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过春节简笔画(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0:39:33 页码:10
过春节简笔画(精选12篇)
2023-11-11 10:39:33    小编:夜紫

总结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有机提炼和整体把握,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我们可以通过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总结,为未来的改进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过春节简笔画篇一

简笔画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洗练的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关于春节的简笔画怎么画吧。

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红对联,大街小巷都挂起了红灯笼,到处呈现出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

除夕那天,我们每个小朋友早早穿上了新衣服,显得精神焕发,奶奶夸我真帅气,妈妈准备了一桌美味可口的年夜饭,有我最爱吃的红猪肉,大龙下,小炒鱼……我们一家人坐在大圆桌四周,大家互相敬酒,互相祝福,,我端起酒杯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祝爸爸妈妈工作胜利,万事如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祝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们还了我好多压岁钱,我的心乐开了花,感谢他们给了我一个幸福的家。

放完烟花,我们回到屋里,坐在沙发上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精彩的节目逗得哈哈大笑。

一年中,就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明天,我们又长大一岁了。

寒假既轻松又快乐!里边还有好几个传统节日呢!除夕、春节、元宵……我最喜欢的是过春节。春节,代表着团圆、幸福、平安。新年新气象,我最喜欢了,可以收红包、穿新衣,还可以去旅游。

还没到春节,我们就会在大门上贴春联,象征着欢乐祥和。正月初一一大早,大家相互拜年,送上新春的美好祝福,我们小孩子更乐了,一见面,一句:新年好!保管会换来一个个让你喜笑颜开的红包呢!到了晚上,我就会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去放鞭炮,放烟花,绚丽多彩的烟花会让你看得眼花缭乱的。

啊,春节真好,我期待又一个春节的到来!

过春节简笔画篇二

春节放鞭炮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放爆竹是一个汉族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鞭炮,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声声爆竹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过春节简笔画篇三

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

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过春节简笔画篇四

说道春节的传统习俗,所有人都会说的就是放烟花和吃年夜饭,我从来没有自己放过烟花。

今年除夕夜,我亲自体验了点燃导火索那一刻的快乐。起初,我躲在门卫室里透过窗棂看着外面的火树银花。

可一仰头,我只看到白得刺眼的天花板,心里真不爽。

可一出门,我的眼睛就被火药味熏得睁不开来,加上刺骨的寒风感觉就像到了边疆战场上一般。我刚要往回走,就被爸爸叫住了:心心,不想沾点新年的.好福气么?我可不敢,我看你们玩吧!我满脸堆笑地说。

有什么好怕的?就来一箱‘火树银花’吧!什么?‘火树银花’?那个气势大如千军万马的……我话说到一半,爸爸已经把一个老大的烟火筒搬到我面前了。

我想:既然如此,不如斗胆放一个吧。

我手里紧紧攥着点引线用的香,一步一步走到所有人伙跟前。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紧张地把引线点燃着,导火索冒着火星飞快地向烟火筒烧过去。哇呀呀,快跑!我吓得连火花都不敢看一眼,便以百米赛跑的速度跑回了门卫室。

嘭嘭嘭!嗖嗖嗖……,一束束耀眼的彩光直冲云霄,啪啪啪……那一束束光线突然炸开,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的花朵向四周飞去,似一朵朵闪光的菊花,光彩夺目。

马上午夜十二点了,北京上空早已成了姹紫嫣红的空中花园。

旋转舞台、大地花开、金玉满堂、菊花盛开、莲花争霸......还有好多说不出名堂的礼花与耸入云霄的中央电视塔在首都的夜空中相映成趣,十分壮观。天上火树银花流光溢彩,地下霹雳啪啦震天动地。

过春节简笔画篇五

昭苏大地千重锦。

人间玉兔歌千首。

兆民百姓挽双手。

四面八方帮一家。

蔗甜应记梢头苦。

春暖预防域外寒。

真佛不从心外觅。

此身即是真道场。

斟酒赋诗歌四化。

敲金戛玉颂长征。

斟衢醲化调天醴。

击壤欢谣洽德源。

阵阵春风拂嫩柳。

潺潺碧水润新荷。

振华志创千秋业。

申奥情牵十亿心。

振兴科技四化快。

尊重人才万事成。

争当致富领头雁。

乐做扶贫孺子牛。

征程万里通春景。

伟业千秋起宏图。

征途别去羊肠道。

前景迎来花果山。

正道经营财源广。

文明待客生意隆。

正气清风同激励。

精神物质共文明。

正是江南逢化雨。

只缘冀北送春风。

政策摧春春财旺。

科学赐福福满门。

政策归心人振奋。

春风得意马腾飞。

政策好百花争艳。

人心齐万象更新。

政策落实家家喜。

经济繁荣人人欢。

政策暖心奔四化。

喜气盈门庆新春。

政策入心化春雨。

汗珠落地夺丰年。

政策拓开平坦路。

春风吹暖小康家。

政策英明百姓富。

春风和畅万花荣。

政策英明城乡富。

春风浩荡气象新。

政策英明民放胆。

神驹腾飞国扬威。

政策英明兴百业。

经营合理富千家。

政焕北辰群曜拱。

信昭寰宇万民欣。

政局稳定民心乐。

经济繁荣国力强。

政善民勤千家福。

河清海晏万代春。

政通人和歌盛世。

民殷国富庆新春。

政通人和开盛世。

山欢水笑谱新歌。

芝兰得气一庭秀。

桃李成荫四海春。

芝兰自启山川秀。

松柏长留天地春。

枝头梅绽新春丽。

海角龙腾伟业兴。

过春节简笔画篇六

到了宋代,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沿用这个方法,只不过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在花样上有所翻新罢了。在宋代,还有人用麻茎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因为成串的爆竹放起来声音持续时间长,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发出的响声,因此也就称它为“鞭炮”。

明清两代,爆竹更为流行,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加。除了大年初一清晨要放爆竹之外,除夕之夜也兴放炮,到子夜零时达到高潮,爆竹声震耳欲聋,响彻天宇。过年,无论贫穷富贵,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以示除旧布新。

过春节简笔画篇七

昨天四姐来电话说,问我想年饽饽吃不?她家又蒸饽饽了,还给我发来几张照片,看到照片我眼睛湿润了,就好像到了娘家一样,也闻到了儿时年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每年腊月二十前后,家家户户开始淘米压面做年饽饽。邻居之间都比着赛的淘米,哪家蒸的年饽饽多,说明她家日子过得富裕,做的饽饽要吃到二月二,寓意:年年有余粮。

蒸年饽饽米分别是:大黄米.小米.棒子米。富裕人家要淘三斗米,日子困难的最少也淘一斗三米,听大娘说:一斗三米呀就是52斤米,豆馅得三升就是14斤豆,余下的用萝卜丝当馅,能蒸600多个年饽饽,正好装满一二号水缸。

蒸饽饽用的面,必须是新鲜的面,放时间久的面,蒸出来的饽饽像冷饽饽味道。腊月十七、八人们开始忙活起来了,把米淘干净,用大瓷盆加四十度的温水泡米。大约三个小时后,把米捞锅盖上沥水,每隔一段时间就用筷子搅活一下,怕里面水沥不净,两个小时后水分就没了。就能拿到碾子上去压面了。压面有的用毛驴、牛或人力。筛面的人得十几个妇女帮忙干,每次筛面都得用两三个小时,那时候天冷急了,鼻涕掉在衣服上都冻冰。可是人们都干劲十足,一点也不觉得辛苦,邻居之间都挣着抢着帮忙。

面压好了,开始发面蒸饽饽。把面引子用冷水化开,和在面里放到热炕头上发面,也叫发小面。等小面发好后,分别放在几个大盆里再加面发大面。面盆也像发小面一样盖上大被,放在热炕头上发四五个小时,才开始包年饽饽。

包饽饽的女人最少也要六七个,男人烧火,挑水.劈蒸一斗饽饽得半天功夫。饽饽馅有豆馅的,还有萝卜丝加辣椒馅的。饽饽蒸熟后,要请邻居来吃,这叫吃喜头,哪家吃喜头的人多,说明你家来年喜事多多,好事一个接一个。要是吃喜头的人少,就是不吉利,你家人情差,连饽饽都没人吃,人气不旺,晦气!没办法请不到人,东家就自己亲自送到邻居家让她们尝尝鲜,为了讨个吉利!孩子们最喜欢吃喜头了,再也不用顿顿喝稀粥了,一连四五天都能吃到不同口味的年饽饽。院子里要摆十几个饭桌子,把蒸熟的年饽饽放在桌子上点上红点,为了喜气,等过六七个小时后,饽饽冻成像石头一样硬时,就放到饽饽缸里冷藏了,上面盖上锅盖,防止漏风饽饽裂缝。饽饽蒸好后要在缸上贴个福字!寓意来年大富大贵!

年饽饽黏住了亲情,沾掉了邻居之间一年的怨恨,黏补了人与人之间的裂痕。

那时候,每年正月初二开始,要饭的一天得来三四个,都是要饽饽,给苞米粒都不要,指名要年饽饽。他们骑着破自行车,后座上绑个苹果筐,里面面袋子里装的都是年饽饽。其实他们不是真正要饭的,是宽城街里那些游手好闲的菜民,他们不中粮食,年年来乡下赚便宜。

记得我十四岁那年,正月初三上午,我家来了三个要年饽饽的,给两个饽饽都不走,必须得给三个,小侄女比我小十岁,把她气得直嚷嚷:要是再来要饭的,我就用烧火棍子打死他。侄女和我想法一致,我俩商量好了,把大门锁上,要是再来要饭的就不开门,小侄女气的拿着小板凳坐在大门口,手里握着烧火棍看着要饭的,她让我也一起看着,我告诉她说:老姑大了再干这种事,别人会笑话我的,你人小,没人笑话。我家人情好,串门的一天也不断线,一个接一个的,大伙儿见侄女这个阵势,觉得很奇怪,当得知原因后都佩服侄女的智商,太聪明了,都说:她是好看家狗。四爷还故意说:英儿,你真是好样的,别光你一个人看着啊!得让你老姑陪着你,要饭的要不到饽饽啊!说不准会把你装到口袋里带走。四爷这话可惹大祸了,吓得小侄女拉着我的手,陪她一起看着,我想进屋喝杯水她都不让去。最后还是父亲给我们解了围:父亲对小侄女说:大孙女,来要饭的是好事,咱这叫修好,别看着了,要饭的知道你要打他们,今天不敢来了。侄女听父亲说的有道理,就拿着小板凳蹦蹦跳跳的跑回了屋。那个活泼可爱的小背影,永远留在记忆深处。

三十多年过去了,就好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侄女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童年侄女可爱的样子至今难忘,童年的年饽饽是那么香甜醉人!年饽饽童年的味道,娘家亲情摇篮!

作者|刘书霞。

公众号|咱们村。

过春节简笔画篇八

简笔画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形象最典型、最突出得主要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得形式和简洁洗练得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识性和示意性得绘画。下面是春节简笔画图片集锦,请参考!

简笔画,是指把复杂形象简单化,形体结构是绘画最基本得要素,各种物体都有自己独特得构成因素,结构形势及比例关系,平面化得简笔画,得平面结构比较简便。

但要表现立体结构得物体形象,因要只表现一个面得图形,写生应选择能充分显示对象结构特点得角度和视向,使这些特点能突出地呈献于平面图形之中。

过春节简笔画篇九

过年的时候一些节假日或者是一些大型活动都会燃放鞭炮,那么小朋友们一定见过变胖的样子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放鞭炮简笔画推荐,希望大家喜欢。

记号笔

用记号笔在纸的中间画出一个椭圆形。

按照下图的样子我们画出第一个鞭炮。

接下来我们按照下图的样子画出第二个一样的形状。

按照上面的方法重复画出这一排的.鞭炮。

在另一边按照相同的方法画出另一组鞭炮。

在鞭炮的底下我们预留出一小段曲线作为鞭炮的引子。

最后再变胖的上方用一段线条和一个小长方形作为鞭炮的提手。

过春节简笔画篇十

小时候,过年是最令人神往的。一到腊月,就进入盼年的倒计时阶段。以下是过年图片卡通简笔画,欢迎阅读。

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赋予春节太多的内涵。古往今来,在春节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环境里,给许多文人墨客想象发挥的空间,留下许许多多美文佳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事过境迁,时隔多年,如今读起仍脍炙人口。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留传至今。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购年货、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辞旧迎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新的一年开始。翌日,男女老少无论贫富,都穿上平时舍不得穿戴的节日盛装,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恭贺新喜、恭喜发财,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作罢。

过春节简笔画篇十一

放寒假了,天气寒冷,不用去干活,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只能等着过年。这个时候,鞭炮就成了我们男孩子最好的玩物。我们每人拿一挂鞭炮,舍不得一下全放了,拆开来一个一个的点。开始的时候每天少点几个,家里可没给买那么多鞭炮让玩。临近新年的前几天才敢放肆地随意点着玩,因为马上就有鞭炮了。这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儿时的年,就是这样从逐渐稠起来的鞭炮声中开始的。

大年初一早晨,我们一家人来到爷爷家,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我们这一带的风俗是未婚的女孩子不用磕头。我是男孩子先拜祖宗。脱帽,端庄地站在供着祖宗的桌前,作揖,跪下磕头。要磕四下,之后站起来再作揖。接着去给爷爷奶奶磕头。先来到爷爷面前,一边说着“爷爷,磕头吧!”一边跪下去。爷爷一边说:“别磕了。”一边伸出手来扶。膝盖跪到了地上,两手正好搭到爷爷伸出的双手上,顺势站起身来。随后同样给奶奶磕头。磕完头,爷爷或者奶奶会给一挂鞭炮。都知道小孩子喜欢点炮玩,有时候还没等磕头,爷爷奶奶就给鞭炮了,给了也不客气,就直接收下了。

我们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小山庄里一共十来户人家,都是本家的,只不过有的远几辈,有的近两代。每家都有我的长辈,有叫奶奶的,有叫大伯的,有叫叔叔的。吃完饺子,我和弟弟就忙着去给庄上的各位长辈拜年。弟弟提一个塑料袋,我早就要求了,让妈妈给我做的衣服口袋大一点儿,多一点儿,好装鞭炮。我不想提个袋子那么直接,想弄得含蓄一点,可能是因为大两岁吧。不管到了谁家,都会拿出瓜子、花生、水果糖招呼着让我们吃。我的兴趣可没在这个上面,我做出很成熟的样子,找到供着祖宗的地方,带着弟弟一起给祖宗磕头,再依次给各位长辈磕头。

磕头有很多讲究,不能在室外磕头,不能给卧病在床的人磕头,要先给爷爷辈的磕,再给叔叔辈的磕,同一辈中先给男的磕,再给女的磕,可不能乱了。如果乱了,会有人说不懂规矩。有的叔叔会拉着不让磕头,但千万不能不磕,膝盖一定要跪到地上才行。这是在给客气,千万别当真。每一家都会给我们每人一挂鞭炮,也有极个别的不给整挂的,把一挂鞭炮拆开,和糖块、瓜子混到一起,每人给抓一把。我对瓜子、糖块虽然也喜欢,但终究赶不上对鞭炮的喜欢,遇到给瓜子、糖块的我也会装作很喜欢的样子收下。

过了大年初一,我爹要出门串亲戚,我们也会撵着一起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去挣鞭炮。每天晚上回来都要总结分析一下当天的战绩,看看在谁家最有收获,给的鞭炮最好。那时候常见的鞭炮有两种,有一种鞭炮每一根都有小拇指那么大,一挂里面没有多少根,但我非常喜欢这种鞭炮,声音响、威力大,点着一根扣上一个破茶缸,能把茶缸崩一房高。还有一种叫鞭炮叫电光炮,小头很小,每一根长度超不过两厘米,但个数我,每挂里面有一百根。我数过的,绝对够数。这种鞭炮响声不大,威力也小,玩起来没什么意思。我们那时候叫它“小机机炮”。

与此同时,我的发小和我姑姑家我姨家的孩子,还有其他亲戚家的孩子,也会来给我爹我妈磕头,我妈就要给他们鞭炮。每年大概有多少个孩子来磕头,准备多少挂鞭炮是有预算的。有计划外孩子来了,我妈准备的鞭炮就不够用了,她会向我借一挂,当然了,只借不还。

就这样,一年一年磕头挣炮,不知不觉就长大了,不再挣炮了,但头是每年要磕的,磕头中拉近了亲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

作者|赵志民。

公众号|咱们村。

过春节简笔画篇十二

元宵是春节的另一大美食。按传统,它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必吃食品,现在人们则不太强调时令,一概归为春节美食。

元宵用白糖、玫瑰花、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南北方风味各异。元宵吃法也有多种,煮食、油炸、蒸食均可。为了满足现代人快捷、方便的需求,超市里常年卖各种口味的速冻元宵,当然,其销量在春节期间为最大。

年糕也是一种春节美食。在一些地方,年糕也叫“年年糕”,取汉语谐音“年年高”之意,表示人们期望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通常用糯米粉和黄米粉制成,有黄、白年糕之分。

年糕的吃法,可以与菜、肉混合煮成汤,也可以与桂花、玫瑰花一起蒸食。据说,年糕最早只是作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用的,后来逐渐成为春节食品,其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中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各种地方美食可谓数不胜数。上面我们只是列举了几种比较大众化的春节美食,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总是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寄予到这些节日食品中。

比如,不少地方的人们在吃春节正餐时还会搭配些副食品,它们都有着汉字谐音的美好寓意——吃枣意味着春来“早”,吃柿饼表示“事事”如意,吃杏仁象征着“幸”福来临,吃豆腐就会全家有“福”,等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平安幸福的祈求。

饺子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美食,中国有句老话叫“好吃不过饺子”,中国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饺子是用面皮把馅包裹起来煮食的食品。一般在除夕晚上12点以前,人们就把饺子包好,待到半夜子时(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煮食,这时正是新年旧年交接之时,吃饺子取中文谐音“更岁交子”、辞旧迎新之意。因此过春节时,无论多么丰盛的菜肴,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吃一顿饺子。

饺子是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内容。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

为了过好年,旧时一进腊月(农历十二月),大家就开始准备。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的时候起,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张彩灯、贴对联、打扫庭院,准备迎接远方的亲人,一起过个团圆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少一起包饺子。这时候,饺子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更饱含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的场面,和谐温馨,其乐融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