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元宵节随笔600字(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50:00 页码:8
最新元宵节随笔600字(汇总9篇)
2023-11-12 11:50:00    小编:admin

总结是对过去的思考、行动和成果的精炼和总结,对于今后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写总结时要注意客观公正,对自己的不足和不足之处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批评。这些范文展示了不同风格和不同内容的作品,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丰富写作素材。

元宵节随笔600字篇一

在2月14日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在这个快乐的日子里,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举行了快乐的闹元宵的活动。小朋友们拿着考章卡,来到各个教室参加活动。活动内容有念童谣、画灯笼。大家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的灯笼画得最漂亮;看看谁念出的童谣最最多;看看谁获得的奖章最最多。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小朋友们都积极的参与其中,走廊中充满着童谣声、欢笑声。同时,我们班的四位家长志愿者也来到班级中为小朋友们服务。他们是李定凌、李定洲的爸爸、吴君怡的'妈妈、章博的妈妈、汪筱萱的爸爸。有了他们的参与我们的活动变得更加精彩。

元宵节随笔600字篇二

在我小的时候,元宵节,不吃汤圆,也不吃饺子,吃的和过年一样丰盛,但有一样必吃:青菜。

妈妈说:青菜,意味着“轻”,吃了青菜,这一整年都会轻快的。

愿望是美好的,生活又是残酷的。即使年年元宵节吃青菜,年年都不会轻快,但是年年,还会保留着这一个美好愿望。

过了元宵节,这年才算过完。出去打工的人,也会过完元宵节才离家;上学的孩子,也是过完元宵节才开学;干农活的人,也会过完元宵节,才开始下地。

过完元宵节,一切步入正轨。

小时候的元宵节,妈妈会在家里的每个角落点上油烛,红彤彤的一支,插在一个酒瓶子里,鸡笼上,猪圈旁,都会点上,一直燃到尽头。那些天黑了就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唯有在元宵节这一晚上,灯火通明。

晚上还更热闹,村里的龙灯队伍,敲着锣打着鼓,到每家每户,舞龙戏狮。孩子们最快活,从第一家跟着跑,追到最后一家。鞭炮声,欢闹声,这是农村最后一个欢腾的夜晚。这一夜过去,只见忙碌疲惫的身影,耕作在田地间。

自从改革开放后,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过完元宵节,农村就成了空村。只剩下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孤独的守着这漫长的寂寞。有一次姑姑在暑假回家,她说,坐在屋前,一整天都不见个人影经过。

也许在地里的劳作,反而是热闹些的,因为有土地相伴。

元宵节,是让人有些伤感的。所以我们才在这一夜用一场狂欢来结束。

但是在城里的元宵节,似乎吃一碗汤圆或者饺子,就算过了这个节。

下午,我在哥哥幼儿园,和他们一起包汤圆,吃上自己包的汤圆,孩子们可高兴了。回到家,趁弟弟睡着了,我又跑去买一些汤圆,因为爸爸还没吃到。老板给我现包了10个像包子一样的大的汤圆,回到家,弟弟醒了,躺在被窝里哭,大概是醒了一会,没见我来。这一哭,一发不可收拾,足足嚎哭了半个多小时。

我煮了汤圆给他吃,又因为我在他碗里只盛了一个,在我的碗里盛了两个,这一下,又引爆了他,继续嚎哭。

我的心情也好糟糕,禁不住这般撕心裂肺的哭声。

他哭过了,平静了,仿佛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

到8点了,才吃上晚饭,汤圆因为太大个,煮了好久,吃的时候,里面还是有一部分没熟。

好怀念小时候的元宵节,日子虽然很苦,但是很有仪式感,该苦的时候就默默的吃苦,该欢庆的时候,就使劲开怀。

而现在的日子,日日都丰盛的像节日,但日日都如此,仿佛一潭死水。

生活需要仪式感,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弄丢了它。

元宵节随笔600字篇三

“明天是元宵节,我还要炸元宵!”“什么?妈妈您还要炸?”一提起炸元宵,我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去年妈妈炸元宵时那恐怖的画面:

“噼哩叭啦,嘣!”“妈妈,妈妈,您没事吧!发生什么了?”正在客厅看电视看得不亦乐乎的我被这从厨房里传来的“冲天巨响”震得一颤急忙赶到厨房,只见妈妈左手拿着锅盖,右手握着铲子,怔怔地立在那里,看来受到的“震撼”不小啊!再看锅里,只见个个元宵都鼓起了“肚子”在油锅里沸腾着,不时溅起片片油花,仿佛它们随时都能爆发出无穷的“超能量”。再看燃气灶旁边的玻璃,上面居然粘着一个瘪了下去的元宵!不用说,刚才的巨响肯定是它们发出的。老天!这热锅中的元宵也太具“杀伤力”了吧!

待我回过神来,便开始对妈妈念经:“妈妈您忘了去年炸元宵多危险了吗?元宵在油锅里溅起大片油花,白的元宵居然飞出锅外,多可怕啊!出了意外怎么办?妈妈,你别炸了,好不好?”“没关系!不就是炸几个元宵吗?你别担心。”

唉,妈妈就是这样,倔强得不得了,她决定了做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劝说她,就等于白费力气,也许我从别的方面想想办法能省些脑细胞吧。

对!既然不能阻止妈妈,那就想想办法让炸元宵变得安全些吧。可是,这炸元宵的方法是前人流传下来的,后人沿用了这么多年,一定被改进得无懈可击了,我能找出更好的办法吗?这种想法不禁让我有些泄气,可转念又一想:做什么事情都按照传统的方法,这生活还有什么新鲜可言?我今天一定得给它来个突破!

元宵由皮和馅组成,可是什么导致元宵爆掉呢?爆掉是因为膨胀,可是是什么东西在膨胀呢?馅?不像,那么是……我突然眼前一亮:空气!对,一定是空气膨胀而又无法排出,才致使元宵爆掉,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样看来,我只要给元宵扎个小孔就一切ok了!这样一来既可以排空气,又不会让馅流出,对就这么做!

说干就干,我趁厨房里没人,便蹑手蹑脚地找出元宵,小心翼翼地给它们扎上洞,待完成这切后,我又轻轻地走出了厨房。

第二天,妈妈炸元宵的时候,我则坐在餐桌旁,紧张而又专心致志地倾听着厨房里的动静,果然这次没再发出那种恐怖的“叭叭”声,不一会儿,妈妈便将一盘金灿灿、香喷喷的炸元宵端上了餐桌,看着妈妈那得意的笑脸,我的心里不禁乐开了花!

谁说古人的道路一定完美?谁说前人的方法一定对,如果没有自己的探索与创新,我们大概只能沉浸在前人的成功中,深深陷入前人的错误里吧!

元宵节随笔600字篇四

节日的气氛不言而喻,热闹非凡,灯笼,玫瑰,争相夺艳;汤圆,巧克力,各显神通。烟花,鞭炮,此起彼伏。不管你是哪路神仙,都能统统拿下。这是一个消费的节日!

是的,我也是这节日里的一员,过了元宵节,也过了情人节。简简单单,开开心心,仅此而已。生活是为了自己,又不是为别人而活。所以不需要奢侈消费,也不需要炫耀点缀,心情愉快就好,浮夸的东西都不重要,也没什么大不了。

有人说,元宵节和情人节重合是多年不遇,下一次不定等到什么时候了,要好好珍惜。我个人觉得,真正需要珍惜的应该是生活的每一天,因为当下的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只此一次的,过了今天,就再也没有另一个今天出现了。这一秒过去,就再也回不来了。总是以后还有n多个分分秒秒,也都是以后的,不再是当下了。珍惜眼前,做好每一天。立足当下,充实每一点。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会远吗?

元宵节随笔600字篇五

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元夕。有关元宵节的来历有这各种各样不同的版本。据说最早始于秦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有关于元宵节的传说和故事涵盖了上至皇帝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元宵节走过了形形色色的人,穿越历史,从遥远的过往走到了现在。

每当元宵节的花灯燃起,总是会想起那么几句诗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在。”

过往元宵节的热闹繁华被定格在美丽的诗词里面,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宝马香车人潮,笑语喧哗,暗香浮动,人们观灯闹夜,彻夜歌舞。古人元宵节的画面一幅幅浮现在眼前。

但无论是诗词里的元宵节还是城里人的元宵节,都不是我今天所要说的元宵节,我今天要说的是我们老家莒县的元宵节,记忆中乡下的元宵节没有城里的热闹喧哗,没有歌舞升平,没有彻夜狂欢,只是在冷冷的冬夜里燃起了点点的烛火,简单质朴,又温情脉脉。

小时候的记忆好像是从七八九岁开始清晰的,关于元宵节的记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小时候盼望过节,过完春节之后就盼过元宵节了,从春节到元宵节的日子,是漫长有快乐的日子,有吃有喝又有的玩。

我们村正月十二逢集,村里的人们会在这一天置办好所有元宵节的物品,我和弟弟只关注我们的滴滴金(一种电光花烟火,用火点燃,火星四射,非常好看。用土灰色的纸卷着化学材料,很细约有十厘米长,尾部有翼,可以用唾沫粘在墙上。一般一二十根一捆,用线编起来,像草帘状)。爸爸买了之后会给我和弟弟分开,弟弟多些我少些,在当时一家的小孩子拥有烟花的多少是可以反应一个家庭的贫富情况的。

据说元宵节点灯是有讲究的,十四点的灯叫神灯,是给神灵的,十五点的灯叫人灯,是点在家里的,十六点的灯叫鬼灯,是点在田野和墓地的,我们这儿不分这些,人神鬼畜统一在十五一天点灯。

十五那天吃过午饭,妈妈和孩子们就开始忙碌了。首先要包大菜包,一般用地瓜面或荞麦面,还有一种榆树面,就是把榆树皮晒干,用碾(一种石制的研磨粮食的人力工具)磨成细粉和在白面里,吃起来味道特别的好。然后做面灯,用白面或地瓜面做成小杯子状,周围要捏上小鼻,一月到十二月从一到十二个,还要做十二生肖灯,按照家里人的属相做,爸爸和弟弟属龙,妈妈属鸡,我属狗,我们就做龙鸡狗,龙和狗都只做一个,鸡要做一窝,有一只母鸡围着几只小鸡还有鸡蛋,坐在圆盘的鸡窝里,龙鸡狗都要用高粱米做眼睛,用卷的红纸条做舌头,背部都要留有凹槽用于放油点灯。最后还要做一个大大的萝卜灯,中间也留凹槽,萝卜根做把手。

黄昏时分,妈妈把包好的包子和面灯放进大锅里煮熟。全家吃过包子之后十五点灯正式开始,把花生油放进锅里化开并温热,用小勺一勺一勺添进灯里,用红草棒缠上棉花浸油插在灯里做灯芯,妈妈用火柴将面灯一只只点着之后,我和弟弟按顺序把灯放在门口,一扇门的门口放一只,两扇门的门口放两只。门口窗台案几神位都要摆放。除了家里面要点灯之外,门口,大路,路口,村头,桥头,河边碾上,田野,祖坟都要点灯,爸爸负责去田野,祖坟,我和弟弟负责其它,妈妈留在家里看灯,按规矩点灯之后必须有人看管,家里不须没有人。家里的灯点上之后,每家每户都要放支鞭炮,有钱人家会放多些,随着阵阵鞭炮声在密密的村落间连绵的响起,乡村的元宵节进入高潮,之后的元宵夜晚主角是孩子们的。

我们家门口有一盘碾,是儿时元宵节的“主会场”。那时候每个乡村里都会有几盘,由于周围的住户都会望碾上送灯,聚集在一起的蜡烛会把周围照的灯火通明,小孩们就围在碾上放滴滴金,嬉闹游戏。

关于元宵之夜还有一件事最激动人心的乐事,那就是偷蜡烛,小孩子们成群结队的在街上转悠,等大人们点上蜡烛走后,小孩子把蜡烛灭掉揣进口袋,迅速逃跑。最后孩子们在碾上集合,比一比谁偷得蜡烛最多,内心充满了收获感,有些孩子一晚能偷几十只烛灯,我比较笨也能弄几只,偷来的烛灯会成为很好的玩具,回家后用火烤化,捏成各种形状。对于偷灯这种恶劣的行为,大人们是不屑于责罚的,但玩灯玩火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千万千万不要把衣服烧上洞,否则会吃不了兜着走,因为那些物质贫乏的年月,衣服是非常珍贵的。

等小孩子们手里的滴滴金燃放的差不多时,就会散了回家,回家后妈妈会往萝卜灯里添油,用手拿着灯给我和弟弟从头照到脚,据说可以除魔障,避蝎虫。

最后是收灯,灯燃完了,不能说灯灭了,要说灯收了,把面灯一只只收回来放在竹筐里,大人们会一只只仔细的研究灯花,如果像某种庄稼,今年这种庄稼就会大获丰收,如果像某种牲畜,这种牲畜今年就会兴旺。

十六的早晨,要煮灯吃灯,把面灯洗净切成薄片,锅里加油葱花盐放水煮沸,把切好的灯片放在里面煮熟。吃起来非常的美味,其实是非常难以消化的,我和弟弟每次都是抢鸡灯里的鸡蛋。

后来渐渐地经济发达了,物质慢慢的富有了,乡下元宵节的面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被各式各样眼花缭乱的蜡灯取代了,小孩子们也有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各式各样的烟花鞭炮,早已不再屑于去偷灯了,就连我们的滴滴金也没有了。我们那一茬孩子也已经长大了,基本都去了城市,有的出去上学,留在了外面,有的出去打工,留在了外面,还回来的也是只有逢年过节的才回来,村庄成了留守村庄,大多数是老人和孩子。

爸昨天也已经上班去了,村里的人家还有的去城里看烟花赏花灯了,孩子们也都基本上各自在家,不在扎堆玩了。我陪小猪猪放烟花,小猪猪看起来很高兴,但是总是感觉现在的小孩子们没有我们小时候乐趣多了。

我儿时的那个元宵节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了,记忆里的那个元宵节,连同被那些微薄的幸福满足了的儿时的天真,只能永远的留在记忆里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元宵节随笔600字篇六

那晚也是星星站满了天空。

也是月光轻轻的洒在身上……。

一样的人共同走过同样的街。

一样的笑容一样美美的心情砰砰的心跳。

一样淡淡的忧愁无法说出口。

回忆将我们扣留。

牵着你的手一直走到最后……。

时间又从容的从我们指缝间悄悄带走了十年。

看着那朵朵烟花盏盏孔明灯。

眼角禁不住不愿让你看到的泪滴。

我已不敢奢望下一个十年的今晚我们还会这样相聚。

只愿深深的思念如缕缕清香默默的萦绕在你的身旁……。

多么希望我们的记忆永不褪色。

让自己清楚的记得那么多瞬间的幸福。

闭上眼看到十年前的一幕一幕。

无意间嘴角一撇。

十年后我们的手已不能紧紧的相牵。

眼神中再也透不出那朦胧。

再一个十年后我们还能奢求什么……。

相聚总须散。

一年又一年的去。

一年又一年的来。

我们在这去来中改变。

可总有那么几句话成为我们回忆的誓言。

(不)再年轻。

(曾)经同窗。

(忘)记岁月。

(记)起涟漪。

……。

元宵节随笔600字篇七

十五圆月元宵节,我虽然各自忙碌着,不把它当作节日一样过,一年又一年,时间它匆匆的过,过得了初一,还有十五,不知道为什么,日子消逝的这么快,我忽然间就迷茫了。

春运路上,许多游子已离开了故乡,奔向了另一个发展梦想的城市,打工的艰辛,日夜汗水的浇灌,吃了不少悲惨苦头。

多才多艺的自己,也会有迷茫的时候,多感多慨的自己,也会有伤心的时候,多梦多想的自己,也会有彷徨的时候,然而,自己却不能诉求自己,自己为自己找许多不必要的理由。

我以为是风,吹动着狂乱的心事,把悲伤写成了想你时的歌;我以为是雨,浇灌着迷茫的`心情,把故事描绘成了一段永不难忘的悲伤;我以为听歌,可以抚慰美好的心情,但是听着听着,却为愉悦的心情奏出了一段永不言说的悲伤。

让人伤心的元宵节,别人都在过着自己的节日,而我却把这节日过的烦腻了,我就像平常一样,日子还是像普通的一样过,任何一个节日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为什么今天我如此的烦心呢!

多么希望一年中没有节日最好,一旦有了节日,真不知道人类到底是在追求什么,这个世界到底是为了什么,忙忙碌碌,无所不为,你有你的精彩,我有我的自由。

如果时光可以重聚,我不愿在孤单的红尘里独醉;如果流年不再依旧,我宁愿在孤独的海洋里沉睡。

乡村的月光照不到繁忙的大都市,城里的霓虹灯光照不亮大山的夜空,寒星点点,与漂浮的云朵嬉戏,孤独的月圆一跃一跃地爬过了山头。

最是浓情充满喜庆的元宵节,却在大山区里变得一片寂静与冷淡,多少高兴又变得孤寂的人脸上黯然挂着忧伤,那是今年的春节,多少回乡已久的人给家人带来了多少喜悦与盼头,因为这才得以全家团聚,欢乐度过每个时光,到最后目睹着一个一个亲近而挂念的身影逐渐消失在眼光中,默默不得语。

一个人始终习惯了流浪,似乎过惯了悠闲自在,没有羁绊束缚的生活,圆月光透过云层,照得深邃的夜空高得还要高,似乎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在这孤城里,好像心里欠着一个远远不够到的回报,游走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无言的结局落下无言的忧伤。

远游的孩子是否心挂在家里,父亲的严肃,母亲的温柔,岁月的影子正悄悄地爬在他们的脸上,我们却没有发现,我们在一步步成长,他们在慢慢变老,心中的泪滴罩不住划痕的忧伤,唯有这一刻,月光在眼前,家就在眼前。

元宵节随笔600字篇八

看着微信朋友圈被刷屏的元宵节问候,才知道年已经过去,元宵节到来了。生活在20xx年的顾庄,有点尴尬:既没有南京夫子庙的大型灯会,让你领略一下“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也没有乡村“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顶多早上吃个汤圆,晚上守着电视机看个元宵晚会。

我不禁想起我少年时,在管家庄所过的元宵节啦。为什么元宵节的记忆会从少年时开始?因为“烧糯米团”、“舞火把”、“请灰堆姑娘”这些元宵节活动,太小的孩子赶不上趟,大人不许,没有参加过,当然就没有印象了。

那时候,每到正月十五,奶奶就会拿一些蚕豆黄豆出来,淘干净,倒进锅里炒。我的任务是坐在锅膛后烧火。听着锅里“噼里啪啦”的爆响,奶奶一边用铲子不停地翻炒,一边嘴里念念有词,无非是说炸老鼠眼,让老鼠以后看不见偷吃家里的粮食。我不关心老鼠的眼睛会不会瞎,我惦记的是锅里的豆子,因为过年的作些已经吃得差不多了。我忙着烧火,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要做:烧糯米团。

腊月里蒸熟的糯米团,养在放满水的缸里,平常都是放在稀饭里煮了当早饭,没有什么新奇的吃法。但正月十五这一天,孩子们可以捞几个糯米团上来,烧火的时候,可以放在长长的火钳上,伸进锅膛里,放在火上烤。技术好的,烤出来的糯米团金黄色的,外面的一层又脆又香。技术不过关的,火钳一抖,糯米团掉进了草灰里,手忙脚乱的搂出来,还好,有点黑,依稀还看得出原来的颜色。但如果再掉进灰里几回,等烤熟了,就是乌黑的糯米团,这乌黑的烤团,一点不影响我的味口,只不过吃完了,嘴上一圈黑,不小心用手一抹,唱花脸都不要化妆啦。

后来我想到一个好主意:用菜刀把糯米团切成片,再放在火钳上烤,就不容易滚到灰里去,还增加了烤焦的面积,比烧整团好吃多啦!奶奶笑我,“馋猫主意多。”

吃过中午饭,孩子们就心里兴奋起来了,找铁丝木棍,还要旧棉花、柴油,做火把。热心这些的,大多是男孩子。女孩子有女孩子的事,大家谈论的时候,都压低声音,很神秘:晚上请灰堆姑娘。

请灰堆姑娘的,大多是十四五岁往上的大姑娘家。我那年才十一二岁,身体不好,瘦得像豆芽菜,一年到头没有几天舒坦的日子,做梦都想长点肉,因为肉肉的人身体好呀!我以后能不能长点肉呢?我带着这个问题,想找先知先觉的灰堆姑娘求个答案,死缠着小姑姑,让她带我去。

小姑姑大我三岁,属兔的,叫兔英。她被我央求不过,答应带我去,但跟我约法三章:只准许看,不许多说话。小孩子不懂事,万一说错话,冒犯了灰堆姑娘,大家就玩不成了。

我知道了利害关系,答应小姑姑:你不让我说话,我保证不开口。并且说服了奶奶,在我们家请,奶奶不但提供了场所:我们家堂屋,还提供了道具:一个大簸箕,一个新畚箕。

暮色降临,小姑姑和一个同伴来了,她们拿来一个红色的新方巾,熟练地把畚箕妆扮起来。把畚箕覆在火钳上,底部朝上,真有点像一个人趴着,前面插上一根筷子,盖着方巾,两个人搭着火钳,到后面的灰堆去约灰堆姑娘。奶奶追上小姑姑,递给她三支香,“不能找靠近毛缸的灰堆约,弄不好会请回来毛缸相公。”

我想跟去看看,小姑姑眼一瞪,我只好把好奇心收起来,跟着舞火把的小子们奔向村口,和看热闹的大人们一起站在村口,看田野里上下翻飞,四处游走的火把。老人们会从火把的颜色,得出对这一年年成的预测,麦子怎么样?水稻怎么样?棉花怎么样?我看不出什么名堂,心里惦记着灰堆姑娘,急急忙忙回家。

推开门,家里挤满了小河南的大姑娘小媳妇。方桌上的大簸箕里,铺了一层米,小姑姑和一个同伴,一人一边,搭着畚箕腰部,方桌前面有一个蒲团,提问的人跪在上面,磕一个头,有问家里庄稼的,有问生儿生女的,还有小姑娘不好意思,让别人代问婚姻的。开始畚箕前面的筷子,在大簸箕里平铺的米上画来画去,然后大家围着猜,写的什么字?有时候实在猜不出来,后来就改成了“点头”。比如问二嫂子今年怀孕了,生儿子就点一下,生女儿就点两下。这样一来,一目了然,不要瞎猜了。

等所有人的问题都得到了答案,我举手望着小姑姑。她说,你问吧。

我学着她们的样子,跪在蒲团上,很虔诚地磕了三个头,“请问一下姑娘,我以后能不能长点肉,我想做个胖子。如果能,你就点三下头,我也有个指望。”

祷祝完,我抬头担心地看着畚箕,动啦,动啦!一下,两下,……不动了,我心都揪起来了……正在我为不能长肉而沮丧是时候,畚箕又点了一下头,我终于如释重负:我只要好好活着,就一定会身体好起来,我会长肉的,做一个胖乎乎的女人。

三四十年以后,我果真达成了心愿。身上有肉,吃得下饭,睡得着觉。在20xx年的元宵节,我想告诉你,活着要有所求,有愿望,理想一定要要,万一实现了呢!

元宵节随笔600字篇九

每到元宵节,都会想起小时候的那些趣事儿,依然津津有味儿,那还有个顺口溜儿呢:年年有个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

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元宵节,也没听说过,只知道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的晚上,每个小孩儿手里都拎个花灯笼,走村串户,是一件很高兴的美事儿。

我们小时候过正月十五,可没有现在这么热闹,我们家住在中原农村,比较闭塞,在五六十年代物质贫乏,生活贫穷,农民靠天吃饭,所以对于过年非常重视,为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能有一个好收成,人们都小心翼翼,敬奉天神,大人们叮嘱孩子只能说吉利的话,不能说丧气的话,生怕得罪了老天爷。

大人们看正月十五和大年初一同等重要,据说大年初一代表着前半年,正月十五代表着后半年。

我们那里没人做烟花,附近只有一两家鞭炮房,没有舞龙打狮子的,最有钱的人,也只能买几挂长鞭炮和大雷子以显富足,小孩儿们能得到一些零散的花炮放放就高兴的屁颠屁颠儿的。

虽然穷困,农民也会想尽办法,把节日过得有声有色,每到正月十五,各家各户提前用自己的智慧和巧手,做各式各样的彩纸灯笼,里边放上蜡烛,有鱼形的,龙形的,有方形的,圆形的等等,最拙笨的人也会在马灯的玻璃罩上贴上彩纸条儿,也算是花灯吧。

到了十五晚上,把花灯挂在正门两边上方,和院里的树枝上,整个村子灯火辉煌,和如水的月光遥相辉眏。

吃过晚饭以后,成群的人们站在村头观望,别有风味烟花盛宴,大孩子们手里拿着绳子,抱着攒了一年的刷子头儿,笤帚头儿,去村外放烟火,小一点的孩子们提着各种各样的彩色灯笼紧跟其后,去到田头路边,用绳子把笤帚头或者刷子头儿的把绑紧,大孩儿们一字排开,然后点火,甩开膀子,开始揉刷子骨朵儿,有揉八字形的,有揉圆形的,一朵朵火花绽放在夜空。有一村子开始,周围邻村也都跟着开始,此起彼伏,似乎大家在暗中较劲,看谁揉的花样多,看谁的持续时间久,最终胜利者在月光下欢呼雀跃,四外庄邻居都能听见。有时候只顾揉的带劲儿,火星子散落头上身上,烧的头发呲呲啦啦响,也顾不得管。

自己的刷子头和笤帚头都点燃完了,还意犹未尽,恋恋不舍的站在寒风野地,眼馋者周围村庄继续燃放的烟火,一直等到各村全部结束,回家对着镜子看看,一脸的灰尘,头发也烧成了卷毛。衣服上也烧了小洞洞,这是一年孩子们玩儿的最开心的时候。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常讲一个流传的小故事儿:说古时候有个王姓人家,原本日子过得不错,村上的人给主人起个绰号叫王趴吽儿,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地喊开了,王家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家里连连发生事情,几年后穷得叮铛响,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后来有人给他出主意,在正月初一和正月十六,抢放头一挂鞭。

这样王趴吽儿大年初一,正月十六抢了头挂鞭,大家都说:咦!趴吽儿起来了!应此口气,趴吽儿家的日子慢慢好起来,并且越过越好。

这个故事一直激励着人们,在正月初一和十六早上看谁起的最早,抢放头挂鞭,祭拜神灵,迎春纳福,把过去一年的不快、晦气全部赶走,迎接新一年的福运。

我们家乡有个传统,说是,十六儿十七骡马闲逸儿,传说,在这两天再忙也得把手中的活儿放下,否则,会得一种叫忙病,象神经病一样,两只手昼夜不停的这儿抓抓那儿挠挠。

十六早上吃完饺子后,人们开始了一年少有的悠闲,老年人开始正月十六儿悠百病,老太太和老汉们分别三五成群消闲的游走在田边地头,塘岸河边,看着一望无际油嫩碧绿的麦田和清清流淌的河水,相互谈着家长里短,好不惬意。

年轻的男人们则是聚在一起打牌,下棋,占方(农村人一种玩儿法),撂架(摔跤),这天谁撂倒谁都不准生气。

男孩子们有的成群凑在一起,把捡到的哑炮缼折堆在一起呲花,有的大炮缼折了,炮念儿还在,点着后,象地老鼠儿一样,呲呲溜溜转几圈后发出最后的威力,崩的小孩儿们一个个小脸儿象张飞似的。

有些调皮的小女孩儿混在妇女群儿里,手里拿些短书秸秆,把秫秸杆儿劈开一小半儿,悄悄地夹在别人的衣服后边,象尾巴一样,提溜来提溜去,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的仰天和地,笑够了别人,摸摸自己屁股后也有个长尾巴。

过完正月十七,算是年毕节罢,人们开始一年的辛勤劳动,有一句形容懒女人的话:过了十五没啥巴,噘着驴嘴去纺花,忽生想起个二月二,一下笑个仰摆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