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鱼游到了纸上课文教案7篇(实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06:58 页码:10
最新鱼游到了纸上课文教案7篇(实用11篇)
2023-11-12 11:06:58    小编:admin

教案的评价和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案中的教学活动要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这里,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教案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鱼游到了纸上课文教案7篇篇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标。

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理解“举止特别,工笔细描,挥笔速写,一丝不苟,”等词语的意思,感受。

青年人做事的品质,品读青年人看鱼画鱼的句子理解“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

里”的关系。

三、学习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动作及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练习写话。课前交流:

教师:同学们好!早就听说咱班同学书读的多,知识面广,老师今天就来验证一。

下,认真看,仔细想,大声说:看看你都想到了哪些成语故事?想到之后直接说。

出来。(课件)。

学生:闻鸡起舞/凿壁借光/画龙点睛/水滴石穿/胸有成竹。

师:真不错,全都回答正确。看来同学们果然名不虚传啊。那谁能来给大家讲讲。

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吗?

生:讲。

师:原来文与可竹子画的那么好,是因为他心中早就有了竹子的样子啊!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画鱼的文章,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手指)齐读课题。

鱼游到了纸上课文教案7篇篇二

1、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和两者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提出自学要求。

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课文的题目确实是《鱼游到了纸上》,但是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相信大家最初看到这样的课题时,心中一定都会有一个这样的问号。

那么除了这个疑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还会蹦出什么问号吗?

带着这些问号,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反思:个人以为这样的导入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教师通过故意犯错,引起学生的质疑,从而引出“鱼怎么会游到纸上”的疑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而且这样的开头也比较符合本班的学情,照顾到了一部分还不知道怎么根据课题质疑的学生,因为受到前面这个例子的启发,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课题质疑――“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呢?”“怎么才算是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让鱼游到了纸上?”……这一点让我感到高兴)。

二、初读课文并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行自学。

2、出示生字生词,指正读音。

(1-2西湖观鱼的人很多;3-4写有位青年观鱼非常专注;5-8写这位青年作画认真、细致;9-14写这位青年是一位忘我学艺的聋哑人。)并且及时正音。

三、初步感受青年形象。

(我在玉泉结识了一个爱鱼的聋哑青年,他画的鱼形象逼真,人们称赞说鱼游到了他的纸上。)。

2、读完了课文,你对这位青年有什么印象?

作者最初对这位青年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中怎么写的?

找到“举止特别”这个词语。

4、交流: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纸上-绝好教案第一课时,希望对你有帮助!

鱼游到了纸上课文教案7篇篇三

一、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和两者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

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的投影。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提出自读要求。

2.请大家带着疑问去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a.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b.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生充分自读后小组内交流。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花港清澈一丝不苟厂徽聋哑。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并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看鱼画鱼)。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思考:你觉得聋哑青年是一位怎样的青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用笔画出这些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简要写在旁边。

2.同桌交流,读读画好的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说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并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去体会。(用投影片逐一出示句子)。

a.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老是”“呆呆地”“静静地”都说明了这个青年和其他看鱼的人不一样,入神着迷,到了忘掉自我的程度。

b.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青年的忘我。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因他是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作画,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全都是鱼,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条鱼,才把鱼画活了。

c.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青年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勤奋执著,才将鱼画得那么生动形象。

d.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青年长期观察后,对金鱼特点非常熟悉,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才会下笔如有神。“鱼游到了纸上”是女孩惊奇的赞叹,表明青年画技高超,画得鱼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一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读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青年?

b.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c.指名评读。

三、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1.聋哑青年那勤奋专注的形象,一定会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么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描写,才使这个人物如此生动的呢?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自己的发现。(作者不仅仔细观察,认真看、仔细听,并且与青年进行笔谈;而且在描写时注意通过外表、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青年人的执著与专注)。

2.小结:作者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但观察细致,抓住人物特点,而且描写细致入微,才写出这样生动感人的好文章。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五、随文练笔。

1.(出示插图)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那么人们是怎样赞叹和议论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2.指名读作文,进行交流。

3.课外作业:留心观察自己的同学,抓住特点,多看、多听、多问,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

鱼游到了纸上课文教案7篇篇四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专心致志,忘我学习的精神。

2、学会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赏心悦目”“唯一”“一丝不苟”等词。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多看、多听、多问、勤动笔积累材料的做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中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理解“”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课文挂图;

生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一、启。

2、学习本课学习要求。

3、明确自学程序与方法及本课时学习任务。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

学生用掌握的整体理解课文的方法并按自学程序与方法的第一、二条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三、知一。

1、学生分段读课文,引导其余学生评议。

2、学生汇报生字掌握情况。

3、学生汇报分段,归纳段意情况,教师点拔订正。

4、学生汇报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我”在西湖玉泉遇到一个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画鱼的故事。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方法三(学习第一段)。

1、学法提示:(1)课文写“我”喜欢花港更喜欢玉泉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要定这一自然段?(3)完成旁批中的问题。(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教师个别辅导。

五、知二。

1、学生读第一段后述说。这一段讲“我”常到西湖玉泉观鱼。“我”更喜欢玉泉,是因为在玉泉观鱼“池清澈见底”、“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看了心情舒畅。作者写这一段这下文起了铺垫作用。

2、理解旁批中的问题。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六、练知。

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学生自检、教师点拔订正。

七、结。

学生质疑。明确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第二课时。

一、启。

上节刘课我们整体理解了课文,学了课文的第一段。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按自学程序与方法的三、四、五条完成学习目标中的一、三、四点。学生齐读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常规性读课文。

2、完成旁批中的问题。

学生读、想、说、写,教师重点辅导后劲生。

三、知一。

1、学生读第二段后述说。

2、学生读描写青年外貌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三(学习三、四段)。

1、学法提示:(1)联系第二段想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程度,这从中可看出青年的什么品质?(2)完成旁批中的问题。(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读想划批说写,教师巡视辅导。

五、知二。

1、学生读第三段后述说:

因为那位青年式笔细描,一丝不苟地画金鱼的每个部位,像姑娘绣花的捭细致;有时挥笔速写,很快画出金鱼的动态,金鱼仿佛活的一样,游动起来。这说明青年画的金鲑十分生动形象。所以小姑娘说“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

2、学生述说:

作者通过三个方面写出了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程度:(1)从他的动作、神态。(2)对大家的议论,,他没有任何反应。(3)讲看鱼、画鱼十分投入。

师点拔:我们要学习青年这种忘我的精神,才能把事情做得更为出色。

3、从“他不说一句话”和“胸前的厂徽上”看出他是个聋哑青年。

4、“鱼游到心里”是指对金鱼非常熟悉,头脑中形成了金鱼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先反复观察,使头脑中金鱼的形象鲜明、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

5、学生说从中受到的启发,教师总结。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六、练知。

学生做习题三、四、五,教师巡视辅导。

1、学生谈学习体会。

2、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和我以过位青年的逐步认识为线索,表现了这位聋哑青年专注、勤奋的品质。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留心周围的事物,并运用听、问的方式进行观察,有了见闻的感受及时记下来,这是我们积累材料的方法。

鱼游到了纸上课文教案7篇篇五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读港、澈、壶、缸、罢、苟、绣、徽、聋、哑并会写。注意苟和徽字的书写。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举止特别”“一丝不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等词语。

3、准确勾画出青年看鱼和画鱼的句子,理解其中的关键词句,学习青年的优秀品质。

4、理解“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

5、初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师:你们肯定会想,老师是不是把题目写错,鱼应该生活在哪里?

生:鱼应该生活在水里呀?

师:但是我告诉你,一点也没有错,的确是鱼游到了——(生齐读课题)纸上。

2、带着疑问,一起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

1、我先来看看你们预习得怎么样,认为自己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的同学请举手,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再读一遍课文,两个要求:第一、把生字读准,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把句子读通顺。第二、读时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拿出笔来边读边作上记号。

三、朗读课文,分析关键词句。

第一关:学习课文的1—4自然段。

1、指名读每一段,注意其中的生字用红字标出。

2、理解词“语清澈见底”、“自由自在”、“赏心悦目”,一起想想这样画面,带着愉悦的心情,一起读一读。

3、理解“举止”找出举止特别的句子。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板书:忘我境界)。

4、“忘我境界”是什么意思。

5、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理解词语“呆呆地”“静静地”“不说一句话”“老是”

第二关:学习课文5—9自然段。

1、看看这幅图,说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举止特别?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注意观察青年人在做什么,他的动作、神态(多媒体显示青年画鱼的图像,学生观察。)。

3、能结合课文的词、句说一说,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画鱼举止特别,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4、联系课文句子理解“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

从“一丝不苟”“像姑娘绣花”体会工笔素描细致;从“很快”“仿佛鱼真的游到了纸上”体会挥笔速写快速传神。

师引导学生在文中找描写青年人画画神态的句子。

理解“静静地”“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深化“忘我”境界的体会。

5、句式联系有时有时改写成其他的。

第三关开始啦,读课文的10—14自然段。

1、这段文字中有没有那些句子让我们感觉到他的举止特别呢?勾画出来。

2、理解“每个星期”“一整天”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室后院,你看见。

生: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

师:一个风雨交加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室后院,你看见。

生: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

师:也就是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那位青年都是这样静静地,呆呆的看着,中断过吗?

师:这是一位什么样的青年?

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接下来我们来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5、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清楚了,“鱼游到心里”也理解了,现在谁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生:先在心里深深记住鱼是怎么游的,才能画好金鱼的动态。所以游到心里是原因,游到纸上是结果。

师:青年通过反复的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心里,正因为有了鱼先游到了心里这个前提,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教师边多媒体演示,边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把这个问题拿下。)。

6、通过连闯关,我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青年人呀?

四、概括主要内容:

回忆每一关的内容,看鱼、画鱼、和交谈。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鱼游到了纸上课文教案7篇篇六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的意思和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认识了一位青年,还记得他长得什么样吗?(生答)。

2、你们想进一步了解这位青年吗?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一课。(板书课题)。

3、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新授:

2、下面四人小组交流,交流什么呢?谁来读一读?“你认为这个青年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

3、刚才我们的讨论非常热烈。谁先来说说?

(一)生:我认为他是个喜欢看鱼的人,我是从这里看出来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具体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呢?(生:老是呆呆地静静地)。

2、“老是”可以换个什么词?

3、你们能不能像青年那样呆呆地、静静地看着金鱼缸里游动的金鱼呢?

4、你们体会到“呆呆地”、“静静地”是种怎样的神态?(专注、入神)。

5、看样子你们已经理解了“呆呆地”和“静静地”是什么神态了。试试看能不能把这句读好,感受到青年看鱼的专注。

6、青年看鱼那么地专注,谁能来读一读吗?

7、你读得不错,谁还能读得更好。

8、你读得真棒!青年认真看鱼的样子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9、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全班齐读)。

(二)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了青年喜欢看鱼?(生答)。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他是个怎样的人?(生答:坚持不懈、忘我)。

2、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3、这位青年如此坚持不懈、忘我的看鱼,女同学,你们能读出来吗?

4、男同学,你们觉得女同学读怎么样?(好)你们有没有信心超过她们?一起来读一读。

5、青年坚持不懈、忘我的看鱼。到后来,即使他把眼睛闭上也能看到什么呢?(也能看到金鱼的样子)用青年自己的话说就是?(鱼游到了心里)(板书:鱼游到了心里)。

6、你们的回答让我想到了一个成语,你们知道是什么成语吗?(胸有成竹)。

(三)青年为了看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我们还从哪里看出青年是个忘我的人?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1、这位青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还在金鱼缸边画画。真是如痴如醉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

2、还有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出青年是个忘我的人?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象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这句话中没有写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他是个忘我的人呢?(生答:“唯一”、“他好象和游鱼融为一体了”)。

2、“他好象和游鱼融为一体了”怎么理解呢?

3、简直到了不知“金鱼是我”还是“我是金鱼”的境界了。谁愿意来读读?

4、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能读好吗?

(四)这位青年忘我地画鱼,他是怎样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1、谁来读一读!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会看到些什么呢?

2、谁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地读读这一段,看看能读懂些什么?

4、谁来读一读,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青年画技的高超!

5、我们全班一起来一遍吧!

6、你们的朗读让我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7、原来是这位青年高超的画技吸引了过往的游人。

2、(是赞叹哦;她很惊奇哦;是情不自禁、脱口而出的哦)。

3、孩子们,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忍不住要说一句:“你们读得真是太棒了!”

4、这个女孩这么说是在夸青年什么呢?(把鱼画活了)。

5、还有哪些词语可以形容把鱼画活了?(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神形兼备、逼真、巧夺天工)(这么多好词啊,都赶上词语字典了)。

(七)关系。

谁能用上一组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来说说“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联系?(因为----所以----)。

1、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两个句子:a、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b、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2、谁来读读这组句子,读出不同的语气。书上用的是哪句?为什么?

3、惊讶!(你能读读吗?)(读得不错)惊讶什么?(再来读读?)(读得很好)仅仅是惊讶他是个聋哑人吗?所以这个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聋哑青年的敬佩之情。(你能读得更好吗?)(读得太棒了)。

(九)这位残疾青年专著、坚持不懈地学画画,比我们正常人付出更多,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可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敢于向命运挑战。学习了这位青年的品质后,我们受到了什么启发?(谁能联系自己的一些学习、生活上的事来说说呢?)。

同学们,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和这位青年一样,勤奋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

(十)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读一读。

2、谁愿意起来说说你喜欢哪个段落,和他一样也喜欢这段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一读。

3、这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认识了这位聋哑青年。了解到他忘我、坚持不懈、专注地看鱼、画鱼,先让鱼游到了心里,再让鱼游到了纸上。学完后,很多同学联系了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实际谈了自己受到的启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一定会以这位青年为榜样,认真对待每件事。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作者是怎样积累、整理材料,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的。

鱼游到了纸上课文教案7篇篇七

师:我们不要唱读,要注意语速和停顿。

二、检查预习。

1、师:相信同学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

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现在开始自由地读吧。

师: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刚刚又读了一遍课文,那你知道是谁让鱼游到了纸上?(板书:青年)课文的主人公是(青年)。

师:请你来领读。

师:你读的字正腔圆。

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师:艾,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中国画的一种,特点是用笔工整细致。

师:工笔和速写是中国画两种不同的画法。看,这就是工笔画它讲究的是细致。而速写讲究的是快,像。

师:好,词语会读了吗?

师:我们来开火车读一读。

师:“徽”是本课既要求会认又要求会写的字,仔细观察,它在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生:中间那一横不要漏写。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

生:中间这一部分要占在竖中线上,才美观。

师:一起来和电脑老师书空一遍。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写得工整又漂亮。请同学们在写字纸上写两遍。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同学写的,横平竖直很端正。

3、师:字词掌握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理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先写什么?(课件)。

预设:生:先写了我到玉泉看鱼。

师:课文的主人公是:青年,那围绕青年作者先写了什么?

生:先写了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板书:认识)。

师:课文的1到几自然段写了这一部分?(1到4段)(课件)。

师:接着写了什么?

生:青年画鱼,和人们看鱼有好多人,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众人)师:最后写了?

生:我与青年人的交谈。

师:谁能试着连起来说说。

生1:课文先写了我在玉泉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接着写了众人看青年画鱼,最后写了我与青年的交谈。

师:嗯概括的不错。如果老师把小提示去掉,谁还会说?

生2:课文先写了我在玉泉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接着写了众人看青年画鱼,最后写了我与青年的交谈。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连起来说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我们中年级需要训练的一种语文能力。

三、品读感悟学习表达。

1、师:(手指课题)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是青年让鱼游到了纸上,那青年怎么能让鱼游到纸上呢?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找到之后可以同桌交流一下。(2分钟)。

师:已经有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请你来说。

2、生: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其它同学找到这句话了吗?没找到的把它补画下来。

3、师:读了这段话,让你有什么体会?

生:他画鱼很认真。

师:能具体说说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吗?

生:静静地。

师:静静地画是怎样的画?

生:安静地画。

师:你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生:专心地画。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专心。

师:谁还关注了这个词?你的体会是?

生:青年画鱼很认真。

师:你体会到了他的态度很端正。

生:青年画鱼很专注。

师:你走进了青年的内心。

师:把我们刚刚的体会到的专注,认真,专心这几个词语写到静静地旁边。这就是做批注。希望同学们能够养成随时做批注的好习惯。(师板书:专注认真。)。

生:一丝不苟。

师:怎么样是一丝不苟?

生:做事认真一点也不马虎。

师:谁来读读这一个小分句。(课件出示下划线)。

生:读。

师:这一部分说明他画的怎么样?

生:画的很认真,画的`很细致。

师:金鱼的每一个部位,都有哪些部位?

生:大大的眼睛、

师:相信你也是一位爱鱼的人。

生:尾巴,

师:生活中你一定很注意观察。

生:鱼鳍,鱼鳞。

师:你关注到了细节。

师:金鱼的每一个部位都细细的描画,这就叫工笔细描。

师:那这个小分句分又告诉我们什么?请你来读。

生读:快速的勾画出金鱼的各种动态,

师:这就是(挥笔速写)。

师:同学们,这就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很好地陪伴我们读书成长。

师: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都是青年画鱼时的动作。(板书:动作)。

师:现在谁能带着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体会谁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1:

师:静静地画着,时而工笔细描时而挥笔速写。谁再来读?

生2:

师:还有很多同学想读,现在我们来合作读一读这一段,感受一下青年的专注认真。女同学比较温柔细腻来读工笔细描这一部分,男同学豪爽大方来读挥笔速写。老师来读第一句。

5、师:仿佛金鱼在青年的纸上游动,在课文的第8自然段有一个词更贴切地说到了这一点。请你来说。

生:融为一体。

师:谁和谁融为一体?

生:青年和鱼融为了一体。

师。此时的青年让鱼游到了心里,游到了笔下,游到了纸上。所以一个小女孩才会这样说道:

生1: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师:现在你就是这位小女孩,看到他画的鱼这么的像,你的第一反应,请你来读。

生2:读。

师:换位思考能让我们读的有滋有味,现在你们都是小女孩,一起来读。

师:请你来读。

7、师: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师:这一组词写出了人物神态。(板书:神态)。

师:怎么样是呆呆地?

生:一动也不动。

师:青年一动不动的在干什么?

生:看鱼。

师:透过这个呆呆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他看鱼很投入,

师:你很会读书。

生:他看鱼入迷。

师:你的体会很深刻。

师:静静地看是怎样的看?

生:聚精会神的看,

生:(全神贯注地看),(一丝不苟地看。)(专心致志地看)。

师:他都看到了金鱼的什么?

生:颜色、样子、

师:你一定也认真地看过金鱼。

生:动态、每一个部位。

师:你很会观察。

师:同学们看,老是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经常。

师:还有不同见解。

生:一直。

生1:

师:一动不动的站在那,聚精会神地看。谁在来读?

生:

师:我听出了一位专注的青年。现在如果我把这这两个词语去掉。

生:请你来读。

师:用这个句子来表达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少了呆呆地和静静地。

师:我觉得行,这个句子很通顺也表达了青年在看鱼的意思。为什么不行?生:没有了呆呆地和静静地就体会不出青年的专注了。

师:是呀,同学们,这就是作者的用心所在,虽然我们没在现场但通过这两个描写神态的词却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专注认真的青年。

8、师:作者还有一处用心所在,那就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板书:外貌)请你来读。

生: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生:他用明亮的眼睛看鱼。

师:是的,作者写他那明亮的眼睛就是为了下文他看鱼做铺垫的。

书:特别)你能不能也选择一个人物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抓住外貌,神态,动作来写写围观人议论的情景。请同学们完成课堂练习。(生写)。

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没写完的同学可以直接说出来。

生1:旁边的一个小伙子眉毛一挑,瞪圆了眼睛凑上去看了个究竟,看罢,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说:“你真厉害,我画鱼已经三四年了,也没有达到你这么高的水平,佩服!佩服!”话音未落,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抬起头来,笑嘻嘻地对那位小伙子说:“叔叔,你可要好好向他学习呀!”

师:瞪圆了眼睛写出了小伙子的神态,扎羊角辫写出了小女孩的外貌。生2:一个矮个小男孩踮着脚,扒着鱼缸紧紧挨着青年的画。他一会看看鱼缸里的鱼,一会又瞅瞅纸上的鱼,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心想:这纸上的鱼怎么和水里的鱼一模一样呢?就像活的一样!

师:踮着脚,扒着鱼缸写出了人物的动作。

师:聚精会神写出了人物的神态。

师:同学们,虽然我们现在写的还比较单一,但只要我们有了要抓住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意识,相信以后我们在刻画人物方面会越来越到位,具体。

四:总结升华,交流收获。

1、师:刚才我们在交流中知道了这位青年的特别,但仅仅是由于他看鱼认真,画鱼认真吗?还有什么?老师提示一下在课文的9到12自然段作者有两处写到了。

生:读。

通过老师变红的部分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青年的坚持不懈。

师:你很会读书。

生:(持之以恒,)。

师:你的体会很深刻。

生:(锲而不舍。)(不放弃)。

师:你有自己的思考。让我们把感悟批注到这段文字的旁边。

生1:只有先游到心里才能游到纸上。

生2:因为游到心里所以游到纸上。

生3:如果游到心里就能游到纸上。

师:你运用了关联词。

生4:青年长期观察才让鱼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鲜明的形象。做到了心中有鱼才能让鱼游到了纸上。

师:你联系到了胸有成竹的故事。

生5:青年专注认真的看鱼记住了鱼的特点形象让鱼游到了他的心里才能游到纸上。

师:你读懂了课文。

师:青年做到了胸有成鱼,才能够让鱼跃然纸上。

3、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获了很多。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学习了作者的表达方法,

生:认识了一位持之以恒的青年。

生:我要向青年学习做事认真的品质。

师:老师也希望同学们以后能静下心来,专心的做事,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创造属于你们的精彩。

五、作业。

课下请同学们学习了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外貌、神态以及动作来体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最敬佩的人。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附板书:

特别外貌。

专注认真神态。

坚持不懈动作。

鱼游到了纸上课文教案7篇篇八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自己读书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加法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周围事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突破重难点措施:

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然后合作交流,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3.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细细地品读课文。

二、检查初读情况。

1.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预习,我们先来看看生字预习得怎么样?(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指读后正音齐读。)。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预习课文时你有哪些不懂得问题?

4.梳理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三、结合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1.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书中找到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然后讲给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2.交流问题1:

(结合交流板书:忘我境界)。

(2):“忘我境界”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板书:看鱼)。

(3)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看看这幅图,说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注意观察青年人在做什么,他的动作、神态;再看看周围人的神态、动作,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多媒体显示青年画鱼的图像,学生观察。)。

(4)谁能结合课文的词、句说一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结合交流板书:画鱼)。

小结:正因为青年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我们才感到他的“举止特别”。

3.交流问题2。

(1)“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谁能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

小结:青年通过反复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他的心里装的都是金鱼鲜明、生动的形象。这就是“鱼游到心里”的意思。

(2)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有什么关系?咱们先来理解“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的意思。

鱼游到了纸上课文教案7篇篇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文中的重点句子。

2、体会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3、小练笔:培养学生课堂上动脑、动笔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讲到我在花港认识了一位青年,这是位怎样的青年?(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2、他不仅长得秀气,还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呢,你们说是吗?为什么呢?

出示句子:

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青年很爱鱼,不是一般的爱,把自己都忘记了,不顾自己。。。。。)。

二、研读“忘我的境界”体会人物形象。

1、师:那么你能从文章中的哪些句子体会到这个青年确实非常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4-12自然段)。

(生边读边找,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2、出示句子1: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这位青年是怎样看鱼的呢?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一个人,呆呆地,静静地,不说一句话。)(板书:看鱼)。

(2)重点理解:“静静地看”是怎样地看?(专注,入神,仔细)。

(3)想象说话,他这么静静的看鱼时,会想些什么?(啊,这条鱼真可爱,我要画下来。这些鱼真是各有特点,我该怎样才能画得像真的一样呢?鱼在吹泡泡呢,我一定要画下来。。。)。

(4)师:你们已经走进了青年的内心,带着对他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吧!个别读,齐读。

3、过渡:他就这样看,看了多久?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出示句子: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1)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写青年坚持不懈地画鱼,持之以恒,到了忘记时间,忘记回家的程度了。

(2)哪些地方告诉你了?(可以从“每个”,一整天,常常,忘了”,体会到)。

(3)重点理解“一整天”:从早到晚,刮风下雨可能也不间断。

师:真是如痴如醉啊!你能通过朗读读出你的感受吗?(同学们都被你精彩的朗读感动了,我们都喜欢听你朗读呢!)。

4、过渡: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我们不仅可以从他看鱼看出,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板书:画鱼)。

师:你从青年画鱼的神情动作中体会到什么?(画鱼很认真,全神贯注,可以从“每个部位”、“一丝不苟”、“细致”体会到。)。

师:那你能用朗读读出青年画鱼认真吗?(你体会的好,读的更好!)。

师:你还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呢?(画鱼很自信,胸有成竹,从“挥笔速写”、“很快”体会到)。

师:那你能把青年画鱼时的动态读到你的心里去吗?(谢谢你精彩的朗读)。

师:我们朗读时,有时可以加上自己有些夸张的动作,我们来试试好吗?(能背的可以不用看着屏幕)。

师:同学们,这个青年为什么能画的这么仔细,又画的这么快?(跟他观察仔细是分不开的)。

齐读句子1。2。

5、出示句子3: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理解“融为一体”

师:你是怎么理解“融为一体”的?(忘我的境界,和鱼成为一体,不分彼此,自己也成了一条鱼)。

师:是的,此时青年仿佛进入了鱼的世界,他已达到了一种痴迷的境界。真厉害!谁也佩服他?来读读。

(2)说说周围观众的态度。

师:那么周围的观众又是什么态度呢?

师:他们赞叹些什么?议论些什么呢?(会有哪些人呢?)。

(小练笔:一个小男孩――(地)说:ddddd。

一个小女孩dd(地)说:ddddd。

一位老大爷dd(地)说:dddddd。

一位dd(地)说:ddddd)。

选择2-3题做,交流)。

师:人们赞叹他,议论他,而他有没有反应?为什么呢?(除了他是聋哑人,更因为他爱鱼,看鱼专注,画鱼全神贯注,忘我)。

(3)小结:是啊,当他静静地看鱼,静静地画鱼时,眼里所见的是-----,心里所想的是------,笔下所画的还是-------,他就这样和鱼融为一体了!(齐读)。

三,情感升华。

师:聪明的同学们,你知道这两句话有什么关系吗?(因果关系。正因为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仔细观察,对鱼很熟悉了,在心中已经有了金鱼的鲜明的形象了,“胸有成鱼”,所以他才能画出活灵活现的动态的金鱼。)。

师:是青年手中的画笔使鱼游到了纸上,那么还是他的什么使鱼游到了纸上?(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勤奋执著。。。)。

师:我们学过的课文,或是我们身边有没有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呢?

(《全神贯注》中的罗丹,牛顿请客,王羲之写字用墨汁蘸馒头吃,身边的……)。

四、受到启迪。

是啊,同学们,如果我们也能够像这位青年一样,那样忘我地、痴迷地沉醉地做一件事,那还有什么事做不好呢?(下课)。

鱼游到了纸上课文教案7篇篇十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三组课文。这一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共有三篇讲读课文、一篇阅读课文和一个基础训练。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不必要求说得过于详细。)。

4.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讨论课文的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三段(第五—九自然段),讲这位青年如何画金鱼。

第四段(第十—十四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有了更多的了解。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1中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按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认真准备。

2.讨论交流。

(1)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表现在哪些地方?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为一体”是融合在一起的意思。聋哑青年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像他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专注。)。

(3)“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进行了准确描写,并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这些都说明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完成课后“读读写写”的练习。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说说“唯一”、“赏心悦目”、“一丝不苟”的意思。

3.抄写词语,每个词语抄两遍。

四、布置作业。

预习《火烧云》。

鱼游到了纸上课文教案7篇篇十一

师:一个“游”字告诉我们青年画的鱼像真的那样在纸上游动,这是小女孩对青年的一句赞叹,用这种赞叹的语气读一读。(生练读)(师指名读,生齐读。)。

师:小女孩一句赞叹的话让我们感到青年那忘我的精神终于有了回报――鱼游到了纸上,所以作者要以此为题。(指题目,学生齐读。)。

师:“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清楚了,“鱼游到心里”也理解了,现在谁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青年通过反复的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心里,正因为有了鱼先游到了心里这个前提,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教师边多媒体演示,边说二者之间的关系。)。

(结合交流板书:勤奋专注)。

师:多么好的一个青年人,为了画好金鱼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忘了自己,我被他勤奋、专注、忘我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同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站起来带着这种敬佩之情放声朗读。

四、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1)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青年画鱼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复观察积累了很多有关金鱼的材料,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作者写这位勤奋、专注的青年,同样得先进行观察。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观察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

看听。

问),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我们也要像作者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这样我们也能写出好的文章。

五、作业:

观察周围同学,多看、多听、多问,抓住同学特点,写一篇有关人物的日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