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隆中对教学反思9篇(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0:19:27 页码:9
隆中对教学反思9篇(优质13篇)
2023-11-12 20:19:27    小编:admin

总结有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总结要有个性和特色,可以通过引用经典案例、适当使用幽默或讽刺的语言等方式来增加文章的亮点。如果你对总结写作感到困惑,可以看看以下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思路。

隆中对教学反思9篇篇一

早上教的是《隆中对》,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如果重视文字的积累,那么,上课就会变得很枯燥,学生很不喜欢,如果重视了“文”的教学,学生积累方面又会成问题,那么,考试则无法应付,所以,文言文总是摇摆于“文”和“言”之间。

早上我和学生一道,分析隆重对话中关于蜀国最后失败的原因,原文如此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两个人,何人是敌何人是友。曹操是强者,不可与之争锋,那么能不能和曹操结成盟友?学生也很明白,如果和曹操结为盟友,一旦曹操灭掉了孙吴,那么,回过头来肯定会吃掉刘备;东吴为何能为外援,因为东吴和蜀国一样,也面临强敌曹操,他们顾虑的应该和蜀国一样,就如现在俄罗斯和中国的联盟,目的是为了对抗强大的美国。刘备在关羽被杀之后,出兵东吴兵败,破坏了蜀国战略,把蜀国带入了亡国的境地,这就是战略的重要性。

虽然刘表和刘备有一点亲戚的味道,但政治是没有感情的,无论《三国演义》怎么说,诸葛亮在隆中和刘备谈了这么一些话之后,刘表就是死定了,不管是骗还是抢,刘表如果不让出荆州,都会别刘备给灭掉了,还好刘表早亡。这就是战略的需要,刘备太需要一个战略的立足点,刘备前半生就是因为缺乏一个战略的立足点,所以如丧家之狗,到处依附,何况,就算刘备不夺荆州,刘表也守不住荆州,肥水不流外人田,刘备取走荆州是势在必行,赤壁之战之后,曹孙刘都拥有荆州的一部分,刘备拥有零陵、武陵、桂阳、江夏等地,实际上是控制了荆州大部分地区,《三国演义》说东吴为了联刘抗曹,借了荆州的这和时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无论如何,得到荆州是刘备的战略决策,非得拥有不可。同样的道理,从刘璋手中夺得益州也是势在必行,无论是骗还是抢,都只不过是手段不同,政治是不讲感情只讲利益的。

荆州对于刘备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关羽失荆州动摇了国本,再加上刘备进攻东吴,再次动摇国本,这直接导致蜀国后来的一蹶不振。

由此可见,诸葛亮做为一个战略家的先见之明。

隆中对教学反思9篇篇二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老师在讲台上一字一句一段的讲解分析,学生在下面拼命的记、课后使劲的背,似乎做到了文言文教学中常说的“字字理解、句句过关”,其实不然,学生最多是死记了老师讲解的字词的意思,真正课文的内涵与精髓一点都没尝到。原因是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但让学生学不懂文言文,更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于是在教陈寿的《隆中对》时,我一直在考虑怎么避免这个问题。我尝试进行了“问题——活动”文言文教学模式。通过问题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通过活动让学生领悟到人物的心灵。

《隆中对》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可是课文长,难度大,重点多。要想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也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我首先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在导入中先给大家讲了几个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再用多媒体展出“三国地图”,这就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看到大家的兴奋点与课文接轨了,就适时地抛出几个问题,要大家带着问题自行阅读课文,然后进行讨论,把握好故事情节尤其是人物形象,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等会全班一起解决。气氛就更活跃了,除了解决了我预先设置的问题,学生还生成了好多新问题。

接下来就要看看学生对人物的把握了,我设置了“角色演读”的教学环节,

在“角色演读”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这和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所提倡的“用贤”有很多相似之处。

看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我也灵机一动,临时添加一个环节——“我评‘对策’”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

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问题——活动”学习法,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感觉到学文言文不但不难,还很有趣。

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能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会随之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当然,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同所有上过的课一样,这一课还是有不足之处,由于是初次用这种方法,课堂比较开放,学生也有兴趣,但毕竟是初次,学生的表达语言不够简练,要点不够全面,需要老师再认真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引导语,也要求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丰富知识面,还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隆中对教学反思9篇篇三

《隆中对》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可是课文长,难度大,重点多。要想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也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教陈寿的《隆中对》时,我首先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部分就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演读”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这和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所提倡的“用贤”有很多相似之处。“我评‘对策’”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

这种方式的学习,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最终实现对文言文的有效学习。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能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会随之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同所有上过的课一样,这一课还是有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概括诸葛亮对策的要点时,表现为语言不够简练,要点不够全面,意识不到对话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老师再认真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引导语。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尽量弥补这一缺失,力争把每一课都上到最好。

王棣。

隆中对教学反思9篇篇四

《隆中对》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可是课文长,难度大,重点多。要想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也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教陈寿的《隆中对》时,我首先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部分就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演读”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这和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所提倡的“用贤”有很多相似之处。“我评‘对策’”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

这种方式的学习,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最终实现对文言文的有效学习。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能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会随之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同所有上过的课一样,这一课还是有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概括诸葛亮对策的要点时,表现为语言不够简练,要点不够全面,意识不到对话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老师再认真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引导语。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尽量弥补这一缺失,力争把每一课都上到最好。

王棣。

文档为doc格式。

隆中对教学反思9篇篇五

《隆中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本单元的前面已经学习了《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后面还要学习《出师表》。考虑到这一课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有利于初三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所以我设计了以上的教学思路,总体来说效果很好。

有七、八年级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我有意识的把教学设计进行了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能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会随之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隆中对教学反思9篇篇六

即刻反思、调整。下午在七班上课时,去掉文本解析环节,插入与课文相关的《》中的视频,突出了学生的朗读训练。视频中的人物对白与课本基本吻合,学生借助画面加深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朗读效果较好。拓展训练的'题目是:

男生对此话题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参与者情绪高涨。

教训:授课内容宁精毋滥。与其水过地皮湿,不若拣起一粒芝麻。

隆中对教学反思9篇篇七

隆中对》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可是课文长,难度大,重点多。要想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也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教陈寿的《隆中对》时,我首先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部分就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演读”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这和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所提倡的“用贤”有很多相似之处。“我评‘对策’”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

这种方式的学习,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最终实现对文言文的有效学习。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能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会随之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同所有上过的课一样,这一课还是有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概括诸葛亮对策的要点时,表现为语言不够简练,要点不够全面,意识不到对话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老师再认真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引导语。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尽量弥补这一缺失,力争把每一课都上到最好。

隆中对教学反思9篇篇八

讲授本篇课文时,我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提问比赛为辅”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收效很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由于目标明确,精力集中,同学们上课时“有意注意”的时间明显增长,无效劳动时间明显减少。

二、学生全员参与,热情高涨、学习欲望强烈、钻研深入、理解透彻,效率很高。

三、普遍掌握得好,通过提问发现,即使平时学习很差的学生,也能掌握百分之九十以上。准确率也很高。

但,整个课堂教学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问题探究部分,对“侧面描写”这一手法进行学习与训练时,我提出了三个话题,对这三个话题均进行了训练,但都不太深入,没有充分展开。如果能把三个话题压缩为一个话题,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让他们写一段话,从多个侧面来说说“今年的冬天不太冷”,然后提读,给大家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效果一定比较好。

二、最后的拓展延伸部分,给学生的时间有点短,个别同学可能学得不是很透彻,如果能把前边自学部分的时间压缩两分钟,用到这里就可以了。

隆中对教学反思9篇篇九

早上教的是《隆中对》,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如果重视文字的积累,那么,上课就会变得很枯燥,学生很不喜欢,如果重视了“文”的教学,学生积累方面又会成问题,那么,考试则无法应付,所以,文言文总是摇摆于“文”和“言”之间。

早上我和学生一道,分析隆重对话中关于蜀国最后失败的原因,原文如此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两个人,何人是敌何人是友。曹操是强者,不可与之争锋,那么能不能和曹操结成盟友?学生也很明白,如果和曹操结为盟友,一旦曹操灭掉了孙吴,那么,回过头来肯定会吃掉刘备;东吴为何能为外援,因为东吴和蜀国一样,也面临强敌曹操,他们顾虑的应该和蜀国一样,就如现在俄罗斯和中国的联盟,目的是为了对抗强大的美国。刘备在关羽被杀之后,出兵东吴兵败,破坏了蜀国战略,把蜀国带入了亡国的境地,这就是战略的重要性。

虽然刘表和刘备有一点亲戚的味道,但政治是没有感情的,无论《三国演义》怎么说,诸葛亮在隆中和刘备谈了这么一些话之后,刘表就是死定了,不管是骗还是抢,刘表如果不让出荆州,都会别刘备给灭掉了,还好刘表早亡。这就是战略的需要,刘备太需要一个战略的立足点,刘备前半生就是因为缺乏一个战略的立足点,所以如丧家之狗,到处依附,何况,就算刘备不夺荆州,刘表也守不住荆州,肥水不流外人田,刘备取走荆州是势在必行,赤壁之战之后,曹孙刘都拥有荆州的一部分,刘备拥有零陵、武陵、桂阳、江夏等地,实际上是控制了荆州大部分地区,《三国演义》说东吴为了联刘抗曹,借了荆州的这和时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无论如何,得到荆州是刘备的战略决策,非得拥有不可。同样的道理,从刘璋手中夺得益州也是势在必行,无论是骗还是抢,都只不过是手段不同,政治是不讲感情只讲利益的。

荆州对于刘备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关羽失荆州动摇了国本,再加上刘备进攻东吴,再次动摇国本,这直接导致蜀国后来的一蹶不振。

隆中对教学反思9篇篇十

(先布置学生齐读文章核心部分----“隆中对策”,即文章第4自然段,教师纠正字音错误、停顿不当的毛病)。

(几个大胆的学生跃跃欲试,高高地举起了手。指定了四位同学后,再开始布置任务。)。

师:假设你们就是曹操、孙权、刘表、刘璋,请你们分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将刘备的四位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说出来,记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最好能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和神态来表现。大家先快速看课文,旁边的同学可以为这四位同学出谋划策。作战最有利的条件是“人和”,这四位同学可要好好利用啊!

(学生开始通读课文,接着就开始小声交谈,渐渐声音大起来,甚至有人在指手画脚。几分钟后,大家示意已经准备好了。)。

师:好!下面我们先请“曹操”来表演!(底下有学生笑)。

生:我曹操拥兵百万,皇帝小儿还在我手里,我利用皇帝可以号令各诸侯,没多久,我就要一统天下!

师:注意神态!再来一遍!好不好?

(“曹操”想了想,然后故作昂首挺胸状,拍拍胸脯,又表演了一番。)。

师:“曹操”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把曹操的不可一世、骄横的样子表现出来了。

师:很好!下面请“孙权”来表演!

生:(语速较缓慢)我孙权在势力上虽然比不过曹操,但我们据有长江天险,从我父兄到我已经历三朝,而且我们地势险要,百姓归顺。敌人要想攻打我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师:“刘表”呢?

生:唉,想我刘表身为荆州牧,却无法守住自己的地盘!惭愧呀惭愧!

(另外一男生举手,老师示意他起来发言。)。

生:老师,我想把“刘表”的表演发挥一下!

师:请!

生:(装出一副黯然伤神的模样,捶胸摇头道)想我刘表不就是刘备和诸葛亮菜板上的鱼肉,任其宰割吗?唉!“谁知盘中餐,便宜刘备家”!(师生鼓掌,笑声四起)。

师:“刘璋”来表演一下!

生:我刘璋真是一个昏君呀!我不仅生性懦弱,而且不知体恤百姓,我手下的人才都去投奔明主了!看来我也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了!(摇头叹息)。

(对于几位同学的表演,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短暂的阅读之后,有几个同学举手)。

生:刘表的优势是身据交通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书上说“荆州北据汉、沔……此用武之国”;而刘璋的地盘是“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生:这样地势险要的交通要塞,物产富饶的宝地,谁不想占有呢?

师:对,这样的要塞、宝地就有占领的必要。我们再次明确一下曹、孙、二刘的势力情况。(分别点击地图上“曹操”、“孙权”、“荆州”、“益州”等字样,依次出现对四人势力的概括。)。

师:对于这四个竞争对手,诸葛亮替刘备制定了什么样的斗争策略呢?

生:要刘备不与曹操、孙权争锋,并且与孙权结为友好,先拿下荆州、益州。

师:这是最终目标吗?

生:最终要打败曹操、孙权。

师:然后呢?书上有没有说?

生:(学生看书,有人说)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师:不错,这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最终目标。对那些少数民族部落又该怎么办呢?

生:“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师:谁能完整地用书上的话来回答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斗争策略?

生:(讨论后明确)“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点击画面,出现诸葛亮制定的战略方针。再次点击画面,出现两个红色箭头,从荆、益两州向许昌运动,接着,红星闪动,出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字样。)(形象直观的运动线路让学生对诸葛亮的作战策略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师: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除了表现在他制定的一套切实可行的政治方案上,还体现在他深知治国不光要考虑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要体恤百姓、任用贤能。大家能不能在书中找到这样的内容?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在书中找找有关的句子。

(大家齐心协力找到了答案:“贤能为之用”、“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师:诸葛亮的这一思想如果用孟子的一句名言来说,应该是哪句?

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对,就是孟子强调的“人和”。刚才四位同学表演成功、同桌之间能很快找到答案,都是大家注重了“人和”作用的结果。

隆中对教学反思9篇篇十一

《隆中对》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可是课文长,难度大,重点多。要想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也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在教陈寿的《隆中对》时,我一直在考虑怎么避免这个问题。我尝试进行了“问题——活动”文言文教学模式。

我首先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部分“三国地图”,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演读”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这和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所提倡的“用贤”有很多相似之处。“我评‘对策’”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

这种方式的学习,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其要义是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具体情境,因知世、论世而评人,又因评人而反观课文的用语,咀嚼语句中的真实内涵——最终实现对文言文的有效学习。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问题——活动”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

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能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会随之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当然,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同所有上过的课一样,这一课还是有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概括诸葛亮对策的要点时,表现为语言不够简练,要点不够全面,意识不到对话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老师再认真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引导语。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尽量弥补这一缺失,力争把每一课都上到最好。

隆中对教学反思9篇篇十二

1、了解“隆中对策”的核心,明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及根据,并学习文章选材精当,详略分明的写作手法。

2、学习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的写法,领略诸葛亮的军事天才。

1、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枯燥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动画。

2、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本案例记录的是第二、三课时的授课内容。

在正式授课前一星期,可布置学生课余阅读《三国演义》中一些描写诸葛亮的精彩片段,对诸葛亮的性格、才能、人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利用第一课时,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培养其较好的文言语感,并借助课下注释或一些古译今之类的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

(点击课件,屏幕上出现这样一幅画面:黄昏下的古城背景前,大江滚滚东去,一渔夫撑一扁舟划过。同时,在悠扬的古筝乐曲的烘托下,《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缓缓出现)。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老师带头,学生齐声诵读)。

师:一位退隐江湖的高人,或闲情垂钓,惯看秋月春风;或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开怀畅饮,笑谈古今往事。许多的人事已随滚滚江水飘然而逝,而那些杰出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却如同璀璨的明星长留于人们的心中。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隆中对》中的诸葛亮。今天,我们也来笑谈一把《隆中对》。(点击画面,出现课题。)。

(画面切换到刘关张“三顾茅庐”的图片,图片的前景制作成雪花漫天飞舞的动画效果)。

生:(倍感新鲜、交头接耳)呀!下雪了!

(一学生将课前收集的故事大致讲述了一番)。

师:由于刘备的诚心拜访,“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诸葛亮为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特点,对发展前景作出了天才的预见,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策”,后人也称它为“隆中对”。(点击画面,出现相关文字简介。)。

(再次点击鼠标,出现三国时期的战略形势示意图,展示出曹操、孙权、刘表、刘璋的势力范围。)。

师:我想请同学们来指出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大致在什么位置?谁来指指?

(几个学生上来指点,但不是很准确。)。

是荆州牧,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长。我们孝感就在夏口的西北面。

生:噢,原来《隆中对》里讲的很多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这啊!(“找位置”的环节一下子从时间和空间上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学生啧啧连声,气氛渐渐活跃。)。

(先布置学生齐读文章核心部分----“隆中对策”,即文章第4自然段,教师纠正字音错误、停顿不当的毛病)。

(几个大胆的学生跃跃欲试,高高地举起了手。指定了四位同学后,再开始布置任务。)。

师:假设你们就是曹操、孙权、刘表、刘璋,请你们分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将刘备的四位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说出来,记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最好能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和神态来表现。大家先快速看课文,旁边的同学可以为这四位同学出谋划策。作战最有利的条件是“人和”,这四位同学可要好好利用啊!

(学生开始通读课文,接着就开始小声交谈,渐渐声音大起来,甚至有人在指手画脚。几分钟后,大家示意已经准备好了。)。

师:好!下面我们先请“曹操”来表演!(底下有学生笑)。

生:我曹操拥兵百万,皇帝小儿还在我手里,我利用皇帝可以号令各诸侯,没多久,我就要一统天下!

师:注意神态!再来一遍!好不好?

(“曹操”想了想,然后故作昂首挺胸状,拍拍胸脯,又表演了一番。)。

师:“曹操”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把曹操的不可一世、骄横的样子表现出来了。

师:很好!下面请“孙权”来表演!

生:(语速较缓慢)我孙权在势力上虽然比不过曹操,但我们据有长江天险,从我父兄到我已经历三朝,而且我们地势险要,百姓归顺。敌人要想攻打我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师:“刘表”呢?

生:唉,想我刘表身为荆州牧,却无法守住自己的地盘!惭愧呀惭愧!

(另外一男生举手,老师示意他起来发言。)。

生:老师,我想把“刘表”的表演发挥一下!

师:请!

生:(装出一副黯然伤神的模样,捶胸摇头道)想我刘表不就是刘备和诸葛亮菜板上的鱼肉,任其宰割吗?唉!“谁知盘中餐,便宜刘备家”!(师生鼓掌,笑声四起)。

师:“刘璋”来表演一下!

生:我刘璋真是一个昏君呀!我不仅生性懦弱,而且不知体恤百姓,我手下的人才都去投奔明主了!看来我也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了!(摇头叹息)。

(对于几位同学的表演,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短暂的阅读之后,有几个同学举手)。

生:刘表的优势是身据交通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书上说“荆州北据汉、沔……此用武之国”;而刘璋的地盘是“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生:这样地势险要的交通要塞,物产富饶的宝地,谁不想占有呢?

师:对,这样的要塞、宝地就有占领的必要。我们再次明确一下曹、孙、二刘的势力情况。(分别点击地图上“曹操”、“孙权”、“荆州”、“益州”等字样,依次出现对四人势力的概括。)。

师:对于这四个竞争对手,诸葛亮替刘备制定了什么样的斗争策略呢?

生:要刘备不与曹操、孙权争锋,并且与孙权结为友好,先拿下荆州、益州。

师:这是最终目标吗?

生:最终要打败曹操、孙权。

师:然后呢?书上有没有说?

生:(学生看书,有人说)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师:不错,这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最终目标。对那些少数民族部落又该怎么办呢?

生:“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师:谁能完整地用书上的话来回答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斗争策略?

生:(讨论后明确)“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点击画面,出现诸葛亮制定的战略方针。再次点击画面,出现两个红色箭头,从荆、益两州向许昌运动,接着,红星闪动,出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字样。)(形象直观的运动线路让学生对诸葛亮的作战策略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师: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除了表现在他制定的一套切实可行的政治方案上,还体现在他深知治国不光要考虑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要体恤百姓、任用贤能。大家能不能在书中找到这样的内容?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在书中找找有关的句子。

(大家齐心协力找到了答案:“贤能为之用”、“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师:诸葛亮的这一思想如果用孟子的一句名言来说,应该是哪句?

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对,就是孟子强调的“人和”。刚才四位同学表演成功、同桌之间能很快找到答案,都是大家注重了“人和”作用的结果。

生:有一点。

师:能这么看吗?作者对诸葛亮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

生:肯定。

师:没错!那么,作者笔下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下面我们进入“谈古论英雄”的环节。(点击鼠标,出现“谈古论英雄”的画面。明确要求:将男女生命名为“龙队”、“凤队”,每队每次可起来一名同学谈一条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分析,答得有道理者,可分别点击“龙队”、“凤队”字样,电脑将分别在两队下方出现红旗,比比哪队红旗多,也就意味哪队对诸葛亮的分析更准确、更透彻。)。

(学生讨论后,纷纷回答)。

生: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对曹操、孙权和二刘的情况是了如指掌,他知道避实击虚,先拿下二刘,使自己的势力逐渐强大后,再考虑对付曹、孙二人。

生:我觉得诸葛亮不是一个惧强凌弱的人,如果他是个“惧强”之人,他怎么会有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的计划?他这是有头脑的表现。文章里不是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吗?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攻打曹操的。

师:除了“隆中对策”这一部分,大家还可以看看其它段落。

(短暂的阅读之后,又有学生举手。)。

生:我分析的是第一自然段。首先,我认为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非常自信,试想一下,若没有真本事,他敢这么比吗?其次,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都认为是这样,可见不是瞎吹。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诸葛亮是不是有些自命清高,有些狂妄呢?大家同意哪种看法?

(学生开始争辩、讨论)。

生:时人,我想是当时社会上的普通人,普通人怎么能发现高人的真正面目,我想诸葛亮是个深藏不露的人,他不夸夸其谈,四处张扬,一般人自然不知。

生:老师,我认为诸葛亮还是个美男子。(众人笑)“身长八尺”说明诸葛亮一定是个高大魁梧的人。

生:文章结尾处刘备说“孤之得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这也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

生:诸葛亮隐居田野,我想可能是由于他的性格决定的,前面大家不是讨论了吗?诸葛亮是一个不张扬的人,他深藏不露,我想他的官瘾也不大。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才出山,我认为是在考验刘备是否诚心诚意。至于他为什么好为《梁父吟》,我没想出来。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想出来的?(学生摇头)。

师:既然这样,我来补充一下。《梁父吟》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忧伤战争、乱的歌曲,诸葛亮借古抒怀,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

生:这么说,诸葛亮可以说是个忧国忧民的人。

师:不错。他厌恶军阀混战,所以隐居田野,所以甘做一“卧龙”。后来,他被刘备的诚心所感动,才决定出山辅佐刘皇叔。

生:这让我想到,许多人绞尽脑汁想升官发财,而诸葛亮却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身上有一种“傲气”、有一种“傲骨”。

师:你的思维极具发散性。没错,正如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所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不想升官发财。诸葛亮对名利、对地位的淡泊,从“白帝城托孤”一节也能有所了解。当时,刘备临终将刘禅托付与诸葛亮,让诸葛亮辅佐刘禅,并且说,若刘禅扶不起,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可诸葛亮一直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绝无贰心。可见诸葛亮对名利的淡泊程度。

师:现在,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作者在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采用了什么方法?(点击鼠标,出现描写方法的提示: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描写人物时,可对其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

(根据提示,这个问题很快迎刃而解,一学生代表起来发言。)。

生:“隆中对策”部分应该是对诸葛亮进行正面描写,重点描写人物的语言。开头和结尾处应该是侧面描写,以崔州平、徐庶的评价、推荐,和刘备对诸葛亮的认可,来从侧面烘托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

(显示竞赛结果,“龙队”获胜。大家鼓掌祝贺。)。

(点击鼠标,出现下面文字:假设诸葛亮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师:假设我就是诸葛亮,你们会对我说些什么?

生:我会说,诸葛亮先生,你真了不起,您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拥有像您一样的天才头脑?

生:那还用说,好好学习呗!(众人笑)。

生:诸葛先生,我认为您看错了人。您的英明远见曾使得刘备能和曹操、孙权抗衡,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刘备和他手下的一些人并没完全照您的意思去做,再加上刘禅昏庸无能,使您统一天下的计划落空。要是您去辅佐孙权的话,结果也许会是另一种样子。

生:孔明先生,我认为您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您的健康。您若能重视这个问题,我想您会有更多的精彩故事留给后人,历史也许会因您而改变。

师:多谢你的关心!可是,为报先帝知遇之恩,我愿肝脑涂地。当然,若我能再活一次,我一定会注意养生之道。也希望你们能珍爱生命!

(教师小结,结束本节课的授课任务)。

一般来说,文言文学起来会让学生有晦涩难懂的感觉。所以,要想上好这一课,老师必须在课外花大量的工夫。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以及设计各种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些都花去了我大量的精力。

总结这节课之所以上得比较生动有趣,是因为我准确地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部分中的“渔樵”、“扁舟”、“雪花”、“三国地图”、“古筝曲”、“找位置”等景物和环节,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进入角色”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这和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所提倡的“用贤”有很多相似之处。“龙争凤斗夺红旗”的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最后“古今对话”的环节,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使他们了解了古人与今人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理解。

课堂要精彩,工夫在课外。这是我这堂课最深的体会。

隆中对教学反思9篇篇十三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学《石榴》这课时,没有用繁琐的串问让学生被动地去回答,而是通过精当的提问,实物的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多读书,在有层次、有形式、一遍一遍的朗读过程中感悟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征。首先,我让学生默读全文,设计了几个简短、精当的提问,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个季节?石榴有什么特点?同时相机板书:春天,叶;夏天:花;秋天:果;接着又设计三个层次的读,第一次是学生的自渎,边读边想石榴叶、花、果的样子,有什么特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字读、自悟;第二次是让学生边听同学读,边看插图,视听结合,使学生对石榴的样子有形象、直观的感受;第三次是通过实物的演示,教师引谈,师生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

在学生通过多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表达,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如课文中写花时有这么一段话"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在教学这部分时,老师不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是让学生读中领悟,"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一双双小手如林般树起,有的同学说:"小喇叭"写出了花的形状。有的同学说:"正鼓着劲在吹呢。"讲花开得多,开得旺。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边读边表演,同学用手做出了喇叭的形状,涨红了脸,摇摆着头,多么像一朵朵美丽的石榴花,学生对这样形式的表达、领悟非常感兴趣,同时也让老师感受到孩子们在课堂上有一颗灵动的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