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原乡散文汇总(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7:15:11 页码:7
原乡散文汇总(优秀9篇)
2023-11-11 07:15:11    小编:zdfb

积极乐观的心态是战胜困难的法宝,它让我们看到希望。写总结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连贯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和阅读心得,希望能开拓大家的视野。

原乡散文汇总篇一

一溪山水,莓苔绿草深,稚子垂钓,不闻陌上语。半日闲的日子,相遇这样一阕词,沉浸胡令智的蓬头稚子,凝听,一张七弦琴,一曲山野幽居,欲打捞起一蓝旧梦,散漫的片段我用珠串穿起,轻轻的抚过童年清音记忆,却暗哑,遥远的像读着别人的故事和欢喜,沉浸古旧的青石板,溪水潺潺冰凉,缠绕在舌尖上乡野的美味,都一一铺层,如一袭雪白的绸缎,半卷,缓缓。

童年,童年与我,是多么陌生的词汇啊,素锦年华,一切都有了丰衣足食的华丽,人生的戏台,翠袖绫罗,人们无不都是弦索胡琴唱着喜庆的音律,又是怎样的匆匆,你方唱罢我登场快节奏的生活。

那不可触碰的童年,于心的低底,最柔软地方护的紧密存封太久,多年,不曾唱起。

可童年这词汇,今日如一根利箭,直刺痛我厚厚的盔甲下那颗柔弱心,那些沾着露水狗尾巴草的花环,田野,孩子们赤足,风一样欢快奔跑,连山野鸟雀都还在唱歌。

寻着歌声的印记而去,原来,太多的过去,埋在青梗峰下的山谷,遗失于露水草青的田根上,又早已经随着半坡屋顶的炊烟飘散,飘散了几十年。如今暮鼓钟声敲,半笺芳华染,回乡近乡怯,早已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切,是如何回得去啊,烟雨盈眸,看眼前满是花的阳台,燕儿在窗外它飞来飞去,戒备着,剪的尾巴背对我,小小的脑袋向外,却又不时回头望着我叽叽喳喳的说些什么,它们也找不着家了?它们许就是我童年的燕儿!

忽尔,心头莫名的有一朵尘封久远的花朵,砰然盛开,一朵山野百合,绽放的娇美圣洁,在我掌心的生命线里延伸开来,抚摸,多么的凉滑温润,馨香悠远。

那时候的玩伴,童年的白雪皑皑,童年的鱼盆和烤苞米。下雪时,我们就满山欢跑,摇着竹子上的.雪,在雪原里打雪仗,笑声穿透云层,惊扰了瑶泚玉帝,从而更加纷纷扬扬飘着大雪。

童年的春天很快陡然盛开,桃花粉烟如画,青杏尚小,屋上青青草。

山风裹挟那幼年馨香,旧日的画面,带着一路厚重的青石板的沁凉,卷着满山的花絮和雨后的青果,欢喜着青涩的情绪,在我面前一一铺陈开来。所有的故事不曾邀约,就这样,与阔别几十年的我悻然重逢,我喜极而泣,去赴会那纯真童年的乐园。

盛夏的阳光很灼人,安静冥想太多,我整个人都好像进入了夏眠,沉浸一个人的世界里。

这时许多的画面,紧密锣鼓在我面前演绎。小桥,流水,屋顶炊烟,青山,牛羊,老人和狗的。

交替而来是扑面的馨香,我的童年几乎是在父亲的老家度过,去婆婆(奶奶)家山高路陡,拾阶而上直入云朵里,那灌木林里有不知何年何月开凿一条崎岖的山路,层层青石台阶,父亲疼爱的将小小的我放在他的脖子上托着,捏着我的小手,和母亲说着笑着,一步一步攀爬行走在灌木林里狭窄的台阶上。

在童年的眼眸里,这山路云梯一样,而上了山顶,小雨中回望,山脚下的溪流,蜿蜒如蛇,田地青绿而辽阔,有炊烟徐徐。堤岸,偶尔见穿着蓑衣,戴着大大的斗笠,田里拔草的庄稼人。

就这样,父母和我,攀爬行走一个半小时就到了山顶,台阶尽头是苍翠的歪脖子古柏木树,大片老绿的苞米林映入眼帘,豁然开朗,鸟们嬉笑着飞过。爹爹护我小心的走过苞米林密不透风闷热的田埂,就是一座几十几间房舍的清朝老屋。

经过石头狮子迈过高的石门槛,从宽大的堂屋进去,靠近木格子门厅屋和左右厢房的中间就是天井,一百多年的天井房子,由有些黑亮青石板砌成的天井,长幽绿的青苔,很滑,下大雨时,所有打落在屋脊上的雨就会像沿着天井屋檐,漏斗样的檐瓦倾盆如注入了天井流入暗河,去了,小小的我,看着一方天,一方翻滚的天井水池,如看到天池有蛟龙翻滚。

淘气的我和姐妹们,将颤抖的鸭子赶进倾盆如注的天井,鸭们受着惊吓,挤着一团,大人们自是不管,都聚在天井边格子雕花门的厢房门口讲古,论神。

刚还淘气的我们于是都安静下来,一溜排坐在长木条板凳上睁着黑亮的大眼睛,凝神倾听,心奋之中又有些恐惧;好像那些古怪鬼神,就藏在庭堂那片雕花格子门后面,一个个呆如天井的鸭们。

这时等不到雨停,大人们说着家常,做着针线绣着鞋垫上会飞的花鸟,或起身去烟熏火燎给孩子们弄着舌尖上的美味。

雨中的我们自是无处去玩,逐穿梭大屋场几十间房屋内,嬉闹玩耍,躲迷藏。各自奔跑在格子门的厢房,厅屋,雕花的木窗,以及床榻的第三层帷幔里和宽宽厚重木板的二楼,自以为隐秘的躲藏起来,可随着孩子们的奔跑,木板二楼咯吱咯吱作响,躲迷藏,怎么藏的住呢?小小的身影却有木板欢快的歌声里早已被木板告密......

雨细小了些,于是,大点的孩子登登下楼,迫不及待提了篮子去偏房那边院子里,岩石凹草丛里捡狂风吹落清甜的脆梨,坐那石磨,碾子上吃去。

阳光从梨树还滴着水珠的叶隙间直射孩子们头上,衣服上,金灿灿的好似仙童。

羊,看到我们,就在那咩咩叫唤,梨脆而香甜。淘气的我们也将没吃完的犁给些羊吃,还有带雨水的青草竹叶菜,就是不给那头胡微黄须凌乱喜欢叫唤的羊吃。老山羊拴在石碾子上吃不到梨,委屈愤怒,围着石头碾子上窜下跳一声叫唤的厉害,偌大的黑猫惊得“喵嗷”的一声窜上屋顶,摇着毛绒绒的尾巴,回头,藐视的看着人类和羊。

姐妹们一哄而散,溜了。

而我还在门边的雕花青石敦旁,看蚂蚁搬家。因我终究是客人,知道疼爱我的幺爹幺妈不会打我,安之泰然,自是不急。幺妈看姐妹们都跑了,无可奈何,抱着我对我说:“幺儿,你是我乖姑娘,你把我的羊儿牵去放放。”

“嗯,好”我回答,下地,又看了会堂屋角落的蚂蚁仪仗队,转身去牵那头还在咩咩叫唤的羊。羊看人远远走来,不叫唤了,甩着头打个喷嚏,悠闲看南山。

我的小手,牵着六七只羊和老山羊,被羊拽着奔奔咧咧去了后山,放羊。

原乡散文汇总篇二

去年三月初,我从上海到湖州探望朋友。闲聊之中,知道湖州西侧有个名叫原乡的小镇,开创了青山绿水居美景的生态园区,其中的千亩梅林取名瀛洲梅园,内有红梅、绿萼、白梅、青梅等,布满了原乡湖及周围的山坡和村落,成为江南赏梅的一张王牌。耳听不如眼见,我有了想去走走的欲望。

朋友心领神会,很快找来一辆车子,带着我直奔原乡瀛洲梅林。车上,我们的话题一直谈原乡梅林。原来,原乡梅林取名为瀛洲,则是因为瀛洲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山,是纪念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为梅花作诗百首的元代散曲家冯子振而为。以前曾多次读过冯子振的梅花诗,其中还知道关于他的百首梅花诗的有关记事。

冯子振是湖南攸县人,元代才子,他的诗、文、曲创作堪称一流。34岁那年,他与江南才子赵孟\等被应召入京,开始仕途生涯,公元1292年的冬天,冯子振到赵孟\家中做客,赵孟\系吴兴〔浙江湖州〕人,是著名书画家。二人闲暇相见,当举杯畅饮,谈诗论文兴趣盎然。席间、冯子振带着几分醉意观摹赵孟\画梅,接着又走进赵宅庭院中看寒梅迎风斗雪开放,顿觉满脑子梅花翻飞,眼前出现千姿百态的老梅、疏梅、孤梅、早梅、鸳鸯梅;寒梅、腊梅、绿萼梅、红梅、粉梅、青梅等等……顿生灵感,便在一夜间赋出百首咏梅诗篇被传为佳话。之后,冯子振又手捧《梅花百咏》和出家于吴山圣水寺的好友明本禅师相见,高僧明本禅师感奋之余,也乘兴唱和100首咏梅诗。赵盂\得知后便将他们两人的唱和刻印传世,题为《百梅双咏》。他们三人的交往都与梅花有关,所以湖州原乡的梅有它的传世文学底蕴在支撑,这样的梅林是值得一看和品赏的。

没多久,在朋友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原乡瀛洲的梅林。梅林有千亩之多,拥有红梅、绿萼梅、青梅等等,走近梅园,踏上原乡人用枕木修建的在长三角地区属最长、有4200余米长的栈道,穿越梅林的坡道和原乡湖,眺望栈道旁间隔不足四百米的“梦梅亭”、“探梅亭”、“友梅亭”等,这些观梅亭名字大多出自元代诗人冯子振的《梅花百咏》中,可见原乡人对梅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多么专一。梅亭不仅可以尽收梅林山水风光,而且还为游人提供了小憩、赏梅、摄影、拍照、休闲等活动的地方。这是原乡人用文学的方式将新农村植根于梅文学的一种创新。

春天的阳光下,千亩梅林在风中竞相绽放。一片片,一簇簇,一树树,有的开得泼辣,有的开得热烈;有的似白云翻滚,有的.如白雪朦胧,满山尽占春光。沿湖,梅花盛开的地方,还邀来了和春天一起开放的金黄色的油菜花、明媚的粉红色桃花、开着火红能食用的玫瑰花,它们交融在一起。地上绿草茵茵,湖上波光粼粼,山上粉色斑斓,实在是一幅难得一见的梅园风景画。

栈桥一侧是一处正在蓬勃绽放的红梅,它们像一个个害羞的少女穿着红衣“千呼万唤始出来”,烂漫了湖的两边山坡,顷刻间似流淌着一片红云,随风渗入了我的心灵。靠近红梅,用手轻轻地捧起馨香的梅花叶瓣,只见梅花叶片中的丝丝脉络清晰可见,娇艳妩媚,流光溢彩,让人如痴如醉,留连忘返。

踏上另一梅山小径,我们又看到数十棵绿萼梅在热情绽放,娇嫩的花蕾探出了一抹淡绿色,微风送来一股暗香,醉人心肺。“绿萼”是梅中珍贵的品种之一,有的地方也唤它为“白梅”。细看,盛开的“绿萼”梅花在青绿色小枝和暗褐色枝干陪衬下,显得格外俏丽、典雅、洁净和玲珑可爱。枝条上布满的片片花蕾,就像是天女准备散花一般。洁白的花瓣,碧绿的萼托,蛋黄色的花蕊,浅绿色的花心,真是难得一见,令人赏心悦目。敬畏和感恩大自然带来了这一道绿色的美丽风景!

特别是青梅,布满了山岭和湖岸,有万余棵之多。青梅是原乡种植最多的,也是丰厚青山绿水的一大特色风景。青梅花也有特色,花瓣有五片,白色为多,也有少数是淡黄色或淡淡淡的粉红色。暗香盈鼻的青梅花,给原乡带来了神秘的色彩。

山坡栈道路口,不时有枝梅独自提着花篮调皮地探出头来,滑过我们的头顶,在鼻尖上留下一缕缕幽雅清香。山坳里开满了洁白如雪的青梅花,它们好似一个个穿着淡白色裙子的姑娘,尽情的展示青春的魅力!

进入青梅林,仿佛所有的爱会扑面而来。这里的青梅多得不可计数,枝上的花各具特色,每棵树上的花蕾有数十朵聚在一起的,有花上仰的,有花下俯的,也有花是侧卧的;它们随风曼妙轻盈地似在起舞,犹如晴朗的天空被仙女撒下了一片白茫茫的帐蔓,让人感受到其勃勃的生机。

走进青梅林间和花对话,在清风和梅花的香味里,端详满树或含苞,或绽放着的花蕾的青梅枝,我感觉到面前那无数的生灵正在阳光下拼命地和绿叶一起,无私地释放氧气,让人觉得步履轻捷,不觉得累。我渐渐闻出了一股清香和甜蜜,渐渐地醉意朦胧起来。青梅花也喜欢谈情说爱,在林间,一朵朵、一簇簇青梅雌花邀来了蜜蜂,采来雄性的花粉,忙碌着做红娘,一边涂上花粉,一边快乐歌唱。一对求爱的鸟也来凑热闹,鸣叫着拍翅相互追逐,翅膀缝里带出了几片撞落的花瓣飞走了。

青梅开花带来春的絮语。在青梅花丛中,我忽然想到了古时曹操对青梅所具有的别样情怀。《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写到曹操宴请刘备是以青梅煮酒,推杯换盏论天下英雄,展示了曹操对青梅的情有独钟,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唐?李白以青梅为诗的《长干行》,以“青梅竹马”为情怀。写下了幼儿的天真、无邪情谊的佳语。全诗活泼动人,感情细腻,缠绵婉转,音节和谐,完整明丽,成为写青梅诗歌的艺术上品。

梅花,一直是我心中喜欢的花。屈指数来,近年来先后去过南京的梅花山梅园、武汉大学旁的东湖梅园,上海淀山湖畔的梅园、江苏无锡梅园等地。那些品种不一的各色各样的梅花,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也留下了我赏梅的足印和文字。

原乡州四周的梅林,是一个被梅文浸润过的地方。也许湖州离上海近,所以吸引了来自上海地区的很多掌梅客。我知道上海人有一个特点就是赏新,凡新开辟的生态名胜,不管路途远和近,他们都会抛开都市的喧闹,喜欢捷足先登到此一游,只要认为是风景优雅的地方,都会互相介绍。他们中有情侣,一家人,或亲朋好友,除了在原乡观赏亚洲最大的蝴蝶展馆外,就是围绕原乡湖和山坡四周的梅林游览。原乡铺筑的生态和灵动的风景,为赏梅客大开了眼界。不仅感受了生态环境中的快乐,而且又有了一种锁住“乡愁”的感觉。

当我们再次欣赏花色不一的青梅花时,花间传来欢快的笑声,原来是赏梅客们自己设计的活动在草坪上展开,有的谈梅吟诗,有的举起炮筒摄像机拍摄造型的,有穿上古装衣服当一回山村女留影的,有在青梅树旁的小亭围坐休憩的,有拿出提琴协奏一曲的,梅花给每一个游客带来了别样的闲情、雅兴和精彩。

在青梅林中,一位正在巡回护梅的大妈见了我们说:“这几天阳光明媚,青梅大面积开花,预计今年入秋的青梅果也会高产了。我们听到‘阿拉阿拉’的声音,就知道大上海的游客赶来了,上海话很亲切,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们带来了都市的声音,这样的互动我们非常欢迎。”

作为一名“梅客”,当我走遍了原乡的梅林后,我靠在朋友的肩头,心被陶醉了,感谢他带我来到了梅海花香的美不胜收的地方,感受到了世外桃源般的快乐。说原乡的梅很美,是因为它由千亩梅林拥抱着一湾碧水荡漾的原乡湖,牵来了与青山绿水紧密相融的赏梅的绝版风光。

我一直认为,不是每一处青山绿水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名胜风光的,一个地方有山有水、有和名人文化相融的地方,才是名副其实的风景,原乡的梅林当之无愧。特别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每一个都市人都希望寻找适合自己喜欢的并且能与美相结合的环境文化来丰富业余生活。浙江湖州原乡的梅林,为都市人和乡人提供了一份难得的精彩,它是一处值得我们一起前往观赏和休闲的地方。

因为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感染到文学的灵气,同时把梅韵带回家,藏在属于自己梦中的世界,随时甜美地回忆梅海的烂漫,让你在梦中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原乡散文汇总篇三

自古忠孝难两全,我们暂且排除政治背景和社会地位,在那个特殊时期,不论是以路长功、岳知春为代表的大人物,还是洪根生、杜守正、八百黑他们所代言的小人物,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忠、孝”。他们中有大势所趋、有形势所逼,有连哄带骗、更有威逼利诱才迫使他们背井离乡久居台湾。但我们不能说这是“伪忠”,因为在那个年代不是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思想信念,更何况他们曾经都是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路长功尽职尽责的完成“警总”交给他的工作任务;洪根生他们也完成了兵役,老老实实的住在眷村,自食其力的生活;岳知春有能力去往其它地方生活,但却始终留在台湾岛内,大年夜一句“过年就应该在自己家里过,那才是过年”倒出了他和所有去台老兵的心声。

八百黑一曲“四郎探母”唱出了所有去台老兵心中的愁与苦——“养老送终”的思乡念亲之情,在杜守正返乡那几集中,老兵们对家乡的向往热爱,对父母亲人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家乡亲人们也在无时无刻的关心着他们的消息情况,当听说有台湾人回乡在附近,多远的路都要赶过去见上一面问上一句亲人的音信,带个消息过去,这是一种精神寄托,甚至是奢望想再见到自己的亲人,哪怕只是听到声音。林水泉,这个人物更是充分代表了当时广大台湾省籍同胞有家不能回、有亲人不能见的现实写照。人在血肉亲情面前是脆弱的,尤其是父母,这点在冷血无情的路长功身上很好的体现,在反复观看自己老母亲的影像时,每次都失声痛哭,在拍摄影像资料给老母亲时也是强忍着泪水。人物剧中的表现、生存生活经历和年龄层次三者结合起来分析,其实愿望很平常,就是想见见久别的亲人,看看阔别已久家乡,尝尝地道的口味,没有谁对谁错,是那个时代的错,但道出了那个时期、那个年代、那个群体的真情实感。

剧中角色之间的感情关系、人物性格、举止谈吐等方面也很好的诠释了“仁义礼智信”的境界。如:路长功与岳知春之间亦敌亦友,时而针锋相对、时而推心置腹,这种长期积累的友情被两位演员刻画的淋漓精致;岳知春与老兵们亦上下级关系亦兄弟关系,几十年以来相互照顾,不求回报,在杜守正回大陆期间绞尽脑汁与“警总”进行周旋,想尽一切办法不怕牺牲自我,为肝胆相照的老战友;路长功、岳知春和余夫人之间知己知彼、相互尊敬、彬彬有礼;路长功与老兵们这个群体之间纠结的工作和感情关系;李茶与洪根生、余夫人与田夫、淑玲与小傅等人之间纯真美好的爱情,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思想感情的朴实无华和忠贞不渝;杜守正认失明老奶奶做妈妈,不怕危险诚实守信为老战友完成心愿,用真挚的情义感化“警总”调查员;还有魏永乐、严奉仙这样的`沟通桥梁人物等等,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感情向观众展示了“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坚持正义,保持节操;注重礼仪,尊重他人;提高素质,服务社会;诚实守法、一诺千金”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人文传统。

整剧我看完感触颇深,还了解到《原乡》在广大在浔台胞、台属、台商中,特别是有着类似或相同经历的台胞之间引起了不同凡响,在听说他们的感触后,我个人认为当时大部分是处于对那段历史的无奈。像洪根生、杜守正、八百黑这样的老兵在台湾占大多数,所以才会出现剧中表现出的“授田证”效应,一面接受虚伪安抚,坚持大人物们的理想信念,自欺欺人的活着;一面绞尽脑汁,积极筹谋,完成自己的心愿。老兵们想回家乡生活、想和家人团聚、想过着本该过的日子,但不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出于什么情况或是什么目的,都在安于现状的活着,因为他们无法改变已成事实的现状。

诚然,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从精细的艺术处理、扎实的演员功底、合理的场景布局、微妙的逻辑关系以及特殊时期的海峡两岸关系,两岸对待“台湾老兵”和“台湾省籍同胞”这一特殊群体的态度,让我深深感受到两岸关系发展到现阶段是多么来之不易。剧中最后也说明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两岸分别出台了《关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两个办法的实施给两岸普通民众带了福音,特别是洪根生、杜守正这个一群体,为他们合理、合法的往返两地提供了依据,创造了条件。

“92共识”的达成,为改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在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后,两党的高层多次会晤、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定期列会,海峡两岸在更多层次、更广层面的合作交流,促使两岸关系更是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特别是“大、小三通”和多个省市相继开通直航班机,以及往返班机架次的增加,为海峡两岸亲人、民众相互探望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同时,海峡两岸在经贸、文化、学术、医疗、旅游等多领域的合作越发成熟,民间组织机构的交流交往也日渐平凡。从我省、市连续不间断举办十几届的“赣台会和浔台会”上分析,海峡两岸、赣台两地在大好形势下,通过多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在多项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

自19xx年4月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九江,到目前为止,在我市批准注册、成立的台资企业累计约三百余家,其中90%为独资企业,其余10%为合资、合作企业,覆盖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纺织服装、五金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现代商贸服务等多个产业;1995年10月我市成立了江西省第一家台商协会,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与全国各地的台商协会保持密切联系,我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请台商协会员担当义务宣传员,向广大台胞、台商宣传大陆的社会发展、民生建设、政策信息等,宣传我市投资创业的有利条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指引下,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不断的积极协调沟通相关部门和单位以及海峡两岸民间组织机构和企业界人士,为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推进打造产业集群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添砖加瓦,鼓励、支持台资企业在我市做大作强,为建设大九江做出更大贡献。

随着今年初大陆和台湾两党高层领导人和两岸相关事务部门负责人的历史性见面,特别是习总书记说的讲话中提到的“两岸同胞一家亲、两岸同胞命运与共、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重要讲话。更是鼓舞了我们基层对台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自己的事业,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涉台工作纪律,立足本职、扎实肯干、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不断提升为广大台胞、台属、台商、台资企业服务的能力和质量,继续做好他们诉求、咨询等相关涉台工作,让广大台胞、台属、台商、台企,在大陆地区安心生活、用心经营、真心交流、放心居住。

相信只要两岸同胞和全球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我们伟大的中国梦、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得以实现!

原乡散文汇总篇四

这几天在看电视剧《原乡》,这是一部写49年渡过海峡从此与大陆相隔38年不同音讯的老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千方百计回乡探亲、看望老娘的故事。很多年我都不太喜欢看电视剧,因为其情节大多是胡拉乱扯,内容上烂俗表演拙劣。但是这部倒是真的吸引了我,还赚得了我的许多眼泪。看完想想,它吸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我看到的是他的演员的阵容:张国立主演、总导演,奚美娟、陈报国主演,看看剧照,也还有几个眼熟的,心想有这么几个台柱子在,想也差不到哪儿去吧;其二,看看,只有31集。那些动辄要拍上40、50集的电视剧多数都让我感到惊悚——之所以那么长,多数不是气内容有多么丰富,而是横生枝节、东拉西扯,糠皮多于精米,看这些东西实在让人不耐烦。而这不剧,反映的是这么重大的主题,又有那么多得人物,却只有31集,想来应该是精炼的、集中的、典型的。有了这两个原因,我才开始看。一开始,剧情就非常吸引人,时间:除夕夜,家家团聚的时候;地点:警总的审讯室。人物:张国立饰演的老实、胆小的小人物老兵洪根生和陈宝国饰演的冷静、威严、狡猾的路长功。事件:路长功威赫利诱洪根生供出岳之春去香港见大陆政协委员赵彤。矛盾集中、冲突激烈。矛盾不仅是以路为首的警总(台湾当局)和回乡、与大陆建立沟通关系的矛盾,还有洪根生个人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因为老演员深厚的艺术功底,这两个人物一出场就捕获并紧紧了观众的心。而同一时间,洪根生家里,老婆网市苦心经营的年夜饭、女儿小梅对父亲家乡一切事物的陌生感使人又一次直面家的温馨和谐中所展现出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正像是政治、历史凝聚、沉淀下的一团黑影漂浮在这一家的灯火之下。让人感到一种难过。如果说深夜里洪根生手持年轻漂亮的阿茶的照片和已经很老的`阿茶对着根生的照片相互思念将“思乡”“思亲”的主题首次动人地生动地托出来,轻轻触动着观众的心扉,那么新年里几个老兵给将军拜年则将这种情丝晕染开来,让人感触到无人不思乡。其中几个精致的小细节颇让人赞叹:一是洪根生也来到将军家里,犹豫不决,不敢进门,在门口探头,看见了几个兄弟在谈笑,一闪就退出来,将他在前一晚上“出卖”将军后内心的愧疚、胆怯、自责、害怕等等表现得入木三分,任人物在这里“活”了;一是八百黑喝“山西老陈醋”,引得众人都品醋的情节,让人想笑,还没笑出来,却也像是喝了醋一般,满心酸楚,眼眶湿润了;三是当洪根生像将军“坦白”,提醒将军处境危险时将军故作自如轻松,不但不责怪根生,反而柔声宽慰他,让人看到一个长者一个贵人一个父亲的宽厚慈爱的形象。

以后的每一集,都有令人赞叹的地方,都有引人入胜之处,故事的发展环环相扣,步步紧跟,不拖沓不散漫。各个人物渐次出场,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些小故事一方面深化主题丰富内涵,同时又与主线人物命运息息相关,那些人物哪怕是次要的人物,也都形象鲜明富有个性,善解人意、善良美丽可爱可人的小梅、小心眼而又善良不幸的网市,热心能干的魏老板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成功的形象我觉得除了洪根生、杜守正等、八百黑等,路长功的形象是特别成功的。

电视剧看完了,深恨大人物们因为一己之利益而任意操纵小人物的命运,人为造成骨肉分离的人间惨剧。大人物们因一己私利、个人荣辱而肆意发动战争,拆散骨肉亲人,让硝烟弥漫于人间,让生命、亲情受到无情的摧残,更因为个人的恩怨而不顾人性伦理,人为阻隔分割骨肉拆散夫妻。在电视剧中,借路长功个人的荣辱升降将这一点表现得非常生动而透彻。无论是那些急切回乡探亲的底层老兵还是积极为两岸沟通搭桥的将军还是一心想要“有所作为”向上爬的路长功等,斗不过是老潘等大人物要建功立业整倒对手的“棋子”,一个棋子的命运完全是掌控在那些大人物的手中的,可笑的是,他们口口声声地说”为了党国的利益,为了伟大的事业,我们必须牺牲个人的利益和情感。”“放弃小我,成全大业”这样的口号整整糊弄了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啊!或者可以说,整个民族!为了某些大人物活某些阶级某些集团的”大业“,我们这些小卒子必须牺牲家庭、亲人和自己,必须不顾自己的情感。忘掉父母,忽略孝道;舍弃妻子,不顾家庭责任。”一将功成万骨枯“,屁民的万骨何足道哉!

这个思想当然是剧中隐藏着的,比较隐晦的一点。而正是这一点,才是它真正深刻的地方。

另外,还有一点特别打动人心的是片头片尾曲用了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其词苍凉其调哀切其声高亢震人心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支曲子将乡愁表现得深切哀婉悲凉深厚,对于整个电视剧的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说不足,也是有的,也许是不得不迎合大众的口味吧。句中那些巧合、那些三角四角的情争,甚至网市的”宫斗“式的心计,等等,都落入俗套,让人不耐。有些地方又让我怀疑是不是为了某个角色而加入一些剧情——比如那个小孩子卫东,戏份太多,毫无必要。

原乡散文汇总篇五

在昨夜的昨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我梦到了一片叶。它飘着,在无尽的黑夜中飘着。我伸手去抓它,却怎么也碰不到一毫。它,走了。也不知是去了哪里?也许,它再也不会出现了吧。

翌日,透过清晨从窗帘后照射进的缕缕阳光,我微微睁开双眼,起身,走到阳台。入我眼的是单薄的枝杈,还有满地的泛着枯黄的树叶。忽而想起了梦里的一片叶,不知是缘分,还是缘尽。秋天终于还是要结束的。

昨夜是挥手告别,今晨是埋葬驱壳。

可是,灵魂呢?它是它的吗?如果是,它在哪里。它,要度过整个冬天吗?我,并不知道。然而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我见证了这一切,天空大地也看到了所有。除此之外,没有第四者见到。

我端过一盏清水,坐在窗边的摇椅上。为什么是清水?是的,清水,透明的,没有其它的杂质的液体。透过它,我便能够平静下来,看透自己的灵魂。看一看,是否在之前的一段日子里,我会迷惘;看一看,所处之处是否泥泞;然后,我该何去何从。

人生在世,终要有个归处。这并不是说要住在哪里,而是,灵魂。

那么,该归何处?让它去到一个可以不再受到污浊的地方吧。身在尘世,魂高洁。

只是千万不要像梦里的一片叶一样,在黑夜的孤单中――向唯一一个见过它的人告别,最后只剩下躯体融进泥土,而灵魂,飘向刺骨的寒冬。

原乡散文汇总篇六

一缕清风,一片流云,一米阳光就这般清凉的沁入心间,涤荡了浮世烟尘,落尽了红尘喧嚣。山林之外,有人忙于解决温饱,有人忙于追逐名利,有人忙于填补贪欲,各干各的营生,没有谁会注意到,那个幽静的山林中,还有一个纯净如水,不染纤尘的俊逸少年。

施肩吾,一个没落的大家族之后,因生活贫寒,自幼便寄身于五云山和尚寺中,在青灯古刹的简净,松敲棋子的悠然,静水流深的素美,和佛祖的拈花一笑中,逐渐成长,可谓从未体味过一天承欢膝下的亲情与温暖。这是他的幸亦是不幸。

都说世事纷呈,而看在施肩吾的眼里,却是那般清简,仿佛山水就是他的红颜,日月便是他的知己,那满池的净莲,一如他那琉璃般明彻的心。天然璞玉,需要时光的雕琢,锦瑟人生,则要禅心的滋养。人生可以很简单,空山鸟语兮,心与白云栖;世界可以很明朗,风吹山林兮,月照花影移。他是与佛有缘的,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潜在着“世间无”的禅意。

少时的施肩吾并没有同龄人的顽劣与乖张,一个人,一卷书,一盏茶,一莲花,便可令他自适安恬,陶然忘机。心净,则世明,只有简洁之人,才能够体悟到世间的清喜。闲暇之际,他常会来到山的东侧,因为那里清幽僻静,是个怡情养性的绝佳地。

山有一亭,名为“余韵亭”,在那里,可以沐清风,看云起,枕石眠,醉花阴。亭子的近旁存有一池塘,称作“洗砚池”,是施肩吾每日必往的读书所在,池塘里胜放的,是他亲手所植的净莲,华而不媚,艳而不俗,点点娉婷的红莲于田田荷叶间,若隐若现,楚楚惹人怜,那袅袅余香醉了欢喜,也醉了忧伤,即便是匆匆往来的过客,只一眼,也足矣触动那早已蒙尘的心弦。

寒冬酷暑,物转星移,转眼几年过去,曾经那个听花开伴月明的少年已悄然步入了青葱锦瑟的花季,不知为何,当施肩吾再来到这片清幽僻静之地,一颗心已无法泛起涟漪,他不再执卷低吟,亦不愿同其他师父般,整日正襟危坐于蒲团,素手焚香,在梵音经呗中参悟佛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不知何时起,他已恋上了云的无根无蒂、任意东西,恋上了水的从容飘荡、浩淼清凉。

每个人都是红尘的一粒芥子,欲要做到五蕴皆空,六根清净,实在太难。故而,一个简约的午后,施肩吾终是两袖清风,离开了五云山,作别了那里的一草一木,也许还会归来,也许这一走,便是永别。并非是他禁不住俗世烟火的诱惑,而是自然那直抵于心的魅力,让他无从拒绝。他想要云游四海,走访名山大川,遍览古木石林,到那更广阔的天地去,体悟人生的.真谛。

在此期间,他访览了许多地方,了解了很多别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亦留下了不少清凉的诗篇,在民间广为流传,连白居易看了他的佳作都会自叹弗如。如此才情,本可以投到一个达官显贵的门下,求取功名,而生性淡泊的他,却在小有名气时,选择了归隐,选择了在白云溪水,落日烟霞中,参悟自然的玄妙。这次,他没有再回去,而另择了一片更为清幽的地方――洪州西山。

那里,流传着一个令人神往的传说,曾有十二真人在此闭关清修,悟道求真,最终功德圆满,羽化而登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论这个传说是否真实,都为洪州西山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加之有春梅绽雪之素,秋兰披霜之洁,松生空谷之静,霞染层林之艳,更是让施肩吾倾慕不已,不忍离去。他说“若教西山得道者,连余便是十三人。”若可,他愿意在西山中寻觅清欢,皈依本真,成为参悟大道的第十三人。

倘若说离开五云山是施肩吾年少时的一时冲动,那么皈依西山便是他心智成熟后的深思熟虑。既然选择了这里,便不会再轻易离去。接下来的时间里,他闭户自修,不交人事,养性于云林溪壑,参悟于造化万物,皈依道家,寻仙悟真。遂世人称之为“华阳真人”。后在养生、练气,形与神、性与命等方面皆有所参悟,著有《太白经》、《华阳真人秘诀》、《养生辨疑诀》等比较经典的传世之作。

而唐顺宗永贞元年(8),却因一个人的到来打破了西山原本的平静。多年前,施肩吾在徒步远游中曾交过一个挚友,名叫凌准,彼此志趣相投,互奉为知己。谁知这天,凌准的外甥不远万里寻到了施肩吾的清幽竹舍,向他谈及了大唐近几年来发生的巨变,如今奸佞当道,忠臣只能被疯狂的打击迫害,就连他的舅舅也未能幸免。听罢,施肩吾不禁拍案而起,志要南宫折桂,获取阶梯,为国扶正祛邪!

于是,他第一次离开了西山,直奔那纷繁而又喧嚣的乱世之中。通过科考,他以一鸣惊人的才情,被钦点为状元,可朝堂之上那拉帮结派,勾心都想和相互残害的不正之风,却让他感到深恶痛疾又无能为力。多少个难眠的夜里,他都会想到西山那清舍寒枝的静谧,和山水田园的安闲。不知何时,他已将灵魂丢在了西山,从此,便再难以割舍。故而,入世还不足一年,他便再不愿混迹其中,抖落下满身的风尘后,又悄然地回到了那片魂牵梦绕的清净地。

他自谓曰“仆虽幸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心玄门,养性林壑。”他说自己虽然在诗词文章上有些造诣,幸得朝廷的赏识,却自知命薄,不愿交涉于官场,亦没有求取功名之心,余生,只愿在西山隐姓埋名,栖心于玄门,养性于林壑,且将繁弦急管,交付于丝竹清音,用凡尘烟火,换一盏玉壶冰心。

世间最大的讽刺莫过于此吧,有着一颗高蹈世外的淡泊之心,又有着一个济世救民的仁爱禀性。终于,时值暮年的他还是毅然地挑起了整个家族的重担,忍受着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痛楚离开了西山,步入了现世的洪流乱烟中。无人知晓,在他离开之前曾为自己修下了假坟,因为他很清楚,既然踏出这一步,便再难以回头,但即便如此,死后,他也要魂兮归来,再续前生未了的修道宏愿。

原乡散文汇总篇七

皓月洗空,轻掬一弯月影,浅唱一首老歌,泪光凄艳,水波荡漾荡漾,销魂葬了多少年,你是我未经重读的原乡。

此刻,暮色四合,氤氲中的香樟树勇毅地立在远方,轻轻地与灰天并肩,坚韧的筋骨挺出小镇百年独存的乡韵。

一排排静默在黄昏余香中的陈旧木屋与一滴滴刷擦在屋檐低下亲切的滴流构成小巷风景的左右。巷中不经意间看到几位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走来,左手打着一把秀伞,红黄碧绿的斑斓模糊了我落脚的视野;屋檐下,看透隐隐的水珠便看到了几位白发苍颜的老者,他们傲慢地举起手中的棋子,轻轻放下,仿佛放下了人生曲折多变的征程,我从他们满是褶皱的脸上又看穿了一段荡气回肠的传说。末了一袭残阳披拂的小巷最诱人的咀嚼,回头,深幽曲折的小巷又淹没在淡定与和谐的暗浪里,扫空了昏黄近夜的哀楚。

真诚与淳朴在这里得以涤荡与升华,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家乡的大爱,替曾经耽溺在红尘中的我,招魂!

不是如今的和谐与宁静就可以掩盖一段历史的流浪,多少年,它依然笼罩在每一个镇民的心海。这里远在隋唐时期,便是古高富县治地,后经地理与人民地打磨、修造,历经沧桑,形成了如今的模样。可怜,1987年8月14日突袭的一场洪水印证了曾经平静的深处一波深深的激流,它冲垮了房屋,也吞噬了镇民,折断杨柳也推翻堤坝,它在三天之后终于逝去,去得扬长、去得匆匆。脱了一袭步步维艰的面纱,用心感受着最虔诚的家乡。我知道,家乡也在默默地培养人才,在这里一共出现过上十名硕士、五名博士,以及若干名大学生。现今,她承载着岁月、自然与三万人共同的欺凌、洗刷,疾风暴雨肆虐了她的肢体,货车,楼房与行人践踏了她的身躯。她却默不作声,只为每个人能过上幸福生活而夙夜筹谋。懂得了这一份珍存以及她最无私的爱,我觉得人生就没有白走这十几年的风雨征程。

在我又一次把心久久地攀附在家乡的潭影青荇、落霞飞雪相亲相爱、相依相偎的绝美精致中时,绿叶新枝已经涂上一面金子的华贵,浪漫地飘落了,落在河里,飘远。正如我此起彼伏的心境,悠然地落在河里、同样飘远。泪光侵泡了月光下的自己!

原乡散文汇总篇八

隔着时空茫茫的水汽,听着大漠寂寞的哭泣,我捧着一颗颤抖的心追寻着你的足迹,在大西洋的那块岛屿,分享着你的喜怒哀乐。你的文字简单而深刻,丰富又厚重,风格迥异,变化万千。有的是若隐若现的迷离,有的是难以名状的痛苦,有的是幽默诙谐的洒脱,有的是感人肺腑的烈烈炽情。

你的文字总激起我内心一种强烈的情感共振,让我在躁动中获得一份实实在在的虚无,在恬静中固守一方广博浩瀚的空灵。有点儿痛,有点儿沉,有点儿真,破碎在你的文字里是一种幸福,消融在你的情感里是一种满足。你的人与你的文是何其相似!清新与自然并存,洒脱与深沉兼顾,热情而爽朗,善良又不乏主见。你是上帝派给大漠居民的天使,你有悬壶济世的慷慨,你帮助所有处在困境中的人;你有普度众生的红心,你尊重每一个残存在大漠里的奴隶,只因你听不惯骆驼的哭泣,你怜悯那些无奈的稻草人。

你是一条流向大漠的河流,深情地滋润着每一棵草木;你是一幕热情的瀑布,你流向的地方,便有了笑语欢歌,你是一棵坚韧顽强的骆驼草,感染着世人的灵魂。沙漠的日子紧张而忙碌,单调的生活也会被你描绘得多姿多彩。你用心灵的抽屉收集着每一抹落日的余晖,你被透射着生命张力的骆驼头骨所感动震撼,你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咀嚼品味并调度着生活的滋味。

你是一个真正懂得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享受生命的人。然而荷西的离去,却动摇了你生命的坐标,虽然依旧我行我素,却没有了往日的活泼洒脱,你的文笔开始有一股悲凉而酸楚的情绪暗流。你说你是天生的病人,你是天堂的'陌生人,你不是说过不求深刻,只求简单吗?为什么又去那样详细地透支生命,泣出那么多让人心痛又痛心的文字呢?你的话太忧郁,我听不懂你的文字。你笔尖流露的情感,你文字透射的强波穿刺人的心脏,你把内心的痛楚毫不设防地裸露在世人面前,又有谁不为之感动?为之颤抖?为之哭泣呢?然而历尽沧桑之后,你仍旧获得了最终的明彻和超脱。在你走遍万水千山,听惯了撒哈拉骆驼的哭泣之后,在你穿着林妹妹的裙子适应西风不相识之后,你已不是那个胆小鬼,却是偷尽天下文人风骚的江洋大盗,你足够理智地选做一只不死鸟。

心的艰难心的空虚你都勇敢地承担。因你深知你是父母不可复制的孤本。最终你还是走上了那条不归路,用一双袜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你固守着一方净土,追求自我个性,你的骨子里澎湃着饱含自由元素的血液,散发着追求广博辽阔激流的冲动。世人都说你在流浪,其实你有最广阔的家的疆域。

活着,大漠是你行动的载体,我神往你的大漠;走了,大漠是你灵魂的驻地,我追忆大漠的你。

你是大漠不老的风景。

原乡散文汇总篇九

电视剧原乡观后感。

也许又找到了借口,看完《原乡》也将近一个礼拜了,说好的观后感,现在才开始写。以前养成及时留下一些文字当然是有原因的,拖久了,很多细节都会渐渐模糊。

陈宝国加上张国立的组合,十分抢眼,两位电视剧领域站在金字塔顶端的艺术家,好像是第一次合作吧。《原乡》讲述的是台湾老兵艰辛探寻回家路的故事,我很少接触到这种题材的文艺作品。面对这样一部作品,有一些特别的概念需要强调。

有一种机构叫做警总。警总,一个能把老兵、老兵家属直接逼疯的组织。这个组织全称是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就是一个特务组织。警总路长功陈宝国饰演眼里,台湾老兵就是棋子,为了党国的利益,他们就不该回家,为了长官的政治前途,他们就该被逮捕。在警总看来,台湾老兵回了大陆都会被异化,为大陆唱赞歌,甚至被发展成为“匪谍”。即便是历史白痴,也能从全剧体会到大陆与台湾的隔绝,曾经如此真实而绝情的存在。按照当时的台湾法律规定,一个老兵思念故土,想要见亲娘也是不合法的,人之常情被视为异端。好些个普通老兵都是警总打击迫害的对象,甚至连更加无辜的老兵家属也会被逼出精神病。

有一种院落叫做眷村。眷村就是台湾当局用来安置退伍老兵的,居住条件比较差,住在里面的人基本就是弱势群体。成群的老兵都是当年蒋介石退守台湾被抓壮丁抓来的,几十年没有办法回到老家,没法守着老娘尽孝。老兵们把当局授予的“授田证”视为命根子,()其实他们心里大概都明白这只是政府开的空头支票,党国能带领他们反攻大陆吗?他们的双腿没有站在大陆的土地上,“授田证”却要把大陆的土地分给他们,简直是天方夜谭。

眷村里的'老兵就是这样苦苦的支撑着,洪根生就是一个住在眷村的典型老兵。洪根生从江西婺源老家被抓来的,走的时候,大陆的妻子茶嫂已经给他生了小孩,到了台湾他又娶了台湾人网市为妻,并育有晓雄、晓芳两个子女。洪根生35年回不了老家,老娘已然辞世,到了全剧终,洪根生也没有回到婺源,也许在后面的故事里,台湾的政策松动以后,他会是第一波返乡潮的一员吧。洪根生对不起茶嫂,茶嫂在江西等了他一辈子,没有改嫁,并且拉扯大了子女,为老人送终。还是老话,明事理的人,都会知道,大陆两岸一切的悲剧都不是人的错,而是时代的错,历史的错,老兵们没处说理。洪根生甚至只能在香港朝着老家的方向给死去的父母磕头。

有一种职位叫做将军。路长功的好战友岳知春就是我说的将军。这个将军还是有相当的话语权的,很多人都非常敬重他,但是具体当年做了什么官,在部队上有何等的功业,剧里面没有怎么介绍,我也是稀里糊涂的。岳知春最大的特点就是作为“官方”的一员,有些不按规矩办事儿,早早的结束了的自己的政治生命。当他的朋友路长功要拿他曾经的部下开刀,他会果敢的站出来保护自己的部下。老兵们何罪只有,看老娘有错吗,思乡有错吗,他要质问路长功,质问魔鬼的警总。从岳知春发散来看,两岸都有很多热心团结,热心两岸探亲互访事业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