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反思与评价(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9 12:00:03 页码:8
2023年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反思与评价(3篇)
2023-04-29 12:00:03    小编:zx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一)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二)了解我国沿海地区与沿边地带、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区域差异。

(三)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及人世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四)在现代化建设中,应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基本国情"、“区域差异”、“冲国走向世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四部分组成。本节教学内容涉及面很广,既是对中国地理知识的总结与回顾,又站在全球的高度来看待中国的现在和未来。本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既注意了与前面内容的衔接和联系,又对知识面进行了拓展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提高要求,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智能;在思想教育方面,应侧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学。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我国显著的地区差异。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展示。世界政区"挂图,讲述:我们知道中国是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的国家,也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有人说。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已经醒来了,你认为对吗?对,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走向世界的中国”。

方案②:教师搜集中国申奥成功、加人世贸组织的有关图片,用事实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正不断向前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导人新课。

教材第一部分介绍中国的“基本国情”。教师将“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降水量分布”图及居世界首位的资源的数据图表制作成多媒体。教师指导读图,分两步进行:

1.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理环境特色突出:

(1)五种基本地形齐全

(2)气候类型多样 生态环境差异明显

(3)干湿区、温度带多

2.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教材第二部分内容介绍“区域差异”。教师课前准备“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城市分布”教学挂图及沿海各省区的经济增长有关数据,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增长数据、“中国政区”图、“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教学挂图。以对比、分析、讨论等多种形式实施教学。

教材第三部分内容“中国走向世界”。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两步组织教学:

1.分析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教材列举了吸引外资总额、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工农业产品等实例。

2.分析经济全球化。特别中国加入世贸后的机遇与挑战。教师可搜集关于经济全球化,中国人世后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的资料或数据,展示给学生以增强说服力。

教材最后一部分内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教师搜集有关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资料、图片,如滥伐森林、滥垦草原等等。教师实施教学时,—一列举,同时请学生回答解决问题的措施。

教师总结:

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子孙后代造福。

课后活动:

建议将课本p.112活动题1、2作为学生课后研究性学习专题。

附板书:

一、基本国情

1.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理环境特色突出

2.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

二、区域差异

1.沿海经济迅速发展

2.沿边对外贸易潜力巨大

3.长江、黄河流域横贯东、中、西

三、中国走向世界

1.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

2.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四、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地理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过程与方法

作图----小组合作----导学-----练习深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的区域差异和区域合作中的重大工程

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关于国家的一些国情知之甚少,对南水北调等工程难以理解。

教学资源与策略

课件、素描纸、铅笔、红笔、黑笔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两年来,我们学习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今天我们一起和中国走向世界。 【板书】走进世界的中国

讲授新课 教师引入:在两年的地理学习中,同学们掌握了学习地理的学习方法之一是:读图。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手中的笔自己来描绘祖国的蓝图。将同学们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组长。共同完成“中国轮廓图”,并画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描述每一个区域的特征。(时间5分钟) 学生作画,老师巡视。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点,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我们怎样才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世界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是今天这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

教师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板书:1.区域差异

学生展示作品: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老师提问:

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特点,想一想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学生发言: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千差万别,这说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地理条件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教师板书:2.区域发展

教师提问:

1. 以东北平原为例,想一想为什么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联系气候、地形、人口、工业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因地制宜地发展家乡的经济?

学生讨论发言。(略)

师生共同总结:

1.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辽阔,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这些都是东北平原的农业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发展商品粮生产,是东北平原区域发展的方向。因而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家乡发展经济的地理条件既有优势也存在着问题。就人口这一条件而言,从不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少;而从有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就需要我们扬长避短,发展农业要走多种经营之路,发展工业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并积极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临近港澳、东南亚,引进外资方面更有利。可以利用优势发展加工制造业。看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看漫画,谈感受。“丰收的苦恼”。教师承转:有了优势,是否就能够发展得好呢?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我们家乡加工的产品没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任何优势也就无法实现,也就不能促进区域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其他地区的合作。

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走向世界的中国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十年来,西部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下列工程位于西部地区的是( )

a.京沪高铁 b.青藏铁路

c.南水北调中线d.港珠澳大桥

2、(下列与我国国情相符的是( )

a、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大

b、人口分布——东多西少

c、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

d、民族分布——大聚居、小杂居

3、下列有关我国国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b、人口分布不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c、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d、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均自西向东流

4、总理在访美期间发表演讲时说:中国有13亿人,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和 物力,只要除以l3亿,就成为很低的人均水平。这表明了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是( )

a.人口总量大 b.人均财力大 c.资源总量不足 d.劳动力不足

5、中国与美国相比较,相似的地理特征有( )

a.主要河流的流向基本相同b.经济发展水平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c.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50%以上

6、下列不符合我国“东南地区多,西北地区少”这一分布规律的是( )

a.水资源的分布 b.人口的分布 c.降水的分布 d.草场资源的分布

二、填空题(共3分)

1.21世纪的世界,是经济走向的世界,我国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合作,引进资金、和,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三、判断题(共5分)

1.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2.我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3.香港和祖国内地的贸易占香港进出口贸易的首位。()

4.珠江流域是我国人口集中,工业农业和内河水运最发达的地区。()

5.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天然分界线是长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