄文秀的生命定格在了30周岁。6月16日晚,这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的第一书记,在驱车探查暴雨灾情时,所乘车辆被山洪卷走,不幸遇难。

2018年3月,黄文秀主动请缨到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时的百坭村,472户中还有103户未脱贫,贫困发生率达23%。

在黄文秀服务百坭村的1年多里,她帮助百坭村发展电商,将当地的砂糖桔等土特产远销全国各地;她为百坭村申请通屯的路灯项目,让村民走夜路不用再打手电筒;她挨家挨户走访全村建档立卡户,清晰地记录每一户的致贫原因。

这名来自百色市田阳县农村的姑娘家境十分困难,2016年,她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

毕业。

后,选择当一名定向选调生,回到广西基层时,她家刚刚脱贫。

在百坭村的驻村宿舍,记者看到黄文秀曾居住过的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内,除了床铺,仅有简易书架和电脑桌,桌上放着她下村时戴的草帽,书架上摆着两本她的驻村。

日记。

这一年多来,黄文秀在驻村日记里记录着她对百姓脱贫致富的期盼,也记录着她的每一步成长。

“从3月26日到现在,一共67天,我是我们村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我还不够勇敢。”

“2018年7月26日,我们村产业园的牌子一直在努力中,5个致富带头人也在培养中。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2018年8月15日,我发现我的方言进步了,可以和贫困户完整用桂柳话交流了。”

百坭村村民班统茂曾是一名贫困户,在黄文秀的帮扶下,他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告诉记者,百坭村那用屯种有300亩砂糖桔,之前因为疏于管理,产量一直上不去。黄文秀到村后,组织力量统一管护,2018年,那用屯砂糖桔产量大增,从2017年的年产6万斤增长到2018年的50多万斤。黄文秀又帮村民联系客商,并向上级部门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把村路修好以解决运输问题。2018年,共有8户人家的那用屯,有6户靠砂糖桔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黄文秀来到百坭村1年后,当地有88户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7%。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4万元,百坭村被评为2018年度“乡风文明”红旗村。

6月22日上午,前来送别黄文秀的亲友和群众将百色市殡仪馆的告别大厅挤得满满当当。在鲜花翠柏中,黄文秀的骨灰盒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告别大厅中央悬挂着黄文秀的遗像,照片中她笑容灿烂。

当天凌晨4时,百坭村村委主任班智华和十多名乡亲摸黑出发,前往百色市参加黄文秀的告别仪式。

“如果她能亲眼看到全村村民奔小康该多好!”告别仪式上,村民班统茂含泪用手机拍下黄文秀的遗像,哽咽地说:“文秀书记最遗憾的就是,还没走完她的扶贫路。她走了,我们会更加努力,完成她的心愿。”

站在黄文秀的遗像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导师郝海燕泪流不止。为了送黄文秀最后一程,她特地从北京赶来。在她的印象中,黄文秀骨子里非常有想法。“她本可以有很多选择,以她的能力,留京或。

出国。

都没问题,但她还是非常坚定地要回来。她割舍不掉她的家乡情结,她的家乡、亲人都在这里。”

在朋友圈里,黄文秀总在“秀”她的百坭村。黄文秀走后,她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室友张江雁于6月21日专程和同学赶到百色,去看她生前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去走她每晚都要经过的那条小路。这一行,张江雁理解了黄文秀当初的选择:“回到家乡帮助家乡脱贫致富,就是她内心的使命。”

“今天,我们一起送别文秀!”6月22日,北师大。

教育。

基金会、校友总会、中国社会救助基金会联合发起“文秀一路走好”慈善项目线上捐赠,其资金将优先用于抚恤文秀家庭,并经家属同意后开展黄文秀生前心系的百坭村扶贫和教育事业。

在北京师范大学2013级哲学与社会学硕士班群里,黄文秀的同学邱建忠留言说,“文秀之公心,实乃师大校友、我辈青年之榜样!我认为追念文秀,就是在追念一种精神,一种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且极为珍贵的精神――为祖国事业献身的精神!”

今年3月26日,黄文秀驻村满一年,她的汽车仪表盘里程数恰好增加了2.5万公里。她特意发了条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学习黄文秀用“奉献”的初心,兑现“感党恩”的不忘初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投身于扶贫工作,用生命诠释了她的初心和使命。心有大我,就不会囿于小我;胸怀家国,便会选择奉献担当。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不忘初心,才能践行使命。党员干部要像黄文秀那样,从小事做起,舍得用心;在大事上做好,舍得用力;在“善”字上发光,舍得用智;在“要”字上争先,舍得争高。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严以修身、锤炼党性,始终以实际行动诠释心中的信仰,坚定不移、终生不渝。

学习黄文秀用“为民”的操守,践行“向下跑”的为民务实。“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黄文秀始终把广大群众放在心上,在思想上敬重群众,工作上服务群众,情感上贴近群众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任、当恩人,把群众的任何小事都当成大事。“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党员干部要像黄文秀那样,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民情,听“原生态”的声音,掌握不曾“过滤”的实情,“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真正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到“察于未萌,止于未发”,真正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

渠道。

地调查了解情况,为开展工作“充好电”。

学习黄文秀用“实干”的作风,弘扬“加油干”的长征精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要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黄文秀驻村工作日志上的。

句子。

唯有弘扬实干精神,方能毫不畏惧、战胜困难;唯有弘扬实干精神,方能夯实责任、提质增效党员干部要像黄文秀那样,始终牢记党的嘱托,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抓落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干好一行,以优良的作风、扎实的工作,赢得群众信赖,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表示,黄文秀同志不幸遇难,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亲切慰问。他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黄文秀用其短短一生,向广大党员、干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毫无疑问,黄文秀是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看齐的榜样。

做黄文秀式的人民公仆,从她身上汲取前行的动力,就要以她为标杆,具有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责任与担当。党员干部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以担当诠释忠诚、以担当体现作为。

做黄文秀式的人民公仆,学一学她“团结人”的领导艺术。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同时,注重以诚待人、以情动人、以心交人,让身边人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做黄文秀式的人民公仆,要像她一样不忘初心,自觉为民造福。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始终把群众装在心里,事事想着群众。奉献是党员干部最神圣的职责,党员干部就要始终心系群众,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领导干部怎么干?摆在面前的榜样就是黄文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好日子也是干出来的。干部干事,应该以“为民”为初心,以“自律”为内省,以“实干”为要求,把党和人民事业当做矢志不渝的追求,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担当作为,踏踏实实在基层扑下身子干实事,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创先争优,创造出无愧时代的辉煌业绩。

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6月16日晚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将30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黄文秀曾于2008年至2012年就读于长治学院政法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并获法学硕士学位。黄文秀因公殉职后,她的感人事迹迅速引起了全国多家主流媒体的密切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央视、中国日报、中国妇女报等相继刊播了。

相关报道。

深切缅怀这位优秀的第一书记。

看到黄文秀的事迹,在痛心和感动之余,更加坚定了自己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青年,“当代青年一代,要以理想信念之光、信仰之力激励自己,在重任面前敢担敢上、敢做脊梁,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砥砺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理想。”在黄文秀的身上,体现的正是这样的信念之光、信念之力。

学习黄文秀精神,就要守初心,真用心。将人民装在心中最高位置,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荣辱与共,做广大群众的贴心人。把为民谋福祉、解难题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深入一线倾听群众呼声与建议,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解决困扰群众的一切难题,做到“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

学习黄文秀精神,就要担使命,真出力。当前我们正处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时代的发展呼唤担当的力量,只有不怕难、不怕苦,不怕泥水沾满裤腿,不怕脚下布满荆棘,才能做好基层工作。我们必须以促进基层发展为己任,提高本领,埋头苦干,敢为人先,身体力行的担起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学习黄文秀精神,就要找差距,真自律。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文秀同志用自己崇高的信仰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我们广大选调生树立了一面先锋模范旗帜。正在基层淬炼本领的我们,更应该牢固树立看齐意识,向榜样学习,聆听群众建议,建立自我负面清单,找差距,补短板,勤自律,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让基层成为我们实践、进步的疆场。

学习黄文秀精神,就要抓落实,真有效。政策实不实,关键在落实,坚持效果导向是检验政策落实的试金石。我们在强化理论政策学习的同时务必将发挥实效作为工作落实的重要参考。行动只有发挥实效我们的政策才能为基层建设具备一定的积极导向作用;只有真正提高群众满意度,才能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初心,是检验信仰的一面镜子,是透视作风的一个窗口,是敦促担当的一声号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能落实基层政策,实现群众梦想,建立和谐干群关系!

暴雨如注、电闪雷鸣,汹涌的洪水漫过道路,眼前是黑压压的模糊世界……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30岁的壮族女干部黄文秀生前传回的最后视频画面。

为了做好扶贫工作,黄文秀倾尽心力,克服困难,把发展基层村庄的党建水平作为突破口和抓手,强化村党支部建设,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建设,用实际行动和成果,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信赖程度。她积极钻研和实践,探索“党建+产业”的发展路子,谋划产业发展的路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的推动发展,加强乡村青年志愿者服务,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对脱贫致富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质量,凝聚力量,一起努力改变落后状况。以“扶贫路上只有前进没有后退”的勇气和坚毅,冒着暴雨连夜开车返回工作岗位。返途中,遭遇山洪暴发,她随所乘车辆被水冲走,牺牲在扶贫工作的路上,年仅30岁。黄文秀同志将短暂的一生,献给了党和国家,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工作,不愧是优秀扶贫干部代表,体现了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同为驻村干部,感动于黄文秀同志无私奉献的同时,也深知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在广阔的基层一线,要扎根在群众中,把所掌握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不讲条件,始终听党的话,按党的要求做,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光荣,是共产党员闪耀在身上的不同于其他群众的优点。党所指引的方向,就是共产党员工作的方向,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追梦路上,全心全意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能量,尽可能多地发挥出自己的重要作用。

相关。

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