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800字(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2:27:04 页码:7
最新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800字(汇总10篇)
2023-11-13 02:27:04    小编:zdfb

读后感是一种对读书内容的个人理解和感受的书评形式。写读后感时,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受他人影响,坚持自己的观点。以下是一些读者对于该书的感悟和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书。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800字篇一

书,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阿姑和阿姨都是老师,所以我从小迷漫在书的海洋中。打开书本,一切不愉快都离我而去。这不,我最近又迷上了《中华经典诵读》这本书,它让我徜徉在诗的海洋中。

在读诗中,我收获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节选《战国策》)。

记得有一次,我病好刚回校上课,谁知下午老师说:“同学们,明天要考试了,回家要认真复习。”叮零零,放学铃响了。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慢吞吞地把作业做完了。我刚拿出语文书准备复习,心想:唉!复习还有什么用,我都请了几天的病假,怎么也考不到第一。老师说过:“要在全组考第一才能当上语文组长。”反正当不了语文组长,还不如看看电视,轻松一下!我拿着作业找妈妈签字,妈妈问:“你这么快就复习完了,明天能考好吗?”我跟妈妈说了缘由,妈妈摸着我的头说:“你不复习,不努力,不去试一试,怎么就知道自已不行呢?更何况你如果有不会的,还可以打电话问老师呢!如果现在放弃了,不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了吗?语文组长可是你这段时间梦寐以求的啊!听妈妈一说,我便跑进了房间,认真地复习起课本来。等考试结果出来了,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语文组长,这真是:事到临头,只要及时想办法弥补,都来得及。

在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拿出书本准备做作业。可是又想:不是还有明天吗?留着明天做吧,今晚看一下电视。当我打开电视看得津津有味时,脑子里忽然想起了《中华经典诵读》中的“《今日歌》”:今日的事要今日做,不能拖到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于是,我关掉电视,回房间做作业去了,从读诗中我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从读诗中,我体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选自《农夫》)。

从读诗中,我领略了江南水田美丽的风光——“更被鹭鸶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选自《稻田》)。

诵读经典,我感受这世间的真谛。诵读经典,我享受这世间的美景。诵读经典,我分享这世间的真情。经典,伴我成长。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800字篇二

老师、同学们: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就是要告诉我们只有多看书,才能长知识,我就很喜欢看书。书即是香的又是友好的,你试着和它交朋友,它就会告诉你许多知识和一些有趣的故事。在这个寒假里,我就看了一本名叫《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的好书,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引人入胜的人物故事,我每一篇都读得很认真,通过这本书,我即学到了很多没学过的历史知识,也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使得我的寒假生活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每一天,我都静静地坐在书桌前看《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一开始,我也看不进去,也想和小朋友们出去玩,后来妈妈告诉了我这本书里有奥秘,我马上就被吸引了,渐渐的,我对里面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更加聚精会神地阅读着。在这些故事中,我最喜欢其中的两个故事,一个就是《六尺巷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清朝宰相张英的家人与邻居之间,为了争墙基而引发的矛盾,张英在家人求助时,只用几句话就解决了纠纷,原话是“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就是让自家人主动地将院墙后移三尺,张英的这一做法让邻居羞愧难当,也主动地将自家院墙后移了三尺。看到这里,我仿佛看到张英在指挥家人笑脸移墙的画面,这件事说明了张英是个为人正直,心胸豁达的人,所以后人赞誉他:“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安徽桐城,我也是安徽人,所以我感到很骄傲,我要向张英学习,学习他的深明大义和豁达胸怀,凡事要多忍让。俗话说得好:“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啊。

学习,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过程,所以在我们能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学习。这本书中我还喜欢另外一个故事,他是西汉时期一个贫苦农民家的孩子,大家一定都知道他是谁,是的,他就是匡衡。匡衡非常喜爱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也上不起学,但是勤奋好学的匡衡在农忙的时节,去给有钱有书的人家去打工,不要工钱,只要求人家可以借点书给他看。后来,他长大了,更没有时间去看书了,不过,这可难不倒聪明的匡衡,他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晚上,他就借着邻居家的光来看书。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匡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掌握了很多的才能,不但成为了丞相,还成为了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故事看完了,我的眼睛也湿润了,匡衡那么渴望读书,终于,他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我真为匡衡感到高兴。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真正含义,我们要用少年时期去看更多的书,学更多的知识,想想看,那些贫苦人家的孩子,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地看书,是为了什么?对呀!不就是想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途吗?既然他们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认真学习,为什么我们不能呢?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努力学习吧!奋斗吧,少年!让未来的我们也能在蔚蓝的天空下展示出一片光彩!

我们中国是个泱泱大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中华文化,不但能开阔我们的眼界,更能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一起来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吧,让我们在学知识懂道理的同时,也能把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800字篇三

1.见者易,学者难;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閒看。

2.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难。

3.道路各别,养家一般。

4.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5.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弹。

6.点石化为金,人心犹未足。

7.饱了肚,卖了屋。

8.他人睍睍,不涉你目;他人碌碌,不涉你足。

9.谁人不爱子孙贤。谁人不爱千锺粟。

10.奈五行不是这般题目。

11.莫把真心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

12.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架屋。

13.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14.河狭水急,人急计生。

15.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16.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

17.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

18.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

19.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

20.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21.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22.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

23.昔时贤文﹐诲汝谆谆。

24.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25.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26.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27.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28.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29.相逢好似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30.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1.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32.运去金成铁﹐时来铁成金。

33.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34.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35.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36.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37.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38.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39.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样深。

40.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41.精益求精,艺无止境。

42.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4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44.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

45.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

46.不怕学不成,只怕心不诚。

47.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48.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49.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50.早起多长一智,晚睡多增一闻。

51.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5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53.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54.好学深思,心知其义。

55.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56.三人行,必有我师。

57.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58.书本不常翻,犹如一块砖。

5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60.常说嘴里顺,常写手不笨。

61.勤劳是个宝,一生离不了。

6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63.细水长流,吃穿不愁。

64.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65.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66.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

67.勤人睡成懒人,懒人睡成病人。

68.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虫。

68.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69.天上掉下馅饼来。

70.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71.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72.挂羊头,卖狗肉。

73.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74.猫哭老鼠假慈悲。

75.当面是个人,转脸是个鬼。

76.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77.满招损,谦受益。

78.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7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80.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800字篇四

张笔春。

我的古诗教学《寻隐者不遇》(人教版九义教材《语文》第八册修订版)制定的教学目标,作了大胆设想:

――教学的起点延后。一般的古诗教学,无论用什么方法,是以“理解这首古诗”为终点;我的教学设计,以“已经理解这首古诗”为教学的起点。

――教学的终极目标,着眼于引导学生感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

这一教学目标制定的理论根据是:

第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程标准》)。

第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语文课程标准》)。

第三,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在每一个人降生以前,语言就已经客观存在了。母语的习得是借助无意识、无计划的教育来构筑其基础,通过语文学科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母语教育。母语教育资源无处不在。(《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序――顾明远)(《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序――钟启泉)。

第四,“实事求是”这一哲学基本定律,要求从实际出发。母语教学的起点不是“零”。再加上《寻隐者不遇》内容较浅(现已放进低段教材),作者是被苏轼评价为“瘦”的诗人贾岛,其诗意狭窄而不宽广。因此,没有必要花太多精力去“弄懂”,而要让教学跳出一般格局。

据上,我将《寻隐者不遇》的教学目标放在以下方面:

第一,了解此诗大意,感受诗的意境,赏玩诗歌语言(所谓“本诗教学”的窄目标);

第二,拓展欣赏其他佳作,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谓“深层教学”的宽目标);

第三,课内外结合,学习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能力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步骤,主要有四个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初读古诗,交流资料。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资料;初步浸润祖国文化博大精深的观念,通过教师导语,点出“土陶艺术、国画、民乐、书法、古诗”等等构成中华文化宝库。

第二个环节,鉴赏古诗,体会意境。不以弄懂古诗意思为终极目标,而以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精美为目的。

第三个环节,品味赏玩,延伸拓展。这一步强调拓展,不但在古诗上由此及彼,而且由诗而画而音乐而书法。但是一定以课文《寻隐者不遇》为依托、为载体,不玩空手道,不架空。

第四个环节,挑动情感,激发热情。一是学生谈学习体会。学生体会集中于学习方法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二是教师结语。从《寻隐者不遇》谈到中华文化灿烂辉煌,再到激发、鼓励学生创造更美更多的作品。这里要提的是:全课创设中华文化背景,选择的背景音乐都是优美的'民乐民曲。结课时使用交响乐,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祖国发展的气势,同时让孩子隐约感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中华古代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因此,下课后,交响乐曲声并不停息,营造一种强烈的文化前景和扩写一种不断进步的深沉内涵。

归结起来,我的总体感受是:

第一,小学古诗教学应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尽力体现课标要求。而且,小学古诗教学(和今后将出现的小学古文教学)在整个教材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殊作用,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多彩。《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力求在这方面进行探索。

第二,搜集资料,选择运用资料,不啻为了帮助本课的学习,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观念和能力,变为终身有用的东西。

---------------------------。

第三,课堂内力求塑造中华优秀文化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主动探究,相互影响,激情感悟,所以安排了朗读、展示、学生板书、背诵、表演、书法与国画、民乐背景等。以《寻隐者不遇》为载体,组织生动的学习活动。

第四,对古诗含意的理解,通过协商对话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建构意义,而不硬灌,这是小学研讨教学尤为要注意的。(摘自《四川教育》03-1)。

---------------------------。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800字篇五

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的读后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浓缩著民族的智慧。中华文化其浩瀚的典籍记录了悠久的历史,铸就了中华民族知书达礼的品德,其传统伦理延续了几千年,奠定了中华的凝聚力和向心性。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影响了世世代代,构成了东方思维的模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及和-谐性,从而使中国成为了一个能包容多种文化及融合数十个民族组成的泱泱大国。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800字篇六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精髓莫过于国学;在岁月的长河中,国学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为了使我们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学校给我们每位同学送了一份“礼物”——一本《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

六年级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主要收录了《新古文观止》和《古体诗词》中的名篇。其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爱莲说》主要表达了作者无意于隐逸,也不贪图荣华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既抒发了感情,又讽刺了世态。

当我读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时,我可以感受到作者不赞同当一个用隐逸来逃避社会责任的隐士,也不赞同当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世俗小人,作者只想当一个正直、清高的君子。

当我读到“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时,我可以感受到在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贪图荣华富贵,只有少数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不阿世俗。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就是喜欢“牡丹”的人,他们为了名利,成了世俗之人。而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即为“爱莲者”,他们为人洒脱,仙风道骨,多数都是思想家、理学家,他们为世俗者所不能了解,算是人群中的圣人,这多么可叹啊!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中像《爱莲说》这样的名篇比比皆是,这些名篇潜移默化使人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和乐观坚定。《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当之无愧的经典阅读。

从品读学习中我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感谢《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800字篇七

老师、同学们: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在如此厚重的历史积淀下,也是变得越来越有魅力。

中国的文化准确来说是从夏朝开始的,这个时代的人们主要是以农业为生,而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可以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巨大的温床,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农业能够发展如此迅猛,而这也为之后中国成为一个农业大国打下了基座。

商朝开始,甲骨文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中国的历史开始大量的记载入册。与此同时,农业方面也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比如铁犁牛耕的出现,让中国农业进去了另一个新的阶段。周朝是一个对我们来说可能相对更加熟悉一些的朝代,什么七雄五霸,什么儒道墨法兵农阴阳五行各种学说百花齐放,以及许多我们熟知的成语,比如“卧薪尝胆”,比如“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也都是来自于这个神奇的时代。

此外,属于周朝的时代特征还有影响颇深的分封制、礼乐制和宗法制(不过这个严格意义上来讲是在商朝时就已经出现了)。可以说,这三个制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都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为了维系自己的利益而诞生的。

先说分封制,我觉得这真的算得上是一个很不错的制度了,在那样的一个年代,用这样的一条法令,将原本分散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群体一并统治起来(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可以算作是“统治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让社会保持一个相对的稳定。并且很明显的,分封制可以延续这么长的时间,也足以证明它的作用了,然而它的缺陷也的确是有的,周天子直接给了诸侯国以统治权,换句话来说,他是直接把土地的归属给了那些诸侯国,最后,东周落败,分封制也完成了它自己的使命,但无疑的,它的影响依旧存在,之后秦统一全国后设立的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便是它的基础之上,吸取了它的经验教训而进行了完善的,在之后又为汉所改进成郡国并行制等等等等。至于礼乐制度,也是一种为了维系阶级制度而诞生的存在。

宗法制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占了很重的部分,其影响甚至可以追溯到今天。在这片大路上,之所以会出现宗法制首先也是得归功于自然环境。在文明刚产生的时代,有着这么大一片土地,上面居住着这么多人,该如何来划分“小团体”?血缘无疑是这个时候的最好选择,血缘近的人会比其他的人更有凝聚力,也更易维护一大家族的团结共同抵御外敌。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古代中国一直是有“家天下”的习惯或者说是传统。尤其是在后来一些封建思想极其严重的时代,家族观念可是看的极其重的。

中国的文化是非常的多彩的,其实要直接去给个概括的话,很难,因为每一个朝代都有着每一个朝代的特色,每一块土地也都有着每一块土地的灿烂。毕竟中国是一个地理面积很广的国家,其地形也不是一般的复杂,一个土地一片天,因此,造就了独特而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中国,在历史上,曾一度兴盛至极。不仅是由于中国在农业上的出色的成就,还因为中国在其他很多方面上的发展。比如商业,虽然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一直了解到,古代君王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小农经济的如何如何顽固给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沉重的打击,但事实上,中国的商业(市场)的发展,与同期的其他国家相比,也的确是处于前列的。若说小农经济的的特点是顽固,那么我觉得商品经济的特点就是顽强了,在如此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在被打压,但是一直都在发展。

古代中国的科技也是很强的,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咱们的四大发明了,这些发明随着一些中外交流的活动逐渐被传遍整个世界,让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被许多地方的人向往着。

中国的辉煌是因为这片物博的土地,而之后渐渐衰败也是因为这片土地。长期的被人捧在一个很高的地位,导致一些人变得膨胀,开始盲目自信起来。然而长期的没有进步,再加上好几次君王的错误政策,让这个曾经的天朝上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除了这些,中国的其他文化也是令人崇敬的。曾经那些各种各样的学派学说,让中国哲学上升到了一个很高很深的位置。由于中国的一些传统观念,让中国哲学较西方哲学多了一些更加人性化的东西,比如仁义,比如德美。虽然看起来没那么严谨化,但有时候恰是这样更能让人悟出一些别样的感悟,让人明白人生的真谛。

其实我觉得很遗憾的,如今的人们,很多都已经忘记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忘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我们的传统精神,传统美德。

有人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网络时代,进入科技社会了,丢掉了一些没用的东西很正常。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在科技社会与我们是不是应该继承文化传统,这本身是没有冲突的,以前的东西之所以能留下来,就是因为他们都是精华,研习这些精华能够更好的提升我们自己,总结古人的经验,锻炼思维,这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发展也是大有的裨益的。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800字篇八

当我读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时,我感到了团结合作之重要,力量之强大。

当我读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时,我明白到,道义比生命更为重要。

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我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我品味到历代风流人物的可歌可泣,不畏牺牲,不畏艰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与经典同行,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伴终身。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800字篇九

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浓缩着民族的智慧。中华文化其浩瀚的典籍记录了悠久的历史,铸就了中华民族知书达礼的品德,其传统伦理延续了几千年,奠定了中华的凝聚力和向心性。

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影响了世世代代,构成了东方思维的模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及和谐性,从而使中国成为了一个能包容多种文化及融合数十个民族组成的泱泱大国。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发端,其文化名人、文化典籍、伦理思想皆曾经对东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全人类的。弘扬中华文化、中华精神,无疑对人类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在这个漫长的暑假,同时也是最清闲、最轻松的暑假我重新拾起《弟子规》细细品读,感触良多。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

《弟子规》的首篇总序告诉我: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懂得孝顺,那么他便丧失做人的根本。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懂得孝敬的人是不可能懂得如何善待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所以也就更谈不上回馈社会。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

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弟子规》以朴实、精炼、易懂的语言让我更加深刻地懂得做人的道理,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800字篇十

五千年的风和雨藏了多少梦,一样的血,一样的种,未来还有梦,我们一起开拓。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惊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代?看今昔,是谁苦心专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钱学森。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申雪和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当下要当好一个学生,尽到一个学生的责任,将来能够报效我们的祖国。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我会用决心,勇气和知识,搭起一座铁桥,坚定而牢固,一步一个脚印向它迈去,让它慢慢靠近我。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片叶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扬起明天的风帆。让我们自豪的说:“我们是中国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