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憩园》读后感1500字(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6:19:44 页码:11
《憩园》读后感1500字(精选9篇)
2023-11-13 06:19:44    小编:zdfb

读后感是我们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读后感来表达自己对一本书的理解和思考?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些精选的读后感,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憩园》读后感1500字篇一

我平常有一个感觉,觉得巴金先生的小说“有点”像朵斯退益夫斯基(今译为“妥斯妥耶夫斯基)。因为:第一,他们同样有一颗同情而苦痛着的心;第二,他们同样偏重于写人们的心灵,而不太像托尔斯泰那样着力于写人物的外表(假若用米列考夫斯基的话,就是托尔斯泰更偏于感官些。)。

以这本新著《憩园》看,上面这观察就更证实了一步。朵斯退益夫斯基喜欢在一个大故事中套一些小故事,那小故事往往是大故事的缩影或衬托,例如《穷人》是描写爱的距离的,中间就又有那个女孩和一位学者的爱的悬殊,《罪与罚》是描写人受良心的责难的,中间就又有一个小书记愿意受妻子的痛打,以舒缓心灵上的创伤。巴金这本《憩园》,在这点上也似之。他写的是住在朋友家里(地点看来是成都),在写一本关于车夫和瞎女人的故事的小说,朋友家有一个前妻的为外婆家骄纵的儿子虎少爷,因为骄纵,终于任性地在泅水时淹死了,这朋友家就叫做憩园。同时常到这憩园来的则有一个以前的房主人的儿子杨家小少爷,他每每来折花,为的是给他那被家中驱逐出来的住在庙里的爸爸。这爸爸是杨三老爷,因为自己一度荒唐,受了内心的责罚(多么象朵斯退益夫斯基!),后来又从庙里逃出,只留下一个铅笔字条,让连小少爷也找不着他了。作者在这里说:“人性在我眼前现露了”(页一一四)。此后小少爷始终不知道他这可怜的爸爸的踪迹,却是由作者偶而在挑石头的囚犯中发现了他,然而已经改名,待要设法救出来时,便又很快地病死了。作者心里藏着这个悲惨的结局,没有告诉那小少爷。至于朋友家的虎少爷的淹死,则和这故事的结束没有好久。那朋友最后从心里说出的真话是:“我也应该负责”;“只求天保佑虎少爷没有事情就好了”。作者是处处要发掘人们的善性的。作者的车夫和瞎女人的故事(这故事也叫憩园,未免和本书书名重复得不必要!)既写完,杨家小少爷的'爸爸既已死,朋友姚国栋的虎少爷既终于在失教中作了水鬼,作者也就离开了憩园,这小说结束了。这两重的故事(虎少爷和杨小少爷)的意义似乎在教育。我说“似乎”,因为原书的用意究竟不明确。虎少爷当然是由于失教,可是杨小少爷也并非由于管教才那么好心肠。说不定作者的意思是在:杨家是破产卖房的,反而有好子弟,姚家是同一园庭的新主人,却失掉了对子弟的监护督导,物质上的得失究竟不如精神上的得失之重要吧。我想故事的连系伯即在此。作者在后记里说:“漂亮花园的确常更换主人。……保得住的倒是某一些人看来是极渺茫极空虚的东西--理想同信仰。”那用意就更明晰了。可惜的是,故事虽不怎么复杂,而作者所要表现的端绪相当多,而每一端绪又都象浮雕似的,没有刻画或者强调,因此就连这主旨(假若是)在故事中也不能得到它应有的比重了。

我说作者所要表现的端绪相当多,而每一端绪都只像不过作到了浮雕的意味,这是例如:两家的故事似乎(对不起,我又要用似乎)杨家是中心,而姚家不过像这故事的映献的幕似的,然而因为把姚家的事写得相当多,作者常为虎少爷的教育着急,于是那杨家一边悲惨的情况便因而削弱了,此其一。以杨家论,本来好像(!)是重在写三老爷之荒唐、自责、显露了的人性的,可是因写他家中之妻对他还好,最不放松的却是大儿子,便又让读者把注意分散到伊底帕斯情意综(oeaiauscomplex)里去了,此其二。以姚家论,假若是重在虎少爷的失教,可是恐怕书中费的笔墨最多(却也是最成功)的,乃是姚家的女主人昭华,这是一个可爱的有好心肠的女人,于是虎少爷的问题也就减少了严重性,此其三。再说,书中又像是借姚太大之口,说明文艺的价值在让人扩大自己,从别人的哭笑里发现自我(页一七八),人生的理想在使人减少仇恨与给人温暖,而牺牲是最大的幸福,同时作者似乎更借姚太大的指点,说明自己的作风将有些变革,不该老写些悲惨或叫好人受苦(页七七),于是本书便又把杨家和姚家的事都归于偶尔的见闻,而作者是重在写自己的写作生活及写作态度了,此其四。古人的诗说:“世短意怕多”,文章也怕主题太多。--纵使都是美旨胜义,也有彼此抵消或淹没之虞了!

只是在那故事中套故事的写法,越发叫我们觉得像朵斯退益夫斯基。况且,再说吧,朵斯退益夫斯基写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也是写他在著作时所遇见的故事,和这里写作者在朋友家中写作时的见闻,尤有些意外的巧合。

不过我不得不马上声明,我说巴金的小说“有点”像朵斯退益夫斯基,并没一定说他跟着什么人学,或者受什么指实了的影响之类。我觉得他们的相同处,除了技巧和作风外,最显著是人道主义的浓厚色彩。他们的同情心之强,也几乎可以相比并。所不同的却仍然有,这就是朵斯退益夫斯基常常在作品里鞭打主人公的灵魂,而且鞭打得狠毒,这便使人读了毛骨悚然,阴森森地,然而因此.他能探发人心灵的深处;巴金的作品,却即虽写悲惨,也仍有些暖意,象微寒的初春。这也许是因为国民性之异所致吧。

单就这本小说论,最可称道的自然是作者那惯有的热情和悲悯,其次是杨家那个故事之次第展开,仿佛剥笋似的,一层一层地揭出,让读者在期待与惊愕中逼近那核心;还有,是他创造了那么一个可爱的人物--姚太太,或者就是给人类一点温暖的象征了。更因为是为同情所灌注,作者那一点自然的谎言,例如对小孩不能告诉他的爸爸仍在城中和已死之类,便越叫人觉得真切。中国现代的小说中,在大部分是写实主义底之外,巴金之理想主义底色彩,可说几乎是唯一的人。这都是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处。

《憩园》读后感1500字篇二

《憩园》是巴金先生在抗战时期写的较为成功的一部小说。一部小说的成功不在于他的篇幅有多大,内容有多广泛,而在于它塑造的人物是否典型,描写的环境是否具有代表意义,而《憩园》就做到了这点。

小说中的黎先生是一个写小说的贫困知识分子的形象,住旅馆也只是住在一个开了窗就能闻到煤臭味的房间里,虽写文章有所小成,但依然逃脱不了寒碜的命运。他的同学姚国栋既大学毕业又留过洋,而黎先生只读过半年大学已经写了六本书,而当了教授和官员的姚国栋,曾经充满壮志凌云的姚国栋回国几年却没有写出一本书,究其为何原因?生活在锦衣玉食,生活富足家庭中的姚国栋,虽有比姚先生优越百倍的生活条件,虽有比黎先生接受过更好的教育,但终究到头来还没有黎先生的成就大,实在是令人感叹。之所以有这种结果是因为姚国栋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过着像寄生虫一样的生活,沉溺于物欲的享受,这些都只能让姚国栋丧失谋生的能力,最终使其家庭走向堕落。

初读《憩园》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平淡”。之所以用“平淡”来形容是因为小说给读者的故事框架就是主人公黎先生到好朋友家去当食客,换句话说就是借住。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大大的改变了我的初衷。小说故事的发展存在两重性,一种是必然性(姚先生儿子的夭折),另一种是偶然性(杨家小孩父亲的死),而且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比给读者一种忠告(这是我认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个性鲜明、情感丰富。

小说的第一主人公黎先生在这部小说中充当的角色是多重的:他既是好朋友姚先生家发展的见证者,又是杨家小孩的倾诉对象,而且还是杨家小孩“救”父亲的热心者。

见证者:小说故事的场面绝大多数是在好朋友姚先生家发生的。姚先生在作者看来是一位自命不凡、手高眼低而且不善听取别人意见的一号人物形象。他总是以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尤其是对他儿子的教育,而他儿子最后的死,在作者看来也是他咎由自取。姚先生的夫人可以算是用来衬托姚先生的,他的知书达理、温柔贤惠无不衬托出姚先生的自命不凡、不善听取别人意见的丑陋性格。姚先生是靠他祖上传下来的几千亩地活着的,他在当时可以算是游手好闲、靠祖宗产业活着的人,换句话说是“寄生虫”。他靠着钱活着,而他儿子却由于钱夭折,这似乎存在着一种必然性。

热心者:黎先生在得知杨家小孩父亲的遭遇之后,可以算是十分感动而且同情的。与其说是同情杨家小孩的父亲,还不如认为就是同情杨家小孩。黎先生对他超前的成熟感到吃惊,对他如此的爱父亲而感动。在作者看来黎先生似乎有一种责任来帮助他“救”他父亲。而杨家小孩的父亲却为了躲避他而病死在狱中,这无不使人心酸、使人心痛,而更心酸、更心痛的是他儿子杨家小孩。他父亲最后的死在小说中多有暗示:小说中描写两个瞎子和一个瞎女人在公馆旁唱着《唐明皇惊梦》以及黎先生的怪梦似乎都预示着这个悲惨结局。

小说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给人一种“沉闷”之感。似乎故事的结局不应该是这样,而应该是这样:好朋友姚先生的儿子小虎被姚夫人感化了,杨家小孩的父亲在黎先生和杨家小孩的帮助下得救了。可是结果都是相反的,但这样结果在作者看来是存在一定道理的,它可以算是抗战时期社会的一个缩影。

《憩园》读后感1500字篇三

“憩园”是一个公馆的名字,而小说以此为中介,把享用祖宗遗产的两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联结到一起。以作家黎先生客居好友姚国栋家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整个故事。

姚国栋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我”的好友,妻子死后续弦,表面看似生活美满,无忧无虑。实则不然,姚国栋完全是依靠祖宗财产过日子,日常的生活内容就是看戏喝茶,对自己唯一的儿子教育也很失败,对孩子过于放纵,以至于他的儿子小虎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赌钱,养成了不学无术,蛮横无理的性格。直至故事的最后,小虎因为凫水,溺水后尸体都找不到,这个结局在给整个故事抹上一层深重的悲剧色彩的同时,也无疑给读者敲响了警钟,这就是教育不当的代价,就算他能够顺利长大成人,他的人生也不过是小说中另一个主人公杨梦痴的复制而已。

“憩园”的原主人公杨梦痴,出生于富贵之家,却是一个对妻子不忠贞的丈夫,对子女不负责的父亲。他吃喝嫖赌,不学无术,最终荡尽了祖宗遗产,沦落为乞丐。长期寄生虫式的生活,使他丧失了最起码的生存技能,他本身也不屑于去出卖劳动力维生。他的这样的行为本身为人所不齿,可是他内心深处的矛盾性又让人忍不住同情,矛盾性外在的表现就是他的'悔恨之情,离家出走后再次归家,后又离开,便再也没有回来过。他内心对自己的家庭是愧疚的,可是他的行为却并不是弥补过错,从而激起了与大儿子之间愈加激烈的矛盾。

作者安排的一个对比强烈的情节,杨梦痴一家在戏院喝茶听戏,而离戏园不远处杨梦痴因盗窃而被拉做苦力。本是一家人,却过着天上人间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这是什么造成的?甚至在不久以后杨梦痴又身患疟疾,死后尸体被草草的扔进乱葬岗,而他的家人却对此一无所知,又是何等悲凉?这在触发读者的同情感的时候,也进一步强化了小说的主题,即“长宜子孙”思想对人性的荼毒,它是无形的刽子手,亲手残忍的毁灭了一个本该美满幸福的家庭。

通过阅读这本作品,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感受巴金写作风格的变化,以及他对“家”这个观念的蜕变,由“激烈”到“平缓”,由“抨击”到“建设”,这不仅是时代造成的,还有巴金个人的思想经历和性格变化的原因。

《憩园》读后感1500字篇四

寒假,重温了巴金的《憩园》,也匆匆看了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或许是《家》名气太大的缘故,虽然它也是巴金先生创作生涯一个不错的起点,但我更偏向于《憩园》中那份恬静生活偶尔激起的丝丝涟漪,更喜欢《憩园》中所透露出的些许亲情、温情,而不是带有反封建性质的《家》中的冷漠、无情的家族关系。品读《憩园》,心情跌宕起伏于故事情节的时候,我看到了难能可贵的“情”,并为之震撼。

看完《憩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感动呢,还是同情怜悯?无可名状!作者给予了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在我看来,却是最好的结局。因为生活仍在继续,我们无法预知,但我们仍有希望,明天由得我们构造。这种看似没有结局的结局,比作者原先设想的要好得多,要是他直接把结局呈现出来――“憩园”会卖掉,杨家小孩知道父亲已惨死,姚诵诗最后保不住他的公馆――作者也认为事情应当会这样发生,那故事的可读性就难免会降低了,给读者留的想象空间也就不存在了,这也是作者的成功之处,收了笔,却没有收掉生活。

该得到幸福的姚太太终于可以幸福,可以少操一份心了,即使是以牺牲小虎为代价。小虎的死是一种悲剧,却又是必然的,要么天毁,要么自毁,那个世界,那个社会不允许他这种人的存在。可是,连怨恨他的下人老文都原谅他了,作为局外人的我,也该原谅了吧,这个被毫无原则地宠坏的富家小孩。而不知父亲已经远离人世的杨少爷依然可以带着希望生活下去,继续他没有希望的等待。“我”选择不把真相告诉他,是一种最大的恩宠!那么善良的一个孩子,是应该得到幸福快乐的,况且他也苦了十几年,即使以后他还会记得自己“失踪”的父亲,记得父亲给他既痛苦又幸福的回忆,记得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痛。其实,他根本不懂,死,对于他的父亲来说,是一种解脱――身心的解脱,也是一种赦免。只是,死得太冤罢了,连尸骨都无法安然下葬。

最令杨三老爷痛苦的,是不能给疼爱懂事的小儿子一个完整的家,不能再继续把父爱完整地给儿子吧,他觉得丢脸,觉得惭愧,觉得良心受到了谴责,于是选择了出走,无声无息地。岂不知,这也给儿子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他明白,长痛不如短痛,他要小儿子和母亲哥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无忧无虑地。因为他的不被妻子、大儿子承认,已经使得他无法再回到原来的家,再像以前那样一家团圆了。应该理解的,他身前的浪荡不羁,倾家荡产,养小老婆,自视清高又懒惰不做事,难怪大儿子到死都不肯原谅他,不肯认他这个爹,自食其果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也是很公平的事。在当时的社会,当时的环境,这种现象是常见的吧,连结局也给得理所当然的了。奇怪的是,或许是作者本身对他的怜悯吧,连给予他的笔墨都丝毫没有责怪他的意思了,除了给他一个不堪的结局。或许,可能是因为作者偏袒杨家小孩,对他宠爱有加吧,由于他,对他父亲也变得宽大并且原谅了。从中,也无不嗅到了作者的观点:人一旦犯了错,是可以被原谅的,然而,一旦屡训不改成了习惯,便连自己都无法原谅、宽恕自己了,更何况别人。仁慈,是优待那些知错能改的知道悔过的人的。然而,人最悲哀的,是永远都在犯同一个错误。

作品里最引人回味,令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杨三少爷和他父亲之间的父子情深,那么细腻,又那么真实。儿子以最大的宽容来容纳屡犯不改的父亲,尽管他父亲犯下的错误让人不可饶恕。是爱,让他俩不离不弃。儿子为了博得乞丐父亲展露笑脸,不惜冒着被打被骂的危险进入憩园摘茶花;为了寻找失去联络的父亲,不辞劳累地四处打听消息,尽管他只有十几岁。本来,儿子爱父亲,是人之常情的事,可是,像杨家小孩那样依恋父亲,原谅、宽恕父亲,痴心盼望父亲能回心转意,苦苦寻找父亲,一心一意要改变父亲不堪的命运,全心全意为父亲着想、付出的,就已不是“常情”了。杨家小孩的“死心眼”,让人看到了人性情的一面,使人为之感动,为之流泪。情绪,被他的喜怒哀乐牵系着,悲他所悲,乐他所乐,是被感情所左右,还是作者的胜算?无论什么都好,真挚的情感是藏也藏不住的。这是一对患难见真情的父子,他们彼此惺惺相惜,与之相对照的,是“我”的老朋友老姚的父子。父亲的溺爱,使得儿子娇生惯养,而他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父爱;父亲的娇纵,使得儿子荒废学业,偏爱赌博,让儿子高兴,予取予求,他以为这也是所谓的父爱……最后,幸亏作为朋友的“我”的点醒,才使得老姚有所感悟,并采取了及时的补救措施。只是,谁也没想到,一场孩子间的打赌(看谁能游到河的对岸)就这样葬送了这个被宠坏的儿子……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吧!两者之间,让我们看清的,是什么样的父爱才是真正的爱!爱,是付出,是体谅,是成全!

姚太太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在这个人间看见那么多的痛苦和不幸,可是我又看见更多的爱。”《憩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杨老三给他自己种下的恶果,结局悲惨得让人怜悯,但他儿子却爱得不离不弃,爱得宽宏大量。如果说这是亲情,亲子血脉所致,那“我”和姚太太对杨家小孩呢?无亲无故的他们,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慰藉。善良,使他们彼此关爱着。温情,存在于人本善的情理之中。

憩园是一方净土,种植着各色鲜花,一花一世界,落入尘埃,谢了又开……。

我稍作憩息,又随即离开……。

《憩园》读后感1500字篇五

在湖南省祁东县县正路与文化路相交的十字路口一侧,有一个草木抉疏,秀色可餐的袖珍公园。公园迎街排楼的门楣上,“憩园”二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是县城市民休闲信步的场所,更是老年人常年聚首活动的乐园。

憩园四面迎街。园内古朴典雅的人工雕琢和园外沸腾喧嚣的繁华街市,形成了强烈的直观反差。这一静一动的衬映,不仅让人产生了心灵对撞的震撼,而且也给了人们一种灵魂滋润和抚慰。

走进憩园,恍惚空灵又旖旎美妙的园中场景令人目不暇给,翘檐斗角的八角亭与人工湖中亭亭玉立的莲女遥相对望,小湖四周垂柳依依,扬花吐蕊的石榴花,如同一张张火红的笑脸喜迎游客。湖心的团面小径临水而筑,盘根虬枝的雪杉和挺拔高大的樟树相映成趣,星罗棋布的情侣椅择地罗衾而处。这些独具匠心的人工雕琢和因地制宜的精心打造,使得憩园到处都充满了温馨与感动。

当晨曦初露的时辰,憩园人工湖中莲花绽放着鲜艳的莲朵,清香弥散的憩园到处人影幢幢。打拳的、舞剑的、甩手的'拍肩的,全是清一色的“白头翁”。他们虽然各自的喜好不同,但坚信生命在于运动的信念惊人的一致。他们不求英名留千古,只求无愧过百年。他们顶着满头霜染的鬓发,柱着雕龙绘凤的手杖在这里坚持晨练,他们贪恋憩园人工湖中漾漾的柔波,他们欣赏憩园清晨的恬静与委婉,他们把憩园当成了廷续自己生命的磨刀石,以一种不断推石上山的精神在这里坚持锻练。

老年人钟情憩园,依恋憩园。他们把憩园当成了生命之旅的一个驿站。因为来憩园的人都是一些上了年级的退休族,他们在这里唱歌、跳舞,他们在这里捉对博弈。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首次造访者,只要你走进憩园,总有好些老年发烧友主动和你打招呼,并根据你的爱好,热情为你推介。他们把乐观当成披荆斩棘的一把刀,把快乐当成生命之花来浇灌。他们用歌声、琴声、鼓声演绎生命的传奇,他们用舞姿唱腔品咂生活的甜蜜。他们那种青山不老、风彩依旧的情怀,如同暖意融融的一把火,烧掉了人世间的一切烦恼,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龌龊。也烧得每个人的心窝暖融融的。

憩园的场景是斑斓的,憩园热气腾腾的人气让每一个造访者为之动容。我扎在人堆里恣意感受这份诗意和浪漫。

《憩园》读后感1500字篇六

读完憩园,留给我的是一种沉重的气息。是一种对人生的惋惜,对生命的惋惜。事物的发展看似平凡,却怎么也脱不了命运的摆布。憩园里的两家主人,在这里上演的是一曲命运的悲歌。

小说主人公我进入憩园,便与杨家小少爷相遇。从朋友口中得知,小孩时常进入憩园采摘茶花。也许是好奇,也许是由于同情,便有了我想打探出小孩的遭遇。杨家的命运便再次在此展开。

杨三爷是憩园原先的主人,靠着祖辈遗产过着安闲的日子,吃喝嫖赌,挥霍家产,使家里一日日走入困境。为了钱财,兄弟们商量着要把憩园卖掉,平分祖先遗留的最后家产。此刻的杨老三想要守护这份产业,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他的大儿子留学回来,代替了他在卖公馆的合同上签字。几个月后,憩园便有了新主人。杨三爷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家里人的不满,大儿子恨他,并以极端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父亲,言语逼人,处处充满着恨意,最终把父亲赶出家门。妻子恨他,无法原谅他背叛自己,纵容自己的儿子如此对待父亲。唯有小儿子,时刻想着父亲的好,时刻想着要照顾父亲,然而他还小,没有强大的力量去做成这件事,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一段悲情的结束。

杨老三过惯了荣华富贵的日子,在社会上完全没有生存能力,离开了钱的依附,注定是生命的结束。沦为乞丐,住在祠堂,亲人好友不相认,平时靠偷窃维生,最终被抓囚禁,因做不了苦工装病,被送入病房,染上霍乱而死。

杨家小少爷心地善良,但却也是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父母亲吵架,哥哥与父亲反目成仇。自小,他在恨的周围成长着,遭遇着那么多的苦难。他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父亲能够回来,一家人和和气气过日子,然而他的这个小小的心愿也不能够实现。是被什么剥夺的呢?是一个人在祖辈的遗产中丧失了自己所造成的。

憩园的新主人,是小说主人公我的朋友。他是一个爱夸耀的人,有壮志,但却不肯脚踏实地去做,也是在消耗光阴中过日子。他纵然自己的儿子一步步地堕落。因为过于溺爱,导致了儿子最终的死亡。他的儿子小虎,在他前妻家里人的教唆之下,憎恨自己的后娘,不爱学习,经常在外赌钱看戏。拿着父辈的钱,寻欢作乐。可以说小说中的小虎和杨三爷,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他们有着同样的命运是不难而言的。

憩园的女主人是一个新式人物,她有一颗悲悯之心,她同情着一切不幸的人,她只希望人间能有温暖与欢乐,哪怕是小说也好,她也希望有一个圆满的结局。然而命运对她也是残酷的,空有着丈夫的爱,却得不到理解,儿子的恨意无法消除,努力做好妻子母亲的角色,却因出身的卑微,让别人瞧不起。她是一个苦情人,在这样的生活禁锢下,她是否又有勇气走出来呢?如果没有,就像巴金先生说的那样,这位好心的女人,将来也会闷死在这个公馆里。

憩园里上演了两家主人的不幸,享受荣华富贵,带来的只是一次次悲惨的命运。贪图安乐,是以生命付出代价。憩园里笼罩着悲哀的气氛。纵使有美丽的庭院,纵使有安宁的环境,也不能让人走出悲哀的命运。

《憩园》读后感1500字篇七

这部书是很有特色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运用。首先作者选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实现了由全知视角向限知视角的转变。在巴金前期的作品中,基本上都是用全知视角来完成的。憩园不同于前期作品,作者不再以局外人的身份跳出故事之外,作高屋建瓴式的全景鸟瞰,而是化名”黎德瑞“走到了故事中来,拉近了作者和读者间的距离。

再就是双层的叙事结构。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憩园里还写了第三个家庭——劳动人民的家庭的灭亡,这就是黎先生笔下所写的”一个老车夫和一个唱书的瞎眼妇人的故事“。在小说中,这个故事是作为小说家的黎先生在憩园客居时所虚构的一个文本,但是有趣的是:这个文本的完成是和本文的故事发生持同一步调的,在我为了理清姚杨两家的历史而不断奔波时,老车夫和瞎眼妇人的故事也在缓缓地进行。

憩园以抗战时期国统区的中心城市重庆为背景,通过对一个叫”憩园“的花园豪宅的精细叙述,揭示了封建地主阶级寄生生活对人的生存能力以及精神空间的巨大腐蚀。它表达的是一种人对自身命运无力主宰也不想主宰的生存状态,是生命本体被封建寄生生活彻底蛀空后的失重情形。这里,憩园不仅是一种权利阶级的代表,优越的生存地位的象征,而且也是一种深厚的封建文化的隐喻,陈腐的、毫无生机的传统价值秩序的符号。

然而这部批判性作品却注入了众多的人性化特征,每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像充满同情心的黎先生,温柔善良又纯洁的姚太太,对亲情有着执着热烈感情的杨家小孩,还有念旧情的看门老头等等都让人在窒息的封建制度下感到一丝温暖。

憩园是一部探索人生和人性的精美之作,巴金也一直在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去践行自己的文学信仰:“文学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变得更美好。”

读后感。

《憩园》读后感1500字篇八

巴金写家族/家庭矛盾,写亲情裂变还是最好的。他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以那么切近的语言描述出最日常,同时又带有普遍性、恒久性的矛盾、关系与情感。《憩园》中杨老三一家的悲剧命运,杨老三的自私懦弱、悔过、惯性式的生活方式,让人唏嘘。他不是一个绝对的坏人,他不是传统的大男子主义,他有温情、挣扎的一面,这表现在他对小儿子的爱,他每次与妻子吵完架后的懊恼,当然更多地是懦弱自私,比如坐吃山空,一再地向自己的妻儿伸手要钱,去养别的女人,比如宁愿沦落到讨饭的地步,宁愿去偷,也不愿自食其力地挣钱养活自己。面对责任乃至自己的生命,他选择了逃避,多少年后,余华的《活着》就改写了一个从高处落下的富家子弟的命运,用担当、坚韧、乐观书写了另一种人生选择。

杨老三的妻子和姚太太共同表现了女性的悲剧命运。杨三太太对杨老三的心情复杂而真实,失望又带着期望,厌恶却又忍不住依恋,同情怜悯又忍不住恨,所以她才会一次次把自己的钱拿给杨老三去做生意,一次次接受落魄的杨老三,也在儿子面前为他争取尊严。杨三太太没有错,是杨老三太不知悔改。姚太太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充满自我牺牲精神,她的丈夫也不能说对她不好,可即使这样,她同样面临着重重枷锁,丈夫第一任妻子娘家的恶意,小虎的恶意,丈夫的不理解,处境的不自由,她的心里也有种种缺憾。她也是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子,她的丈夫姚国栋也是,可是他们终究还是过上了一种旧式家族的寄生生活,她的丈夫选择了用一种旧式家庭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最终导致了家庭的悲剧。她曾说过,年轻的时候,她也只有两个家,一个学堂,几条街道,女性实际被接受的空间还是太小了。

她没有突破束缚、得到快乐的能力,这样的贤妻良母形象在“我”的心中激起了异样的情感,类似爱情,强烈的保护欲。似乎女性还是只能靠男性的力量才能获得拯救。他鞭挞杨老三,但是又深深同情他,“我”甚至觉得,杨三太太唆使儿子赶走了丈夫,似乎她应该对家庭后来的悲剧负责。他期待的还是一个温柔、善良、包容、牺牲的女性形象,然后由理解她们的男人们来拯救她们。这是我无法认同的。

杨老三的家庭悲剧因为大儿子和二儿子的不同形象带给人更多思考。大儿子是一个成熟、理性、有担当的角色,他对父亲的情感交织着爱与恨,他是站在道德和伦理的制高点审判父亲,这种审判因为父亲的懦弱和悔改显得有点咄咄逼人,但无疑他是理性的,同时这种审判并不是无情的,我相信大儿子每把父亲的尊严践踏一次,他的心里同样会自伤一次。杨老三这样的父亲,为什么不恨?大儿子在现实层面与读者达成情感的共鸣。小儿子是温暖的、博爱的、宽容的,他带着情感滤镜去回顾父亲给他的爱,父亲的不幸、屈辱,当然会美化杨老三的形象。他是理想的,不幸的人间需要这种温暖的安慰,就像姚太太需要一个温暖的结局。但它同时也是无力的,小儿子的温暖没办法改变父亲生活的惯性,温暖的结局也无法让姚太太鼓起勇气冲破束缚。

《憩园》读后感1500字篇九

《憩园》是巴金先生在国外发表的获奖作品之一。他主要记述了“我”姚家的憩园里借住时,看到的憩园的新主人和原主人的生活片断。憩园的女主人和原主人杨家小孩是作者极为青睐的两个人。

女主人姚太太,年轻漂亮,每一次出场都带着微笑,一种可以温暖人,照亮人心的微笑。她是“我”的朋友的续弦妻子,是姚家小少爷小虎的后母。她善良,明辨事理,却不能自己做主。特别是对儿子小虎的教育上,知道小虎在其外婆家沾染上不良的习惯的后果严重,也作出了派车接小虎回家的行动,但面对丈夫姚先生满有把握和外婆家的排斥时,却不能据力(理)以争,每每与丈夫意见相左时,总是被丈夫一两句的好话解除不快,很快和好如初,很快再次露出阳光或是满月般温暖的笑容。

姚太太的思想算是新派人物,爱看小说和电影,但是母亲或丈夫让陪着看老戏时却从来没有表示过不喜欢。

姚太太是善良的,不仅姚家上下交口称赞,“我”食客也深深感受到她待人的真诚与和善。言语不多,温言软语却能说到别人心理,而且好还有一双黑亮的会说话的眼睛,特别是姚太太无论是高兴还是忧郁,都带着微笑。

她善良如菩萨,美丽如星空,洁净如月光。只能仰望。“我”这样住在姚家的一个朋友,用这样一处眼光来审视她的美丽善良、明辨是非的年轻女主人,没有半点的“歹意”和杂念。

我看到了她在羡慕“我”“能自由自在地往各处跑”,她是一只笼子里的小鸟,虽然羡慕别人的翱翔天空,但她还没有要飞的耍愿望和决心。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善良若水的女人,作者对她却太残酷了。

在书中,作者子是一位作家,在姚家居住的这一段日子在创作了一个车夫和瞎女人的故事。书中的“我”把他们安排成了悲剧人物,瞎女人跳水死了,那个车夫疯了。姚太太听完这故事后恳求“我”为什么不让那车夫和瞎女人得到幸福?书中的“我”答应了“为了你的缘故就让他们好好地活下去罢”。书里故事虽然满足了姚太太的这个善良的愿望。

但却“我”要离开姚家的前两天,让姚家的小少爷游泳时淹死了。然而,就在这两天里,姚家夫妇还是在巨大的悲恸中安排了对“我”饯行和送别,而且还是那么诚恳。“我”就在这时离开了憩园,尽管小虎有很多的顽劣和恶习,但他的意外死亡对厚道待友的姚先生来说痛失爱子还是太不公平了。无论文章中多处露出“我”对姚先生的不满和明言相劝,但老姚却是永远地宽宏和没在意。()老姚在教育孩子有时有些无知的意思,但对待朋友上是一片坦诚,待若上宾,无可挑剔。也就是这样,作者这样的'安排,让姚先生痛失引以为荣的儿子,而朋友却在这时像是一个毫不相干的人离开了一个毫不相干的环境,一幅曲终人散的画面。

剧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直让“我”牵挂的憩园原主人,杨家小孩。倔强、早熟却。在整个故事中,泪水涟涟却又心思缜密。因父亲的不争气败坏了家产,致使他们离开了这个园子。面对父亲的无能、败坏品质和一家人悲惨的遭遇,总以爱的心思、同情的心思去理解,不管父亲做的多么不对,多么对不起一家人,他只可怜父亲。

故事的结局有点凄凉,不如人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