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元宵节随笔6篇(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1:08:54 页码:11
最新元宵节随笔6篇(精选8篇)
2023-11-12 21:08:54    小编:admin

总结是我们进步的引擎,它能激励我们更上一层楼。总结中如何平衡事实陈述与情感表达?小编整理了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阅读。

元宵节随笔6篇篇一

在2月14日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在这个快乐的日子里,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举行了快乐的闹元宵的活动。小朋友们拿着考章卡,来到各个教室参加活动。活动内容有念童谣、画灯笼。大家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的灯笼画得最漂亮;看看谁念出的童谣最最多;看看谁获得的奖章最最多。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小朋友们都积极的参与其中,走廊中充满着童谣声、欢笑声。同时,我们班的四位家长志愿者也来到班级中为小朋友们服务。他们是李定凌、李定洲的爸爸、吴君怡的'妈妈、章博的妈妈、汪筱萱的爸爸。有了他们的参与我们的活动变得更加精彩。

元宵节随笔6篇篇二

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元夕。有关元宵节的来历有这各种各样不同的版本。据说最早始于秦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有关于元宵节的传说和故事涵盖了上至皇帝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元宵节走过了形形色色的人,穿越历史,从遥远的过往走到了现在。

每当元宵节的花灯燃起,总是会想起那么几句诗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在。”

过往元宵节的热闹繁华被定格在美丽的诗词里面,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宝马香车人潮,笑语喧哗,暗香浮动,人们观灯闹夜,彻夜歌舞。古人元宵节的画面一幅幅浮现在眼前。

但无论是诗词里的元宵节还是城里人的元宵节,都不是我今天所要说的元宵节,我今天要说的是我们老家莒县的元宵节,记忆中乡下的元宵节没有城里的热闹喧哗,没有歌舞升平,没有彻夜狂欢,只是在冷冷的冬夜里燃起了点点的烛火,简单质朴,又温情脉脉。

小时候的记忆好像是从七八九岁开始清晰的,关于元宵节的记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小时候盼望过节,过完春节之后就盼过元宵节了,从春节到元宵节的日子,是漫长有快乐的日子,有吃有喝又有的玩。

我们村正月十二逢集,村里的人们会在这一天置办好所有元宵节的物品,我和弟弟只关注我们的滴滴金(一种电光花烟火,用火点燃,火星四射,非常好看。用土灰色的纸卷着化学材料,很细约有十厘米长,尾部有翼,可以用唾沫粘在墙上。一般一二十根一捆,用线编起来,像草帘状)。爸爸买了之后会给我和弟弟分开,弟弟多些我少些,在当时一家的小孩子拥有烟花的多少是可以反应一个家庭的贫富情况的。

据说元宵节点灯是有讲究的,十四点的灯叫神灯,是给神灵的,十五点的灯叫人灯,是点在家里的,十六点的灯叫鬼灯,是点在田野和墓地的,我们这儿不分这些,人神鬼畜统一在十五一天点灯。

十五那天吃过午饭,妈妈和孩子们就开始忙碌了。首先要包大菜包,一般用地瓜面或荞麦面,还有一种榆树面,就是把榆树皮晒干,用碾(一种石制的研磨粮食的人力工具)磨成细粉和在白面里,吃起来味道特别的好。然后做面灯,用白面或地瓜面做成小杯子状,周围要捏上小鼻,一月到十二月从一到十二个,还要做十二生肖灯,按照家里人的属相做,爸爸和弟弟属龙,妈妈属鸡,我属狗,我们就做龙鸡狗,龙和狗都只做一个,鸡要做一窝,有一只母鸡围着几只小鸡还有鸡蛋,坐在圆盘的鸡窝里,龙鸡狗都要用高粱米做眼睛,用卷的红纸条做舌头,背部都要留有凹槽用于放油点灯。最后还要做一个大大的萝卜灯,中间也留凹槽,萝卜根做把手。

黄昏时分,妈妈把包好的包子和面灯放进大锅里煮熟。全家吃过包子之后十五点灯正式开始,把花生油放进锅里化开并温热,用小勺一勺一勺添进灯里,用红草棒缠上棉花浸油插在灯里做灯芯,妈妈用火柴将面灯一只只点着之后,我和弟弟按顺序把灯放在门口,一扇门的门口放一只,两扇门的门口放两只。门口窗台案几神位都要摆放。除了家里面要点灯之外,门口,大路,路口,村头,桥头,河边碾上,田野,祖坟都要点灯,爸爸负责去田野,祖坟,我和弟弟负责其它,妈妈留在家里看灯,按规矩点灯之后必须有人看管,家里不须没有人。家里的灯点上之后,每家每户都要放支鞭炮,有钱人家会放多些,随着阵阵鞭炮声在密密的村落间连绵的响起,乡村的元宵节进入高潮,之后的元宵夜晚主角是孩子们的。

我们家门口有一盘碾,是儿时元宵节的“主会场”。那时候每个乡村里都会有几盘,由于周围的住户都会望碾上送灯,聚集在一起的蜡烛会把周围照的灯火通明,小孩们就围在碾上放滴滴金,嬉闹游戏。

关于元宵之夜还有一件事最激动人心的乐事,那就是偷蜡烛,小孩子们成群结队的在街上转悠,等大人们点上蜡烛走后,小孩子把蜡烛灭掉揣进口袋,迅速逃跑。最后孩子们在碾上集合,比一比谁偷得蜡烛最多,内心充满了收获感,有些孩子一晚能偷几十只烛灯,我比较笨也能弄几只,偷来的烛灯会成为很好的玩具,回家后用火烤化,捏成各种形状。对于偷灯这种恶劣的行为,大人们是不屑于责罚的,但玩灯玩火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千万千万不要把衣服烧上洞,否则会吃不了兜着走,因为那些物质贫乏的年月,衣服是非常珍贵的。

等小孩子们手里的滴滴金燃放的差不多时,就会散了回家,回家后妈妈会往萝卜灯里添油,用手拿着灯给我和弟弟从头照到脚,据说可以除魔障,避蝎虫。

最后是收灯,灯燃完了,不能说灯灭了,要说灯收了,把面灯一只只收回来放在竹筐里,大人们会一只只仔细的研究灯花,如果像某种庄稼,今年这种庄稼就会大获丰收,如果像某种牲畜,这种牲畜今年就会兴旺。

十六的早晨,要煮灯吃灯,把面灯洗净切成薄片,锅里加油葱花盐放水煮沸,把切好的灯片放在里面煮熟。吃起来非常的美味,其实是非常难以消化的,我和弟弟每次都是抢鸡灯里的鸡蛋。

后来渐渐地经济发达了,物质慢慢的富有了,乡下元宵节的面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被各式各样眼花缭乱的蜡灯取代了,小孩子们也有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各式各样的烟花鞭炮,早已不再屑于去偷灯了,就连我们的滴滴金也没有了。我们那一茬孩子也已经长大了,基本都去了城市,有的出去上学,留在了外面,有的出去打工,留在了外面,还回来的也是只有逢年过节的才回来,村庄成了留守村庄,大多数是老人和孩子。

爸昨天也已经上班去了,村里的人家还有的去城里看烟花赏花灯了,孩子们也都基本上各自在家,不在扎堆玩了。我陪小猪猪放烟花,小猪猪看起来很高兴,但是总是感觉现在的小孩子们没有我们小时候乐趣多了。

我儿时的那个元宵节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了,记忆里的那个元宵节,连同被那些微薄的幸福满足了的儿时的天真,只能永远的留在记忆里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元宵节随笔6篇篇三

“正月十五闹元宵,同庆国产情人节”。随着年味的淡化便迎来了元宵节与情人节。

今天,鸟语花香,阳光明媚,四处都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气氛。家家都吃着红壳润滑的美味小鸡蛋,户户都品尝着甜滋滋的芝麻馅汤圆,情深意重,温暖甚深。

这样的节日岂能没有节目。情趣点便是猜灯谜、对对联,可这是低智力游戏。对于我这种文质彬彬的靓仔来讲太幼稚了。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猜灯谜、对对联的真正来意纯属是为了扣女。

哈哈…巧遇今天同时是国产情人节,正是才子扣淑女,择日不如撞日!走进花街灯谜会,才子佳人尽显眼前,但找个像我这么才子的竟然难过登天。于是凭着自己一度才智,魅力显著,走进灯谜会钩魂般的向佳人淑女出口成文,死缠烂打,穷‘追’不舍。其实这个年头没有多少个可以称得上是淑女了。扣女难,找淑女更难。

唉…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眼看遍街是“猪扒”,实在难以忍受其样貌。恨不得一拳脚踢让其飞出地球。佳节岂能空收获,面临此景,我灵机一动,想起双喜同庆节为伴。于是今天就把元宵节作为情人。既可以消心头难,又可以将节庆节,实在一举两得!藉着欢喜之余,真的好想说声“我爱你,元宵节”!

元宵节随笔6篇篇四

厉山镇,这座有着千年文明的古镇,这座最美丽的人文城市,在今天元宵佳节的日子里,分外热闹,由随州市市政府、随县县政府支持,由炎帝故里风景区管委会出面组织,由随州市几十家著名商家赞助的厉山元宵节欢庆活动正在这里如期举行。

风景区各个景点如功德柱旁、神农殿前,神农石像前、神农湖边、神农桥上、撞钟廊里、九曲桥上、百草园内,神农洞里、万法寺内、神农泉边都挤满身着节日盛装的人群,用张灯结彩、红红火火,欢歌笑语、钟鼓锵锵、古乐悠悠、欢声如潮、旗幡飘飘,,人头攒动、香雾袅绕、灯光摇曳、花团锦簇、千姿百态、热热闹闹等词语来形容炎帝风景区里的热闹场面,都不能足以说明今日的盛况,省内外四万余游客与当地民众齐聚这里,或朝圣、或拜佛、或游玩、或猜谜,或演出、或观节目、或做买卖、或作推销、或展示特色小吃,使厉山镇一下变得空前热闹。

整个欢庆活动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神农殿前献贡品、烧高香敬炎帝(也有部分善男信女到邻近的万法寺烧香拜佛),祈福、祈平安、祈风调雨顺、祈国泰民安活动。上午九时九分,炎帝大殿前的谒祖广场内,拜祖祈福活动在庄严肃穆的音乐与钟鼓声中正式开始,随州多地精英代表、省内外游客代表、虔诚地向摆有贡品的神坛前走去,烧香、鞠躬敬礼、祈福,整个拜祖祈福活动大约持续了四十余分钟。

接下来第二部分活动是今天的元宵欢庆活动的重头戏----民俗表演部分,大部分游客是围绕新搭的戏台看表演,用锣鼓震天,歌声嘹亮,舞步翩翩,精彩纷呈来形容这些表演也不能完全表述今日会演之精彩,其中尤以各乡镇派来的知名演出队表演的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摇花船、舞龙灯,大头和尚戏柳翠、猪八戒背媳妇、秧歌扇舞等节目,与随州特有的((独人轿))、((独轮车))、((独角兽))((义阳大鼓))等民俗表演,深受大家欢迎,赢得阵阵掌声或喝彩声,还有一些歌舞与曲艺、杂技类节目,也非常精彩,引得观众一方面鼓掌欢呼,一方面拿出手机或照相机拍照留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开场舞((中华鼓魂)),鼓响、舞美,气势宏大;情景剧((炎帝赞歌)),充分展现了炎帝功绩,也是炎帝故里各次大型活动保留节目与随州独特节目。许多外地游客都翘起大拇指随州的'民间戏真好看!河南南阳的一位姓张的女游客说:她已连续两年元宵节,从南阳赶到这里看热闹,买价廉物美的货物。

第三部分是在年俗文化区内,万份猜灯谜、吃汤圆竞奖活动。猜灯谜是几千年元宵节留下的年俗文化之一,今年元宵节,由炎帝风景区管委会组织,由众商家赞助的猜灯谜,赢奖品如纯金福狗(大奖,价值一千多元)、中国邮政集邮册、银杏酒、农商行现金红包等数千件奖品活动,也深受人们欢迎,摆放在谒祖广场周围的带谜语红灯笼,一字排开,引来很多人观看与竞猜,数千件奖品不一会就被精明的猜谜人笑眯眯地领走了,有一位当老师的女士,一人就猜对几个灯谜,领得几件礼品。真正达到了猜谜人高兴、商家高兴、风景区增添热闹气氛的效果。

第四部分是随州特色展示,随州特产如厉山腐乳、华宝金黄蜜枣、李广廷麻饼、洪山葛粉、万福老窑酒、炎帝神曲、银杏酒、裕国菇业公司系列产品等知名商品的商家,齐聚广场,以超低的价格促销,许多有车的外地游客,都是提几件名酒或其他名优商品往回捎带,用于送礼或自用。

值得一提的是,精明的生意人与特色小吃手艺人,也前来助热闹,如随州特有的拐子饭,汽水馍、烙制千层饼、打糍粑,粘糖瓜等手艺,与全国多地都有的糖葫芦、顶顶糕、米子炮等手艺,现场做,现场免费尝吃,尤其是新炒爆米花泡米子茶,深得许多年轻人好奇并前来品尝,既增加热闹气氛,也体现了民间版的庆祝活动。

厉山元宵欢庆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届,此活动已成为“随州第一,湖北前五、全国都有名”的文化活动品牌,随着炎帝故里旅游条件不断改善,随着随州旅游内容越来越丰富,随着全国游客与世界华人朝圣活动越来越多,随州人有信心把厉山元宵节欢庆活动,办成为与“泼水节”、“火把节”等著名民间节日活动齐名的节日欢庆活动。

元宵节随笔6篇篇五

在我小的时候,元宵节,不吃汤圆,也不吃饺子,吃的和过年一样丰盛,但有一样必吃:青菜。

妈妈说:青菜,意味着“轻”,吃了青菜,这一整年都会轻快的。

愿望是美好的,生活又是残酷的。即使年年元宵节吃青菜,年年都不会轻快,但是年年,还会保留着这一个美好愿望。

过了元宵节,这年才算过完。出去打工的人,也会过完元宵节才离家;上学的孩子,也是过完元宵节才开学;干农活的人,也会过完元宵节,才开始下地。

过完元宵节,一切步入正轨。

小时候的元宵节,妈妈会在家里的每个角落点上油烛,红彤彤的一支,插在一个酒瓶子里,鸡笼上,猪圈旁,都会点上,一直燃到尽头。那些天黑了就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唯有在元宵节这一晚上,灯火通明。

晚上还更热闹,村里的龙灯队伍,敲着锣打着鼓,到每家每户,舞龙戏狮。孩子们最快活,从第一家跟着跑,追到最后一家。鞭炮声,欢闹声,这是农村最后一个欢腾的夜晚。这一夜过去,只见忙碌疲惫的身影,耕作在田地间。

自从改革开放后,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过完元宵节,农村就成了空村。只剩下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孤独的守着这漫长的寂寞。有一次姑姑在暑假回家,她说,坐在屋前,一整天都不见个人影经过。

也许在地里的劳作,反而是热闹些的,因为有土地相伴。

元宵节,是让人有些伤感的。所以我们才在这一夜用一场狂欢来结束。

但是在城里的元宵节,似乎吃一碗汤圆或者饺子,就算过了这个节。

下午,我在哥哥幼儿园,和他们一起包汤圆,吃上自己包的汤圆,孩子们可高兴了。回到家,趁弟弟睡着了,我又跑去买一些汤圆,因为爸爸还没吃到。老板给我现包了10个像包子一样的大的汤圆,回到家,弟弟醒了,躺在被窝里哭,大概是醒了一会,没见我来。这一哭,一发不可收拾,足足嚎哭了半个多小时。

我煮了汤圆给他吃,又因为我在他碗里只盛了一个,在我的碗里盛了两个,这一下,又引爆了他,继续嚎哭。

我的心情也好糟糕,禁不住这般撕心裂肺的哭声。

他哭过了,平静了,仿佛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

到8点了,才吃上晚饭,汤圆因为太大个,煮了好久,吃的时候,里面还是有一部分没熟。

好怀念小时候的元宵节,日子虽然很苦,但是很有仪式感,该苦的时候就默默的吃苦,该欢庆的时候,就使劲开怀。

而现在的日子,日日都丰盛的像节日,但日日都如此,仿佛一潭死水。

生活需要仪式感,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弄丢了它。

元宵节随笔6篇篇六

元宵节,我们就想到团圆,与亲人的团圆。

第一个团圆,也许从我们像一个圆圆的肉球孕育在妈妈腹中开始。

那一刻,我们黏着母亲的躯体熨帖千年万载神圣的记忆。

终于,我们从母亲的腹体中分离出来,但我们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从此,我们迎来了一个个亲人,也迎来了一场场团聚。

因为感恩,我们用爱串接时光的馈赠。

人,生来是赤裸的,最初的懵懂无色、无味、无形。

成熟的'思维,睿智的思想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精彩,溢满了光彩。

我们的身心需要给养,需要补给,因而节日成了我们灵魂的慰藉日。

世上所有的甜蜜和幸福,绝不是一个人的感觉。

世上所有的节日都是一脉相传,一衣带水,一起分享。

世上所有的节日都是空前而非绝后的创造。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蒙昧地伸直了懒腰,明媚了图腾式的文明。

这文明的启蒙酣畅了我们对幸福的渴望。

再后来,后来,我们发现月亮是圆的,太阳是圆的,我们要把圆满纳于心才觉得完美,于是汤圆进了我们的肚子,微笑变成有味道的温暖。

更多。

元宵节随笔6篇篇七

元宵节。下雨。一周最后一个工作日。读书群里的小朋友感慨,过完元宵,新年就真的过去了。

好友在群里直播汤圆制作的整个过程。看着非常诱人,现在自己能包汤圆的人很少了。大多去超市或者饮食店里买。这两天上海的几家老字号都排着长队。多半是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一买就是几盒,回家分给孩子和家人。

记得小时候,只有新年才有机会吃汤圆。过年去亲戚家拜访。一般端上来的点心就是汤圆和春卷。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做汤圆,每家人的味道各不相同。即使是同样的馅料,吃到嘴里也不一样。朋友说奶奶家和外婆家的宁波汤圆虽然做法一样,但每次吃他还是觉得奶奶家的更香,更糯。开始不得其解,后来想明白了。因为每次他去,奶奶的汤圆都是现包的。所以比起外婆家包了一天放在那里,口感会更糯。

那时候,糯米粉都是自家磨的。包汤圆的黑洋酥也是自己家做的。最喜欢闻炒芝麻时的那股香味,文火轻轻地逼出芝麻的油,炒熟后细细捣碎,拌上绵白糖,用生板油捏好,慢慢和匀后,湿的细纱布盖在上面。等包的时候,把和匀馅子捏成一个个枣子大小球。水磨粉处理好,也做成一个个小团。我就等着爸爸妈妈把馅料包进去,负责把它们搓圆。有时候,馅料不够了,也会用做八宝饭剩下的豆沙代替。再不行就干脆来个实心圆子。如果吃到就是中了头彩,那一坨黏牙的糯米团子,实在不是我喜欢的。

还有一种特别的团子也是要元宵才吃得到。那天常会去逛庙会。最喜欢吃里边买的菜肉团子。一般是荠菜加上肉做的馅儿。真的软软糯糯,非常鲜美。当然还有鲜肉汤圆也是不错的选择。落座以后,点上一碗。有个尖尖头的是鲜肉,圆的就是黑洋酥。先咸后甜,吃完有说不出的满足。

小时候元宵节最喜欢去“轧闹猛”。城隍庙和大世界都会有灯会。小孩子们人手一个兔子灯。大家会比谁的大,谁的漂亮,爸爸妈妈手都很巧,每年我都会有新的兔子灯。各种颜色的,里面有一小节蜡烛。装上四个轱辘,拉着就能走。等到去参加灯会的时候,还可以看到漂亮的宫灯,巨型的红灯笼,还有看着稀奇的走马灯。灯上的装饰画多半有吉祥的寓意,或者是各种故事。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猜灯谜。灯下的纸条上写着谜面,如果猜对了就可以把纸条摘下来,去兑奖处,答案正确可以换到礼品。记得自己得到过一个小皮球。那大概是陪了我很长时间的一个玩具。

已经好多年没有去灯会了,孩子小的时候过节还买个兔子灯什么的,不过已经是塑料的,里面一个小灯泡。满大街都是,没什么新鲜的。慢慢的元宵节最多就是大家吃顿饭,尝几个汤圆应应景。实在没有小时候,那种过节的味道。虽然这两年常常听到“仪式感”这个词。不过这些民俗对现在的孩子而言实在有些遥远。他们是数字时代成长的一群人。传统对他们来说繁文缛节太多,也没什么特别有趣的地方。也许以后,元宵节连汤圆都不吃了。

雨天没有办法赏月。元宵节就在平凡的日子里过了。不过想想家人可以吃顿团圆饭,生活平安顺利,衣食无忧。佳节有祝福,已经足够圆满。感恩!

元宵节随笔6篇篇八

节日的气氛不言而喻,热闹非凡,灯笼,玫瑰,争相夺艳;汤圆,巧克力,各显神通。烟花,鞭炮,此起彼伏。不管你是哪路神仙,都能统统拿下。这是一个消费的节日!

是的,我也是这节日里的一员,过了元宵节,也过了情人节。简简单单,开开心心,仅此而已。生活是为了自己,又不是为别人而活。所以不需要奢侈消费,也不需要炫耀点缀,心情愉快就好,浮夸的东西都不重要,也没什么大不了。

有人说,元宵节和情人节重合是多年不遇,下一次不定等到什么时候了,要好好珍惜。我个人觉得,真正需要珍惜的应该是生活的每一天,因为当下的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只此一次的,过了今天,就再也没有另一个今天出现了。这一秒过去,就再也回不来了。总是以后还有n多个分分秒秒,也都是以后的,不再是当下了。珍惜眼前,做好每一天。立足当下,充实每一点。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会远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