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春节介绍(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1:32:40 页码:7
最新春节介绍(优秀10篇)
2023-11-11 21:32:40    小编:夜紫

总结是一种自我激励和自我评价的方式,通过总结可以激发我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写总结要注意不要泛泛而谈,要具体、有深度。提供写作灵感的范文合集。

春节介绍篇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盼啊,盼啊,我们中国最隆重的春节终于到来了,家家户户都万象更新,有的粘上了“金马归去盛赞人间春色美,绵羊奔来争夸祖国气象新。有的挂上了红灯笼,剪窗花,粘”福“字,好,一派热闹的场景!但,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便是放烟花了。

夜幕降临,饭桌上已摆满了许许多多可口的饭菜,从家里传出一阵阵琳琅的笑声,我们全家年夜饭刚吃到一半的时候,就听见”噼里啪啦“的声音,开始放烟花。

我立即趴在窗户看烟花,有”飞流直下三千尺“,有流星般的,还有千姿百态的牡丹……我不禁陶醉在烟花的世界里,仿佛我也是一朵烟花,在漆黑的夜空中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过了许久,我从”烟花梦“中醒来迫不及待地要爸爸带我到楼下放烟花,没等爸爸答应,我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跑到楼下,有许多小朋友们甩着小烟花兴奋地跑,嘴里大声嚷着:”放烟花!放烟花了!

我们也开始放烟花了。爸爸将烟花放在中间,小心翼翼地点燃烟花,我用眼睛紧紧地盯着烟花。只听见“呯”的一声,烟花飞到了九霄云外,在空中瞬息万变。它时而金菊怒放,牡丹盛开;时而像彩蝶翩翩,巨龙腾飞;时而像火树烂漫,虹彩狂舞。

重亮级的'大型烟花上阵了,我不禁蒙住了耳朵。“呯”地一声,一朵菊花在空中绽放。菊花先是个花骨朵,展开了一两片花瓣,最后完美开放。这个过程真是令人啧啧称赞。

那五彩缤纷的烟花如同水晶靓丽夺目,把夜空照得如同白昼。美丽的烟花不仅在天空中绽放,还在人们的心中绽放。愿人们的生活也像这烟花一样越来越精彩!

春节介绍篇二

寿县新春佳节习俗颇多,进入腊月,也属农闲,家家户户都要腌制咸鸡鹅,一面备节日待客之需,一面也把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的祝福腌进浓浓的腊味。改革开放前经济尚不宽裕时,群众诙谐地说“不吃二两猪毛不算年”。要知道由于腌制手法有异,家家户户腊菜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吃完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上街赶集的群众更多起来。过后十来天就要“扫尘”,“要想发,扫十八;要想有,扫十九”,家中里里外外打扫一新,规整利落,人们心里也更加敞亮起来,大多数人家整个新春佳节的准备工作到此至少已经完成一半。

腊月廿三过小年,俗称“祭灶”,隐北地区也有廿四过小年的,长年在外的人们多在此前回家团圆,这一天要祭灶王爷,吃白面、麦芽糖制成的祭灶糖,大块厚过月饼,小块状如弹珠,寄意请灶王爷回天庭向玉帝多说好话,以求家庭来年殷实。有趣的是,在寿县农村,新春佳节一定要把未过门的媳妇接到家里过节,而且要给她买一身新衣服,这样才有礼有面子,否则亲家是要恼的.——什么意思,是不是不想做这门亲事了!在热闹的筹备中,人们终于迎来了年三十,中午过后,家家早贴春联,早鸣鞭炮,早吃团圆饭,爆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子夜再度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

年初一大早,大人、小孩身穿新衣,家家户户烧香点烛,吃饺子,晚辈给近亲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这时常有乞丐来家门旁贴财神,可不是一两个小钱就能打发了的。初二多到同事家拜年、走走亲戚,“往年酒”活动也就拉开了序幕,你来我往,一般要持续到正月里甚至二月份。初三送年,农村都在初三早饭前,烧香、点烛,拜祖祭神后,将封檐钱纸、松枝取下,送到室外场地上,燃火尽烧,鸣爆,以示送年;商家和集镇居民,多在初三傍晚送年。送了年也不要紧,有的是热闹——“正月里面都是年”,到相隔几十里的亲戚家走走拜个年并不晚,熟人见面时还要说“过年好、恭喜发财”。

春节介绍篇三

阎肃穿着一身火红,声音慈祥而有力道:"都到家了吗?"。

许多年以来,都渐渐感觉春节失去了应有的喜庆,庆幸的是团圆。春晚看了一届届,早被人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再难有新意,而越是到这种时候,最能带给人们震撼和感动的,便是情谊,便是老人那一声――"都到家了吗?"越是到这种时候,最能为一家子稍去祝福的,便是欢笑,便是千百万华夏儿女发自内心的――"到家了!"。

我忽然觉得,过春节更像是人们的一个盼头,它意味的自然不仅是包饺子、吃年饭,而是可以追溯几百年,一个民族的归属。哪怕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意春节,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过年有趣,但所有人会在零点欢欣鼓舞,互相道贺。因为在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也是找到回家的路的时候。而不能回家过年的人们,心,也是离家乡最近的时候。那种归属感让我们不禁深深地感到幸福。原来,这才是在心底带来最纯粹欢愉和感动的地方。

一切都与往年没什么不同,慵懒地倚在沙发上看电视,不时批评一两个节目,也丝毫不影响节日平静带点小快乐的心情。大人们围坐起来打麻将,聊些陈芝麻烂谷子,叫孩子们偷偷笑话。孩子争着仅存不多的巧克力糖,又殷勤地把不爱吃的薄荷糖分给伙伴们。此刻,已经快零点了,窗外的天空变得格外璀璨,烟花绽放,一年仅一次。我一直以为,烟花最美的不是绽放,而是散开落下的时候。它们以独特的美,向人们昭示着一年的辉煌,又轻轻浅浅地诉说,辉煌不会一直持续。

春节快乐。在同伙伴放烟花时,我暗暗许愿:每时每刻,都不忘此刻的团圆,亦牢记时时感谢。感谢这样一个平平常常,愉快的新年。

春节介绍篇四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啦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啦,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啦他,他设计啦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啦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啦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啦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啦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春节介绍篇五

过年了,到处都喜气洋洋的,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商店更是忙碌,每天都有很多人买年货。

大年三十的晚上妈妈做了一桌子美味佳肴,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放鞭炮。随着噼噼叭叭的响声,红红火火的鞭炮为我们带来了节日快乐的气氛。我们还看了春节晚会,春晚上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表演,比如小品、歌舞、杂技等等,十分精彩。

初一,我和妈妈一同去泉城广场参加《济南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广场上人山人海,一派热闹场面,有精彩的文艺表演、甜甜的缠蜜、栩栩如生的捏面人、生动有趣的.糖画、山东的民俗小吃和琳琅满目的图书等。我最喜欢捏面人了,手艺高超的师傅,一捏、一揉、一搓,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动物就产生了,真神奇啊!

在古代,“年”是一个大怪物,但是我认为“年”是一个吉祥、快乐的好日子,我希望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

春节介绍篇六

我过了很多春节,最难忘的是奶奶家的春节。

当时,我祖母的房子很小,可以容纳所有的人,所以我和我叔叔的家人以及我二舅舅的家人住在酒店里。我和妹妹童童在同一个房间。我们玩得很开心。蹦床,枕头大战“咚”一个枕头来了,战争结束了。噪音突然停止,外面的声音听得很清楚。突然,外面有人喊道:“抓小偷!强盗来了!杀了!啊”西溪姐姐立刻严肃地说:“啊,我知道了。”;小偷可能会回到我们的房间。记住,不要惊慌。不如找一个聪明勇敢的人来抓凶手,就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我们急于马上去尝试。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又快又慢的`脚步声,还有衣服的沙沙声,渐渐向我们走来。“大姐”以闪电般的速度给我们分配了一项任务:“我不知道。”;玉儿彤彤,你用这糖果打了小偷的眼睛。我要用热水壶把他煮开恐怕我不能把它扔掉。童童姐说:";我会把它扔给你“他那双坚定的眼睛让我更加信任她,让我感受到了她作为一个姐妹的善良和负责的心。我们对视了半秒钟后,我果断地点了点头。我和通通姐姐转身躲在被子里。思思姐姐拿着一个热水壶躲在窗帘后面。一切都安排好了。

一片寂静,我的心在悸动在过了很长时间,声音从近到远。但是小偷还是没有来。大姐站起来说:“我不知道;我来看看;在童童修女的声音低落之前,我和童童修女同意说:“我和童童修女;我们也去,“我们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那只长翅膀的猫俯下身去。到大人的房间去。当我打开门时,他们正在打牌,闲聊。我们在想:“小偷在哪里?”大人们大笑起来。我们的岳父和尚很困惑,正要问,但大人先说:“我骗了你”我们抱怨:“如果我们不早点说,我们的脑袋会很紧张。”以前,我的愿望是有人让我意识到在困难的时候看到真相是什么。这件事的发生让我意识到了这句话。直到今天,这件事仍然铭刻在我的脑海里,让我难以忘记。

即使在将来,我也不会轻易忘记它。它将永远陪伴着我,看着我的成长。

春节介绍篇七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2017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过年了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春节介绍篇八

在以前,买年画曾经是过年中的一项重要的习俗。年关将近的时候,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集市,都有着热气腾腾的人气,卖年画的摊贩将五颜六色的年画张挂在墙上,渲染着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使不少人驻足观赏,选购自己喜欢的年画。

不过,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一幅年画的名字叫“老鼠娶亲”。描绘了机灵的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老鼠娶亲》出自四川绵竹年画,四川绵竹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之一”。是出于两位绵竹年画艺术大师之手,一幅是北派大师李方福作的,一幅是南派掌门陈兴才作的。从这幅画可以看出南北两派的风格区别。

而我喜欢的年画是陈兴才作的。

画上是一伙老鼠打着灯笼,后面敲锣的敲锣,打鼓的打鼓,扛旗打伞,四只老鼠抬花轿,两只老鼠抬嫁妆,“新郎”骑在青癞蛤蟆背上,头戴清朝的管帽,手摇折扇,双眼注视着一只大金箱里的嫁妆,一副贪婪的样子。“新娘”打扮得十分漂亮,身穿红嫁衣,头顶红手绢,安静地坐在花轿里,好一个热闹气派的娶亲队伍。正当鼠辈们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之时,一只绿瞳、黑白相间的大猫突然蹿了出来,啪的一下,拍死了一只鼠兄弟,老鼠们吓得四处逃窜,“新娘”也被吓得泪流满面。

这幅画寓意着祈祷丰收、祭祀祭祖、驱妖除怪,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

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虽然很多以前颇显神秘的东西已司空见惯,但流传下来的很多艺术造型,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就包括——年画。

文档为doc格式。

春节介绍篇九

春节是最喜庆最欢乐最热闹的,我满怀期待的心情终于等来了。迫不及待的换上新衣服,用最舒畅的心情迎接这一天,这真是一个美好又快乐的一天呀!

街上的堵得水泄不通,每个人脸上都很着急,争先恐后的想先回家,但这样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街上摆满了摊,不是卖年货就是卖烟花爆竹。人们大包小包的提着东西走在街上,喝声,砍价声充满了整条街,这样的热闹仿佛一首歇斯底里的高音歌,这是春节的开场曲。

傍晚,夜幕降临,星星闪烁稀疏,街上冷冷清清,大家都在家里吃美味佳肴的年夜饭呢。我也不例外,小小的屋里,却充满了温馨,火锅热气腾腾,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一家人有说有笑,真是其乐融融。年夜饭像一首缓慢抒情的歌,唱出了家的味道,幸福是歌的旋律,这是春节的进行曲。

在我满怀憧憬的等待下,十二点终于来了,当秒针定在十二时,世界忽然像爆发了一样,烟花爆竹震耳欲聋的响起,天空散满了璀璨的烟花,持续不断。五颜六色的,像宝石一样的,闪闪烁烁的,点缀着黑夜的星空。整个世界像滚热的开水沸沸腾腾,无处不在的爆声,喜气洋洋的欢乐,人们都仰着头看烟花,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一会儿,一眼望去,全是红红的一片,大地换上了一声大红的衣裳,家家户户门口都贴着福字,而且是倒着的.,意思是‘福来到’,这是咱们当地的习俗。这样的热腾喜悦像一首激情澎湃的摇滚乐,这是春节的进行曲二。

这就是春节,它象征着一个美丽的开始、一切烦恼的结束,抛开了20xx的不愉快和烦恼,让咱们以全新的姿态和心情迎接20xx美好的起点吧!把春节汇成一首交响曲,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旋律每一个伴奏都唱着每一个人的心声。最后,让咱们在20xx画上一个圆满句号,用微笑欢迎20xx的到来。

春节介绍篇十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明清官方历书中被归入正月节气;到达时间点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农历正月初一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下面由本站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立春的一些知识吧。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春节(到民国后被易名)。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天文意义上它标志着春季的开始。今年的立春节气从2月4日开始,到2月18日结束。对立春的理解,古籍《群芳谱》中这样解释的:“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地拉开。

立春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1]立春以后,由于阳气上升、万物复苏、大地解冻、气温回升等因素,夜晚发出一种香甜,清新的气味,取代了秋冬季节灰尘、落叶的气味。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立春节气也是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因此,有关立春的天气。

谚语。

很多。如以晴天无雨为依据的有“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等;以雷电为依据的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以冷暖为依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风力为依据的有“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等。

立春节气要预防寒潮低温和雨雪天气对春运工作的影响,农村要抓紧对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冻保苗。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

立春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1)认为立春是年首的说词。

立春是24节气之首,所以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阴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1920xx年(民国二年)7月,袁世凯拟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次年(1920xx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一直相沿至今。故属相应当从立春开始计算,而不是以正月初一为界。

(2)认为正月初一是年首的说词。

“立春”只能说春天来了,不能代表新年的第一天,元旦(大立春年初一)才是新年的第一天。中国古代“元旦”历来指的是农(夏、阴)历正月初一。“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公元1920xx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到孙中山于1920xx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称“元旦”。在民国以后虽然定1月1日为新年,当时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大商号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认,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与民间均没有什么欢庆活动。

(3)关于生肖。

立春过去的确是叫‘春节’,只是在民初时期,立春被农历新年夺走了“春节”的称谓而已,并不表示立春才是新年,看过史书的人都知道这个常识,只是有些不懂的人以讹传讹,又反变成立春才是新年,真正的新年一直就是大年初一。但是,生肖却不是以新年为界的,而是以立春为界,因立春是农历天干地支纪年里每年的第一天,是每年干支进入下一年干支的一天,而动物生肖只是十二个地支的代称而已。

(4)正月初一是年首证据。

元旦一词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

而“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古代中国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历”——公历的1月1日。中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