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故乡的榕树》教案及反思(优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0:35:52 页码:9
《故乡的榕树》教案及反思(优质15篇)
2023-11-27 00:35:52    小编:zdfb

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提前进行教学反思,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教案的教学步骤应该合理,注重启发式教学。每个教案范例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反复修改,具有较高的教学实用性和指导性。

《故乡的榕树》教案及反思篇一

1、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榕树》中那割舍不断的思乡情。

2、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

3、鉴赏优美流畅的语言艺术。

引导学生对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行仿写,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0xx年高中语文新课标广东版教材必修二。

高一年级。

一课时。

:讨论式、问答式。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眼前的事、眼前的景,生发出对故乡的榕树、故乡的亲人怀念。时隔几十年,对那些寻常景、寻常人、寻常事,作者都动情地去追忆,如历历在目,美妙动人。文章感情真挚,耐人寻味,然而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难理解黄河浪的那种思乡情结,根本无法懂得作者对两棵老榕树会生发出如此诸多情怀。学生没有亲身经历,阅历肤浅,要他们去理解文本,比登天还难。如按常规教学,没有两三个课时,是无法拿下来的。怎么办?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课,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

一、布置预习:

内容:了解作者及他的著作《故乡的榕树》;自己阅读课文一遍,扫除字、词障碍。

将学生分为七大组,每组八个人,每个组准备好一本专用的活动记录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二、课前导入。

三、堂上探讨:

整节课的教学紧进紧围绕着“读——一初评——仿写——说——再评——画”六个环节来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位同学在记录本上留下自己的点评。

1、读。

读原文。要求学生快速地阅读原文,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那割舍不断的思乡情。

2、一评。

每位同学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可以从修辞、句式上分析;也可以分析该句是否运用想象,作用是什么;还可以从艺术手法上来分析。要求每位同学在小组记录本上做记录。

教师可先示范:

如第8段第2句中“唯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这句是把两棵枝深叶茂的榕树比拟作人撑巨伞,寓动于静,变物为人,既表现了两棵榕树的超凡形态,又显出卓著的功能。

3、仿写。

结合高考中仿写考点,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仿写,并在小组记录本上写下来。通过仿写,学生可以把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成分吸收到自己的作文中,又可以理解作者那种思乡情结,从而消除学生作文时的畏难情绪,体会到作文的乐趣。

教师可以先示范:

如第11段中第7开始“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么?有的还做在树头的石版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么?”

教师仿写的句子是:“有的像我一样,把希望的帆扬到蔚蓝的高空,却仍然怀念着那故乡的小河么?有的还坐在那秘密的花园里,诉说着那理想的故事么?”

4、说。

要求学生把自己仿写的句子有感情的读出来。

5、再评。

要求其他同学就这位同学仿写的句进行评点,从修辞、句式、艺术手法上说说优缺点。

6、画。

要求每个活动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突出“驮背”榕树,还可以赋上一首小诗。

四、教师小结:

五、课后练习:

堂上未完成画的小组,可以在课后继续完成,要求每个小组交一幅画。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特别是学生模仿课文作者的语句去表现自己的情感,以及通过作画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都做得比较成功;另外,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分析讨论得比较充分,应该说也比较深刻。

但感到问题也不少。首先是仿写中出现了只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现象。其次,老师对学生的点评缺乏到位的讲解,本是这节课很出彩的地方,却轻易跨过去了。

以上是刚上完课后的一点思考。过后再仔细反思一下,恐怕问题多多。

《故乡的榕树》教案及反思篇二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阅读的《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创作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以诗一般的语言,真挚强烈的感情,将读者带进了美的世界里。今天,就让我们徜徉、领略一番吧。

二、朗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三、总体把握。

先让我们看看文章写了些什么。

•全文思路。

全文分三部分:一(1-3段),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作者缓缓地把读者也带入了自己的回忆之中。二(4-10)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故乡的人和事,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是文章的主体。三(11-12)由回忆回到现实,再次书法了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恋之情。

•主题。

显然,这是一篇即景生情、情以物兴、借物抒情的散文。“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其主题:思乡怀旧。

四、文学鉴赏。

我们知道,“思乡怀旧”可谓是一种永恒的主题了,自古及今,不知道有多少赤子抒发过。然而,作者虽然写的是一个老题材,今天读它,仍然会有一种清新的感觉、优美的感觉。

事实上,本文作者确实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我们引进了美的王国,使我们获得了醇厚的美感。

•景美。

请先看看故乡的风景怎样美的吧。

故乡榕树“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团团绿云”,“春天新长的嫩叶……晶莹的露珠”(3)“从故乡的后山……鸭子”,“榕树下洁白的水流……小石狮子”(4)前者,这榕树的形和神,光与色,静与动;后者,榕树旁的欢乐、热闹与幽静、榕树下的物、事、人,都被作者朴实简洁地描绘出来。读着这如诗如画的景物语句,怎么不能令人心摇魄动: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事美。

波斯诗人哈菲斯说过:“世界的行程是一把血染的刀,滴下的每滴血都是皇冠。”随着作者远离故乡的时光日增,郁藏在胸中的思乡之情就犹如溪水汩汩涌流,并且借助种种小事的水珠,折射出七彩的感情丝线,编制成蘸满血泪的皇冠,戴在故乡这两棵古老而年轻的榕树头上。让我们看看发生在故乡榕树下种种美好的事物吧。

在那里,有我和小伙伴用竹竿当桨,把榕树那段空的凹槽当船划的情趣(5);。

在那里,有母亲为给孩子求药治病、跪在榕树下向榕树虔诚地祈祷的慈容(7);。

在那里,有蹑着很小的“三寸金莲”的祖母一边看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嘱咐我小心,把我折下的榕树枝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古朴风习(7)。

……。

这真是:点点小事融美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人美。

景美,事美,人更美!

儿时的伙伴,汲水的少女,爱子心切的母亲,慈祥的祖母,他们身上无不显示出美,无不是美的化身。天真美,青春美,慈爱美。美中贮满了爱,贮满了真,贮满了善。

或许有人说,孩子天真幼稚,美;少女单纯活泼,美;那母亲和祖母慈祥善良,美;而那些终日辛劳的成年男子、晒得黝黑黑的农人怕未必有好的脾气,怕未必美。如果这样猜测,我说就完全错了。这里到榕树下息凉、睡觉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是脚踏实地而来,飘飘欲欲而去。讲三国,说水浒,谈农作物长势和收成,拉胡琴,唱小曲,长啸天空,他们活得多么潇洒!

《故乡的榕树》教案及反思篇三

1、引导学生学会从辨析文章写作目的入手进行比较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培养多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联想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珍惜友情的感情。

课文《故乡的榕树》中的“榕下小憩”片断和《风景谈》中的“桃林小憩”片断。

叶圣陶:“语文教学应当摆脱课堂的束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从文学的宝库中汲取丰富的养。”“应当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在运用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

比较法;尝试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难点在于对阅读材料的写作目的的把握。

幻灯机。

先明确比较阅读的意义,介绍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和方法,然后通过具体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实践,切实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并运用学到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从而实现能力迁移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拓展思维,学会求同求异,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1、引入。

这个单元的学习目的是学会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

读能力的好方法,有比较才有辨别,很多大学问家都是得益于此的。比较阅读的形式,最基本的一种是内容比较和形式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则是比较的基础。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比较阅读,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2、明确阅读内容与比较项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乡的榕树》这篇抒情散文。这篇课文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客地大榕树下散步、嬉戏时,由眼前景物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故乡榕树下的一桩桩充满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的儿时往事,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的眷恋之情。回读《风景谈》一文中的“桃林小憩”(见课本36页第三段)一段,并与《故乡的榕树》一文中的第8、第9自然段 “榕下小憩” (见课本124页)作比较,分析它们在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这两段节选文字的体裁都是散文,同是写工余休息的片断,但它们的写作目的不同,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也就不同。先比较写作目的,再根据写作目的的不同,来比较其它方面的.异同。

《风景谈》一文讴歌延安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表达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隐隐透露出“中华民族要解放,就要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意。《故乡的榕树》一文表达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深深眷恋之情,抒发对故乡和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两文的写作目的不同,内容和形式也就有所不同。

《故乡的榕树》教案及反思篇四

教学目标:

2、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

3、鉴赏优美流畅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行仿写,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学教材:高中语文新课标广东版教材必修二。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式、问答式。

学情分析: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眼前的事、眼前的景,生发出对故乡的榕树、故乡的亲人怀念。时隔几十年,对那些寻常景、寻常人、寻常事,作者都动情地去追忆,如历历在目,美妙动人。文章感情真挚,耐人寻味,然而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难理解黄河浪的那种思乡情结,根本无法懂得作者对两棵老榕树会生发出如此诸多情怀。学生没有亲身经历,阅历肤浅,要他们去理解文本,比登天还难。如按常规教学,没有两三个课时,是无法拿下来的。怎么办?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课,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内容:了解作者及他的著作《故乡的榕树》;自己阅读课文一遍,扫除字、词障碍。

将学生分为七大组,每组八个人,每个组准备好一本专用的活动记录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二、课前导入。

三、堂上探讨:

整节课的教学紧进紧围绕着“读——一初评——仿写——说——再评——画”六个环节来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位同学在记录本上留下自己的点评。

1、读。

读原文。要求学生快速地阅读原文,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那割舍不断的思乡情。

2、一评。

每位同学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可以从修辞、句式上分析;也可以分析该句是否运用想象,作用是什么;还可以从艺术手法上来分析。要求每位同学在小组记录本上做记录。

教师可先示范:

如第8段第2句中“唯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这句是把两棵枝深叶茂的榕树比拟作人撑巨伞,寓动于静,变物为人,既表现了两棵榕树的超凡形态,又显出卓著的功能。

3、仿写。

结合高考中仿写考点,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仿写,并在小组记录本上写下来。通过仿写,学生可以把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成分吸收到自己的作文中,又可以理解作者那种思乡情结,从而消除学生作文时的畏难情绪,体会到作文的乐趣。

教师可以先示范:

如第11段中第7开始“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么?有的还做在树头的石版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么?”

教师仿写的句子是:“有的像我一样,把希望的帆扬到蔚蓝的高空,却仍然怀念着那故乡的小河么?有的还坐在那秘密的花园里,诉说着那理想的故事么?”

4、说。

要求学生把自己仿写的句子有感情的读出来。

5、再评。

要求其他同学就这位同学仿写的句进行评点,从修辞、句式、艺术手法上说说优缺点。

6、画。

要求每个活动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突出“驮背”榕树,还可以赋上一首小诗。

四、教师小结:

五、课后练习:

堂上未完成画的小组,可以在课后继续完成,要求每个小组交一幅画。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特别是学生模仿课文作者的语句去表现自己的情感,以及通过作画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都做得比较成功;另外,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分析讨论得比较充分,应该说也比较深刻。

但感到问题也不少。首先是仿写中出现了只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现象。其次,老师对学生的点评缺乏到位的讲解,本是这节课很出彩的地方,却轻易跨过去了。

以上是刚上完课后的一点思考。过后再仔细反思一下,恐怕问题多多。

《故乡的榕树》教案及反思篇五

1、运用科普文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了解陨石的知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2、了解课文说明的严谨和文句的生动,理解“异乎寻常”、“貌不惊人”、“目瞪口呆”、“天然史书”、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运用科普文的阅读方法读书,了解常州陨石的有关知识,了解课文的定法。

难点:了解课文的写法,激发学生探求科学奥秘的热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运用科普文的阅读方法,读懂第1、2自然段,了解常州陨石的外形和来历。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回顾学法。

科普说明文学习有哪两个基本学习要求?

(掌握课文的知识要点,了解课文的写法。)。

科普说明文一般该怎样阅读?

(学习生字词——梳理介绍的知识要点——了解介绍知识点的说明方法。)。

2、自学,初知大意。

(1)自学生字词,读准生字字音,比较组词:

暮——墓——幕——慕遨——傲——熬。

联系上下文了解下列词的大意:

异乎寻常貌不惊人目瞪口呆天然史书。

(2)课文介绍的陨石是哪儿的?怎么来的?有什么用处?

3、阅读,了解1、2自然段。

课文的旁注有什么作用?

根据第1自然段旁注阅读填表。

人们为什么对这块石头那么感兴趣?称它为异乎寻常的石头?根据第2自然段旁注阅读填表。

陨石坠落许家,人们为什么目瞪口呆?

根据填表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陨石的来历。

4、巩固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填空:

陨石的外形很特别,一是,二是。

陨石坠落时,天空传来的响声,发出,的工夫,它划着的线,坠落到地上,钻入一个的洞。洞里有的亮光,还有的热气。它是送给我们的礼物。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陨石的科学研究价值,激发探求自然奥秘的热情。

2、了解课文严谨和形象的说明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课文介绍了什么?

说说这块陨石的外形特点和来历。

2、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

自由阅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游人们常围在落星亭周围,对这些石头津津有味地谈论?人们会谈论些什么?

(2)为什么它坠落时会有夺目的火光和巨响,会砸出1米多深的洞,还有一股热气?

(3)为什么说陨石是送上门来天然史书?这块陨石是什么类别的陨石?

独立读划——同桌互议——全班交流讲评。

3、研究写法。

这篇《陨石》的写法和《意想不到的灾难》有什么不同?

(叙述来历是生动具体的叙事而不是简略的概述;从来历到陨石的研究价值之间是用设问句作过渡,自然而吸引读者。)。

严谨:时间、地点准确,价值科学说明。

生动:陨石外形介绍形象,开头吸引读者,设问句点明异乎寻常石头的地位——宇宙礼物,并引出下文;陨石来历介绍具体形象。

4、小结。

课文旁注有什么作用?读了后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

5、延伸作业。

(1)摘录课文的设问句、拟人句。

(2)根据课文内容,用“异乎寻常、貌不惊人、目瞪口呆、天然史书”说一段话。

1.学生根据课题来质疑、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提问后,全班同学迅速在第一小节中捕捉答案。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质疑问题,捕捉信息的能力。如周曦萌同学问:“陨石是什么形状的?”林志豪同学问:“什么叫陨石,它和普通的石头之间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都是第一小节中的内容,学生可以去快速阅读,捕捉到信息。

2.当讲到陨石是宇宙中飞来之物时,及时引入流星,让学生观看流星雨的视频,有的学生在惊呼的同时,还举起手来双手合并,做出许愿的样子,看来他们心中都有美好的愿望,并想借此来许下美好的心愿。

3.背景音乐引入课堂,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要求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而这一情境需要教师的创设,同时也需要学生的体悟。而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创设条件,用我们的语言、我们准备的工具等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而背景音乐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如本堂课播放流星雨的时候的背景音乐,我让学生在这一音乐背景下朗读第一小节,学生朗读非常有感情;在讲述陨石坠落时的故事,学生在这样的音乐背景下,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有感情朗读文章。也许他们并不能完全做到,但他们有这个声音作背景,好像要努力表现自己的朗读功底一样,极力地展现自己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教师全心投入教学,学生聚精会神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这种感觉真得很好。有人说,“做教师真没劲”,我想那是因为他还没有真正地置身其中,去体会教学的乐趣,去享受师生共同进步的美好时刻。

《故乡的榕树》教案及反思篇六

1、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榕树》中那割舍不断的思乡情。

2、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

3、鉴赏优美流畅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行仿写,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0xx年高中语文新课标广东版教材必修二。

教学年级:

高一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式、问答式。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眼前的事、眼前的景,生发出对故乡的榕树、故乡的亲人怀念。时隔几十年,对那些寻常景、寻常人、寻常事,作者都动情地去追忆,如历历在目,美妙动人。文章感情真挚,耐人寻味,然而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难理解黄河浪的那种思乡情结,根本无法懂得作者对两棵老榕树会生发出如此诸多情怀。学生没有亲身经历,阅历肤浅,要他们去理解文本,比登天还难。如按常规教学,没有两三个课时,是无法拿下来的。怎么办?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课,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

内容:了解作者及他的著作《故乡的榕树》;自己阅读课文一遍,扫除字、词障碍。

将学生分为七大组,每组八个人,每个组准备好一本专用的活动记录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整节课的教学紧进紧围绕着“读——一初评——仿写——说——再评——画”六个环节来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位同学在记录本上留下自己的点评。

1、读。

读原文。要求学生快速地阅读原文,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那割舍不断的思乡情。

2、一评。

每位同学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可以从修辞、句式上分析;也可以分析该句是否运用想象,作用是什么;还可以从艺术手法上来分析。要求每位同学在小组记录本上做记录。

教师可先示范:

如第8段第2句中“唯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这句是把两棵枝深叶茂的榕树比拟作人撑巨伞,寓动于静,变物为人,既表现了两棵榕树的超凡形态,又显出卓著的功能。

3、仿写。

结合高考中仿写考点,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仿写,并在小组记录本上写下来。通过仿写,学生可以把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成分吸收到自己的作文中,又可以理解作者那种思乡情结,从而消除学生作文时的畏难情绪,体会到作文的乐趣。

教师可以先示范:

如第11段中第7开始“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么?有的还做在树头的石版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么?”

教师仿写的句子是:“有的像我一样,把希望的帆扬到蔚蓝的高空,却仍然怀念着那故乡的小河么?有的还坐在那秘密的花园里,诉说着那理想的故事么?”

4、说。

要求学生把自己仿写的句子有感情的读出来。

5、再评。

要求其他同学就这位同学仿写的句进行评点,从修辞、句式、艺术手法上说说优缺点。

6、画。

要求每个活动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突出“驮背”榕树,还可以赋上一首小诗。

堂上未完成画的小组,可以在课后继续完成,要求每个小组交一幅画。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特别是学生模仿课文作者的语句去表现自己的情感,以及通过作画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都做得比较成功;另外,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分析讨论得比较充分,应该说也比较深刻。

但感到问题也不少。首先是仿写中出现了只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现象。其次,老师对学生的点评缺乏到位的讲解,本是这节课很出彩的地方,却轻易跨过去了。

以上是刚上完课后的一点思考。过后再仔细反思一下,恐怕问题多多。

《故乡的榕树》教案及反思篇七

1:疏通文意,尤其是对陈涉语言的认识,理解它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其表达作用。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学习过程方法设计。

一、课本剧演出、师生评议。

1、放录音,小声读课文,为演出创设氛围。

2、分组上演课本剧。

要求:

a/故事情节尊重原作,可加以合理想象、创造。

b/语言通俗化、口语化,言行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c/适当运用道具。

3、师生评议。

二、积累拓展。

1、背诵经典名句。

2、重点句子默写。

3、写关于雄心壮志的诗文名句。

三、终结反馈。

1、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把他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来显示他与众不同的凡响和非凡的才能。)。

2学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围绕树立理想、掌握人心动向,沉着、稳重等。

四、作业:

整理本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的字。

教后反思。

本文不以陈胜怎样组织发动农民起义为教学重点。本课的教授重点是:透过《陈涉世家》的教学去窥视《史记》一书的精妙,读懂司马迁的胸怀,把理解人物形象和了解《史记》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热爱。

《故乡的榕树》教案及反思篇八

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虽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它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这篇课文我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再读诗歌,同桌互读,读得流畅;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1、2、3、5节,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最后出示毛泽东主席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突出了层层深入。师,应立足语文教学,参与教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健康的成长。善于启发思考,学生学有所思。在读后,请学生说自己对诗歌的发现,能启发学生说出对比的运用、诗歌小节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感情等。

《故乡的榕树》教案及反思篇九

一、教学目标。

(一)能指出本文叙述描写的顺序、组织材料的特点,体会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境。

(二)能指认本文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段落,体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表达作用。

(三)能理解本文通过对榕树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的叙写,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爱乡、思乡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文开头是如何触景生情的?

(二)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人和事?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

(三)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方案。

这篇抒情散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深入体会景中之情,物中之情上。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个由低层到高层,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阅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一步步透过散文的语言,发现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认真揣摩品味,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

(一)教师应在课前督促学生按要求做好预习。第一,要熟读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第二,归纳各部分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脉络;第三,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可按下边三个步骤进行:

1.整体阅读。

在教师的指导下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特别强调本文开头触景生情,“情以物兴,寄情于物”,是本文所采用的写法。这篇散文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由眼前景引出故乡情,这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就是榕树,作者把对故乡和乡亲们的深情厚意都寄托在榕树上,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

2.重点阅读。

课文第二部分(4~10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也是全文回忆的中心,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弄清这部分写了些什么事,为什么要写这些事,找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老师要特别强调: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写事,无不浸透着浓郁的思乡之情,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基调,以榕树为感情的依托、为思乡的线索,把故乡琐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贯穿起来,作者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人一事,以及风土民情是那样的古朴淳真,那样可亲可爱,这是因为作者的笔满蘸着“情”,所以使文章达到了“情景交融”。作者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材料,写出如此丰富的文章,是运用了联想。是联想把与榕树有关的'人、事、物以及传说、梦幻构成了有着榕树标志的故乡的绚丽多彩的风景画面和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浓厚真挚的乡情。

3.品味语言。

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可组织学生通过朗读重点语段,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课文的语言富有绘画美、音乐美。许多修饰性的词语绘声、绘形、绘色、绘神。句式舒展流畅,节奏和谐,浸透了感情。作者是在用写诗的方法写散文,因此,语言隽永耐读,字里行间也闪耀出美的色彩。如:文章第4段的写景,第9、12段的抒情句,第10段写我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体会,教师强调散文的精髓,是有感情、语言优美。本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总之,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白,写散文,要重视语言的锤炼;读散文,要注重语言的咀嚼。

《故乡的榕树》教案及反思篇十

海边出生海里成长。

大海啊大海是我生长的地方唱片歌词背景。

海风吹海浪涌随我飘流四方。

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

海边出生海里成长。

大海啊大海是我生长的地方。

海风吹海浪涌随我飘流四方。

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

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

我的故乡我的故乡。

《故乡的榕树》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歌曲《大海啊故乡》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采用3/4拍,并采用了切分音和附点等技法,使得旋律韵味变化无穷。而整个音乐在中音区进行,因此也易于学生学唱。于是我将教学重难点放在了把握好歌曲力度、情绪的变化上,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较好地控制歌唱气息,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深情演绎《大海啊,故乡》。本次教学是看国培教学视频后结合我校班级学生的音乐基础模仿的一节音乐课。

一、思忆大海,有效聆听导入。

导入从作曲家王立平的乐曲《潜海姑娘》导入、创设海浪声声情境导入、观赏大海的变化导入等等,反复思考后觉得不够直接,最后确定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渔家姑娘在海边》导入更为有效,很好地唤起孩子们对大海的回忆。自然地过渡到大海就是渔家姑娘的故乡,为新歌教学奠定基础。

二、走近大海,对比欣赏感受。

在新歌学习之前安排了两段视频的对比欣赏,通过视唱两段旋律解决高、低音区的问题,同时感受海浪的歌声,努力做到了课堂的有效。在学生为两段视频选择合适的音乐并说明理由的同时孩子们总结了音乐要素的变化:节奏相似的两段旋律因为出现在不同的音区,用了不同的力度去表现,效果就截然不同。课堂中这部分内容和孩子们的互动恰到好处,也是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比较满意的一个环节。在孩子们正确为视频选择好音乐后观看时,不但再次感受了大海的变化,而且更好地诠释了音乐的重要性。

三、拥抱大海,感悟体验学习。

通过聆听教师深情并茂的范唱感悟音乐,感受歌曲的情绪,让学生随着音乐划拍哼唱旋律,随伴奏演唱歌曲,找出歌曲中出现最多的典型节奏型。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有点卡壳,或许是孩子们淡忘五线谱的缘故,孩子并没有较快较准地找出歌曲中出现最多的典型节奏型,而是在老师的带领下逐句读节奏后才找出来。通过不同的演唱形式,使学生更加熟悉歌曲,整体把握歌曲的风格及歌曲的主题思想;在歌曲的艺术处理时通过请学生为歌曲分段,共同分析旋律的特点:重复“大海啊,故乡情绪的不同层次,每重复一次感情的发展就更进一步,从亲切倾诉—抒发情怀—情感深华—怀恋之情,由聆听感悟开始到歌曲的体验提升,层层深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赞美大海,拓展延伸完善。

在这一部分我安排同学们观看两段视频,分别说说演唱形式及其带来的不同感受!但在实际教学中只观看了郑绪岚老师优美、深情的独唱。通过不同演唱形式的拓展欣赏,感受独唱、重唱等带来的不同感受。激发学生在歌声中融入对大海的赞美,对家乡的热爱。

一份遗憾:还欠缺着一份沉着的我,尤其是在教学临近尾声时担心自己会拖堂而在课堂上略显急促,导致语言琐碎。时间安排上前紧后松。这就是不成熟的表现,今后我将在这方面不断去优化和完善。

努力的方向:在掌握歌曲后巩固歌曲提升表现力方面还能加入强弱力度的变化处理,教师可以总结《大海啊故乡》的强弱规律,不同与平常的三四拍强弱弱的规律,而变化成为强强弱。提醒孩子们注意力度的处理以及前后情绪的变化;再加入速度的变化处理:歌词中“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如何去理解?为什么说“妈妈总在我的身旁”?引导学生去体验母爱,将对大海的赞美提升为对母爱的赞美,加深对歌词的理解,升华情感的展露:《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之所以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正是因为它融入了最朴实、最纯真、最真挚的爱:爱童年、爱母亲、爱家乡、爱大海、爱祖国……我们的生活就因为充满了这些爱而充满希望、无限美好。愿这美妙的旋律永远流传,永驻我们的心间。

《故乡的榕树》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一开始安排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引导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让学生读中感悟情感,读中捕捉言外之意。考虑到本课是阅读课,拓展相对较多分别补充了名人名言、鲁迅的《自嘲》《野草题词》以及本单元的内容等,这样来进行课程资源的选择、整合,使课堂内容更丰富。知识点的渗透使课堂更充实:副标题、双引号反语的作用、诗歌的对比手法、文章中的总分结构以及换词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课文作为例子的作用。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对整组教材考虑得较少学生对鲁迅了解得还不是太深,因此在整首诗的理解上停留在表面。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在指导朗读和理解时,应把握诗的整体性,不应打乱顺序理解和朗读,这样就破坏了作者写这首诗的初衷。

《故乡的榕树》教案及反思篇十三

【开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开课时间】:10月25日星期四。

【开课人】:李梅。

【课题】:《故乡》。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教学方式:启发诱导及自主学习方式相结合。

五、课堂形式:多媒体教学,达到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

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思考: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

2、品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师生互动,

(一)闰土: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总结: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

(二)杨二嫂: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三、归纳总结: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少年时: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知识丰富,是个小英雄形象。

四、布置作业:练习册及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杨二嫂:

林翔。

《故乡的榕树》教案及反思篇十四

沈从文的《腊八粥》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板块——民俗板块中的第一课。腊八节的腊八粥是中国传统佳节的传统食品。本板块正是凸显“民俗”这一主题。教材的编写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教材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文章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部分。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心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这是一篇叙事性作品,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要能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向往等感受。同时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这也是小学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所要求的。

《故乡的榕树》教案及反思篇十五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生字、词,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刚才的这首歌好听吗,你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大海啊故乡。

2.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大海。

一望无际的大海辽阔的大海美丽的大海无边无际的大海。

3.看到这张图片你能想到什么词?——风平浪静波涛澎湃。

“风平浪静”和“波涛澎湃”是一对反义词。

能用“时而时而”把这两个词连起来形容下大海吗?

大海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

4.这些词都是用来形容海面的,你知道海底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海底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边听边想海底世界的样子。

2.学生听读后简述海底世界的样子。

3.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文中生字,并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4.检查自学。

(1)出示生字词:海底窃窃私语蜜蜂汪汪遇到危险肌肉伸缩爬行攻击长途旅行甲藻。

是否乌贼器官闪烁硅藻峡谷稀有金属。

检查认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提醒学生注意特殊韵母或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

(3)指名分析字形结构。

“海底”的“底”下面不要少一点。

“旅行”的“旅”右下部分要注意不要多一撇。

(4)可采用形近同音字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私()肌()底()危()。

和()饥()低()威()。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让学生看录相。

2.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深处是什么样儿的?

3.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让学生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介绍了海底世界的特点?

4.出示、指读有关句子: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说说这句话着重介绍了海底哪些方面的特点?

(两方面特点: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相机板书)。

5.学生自读课文,并根据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6.指名回答,课堂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弄清文中2、3、4自然段讲海底世界景色奇异。3、4、5自然段讲海底物产丰富。

第二节讲海底的声音,第三节将海底动物的活动情况,第四节讲海底植物的差异很大,第五节讲海底的矿藏。

四、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质疑。

1.比较近义词,理解词义。

奇异——特别,与“平常”不同,与“奇怪”意思相近。但“奇异”多用来形容景色,而“奇怪”可以形容人、事、景物,应用范围广。

蕴藏——与“储藏”的意思相近。用在潜藏而未显露或等待开发的地方。

普通——平常的、一般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窃窃私语物产丰富。

3.再次让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五、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