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郑和远航的故事(优秀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4:51:18 页码:12
2023年郑和远航的故事(优秀11篇)
2023-11-25 14:51:18    小编:zdfb

总结是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出我们的优点和不足,让我们更好地成长。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要注重文字的精练和表达的清晰。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改变现状,实现自己的梦想。

郑和远航的故事篇一

今天,我读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我被郑和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1405年7月11日,郑和受明朝皇帝派遣,率领二百多艘船只及两万七千八百多人,由苏州府刘家港码头出发,向西洋行驶。途中,每经过一个国家,郑和都要向这个国家的国王递交国书,并代表皇帝向国王赠送礼品,然后进行贸易,受到这些国家的官员及百姓的尊重和欢迎。想起郑和远航的情景,我好生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他让我改变了对祖国过去的看法,不再为大清朝的腐败无能而感到羞愧,她让我感到有这样的祖国而扬眉吐气。

他的心血没有白费,他获得崇高的荣誉,他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他是和平的使者”,他牵连了明朝和全世界的友情,他是伟大的圣人。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像郑和一样,为祖国争光。

郑和远航的故事篇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内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1、感受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过程的“壮观”和“友好”。

2、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本课设计在课时划分和教材处理上并没有局限于课文脉络的划分和事情的发展,考虑到学生阅读叙事性课文时,注意的焦点是事情的结果和曲折的情节。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引下,本次设计让学生从感悟远航的目的出发,将语言材料通过学生想象还原成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文本,在情境中品味语言,在情境中感悟郑和远航的意义。

1、从远航的目的和成果入手,直接品读第四自然段感悟交往的“友好”。

2、假借西洋诸国君民所见所闻,去描述郑和远航的规模,溯源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船队的规模宏大,“宝船”的雄伟壮观;并在具体的情景再现中,通过理解关键字等多种方式理解成语。

3、通过描述返航场面,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启航”场面,感受“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拓展练习场面描写。

第一课时

一、就题质疑,感知“远航”

1、知道中国的航海节是哪一天吗?

为什么把7月11日设立为“航海节”呢?(师:纪念郑和远航,宣传海权意识。)

2、板书:郑和

用一句话说说你了解的郑和。(课件播放郑和远航的录像,点明远航的巨大意义和影响。)

板书:远航 齐读课题。

郑和为什么要远航呢?读课文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疏通课文

1、认读字词。

指名读:哪些字读音和字形要提醒同学注意?

人山人海 迎风招展 雄伟壮观 浩浩荡荡 规模宏大 炫耀武力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名扬海外 狂风呼啸 奔腾咆哮 镇定自若

严待以待 化险为夷 码头 派遣 瓷器 抱拳 赠送 撕裂

2、抽读课文

出示“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等长句子,练读句子的停顿与节奏。

三、重现情境,感悟“交往”

1、体会郑和友好,初感船队之壮

出示第2自然段

怎样用具体数字说明?(“两百多艘船只”、“六十二艘大船”、“长148米、宽60米”、“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

练读第2自然段,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

出示:“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都表示热烈欢迎。”

郑和代表明朝向各国君臣说明来意,会怎样说?各国国王可能会怎样说,怎么做?

读出郑和的友好亲切,读出各国君臣的欢迎态度。

2、体会百姓友善,再悟船队之壮

提示学生:百姓不用具体数字描述,用比较的方法来向家人说明。举例:把长148米的宝船与村里的房子进行比较。

出示:“老百姓听说明朝……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说说“扶老携幼”可能——是什么意思,分组查“携”字和查成语,验证想得对不对。

师小结理解该词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字,先猜再查,前后比对。

练一练,拓展理解“惊叹不已”:出示“他们面对那些从未看见过的空船,个个惊叹不已。”理解“惊叹不已”,先猜,再查“已”,最后说成语意思。

(3)赞一赞:各国百姓面对“宝船”会不停地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当地百姓你会怎样赞美眼前的船队、船员、郑和背后的明朝?

如果你是郑和的侍卫翻译,你会听到哪些惊叹?

读一读:读出百姓的好奇、惊讶、赞叹。

(4)感受贸易繁荣、感受民间交往

百姓欢迎郑和船队不光因为船队规模宏大,使者亲切友好,还有什么原因呢?

读第4自然段中交换买卖产品的片断。

四、拓展延伸,感悟“启航”

过渡: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到达阿拉伯海东岸的国家“古里”。停留一段时间后, 1407年夏天郑和船队准备返航。

1、思考:“古里”人民会不会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为郑和的返航送行祝福,为什么?

3、那么郑和又会怎样向西洋的这些国家告别返航?

依照第三自然,描述返航时的场面。

读一读,体会郑和的友好,人民的祝福。

4、作业:描写一个送别场面,把送别的情景写具体。

郑和(友好亲切)远航(规模宏大)

各国君臣 迎

百姓商人 看 赞 换

第二课时(惊险的远航壮举)

教学内容、过程简介:

1、学习“战胜艰险”一节,联系“扬帆启航”一节,深入体会船队装备精良(当时最先进的导航设备——罗盘,规模宏大,体会郑和的英雄壮举,感悟国家的强盛。)

2、学习第二段,通过数字说明,联系“战胜艰险”一节,想象“再次启航”感悟郑和远航时间之久,范围之广,影响之深。

3、理清课文脉络,复述课文。

郑和远航的故事篇三

我们研究的子课题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同学自主探究的能力》。这一学期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是“在预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同学自主探究能力”。也就是说,同学在预习中,自身提出问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身去分析,解决问题。我觉得《郑和远航》很适合上课题课。

选《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一是我们在期初分析整册教材时,就认为这篇文章适合上我们这学期的课题研究课。二是我觉得同学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只要一看课题,就很容易的会发生出很多问题,问很多为什么。同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激发,同学上网去寻找答案去自主探索的热情会高涨,这样,同学一方面在搜索中可增加知识,另一方面也容易发生成绩感,当然,同学自主探究的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容易达到我们这次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导入:

1、老师请大家做个知识竞猜:

(1)、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大家都为我国有郑和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彪炳史册的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板书课题:26、郑和远航。

3、启发同学提问: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请几位同学起来一人读一自然段,大家认真听,认真考虑。

(一方面老师可以了解大家的预习情况,一方面同学能认真考虑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提示: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4、指导分段: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请速读考虑。

6、提出自身不理解的内容。

(三)、总结:我们这堂课初步了解了郑和这个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读顺了,词语也理解了。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预习得很充沛。

(四)、安排作业:

(1)、请同学们把自身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一下,写一篇人物介绍。做得好的同学的资料老师将放到老师的个人网页中的“同学天地”栏目里。

(2)、继续朗读课文,假如发现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相信大家会继续努力的。

1、通过上这堂实验课,我觉得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可实践性。我们现在提倡同学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提倡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我们的课题就是建立在这种理念基础上的。同学学习一篇课文,一看到课题,肯定会发生许多的疑问,我们就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同学自身去分析、解决问题。同学在短时间内,能够高效地找到答案解决问题。同学自主去学习探究到的知识是根深蒂固的,和老师讲同学被动接受的效果截然不同。学习《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我觉得同学由于让同学在预习中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了很多问题:如郑和为何要远航,郑和远航的动身地哪儿,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地方,郑和远航顺利吗?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至于郑和出生的时间、地点,郑和的家庭情况等同学都搜集到了,同学通过上网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在这一过程中,同学自主探究的意识、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也提高了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

2、同学在预习时,老师的点拨引导要到位。同学在搜索信息时,由于网上的信息大,同学要学会速读,要学会筛选,要学会概括,到把网上搜集到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东西。有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看都不要看。由于我在同学上网前交代这次时间紧张,根据平时同学上网的一些缺乏之处,和时提醒同学一要知道上哪些网比较快捷,二要提醒同学阅读的速度,三要提醒同学摘抄主要的或者用自身的话概括。所以同学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资料很多,在同学交流时,同学滔滔不绝,连我都有些不敢相信,这都是我的同学吗?看样子同学在自主探究中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在不时提高。

3、这节课我安排有作业是:

(1)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在电脑上建个人物介绍文档;

(2)继续朗读课文,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发生新的问题,然后继续去探究。作业的安排紧扣课题研究,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作业,有的同学觉得很新颖能完成,有的同学是手足无措,因为他们不会处置这种作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让同学进一步去认识郑和,还有就是为今后学习作了铺垫。

现在我们这一课题研究刚刚起步,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同学只能在网上查找,然后去教室交流。我们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同学能把自身搜集到的信息经过处置,在课堂上当堂显示出来给大家看,大家一起解决一些难点、重点。要能达到这种的境界,所以不要不时地努力,努力,再努力。

郑和远航的故事篇四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重点难点]: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设计理念]:明确高年段学习目标,不逾越,不饱胀,认真落实好第一课时目标。强化初读,引导把握课文大意。

[设计思路]:导入,初识郑和——初读,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再读,理清条理——回归整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郑和远航》。在郑和右边板书:远航。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简单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情况。

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

“扶老携幼”借助场景描绘。

“惊叹不已”迁移旧知识,练习说话。

“镇定自若”“雄伟壮观”观察插图理解。

3、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来呢?(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

再读这组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来,读出画面的气势。

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这就是学习,不仅能正确的读出,还能读出画面,还能想到同类的其他词语。但,学习,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还要把词语放回到课文里,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谁能回忆刚才你读到的课文,告诉大家,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西洋的险恶)。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写西洋的险恶的呢?谁来读读这段话。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

读了这段话,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西洋的险恶,除了风浪的险恶,还有什么险恶?

再读读这组词语。

4、指名读。(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这组词语在文中又是描述什么的?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直接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的呢?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读,评价。

读了这段描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规模宏大)。

规模宏大:是一般的大吗?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引导用上第二组词语中的雄伟壮观和浩浩荡荡。

读出这种气势来。

5、观察文中的插图,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四、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五、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引导概括,第一次远航,其他几次远航,远航意义。)。

3、谁能在黑板板书的提示下,用简洁的话来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

扬帆起航。

战胜凶险。

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

[教材简解]: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其中的一个,它足以令世人骄傲。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至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1405年7月11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扬帆起航)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郑和与所到的亚非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为第三层,写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等凶险。(化险为夷)。

郑和远航的故事篇五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从网上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了解并熟悉郑和的生平等资料。

1、老师请大家做个知识竞猜:

(1)、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大家都为我国有郑和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彪炳史册的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板书课题:26、郑和远航。

3、启发学生提问: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1、老师请几位同学起来一人读一自然段,大家认真听,认真思考。

(一方面老师可以了解大家的预习情况,一方面学生能认真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提示: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4、指导分段: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请速读思考。

6、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我们这堂课初步了解了郑和这个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读顺了,词语也理解了。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预习得很充分。

继续朗读课文,如果发现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相信大家会继续努力的。

2、相机出示文本中的语句: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3、从文中哪一部分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呢?从而引出“扬帆启航”这一部分的教学。

1、播放(视频)启航场面,初步感受体会船队规模宏大和郑和的威武豪迈。

2、指明一、二学生略谈感受。

3、自读课文,划出能够体现远航规模之大的语句并仔细品读,试着深入体会远航规模之大。

4、点击宝船和船队图片,品味宏伟壮观。

5、回归文本,赏读课文,通过朗读,再次感悟“扬帆启航”那宏大的规模和气势。

6、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7、这部分学习引导分为两大步:

(一)自主选择第4节“友好交往”或第5节“战胜凶险”,点击专题学习网站合作学习。

a、“友好交往”部分重点自学讨论:

1、从哪些词句你能读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友好的?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展开丰富的想象,小组内说说,他们怎么交流、可能说些什么,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

(相机出示有关图片。)。

3、读到这儿,你对郑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b、“战胜凶险”部分重点自学研讨:

1、用“”划出中心句。

2、你是怎么理解“凶险”的?你从文中读出了哪些凶险?

3、哪些词句体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远航路线图,深入体会远航之险之难。

4、读着课文,想象着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你难道不想赞一赞郑和吗?

1、引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简单介绍详写和略写的.写作方法。

2、引读第7自然段第一句话。那么这次航行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

齐读:表现了……开阔了……促进了……。

看着如此壮观的场面,感受着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有专家说:“郑和远航是有史以来最文明的人类交往”,今天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充分感受到郑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郑和这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人数不胜数,希望你们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他们,去走近他们,去学习他们。有机会,我们再大家一起来交流。

2、四人小组合作出一份与郑和有关的电子小报。

3、进入相关专题网站,阅读郑和的有关资料、故事。

规模之大。

范围之广。

郑和远航的故事篇六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郑和第一次远航。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从网上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了解并熟悉郑和的生平等资料。

1、老师请大家做个知识竞猜:

(1)、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大家都为我国有郑和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彪炳史册的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板书课题:26、郑和远航。

3、启发学生提问: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1、老师请几位同学起来一人读一自然段,大家认真听,认真思考。

(一方面老师可以了解大家的预习情况,一方面学生能认真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提示: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4、指导分段: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请速读思考。

6、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我们这堂课初步了解了郑和这个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读顺了,词语也理解了。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预习得很充分。

继续朗读课文,如果发现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相信大家会继续努力的。

2、相机出示文本中的语句: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3、从文中哪一部分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呢?从而引出“扬帆启航”这一部分的教学。

1、播放(视频)启航场面,初步感受体会船队规模宏大和郑和的威武豪迈。

2、指明一、二学生略谈感受。

3、自读课文,划出能够体现远航规模之大的语句并仔细品读,试着深入体会远航规模之大。

4、点击宝船和船队图片,品味宏伟壮观。

5、回归文本,赏读课文,通过朗读,再次感悟“扬帆启航”那宏大的规模和气势。

6、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7、这部分学习引导分为两大步:

(一)自主选择第4节“友好交往”或第5节“战胜凶险”,点击专题学习网站合作学习。

a、“友好交往”部分重点自学讨论:

1、从哪些词句你能读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友好的?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展开丰富的想象,小组内说说,他们怎么交流、可能说些什么,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

(相机出示有关图片。)

3、读到这儿,你对郑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b、“战胜凶险”部分重点自学研讨:

1、 用“ ”划出中心句。

2、你是怎么理解“凶险”的?你从文中读出了哪些凶险?

3、哪些词句体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远航路线图,深入体会远航之险之难。

4、读着课文,想象着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你难道不想赞一赞郑和吗?

1、引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简单介绍详写和略写的写作方法。

2、引读第7自然段第一句话。那么这次航行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

齐读:表现了……开阔了……促进了……

看着如此壮观的场面,感受着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有专家说:“郑和远航是有史以来最文明的人类交往”,今天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充分感受到郑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郑和这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人数不胜数,希望你们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他们,去走近他们,去学习他们。有机会,我们再大家一起来交流。

1、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四人小组合作出一份与郑和有关的电子小报。

3、进入相关专题网站,阅读郑和的有关资料、故事。

规模之大

郑和远航 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郑和远航的故事篇七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1.把课文读通读顺。

2.划出文中生字新词,自学,并完成《习字册》,理解词语的意思,完成《补充习题》第三题。

3.收集有关郑和的资料。

4.观看中央少儿频道的童话片《郑和下西洋》,了解一些小故事。

挂图 朗读资料 生字新词卡片

一、凸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老师请大家做个知识竞猜:

(1)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题: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大家都为我国有郑和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写这位彪炳史册的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板书课题:10、郑和远航。

3.启发学生提问: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5.补充介绍郑和的资料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2岁时,郑和入宫做太监,后提拔为内官监,赐姓郑。郑和体貌丰伟,聪明好学,机敏善辩。他入宫后信奉佛教,因此被封为“三宝太监”。 1405年郑和首次受命出使西洋,当时的西洋是指现在的文莱以西的海洋各地以及印度洋沿岸一带。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一)生字词

1.出示生字新词:

派遣 魁梧 健步 浩浩荡荡

赠送 丝绸 瓷器 名扬海外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a、指名读,相机正音。

b、这些词语,你能在课文中理解它们吗?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交流。

2. 将上述词语放入三个方框中。猜猜看老师为什么把这些词放在三个方框中,分成这三类呢?试试为每一类有关的内容加个小标题。(扬帆远航 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二)朗读课文,指名读、小组读和齐读相结合。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

(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二)再读课文,思考: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请速读思考。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四、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

1.自由读1-3自然段,你从哪里体会到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远航?在书上圈圈画画。

2.交流:(人多、分工明确、“宝船”)

出示:“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船大:引导从数字体会宝船的大(与学校操场相比较,想象宝船的“雄伟壮观”,通过朗读读出)

先进:配备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宝船上装载着丝绸、瓷器、铁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手工业品、茶叶、货币、历法、衡器、书籍、药材等等珍贵物品。)

组织严密、配套科学:(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

看一些船队的图片

3.此时的郑和,站在指挥船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读第三小节,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用成语来形容。

4.郑和的决心、信心、勇气都凝聚在了两个字上——“启航”!谁来读出郑和的雄心壮志!

5.让我们超越时空的界限,回到当时,和郑和一起扬帆起航!(观看启航的视频)

6.你的心情怎样?好,拿起书,把你的感情全投入到朗读中去吧!齐读第三小节。

五、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

完成《习字册》

郑和远航的故事篇八

我们研究的子课题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一学期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是在预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预习中,自己提出问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我觉得《郑和远航》很适合上课题课。

选《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一是我们在期初分析整册教材时,就认为这篇文章适合上我们这学期的课题研究课。二是我觉得学生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只要一看课题,就很容易的会产生出很多问题,问很多为什么。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激发,学生上网去寻找答案去自主探索的热情会高涨,这样,学生一方面在搜索中可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成就感,当然,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容易达到我们这次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导入 :

1、老师请大家做个知识竞猜:

(1)、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大家都为我国有郑和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彪炳史册的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板书课题:26、郑和远航。

3、启发学生提问: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请几位同学起来一人读一自然段,大家认真听,认真思考。

(一方面老师可以了解大家的预习情况,一方面学生能认真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提示: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4、指导分段: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请速读思考。

6、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三)、总结:我们这堂课初步了解了郑和这个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读顺了,词语也理解了。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预习得很充分。

(四)、布置作业 :

(1)、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一下,写一篇人物介绍。做得好的同学的材料老师将放到老师的个人网页中的学生天地栏目里。

(2)、继续朗读课文,如果发现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相信大家会继续努力的。

1、通过上这堂实验课,我觉得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可实践性。我们现在提倡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提倡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我们的课题就是建立在这种理念基础上的。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一看到课题,肯定会产生许多的疑问,我们就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高效地找到答案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究到的知识是根深蒂固的,和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截然不同。学习《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我觉得学生由于让学生在预习中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了很多问题:如郑和为何要远航,郑和远航的出发地哪儿,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地方,郑和远航顺利吗?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至于郑和出生的时间、地点,郑和的家庭情况等学生都搜集到了,学生通过上网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也提高了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

2、学生在预习时,老师的点拨引导要到位。学生在搜索信息时,由于网上的信息大,学生要学会速读,要学会筛选,要学会概括,到把网上搜集到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有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看都不要看。由于我在学生上网前交代这次时间紧张,根据平时学生上网的一些不足之处,及时提醒学生一要知道上哪些网比较快捷,二要提醒学生阅读的速度,三要提醒学生摘抄主要的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资料很多,在学生交流时,学生滔滔不绝,连我都有些不敢相信,这都是我的学生吗?看样子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3、这节课我布置有作业 是:

(1)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在电脑上建个人物介绍文档;

(2)继续朗读课文,自主学习,在学习中产生新的问题,然后继续去探究。作业 的布置紧扣课题研究,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作业 ,有的学生觉得很新颖能完成,有的学生是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不会处理这种作业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进一步去认识郑和,还有就是为今后学习作了铺垫。

现在我们这一课题研究刚刚起步,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只能在网上查找,然后去教室交流。我们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学生能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经过处理,在课堂上当堂显示出来给大家看,大家共同解决一些难点、重点。要能达到这种的境界,所以不要不断地努力,努力,再努力。

郑和远航的故事篇九

《郑和远航》是一篇寓人文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文章。本设计确立了“以文本为本,紧扣说些训练”的理念。凭借语言载体,读写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走近郑和,走进郑和远航这一伟大事件,让课堂充满浓烈的语文味。感知郑和的勇往直前、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追求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郑和“启航”时的雄姿英发。

2、以学定教,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近郑和,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初步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初步了解郑和远航的经过,感受郑和远航时“启航”的雄姿英发。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学习

出示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图片:你们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了哪一历史大事件?(指名学生说一说。)

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学完课文,相信你会找到你要的答案。

2、出示课题 郑和 远航 简介郑和的生平

3、讨论交流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从哪儿出发?经过哪些地方,到哪里去?

(2)郑和带了哪些人、哪些物去远航的?

(3)远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

(4)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脉络。

1、默读全文,找出生字新词,凭借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活动,扫除阅读障碍。

理解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正确

3、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4、朗读思考曾提出的相关问题

5、指名按自然段读文,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段(1—5)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1)扬帆起航(2)友好交往(3)战胜凶险

第二段(6—7)简要介绍郑和的七次远航的意义与影响。

三、紧扣结尾,品读感悟,情文相生。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自主思考,同桌间交流。

(4)交流阅读收获。

(5)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对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的赞美和对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的赞颂。

7、精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来,用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2)四小组讨论交流: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

(3)指导朗读,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4)场面的壮观,规模的宏大,都是郑和出场的背景。郑和的首次亮相,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用o圈出来。指名回答后读第三自然段。

(6)体会“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7)指导读图:图上的两个人,谁是郑和?你是怎么知道的?

(8)如果你是岸上送行的人,你会怎么说?

8、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扬帆启航”的情景。

四、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习字册。

2、搜集和阅读有关郑和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远航(规模之大 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扬帆启航 人多 人山人海

(宝船) 船大 雄伟壮观

船队 浩浩荡荡

郑和远航的故事篇十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的故事篇十一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第十册中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公元1405年,郑和庞大的明朝皇家自江苏太仓刘家河放洋……世界历史上不可思议,中国历史难以忘怀的伟大远航,郑和七下西洋,从此开始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具体生动的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同时简要的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要意义,有力的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出色的航海技术和可贵的探索精神。《郑和远航》是一篇带有史料性的文章,而这篇课文是想表现郑和这个民族英雄的伟大形象,还是想重点突出这个历史事件从而说明些什么?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教师对文本的价值取向的问题。如果从文本最后点明远航的“重大意义”看,我则认为作者可能更侧重于记事,记事当然离不开人,抓住了“远航”这一事件,就不难从中感受郑和的伟人形象。那将“远航”作为教学的主线话,课文结尾处“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意义”就显得单一直白而少了历史层面上的反思。1433年第七次远航,郑和病逝古里,远洋舰队最后一次驶入江苏太仓刘家河。皇帝诏令:下西洋诸番国家宝船悉令停止!在郑和的伟大远航中,可以看到辉煌,也能看到辉煌中的荒唐,甚至悲凉。如果联系历史背景来思考远航,在教学中就可以尝试立足文本意义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展开对远航意义的多角度思考。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1~5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场景及经历,最后两个小节写了郑和七次远航的时间跨度、到过的国家以及远航的重大意义。

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郑和总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写下来势必显得拖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笔墨,收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二、学情分析。

制定教学目标,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那就是对学情的把握。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来理解郑和远航的壮举,从而感受郑和的伟大之处,感受灿烂的古代文明。引导学生用怎样方法的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资源,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距,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课学习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己经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另外五年级孩子具有烈好奇心与求知欲,郑和远航的历史应该能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入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性阅读就显得很有必要。

三、目标预设。

知识目标:认识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

情感目标: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以《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情;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读”、“演”、“写”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设计思路:

一、由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二、紧扣结尾,引导细读感悟。三、学习过程,感受郑和其人。四、依据标题,指导熟读复述。五、课外拓展,升华学生情感。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外空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要说明: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2、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3、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二课时简要说明。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收获,我将采用“复习导入,确定主线、精读文本,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从“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第二课目标预设:1、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一〉走进文本,感受远航的辉煌。

(1)规模的大的远航。

请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文字里感受远航的规模。联系生活想象148米长,60米宽,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该是怎样巨大的轮船。在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郑和第一次远航像这样的宝船就有60多只,还有随行的战船,粮船,水船。再想像一下呀,这两百多艘船只航行在海洋上,绵延该有十多里呀,上千面风帆鼓风张起那是怎样壮观的景像呀?!然后课件展示船只编队出航壮观场面的图片。感受规模宏大。

(2)充满凶险的远航。

一是大自然的“凶险”。从“像脱疆的野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写,感受海浪的巨大与可怕。

二是海盗的袭击。适当补充这是当时横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强悍的海盗,他们势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远航的凶险与可怕,则与凶险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和机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突显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融入想象,朗读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将深深刻入学生心里。

[3)友好和平的远航。

学生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受这还是一次友好和平的远航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二〉走向历史,品味远航的辛酸。

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却对郑和远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郑和远航,虽然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但从历史上看它更像是强盛的明朝帝国向他周边的邻居摆阔显富而已,也是劳民伤财的。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大多明朝官员。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

——郑和)。

教师引导学生试想:假如你是一个普通的明朝百姓,假如你是位权高位重的明朝官员,你会继续支持郑和远航事业进行下去吗?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的立场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对郑和远航的认识并写一写。《新大纲》中有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一环节设计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作业设计:

1、点击“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去了解更多这位英雄,这段历史。

这一作业设计由课内延伸课外。对历史的探索,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引发他们的思考。在这里教师应该是多维思考的启蒙者,而不只是扮演“课文解读的权威”。

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得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远大抱负始终贯彻在这一篇课文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