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终身幼儿园读后感(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7:49:29 页码:7
终身幼儿园读后感(精选16篇)
2023-11-26 17:49:29    小编:zdfb

通过写读后感可以记录我们在阅读中的成长和变化。写读后感时要注意避免简单的赞美或批评,要有具体的论据和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接下来,我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终身幼儿园读后感篇一

人从一出生就是不断学习的。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对一起都充满了好奇,开始学习吃饭、走路、说话,问周围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期间会闹出很多错误和笑话,我们却依然兴致勃勃。但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不一样了?面对错误和挫折,有的人会勇敢面对,从批评中学习,但有的人只会逃避、不再努力。

人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都会传递出一个信息,而孩子对这些信息的敏感和关注程度又是非常惊人的。

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或者老师跟孩子这么说:

“你学的真快,你真聪明!”“你太棒了,你根本没有怎么看书就得了优!”

很多父母和老师认为,说一些鼓励孩子的话会让孩子增强信心,但是孩子可从这些话中听到另一种意思:

“如果我学东西不那么快我就是不聪明。”“我最好不要努力学习,不然他们会觉得我其实没有那么聪明。”

卡罗尔·德伟克博士针对数百名学生进行七项实验后发现:对孩子智力水平进行表扬,会损害他们学习的动力和表现。这其实就是在向孩子传递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你的能力永远不会变,而我正在对你的能力进行评定。

父母认为通过表扬孩子头脑和天赋可以给予孩子持久的信心,但事实上却起到了反效果,这种做法会让孩子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立即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会为了掩饰自己糟糕的成绩而选择撒谎、欺骗。最后,虽然告诉孩子很聪明表扬他们的先天潜力,但却让他们感到愚蠢甚至做出蠢事。

卡罗尔·德伟克博士提出,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避免对孩子的智力和才能做出表扬,而是应该对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坚持不懈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达到成就的这个努力的过程做出表扬。并且在跟他们谈到其成就时,更倾向于表示自己欣赏和赞扬他们所付出的的努力和做出的选择。这就是一种成长型的思维模式:你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人,我对你的成长很有兴趣。

终身幼儿园读后感篇二

读一本好书,会让人觉得格外的舒畅,于是在暑假期间我拜读了《幼儿园教师治班之道》,读过后发现原来所谓的治班之道真是包罗万象,什么“以正治班、以柔治班、刚柔并举”等等,真的令人耳目一新。

《幼儿园教师治班之道》分为上下两编,共十章。上编围绕着幼儿教师治班的角色定位、理念确立、情感因素、基本原则和理想状态等五个方面引发幼儿教师对治班的理性思考。上编内容在引导幼儿教师定位自己的角色,即让幼儿教师对作为班级管理者的自己以及应具备的决定班级各项工作并有完成工作的能力产生认同感;指导幼儿教师明确生活管理、教学管理、家园管理等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任务与职责。下编围绕着幼儿教师治班的实践行动提出了多种策略,并围绕着这些策略指出了各种具体的方法。让我在书中有了更多的领悟。

治班要用“心”,而孩子更是班级的核心。作为一个好的幼儿园教师不仅能上好课,还要善于管理班级。工作中,我们接触的人很多,孩子,家长,同事以及领导。对待家长要做到贴心,对待同事要做到放心,对待领导要做到交心,对待我们的孩子要做到用心。着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幼儿教师不仅要具有知识与能力的素质,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就应该对孩子负责。我们应该用“爱满人间”的胸怀关爱每一个孩子,对他们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呵护,用真诚的心去爱他们。我愿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所以,既然我选择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就应该将自己的心态放平和些,保持最初职业的热情,平等对待身边的每一个孩子甚至每一个人。在即将到来的新学期里,我将担任小一班的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我更有了理论和实践双重的认识,希望我可以适应自己的新角色,把班级管理的有声有色,把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当作一件大事情来做,让孩子能感受的到我对他的关心、在乎。让他们觉得老师也是我的好朋友,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生活、学习、游戏。

摆正自己的心态,相信我的每一天都会过的充实,快乐,并不断取得进步。

终身幼儿园读后感篇三

《陪孩子终身成长》作者:樊登。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因为樊登本人。他所创办的“樊登读书会”被很多人所认知。

本书引用了很多国外知名亲子教育书籍中的论点与精华。不仅提到了怎样陪伴孩子成长,而且论述了父母自身如何进阶。

我们上一辈的父母,往往更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让孩子“长大”,也就完成了父母的使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替,现在这一代的父母,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如何让孩子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怎样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以及如何缓解父母自身的焦虑,本书,都给出了建议:

我们常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试问一下,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是不是也会为了让孩子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许以条件?那么孩子的学习到底是为了这个“奖励”,还是学习本身。

我不否定“奖励”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家长本身要认清“奖励”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真正让孩子成长的,是孩子的“内驱力”,而不仅仅是外部激励。真正认识到,学习的乐趣,求知的喜悦,才是孩子终身成长的前提条件。

“价值感”和“归属感”让孩子愿意变得更好。每个人生来都有不同的角色,“子女”、“父母”、“同事”、“下级”,我们在每一个角色里,被人否定、排斥,都会让我们失落甚至自暴自弃。这就是,所谓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我们的孩子亦是如此。

若孩子总是在比较中和讽刺下长大,他的自尊就会被触动,自信就会被打击。并且这种“无用”感也会被放大,直到伴随一生。

我们要学会如何点亮孩子心中的火焰,而不是浇灭他。当孩子拥有了价值感和自尊心时,他才会成为一个自律而又有自控力的人。

我们时常陷入舒适圈,而停止向前。规避困难,痛恨变化,这就是“固定思维”。而面对未来瞬息万变的时代,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更要培养孩子拥有“成长思维”。

不要过分纠结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在过程中,汲取错误所带来的收获,才能拥有成长性思维。

作为父母,更应该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他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认清,学习的过程和动机才是最重要的。另外,父母也要善待自己,积极的去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终身幼儿园读后感篇四

无意中在沛沛那里看到这本书,随向其借来阅读,后来才知道这本书原来是彤彤妈妈的,感谢她把书拿来与大家分享、漂流。

起初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作者李跃儿,她是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巴学园的创办人,凑巧最近正在看《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以巴学园为原型撰写的书,于是,就有了强烈的阅读愿望。

从借来书的中午我就窝在沙发上,不停地看,书的厚度还行,我喜欢看这种行距比较适中的书。这本书以小说体的形式,通过一位妈妈的讲述和经历,将父母关心的孩子在幼儿园的问题以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每个章节后还有李跃儿写给父母的贴心话,这种形式特别容易让读者有阅读的欲望。书一共有7章,从宝宝几岁上幼儿园合适,如何选择幼儿园,入园准备,幼儿园那些事儿,兴趣班等等。基本都是家长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另外主人公温娜,也很像我们新时代的母亲,有强烈的自我成长愿望。前面几章,由于欢欢都已经经历了,仿佛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后面的几章,有许多问题我着重关注了:

一、吃饭问题。

欢欢一直不愿意在幼儿园吃早饭,估计一是还赖着想让奶奶喂,二是奶奶的饭做得太好吃了。

书中提到:孩子在家吃的太好,会拔高孩子的口味,觉得幼儿园的饭不好吃,如果想让宝宝长大以后能面对比较差的生存环境也能很快适应,就要让孩子从小发现精神享受的乐趣,而不是将孩子的注意力过多的引向物质的享受,因为精神的享受是可控的,其感觉来自孩子自己的定位,是否感到愉悦也主要来自非物质因素。

和欢欢幼儿园老师的想法完全吻合,还是要鼓励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就餐。

二、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如何帮助?

这一点我以前曾经意识到,但还是坚持的不够,总是越俎代庖的帮孩子解决许多本应该他自己解决的问题,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

书中是这样说的:一个孩子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成人没有第一时间替他解决,他就会想办法自己来解决,孩子的能力就是这样成长的,人类只有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了,才能真正获得身心的自由。

三、玩具的选择。

我总是热衷于给孩子买各种玩具,一开始是车模,后来是那种拼装玩具、积木,现在则是更多的买书。我真切的体会到太多的玩具只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书中是这样说获得:玩具多了并不好,如果玩具很多,孩子就会见异思迁,玩了这个还想玩那个,他们就不能深入的开发一个玩具的可能性。孩子在玩耍的时候,尽量不要去打扰,有的时候,无聊也是学习的过程。人类需要体验无聊。

四、兴趣班的困惑。

欢欢至今没有上任何兴趣班,奶奶认为我们是在耽误孩子,我和欢爸意见比较一致,让孩子在玩好的基础上去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发展。

书中是这样说的:让孩子去经历一下兴趣班没有什么不好,等孩子四岁以后,可以带孩子去体验,有些东西是学了以后才知道是否感兴趣,但一定要找一个懂得孩子,也很有专业水平的老师,切记不要把孩子硬塞给那些有破坏性的老师。

五、行为问题。

暑假里,我经常对着欢欢发莫名火,明知道不对,却控制不住自己,欢欢也感受到了我的不满,不断的`挑战我,我感觉自己很失败,如同一个咆哮的妈妈。

书中是这样说的:如果父母对孩子不满,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不满,就会认为父母肯定是对的,这样孩子的都会认为自己真的是令父母不满的人,并且为了证明父母是对的自己是不对的,去做很多更让父母受不了的事,就是所谓的出现了行为问题。

六、育儿中的困惑。

在育儿的过程中,我有热情,也有自我成长的动力,但面对困难和困惑,常常感觉很无助。

书中的话写的真好:创造美好东西的人需要让自己延迟满足,就是向往着那个美好的结果,去面对种种的不美好。我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心力和精力,去感染周围的人和我们一起营造氛围,跟我们一起承受艰苦的工作,才能做出美好的产品。

七、幼小衔接。

这个问题,离欢欢还有点远,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书中的观点很认同:学前准备,学不学奥数不重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习热情和适应学习生活的能力才是最重要。在关注与尊重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以后的任何环境中,都有能让自己幸福的能力,都有力量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的方向。将孩子的强项拉长,孩子才会对自己有信心,家长放松的心,才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阶梯。家长一定要实实在在的帮助孩子的入学适应期,帮助他们学懂课程的内容,支持他们完成老师的作业,孩子、经历了人生之初的快乐、愤怒、喜悦后,内心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和成熟。

一口气读完此书,收获还是不少的,很有成就感。

终身幼儿园读后感篇五

课改以来,幼儿园课程问题的研究也就摆上了我们的案头,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省基本幼儿教材的使用框架下,摸索适合老师转变观念,满足幼儿自我发展需要的课程模式,呈现了几个阶段的变化。如:从注重目标到注重过程的变化;从注重教师的教到注重幼儿的学的变化;从集中活动居多到开放活动居多的变化;从预设活动为主到生成活动的介入的变化等。这些都说明大家在创新幼儿园课程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特别是幼儿园课题的一系列活动中,大家都多少对幼儿园的课程新理念有了些许收获。但是,我们要推进幼儿园课程朝着有自我特色方向迈进时,总是感觉水平有限,难度较大!

今又认真学习了《幼儿园课程》一书,对幼儿园课程这一概念从理论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梳理即将要在园内确定的游戏化特色课程,为我园特色课程的行动研究方案提供了更准确和有力的理论依据,并可将其作为在下一步实施行动的过程中,研讨培训的支持工具。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任何模式的课程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在我们即将推进我们的特色课程模式时,自然就会多借鉴些我们看到的其它园成功的课程模式。因此,借鉴前我们要慎重分析利弊,摆脱纯粹的“追风”学习,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结合实际修正方案,真正创造出适合我们自己幼儿园发展的课程。另外,《课程》一书中,对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很值得深思。这些问题均常出现在教师执教的过程中,我把这些内容复制出来,与全园老师共学习、共讨论,让大家都在学习中反思,尽可能地去琢磨如何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从而掀起教师自觉学习和提升专业素质的热潮。

还有,接下来我园将实施生活化、游戏化园本特色课程的探究,书中“几种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带给我们一些启发,特别是活动区域如何更加生活化,和下一步我们将如何生成一些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目标”的生活、体验。游戏化活动对我们来说,很有借鉴价值,值得我们在实际进行中反复阅读,使我们的行动方案不断合理的修正。

总之,学习就是提高,提高了认识,对理清思路多有帮助,也是对我们去实践这些理论提出了自身水平的新挑战。我们不仅要常常反思,也要带领广大教师不断探究,以期让我们的孩子在我们更具科学性的课程影响下,有更全面的和谐发展。

终身幼儿园读后感篇六

霸王龙最近都在忙着面试幼儿园。目标又要距离近,又要活动空间大,又要老师温柔不体罚……忐忑又徘徊,霸王妞不到两岁半去了三四家都说年龄不够不接收,肯接收的幼儿园三千块左右经济承受不住。前几天去面试一家幼儿园,她不能坐在凳子上跟老师交谈,一下子弄这个一下子弄那个。提问的问题都不愿意回答(在家模拟的挺好的)然后老师说你的小朋友还没准备好大一点再来,内心有一瞬间感觉这个面试搞砸了,忍不住心里骂一句霸王妞不争气。出了门口真的骂了她一顿把她骂哭了,心里立马很内疚不停给她道歉。

提到幼儿园绘本没团过,也很难给霸王妞讲明白去幼儿园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要离开妈妈开始独立生活。一方面她是我亲带的,比较害羞有点不合群。对上学这话题比较抗拒,谁提打谁。说上学不好不要去,要跟着妈妈。要么就是说我今天去了,明天不用去。最后一次面试的时候因为我骂了她再也不愿意去幼儿园面试呢。

正在焦头烂额之际,看到lily爱绘本呀,小姐姐正好分享去幼儿园相关的幼儿绘本,忍不住倒了一次苦水。当天晚上lily小姐姐就回复我了:亲爱的,我跟你其实情况比较像,我也是95%是我一个人带的孩子,特别理解你。我送你另外一本入园经典绘本《我爱幼儿园》,这本书从书名到内容都是让宝宝从心理上接受幼儿园的过程。希望可以帮助你的宝贝迎来全新的开心的幼儿园生活啦[爱你]两天时间就收到这个绘本了,原来是当天晚上就给我寄的,太感谢了,真是解决燃眉之急呢。

霸王妞收到绘本是很开心的,然后看到莱昂(我阅读的时候直接改成霸王妞了)跟她一样早上赖床不愿起床在偷笑,看到莱昂去幼儿园第一天哭了她又有点担心地问我:是所有人都哭吗?妈妈为什么不留下来陪我?再看到很多小朋友做游戏唱歌画画的一天,她自己嘀咕:老师妈妈也是这样陪我玩的(我是业余教小朋友画画的美术老师)。然后我引导她妈妈陪你就两个人玩不太好玩。你看看,去幼儿园好多小哥哥小姐姐陪你一起做游戏很好玩的。她跟莱昂说了同样的话:我今天上了明天不用来可以吗?我会想念你的。我说:妈妈也会想念你的,幼儿园是一个交朋友的地方,每一个小朋友长大了都会去交朋友。你再大一点愿意了,我们再去幼儿园玩一下好吗?她沉默一会说:我现在不愿意,长大了再去好吗?我说好的,我们一起长大。

绘本让孩子更有代入感,也许我们努力点就会成为《我爱幼儿园》。

终身幼儿园读后感篇七

只看书名,都能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记得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有八十岁的“常青树”,也有二十岁的“朽木”。我想,这就是对终身成长的诠释吧。

作者把人的.思维大致分为两类: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学习和经历来改变。

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人,带来的最终结果也是相差很大。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学习,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人际交往方面让成长型思维占据我们的内心。

书中的建议还重塑了我的家庭教育观点。以前认为:只要父母积极向上,孩子肯定不会消极怠慢。殊不知多么幼稚的想法。父母也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陈旧观念,用积极的方法引导孩子,不要夸奖她的天赋,而要欣赏她的努力;不要盲目的批评,而要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你需要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的努力和成就,而不仅仅是敷衍的说一句你真棒。

改变是不易的,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方可终身成长。

终身幼儿园读后感篇八

又到了读书分享时刻,有拖延症的我终是在最后一刻把它读完了。其实也并不是非要拖延。而是到年底了,学习生活都变得异常繁忙,越忙人也就越懒,使得很多任务都要拖到时限将至才去处理。听说拖延是一种逃避和投机的表现。也就是说,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结果若是好的,便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足够强;可结果若是不好,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太认真地去准备,而不是自己能力不行,属于情有可原。

从这一点出发,正好印证了《终身成长》里面的.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而我这种通过“拖延结果”来判断自己能力的必定是固定思维了。所以拖延大概是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手段吧,讨厌别人挑战自己的权威,喜欢把一切责任推脱给别人,为了那么一点点的心理舒适。

那么这样的思维有没有方法改变呢?卡罗尔·德韦克就在《终身成长》里告诉我们——可以!作者在最后提出来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第一步:接受。也就是去拥抱我们的固定思维模式。我们需要知道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没有什么可羞愧的,正常人类都是如此。

第二步:观察。就是要明确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那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会什么时候回来?当你了解了这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并明确了激发他出现的原因,不要急着去评价,先观察一下。

第四步:教育。教育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他和你一起走过这段旅程。当你马上要迈出自己的舒适区时,请做好准备,在他出现并阻止你时,要欢迎他的到来。当你遇到挫折,这是他再次出现的好时机。不要镇压或禁止他做什么,就让他做他想做的,让他跳舞、唱歌,然后当他稍微安静下来时,告诉他你是怎么样计划从挫折中学习并继续前行的。在理想情况下,我们会越来越了解,如何去帮助那些同样在旅途中的人。

所以,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而偶然得来的成功也并不可靠。希望我们能在自己成长的路上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它并不是为了打垮你而出现的,而是为了带给你成长的机会,从而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终身幼儿园读后感篇九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终身成长》这本书告诉我一个信息—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可选择的差异,即思维模式。我们每个人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都是它无意识的写照,读后感m而思维模式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塑造而成。我大部分时间所持的想法是,一个人的所能达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天分,与生俱来的天赋。我们的起跑线可能会落后于那些生来就有天分之人,但是现实中不乏通过后天锻炼努力获得不世成就的人,全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即便我们落后于人,还是有方法以及途径来追赶。智力并不是一个定量,能力更不是,他们是像肌肉一样,愈锻炼愈加强大。

终身幼儿园读后感篇十

在公司组织的读书分享会中,《终身成长》一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己利用空余时间,也重新阅读了一遍。

这本书最主要的核心内容就是如何拥有成长型思维。书中明确讲到了,一个人一辈子要处理两件大事:与自己相处,与外界相处。

如何看待自己,是很重要的事情,它深刻的影响着我们如何与外界相处。不论是做家长、刚步入社会、还是谈一段感情,对自身的认知往往决定了你的成长速度。

如果你能明白天赋和努力的关系,那么就不会一味地去夸奖孩子的天赋,也不会因为他成长速度慢而过度焦虑。

如果你能领悟到工作技能是可以提升的,那么在工作中就不会自怨自艾的浪费时间,也不会因为暂时的不顺,而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成天沮丧。

如果你能知道感情也需要付出努力来维系和经营,那么就不会因为迷信心有灵犀而一次次错过沟通的机会,也不会总是对过去揪着不放而做一个永不快乐的人。

我们观察自己,认识自己,学习书中提到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则是为了让自己日日精进。结合实际工作,比如刚入职的新员工,虽然暂时不太熟悉工作方法,但却可以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虽然有时候工作做得不够好,但是结对师傅以及同事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如此这般,你就会发现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进步。

我们还需要给自己制定一些成长型的目标。例如,要经常思考有哪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面对机会要如何把握?制定怎样的具体步骤,去执行新计划?做到这些以后,还应该随时保持一种警醒的姿态去思考:“要保持不断的成长,我还需要做什么?”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相信智力是可以提高的;希望每个人都能学会迎接挑战,面对挫折坚持不懈;希望每个人都能相信努力的意义,懂得正视批评,并从中学习;希望每个人都能从别人的成功里得到新知和灵感;希望人人都能拥有成长型思维。

特别感谢公司工会提供的“读书分享会”这个平台,让我们能更好地展示自己、学习到新的知识。最后,让我们一起爱上阅读吧,读过的书多了,许多知识就融进了你的血肉,不仅能让你及时审视内心,还能让你抬头看到诗与远方。

终身幼儿园读后感篇十一

有幸拜读了陈鹤琴的《怎样做幼稚园教师》,一边读书我也一边对这个从事了三年的幼教职业产生了新的认识。书本开篇就说:“教师是最伟大而又最辛勤的雕塑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所负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看到这句话我很感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许多人不理解我们的工作,认为幼儿园老师不过是带带小孩子,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对我们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陈鹤琴先生理论的精髓是“活教育”。按他自己的说法,“活的教育”就是“不是死的教育”,而“死的教育”就是“书本主义的教育”。在我看来,“活教育”并没有准确的定义。我在工作时也尝试着“活教育”的实践。我非常强调班上的孩子们“动手、动脑、动嘴巴”。学前儿童大部分还处于动作思维阶段,通过锻炼动作能力来提高思维能力,同时促进语言的发展。比如,让幼儿进行开锁游戏,先让他们自己动手尝试,孩子们一边尝试开锁,一边思考:怎样把钥匙插入钥匙孔;怎样开锁;怎样转动钥匙??尝试之后,引导孩子们将自己的发现用语言总结出来,之后再次操作。第二次操作时,孩子们的多余动作明显减少,开锁时间减少了许多。

陈鹤琴先生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这一原则我要不断理解、不断实践才会做好。我们班上有一个孩子刚来上幼儿园时不说话,他很内向,既不喜欢和老师说话,也不喜欢和小朋友讲话,我每天都和他聊天,即使他不讲话,我也会讲一些有趣的事给他听。有一天他早上上学时,主动和我打招呼,说:“老师早!”我知道他在慢慢接受我,慢慢学会和老师打招呼,于是我开始用问他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告诉他可以点头或摇头来回答,慢慢的,他开始会说话并且也愿意说了。现在的他改变了,可以主动和老师讲话,还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这句话,我想,就是这样体现的。不仅孩子进步了,我也从中得到了启发,从中我感受到教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欣赏。

陈鹤琴先生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的话,比如“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等等。

刚刚成为幼儿园教师的时候,我还不太明白这份职业于我、于社会的意义,那时候只是单纯地喜欢孩子,喜欢和孩子们呆在一起。而陈鹤琴的这本《怎样做幼稚园教师》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理念、一种信仰,它让幼儿园教师的价值在我的心中越来越明晰:从事教育,不仅仅是为谋生,教育是崇高的,更是充满魅力的,这是我毕生所追求的事业。热爱孩子,是幼儿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但是仅仅热爱孩子是不够的,我将继续秉承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将其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把陈鹤琴精神传承下去,把中国教育人的精神发扬光大。

终身幼儿园读后感篇十二

“如果要你开课,你会选择科学课吗?”这是南京市实验幼儿园章丽老师问所有参加“浙派名师”的老师们的一个问题。举手的老师寥寥无几。当时我也坐在下面,想举手,但又不敢。因为这学期我们的“任务”是磨“科学课”,再加上正在学习张俊老师的著作《幼儿园科学教育》。所以我也一样,如果不是在特定的环境里,我也不会选科学课。为什么呢?首先“科学”这一概念对老师们来说是严谨的,作为教师自身来说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而幼儿教师缺乏这种严谨的'科学知识,也就是这个原因常有老师一听到要上科学课就感到恐惧。第二个原因是科学知识是抽象的,概念化的,很容易成为说教课。

四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浙派名师幼儿园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聆听了来自上海、宁波等各地专家老师的精彩课堂展示,尤其是最后两节来自杭州和南京两位专家老师的科学课,再加上俞春晓老师的精彩点评,让我对科学课有了重新认识。下面我结合张俊老师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这本书和教案《神奇的气球宝宝》来谈谈我对怎么样上好一节科学课一些想法。

“选好了课题,就成功了一半。”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很广,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的,因此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的课题时,我们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1.要选择最基本的科学经验。因为集体教学活动是要求所有幼儿都必须参与的活动,就要求其内容也必须是最基本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科学知识内容。而对于那些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激发幼儿更广泛的探索为主旨的内容,则可以放在区域活动中,或是通过其他一些形式来进行,比如阅读科学图书。

2.要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的课题时,还要注意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不能一味追求新颖感,否则就不能达到激发每个幼儿的活动兴趣的目的。应该选择那些具有“适度新颖性”的,又必须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相关联系的,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学习新的内容。

3.要选择适合开展集体学习活动的内容。有些内容很有趣也很重要,但不便于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比如要幼儿观察月亮的变化。这个更合适在家庭中进行,每天作好记录。而那些需要幼儿集中探索、共同学习、相互启发的内容,以及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总结让幼儿获得知识的内容,就比较适合设计成集体教学活动。

《神奇的气球宝宝》选自建构式教程中班下册,《我和空气做游戏》这一主题中的《气球吃什么》。《气球吃什么》这个题目就是告诉幼儿气球是吃了空气才变鼓的,但气球不仅“吃”空气会变鼓,吃沙子、水等东西都会变鼓。为了不给幼儿这种误解,所以我把题目改成《神奇的气球宝宝》。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能感觉到,我们又离不开空气;气球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玩具,我借助气球让幼儿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在整个活动中,不仅让幼儿感受到气球是怎样的变鼓的,而且还要幼儿了解气球在生活中的作用。让科学知识来自生活,又回归生活。

目标决定教学的难易程度。活动目标的设计必须依据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并参考年龄阶段的目标,是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让幼儿通过科学活动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这种结果尽可能用可以观察的行为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激发幼儿对空气的兴趣”这一目标表述方式就不够行为化,而如果是“激发幼儿喜欢探索空气的现象”,就可以通过幼儿外在的行为表现加以衡量。但在科学活动中有些目标是隐形的,是一种长期的、缓慢的、积累性的变化,很难在一次活动中就能表现出来的。因此,也不能绝对要求所有目标都必须行为化。

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包括三大方面和若干具体内容。一次教学活动,知识实现目标漫长过程中的一小步,教师在设计活动目标时,不必也不可能把总目标的所有内容全部纳入其中。而应在全面贯彻总目标的前提下,设计针对活动内容特点的目标。因为具体活动内容不同,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我在《神奇的气球宝宝》这一活动中,从认知、技能和情感三方面设计了目标:

认知目标:知道气球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初步了解气球在生活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探索使气球鼓起来的不同方法。

情感目标:体验合作与成功的乐趣,并积极参与游戏。

活动目标应具有层次性,是因为幼儿的发展在不同年龄层次上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点,而且即使在同一年龄层次,不同地区或班级的幼儿、同一班级的不同幼儿也因其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活动目标时要考虑幼儿所能达到的行为层次,并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神奇的气球宝宝》的第二个环节是全体幼儿的操作环节,总目标是“探索使气球鼓起来的不同方法”。在总目标的引领下,折射出两个层次目标,分别是“幼儿自主探索使气球鼓起来的不同方法”和“幼儿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让气球变鼓,找出哪种方法最方便、让气球鼓得最快”。

终身幼儿园读后感篇十三

《终身幼儿园》由创新教育领域开拓者,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学习研究教授米切尔・雷斯尼克(mitchelresnick)所著。雷斯尼克致力于用现代科技为孩子和成人提供创造性体验,他提出了创造性学习螺旋及“4p”创造性学习法,旨在撬动全世界孩子创造性思维的百宝箱。

《终身幼儿园》围绕着创造性学习螺旋(如图),提出了培养创造力的4p学习法:项目(project)、热情(passion)、同伴(peers)、游戏(play)。下面的读后感以摘抄了上述这几个概念中感触特别深的几个观点的方式进行了分享。

项目。

项目是创造的基本单位,是体验和参与创造性学习的全新途径。当孩子沉浸在项目的创造和制作中时,才有机会成长为创造型思考者。

编程是一种流畅的表达方式。

编程是一种流畅的表达形式,就象写作一样。我们学习写作,仅仅学会拼写、语法和标点是不够的,还要学会讲故事和交流想法。编程也是如此。所以学习编程,不仅仅是学习编程的基本语法和规则。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组织、提炼和反思自己的想法。同样当我们通过编程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学会思考,需要学会如何把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的部分,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并解决它们,学会如何优化和完善我们的代码。而这些思考过程,就是计算机科学家周以真在提出的“计算思维”过程。

学习写作,我们不会要求每个人都成为作家,但对每个人来说,学会写作都是很重要的。编程也是如此,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掌握编程,通过编程表达,运用编程解决问题,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很有价值的。

教授知识还是在项目中学习。

为学生预先制定一个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清单,之后再给他们提供一些经过专门设计的问题、例子和解释用以教授这些概念,这是大多数教学组织方式。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们往往只是获得了彼此间毫无联系的知识,而且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也不知道怎样在新情况下应用他们。

以项目为本的方法,会让学生们在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环境中遇到概念,因此知识被嵌入了一个丰富的关联网络中,学生便能更好地在新情况下获取和应用知识。而且学生们会对“知识”的看法更开阔,而不仅是把知识当成概念的集合。当学生们一起为项目工作时,他们不仅学到了概念的网络,还学到了一套策略,一套关于制造、解决问题和交流思想的策略。以项目为本的方法特别适合帮助学生发展为创造型思考者。

学生们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会对创造的过程有所理解,他们是在学习如何迭代创造性学习螺旋:如何从最初的想法开始,构建原型,与他人分享,实验运行,并根据反馈和经验修改他们的想法。

热情。

兴趣和内在动机才是创造和长期坚持的关键,“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对兴趣的投资总是能收获最好的知识。

当孩子从事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时,他们会更加积极,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止如此,热情和动力让他们更有可能迸发出新的想法,发展出新的思维方式。他们对兴趣的投资有了新知识作为回报。

比如有个9岁的三年级女孩正在以动画形式制作一个关于《夏洛特的网》的读书报告,为了让这些动物出现在不同的距离上,她需要学习有关透视的艺术概念,还有关于缩放的数学概念。在孩子们的大多数编程创作中,他们必须要搞清楚坐标、速度、坐标、缩放等,象坐标这类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编程创作,孩子们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循环、条件判断、函数、变量、计数器等这些程序概念,也是孩子们的基础性知识。

当人们从事他们热衷的项目时,总会渴望潜入并沉浸其中,他们愿意连续工作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而且几乎不会注意到时间的流逝,他们进入了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所说的“心流”状态,完全沉浸在了活动中。孩子们也一样,当孩子们在从事有趣的活动时,他们会十分投入地钻研与这项活动相关的想法和学习。

个性化学习还是标准化课程。

个性化学习指的应该是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和掌控权。当学习者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控制权时,学习就可以建立在兴趣和热情的基础上,从而变得更加个人化,更有动力,也更有意义。

在自主性和结构性之间找到适度的平衡,是创造性学习环境形成的关键。而所有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和结构,难点在于如何找到适当的搭配方式和合理的结构形式。如果结构太多,孩子就无法人事他们想从事的事情;而如果结构太多,很多人就无法想法点子,或不能贯彻实现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需要在学习环境中采用“能够增强学习者自主性的结构”.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提供结构以支持和简化新手体验,同时仍然能让新用户追随自己的兴趣,创造性地表达自己。

内在动机vs.游戏和奖励。

内在动机是创造力和长期坚持的关键。教育活动中的`积分和奖励,()会像在游戏中一样,让孩子们更有动力去学习吗?不可否认,奖励可以激励人们在短期内改变自己的行为,但长期效果却大不相同,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一书中描述了这种差异:“奖励可以带来短期的提升,就像咖啡因的刺激可以让你多坚持几个小时一样。但这种影响会逐渐消失,更糟糕的是,这会降低一个人继续从事这个项目的长期动力。”

在涉及创造性活动时,奖励的效果会更糟糕。奖励和报酬的诱惑似乎使人们的关注点更加集中了,同时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创造研究专家特蕾莎・阿马比尔发现在有酬创作的情况下,作品的创造性会降低一些,即使是在对作品没有任何限制要求的时候,也是一样。

所以如果教育的目标是训练孩子在特定时间内执行特定的任务,那么积分和奖励可能是一个有效的策略。通过把任务转变为游戏,提供点数或者其他激励措施作为奖励,人们有可能会更加快速有效地学会执行任务。

同伴。

大多数思考过程都是跟他人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分享想法,从同伴那里得到反馈,相互借鉴彼此的灵感。

从独自思考转向共同创造。

从独自思考转向共同创造,这种做法更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因为如今几乎所有工作都需要协作努力,对于那些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则需要共同行动。

当人们感到周围的同伴在关心、尊重自己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去尝试新事物、承担风险,而风险是创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数字技术的进步,开放的好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因为数字化媒介不像传统产品,它可以毫无成本地被复制和发送到世界各地。新技术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进行协作的时间和地点,而且改变了同伴在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好老师应扮演的四种角色。

好的老师需要扮演4种不同的角色才能帮助学生学习,好的老师和辅导员会在催化剂、顾问、连接和合作者这4种角色之间自如地切换。

催化剂――老师和辅导员可以提供孩子加速学习进程的“火花”.当孩子刚开始创建项目时,可以通过展示一些项目示例秋激发他们的想像力,示范种种可能性。一般来说,开放性地提问是老师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的最好方法。通过问正确类型的问题,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探索和反思,而且学习者还能继续保持对项目的主动,掌握全局。

顾问――老师应该成为“幕后指导”,而不是“台前智者”.在所有情况下,我们的目标都不是“提供指导”或“提供答案”,而是了解学习者想要做什么,并找出支持他们的最佳方式。

连接者――老师和辅导员不可能单凭一己之力就为学习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支持,因此他们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把学习者与其他人联系起来,帮助学习者找到其他们学习资源,创建一个共享型的学习社区。

合作者――一个好的老师和辅导员不仅要为学习者提供支持和建议,还应该自己做项目,并邀请学习者参与其中。学习者与老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参与项目,这个过程允许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游戏。

游戏不需要开放的空间或昂贵的玩具,它是好奇心、想象力和实验的结合,而创造力便蕴含其间。

编程有助于孩子拥抱犯错,塑造成长性思维模式。

创造力并非来自欢笑和乐趣,它来自实验、冒险和挑战边界。为了帮助孩子成为创造型思考者,我们需要创造一个环境,让他们能够轻松地试错,并从中吸取教训。而编程活动在这点上相对其他活动,往往会更宽容,如果我们试图把一块木头切成两半,或者钉在一起,事后往往很难再做出调整,但通过编程,当我们发现出错时,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撤销我们所做的一切。修复错误,做出调整,尝试新事物,这些在编程活动里都很容易做到。

而且在编程活动中,往往没有失败和错误这些概念,对于编程来说,是可以通过运用一定的调试策略,识别出问题所在并将其修复的。如何运用调试策略快速定位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些技巧对于生活中其它类型的问题解决和活动设计也很有帮助。编程是一种拥抱犯错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摆脱对失败的恐惧,从而善于试错、尝试,这种思维方式正是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所说的成长性思维模式。

模式人和故事人。

根据孩子的游戏风格和学习类型不同,可以把一些孩子描述为模式人,另一些孩子则是故事人。模式人着迷于结构和模式,他们通常喜欢玩积木和拼图游戏,故事人则对故事和社会互动更感兴趣,他们经常玩洋娃娃和毛绒玩具。

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和科学课程,从传统上来讲都是以偏爱模式人而非故事人的方式设计的。这是许多孩子被数学和科学拒之门外的一大原因。这个问题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它们如何被呈现和传授。

基于学习者的游戏风格和学习类型不同,我们需要专注于找出方法,来帮助所有的孩子,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无论他们来自什么样的背景,有什么样的学习风格。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推荐学习者走出他们的舒适区。在理想的情况下,所有孩子都应该有机会以一种最自然、最舒适的方式与世界接触,同时也要拥有其他风格的经验,这样就可以方便地改变策略。

后语。

在本书中,雷克尼斯尼认为所有孩子与生俱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但是他们的创造力并不一定能够自行发展,而是需要培养、鼓励和支持。同时他认为整个教育界都应通过现有的新工具,来开发人身上那古老的创造性内生力。

本书后面还对“如何评估孩子学到了什么”进行了论点争锋,同时也给出了“给学习者的10条建议”,“给家长和老师的10条建议”,及“给设计师和开发者的10条建议”.

如果你想了解少儿编程,无疑这本由少儿编程之父编写的《终身幼儿园》,会让你对少儿编程的前世今生及孩子为什么要学习编程会有一个非常全面的了解;如果你只是想了解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本书同样会非常适合你。

终身幼儿园读后感篇十四

这不是一本书,是篇文章,但我把它当书一样的看了一篇又一篇。

我看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这位作者用反写方法,突出了幼儿教师的伟大。幼儿老师虽在一些人眼中很小很小,但却能把家中的小霸王教育的懂事。比如:“当新生幼儿才入园时,二三直个孩子一起哭,抱完这个哄那个,哄完那个又抱这个,老师常常是骗一个,哄一个,抱一个,拉一个后头还跟着好几个!要是遇到几个感情脆弱的家长,孩子哭,她也哭,那就又得哄家长。于是大人小孩一起哭,那场面那家伙那整个一人间练狱啊!哭还算小事,现在的孩子普遍奥特曼看多了,特暴力,那是又打又闹又踢又咬死活不要上幼儿园,所以老师身上留点小伤那是常事。”就从这点上,就看出了幼儿老师的不同一般。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时,觉得这作者真的写出了老师的心里话,一些不平。但多看了几篇后,才知作者的含意——幼儿老师的不简单!我做为一名普通幼儿教师感到真幸福。因为我看到了我们的伟大,因为我看到了我们的高尚,因为我看到了我们幼儿老师在人家眼里的不同。虽没有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那么的高级,但我们却能把一个不懂事的孩儿学会懂事,未来的才子们都是从我们手中开始起步的!

读一本好书,会让人觉得格外的舒畅,于是在暑假期间我拜读了《幼儿园教师治班之道》,读过后发现原来所谓的治班之道真是包罗万象,什么“以正治班、以柔治班、刚柔并举”等等,真的令人耳目一新。

《幼儿园教师治班之道》分为上下两编,共十章。上编围绕着幼儿教师治班的角色定位、理念确立、情感因素、基本原则和理想状态等五个方面引发幼儿教师对治班的理性思考。上编内容在引导幼儿教师定位自己的角色,即让幼儿教师对作为班级管理者的自己以及应具备的决定班级各项工作并有完成工作的能力产生认同感;指导幼儿教师明确生活管理、教学管理、家园管理等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任务与职责。下编围绕着幼儿教师治班的实践行动提出了多种策略,并围绕着这些策略指出了各种具体的方法。让我在书中有了更多的领悟。

治班要用“心”,而孩子更是班级的核心。作为一个好的幼儿园教师不仅能上好课,还要善于管理班级。工作中,我们接触的人很多,孩子,家长,同事以及领导。对待家长要做到贴心,对待同事要做到放心,对待领导要做到交心,对待我们的孩子要做到用心。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幼儿教师不仅要具有知识与能力的素质,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就应该对孩子负责。我们应该用“爱满人间”的胸怀关爱每一个孩子,对他们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呵护,用真诚的心去爱他们。我愿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所以,既然我选择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就应该将自己的心态放平和些,保持最初职业的热情,平等对待身边的每一个孩子甚至每一个人。在即将到来的新学期里,我将担任小一班的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我更有了理论和实践双重的认识,希望我可以适应自己的新角色,把班级管理的有声有色,把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当作一件大事情来做,让孩子能感受的到我对他的关心、在乎。让他们觉得老师也是我的好朋友,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生活、学习、游戏。

摆正自己的心态,相信我的每一天都会过的充实,快乐,并不断取得进步。

终身幼儿园读后感篇十五

很长时间没有真正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了,借着这个寒假有点时间,我静下心来,想好好读读这本《幼儿园数学教育》,也许是因为从小喜欢数学的原因,在幼儿园工作这么多年,我一直非常喜欢教授,虽然数学教育非常的枯燥。

我想,数学教学内容首先要精简和目的明确。一个活动三十分钟左右,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抓住活动的本质内容,就会显得既精又简。作为教师把握了这三个核心问题,也就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课堂内容就相当清爽、简洁。其实,教师若能抓住这三大问题,教学内容就一定能处理得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要简化。数学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有些教师的课堂设计使许多原来简单的课堂变得纷繁复杂。有些教师为了"作秀",特意设计一些障碍与陷阱,搞到孩子大半天摸不着头脑,反而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应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使用教学媒体要适当。其实只要我们吃透教材,把握好孩子,活动照样可以很成功。

总之,我读了《幼儿园数学教育》这本书,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努力,使自己在教学中更成熟。

终身幼儿园读后感篇十六

书中阐述了作为一个事业,新教育何以发展的如此迅速?如何从认识到认同,从认同到行动,从行动到坚守,从坚守到信仰。教育实验是一项细致而长久的工程,需要通过一代人去影响另一代人,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故步自封,要学会等待,要耐得住寂寞。中国教育有许多弊端,新教育实验要做的就是给教师和学生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个开阔无垠的精神视野,感受生活的丰富与人性的丰厚。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是朱永新先生,在他的推动下,新教育实验发展迅速。从开始,从小学逐步延伸到了幼儿园与初中,近几年推广到了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十年的扎实行动与坚守,研发了一系列卓越课程,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增进了教育新理念,让我相信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