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端午节随笔散文大全(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3:10:49 页码:10
端午节随笔散文大全(大全9篇)
2023-11-12 03:10:49    小编:zdfb

总结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让我们更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如何管理好时间,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6.不同的总结范文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和需求,请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借鉴

端午节随笔散文篇一

见我在假期总是忙忙碌碌的样子,好友晓航几乎是一脸的鄙夷,他说所谓休闲就得“休”、就得“闲”,就得让平时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我反驳道,“积攒了那么多事情不处理,就在沙发上干坐着,这就是你说的‘休闲’?”晓航说,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读读书、看看报,补充补充能量,还可以借假期好好陪陪父母、陪陪家人嘛!

晓航说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可对于整天为生活奔命而又脚手不闲的我来说,要那样做实在是奢侈。像我这样的上班族,一周内有5天都必须把自己钉在单位,有时候还要加班加点,根本就无暇顾及别的事情。衣服被褥脏了要清洗,屋子有了灰尘需要打扫,家里的吃喝拉撒用具需要购置,这哪一样儿不需要时间呢?真恨不得能有孙悟空那样的分身术。

休闲与休忙,孰优孰劣大家都明白,我们可以追求朋友小航所倡导的那种生活,可以把它当做一种生活目标,但我们也不能诟病休忙的人,一个人心里挂着那么多事情不去处理,肯定心急。

端午节随笔散文篇二

数不清的夜里我想拥你入怀静静的.看你物是人非。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好喜欢这段词.....现在才知道这是柳永写的,当时的词牌名叫《凤栖梧》。喜欢上它,然而渐渐的,明白了词中的涵义,不觉忧伤起来。

然而让我开始看见的是辛稼轩的《青玉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也还记得那是个粉红色的日记本..里面写满了忧愁...也写尽了思恋.....

曾经在一个楼里住过,一栋很老的楼,晚上的时候,无奈独望远处,又是谁在天边呢?思念如水,轻轻漫过那些青涩的岁月,等告别了以后,才知道,那样的时光已经不复存在。

现在偶尔也会站在阳台上往外看,天边有火烧云,可是高高低低的建筑物那么多,看不见想要看见的风景,那时明白,很多东西,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

有些时候看着镜子里消瘦的自己~~那些黯然消失的青春。回不来的永远回不来。蓦然想起这句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原先一心盼望的结果来临了,而且是不经意间来临的,有些高兴,慢慢又变成了一种失落。

成长是一种痛,无可避免的,我们只能慢慢接受。直到年华老去,岁月沧桑。

端午节随笔散文篇三

在年少时我很喜欢过端午节,因为端午节有好看好闻的香袋、五股线佩戴。那时候佩戴的香袋与五股线,都是母亲在农忙中抽时间亲手做的。

快过端午节时,村子里就会来一些卖香草与雄黄的人。他推着破旧的自行车,车把上挂着提包,边走边大声哟喝:“香草,香草,卖香草!雄黄,雄黄,卖雄黄!”这时,村子里女人和小孩便会迅速围拢过来。母亲听到卖香草的也会前去购买一些香草与雄黄,以便闲时给我们姐弟四个缝香袋。

缝香袋可是个眼力活,心灵手巧的自然缝得漂亮,眼力差的缝得就有点儿欠缺美观了。在我的眼中,母亲缝的香袋是最漂亮的。母亲缝香袋时,会先找来几种颜色鲜艳和几种不太鲜艳的碎布,还有雪白的棉花,然后再从大蒜头上剪下蒜梗,这样就可以开始缝香袋了。

母亲先把碎布片剪成各种形状,然后根据想要缝的香袋形状来缝线。首先会先缝大香袋,大香袋是最漂亮、最大气的,也是缝起来最麻烦的一种香袋。缝大香袋要用上三四种颜色的布片,还有多一些的.棉花与香草。那些布片在母亲的穿针引线下,很快就缝成了一个花样的正方形,不过这样正方形是双层的,而且留下一个小口子没有缝。那个小口子不是母亲忘记缝了,是为了好把裹着香草的棉花放进去。缝好后母亲就把带针脚的一方翻到里头,这样露在外面的就看不到针脚,然后拽一小团棉花,把棉花撕开一个洞将香草倒进去,之后用棉花把洞口堵上,最后塞进缝好的布袋里。此时,母亲就会把留下的小口子用最细的针脚缝上。缝好小口子,母亲会把一根线穿在香袋的最上面,然后拉着线的两头一拉将上面的两个角并在一起缝起来。这时,香袋就缝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给下面的两个角做花穗子。

做花穗子首先得把蒜梗剪成一厘米左右长的小蒜梗,然后把各种颜色的布剪成一厘米左右的小正方形,接下来把三四个小正方叠在一起用针线穿起来,然后穿一个小蒜梗,之后再穿几个小正方形花布,再之后又要穿一个小蒜梗。如此这般按规律穿下去,一会就做成了一个长长的花穗子了。花穗子做好后,根据与香袋相衬的尺过截成三截,然后在香袋下面的两个角处各缀一个花穗子,再在两角的距离中间缀一个花穗子,至此,一个漂亮的香袋就做好了,剩下的就是给香袋配五股线了。

五股线是用红、黄、蓝、绿、白几种颜色的线做成的,做的方法就是把五种颜色的线像搓绳子一样搓和在一起,这就是五股线了。五股线除了用来缝到香袋上便于佩戴到脖子上或衣服上,还要绑到手腕上和脚腕上。母亲说在端午节那天佩戴香袋和绑五股线可以驱虫避邪消灾免难,所以母亲做起香袋和五股线来丝毫不含糊。母亲还说,五股线要等到阴历六月六才能剪掉,剪掉后要扔到流水道口那里,那五股线会在流水中会变成神奇的小蛇,保佑小孩子常年不被虫子咬。

母亲除了缝大香袋外,还会缝鸡心香袋、小红辣椒香袋、紫茄子香袋等等。它们的做法与大香袋大同小异,只不过形状不同而异。总之,母亲会变着花样给我们缝香袋,好让我们欢喜地佩戴在身上。

到了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就一个一个的帮我们佩戴香袋和绑五股线。我们姐弟四个可以在母亲缝的香袋中挑选自己喜欢的香袋佩戴。我和二妹、三妹都欢喜挑选了自己喜欢的香袋,欣喜地放在鼻子上闻着香气。弟弟并不积极挑选,只是站在一旁笑着看我们。母亲给我们姐妹仨人佩戴好香袋和五股线后,就拉过弟弟给他绑五股线,然后会挑一个颜色不怎么鲜艳的香袋给弟弟佩戴上。弟弟拿起香袋放在鼻子上闻了闻后,脸红红地把香袋藏到了衣服里。

端午节的早上母亲会早早地叫醒我们,小鸟已经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此时,父亲已经从地里割回来了艾草,并把艾草捆成一束悬挂在门边。父亲说,艾草可以驱邪,我长大后才知道,有一句诗:“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母亲已经煮好了鸡蛋与蒜头等着我们洗脸刷牙,不过那天洗脸可不是像往常那样用清水来洗脸,而是用兑了清水的煮蒜水洗脸。母亲说,用蒜水洗脸好,可以祛毒气,所以那天我们洗过脸后都笑自己成了“蒜人”,因为身上散发着浓浓的熟蒜香气。

母亲给我们几个小孩子分好鸡蛋与蒜头,每个人的量都一样,不偏不向。母亲一个个摸着我们的头,亲切地说:“不管谁都得一天吃完哦!”父亲坐在一边眯着眼看着我们,开心地笑着。

我们领了自己的鸡蛋与蒜头后,都会争先恐后地送给父亲一个鸡蛋,并笑脸盈盈地送上一句祝福:“爸爸,生日快乐!”端午节那天正是父亲的生日,所以端午节对于我们家人来说更具有意义。

我们姐弟四人都会送给父亲一个鸡蛋,父亲见我们如此孝顺,自然非常高兴了,他收下“礼物”后便随手剥了递给我们吃,我们都摇摇头不要,父亲就会递给在一旁微笑着的母亲,母亲接了过去,把剥好的鸡蛋又递给了父亲。其实到了最后父亲与母亲也不过各吃了一个鸡蛋,父亲把收的“礼物”又放回到了饭桌上,等我们玩饿了就分给我们吃。

我最不喜欢吃煮熟的蒜头了,可母亲非盯着我吃,她说吃了煮熟的蒜头可以去掉身上的毒气,对身体健康有好处。无奈在母亲的监督下,我只好把自己领到的蒜头吃完,这才可以出去玩耍了。

我们并不会安安静静地吃,而是喜欢跟小伙伴们比赛碰鸡蛋。当两个鸡蛋同时碰在一起时,谁的鸡蛋破了,那就是败将;谁的鸡蛋没破,那就是将军。那天的小孩子在早上吃过一个鸡蛋后会在口袋里装上两个,去街上寻找比赛的对手。有时候,也会几个小孩子聚在一起一个一个的比赛,只到最后选出将军来。那场面热闹极了,胜利者仰着头开心地笑着,失败者会发出一声声叹息。不过,胜负不重要,还是好伙伴,比赛后我们一个个会并排着坐在一起,有滋有味地吃着手里的鸡蛋。

母亲会亲手为父亲做长寿面,面自然是母亲最拿手的手擀面了,我们几个小孩子和母亲会陪着父亲一起吃长寿面。母亲说,我们一起吃替父亲“咬灾”,意思就是把父亲所有的灾难一起给咬没有了。

母亲会把兑好了的雄黄酒端过来,让我们一个一个坐好,母亲用雄黄酒耐心地给我们几个{耳朵、鼻子等。她说,用雄黄酒{过之后小虫子就不会往耳朵、鼻子里面钻了。

后来我们长大了,也知道害羞了,就不愿意佩戴母亲做的香袋了,母亲也就很少做香袋了,而端午节这天母亲依然会煮鸡蛋与蒜头,叮嘱我们要吃鸡蛋,要用蒜水洗脸,依然会为我们{雄黄酒,我们依然会给父亲送“礼物”。

端午节随笔散文篇四

众人仍然如昔,生活的方式还有惯性。

生存的理由仍少过问,我的行迹。

仍伴着声声唾迹。

吃了粽子,看了电视,再见了三闾大夫。

他的名节,他的文字,乃至他的辞世。

从公元前二三百年,绵延至今日。

二千多年来,追忆不绝,让读书众人。

徒生妒忌,枉自嗟叹。

曾几何时,以屈原诗句为座右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伴着高中,伴着大学,写给自己。

赠予他人,今日想来,滋味多多。

是啊,回溯最近十八年。

为了读成书,为了觅生存,呕心沥血。

殚尽竭虑,忍辱负重,苛且偷生。

几次在竞争最激烈时,功败垂成。

虽仍然不失为一个成功者,却。

难尽人意,倍受煎熬。

一遍遍地,自己说服自己,可几经生死。

疯语无数,今日回首,由不得寒气上涌。

遍体生津,怎么熬过来的啊,

怎么活过来的,正如伊人所言。

从几欲自我毁灭到屡欲毁灭他人。

一挣扎,就已十余年!

今日,想着那汩罗江水。

望着那龙舟粽子,想一想。

看一看,不知是该庆幸仍活着。

还是早该随了那文人情结,撒手而去。

天堂和地狱间穿棱的日子还在继续。

生的意念也与日俱增,看来,

还是该好好地活着。

活着就是伟大,活着就是光荣。

活着,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

和对对手或者敌人最有力的反击和报复!

端午节随笔散文篇五

这两天陆续联系到十几年未见的朋友,心情非常激动。少年时代的记忆像拉开的水闸一样涌出,带着点小心酸,去慢慢碰触自己一直不敢触摸的心里角落。是啊,当年意气奋发的我们,自由洒脱的我们,自认为成熟的我们,如今早已是物是人非。

我不想感叹生活的残酷磨光我们棱角,因为乐观的我们一直在找寻属于我们的生活;我不想感叹当初选择的对与错,因为单纯的我们心里一直在坚信真爱就在那里!青春也将离我们远去,有时想想我们何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要活在当下,在当下中潇洒生活,一切随心不更加有意义,在我们最后的青春里,我想背着包,踏步走出去,回家乡好好看看山田,看看河流,看看儿时的小伙伴,与旧朋友好好聚首,拍拍照,记录这最后的青春里的点点滴滴,再看看我们曾经不屑一顾的成长旅途,看看沿途的风景是否依然那么美丽。

归来吧,朋友!前几天我看过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有一句话“青春就是用来回忆”,我们的青春也是如此,里面的笑和泪现在也变得生动起来。

端午节随笔散文篇六

迎着微风。

向着浩渺的天际。

踏青的人群。

成帮结对川流不息。

笑语欢歌。

醉了对对情侣。

青涩的艾草似语无语。

角黍怀玉清香飘逸。

毓翠的色彩。

渲染着竹叶的碧绿,

江水悠悠。

讲述着遥远的传奇。

感时怀古。

找寻那曾经悲壮的花絮。

沧海桑田。

旧梦依稀。

多情的星宿。

再次激起了。

别样。

缅怀千载的涟漪。

端午节随笔散文篇七

在九八年的一个五月,踏着麦浪成熟的金黄。迎着槐花盛开的馨香,一个女孩踏着五月的晨风。带着寻觅的梦想!踩着端午节的旋律。踏上北行的列车,编织着美丽的梦想!

在这个槐花飘香的季节,心儿再度远行,而远行中多份母亲的泪水。添份父亲的叮嘱!落在这片已经成熟的叶片心中。给心添份忧伤!系在父母的额头,在离别的话语中多份对家的留恋。

叶儿成熟的脉膊,都拥有自己的故事。而故事的开段与结束都要去编写,之所以远行:是自我而飘荡,自我而流浪,自我去寻觅,自我去圆橄榄绿的梦。

在清晨的薄雾中,看到父母送别的眼神。让心里有份心酸,有份对家的留恋。在简单的叮嘱中,心里多了几份酸痛。远行也有多次,可这次是为了走向围城的边缘。才知道离别是一份酸楚的开始!还有对亲人的思念。

带着朦胧的心情,踏上北行的列车。心里有一份迷茫!可坐上客车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心里有份依恋,围绕在少女的情怀。等到了济南火车站,买去哈尔滨的火车票,在大厅里等晚上的火车,那是晚上七点一刻的车,到哈的时间是后天半夜。心里想;“到哪里大半夜,部队多远?我都不知道。”那怎么办呢!这是过来一位好心的列车员,说:“你可以去电报呀!”一语惊醒梦中人,在那时电话是很少的,只有bb机的响声。部队里也是在小卖店里有电话,还不给找人。那就是网络不发达的九十年代,书信传情的时代。等把东西让列车员帮我看着;我去邮局发了一份电报(可这份电报,等我到了半个月才收到)。让朋友接站,心里美滋滋地。就等着坐上列车去寻橄榄情!

等列车开出济南站,带着幻想的翅膀!编织绿色军营的开始,我想总有一天我要飞翔。一路的风景;迷恋少女的情怀。有欢笑也有烦恼!等夜幕拉长了心事,黑夜迷失了星辰。列车如一条长龙把我带到异乡黑色的土地上,半夜十二多点的时候列车到站。我带着欣喜来到出战口。可陌生的土地,陌生的人影!还有那半夜陌生的呐喊。让我有点惊慌涌上心头,眼前没看见熟悉的身影。有份失望,让我的暴脾气又在作怪。真想回头坐上列车回家,可又一想,可能电报还没有收到,还是....一切的瞎想涌上心头。耳边响起门口列车员的喊声,才打听柞树林部队离火车站有多远。列车员很热情的说,“很远!你一个姑娘家就别去了。在火车站旅馆住一宿,天亮再去吧!万一让坏人把你骗了,可咋整呢!”我也很累,就让他们领我上旅馆住了一宿。

第二天的太阳早早的唤醒了我。我踏着异乡的那缕晨风,坐上去部队的客车。想着那份相聚时的尴尬,听听没有来接我的原因。心里又是生气,又时想盼。在矛盾的心里上徘徊!第一次去部队有一种好奇的心理。等车开出市里,到了柞树林的部队管辖区。卖票员问去哪个部队,我说;“工兵营(81156)部队。”心里想我哪里去过吗?就凭一张照片的后影,知道部队的模样。等到了渡江团,他们告诉我:到来部队了。可我去问问;大门口站哨的士兵,说:“工兵营在前边。”我又坐上下一趟车往前走,等到老虎团的部队门口,我又问哨兵:“工兵营在哪里?”哨兵很礼貌的向我敬个礼,”把我的手整的不知放哪里好。到现在想起来还可笑呢!哨兵往后边靶场那边一指,说:“那就是工兵营。”我也看见那座新盖的楼房,就是朋友照片的身后吗。

来到部队的门口,告诉哨兵,我是来找人的。可部队的纪律很严格,不让外人随便进院里。我就成了一位在外飘摇的流浪人,等一切的盘问结束后。才有朋友带进院里,安屯在一楼连部里。等见到连长,指导员,还有那些大兵们。一排的眼神把你的心看透,让你的脸红到脚后,而那是一个营的兵呀!让一个少女透出羞涩的红晕,好像来了一个外星人。落在部队的大家庭里!

五月的东北,同我家乡一样的清凉。没有槐香的郊区,只有那橄榄绿的真情。同脚下的汗水,滋润: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顶着启明星而起,踏着北斗星而睡。响亮的歌声同哨声,响遍军营的每个角落。每个单调的日子,每位青春的年华谱写一首慷慨的军歌。一声:“军嫂”改变了我的一生,惊醒异乡五月的天空。

端午节到来,在军队过端午节很有意义。也很有特别的定义。因为部队上有纪律,家属来部队处了探亲就是结婚。要不就住几天就让走。所以过完端午节就是我们的结婚的日子。

东北的端午节是踏青的季节,同山东的清明节一样踏青。当清晨的第一次哨声响遍军营,听见战士们整齐的脚步声,叩响我的梦乡。清脆的鸟鸣赶早的晨露,天边那缕朝阳早早地睁开睡醒的眼帘。为那五月的天空洒落一份心情!东北的夏天亮的早,黑天也早。我带着对异乡的好奇,早早地踏着朝阳的光辉,来到离部队不远的苗圃,挖起野菜的心事,回来分享她的苦涩。踏着晨露打湿脚面的快乐!享受晨风的亲吻。怀揣少女美丽的情怀,做着诗般的梦。欣赏遍地的野花,温情的小草;愉悦的心情,陶醉的晨风。让我记起那个端午节的早晨,静静地走进自然。默默地留有记忆!封存在心底寂寞的角落。想你!

在部队过端午节很平常,如果是星期天让休息。如赶不上还是在吃饭前的那首歌中,闻到那淡淡地粽香。那是从市里的早市上买来的,小小地粽子;红红的枣核,甜甜的心情。勾起战士思乡之情。那是天南海北的一颗相思的粽香情。没有都市中的繁华之语!没有家乡的浓情。只有淡淡地遥寄一份对亲人的问候,一次军旅的端午节。一次过往的人生,书写一段唯美的回忆!多年后陪我慢慢地变老。

清翠的哨声惊醒。

熟睡那颗未落的晨辰。

在那片绿色的原野中。

清晨;是一首刚刚抒写的诗篇。

在这个军营的哨声中深展。

青春的年华。

在这片霞光中多一份风景线。

橄榄情:这首朴实的绿色。

在默默献身自我。

从不为大自然的绿而争艳。

只为自身的一方净士。

谱写自己的年华岁月。

在这个无人想起的角落。

有一颗颗的火花无比灿烂。

系在橄榄的绿色中。

与那星辰挂在天空照亮。

一方永有的家园。

用仅有的光辉点亮。

自己的里程。

与清晨同步。

照亮橄榄的绿地。

谱写一首心曲。

在清晨中飘翔。

(这首小诗书写九八年,五月二十一日清晨,哈军营)。

端午节随笔散文篇八

秋,渐渐深了。遥望此刻的.天空,还真应了“秋高气爽”这句老话哩!

秋郊农村,这个时候的田野里没有多少人劳作了,千家万户所盼望的是农作物都结成硕果,仿佛农民对这样的季节也很放心,静悄悄之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对土地的十分信任。走进这样的田野,定会发现整个农村什么也没有失落,更会觉得秋天对人们是那样的慷慨和仁慈。油然,一种欢乐的情境拥入心田,多么亲切,多么愉悦!

是啊!在一派秋阳照耀下,春天里喜结的那种愁云不见了,那种稀泥路滑的烦闷,那种雨打斗笠的窘情全都忘记了。夏天里常有的那酷热衰弱了,那种汗流夹背的尴尬,那种日晒水烫的熬煎也过去了,还有那不及掩耳的迅雷,不时吓人一跳的“恶作剧”也被玉帝禁锢了。这一切都由美丽的秋光所代替,在无际无垠的空旷下,地上尤其显得丰实。

田间,拥拥挤挤的是晚稻。想插下它们的时候,只有三四档细长的小叶,耕牛在田边深情地看着它们,嘲笑它们一个个都像站在自己的蹄印上,只是蹄印上现出一丝丝的绿。后来,这些绿叶有那么几天落黄,不久就又抖擞精神,哪怕田里的水好生烫人,而它们从小就得到这样的磨炼渐渐地长大长高,叶子铜剑似地指向空间。秋阳晚夕,我把目光探索到稻叶下面,看到的是晚稻雍容华实的姿态,欣赏的是它们雄性的沉勇和雌性的丰腴。眼下,那娴娴静静的晚稻随着阵阵秋风吹来颤动得金浪起伏,似一群群羽毛金黄的母鸡在拍打着自己的翅膀。忽然一阵狂风四起,那抖动着由小到大的声响像是这群“母鸡”在合唱一首“咯咯下蛋”的歌,在咏唱它们对丰收农村、对中华大地的激情。

还有那些嘻嘻笑笑的田豆,看着它们才刚刚破土发芽,可是现在熟了,梦一般地来得很快,梦一般地好得出人意料。还记得是农家在闷热中用小斧刀在一条条田堘上隔三五寸劈一下,放上三五粒上好的豆种,脆生生地发出芽来,长得比它们快的禾苗为它们遮荫,使小豆芽迅速长大。现在剥开一只只豆荚,里面三颗两颗玉石般的豆子圆鼓鼓的,造化得真叫人逗爱。田豆熟了,黄叶落了,豆荚却没有开裂。是秋阳这么懂事,用它的光和温,践行让豆叶曾经是那样繁茂,而如今又不惜豆夹坠落的信念。好个秋阳“为伊消得人憔悴”,襁褓豆荚儿由青色变为桔黄,显得和稻谷同一个色调。

令人爱慕的还有那片茉莉花地。听人们说,当年这里是一块砂洲,洪水来,水淹砂埋,青草变黄,风雨洗过,又发回绿。尽管青草长得爱人,原来也不过是牧牛的场地,每逢清晨或傍晚,十几、二十个牧童骑牛吹笛集拢到这里,一边放牧,一边玩耍。就这样过了一代又一代,是改天换地的年月,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把它改造成了田园的雏形,经过农村改革春风的洗礼,这只雏形的“鸟”变成了孔雀般的花园。近百亩的垅园里种上了一排排茉莉花,这种多年生的木本植物每到春季开始放绿,到了夏秋便是收获季节,绿叶丛着一朵朵小白花,如雪花降落在一片绿色的地毯上。走近花园,便可闻到一股幽雅的香气。中午,趁着小花蕾含苞未开,一群男女老少提篮携筐,捱草推枝地采下花来送往收购部门。据说,一年下来又是几十万元的收入。听到这个数字,我好像听到花农正在点的哗哗作响的钞票声。

忽而,走来一位老汉,见我沉浸在一片遐思之中,冲我便问:“同志,你是到谁家去探亲戚呀?”我毫不掩饰地回答:“不,我是来逛秋郊的。”只见他啊了一声,又恢复着笑脸说:“是呀,现在的秋郊田美水美人更美啊!”顿了一下,他又用手一指说:“看,这些土地虽然是各家各户承包着,但憨情用的都是一个心眼、一般心意,大伙想的就是要用农业捷报来回报党的富民政策,饱尝农村经济改革的甜头。”

这时,晚风徐徐而来,稻谷、豆荚、花蕾都在跳跃着,似乎它们在从同一个方向位向我心间拥来,争着与我一道放歌秋日的感想。

端午节随笔散文篇九

(一)。

几十年来,我一直有个心愿,那就是能有机会到西藏去走一趟,看看祖国西南边陲的风土人情,是人生中的一件乐事,难忘的藏青之行。9月3日至7日,我参加了杭州市财会学会组织赴西藏、青海学习考察团,实现了我多年来的夙愿,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3日凌晨4时30分,天还暗洞洞,我从家门口打的士准时到鹳山公园大门前上车,驱车前往萧山国际机场。7时50分,机场开始办理登机手续,当乘客检票登上机场接送客车后,忽然通知大家,因重庆有大雾,飞机不能按时起飞,请乘客返回候机厅休息。8时15分,机场服务员开始向乘客分发点心和饮料。9时50分,机场通知前往重庆的乘客可以登机,11时50分抵达重庆江北机场。大家在机场行李房提行李时,两位同事发现自己的行李被损了,经与机场有关方面多次交涉,以对方工作失误赔款才完事。

14时57分,我们换乘重庆至拉萨的航班,当飞机升空平稳后,我问邻座怀抱婴儿的母亲,西藏是个严重缺氧的地方,一个刚满几个月的婴儿能吃得消吗?他告诉我,他本是重庆人,和丈夫三年前就到拉萨打工,她在拉萨怀孕后才到重庆生小孩的`,这次带婴儿到拉萨估计不要紧。听了她的一番话,缓解了我去拉萨怕缺氧而身子吃不消的恐慌心理。

17时30分,抵达西藏拉萨贡嘎国际机场,出机场地面温度摄氏17度。从机场乘车到拉萨市区,要行车一个多小时,后入住拉萨市北京中路46号百益大酒店415房间(与俞哲南同室)。我听导游在路上的劝告,为了减轻高原反应,防止感冒,到西藏旅游尽量不要喝酒,少洗澡,所以昨晚坚持不喝酒,也没有出去狂夜市,入住酒店后,简单洗刷了一下就上床休息了。开始躺在床上看了一会电视,可能是一天的长途跋涉吃力了,不久就迷迷糊糊睡着了。过了大约二个小时左右突然醒来,感到喉咙头有点发痒想咳嗽,翻了一个身感觉到心跳了特别快,后来每隔二三个小时就醒一次,一直到天亮,我想这就是所谓的高原反映了。

(二)。

9月4日,上午按排游览拉萨市区布达拉宫。听导游讲,拉萨市有关部门规定,为了保护古建筑,布达拉宫每天游览人数控制在2300人左右,我们这个团要排到十点钟才能进入布达拉宫。因我们住宿的百益大酒店离布达拉宫较近,所以九点钟我们才从酒店出发,此时的拉萨市区因时差的关系,大部分商店还未开门,街上行人稀少,但我们在车上窗口往外看,街道宽敞整洁,两侧商店林立,装饰考究,感觉市容市貌一点也不比内地城市差,记事作文《难忘的藏青之行》。大约行车十几分钟就到了布达拉宫广场。一下车就看到屹立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当时我的脑海里就觉得布达拉宫比我先前想像中还要伟壮丽。听导游讲,我们下车的地方,在1995年以前,现在广场一带还是低矮、阴暗、破旧不堪的民房,没有下水道,居民区脏乱差,一条狭窄的道路从布达拉宫前通过,人们只能站在道路上观望布达拉宫。1994年布达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迎接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为了让布达拉宫更完美地展示给世人,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对布达拉宫广场进行改建拓展。现在广场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00米。广场北面中间耸立了一块解放西藏的纪念碑。在广场上,我们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有的在拍照片,有的围着小商贩购买各种各样的纪念品,我们也不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纷纷拍照,以作日后留念。

大约十点钟,我们从东门进入布达拉宫,首先要通过安全检查,安检人员告诉大家,为了保护文物古迹,里面一律不准拍照片,为了尊重藏传高僧大德最好不要戴帽子,因而自跨入大门后,人人都有一种神秘和敬畏感。我发觉上布达拉宫道路设计很合理,道路不仅宽敞,而且地面全部用不规则的石块铺设,这样不仅感到自然庄重,而且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太滑。道路的外侧,有一排大半个人高的紫红色矮墙,据说这是西藏一种特有的草和泥土混合而成,既牢固,又漂亮。站在矮墙边不仅可以拍到整个广场的场景照片,而且还可以看到拉萨市区很远的地方。

仰望布达拉宫,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有13层,据说高110米,他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地方),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组成。红宫前面有一白色高耸的墙面为晒佛台,据说在佛教节日用来悬挂大幅佛像挂毯。布达拉宫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高达数十米,每隔一段距离,中间灌注铁汁,进行加固,提高了墙体抗震能力,坚固稳定。在半山腰上,有一处约1600平方米的平台,这是历代达.赖观赏歌舞的场所,名为“德阳厦”。由此扶梯而上经达松格廓廊道,便到了白宫最大的宫殿东大殿。据说,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寝宫和举行政治活动的地方。宫内设有多间大小经堂,藏书屋,杂物仓库,以及为达.赖服务的各色人等(约80多人)的用房。白宫始建于1645年。它以松赞干布时期遗存的观音殿为中心,向东、西扩建起一片巨大的宫宇,工程历时8年。白宫落成后,五世达.赖喇嘛即从哲蚌寺移居这里,一直到他去世。因此,布达拉宫便成了僧侣和信教群众顶礼膜拜的圣地。此后的历代达.赖,冬季都在此居住、办公以及进行宗教活动,所以布达拉宫便被称为达.赖喇嘛的“冬宫”。

红宫是达.赖的灵塔殿及各类佛堂。共有灵塔8座,其中五世达.赖的是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导游介绍仅镶包这一灵塔所用的黄金就达11.9万两之多,并且经过处理的达.赖遗体就保存在塔体内。西大殿是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它是红宫内最大的宫殿。殿内除乾隆御赐“涌莲初地”匾额外,还保存有康熙皇帝所赐大型锦绣幔帐一对,为布达拉宫内的稀世珍品。传说康熙皇帝为了织造这对幔,曾专门建造了工场,并费工一年才得以织成。从西大殿上楼经画廊就到了曲结竹普(即松赞干布修法洞),这座公元七世纪的建筑是布达拉宫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里面保存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及其大臣的塑像。红宫内的最高宫殿名叫萨松朗杰(意为胜三界),其中供奉清乾隆皇帝画像和“万岁”牌位。大约自七世达.赖格桑嘉措起,各世达.赖每年藏历正月初三凌晨都要来此向皇帝牌位朝拜,以此表明他们对皇帝的臣属关系(待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