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汉服的新闻稿(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31 19:35:45 页码:11
2023年汉服的新闻稿(4篇)
2023-03-31 19:35:45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汉服的新闻稿篇一

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称为“团圆节”。

金桂飘香,花好月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人们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无论什么形式,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是中华瑰宝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特别珍视团圆,中秋节尤为甚。中秋,是一个飘溢亲情的节日;中秋,是一个弥漫团圆的时节。这个时节,感受亲情、释放亲情、增进亲情;这个时节,盼望团圆、追求团圆、享受团圆……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

同学们,一定能背诵出许多关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历史的时空流传至今,不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有着的共同信念吗。

中秋最美是亲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亲情是黑暗中的灯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月亮最高,高不过想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汉服的新闻稿篇二

复我泱泱华夏,着我汉家衣裳。华夏五千年来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而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文化——汉服文化。

从“黄帝垂裳而天下治”始至明代,汉服一直在人类衣饰发展史上散发着最璀璨的光芒。直到明末清初,满清铁骑入侵中原。满清统治着为了打击汉人的文化自豪心,摧毁汉人的气节与骨气,颁布了“剃发易服”令。从此,汉人的记忆里有了对民族服装的缺失感。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饰,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汉民族凭着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看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而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西装、t恤、牛仔裤已成为时尚,汉服已被大多数人遗忘。

汉服,它有着飘逸的衣袂,严格的形制。汉服主要分为:曲裾、襦裙、祅群等服饰;主要特征是:衣领有交领,圆领,对襟直领,衣襟为右衽,隐结系带。而汉服袖圆以应“天圆”,衣领交叠成矩形以应“地方”,背部中缝直至脚踝以应人道正直。天圆地方,洒脱飘逸构成汉服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气质。因此,我国自古被称为“衣冠上国”。

有人说,汉服拘谨,呆板,等级森严。可汉服发展到现在,已没有阶级的区分,只有具体功用之别。汉服严密而完善的服装类别:礼服、常服、便服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自从2003年普通工人王乐天穿汉服上街,这一行为标志着汉服正式进入大众视线,掀起了一股复兴汉服的热潮。而今,当有人穿着汉服走在街上,陌生感扑面而来:“和服”“汉服”“演戏的”等声不绝于耳。各种“复古,作秀,穿越”等帽子满天飞。

是否,你也曾傻傻地问过:“爸爸,我们汉族的民族服饰是什么?”爸爸则会不知所措:“呃……也许是中山装,旗袍之类的吧!”是否,你也曾用床单,妈妈的衣服披在身上,装扮着童年……

在全球化现象日益显著的今天,文化传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认识到,民族服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两者缺一不可。中国之所以又称为“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素来就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

通过汉服,以汉服为钥匙打开了汉文化之门。通过重新继承,学习汉文化,重建我们中华五千年来的精神面貌。正所谓,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希望更多的人通过汉服了解到传统文化,弘扬汉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内涵。

复我泱泱华夏,兴我礼仪之邦。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实现汉服的复兴。嘿,看,汉服正向我们款款而来,你最准备好了吗?

汉服的新闻稿篇三

扶摇而上,重回汉唐。华夏的风暖,吹开那段蒙尘的时光,隔着陌上风花,执浅墨,携风雅,为那一缕衣裳幽香,低吟浅唱。

春风拂槛,青衫花影

古老而神秘的华夏沃土之上,汉族,一朵静默之花绽放。那是一个内敛的民族,却是历史画卷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子衿,你的衣领。沉吟,我的悲鸣。汉服,是绝美的诗篇。汉的大气,晋的飘逸,唐的开放,宋的端庄,无论哪一种,都好。弱冠书生,温润如玉,豆蔻少女,美目盼兮。

汉服,汉家儿女的华美衣衫,却有着一段沉重的历史。还记得那年,清兵入关之时,留辫易服,汉人着的是谓旗装。而那次辛亥革命,剪辫易服,汉人着的是谓旗袍。那件结合了满族与西方文化的衣服,却承受不起五千年积淀的中华气度。21世纪的今天,汉家儿女的传统服饰,我们该何处追寻?

云想衣裳,礼仪之邦

《汉书》载: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在漫长的历史中,汉服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而汉服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典型的便是深衣制。何为深衣?《礼记·深衣》孔子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着深衣而居,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除深衣外,最著名的便是上衣下裳制。如:齐胸襦裙,袄裙,交领或直襟襦裙等。

“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以汉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明显而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集合。”如此界定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

越罗衫袂,华夏有衣

岁月经年,汉服的身影早已被众多汉家儿女忘却,那些自豪地称自己是华夏族儿女的人,却可笑的只是识和服与韩服,而汉服却被视为奇装异服。在诸多舆论压力中,有人提出要复兴汉服文化,却被一些愚昧无知的中国人批判为大汉族主义,文化复古主义。

殊不知,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早已占据一席之地。汉服要的是复兴,为的是日益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而如今,诞生了一个新型名词“现代汉服”。而这也正是中华文化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独华言之缺,谓夏言之残,礼仪之邦,始称华夏。汉服承载着中华千年历史,也应在时光的长河中生生不息。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被罗衣之璀璨,珥瑶碧之华裾。

汉服的新闻稿篇四

汉服是我的挚爱,整个衣柜装满汉服是我毕生的梦想。

但是,实现梦想的路途中总会有万般艰难险阻,立场不同,就连身边最为亲近的人都会成为一颗绊脚石。

我尊敬的母上大人反对买汉服,觉得汉服又贵,买了也没多大机会穿。我以为汉服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服装,应该发扬起来。我们之间有了冲突。但无论如何也不能阻止我的动作,阻挡我实现梦想。

还未*的我根本没有经济来源,为了不让母上大人发现我在搞事情,只能在上学日省吃俭用。

中餐8元钱,平均每天吃2元钱,剩下6元钱存着买汉服。日积月累,一个月下来,就存了120元多,一个学期,就有600元了。

虽然我不知道这个办法可以用多久。

在同袍的帮助下,我终于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汉服。抱着一个大大的快递盒,是从未有过的愉悦。

母上大人不在家,真是天助我也!

我迫不及待地开箱。

这套汉服是红黑渐变,裙摆有彼岸花的刺绣,十分的妖艳,花瓣如血,娇艳欲滴。

大袖衫与齐胸襦裙相互映衬。

上身试穿,看着全身镜中的自己,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妖冶的女子,真的是我吗?啊!我从未见过这样的自己!这套汉服真美!

毫不犹豫,马上拿拍立得拍了几张照片。

在母上大人回家之前,我依依不舍地脱下了汉服。

大袖衫和齐胸襦裙被我小心翼翼地放在书柜里,送的明信片和眉心贴被珍藏在礼盒中。工作简直天衣无缝,不露一丝马脚,为的就是不被母上大人把我的梦想扼杀在摇篮里。

故技重施,我慢慢拥有了更多的汉服。

悄*地穿出去,不管路人奇异的目光,和小姐姐一起蹦哒。坐在具有古典韵味的长亭里,仰头潇洒地喝着小酒壶中的--米酒。

在天地之间,不受任何人,任何规则的束缚,真好!

一套汉服,一壶酒,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每个为汉服而奋斗的人,都有一个精*的故事。

活在乱世,只因有你,安抚了我的心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