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陶罐和铁罐课堂反思优秀(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09:46:30 页码:7
最新陶罐和铁罐课堂反思优秀(大全17篇)
2023-11-25 09:46:30    小编:zdfb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总结是唤醒记忆,铭刻成长的神奇力量。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避免冗长和无关的内容。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提升素养的重要方式,希望大家能够在阅读中找到乐趣和收获。

陶罐和铁罐课堂反思优秀篇一

教学目标 :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勾画出不懂的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指名读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3.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介绍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各在哪些自然段。

4.学生讨论后明确:

(1)铁罐看不起陶罐(1~9)。

(2)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10~17)。

(三)精读课文。

1.自读1~9段,思考:铁罐看不起陶罐,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对比,陶罐是怎样的态度,试着把你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课文体现出来。

2.再读10~17段,请用简单的字和词语概括出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

3.学生自学,组织讨论,全班交流,此时,教师恰当点、拨、抓重点词语和感情朗读,体会铁罐的狂妄自大,陶罐的宽厚谦虚。

(四)品味含义。

1.说一说,你喜欢铁罐还是陶罐,为什么?

2.你想对铁罐(或陶罐)说些什么?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重编故事。

重新编一个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故事,编之前,一定想好,你要表达什么意思围绕这个意思去选材。

(六)板书设计 。

教案点评:

整体感知课文时通过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讨论后找出陶罐、铁罐之间发生的两件事:1、铁罐看不起陶罐;2、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

边读边思考,析词品意中教师恰当点拨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体会铁罐的狂妄自大,陶罐的宽厚谦虚,从而理解寓意。

培养学生围绕中心编童话故事的能力。

陶罐和铁罐课堂反思优秀篇二

这篇阅读课文,我是把握着这样的脉络来上课的:初读——说——品读——表演——悟理——自编——自创。初读是解决生字的读音,说则在读的基础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时分角色进行品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接着带上面具进行表演,对文章的精华了解更为透彻,文章的灵魂得以升华,像一个烙印一样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最后让他们轻而易举的悟出文章的真谛——道理。层层深入,步步紧扣中心,水到渠成。

这时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更加用活了文本,进行思维的拓展,即我设计了自编——自创,又给学生一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台阶,让他们顺理成章、不自觉中就跨越这道屏障,由此达到创作积累语言的过程,完成了一个作家的.工作,这时老师适当的鼓励,将会激发孩子创作文学的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非常紧凑,一环扣一环,学生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来完成教学,在再读课文时,问他们你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许多后进生或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可见他们对课文比较熟悉、感兴趣。说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时,平时爱好读书的学生纷纷举手,一比高下,并且还锻炼了合作精神。精制的面具及时对文章的理解使得他们跃跃欲试,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最后体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维中,老师的引话中提出了新问题,但在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优缺点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觉地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互换思维,并集体改编故事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新的程度。自创寓言则是读写结合,生成创造,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既引导学生内化了语言,又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此更为受益匪浅。

但是成功的课堂也还是留有不足和遗憾,在这节课中,时间过于紧张、仓促,以致于在面方面没有注意到,后面创作寓言时间不够,只能留于作业形式。当然作业布置我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即照顾到各个层次、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在三条中任选一条来完成。

总之,多尝试、多实践,我相信会更完善,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陶罐和铁罐课堂反思优秀篇三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陶罐和铁罐》的第二课时。本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学生自读后,教师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检测:陶罐和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让学生找出对话部分,反复读,根据课文对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铁罐傲慢、蛮横无礼;陶罐的谦虚、友善、宽容。

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为了让学生熟读精思,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确保读书人人参与,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男、女生分组朗读竞赛,再次是师生品评。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调温和些,拖长一点,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通过品读、比较、分析,让学生感悟:铁罐一次又一次傲慢无理,而陶罐虽然谦虚,但能据理力争。这样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为了指导学生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再让学生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想象铁罐说话的神情。学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轻蔑”、“恼怒”这些词语。学生的表演绘声绘色,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会心的笑,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独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在品析人物对话时,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陶罐和铁罐不同品格。教学第二部分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在这里铁罐的可悲下场和陶罐不朽的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记着曾经对自己并不友好的铁罐,从中感受陶罐的善良之美。

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的经历中,我学习到,体验到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就是这样一步步练成的,虽然还有许多不足与遗憾,但是我所学到的经验都是我今后教学生涯宝贵的财富。作为新课程教师的我,还要不断刻苦钻研,看更多,听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学习中充实自己。

陶罐和铁罐课堂反思优秀篇四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有趣,贴近儿童生活。我反思本次的教学活动,自己是成功与失败同在,收获与困惑并存。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从整体上把这篇文章分成了两个部分,也就是“御厨里的争论”和“许多年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命运”两大块。前一个部分我以“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为线索,通过教师的指导,读出两只罐子不同的性格特点,使情感的变化渐渐明晰,这一部分是我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的教学,我对文章进行了一些取舍,以两个问题来引导阅读,通过默读、导读、细读让学生体会两只罐子命运的不同,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悟出这则寓言所蕴涵的道理。

在第一轮课堂观察后,我得到了全体中语组老师们的帮助,老师们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比如:词语的教学不够落实,板书设计不够合理,情感线索不够明晰,语言纠正有所缺失等等,我自己也不断地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消化,并在第二轮教学中进行了改进。是老师们集体的智慧和肖老师、许老师、熊老师等教学专家们的指导让我在本次的案例研究中得到了成长与提高。

第二轮教学后,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文中词语的理解方式应该更多样化一些;一些学生在读文时读错字,说明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忽视了部分学生把书读正确的落实;教学中读的方式还可以更多样化一些,让全体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这样一个困惑:当教师指导朗读后,学生仍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时该怎么办?在课堂上为了节约时间,我采取的是范读的方式,但这是否代替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希望能进一步地得到老师们的帮助和指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9篇《《陶罐和铁罐》课堂反思》,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陶罐和铁罐课堂反思优秀篇五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和教学特点:

1、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展开合作,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相互启发、评价、激励,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发展了学生的特长,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在合作学习时,教师注意了指导和参与。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但并意味着“放任自流”。合作应该是在教师引导的前提下的合作。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合作学习方式。同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之中,及时发现问题,引导交流,促进合作的实效性。

“竞争”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习的需要。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喜欢竞争的。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这是教学组织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这种需要,以评选擂主的形式,展开朗读比赛,同时用激发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大胆的参与,调动每一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既面向了全体又照顾了个性的差异,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朗读竞赛中,教师还注意了读中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在感悟中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

3、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课文内容。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可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多种方式来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了极大的乐趣,有的学生说,有的学生读,有的学生画。特别学生对画画表现的兴趣更浓,教师顺势利导,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这时学生的提问(为什么这样画?)更具有深刻意义,教师抓住这一问题,让学生谈出各自的感受,可见,挖掘了学生思维,拓展了学生想象。

教师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对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

4、探究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是打开思维、唤起想象的钥匙,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问题意识。传统的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串讲串问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我们现代教学主张把问题尽量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问和学生的问相互的融汇。问题还要由学生自己来解决,最好的方式是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不追求答案的统一。本片断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问的基础上,也不乏教师的问,教师的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有思考的价值。例如,片断的最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的人物对话及生动的神态,动作的描写,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通过读、想、画、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吧!那么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意义深重,既启发了学生有价值的思维,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通过讨论,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体验。

如何真正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问题浅显易懂的不需要浪费时间而合作研究。“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如出现新知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的问题,拓宽学习面的自学汇报形式等,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同时还要要求小组学习,有明确的分工,有主持人和中心发言人,教会学生倾听意见,此外,要保证合作的时间,教师也可参与。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

新课程理念还指出:语文阅读,要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不仅使学生学到语言文字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有一定创新能力,强调了实效性。切不可一味追求时髦,追求气氛,做无用的劳动。

陶罐和铁罐课堂反思优秀篇六

从设计上我把本课时分了三大块,第一块,巩固词语,这一块主要通过让学生抽读词语卡片,阅读词语幻灯片来巩固词语的。第二块,理解课文内容,这一块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朗读对话,角色表演,说一说来体会人物的不同态度。第三块,拓展训练,既让学生感悟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一课时的设计我觉得很完美。但在操作时我最终觉得有颇多遗憾之处。第一,在朗读人物的对话时应让学生反复的读,以读代讲,以读带悟,以悟促读,这样更能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第二,对学生的评价语比较单一,没有激起学生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

陶罐和铁罐课堂反思优秀篇七

《陶罐和铁罐》是学生喜欢的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显而易见。在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以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以分析朗读为主。我首先提出问题“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意义深重,既启发了学生有价值的思维,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体验。在指导朗读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再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通过品读、比较、分析,学生自己就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对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在学生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便让出讲台给学生表演。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还加上了自己的动作,夸张的表情等。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老师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成了学生的舞台。

这种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主动,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宽容,也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这时,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罐和铁罐课堂反思优秀篇八

师:会认这个字吗?一起来读一读,谁来给它组成词。

师板书:陶罐。

师:知道什么是陶罐吗?

生1:陶罐就是陶瓷罐子,用来盛东西的。

师:原来是这样,那知道铁罐吗?

师板书:铁罐。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铁罐。

生1:铁罐就是用铁做的罐子,也能用来盛东西很坚固。

师: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童话故事,一起来读一读课题吧。

生自读课文。

师:课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会读了吗?让我们来看一看109页的生字,谁来读一读。

生1读生字。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字吧。

生齐读生字。

生齐读词语:懦弱,争辩,恼怒,羞耻,流逝,宫殿,掘开,朴素。

师:这些词语的意思你们有不懂的吗?

生1:懦弱、羞耻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我不懂。

生2:流逝是什么意思,我不懂。

师:那同学们,平时我们遇到不懂的词语都是用什么办法来解决的?

生1:查字典。

生2:联系上下文。

师:那好吧,就让我们查查字典,读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吧。

生查字典或读课文。

师:可以交流了吗?来说说你都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师;查了字典,还联系课文来说说词语的意思,很好。

生3:流逝的逝就是过去的意思,流逝就是时间不断过去的意思。

师:同学们解释得很好,课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组成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和睦相处。

师:处(三声)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1:处在这里意思就是一起生活。

师:同意吗?能给处这个字组个词吗?

生1:处理,处罚。

师:好的,处还有一种读音读什么?

生:处(四声)。

师:给处(四声)也组个词语吧。

生:去处,住处。

师:好的,请同学们再一次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吧。

生齐读词语。

同桌合作读课文。

师:老师请两位同学分部分读课文,谁愿意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流利了。

生1读1—9自然段生2读9—最后一自然段。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分这两部分来读吗?

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1:铁罐很骄傲,瞧不起陶罐。

生齐读词语:陶罐,谦虚,住嘴,恼怒,争吵,感到,荒凉,捧起,朴素,价值。

师:再来看看这些要求我们写的字,仔细看看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1:荒凉的荒中间部分是一个亡,大家不要多了一点呀。

生2:谦虚的虚第三笔是横钩,虎字头下是个业字,

生4:谦虚的说笔画很多,请老师范写一下。

师:好的,请同学们范写一下。

师范写谦字。

师:老师来提醒大家一个字,嘴字笔画也很多,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一个。

师范写嘴字。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这些生字写两次,注意刚才提到了那些字。

生写生字。

师:刚才同学们写得很认真,姿势也很正确,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

生自读这一部分。

师:要注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要特点注意哪些词句呢?

师:你是抓住了描写铁罐神态的词语来体会不错,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

生1读有关铁罐的句子。

师:你把铁罐傲慢的神态都表现出来了。

师:对,你是从铁罐的话中体会到的,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生3读铁罐说的话,

师:读得真不错,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礼,陶罐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1:陶罐还是很谦虚,还称铁罐为兄弟呢,

生2:铁罐说陶罐懦弱,其实陶罐并不懦弱,因为它敢于为自己争辩。

师:谁能把陶罐说的话读一读,

生1读陶罐说的话。

生试读。

师:哪一组同学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1读铁罐说的话,生2读陶罐说的话师读叙述部分。

生练读。

师:哪一位同学有感情地读一读一个人说的话。

生1:“呀,这里有一个罐子”

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1:因为这个人发现了陶罐子,很惊讶,所以这样读。

师:那个人不说了一句话,谁来读一读。

生1:“千万别……”

师:那陶罐的话谁来读一读。

生2:“谢谢你们……”

师:说说这么读的原因。

生2:因为陶罐终于出土了,很高兴,后来想起自己的兄弟铁罐还在土里,所以很着急,

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生1:我想应该把铁罐,陶罐还有人物的语气和神态表现来,

生2:适当的地方,还可以加上一些动作,这样就更精彩了。

师:不错,下来我们就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生分角色演这个故事。

师:我们来评一评同学们刚才演得怎么样。

生1:吴越同学演出了铁罐的无礼和傲慢,

师:的确是这样的。

生2:叶浩同学演出了陶罐的友好和谦虚。

生3:施佳同学演出了惊奇,高兴和爱惜。

生3:不但要多看别人的长处,正确对等自己的不足,还要与人各睦相处,尊重别人,

生抄写词句。

师:能说说你们都抄了哪些词句吗?

生2:我抄了看不起,奚落,傲慢,更加轻蔑这些词,这些词都是写铁罐神态的词。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陶罐和铁罐课堂反思优秀篇九

这篇课文内容生动有趣,是篇童话故事。是小孩子最喜欢的话题,本文通过陶罐与铁罐精彩的对话的生动神态,展开了故事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要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针对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大部分学生能读懂课文,都能用自己的话总结文章中心。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有好些孩子完全能用自己的观点总结文章中心。作为老师我,根本就没作多的准备,就是让学生自愿组合角色读,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种办法比老师指定的角色配合,学生容易接受,有利于情感交流。不过我也没闲着,巡视听听后指导学生读出双方角色的语气。比如、铁罐的语气是:傲慢、轻蔑、恼怒、怒不可遏”的变化。语调上要以上扬为主,这里我配合学生角色演读了,并反复领读了,还有陶罐自始至终是谦和宽容,讲道理,自然平稳的语气,语气要坚实有力,语调要不卑不亢。

接着我出示了一些词语:骄傲、奚落、傲慢、谦虚、轻蔑、恼怒、兴奋、懦弱。为了理解这些词语,我将文中四个人物设计了出来,分别由学生扮演,甲:铁罐。乙:陶罐。丙、丁:考古人员,具体操作程序(略)。通过这样课本剧的表演,词意自然会懂。这里我作了过高的点拔,因为语文就得靠积累感悟,即使学生暂时不明白,感觉一下也好。如:我适当点拨了背景知识。寓言,文学的一种体裁样式,它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了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我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也像我一样,选自己的喜欢的动物编一个童话故事。我给了学生30分钟,大多数学生写好了。不过学生的与我的下水习作思维差不多,什么“小鸭减肥记”“小兔减肥记”虽然学生习作雷同现象较多,可我还是高兴,因为作为三年级学生,我们不能只看到“雷同现象”因为“雷同现象”隐含着深层价值。学生这样“由不会写到会写”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如果没我的范文引路,学生还真不一定写的这么快。所以我把学生习作的雷同现象归纳为“完全正常,是必然的”。

接下来,我拓宽了本课的知识面。比如、我突然用手指“嘘”学生看见我手势,教室里安静了,我神神秘秘地说:“听,是谁在哭?好像是书包里发出来的……?”教室里活跃了,有个调皮的男孩说:“是我的铅笔……”接下来说的可多了,题材也多了“教室里的哭声”“书包里的哭声”“厨房里的哭声”“月亮和太阳想成家”“月亮和星星”……这下学生对童话故事真是略知一二了,我将自己的教学回峰一转,又回到教材,去感悟文中的角色神态的描写。

上完本课,我反思了,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必须以“阅读与写作”为教学中心和目的。这样完全可以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始终贯穿在语文的实际意义中。比如、本课要突出的语文知识点。首先描写人物神态要与动作,语言等描写相结合。老师戴着一幅深度近视眼镜,每当老师进教室,她总会用右手去推眼镜,然后什么也不说,把教室从四角到每个同学都得扫视一遍,然后又推推眼镜,上课……“这些神态动作描写表现出老师既亲切又严肃,突出了个人的特点。然后,要注意描写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如、”我感到身后有人,转身吓了我一跳,一位又高又瘦的老妇人坐在石头上,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热乎乎的……”这段描写将我内心的细微变化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总之,上完本课,我悟出了一点写作技巧的指导,描写人物神态要考虑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处境,不能生搬硬扯。将阅读与写作相柔和,相互穿插,要注意观察人物在各种场合的神态点滴做到心中有数,展现人物个性,看来语文真的是浩荡而又沉静,广博而又精髓。

陶罐和铁罐课堂反思优秀篇十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从整体上把这篇文章分成了两个部分,也就是“御厨里的争论”和“许多年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命运”两大块。前一个部分我以“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为线索,通过教师的指导,读出两只罐子不同的性格特点,使情感的变化渐渐明晰,这一部分是我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的教学,我对文章进行了一些取舍,以两个问题来引导阅读,通过默读、导读、细读让学生体会两只罐子命运的不同,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悟出这则寓言所蕴涵的道理。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文中词语的理解方式应该更多样化一些;一些学生在读文时读错字,说明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忽视了部分学生把书读正确的落实;教学中读的方式还可以更多样化一些,让全体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这样一个困惑:当教师指导朗读后,学生仍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时该怎么办?在课堂上为了节约时间,我采取的是范读的方式,但这是否代替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在今后的教学路上还需进一步探讨。

陶罐和铁罐课堂反思优秀篇十一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

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初读教材时,我感觉对话应该是重点,以对话贯穿全文,给学生呈现一个傲慢自大的铁罐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多读几遍后才发现从语用角度来说,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也不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该做些什么努力呢?认真解读文本后,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抓住神态、标点、称呼来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不软弱。”教学难点为“在语境中理解“奚落、轻蔑”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并能运用。”

第一步,围绕“奚落”一词,通过找找近义词“讥讽、嘲笑、挖苦”来理解“奚落”的意思。

第二步,学生自己读读2—9自然段,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学生一下。

子就找出了铁罐说的四句话。

第三步,想一想,圈一圈,从哪些关键地方看出铁罐在奚落陶罐?通过读文,学生找到了铁罐的神态“傲慢、轻蔑、恼怒”,发现了标点“!”和反问句中的“?”并通过表演、分角色对读等把铁罐说的话读得入情入境。我告诉学生还有别的地方也能看出铁罐的“傲慢”,但是学生一直发现不了。后来寿玲丽同学问我是不是“称呼”,大家恍然大悟,“陶罐子”、“懦弱的东西”这些不礼貌的叫法不正说明铁罐的傲慢无礼吗?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有效地理解了像铁罐这样一次又一次用难听的话来挖苦、嘲笑、讥讽、数落陶罐,就叫——奚落。

第四步,面对铁罐的种种奚落,陶罐又是怎么面对的呢?找出描写陶罐的语句,读一读,也从神态、标点、称呼来说说。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立刻就从语言文字和朗读中感受到铁罐的傲慢无礼和、课文中有很多描写神态的词语、句子,请你选几处摘录下来。陶罐的心平气和、谦虚有礼。

第五步,让学生把课文中写铁罐和陶罐的神态的词语、句子,选几处分别摘录下来。

这样的教学,既突破了重难点,又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下节课我打算让学生用上神态词、标点和称呼来写话,把学到的积累并加以运用,才是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真正有帮助的教学。

陶罐和铁罐课堂反思优秀篇十二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很有启发性的寓言,讲述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持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教学重点为通过体会陶罐和铁罐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学生理解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由于在第七单元中类似课文已经学习过,再加上本文语言生动,贴近儿童实际,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自主阅读。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决定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明白寓言中蕴涵的道理并受到教育。

我在上这课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在学习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自由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虽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但是促进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谦虚、善良和真诚。

在精构环节,围绕陶罐和铁罐的四次对话,我在教学中采用范学式,先指导学习第一次对话,然后总结学法,再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的对话。在学习第一次对话时,我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关键词,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并通过指导朗读,感悟人物性格特点,由此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由小组长组织进行学习。在小组充分学习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让我欣喜的是学生不仅能有感情地读出人物的不同神态不同性格特点,有的小组甚至自告奋勇要为大家表演一番,可千万别小瞧孩子们,铁罐和陶罐的特点被孩子们演绎出来了。看着孩子们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想这样自主主动的`学习,带给孩子们的是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吧。并请学生说说悟出了什么道理,这样读写结合,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使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写作。

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如下:精讲环节中,在总结学法的时候我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对细节之处没有讲得更清楚,导至小组合讨论走形式,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学习。有些小组长在组织小组学习时,人员分配不够合理,没有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这些方面的训练在平常还需加强。通过国培学习我能认识到自己不足。要及时转变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陶罐和铁罐课堂反思优秀篇十三

“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我这节课的设计主旨。整节课紧扣“读、思、练”三字进行教学设计,尽最大可能追求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做到生本高效。

1、研读文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寻找教学的突破口。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我在研读教材时把握五点,即“教材、课标规定了什么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的有哪些?哪些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就可掌握?什么学习内容需要教师的帮助?哪些内容无能力学习?”,明确了学生一读课文就能知道铁罐是傲慢的,陶罐是谦虚的,而要读好人物不同的语气则需要老师的指导,明白寓言的`道理是需要老师帮助的。因此在制定教学重难点时,我确定了[教学重点]指导读好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地看待事物,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做人道理。那么,以什么作为指导对话朗读的突破口呢?我和指导老师反复研读课文,找到了“奚落”这个关键性的词语:陶罐和铁罐所有的对话,不就是“怎样奚落”和“怎样对待奚落”吗?于是,整节课以初步掌握主要内容、理解“奚落”的意思开始后,就用“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这个问题直奔主题,导入新课。

2、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读带讲。

我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把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勾画下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对话的朗读指导,怎么才能做到求真、求实、求趣呢?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对话的朗读指导就根据这个特点分成三部分,有层次地展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第一部分采用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式,结合神态引导学生读好铁罐和陶罐的对话。特别是铁罐恼怒的话。铁罐和陶罐最后一次的对话,让孩子们自己读书,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并读一读。全班交流展示,品读语句,感悟铁罐是怎样一次次奚落陶罐的。第二部分练习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先让他们对子练习,给他们准备的时间,再请两名学生展示。第三部分分男女生读,老师读旁白。把所有对话连起来练读,这是在前面充分练读基础上的总体回归,也是孩子们对课文理解的升华,还是内化语言、积累语言的训练。

3、注重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语文教学,要千方百计地把写“挤”进课堂,但如何才能“挤”得巧“挤”得妙,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表达?在本课的结尾,我设计了“拓展延伸”,让学生续写童话故事,“假如铁罐还没有完全消失,经过这件事情后,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写一篇童话故事!”这一环节,不仅把写巧妙地“挤”进了课堂,学生把描写神态、动作的词语,也运用到写作里,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而且也丰富了文本内涵。

4、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表现铁罐语气的合适的词语,并提高了要求,让学生填个四字词语。通过这个练习,不但训练了学生恰当使用词语的能力,也让学生积累了语言。

这节课的教学,比较圆满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主动,练得积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话的练读中。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宽容,也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这时,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大家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如此。我应该更关注孩子们课堂表现的细节,再指导孩子们对铁罐和陶罐的心理做更深的探究。

陶罐和铁罐课堂反思优秀篇十四

在这次工作室研讨教学活动中,我所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的第27课《陶罐和铁罐》。它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荡然无存。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在课文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以多种形式的读去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根据三年级的学段特点,《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故我设计了让学生默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表示神态、语气的词语。再让学生用上句中提示的语气和神态再读这些部分,初步体会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再抽生分角色朗读2——4自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的过程中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奚落”、“懦弱”等词语,并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同时配以表情和动作,接着通过师生合作读这一形式进一步体会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学生在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方式下,产生了极大的乐趣。通过品读、比较、分析,学生自己就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即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陶罐的谦让、友善、宽容。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对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

《新课标》要求: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的任务有两方面:理解和积累。要在此学段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在教学本课时,我不仅引导学生理解、积累了课文中的词语:看不起、奚落、恼怒、和睦相处、懦弱。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懦弱”这一环节时,我这样处理的:师:铁罐奚落陶罐是“懦弱的东西!”,“懦弱”是什么意思?可以找找它的近义词。一学生说是“虚弱”,另一学生说是“弱小”。我引导学生:说一个人虚弱、弱小,我们不会看不起他,而说他懦弱,我们就会瞧不起他。“懦”字有个竖心旁,就说明这个人胆小。那“懦弱”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胆小怕事、软弱无能、不坚强。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还刻意利用各种语境,送给了学生许多好词佳句,如:支离破碎、坚如磐石、耐人寻味、明知故问、趾高气昂、心平气和、忍气吞声、灰飞烟灭。学生也能将平时积累的一些词语正确地运用到课文的语境中,如:火冒三丈、气急败坏、怒气冲冲、怒火中烧、大发雷霆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我相信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对今后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这堂课教学中,自我感觉不够理想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朗读的形式还不够多样,在学生中抽读的面还不够广。引导学生积累的好词还可以写在黑板一侧,让学生读一读、抄一抄,加深印象,将理解积累落到实处。

我想:在教学中,边走边思,边思边走,作教学的有心人,精品就是在有心中慢慢磨出来的。

陶罐和铁罐课堂反思优秀篇十五

《陶罐和铁罐》一课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七单元的一篇寓言,该课讲述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持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了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文章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自主阅读,能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在阅读中继续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明白寓言中蕴涵的道理并受到教育。

指导学生读准生字的音,“耻、逝”是翘舌音,“荒”是后鼻音。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有些字可以通过和学过的形近字比较加以区别和识记。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生字按结构来分一分,学生观察:“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怒、感”都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的字。“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这样的安排不但让学生熟记生字的字形,而且也为学生的端正书写作了铺垫。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当时的心情,学生理解得比较到位,兴趣很浓。如在让学生理解陶罐和铁罐的第一次对话时,我问学生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这样简简单单的小问题,让学生既体会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内心活动,又理解了“傲慢”与“谦虚”的意思。通过小组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同桌分角色读,等等形式,学生读得充分,对于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动作的理解也都比较清楚。一节课上下来看到学生情绪高涨。

陶罐和铁罐课堂反思优秀篇十六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寓言的理解。

重难点:关键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学习寓言既是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是让学生懂得课文蕴含的道理。本设计分两大板块组织教学,第一板块(即陶罐和铁罐当年在国王御厨里的情景)让学生在读、思、议、演中感悟人物形象特点,探究铁罐骄傲的本质。第二板块(即许多年代以后的情况)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和质疑问难中感悟出它们各自另一个方面的特点。最后,联系学过的类似课文,使学生在知识的牵移与整合过程中悟出本课所蕴含的道理。

1、板书课题。

2、出示实物,谈话导入各自特点。

生1:我会选择陶罐,因为铁罐容易生锈。

生2:我会选择铁罐,因为陶罐容易打碎。

生3:…….

(3)相机解释铁为什么会生锈呢?结合理解课文最后出现的一个词“氧化”。

* 导入:这就是当年存放在国王御厨里的两只罐子,它们本该和睦相处,共同为国王效力,可是,事情并非我们想象的这样。那么,它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二、学习第一部分,感悟人物形象特点。

1、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并弄清这一段与2-8自然段的关系。

生:指铁罐说陶罐的短处。

师: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陶罐和铁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请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生: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师板书这句话: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同学们思考一下,课文哪些段落是围绕这句话写的呢?

生说:2—8自然段。

师:第一自然段与2—8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呢?

生:是总写与具体写的关系。

师:这一部分内容该用什么方式朗读好呢?

生:分角色朗读。

2、指明分角色朗读第一部分内容。

生读。

师生评价。

3、图文对照,感受人物形象特点。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描述来观察书中插图,判断一下,哪是陶罐,哪是铁罐?你是怎么样看出来的?小组讨论。(小组长安排好记录员、汇报员)小组汇报。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左边的是铁罐,右边的是陶罐。因为陶罐是微笑的,而铁罐是一副很骄傲,瞧不起人的姿态。生2:我们组有补充,左边的铁罐眉毛都竖起来了,嘴巴也翘起来了,显然是恼怒了。师相机指点:这两位同学都是从人物的什么方面来观察的?(生说神态。)生3:铁罐是白色的,铁罐薄、柄大;而陶罐厚、柄小。生4:……4、画出表现人物神态的词语,通过读、演,再现人物形象。(1)请画出表现人物神态的词语。生画词语:傲慢、谦虚、轻蔑、恼怒。[小黑板出示这些词语](2)你们能把这些神态表现出来吗?(要求:可表演,也可带着那样的神态去读人物所说的话。)生1:我想表现出“恼怒”的样子。于是厉声读到“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

生2:我想表现陶罐的谦虚,于是他放慢速度,小声读到“不敢,铁罐兄弟……”

生3:我来表演“轻蔑”的神态,并把它读出来。(生先表演,后朗读。)。

生4:带着傲慢的语气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生5:他读得不够好,“傲慢”的语气不够,我来读这一句……。

生6:我会表演“傲慢”的神态。(生即兴表演,斜视着眼睛,翘着嘴,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

生7:我想表现出恼怒的样子。(生作十分气愤、发怒状)。

(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表演得活灵活现,读得有声有色。]。

5、我们再把这一部分内容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的神态和说话的语气。

生分角色朗读。

师生评价。

6、鼓励质疑,探究铁罐骄傲的本质。

师:我们知道,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生读黑板板书的那句话。(即: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师:请你们把这句话再读读,看看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问:铁罐为什么看不起陶罐呢?

生答:因为陶罐容易打碎,而铁罐很坚硬,所以铁罐看不起陶罐。

生答:因为铁罐只看到了自己的长处,没看到自己的短处……。

师相机让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句式来练说。

生说:铁罐之所以瞧不起陶罐,是因为它只看到了自己的长处,没看到自己的短处。

生说:……。

过渡: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经历了许多年的风风雨雨,陶罐和铁罐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读这部分内容。

师:这部分内容从哪到哪?

生:从第9自然段到最后。

三、学习第一部分,读懂许多年以后铁罐和陶罐各自呈现出来的特点。

1、生自读第二部分内容。

2、读后思考:许多年代过去了,他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找出文中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1:读课文第14自然段。

生2: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许多年代过去,陶罐:光洁、朴素、美丽。铁罐:无影无踪、完全氧化。

师总结:这是它们最后的结局,从最后的结局看,铁罐暴露了它的——(生说短处);陶罐显示了它的——(生说长处)。

3、黑板出示这一部分生词,指名认读。

4、鼓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质疑,解疑。

师:读了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问:铁罐瞧不起陶罐,陶罐为什么要关心它,叫人们把它它掘起来呢?

生答:因为陶罐说过,要和铁罐和睦相处。

生答:说明陶罐大度,不和它计较。

…….

生问:“流逝”是什么意思?

生答: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生问:“渣滓”是什么意思?

生答:精华取出后的剩余物。

师举例说明,如甘蔗吃完了,把什么吐出来?(生说渣滓)。

生问:“陶罐”为什么没打碎?

生答:因为书上写了,上面堆积了厚厚的渣滓。

四、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说课文叙述顺序。(先写当年它们在国王御厨里的情景,然后写许多年后发生的变化。)。

3、生说文章主要内容。(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认为自己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仍然朴素、美丽、光洁,而铁罐却完全氧化,不复存在了。)。

五、联系学过的类似课文,理解本课寓意。

师:这篇课文中的铁罐很像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谁呢?

1、生说:像孔雀。

你能复述《骄傲的孔雀》这篇课文吗?(生复述课文内容)。

2、生说:像骆驼和羊。

《骆驼和羊》讲什么呢?(生复述课文内容)。

3、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

(生说,通过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1:要谦虚,不要骄傲。

生2:不能只看自己的长处,也要看自己的短处。

生3:看问题要完整,既要看一个人的长处,又要看一个人的短处。(师纠正:“完整”一词改为“全面”,并将这句话板书。)。

生4: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生5:看别人的短处,也要看别人的长处。

六、拓展,明辨是非。

2、生结合实际说。

板书设计:

易碎       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生锈。

许多年以后……。

光洁     完全氧化。

朴素     无影无踪。

美丽。

要全面看问题,既要看到一个人的长处,又要看一个人的短处。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理应放手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学习,教师不必有过多的引导与课堂设计。然而,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揭示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这是所有寓言类课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所感悟的只是点点表面现象。另外,学会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是这一篇课文所在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同学们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非常薄弱,一是由于他们年龄的认知特点所限制;二是由于这种训练也是刚刚起步;三是他们对概括文章的方法积累不够。因此,既要突出学习重点,又要突破学习上的难点,就必须要教师一番苦心设计与引导。

实践证明,我的设计与引导是成功的,达到了一种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水到渠成般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寓言中所悟出的道理也是精辟的,多彩的。整堂课的氛围是轻松的,愉快的,充满激情和思考的。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历程,有几点做法令人回味。

一、分块教学,化繁为简。

将课文分成两大板块组织教学,(一块是陶罐和铁罐当年在国王御厨里的情景;一块是许多年以后的情况。)这两大板块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采取分块学习,便于学生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把握每部分课文内容,避免了学生在篇幅较长的课文中理不清头绪,抓不住要害的缺点。老师只需要在每一部分中设计一个纲领性问题,学生便能很快地抓住每一部分内容。每一部分内容抓住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便水到渠成般地抓住了。

二、两大板块的教学侧重、方法不同。

两大板块中,侧重第一板块的教学,主要通过读、思、议、演来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探究铁罐骄傲的本质。尤其侧重读的训练,要“读”占鳌头。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第二板块,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读懂这部分课文中它们所呈现出来的特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在读书中学会思考的习惯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会知识的迁移、整合和运用。

为让学生能准确地悟出本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让他们复述学过的类似的课文。(主要有《骄傲的孔雀》、《骆驼和羊》)他们会把从这篇课文中获得的道理,通过迁移和整合,顺理成章地揭示出本课所蕴含的道理。最后,让他们结合实际说说生活中像铁罐一样的人和事,从而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

四、采取多种方式理解词语。

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本课有许多词语需要同学们去理解去积累。对词语的理解,有的则是可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而有的词语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要借助画面来理解,有的借助表演来理解……在本课教学中,我也是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奚落”。

(2)通过表演或朗读理解人物神态的词语。如“轻蔑”、“傲慢”、“恼怒”。

(3)通过查阅资料理解“御厨”。

(4)通过举例说明理解“渣滓”。

(5)通过换一种说法理解“氧化”,即生锈。

总之,这一堂课成功的地方比较多,但也有小小的不足。有几个突发出现的课堂细节我没处理好,这也提醒我以后课前准备要更充分,备课更细致,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陶罐和铁罐课堂反思优秀篇十七

注重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有具体可测的知识能力目标。不使其空泛和随意;更关心过程和方法,主要体现在动态生成的师生互动对话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言,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对人对社会态度的提升,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凸显设计的开放性,突出时空的弹性化设计。学生的学习是丰富多彩的,课堂上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因素很多,减少“刚性”设计,重视将课堂上信息的灵活处理和过程的及时调整。启迪学生感悟的独特性,为学生的创造开辟空间。不必对任何探索都设置一个统一的标准,唯一的答案和划一的方式,教师要善于选择或截取一个典型的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与角度去感受、领悟,通过多种手段合成,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与成就感。

【设计特色】。

读写结合,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通过“一议二读三品四改”的教学流程,体现“以情励学,以趣激学,调动参与,启迪创造,注重内化,求精求活”的教学风格。“互动、生成,训练,创造”,在全新的理念指导下,体现鲜明的教学特色。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朗读及形体动作演绎故事;

2.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3.将《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改写,逆向表达,使陶罐和铁罐品行互换,变成《铁罐与陶罐》。

【流程预设】。

课前预热:

找一找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之处,能简要说出不同人物(或场合)的长处和短处。

1.大屏幕出示生活中陶罐和铁罐的图片,讨论它们的用途;

2.如果让你选择一种装东西,你会选择哪一种呢?为什么?

3.师结合学生讨论分别板书它们的长处与短处,引导学生说出它们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1.大屏幕出示:傲慢  轻蔑  恼怒  愤怒。

谦虚  友善  宽容  大度。

4.把对词语的理解送进句子里读一读,大屏幕出示铁罐的话,学生表演读;读陶罐的话,注意体会陶罐的谦虚友善、不亢不卑。

2.学生谈谈读了这个故事,自己想到了什么;

3.以你就是那只消失的铁罐,此刻会对陶罐说些什么,让学生进行练笔,并指名交流,老师用大屏幕出示写话内容,指名读。

四、改,逆向思维创改寓言《铁罐和陶罐》。

2. 师生共同改写这则寓言,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他们相反的性格,题目改为《铁罐和陶罐》。(机动:现场可以口述,也可写后交流)。

作业超市:

1.课文真有趣,我想和同学分角色读一读;

2.课文很传神,我想抄写描写神态和动作的词句;

3.课文真精彩,我们小组准备演一演这个故事;

4.课文有意思,我要绘声绘色地讲给我的家人听。

板书设计:

谦虚          傲慢。

长处    美观          坚硬。

短处    易碎         易生锈。

无价之宝      无影无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