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语文教案设计模板(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6:58:46 页码:7
语文教案设计模板(优质16篇)
2023-11-12 16:58:46    小编:zdfb

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学习而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其次,教案要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注重活动设计和资源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阅读这些范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新思路和新理念。

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跳水》的第一课时,《跳水》这篇小说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的一个故事。

二、学习4-6自然段。

(一)处境的危险。

师:思路真清晰。那孩子当时的处境危险吗?

生:危险。

师:文章的哪些描写表现了孩子危险的处境?我请一个声音响亮、吐字清晰的孩子给大家读一下学习导航。(出示学习导航)。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关键词能表现当时的孩子处境的危险呢?

生:

1、桅杆的顶端(批注:高、危险)。

2、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批注:远危险)要拿着帽子,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此外没有别的办法。(批注:危险)。

3、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批注:危险)。

师:孩子这时候失足没有?

生:没有。

生: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师:声音很洪亮,如果能读出孩子当时危险的处境就更好了,谁再来试一试?

生:

(二)甲板上的人的表现。

师:在孩子追猴子的这个过程中,甲板上的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生:

1、甲板上的人笑得声音更大了。(批注:看热闹)师:孩子当时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生:脸红了。(批注:生气)。

师:生气的孩子爬上桅杆,可猴子还在戏弄孩子,这时候孩子心里?

生:气急了。

师:可是猴子还是做怪样,孩子心里已经?

生:气极了。

师:气极了的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木。这时甲板上的人们有什么反应?

生:

1、吓呆了。(批注:危险)。

2、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批注:危险)。

3、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批注:危险)师:这一声大叫让当时的孩子?

生:醒悟过来了。

生:孩子站在桅杆的顶端,甲板上的人惊呆了的表情。师:可见当时孩子的处境真是十分危险、万分危急!

三、高潮部分。

生:读学习导航,小组合作学习。

师:哪个小组准备好了?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学习成果。

生:

1、四个感叹号。(批注:危险、担心)。

2、立刻。(批注:果断)师:只要孩子一失足??

生:他就会跌倒甲板上,摔个粉碎。

师:即使他不失足??

生:没有。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已经。说明孩子还没跳水的时候,水手已经在海里了。

师: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你觉得这句话矛盾吗?

生:不矛盾,因为大家当时心情都十分紧张。(批注:紧张)。

师:又过了几分钟,孩子又开始呼吸了。当船长看到这儿时,他的表现是怎样的?

生:呜咽起来。

师:看来船长不仅机智果断,还有着作为父亲对儿子的?

生:爱。

四、内容小结。

生:对船长说?对甲板上的人说??

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篇二

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今天,学习了李怀源老师和蒋军晶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哪些因素”的谈话,触动很大。

回顾自己的教学,翻看自己的教学设计,确实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时间就那么多,只得蜻蜓点水,于是大呼“时间都去哪了”。目标要舍得,有舍才有得。确实,目标太多反而容易打乱教学,教师就会忽略学生,会不由自主的控制学生,因为一旦放手,就会完不成预设的目标。但实际上,课堂貌似很流畅,实际上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反之,两到三个精心选择的目标很容易达成,也就形成了高效。

教学目标的主语应当是学生,即学生在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感受什么,体会到什么等等。反观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很多却不是很清晰。例如这是我设计的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的一个教学目标“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和拟人写法。”在这里,前半句话是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后半句话却变成了教师要干什么。如果改成“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方法。”就好多了。

语文课都会有字词、朗读但年级不同,要求也不同。比如朗读,在低年级会是教学目标,“如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但是到高年级就是一种手段,而不能还把感情朗读还作为一个目标,不能一直学下去。

有很多老师尤其是一些经典课文,好像如果不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写进目标里,就是缺了什么一样,感情朗读成了通用的教学目标。但是不同的阶段,目标是不能一样的,我们不能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做为目标去完成。

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篇三

1、学习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简净而又细致的语言。

3、体会文中的父子情深。

这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文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朱自清的哪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划下来。

(一)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背影是人物形象的描写,也表现了人物的精神)。

2、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火车站买橘子,穿戴-黑、深青色,心情沉重。走路-步履蹒跚,腿脚不便,“慢慢探身下去”“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父亲年老,体弱,失去亲人后内心悲痛,失业借债又让他内心充满忧愁,儿子心疼父亲)。

(二)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文章中写作者三次流泪,他心疼他的父亲;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儿子关爱父亲”)。

(三)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父亲不放心,还是决定自己去,表现了对儿子的关心和牵挂。)。

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试以下列语句为例,加以赏析。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家境不好)。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送“我”上火车)。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车站买橘子)。

4、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少年时做了许多大事,老境如此颓唐)。

5、看课文第5段,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先四人小组交流,然后请4位同学交流。(父亲深爱儿子,用自己的经验叮嘱儿子,儿子认为自己能照顾好自己。)。

2、在学习交流过程中,重点对新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探讨。通过与同行们开展平等、坦诚的专业切磋、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分享经验。每次的交流活动都让自己有所收获、有所提高。除此之外,还可经常参加网上的科学教育论坛的讨论,从中倾听专家的教导,学习同行们的经验。

3、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争取在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写作的基本功方面都有所的提高。

个人信息技术计划:

1、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更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思考问题,要利用好这种教学手段,就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我打算在三年的时间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进一步提高制作教学课件和网页制作的水平,利用网络搜集有关的教育教学信息,帮助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充分利用好大连教师网校本研训专题的学科相关资源,利用网络学习和交流。从中掌握、理解新精神,变成自身知识。

1、教师生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安全工作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是确保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全体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健康教育课和安全教育课,教师要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身心均能健康发展。

3、各学科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的课程在教学时适时渗透安全教育。课堂上进行操作时,教师要明确要求,及时关注。

4、认真执行上报制度。发现事故一定要及时上报,不能认为这是小事,我自己能够处理,而不上报。决不能因为不及时上报,而延误了处理的时间。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好善后工作。

总之,只有做学习型的教师,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开拓创新;才能紧握成功的钥匙、掌握发展的主动;才能不断努力探索、充实自己、超越自我。想达到这个目标,成为无愧于新时代的教师,就必须自觉地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经受锻炼,经受检验,逐步提高,逐步完善,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使自己的教学、教育质量更上一层楼,争做一名领导省心、家长放心、同事欣赏、学生喜欢的合格人民教师。

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自于对老师的喜欢。所以,老师平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喜欢自己。下课时,学生几乎与我没有什么距离,跟我拉手,跟我撘肩,跟我说知心话;上课时,学生比较尊重我,也比较喜欢听我讲课。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我喜欢每一个孩子,我全身心的教他们,爱他们。因此,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渐渐地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后劲力量。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深知落实好一个“读”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会收到背诵和积累知识的效果。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利用安排的早读课时间。我的早读课,我会早早的来到教室,要求学生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学习伙伴互相听写昨天所教的生字、生词或是古诗、日积月累,生字、古诗、日积月累要求自己默写,默写生字时,要写拼音、生字、组书中的词,书中的生词要求互相听写,两人听写完后,互相批改。如有错,再把错的抄写三面,然后再把错的默写一面,做到字、词、古诗、日积月累人人过关。第二件事,要求学生读记本单元该背的内容。第三件事,预习今天要上的新课,主要是把新课读熟。陪随学生晨读,师生共同践行古人的教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会慢慢地感受到语文内涵丰富、外延广阔、魅力无穷,对他们升入中学以后学习语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明显体现于学生素质是否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等。实践中我感悟到:严把关,是提高毕业成绩的关键。处理复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则在字、词、句、段、篇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锤炼和掌握。应依据教材结构分章节对学生进行归类复习,每一个知识有它的特点及规律,老师必须把握,对学生要讲清、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做到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切记应付了事,完成任务。在同学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迁移运用的培养,在阅读和写作中巩固、运用。在做一些复习题以后,老师不能一味的在黑板上讲,这样会劳而无功、枯燥无味。历届毕业班,学生做的复习题,我几乎没有对改过,都是让小组合作对改,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举手示意,老师立刻帮助解决。因为争论中解决了的问题,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学习起来不感到疲乏。

对作文选材的把握是学生下笔时的难点,作文布局的不合理和文笔的低劣是六年级学生作文要想有所突破的关卡。每写一次作文,老师要精心指导,教会学生审题、选材、构思、修改,多读例文。教学一次作文,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写好一次作文,不能布置学生回家完成,只能在课堂上完成。评改作文小组解决,由组长牵头,大家一起找错别字,找用词不当、词语搭配不当的地方,找语句不通顺的地方,看开头和结尾写得好不好。如何修改,大家说了算。这样的批改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功效体现。尤其是在本期,小学和这个衔接时期更应该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习惯:

1、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的习惯。

2、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解决生字、新词。

3、阅读时自己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

4、有敢于答问,大胆质疑、辨疑的习惯。

5、讨论时有听取同学的意见,判断是非,如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习惯。

6、鼓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

我班学生有这样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地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所以,老师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轻松。

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篇四

把握课文内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把握石榴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1课时

多媒体

一、情境导入:

古往今来,“垂杨”“腊梅”之类的植物历来是文人墨客的笔下宠物,但现代作家郭沫若却对石榴情有独钟,而且还赋予了石榴“夏天的心脏”的美誉。石榴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本节课我们来一睹石榴的风采。

二、检查预习:(见“预学篇”)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动词+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结构。

引出石榴——描写石榴——喜爱石榴

2、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描画石榴的?

枝叶——花朵——果实

石榴的叶片和枝干——与梅柳比较刻画其独特风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石榴的花——色彩:深红色的;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习性: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并根据它的色彩和外形特征把它比作“夏季的心脏”。

石榴由骨朵到花的演变——是“一种奇迹”,“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形态艳丽而匀称,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

石榴由花到果实的变化——石榴结实引起颜色和形体的变化。红——金黄,上面还留有青铜器锁特有的各种锈形;形体则由安普刺式变为金罍式的。

石榴的果实——描绘了石榴的果实成熟时的样子(似“破口大笑”)和石榴的形状、色泽(如“透明光嫩的皓齿”)

3、作者对夏天、对石榴怀有怎样的感情?

喜欢夏天,(衬托)更喜欢夏天的心脏。

4、夏天、夏天的心脏有什么特点?

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坚贞刚勇。

(紧张、热烈、急促,象征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和勃发的生命。) 第一次:在第三段:“单瓣的??心脏吗?”——主要从色彩和外形了打比方。

第二次:在第七段:“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时相似的。

第二个比喻是核心,它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个比喻准确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

四、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本文是单纯的状物吗?作者通过石榴寄寓了怎样的深意?

讨论后明确: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外在特点和内在品格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学习本文后我们要学会从事物现象中感悟社会、人生,把对自然的爱与人生的处世态度紧密联系起来,所谓生活处处有老师,也是此理。

五、赏读文本,品味语言:

1、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这风度”是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梅柳之长”是指奇崛、清新,“梅柳之短”指枯瘠、柔媚。

2、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天的心脏吗?

“陆离”“华贵”“夏天的心脏”是就石榴的颜色和形态而言的。

3、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奇迹指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

4、单瓣的花虽然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

“妙幻的演艺”和第6段中的一词相照应,具体指戏法。

5、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六、课堂小结: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本文既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来写,如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使读者能对所写事物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同时还赋予了石榴“内在”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开头部分概写,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围绕中心,分层展开,写得细腻传神。结尾部分简略生动,照应开头,点明文意。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作者之所以喜爱石榴,是因为石榴的“内在”特征正好与作者的性格特征相契合;作者赞美石榴,实质上是要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七、作业设计:

1、完成《伴你学》同步练习;

2、预习《马说》。

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篇五

《掌声》是一篇记叙文,文本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文本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作者是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根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掌声前的英子和掌声后的英子两部分,因为课文提到,有了掌声鼓励后的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文本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外,还要指导学生“由外向内”深入体会英子的情感变化,以及这些情感变化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爱的教育机会,是一堂情意交融的课,爱的掌声响起在课堂,爱在学生心中永恒。

1、认识“默、姿”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调”,会写“掌、班”等11个字,会写“掌声、文静”等16个词语。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4、能从第二至四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教学重点:

1、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2、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质疑课题。

(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题目就叫《掌声》。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掌声)。

齐读课题。两个字都是翘舌音,注意一下,再读一次。

2、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立刻产生了什么问题?

生活中,你得到过掌声吗?什么时候?你给予过别人掌声吗?为什么?

带着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打开书本103页,请你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重点正音。

默默地落下残疾骤然间犹豫忧郁似的。

抓住“落下残疾”,指导“落”字后面读轻声。引出“落”的另两个读音。

2、句子挑战。

因为她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三、默读课文,梳理文脉。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前表示时间的语句,并说说你的发现。

(上小学的时候、一天、从那以后、几年以后。)发现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2、师生交流:梳理课文脉络。

(第1自然段,介绍英子;第2、3自然段,两次掌声;第4自然段,英子的变化;第5自然段,感谢掌声)。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1、帯着问题默读课文:英子前后有什么変化?(划出文章中的词句。)。

(像变了个人似的、忧郁、说笑等。)。

以前“忧郁”,现在变得怎么样了呢?根据文章的语句,也用一个词语概括。(开朗、活泼、大方、自信等)。

2、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掌声)。

3、过渡:掌声为什么有这样的“魔力”呢?课文为什么以“掌声”为题目?让我们下节课接下去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导入新课。

1、听写第5自然段中的句子:“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徽笑着面对生活”。

2、追问:这里的“我”指的是谁?“大家”指的是谁?“大家”给“我”几次掌声?

二、学习第1段,感受“忧郁”

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仔细想想,英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交流:“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想象一下当同学们在干什么。

屏显:当同学们()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三、学习重点段,领悟掌声内涵。

屏显:轮到英子上台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你就是英子,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屏显: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英子,轮到你讲故事了,你为什么犹豫呢?

2、思考:第一次掌声的意义是什么?

屏显: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

(同学们把千言万语都化作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英子的鼓励、支持)。

3、思考:第二次掌声的意义是什么?英子的心情如何?

屏显: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从“深深地鞠了一躬”中,读到英子由衷地向大家表示感谢,也从中找到了自信。

4、《课堂作业本》第4题——哪些语句体现了英子的心情?摘抄关键词句。

四、借助插图,创意复述。

1、如果英子介绍自己的那段经历,会怎样介绍?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

2、仔细看插图,边看边思考“插图表现的是哪部分内容”;

3、带着“‘插图’前后的内容又是什么?”默读课文;

4、自己进行说话训练,关注表达,学习运用语言;

5、角色换位,借助插图,完整讲述故事。

6、师生交流,点评完善。

五、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1、指导书写。

出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课件出示:投调摇晃烈勇)。

(1)引导分类。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写的五个生字。你可以把它们分成几类?

上下结构:晃烈勇。

左右结构:投调晃。

(2)观察发现。师:再次仔细观察生字,说说怎么把这些字写美观?重点强调“勇”第四笔,明白带勾笔画在上去到勾的书写原则。

2、学生练习,互动点评。

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篇六

1、理解作者希望女儿懂得用智慧去善待爱情获得幸福并成长为“真正的人”的写作意图。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语言形式与内容情感的统一,把握行文的情感脉络,体会身为教育家的父亲对女儿真挚的爱。

理解作者希望女儿懂得用智慧去善待爱情获得幸福并成长为“真正的人”的写作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语言形式与内容情感的统一,把握行文的情感脉络,体会身为教育家的父亲对女儿真挚的爱。

教学用具 多媒体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二、读 亲爱的同学们,先来读课文吧,读两遍!

三、问题导引

阅读课文至少三遍,自学生字词,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读后的感想。

一、 导入

二、 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听了这封书信,你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个什么样的人?

2、苏霍姆林斯基在这封信里和女儿谈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3、我们的教育家在这封信里是采用什么方式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的?

四、点拨研讨

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上帝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他的态度如何?用笔将相关的句子在书上用横线画出来。

1、 第一次上帝所见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在上帝眼里是“美”的呢?

(1)那么这份“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么?为什么不可理解?

(2)他的态度如何?

(3)为什么会勃然大怒?

2、那么,上帝在五十年之后看见的东西变了吗?

(1)这次他仍然看到了什么?

(3)上帝除了看到老爷爷目光里的那种不可理解的美和力量之外,还看到了什么?

(4)面对这一现象,上帝并没有象上两次一样发怒,那么上帝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五、质疑解难

1、作者安排的三个场景基本相同,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呢?

2、奶奶眼里的爱情是什么?爸爸眼里的呢?你眼里的呢?

六、迁移训练

作者在给女儿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的时候”,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大声的朗读一遍。

思考讨论:

(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智慧的人呢?(……)

(2)在我们中学的校园里或者大街上,经常会看到一些14、5岁的男孩女孩,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毫不顾忌的做出一些亲热的动作,在高中校园里甚至还有男孩子为了给女孩子过生日不顾校规校级,在晚自习后在操场上燃放烟花炮竹,完全听不进去老师和家长的劝告,宁愿耽误学习影响自己的前途也要去追求他们心目中的所谓的爱情,你们认为他们是有智慧的人吗?(……)那么他们能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呢?(……)

七、作业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篇七

认识叠词,了解叠词的作用;

通过猜谜语复习学过的字;

认识叠词,了解叠词的作用。

1课时。

事先布置,让学生在广告牌、课外书、字典、电视等,在生活中找找带有这些偏旁的字,并认一认、记一记;事先收集几个谜语,课堂上让同学来猜。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三个组来进行一场比赛,比赛的项目有四个,看哪一个组最终能获得冠军。

出示九个偏旁,读一读;

出示九个带偏旁的字,在读一读;

三组同学分别自由到黑板上来写带有这三个偏旁的字,能写几个写几个,要写得又多又对;

认识带偏旁的字,但不会写,举手补充说,由老师代表写;

比一比,哪一组同学写得多,说得多;

鼓励学生课外通过多种途径扩大识字量;

读第二题中的词语;

学生试连线;

读一读,检查学生连得是否正确;

比赛。

第一组可爱的什么?红红的什么?

第二组明亮的什么?绿绿的什么?

第三组鲜艳的什么?白白的什么?

哪一组说得又多又恰当?

读词语,体会词语重叠与不重叠有什么区别?了解词语重叠的作用就是加重语气,相当于加进了“非常、很”这样的意思。

照样子说说“日夜、来往、红火、明白”的叠词。并说说词语重叠后的作用。

照样子说说叠词,比一比哪一组说得多?

学生自己试读这两个谜语,把这两个谜语读通;

学生挑一个自己喜欢的谜语来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看哪一组同学猜出来这是什么字?并说出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把事先收集到的谜语念给大家听,让大家来猜。

看哪一组收集的谜语多,猜得准确。

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篇八

2.能将自己的收获写成文,内容表达清楚,能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3.学会写拟人句,体会拟人句的特点。

4.能背诵6句和乡村景物、生活有关的诗句。

5.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能将自己的收获写成文,内容表达清楚,能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学会写拟人句,体会拟人句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课时目标。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学会写拟人句,体会拟人句的特点。

3、能背诵6句和乡村景物、生活有关的诗句。

一、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看意思写词语,看词语说意思,词语改错,抄写最易错字。

2.作业本上看拼音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二、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如何判断这就是一个拟人句而不是比喻句?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完成作业本上题目。

三、日积月累。

(屏幕上出现诗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过故人庄》《山居秋暝》。

《西江月》【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篇九

1、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辨析组词。

2、积累带“刂”和“隹”的汉字,认识新部首。

3、进一步学习正确的默读方式。

4、表演《特殊的考试》,能完成有关环保的考题。

1、字词积累,会用词语造句。

2、通过表演和做考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辨析组词。

2、积累带“刂”和“隹”的汉字,认识新部首。

3、能加部首组成新字,会用词语造句。

一、描一描,写一写。

1、教师出示田字格里“特、持、拦”三个字。

2、学生观察讨论: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有多个横。)

3、同桌互相说怎样写好这三个字。

4、教师指导:书写横比较多的字,写时注意横画的长短变化,其中突出主笔的横要长一些,如“特”字右上部第二横;“持”字右上部第二横;“拦”字右上部第三横。

5、学生独立练习书写。

6、小组内评评谁的字最漂亮。

7、选几份全班欣赏,师生共同评价。

二、比一比、看谁写得多。

1、教师出示部首“刂”“隹”,学生说出名称。

2、想一想哪些字还带这两个部首。

3、学生汇报汉字:刂——别、划、剑等。隹——难、准、谁等。

4、指导学生认读这些字。

5、选自己喜欢的写在书上。

三、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半——伴兰——拦代——袋当——挡干——赶人——认

1、前三组字有什么特点?(前三组生字读音完全相同。)

2、后三组字有什么特点?(后三组生字读音相近,字形不同。)

3、从每一组的两个生字中,你又发现了什么?(每一组的第二个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偏旁表示意思,声旁表示他的读音。)

4、能举出声旁表音的形声字吗?(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并利用这一特点自主识字,自用阅读。)

四、加部首,组成新字。

1、教师出示第一组子卡,学生指名读、齐读。根据部首说说新字的意思。

2、学生给后四组字加部首,写出新字。

3、学生小组内交流,根据加的部首说一说每个新字的意思。

4、学生口头组词,练习说话。

五、读一读,选一个词语造句。

1、教师出示卡:准备、亲切、顺利、为难、吃惊、心爱。学生开火车读。

2、说一说每个词语的意思。

3、选自己喜欢的一到两个词语造句。

六、为本单元中的小动物写评语。

2、学生汇报交流。

比如:小马用实际行动验证了河水既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也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

小熊不爱护环境。

3、选自己喜欢的写下来。

七、表演《特殊的考试》。

1、学生再读课文,小组内讨论怎样表演。可以把人物内心的话用语言表达出来。

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篇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枫叶如丹的三层含义。

3、了解借物喻理、借物悟理的写作手法。

理解枫叶如丹的三层含义。

一、阅读全文,回顾课文内容,勾画出文中含有枫叶如丹这个词组的句子。

二、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一层含义:成长过程。

1、读文中第一个含有枫叶如丹的句子。

2、朗读课文1——4段,了解枫树的生命轨迹。

3、朗读课文1——4段,感知枫树成长过程的不易。

4、引入冰心的语言,学生感知枫叶成长经历的艰难历程。

5、读课文5、6段了解枫树与人成长过程的相同之处。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一层含义:成长过程。

三、理解丹的第二层含义。

1、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枫树美景的描写。

3、理解枫树如凄苦的老人的含义。

(1)知道枫树和老人的相同之处。

(2)通过作者的经历理解作者将枫树比喻为老人的原因。

(3)读课文中丽贝卡出现的部分。

(4)将丽贝卡与植物的成长阶段进行比较,知道秋天仍旧蕴含生命。

(5)出示作者的经历,理解生命的丰富内涵。

(6)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二层含义。

四、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三层含义。借用杜牧的《山行》以及枫树成长的四季循环,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三层含义:长久的生命力。

五、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手法。

六、齐读课题。

教后反思:

拨开景语看情语

“霜叶红于二月花”,待到凉风又起,秋天又到,看那满山红叶,一树的红艳早已超越二月的红花。

这一树的红叶是什么?是经历春、夏、秋的洗礼迎来的硕果,是跳跃、欢乐的生命,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是化作春泥护花的长久的生命力。

可见这一树的红叶蕴含了作者多少人生感悟,多少个人情感……

作为教师,如何借助这一树的景让孩子走进作者的情怀呢?我尝试着在课堂上拨开景语看情语。

一、借助冰心的语言,体悟成长过程的艰辛。课文伊始,作者利用了四个自然段,以抒情的形式分述了枫树由春到秋,由绿到红的全过程,作者究竟需要说什么,丢弃纷繁的分析,用冰心的语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让学生体悟到作者原来是要告诉我们丹是来自不易的,他仿是人的成长过程,必须经历必要的挫折与磨难才能成长。

二、借助作者的人生经历,理解作者眼中那一棵凄苦的枫树。

作者在文中的第二部分写道: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垂头无语。

为什么一树的红艳却成为凄苦与孤独的代名词。在课堂上我出示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照片,让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作者写此文时已进入花甲之年,斑白的双鬓,深锁的皱纹,一下子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已经走入了人生的尽头,他的悲秋情怀赋予了枫树,此时眼前的枫树就是他自己,他就是枫树,枫树就是他。景与人的相通之理即是世间万物都是相通之道。

三、借助人与树的相同之处,理解枫叶如丹就是跳跃、欢乐的生命,就是富有内涵的生命。

课文第二部分出现了丽贝卡,这个富有生命力的孩子的出现,给了作者最多的人生感悟。

我让学生尝试着将丽贝卡喻成植物的发芽阶段,于是在秋天生命的初始之期仿佛又重新降临。

接着我又让学生将作者与植物的成长阶段进行比较,引入作者的生活简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生命虽然到了尽头,但是回顾这一生是精彩的,恰如那如丹的枫叶。这样的富有内涵的生命在今天是没有遗憾,不该凄苦的。

那一树的红叶依旧,但是在一树的红叶上我们分明看见了作者如丹的人生情怀!

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篇十一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简介。

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集》。

三、题目解说。

1.关于东阳:浙江东阳县。与作者算是同乡(同一个省)。

2.关于马生,马君则。“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马君则是作者同乡人,在京城太学里读书。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作者,并写了长篇书信作为见面礼,文笔十分畅达。作者和他探讨学问,他语气平和而且神色谦逊。还对作者说他小时候用心学习非常勤奋,这真是个好学的青年。现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亲人,作者因此讲了自己求学的艰辛来勉励他。

3.关于“序”。这是一种文体,并非“序言”。序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赠序:始于唐朝,唐宋以来,文人在送别时,常常以诗文相赠,有人把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再作一篇序,就称之为赠序。后来,尽管没有什么诗文,只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也叫赠序,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本文就是一篇赠序。

四、背景介绍。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义乌)到应天(现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同乡晚辈马生拜见自己后所写。

五、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六、再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意思,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七、作业设计。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合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媵人持汤沃灌。灌通盥,盥洗,洗手。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余因得遍观群书。余:古义:我。今义:多出的,剩下的。

2.录毕,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3.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液。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三)解释下列点字词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2.弗之怠。怠:放松,松懈。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大。

4.俟其欣悦。俟:等待。

5.缊袍敝衣。缊:旧絮。

6.礼愈至。至:周到。

7.腰白玉之环。腰:名作动,腰佩。

8.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

9.尝趋百里外。尝:曾经。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卒:最终。

1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借。

12.余因得遍观群书。得:能够。

1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益:更加。

(四)解释虚词“以”字的不同用法:

1.以衾拥覆(介词,“用”)。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4.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因为”)。

5.补充: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本文讲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读书求学的经历)。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种经历:艰辛、艰难。

2.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假借和笔录。

3.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些叙述中,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

参考意见:1、勤奋好学,不怕吃苦;2、持之以恒;3、诚实守信;4、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4.课文第二段主要从哪些方面写拜师求学的艰辛?

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5.本文在内容上突出使用了什么手法?并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意见:对比。如:老师的严厉与自己的谦逊形成对比,用富家子弟的的穿着与自己的贫困形成对比,求学的艰辛与自己的执著形成对比。突出学问、成就必须来自于勤奋刻苦的努力。

6.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极力渲染求学的艰辛。

7.作者远道求师,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的方式?

参考意见:这是一种尊师的表现,但最好能师生平等互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

二、总结。

同学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朱熹也说得好:业精于勤荒于嬉。趁青春年少,努力学习吧!

三、作业设计。

创设情境对话。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篇十二

1、识别问号、句号、感叹号的不同表达效果。

2、在区别形近字中积累新字新词。

3、读比喻句,积累名言名句。

4、进行口语交际,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5、练习写话,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6、展示科普读物,小组设计“身边的科学”手抄报,交流了解到的科学知识与见闻。

7、查找资料,了解科学家、发明家的成就。

1、识别问号、句号、感叹号的不同表达效果。

2、学新字、新词、好句。

3、进行口语交际。

4、练习写话。

四课时。

第一课时。

1、识别问号、句号、感叹号的不同表达效果。

2、区别形近字,学习新字新词。

教学用具:投影片、生字卡片。

一、我的发现,

1、投影出示句子。

那么多星星,你怎么能数得清呢?

那么多星星,你是数不清的。

那么多星星,你是数不清呀!

2、学生自己读句子,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3、集体汇报,教师总结。

三个句子的意思相近,但第一句加上问号,表示你不可能数不清;第二句加上句号,表示你数不清;第三名句用了感叹号,表示你肯定数不清。

4、扩展延伸。

这是李明买的书吗()。

这是李明买的书()。

这就是李明买的书()。

二、选选认认。

1、自读字词,明确练习要求。

2、根据自己的理解,选字连线。

3、同桌交流连线原因。

4、集体交流区别形近字的方法。

5、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音、组词,看谁读得准,组得对。

三、巩固练习。

给下列的句子选择适当的标点符号。(。?!)。

1、这样的事,你能做出来()。

2、这样的事,你怎么做出来()。

3、这样的事,你要做出来呀()。

第二课时。

1、学习“我会谈”,积累比喻句。

2、读读背背,积累名言名句。

教学用具:投影片。

一、学习“我会读”

1、学生自读句子,发现句子的共同特点。

2、投影出示句子。

茂密的枝叶像凉棚似的,遮住了阳光。

茂密的枝叶遮住了阳光。

问:上面两个句子,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学生各抒已见。)。

教师归纳总结:用一个和所写事物相似的事物来打比方,可把事物描述得更形象、更生动。

3、读其他句子,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4、从学过的课文中,找比喻句,也可自己说比喻句。

二、学习“读读背背”。

1、学生自读名言,想想其中的含义。

2、交流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说说对自己的启发。

3、自由读背名言。

三、作业。

课外搜集名言名句。

第三课时。

1、进行口语交际。

2、制作手抄报。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科普读物。

一、口语交际:

1、教师讲解文中给出的身边科学的例子,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2、多媒体展示身边科学的图片。

3、小组交流。

(1)小组交流自己了解的身边的科学。

(2)小组推荐科学博士,向大家介绍身边的科学。

4、推荐新书,交换旧书。

(1)向同学推荐自己带的科普读物,简单介绍书的内容和特点。

(2)把自己已看过的书和同学交换。

二、课堂练习:

小组合作设计“身边的科学”手抄报“。

第四课时。

1、练习写话。

2、搜集资料,了解科学家、发明家的成就。

教学用具:科普读物。

一、写话。

1、启发学生回忆本学期做过的事。

2、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3、谈谈自己在暑假里的打算。

4、教师归纳要点。

写收获:(1)写做了什么事。

(2)写做的过程。

(3)写做了以后,懂得了什么。

写打算:(1)打算暑假中做什么。

(2)打算怎么做。

5、学生自由写话。

二、宽带网。

1、学生汇报自己了解的著名科学家、发明家。

2、学生自主读科普读物,搜集科学家和他们取得的科学成就。

3、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集体评议。

三、总结拓展: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世界进入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

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篇十三

:讲授情境探究。

1、使学生明确文章有层次,句段有节律的重要意义。

2、明确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良好习惯。

3、进一步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使学生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自己的表达意图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一、

1、有这样一句话,请同学们理解一下: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2、学生思考,简单交流。

3、师生交流,教师出示:

a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b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c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4、引导学生认识标点符号的重要作用。首先能正确表达语句意思,其次能使句段层次明晰。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

1、出示常见的标点符号,引导学生会认会读,明确简单的使用方法。

、;:!?

“”《》()。

——……。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课件出示标点在格子中的正确位置。

4、总结写法。

幻灯片出示,学生观看,理解记忆。讲解每一符号使用方法时响应给出例句。

句号。表示句子完成之后的停顿。

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问号?表示问句之后的停顿。

顿号、表示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分号;表示有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的停顿。

冒号:1、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2、常用在对话前面表示后面的`话是引用。

感叹号!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顿。

引号“”1、一般都是成对出现。2、表示引用部分或对话。3、表示反语、讽刺。4、表示特定称谓。

书名号《》表示书籍、报刊、文章、文件等名称。

括号()表明行文中注释性的话。

破折号——1、表示解释说明。2表示意思的转折或递进。3、表示声音的中断或延长。

省略号……1、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2、表示沉默、语言中断、断断续续,欲言又止。

四、课堂练习。

1、给下面语段加上标点符号。

2、交流校对。

3、小组讨论:说说你是怎样给一段话加标点的,可以分几步?哪些方法比较好?

4、使用方法小结。

五、方法总结。

1、在阅读中注意标点符号。会认、会背、会写、会用常见的标点符号。

2、试着变换标点符号,看是否导致句段有歧义。

六、作业布置。

1、给出为打标点符号的文段,让学生填写,并说明填写该符号的原因。

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篇十四

本次语文园地共有五项内容。包括我会认、我会读、比比写写、读读说说和我会读。

二、学习目标。

1、我会认: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2、我会读:巩固、积累本单元重点词语。

3、比比写写:辨认六组形近字,并正确书写。

4、读读说说:了解“吗”“呢”“吧”的用法,会用它们说疑问句。

5、我会读: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体会儿歌中所描写的大自然的美丽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了解“吗”“呢”“吧”的用法。

四、课前准备。

板书和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我会认。

1、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去语文园地五里玩一玩,老师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这个园地可好玩了,可以做游戏,可以去旅游观光,还可以学变魔术…怎么样,只要小朋友认真玩,还可以得到好多奖品呢,愿意去吗?小朋友准备好了吗?好,我们现在就出发。

2、与字宝宝捉迷藏。

a、激趣:大家看,这是什么地方?(出示多媒体画面)这花园多美啊,小朋友喜欢在这里玩吗?字宝宝也喜欢在这里玩,我们就和它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吧,嘘!字宝宝已经藏好了,大家快把它们找出来吧!只要大家叫出字宝宝的名字,它就会乖乖地出来了。藏起来的字宝宝就在“语文园地五”的“我会认”中,快去读一读,记一记,等一会儿比比哪一组找到的最多。

b、学生自由练读、识记。

c、小组互读。

d、玩捉迷藏游戏。(出示多媒体)游戏规则:小组派代表读出“我会认”中的字,读对了,字宝宝就会跳出来,另一组又派代表读字宝宝就会重新藏好,然后开火车把字宝宝找出来。(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正音)。

仔细看看字宝宝的家,发现了什么?(言字旁、口字旁、单人旁各有一个家)。

送字宝宝回家。(如果送错了,字宝宝就不会动,教师引导学生纠正)。

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扩展训练:字宝宝的家还很宽敞,你还想让哪些字宝宝进来呢?

二、我会读。

1、勇过小河。

b、学生同桌练读词语,小组练读。

c、每一组选一种方式读,教师适时正音。

d、(出示课件)呀,小朋友读得真棒,你看,河面上已经搭起了一块浮板了,我们可以过河啦!大家靠自己战胜了困难,真了不起!

三、比比写写。

1、看老虎大王变魔术。

a、(出示课件)猴哥走了,谁又来了?(虎王),同学们,这林中大王告诉我它会变魔术,你相信吗?不信,你看看。

b、虎王变魔术。它一手变出个”日“字,另一手变出”白“字。

c、小朋友,你们谁最聪明,发现虎王变出的两个字有什么秘密吗?

d、课件演示两字的不同笔划(ノ变红)。

e、师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形式交流:”日“,生日,日子;”白“,白云,白色,白天;白比日多一撇。

2、争当魔术师。

a、出示屏幕:目木开马西。

(小朋友,现在让虎王看看咱们同学当当魔术师好吗?

b、你还能变出这样的字兄弟吗?

3、书写指导。

a、师范写。孩子们,看到你们这么能干,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比试比试,我们就比比写字好吗?请你们挑几个难写的字兄弟让老师试试。

b、生练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正确,把字写匀称。

c、部分学生书写展示,学生相互评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玩了三个有趣的游戏,把这些”字朋友“、”词语朋友“记得更牢了。来,跟他们再打打招呼。

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语文园地参加两项比赛吧!

二、读读说说。

指导读句子。

出示三句话,教师范读。

指名读。

找找这三句话的共同点。

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读读、问问。

说句子比赛。

小组合作,用”吗、呢、吧“分别说句子。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比赛方法:各组选择三个句子参赛,每个组员都要有说的机会。由小组长自组安排,可以一人说一句,也可以两人一起说一句。

评议,选出本项比赛的冠军小组。评议从两个方面进行:”吗、呢、吧“是否用的准确;说话时是否体现出问句的语气。说的不理想的学生再试一次。

三、我会读。

教师范读《天上的小白羊》,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交流感受:听着老师朗读,你好象看见了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会读、读不好的字和没学过的字。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各自遇到的困难,互帮互学。

指导朗读。

朗读比赛。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旨在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趣,巧设”与字宝宝捉迷藏,送字宝宝回家,和猴哥旅游,看虎王变魔术,“四个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变枯燥的练习为玩中学,学中玩。引导学生在各种游戏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认、读、比、写、说、等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努力使课堂成为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充满激情和挑战的生命历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都依赖于一个语言学习的环境。《语文园地》是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因此,就以旅游为线索贯穿整个第二课时。其中设置了几个环节,如”过险峻的高山“”读懂写在天上的儿歌“等环节,让学生对知识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宽松的、快乐的氛围中激发出美丽的灵感、放飞他们诗意的童心!

msn(中国大学网)。

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篇十五

1、指导学生学会读懂科普文章,了解一些自然知识,理解视而不见、准是等词,会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利用课文进行朗读训练、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和说话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重点:指导学生学会读懂科普文章。

难点:目标3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教时

学习内容:审题,自学生字词,学习第2-6节,了解各种大自然的语言,朗读、背诵、想象、说话练习。

一、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看到课题,你怎么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3、回顾第五单元提示,复习科普文章的学习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划出来。

2、交流讨论,学生板书: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年轮。

三、学习2-6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知识?理解准是。

(2)朗读练习:应用什么语气来读?(高兴,因为天气好)

(3)想象与说话练习:如果白云会说话,它会怎么说?

(4)背诵第2自然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1)蚂蚁搬家告诉我们什么知识?哪个词说明马上要下雨了?

(2)朗读练习:要下雨了,应用怎么样的语气读?(着急)

(3)想象与说话练习:如果蚂蚁会说话,它会怎么说?

3、第2、3自然段对比互练

(1)分组对比朗读。

(2)调换句式练习:

白云飘得高高,出门_________。

蚂蚁忙着搬家,老天准要_______。

4、学习第4、5自然段

(1)学习几个生字:泳、逗、编、雁

(2)第4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第5自然段又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3)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两个第1句都是什么句子?

练习:把两个反问句分别改成陈述句。

理解这两句用比喻方法写的好处。

(4)训练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各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抓住春天与秋天的不同来指导)

(5)学生自己选择第4或第5自然段进行背诵。

5、学习第6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自然段,让学生说说学到什么本领?

(2)理解年轮:什么叫年轮?

教师画几个树桩,让学生来说说每棵树各有几年了。

教师说树的年龄,学生来画树的年轮。(注意由内向外画)

四、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1、5两题

学习内容:学习开头与结尾,语言训练,举实例,仿写练习,总结全文,思想渗透。

一、复习

1、课文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背诵练习:学生自找一个自然段进行背诵。

二、学习文章开头与结尾

1、读第1自然段,练习:

(1)我本以为______,现在才知道______。

(2)只要我们_______,就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2、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练习:

(1)只有_______,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

(2)如果不认真观察,那就_________。

如果观察了,但不动脑筋思考,那也会______。

3、理解视而不见,学习多音字假。

4、读、背开头与结尾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提高,读写结合

1、举例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刚才说的大自然的语言。

四、小结

1、这两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与本领?

2、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3、4、6题。

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篇十六

1、认识“氏、兽”等7个生字,会写“差、抵”等14个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学习阅读说明文,认识本文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文中“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4、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1、掌握“氏、兽”等七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太阳的特点、作用,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一课时

1、制作能够直观反映太阳特点的课件。

2、搜集与太阳、月亮有关的图文资料。

2、肯定学生的提问,并将学生的问题分类概括。

但有些问题现在还是个谜,要等同学们好好学习长大后去自己去探索。

3、那么带着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寻找答案。板书:太阳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课件,学习生字,重点指导“蒸”、“蔬”、“繁殖”在田字格中的书写。

3、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太阳的特点。

指名读第1自然段。

(不可信,这是神话传说。)

(可以)

既然可以,课文用后羿射日的传说做开头,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3、这一小段后羿射日的传说和“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之间用“其实”过渡,“其实”是什么意思?不用这个词可以吗?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段落中还有这个词或类似的词语。其实,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起转折作用。

4、接着课文写了太阳离我们很远,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远呢?(用数字)

如果不用数字,只说“很远很远”或“特别特别远”,哪一种说法好?为什么?

(肯定:用数字说明问题,是说明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它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确切的,有较强的说服力。)

太阳的特点: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一百三十万个地球

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5、第2、3自然段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大、很热的?写太阳很大时,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写太阳很远时,为什么用钢铁作比较?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是什么?(列数字、打比方和作比较)

6、为何把太阳比做大火球?

7、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4----8段,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1、指名读这一段。这一段是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从哪些事实说明这种密切的关系呢?第4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这段的意思,把它找出来。

(意思是一致的,都说明太阳和地球上的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说法上不相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是事实;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不是事实。)

第二句虽不是事实,可是当作事实说的,从哪个词看出来?(如果……就……)

3、指出:“如果……就……”通常用在表示假设的句子里。“如果”后面提出的事实“没有太阳”是假设的,“就”的后面是假设的事实所产生的结果: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4、课堂造句练习:教师提出假设的事实,学生补充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果明天下雪,________________

星期六如果爸爸妈妈都休息,________________

村前这条小河如果架起一座桥梁,________________

5、读第五自然段。根据前面概括,这一段告诉我们: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云、雨和雪,为什么?根据下面的问题,画出段中的答案:

雨和雪是什么生成的?(云)

云是什么生成的?(无数小水滴)

无数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水蒸气是哪里来的?(从地面上的水)

地面上的水是怎样变成水蒸气呢?(吸收了太阳的热变成的)

(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也是下一句开头的词语)

归纳:这一小段话,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清楚地写明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云、雨和雪。

(风是流动的空气)

空气为什么会流动?

(空气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的缘故)

空气为什么会有的冷,有的热?

(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的热量多空气就热,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热量少,空气就冷)

为什么空气有冷有热就会流动呢?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补充: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受热膨胀变轻就会上升、移动,随着冷空气就会补充,这就形成了流动,也就是形成了风。

8、读第7、8自然段。简要地说说太阳光有杀菌能力,可以利用它防病、治病的实例(师生共同举例)。

提问:第8自然段共写了三句话,哪一句是全文的总结?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第一句话)

再谈谈“第一句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什么词语可以替换它?

(总之、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

9、回忆一下第4自然段的学习,再看看这一小段前两句的意思和说法上有什么特点?

(意思相同,说法不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是假设的,也用了“如果”。)

这一小段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是自然界的意思吗?用什么词可以替换它?

(当然、理所当然)

同学们真是太有爱心了,太阳都种好了,有一天,太阳公公来到我们班做客,大家想不想知道,它会跟我们说什么呢?(生表演太阳的自述)

1、阅读资料袋,了解太阳黑子,太阳寿命,日全食等。(课件演示)

2、阅读语文书p155页〈妙不可言的位置〉。

1、读〈太阳〉有感。

2、搜集有关太阳的故事,小知识。

3、写写跟太阳有关的成语。

板书设计:

远引用反问

特点大比喻比较

热数字举例美丽可爱

太阳

动物植物的世界

人类生活

与人

类的气候变化

关系治病防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